#骨鬆

等於將化學藥劑吞下肚!精製白糖最毒 恐導致骨鬆

等於將化學藥劑吞下肚!精製白糖最毒 恐導致骨鬆#骨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精製過的白砂糖屬於化學物質,有害人體健康,請各位盡量避免食用。現在,我想進一步說明白砂糖的製作過程。白砂糖是由蔗糖中榨取出物質,利用石灰及二氧化碳使污垢沉澱,去除多餘的雜質之後,再進一步精製而成。雖然石灰及二氧化碳會在製作過程中被清除乾淨,但這種沉澱雜質的方式,還是多少會讓人覺得不安。此外,經過精製之後,砂糖中含有的礦物質和維生素也會跟著流失,用「化學物質」來形容它也不為過。因為身體吸收白砂糖的速度相當快,食用白砂糖後,血糖會急速升高,身體為了降低血糖,會大量分泌胰島素,導致血糖值急速下降,引發低血糖症狀。當血糖值持續偏低,身體又會為了拉高血糖而分泌腎上腺素,腎上腺素一旦分泌過剩,會讓人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或是出現焦躁、易怒等情緒反應,有些人甚至會因此失眠。由此可見,白砂糖對人體絲毫沒有半點益處。食用過量白砂糖 是造成骨質疏鬆的元兇此外,白砂糖屬於「酸性食品」,大量攝取之後,為了中和體內的酸鹼值,身體會分泌大量的鹼性物質,導致體內礦物質流失,其中又以鈣質的流失率最高。換句話說,白砂糖一旦攝取過量,身體就必須從骨頭或牙齒中溶出鈣質,來中和體內的酸性物質,而這也是引起蛀牙和骨質疏鬆的原因之一。在演講及料理教室中,我不斷地對大家高聲疾呼:「只要不吃白砂糖,就能改善超過一半的疾病。」有鑑於此,我的料理也盡量不加糖,以麥芽糖或味醂調味。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使用砂糖,建議各位使用未精製的糖蜜、蔗糖、甜菜糖或楓糖等含有鈣質與礦物質的糖,但切忌不要使用太多。此外,雖然黑糖對身體不錯,但製造過程中會加入石灰,幫助黑糖凝結成塊,所以也不建議使用。對了!「人工甘味劑」是最糟糕的選擇,請各位絕對不要使用這類產品。總之,為了身體健康著想,請不要再食用化學製品了!(本文摘自/一菜一湯的健康奇蹟/采實文化出版)

運動防骨鬆 快跳健身操打造強健骨

運動防骨鬆 快跳健身操打造強健骨#骨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調查顯示,台灣每10萬人口中每年新增392名髖骨骨折的女性、196名男性,發生率已是亞太地區第一。造成髖骨骨折機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很多,對於疾病的認知度低即為其一,包括不了解骨鬆骨折的危險性、自己是否為高危險群、什麼時候該檢測骨密度等。因此,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也藉此發表「Dr. Bone認識骨鬆」App,讓骨鬆知識帶著走。骨鬆學會陳芳萍理事長說,此App介面設計是為讓長輩容易操作及閱讀,內容有衛教影片、服藥時間提醒、醫院搜尋等功能。運動錯誤恐難刺激骨質生長而隨著健康養生觀念的盛行,越來越多民眾藉著運動防骨鬆,但若動作不正確,很難刺激骨質生長。為此,骨鬆學會特與國立體育大學衞沛文教授合作,設計一款目前唯一經科學實證,能有效強化骨質密度的健身操。因專為銀髮族設計,動作簡單易學,音樂旋律也改編自「練舞功」,增加記憶度,配合音樂節奏,每個段落中的拍手及第四段的踏地動作,透過兩手相擊及腳掌踏地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便能對骨骼上下縱軸產生較大的撞擊力,促進造骨細胞建新骨,改善骨質。陳芳萍理事長也說,想預防骨鬆骨折,除了改善骨密度,提升肌力及平衡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骨鬆操中也藉著舉單腳及前後移動等動作,改善銀髮族的肌力及平衡感,進而降低跌倒的發生。有興趣的民眾也可回家上網搜尋「強健好骨力  骨鬆健身操」,每天早晚各跳一次,遠離骨鬆威脅。

不可輕忽骨鬆威力!髖部骨折恐致死

不可輕忽骨鬆威力!髖部骨折恐致死#骨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人口邁入高齡化,骨質疏鬆的患者正逐漸增加中,且骨鬆會影響骨骼的強度,若一不小心跌倒就可能會造成嚴重的骨折,例如髖部骨折、肩部骨折等,其中又以髖部骨折最為可怕。對此,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陳天雄醫師表示,根據臨床統計,髖部骨折是所有老人常見骨折中影響較為嚴重的,若發生髖部骨折,在一年內將會有超過2成以上的病患,會因長期臥床發生褥瘡,進而傷口感染而導致死亡。另外,超過3成會造成嚴重的殘障,最終4成以上會不良於行,因此,就整體而言,將有近8成以上的患者無法恢復到原來的功能狀況。髖部骨折+骨鬆 手術後產生併發症率高而此類病人往往會合併有中度到重度的骨質疏鬆,產生手術後併發症的機會頗高,一旦發生併發症,最後只能以髖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來處理,但手術後常會有鋼釘穿出骨頭而造成失敗的問題,所以,為減少鋼釘穿出骨頭的機會,在手術中會加入骨水泥固定,防鋼釘穿出。只不過,骨水泥加入的步驟會增加手術的複雜性、操作不易,因此,台北榮民總醫院與陽明大學醫工系合作,研發出一款抗穿出動態骨釘骨板系統,幫助民眾提高手術成功率,以及避免術後鋼釘穿出骨頭併發症。

五十萬老年人罹肌少症 罹骨鬆風險恐高13倍

五十萬老年人罹肌少症 罹骨鬆風險恐高13倍#骨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馬路過不了、瓶蓋轉不開,蝸牛速、軟腳蝦等,這都是邁入老年,在日常生活中最「無力」的症狀,究其原因,無非是肌肉流失過多,導致身體無法施力,稱作「肌少症」,而肌少症除了讓人走不動、全身軟趴趴之外,因肌肉無力無法運動,將使罹患骨鬆的風險,較常人高出許多,根據統計,男性是三倍,女性更是高達十三倍,在未來,因骨鬆而骨折的危險,幾乎無可避免。根據調查顯示,台灣65歲以上老人約每五位就有一人是肌少症患者,男性若罹患肌少症,骨鬆風險較一般人高3倍,女性更高出12.9倍。健保資料顯示,女性髖部骨折死亡率為15%,男性則高達22%,相當於十大癌症死因中第三名的腸癌(22.6%),因此國人極需防範「肌少、骨鬆、骨折」的老人健康三害。每五個老年人一人罹肌少症 骨折風險高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監事黃兆山醫師指出,國內統計,台灣65歲以上老人約270萬,其中有50萬名肌少症患者,相當每五名長者就有一人有肌少症,國際研究顯示。他進一步指出,肌少症是一種症候群,基於各種肌肉質量及功能的測定,定義為骨骼肌質量的流失,及肌力或肌耐力的下降,臨床測定包括男性手部握力小於26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每秒鐘行走少於0.8公尺,出現「蝸牛速、軟腳蝦、奶油手」的症狀時,便是肌少症的徵兆。黃兆山強調,若因肌力衰弱而不積極運動,將導致骨質流失加快、成為骨鬆高危險群或骨鬆患者,一旦肌力不足不慎跌倒,便容易骨折。文獻顯示,接受16周的下肢訓練後,可提升1.6%的神經肌肉激, 改善老人家的肌力及行動不便。另在骨密度的幫助上,一項美國的研究也顯示,4個月的運動介入可增加股骨頸密度約3.8%,運動可同時預防及改善肌少症、骨鬆的風險。醫師呼籲,罹患肌少症的民眾,務必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運動,才能提升肌力並且避免罹患骨鬆。

8成失智患者易骨鬆 骨折比例高3倍

8成失智患者易骨鬆 骨折比例高3倍#骨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失智、骨鬆、肌少症,老人常見3疾病。而失智症與骨鬆間有極高的關連性,據研究顯示,骨鬆有可能是失智的早期危險因子,因為失智老人中有70~80%的人每年至少會跌倒一次,是同年齡族群跌倒比率的兩倍,骨折比率也高出3倍。亞東醫院復健科林宗慶醫師提醒,針對老人常見的3大疾病即早進行預防,是維持中老年生活的重要課題。因此,家中長輩若確診有失智症時,也應提高警覺,提早進行骨質疏鬆檢查,以免罹患疾病都不知。1)失智症/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並非正常的老化現象,還會影響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認知功能退化,但認知功能退化原因多,若從疾病觀點上來看,慢性病、三高都有可能是原因之一,且平時不動腦筋、不運動者也屬於高風險群。對此醫師表示,失智與大腦儲備間是有關連性的,只要適當的營養素補充(例如:魚油、膽鹼、磷脂質、可可、咖哩),搭配地中海型飲食、多運動、多動腦等,其實是可有效預防。2)骨質疏鬆症/是威脅亞太地區人口健康的疾病之一,根據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於2013年12月所發佈的報告指出,臺灣人口髖部骨折比例為全亞洲最高地區之一,其原因在於疾病認知低、過度使用利尿劑減重、運動量低、日照少、飲食不均等,因此,為避免骨質流失速度快,民眾應多攝取奶、蛋、魚肉、深色蔬菜等,因為普遍民眾較缺乏鈣質與維生素D。不僅如此,65歲以上民眾應每2年定期做骨質密度篩檢及骨折風險評估(FR A X )了解自身十年骨折風險,積極預防或治療,且適度的曬陽光、健走、登梯、平衡訓練,也是降低骨鬆及骨鬆性骨折的最佳良方。3)肌少症/以往老年人體力衰落現象是以老年衰弱症為統稱,但從醫學上的觀點來看,肌少症是一種漸進式的肌肉質量減少及肌肉功能降低,進而造成疾病的高發生率、降低生活品質,甚至會引發導致死亡的併發症。而造成肌少症最大的原因來自於老化,人老了身體蛋白質代謝不平衡,若本身有慢性疾病或飲食長期攝取不良,甚至運動量不足等,都會加速肌少症的發生。所以,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是保存肌肉的第一要務,運動更是維持肌肉質量不可或缺的條件,最好多從事一些抗阻性的運動,讓肌肉獲得好的訓練效果,更為紮實。

醫訊/失智、骨鬆衛教講座

醫訊/失智、骨鬆衛教講座#骨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現代醫療進步,台灣已走向高齡化社會,在正常的老化過程中,記憶力也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衰退,失智人口也隨著增加,且醫師表示,失智症和骨質疏鬆很高的相關性,失智老人中有70~80%的人每年至少會跌倒一次,是同年齡族群跌倒比率的兩倍,骨折比率也高出3倍。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舉辦失智骨鬆一起來系列活動,特邀神經內科鄭又禎醫師主講「失智症,我有嗎?」及復健科蘇怡恬醫師主講「活動的隱形危機-骨鬆與肌少症」,而現場更提供免費失智症篩檢、肌握力及骨質疏鬆檢測諮詢,希望能幫助處於失智症邊緣及骨質疏鬆的民眾,提高警覺早日就醫,避免生活進入窘境,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失智、骨鬆衛教講座時間:11月5日(三)09:30~10:30地點:亞東醫院新院區一樓大廳洽詢:(02)7728-2316 林小姐

整天久坐不運動 三十五歲後罹骨鬆風險大增

整天久坐不運動 三十五歲後罹骨鬆風險大增#骨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整天坐在位置上,說到運動一股懶意便油然而生,這是全台大多數上班族的最佳寫照、但你知道嗎?長期久坐、不運動,除了會造成多種慢性疾病與肥胖之外,骨鬆很可能因此悄悄纏上身,倘若加上平日鈣質攝取不足,牛奶喝不夠,年齡一超過三十五歲後,罹患骨鬆的風險恐怕會暴增!一堆上班族不運動不補鈣 三十五歲就知道!根據中華民國骨鬆協會,對於全台上班族骨鬆認知調查發現,高達八成上班族不愛喝牛奶,五成沒有運動習慣,且長期待在辦公室裡久坐不動,都是罹患骨鬆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不管男性或是女性,只要年齡一超過三十五歲骨質就會慢慢流失,尤其是停經後的婦女,骨質流失的速度,將會大幅加快。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芳萍也補充,男性看起來雖較為剛強,但骨質流失的情況與女性相比,同樣不相上下,其中,根據數據顯示每五位罹患骨鬆的男性,就有一名有骨折風險,且髖部骨折的死亡率,更是女性的1.5倍以上。陳芳萍呼籲,提早預防骨鬆為上班族當務之急,健走為易入門運動,下班後可直接套上運動鞋健走,平時可透過掌握超敢動健走節奏每分鐘90~120步、補充高鈣牛奶,提升總骨密度,才能打造由內而外骨骼健康。

研究:天天健走 有助提升骨質密度

研究:天天健走 有助提升骨質密度#骨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研究指出,每日持續健走,維持十五周後,能夠有效提升骨質的密度,但事實上,部分國人雖都有健走的習慣,卻誤認健走可以「慢慢走」,也因此毫無運動效果,反而「白走」,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就指出,高達八成的民眾,健走方法錯誤,因此想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健走速度應落在每小時4.8~6.3公里,相當於每分鐘90~120步,才能有效預防骨鬆纏身。女性四十歲後 骨質密度大幅流失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芳萍指出,女性在35歲後骨量每年遞減,40歲後每年以1~2%的速度流失;更年期後每年則是以3~5%速度流失;依據估算女性60歲時骨量恐打5~7折,為骨質疏鬆症高危險群,女性存骨本應趁年輕就開始。陳芳萍理事長進一步說明,骨質疏鬆症是不可逆的無聲疾病,平時不會有任何症狀易被忽略,往往骨折後才發現罹患骨質疏鬆症,因此呼籲女性35歲後應注重骨骼的保健,平日養成進行負重運動的習慣,其中健走比慢跑容易入門,鼓勵民眾可利用每天空檔透過健走訓練骨骼強度。每日動感健走 骨質密度將提升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骨科期刊學術研究建議,適度健走速度範圍為每小時4.8~6.3公里(約每分鐘90~120步),骨科研究更進一步指出,每次健走距離至少4.8公里,速度提升至每小時6.3公里,每週持續5天,經過15周後能提升總骨密度0.4%。 陳芳萍理事長建議掌握超敢動節奏配於每日兩杯高鈣牛奶,能有效提升總骨密度,骨質疏鬆症治療臨床指引中指出,攝取足量的鈣和維生素D是保健骨骼的根本之道,其中乳製品被認為是含鈣量最多的補鈣來源,如牛奶中的乳糖和酪胺酸的成分可促進鈣質吸收,預防骨鬆;牛奶中富含動物性蛋白質也可增加肌力,強化骨骼支撐力以維持體態。另外,高鈣奶粉中添加維生素D、鎂和鋅等多重營養素都能夠促進鈣質吸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