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

三餐外食多 營養師教您健康吃

三餐外食多 營養師教您健康吃#減重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營養科營養師周千欽說,對於年年發願「我要減肥」且「三餐老是在外,人人叫我老外」的民眾,在應付忙碌工作之餘,又該如何在外食與熱量間拔河獲得勝利、成功減重,實在是太虐待自己的腦細胞了!周千欽提出以下幾點給民眾參考:※路邊小吃攤:選用陽春麵、海鮮湯麵、或8~12顆水餃,配上一盤燙青菜或滷海帶及豆干,記得要拒絕乾麵、炸豆腐、白切三層肉、酸辣湯的誘惑,這些含油量高、又勾芡的食品,絕對會讓您大大破功!燙青菜方面,也要請老闆手下留情,改用蒜泥及醬油調味,避免肉燥或滷肉汁的添加。※自助餐一族:可簡單將餐盒一分為四,其中一格放入要吃的米飯、玉米、馬鈴薯等主食類;第二格放入瘦肉、雞腿、豆腐、豆乾等蛋白質類;最後兩格則放入純蔬菜,如蒜炒青花菜、乾煸四季豆、海帶結、滷蘿蔔等,不失均衡且能增進飽足感。另外要注意盡量夾取餐盤上層的菜,才不會把過多的鹽分和油脂給吃進肚子裡。※日式料理:一般的認知,日式料理熱量會比中式或西式料理低,但是蔬菜的份量通常不多,不妨加點海帶絲、川燙秋葵或野菜沙拉來補充不足的纖維質。※西式料理:選用清湯類取代玉米濃湯;主餐部分則選用雞肉、海鮮等較低脂的白肉類;飲料以不加糖的紅茶、咖啡、零卡可樂,也能減少過多熱量的攝取。現代上班族外食機會很多,飲食選擇也是包羅萬象,不妨將平日較常用餐地點、時間、食物內容與喜好記錄下來,尋求專業營養師健康諮詢服務,由營養師與您一同規劃最適合自己的飲食、見招拆招,才能瘦得健康、維持最佳體態。延伸閱讀「外食族健康吃」: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1705

輕鬆一夏 健康減重六撇步

輕鬆一夏 健康減重六撇步#減重

撰文者:康聯預防醫學/資深營養師趙思姿肥胖人口每年持續增加,「肥胖」竟成為現代人最難克服的問題。如果您的體重也隨著年紀持續增加,那您可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因為肥胖是一種老化的現象,也是百病的根源,所以做好體重管理,方能確保身體健康。綜合以往輔導成功減重個案,歸納出六個簡單步驟,讓想減重的人可做好長期體重控制。正確的減重心態減重必須以安全為優先考量,不要相信任何速成健康的減重方法,因為減重需要時間,絕不能短期解決,為了身體的健康,減肥千萬不要快速,或過度要求自己節食或拼命的運動,使用沒有人性的減重方式,會欲速則不達,最後又會回到原點,讓自己白忙一場,所以正確的心態很重要,讓自己安全健康的減重,以不復胖為最終的減重目標!找出肥胖原因「體重多少,決定於自己做了些什麼?」,說明了肥胖的形成絕非空穴來風,大多與飲食與生活習慣有關,最常的原因有用餐的方式不當、選擇食物有偏差、飲食習慣不良、不愛運動等,減肥者必須從中找出肥胖的原因,加以調整,才能獲得改善。其實肥胖的形成經常與進食時間、進食速度以及生活作息如睡眠、運動、壓力處理有關,研究顯示減緩進食速度能增加食物飽漲感,協同消化酵素的作用,達到飽足的效果;研究發現經常節食的人比較不易區分自己是否真正飢餓,容易受外在刺激如食物香味的影響;研究也指出,運動雖有時會讓人更容易肚子餓,但長期而言,經常運動的人比較能夠控制自己的食慾,許多相關的因素都能讓自己更了解造成肥胖的原因。設定減重目標減重千萬不能像散彈鳴槍,漫無目標,但也不能想瘦多少就能減多少。其實每個人的條件不同,訂定的目標也不同,包括性別、年齡、發胖的時間,以及曾否懷孕、哺乳,甚至減肥次數與方法也會影響成效,當然也就會影響減輕的體重與目標的設定。研究發現只要減少原有體重的5~15%,就能改善身體的狀況,即便很胖的朋友,也不要執著一定要達到理想體重,先給自己一個現階段合理又可達成、容易維持的減重目標,之後,循次漸進,千萬不要躁進,最重要是長期體重的控制!選擇健康飲食營養均衡的減重飲食可以達到身體健康,又利於控制體重,這種「健康減重飲食」需配合下列原則:飲食中有適當的三大營養素分配:蛋白質佔10~20%,脂肪佔20~30%,醣類佔50~70%;其中醣類比例最高,尤指複合性的醣類應較多、蛋白質比例最少,假使長期違反這個比例,容易造成營養失衡。現今流行的「吃肉減重法」,就是利用醣類攝取低,而蛋白質攝取高的原理,使身體產生大量酸性的酮體,而加速體內脫水與電解質的失衡,雖然短期能急速減重,但復胖性極高,同時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營養均衡的減重飲食是以「均衡飲食金字塔」的概念做基礎,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根基,儘量選擇天然高纖維食物如糙米、蔬果與豆類,同時恢復中國傳統「吃飯配菜」的飲食習慣,讓人達到營養均衡又能控制體重的雙重效果。健康的減重飲食需要變化,不同食物的組合,能達到視覺、味覺與嗅覺多重的刺激,讓人產生滿足感。許多經驗得知,吃單一食物或代餐的減重者,容易有暴飲暴食的傾向,而飲食多樣性,對於營養與口味的滿足大大提升,讓減重者更能維持體重!調整生活作息調整生活作息,比如按時吃早餐、定量喝水與充足睡眠對減重都很有幫助。吃早餐:根據研究報告,吃早餐可以減少脂肪攝取以及避免吃零食和吃太飽的機會。如果長期不吃早餐,容易使新陳代謝減慢而發胖,而吃早餐有助於控制晚餐後的飲食行為,例如吃宵夜的習慣。沒有習慣吃早餐的人,可從一星期吃2、3次開始,每次以吃一-兩種水果的簡便方式,慢慢增加次數與種類,直到自然習慣為止。早餐形式可利用多種顏色的水果與五榖類的全麥麵包、麥片、雜糧饅頭,搭配適量蛋白質食物如奶品、豆漿、堅果或蛋,每星期至少幾種變化的樣式,不要一直吃同一種食物或相同組合的早餐。習慣吃早餐的人較能定時吃三餐,三餐最好的時間為早餐7~9點、中午11~1點,晚餐5~7點之間,三餐規律進食對體重控制很有幫助,而且「什麼時候吃」比「吃什麼」更加重要。定量喝水:除三餐時間要正常外,每天更應喝足2000cc的水。喝水不能隨性,認為口渴才喝,平時就要養成習慣,最好配合喝水的時機,早上5~7點(大腸經)或起床時,下午3~5點(膀胱經)以及餐餐之間。喝水時也可以配合運動,運動前喝些水,更能讓身體流汗,達到排毒的效果。少以任何飲料、茶、湯來取代水,且應喝乾淨的水。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於減重、調整體內的生長激素。研究指出,足夠的睡眠有利於生長激的分泌,生長激素能調整肌肉的比例,達到最佳的身心狀態。經常熬夜晚睡的人,因會干擾生長激素分泌,造成肌肉組織流失,使新陳代謝下降,間接造成身體的發胖。適當規律運動運動對於減輕體重的效果不如對體重控制來得有效。如果想要長久控制體重,運動必須成為生活的一部份,而且好的減肥成效應是「體重雖重,但看起來很窈窕,即使吃得多,也不會發胖」,想要擁有這種年輕的感覺,就得要規律的運動。運動對減重的好處在於可以燃燒身體多餘的脂肪,強化身體的新陳代謝。研究指出,有氧運動後12小時內,人體熱量的消耗會增加,經常運動的人新陳代謝也會加快,同時運動也可以改善肩酸背痛、失眠等不適症狀,提升抗壓能力與自信心。有效控制體重的運動,每週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以上,但如何執行?首先,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例如快步走、慢跑、有氧舞蹈、騎單車或游泳。運動時應注意該有的配備如一雙好鞋、合宜的服裝,同時留意環境的安全與舒適。不常運動的人應注意不要「暴飲暴食」運動,即不要在短期內執行長時間激烈的運動或競賽,如登山或籃球比賽,這種過度長時間的運動,很容易產生大量的自由基與乳酸,會造成運動傷害,嚴重的話,也會影響身體機能。其實運動需要循次見進,就像任何一種好習慣的培養與它功效的成現都需要一段時間。減重需要規劃與步驟,最重要的是態度與執行力。一個懂得規劃健康的人,也應是具有高度執行力的人;而一個健康的執行者,必然是一個受益的健康人,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讓我們從減重計畫輕鬆一夏、健康一生!

覺得「卡卡」的嗎? 精算熱量就對了!

覺得「卡卡」的嗎? 精算熱量就對了!#減重

美食會讓您「卡卡」嗎?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李欣容表示,跟著以下的指示做,就可一步步解決卡路里的負擔。肥胖的定義是指一個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理想標準,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身高(公尺),單位kg/㎡;BMI值若為18.5~24→標準範圍;24以上→過重;27以上→肥胖。此外,以腰圍來看,當男生>90(公分)、女生>80(公分)者,就屬肥胖。理想體重為22×身高(公尺)×身高(公尺);每日熱量需求=理想體重×30大卡-(300~500大卡);每日熱量需求減少500大卡,一星期可減少3500大卡,約0.5公斤體重,兩週約可瘦一公斤。營養師提醒,為了得到足夠營養,每日熱量攝取女生不可低於1200大卡,男生不可低於1400大卡。致胖的飲食習慣因人而異,可找營養師針對個人飲食給予建議。此外,運動也是減重必做,如果每天快走一小時,可再甩掉200大卡熱量。

別再當「餓」人 健康輕食餐

別再當「餓」人 健康輕食餐#減重

提到減重,相信大部份民眾都會說「少吃多動」。但有許多人做法卻是「餓肚子」,堅持只要不吃就一定會瘦。尤其各類媒體常報導或在親朋好友間聽到,某某人用斷食法減多少公斤、某某女星只吃肉類瘦很多公斤,恢復窈窕身材…等。但是不正確飲食習慣會日積月累對身體造成傷害。「意志力偶爾也需要放假」,既然不可能一直ㄍㄧㄥ著餓肚子,與其少吃不如學習如何吃得正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護理科護理師葉雪萍說,輕食餐減重乃是教導民眾別去想「不能吃」,而是「可以怎麼吃」,享受美食不應該有壓力,腦筋轉個彎還是可以愉快享用雞腿便當。輕食餐的特色同樣強調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但藉由食材替換及烹調方式,可輕鬆降低熱量,增加飽足感,並提高營養攝取及代謝能力。陽明院區配合國民健康局「健康100 臺灣動起來」健康體重管理計畫,特別設計並提供一系列輕食午餐提供民眾選擇。葉雪萍表示,當初設想減重者每日飲食攝取熱量約1,300大卡(分配為早餐300大卡,午晚餐各500大卡),故將輕食餐設定為男女適宜的500大卡。為達到均衡飲食又有減重效果,除六大類食物皆依照衛生署建議量設定外,更以低油高纖多蔬果方式來減低熱量卻不減少營養。葉雪萍指出,自4月份推出後,剛開始提供給職場減重班學員食用,原本還有人說吃不飽,但經由正確建立飲食技巧,慢慢輕食餐訂購數量也逐漸攀升,口碑越來越好,甚至該院區眼科主任張延瑞持續吃2個月輕食餐,維持原來生活方式,順利減少約5公斤。專家說,每日減少500大卡熱量,每週可減少0.5公斤體重。葉雪萍說,其實減少熱量攝取不困難,500大卡熱量可以經由減少飲食攝取熱量300大卡,或增加運動消耗200大卡來達成。她舉例說明每餐減少100大卡的作法為:將可頌麵包換成2片全麥吐司、將白飯改成五榖飯、戒掉全糖飲料,都可以輕鬆減掉100大卡。康健雜誌125期提到,研究發現一個人平均每天必需做出跟食物有關的決策超過200個,但錯誤飲食選擇會造成日後肥胖問題。所以到底應該吃什麼?怎麼吃?答案是:什麼都可以吃,只要吃對份量、時間、地點和方法。葉雪萍提醒民眾,除了要輕食健康吃外,用餐速度更應慢慢來、輕嚼慢嚥。她最後強調,維持健康體位比減重更難,這是對健康的自我承諾。「減重成功」並不是指減到理想體重的那一天,而是每天在生活中堅持不懈的「終極維持者」。備註:為考生打量的輕食建議考生的腦力、體力及續航力是應考致勝的關鍵!醣類正是腦部主要的能量來源。除了醣類還要補充:維生素B群:幫助醣類正常代謝轉換能量供大腦利用。優質蛋白質:多種胺基酸幫助維持思緒清楚、集中精神。卵磷脂:神經傳導更靈活,增進考生記憶力與學習力。輕食搭配:建議多使用五穀雜糧、白肉及大豆製品等提供考生獲取豐富的維生素B群及優良蛋白質來源,充足的蔬菜水果可攝取豐富的抗氧化營養素與植化素,幫助對抗氧化壓力。提醒:咖啡主要是利用咖啡因提神,無法作為大腦的能量來源,建議溫一杯無糖豆漿,添加五穀粉調和成的飲料作為提神醒腦又營養的健康食品。

加入減重班 健康減重不孤單!

加入減重班 健康減重不孤單!#減重

減重路上,您孤單、挫折嗎?健康減重您心動嗎?臺北市政府聽見您的心聲,心動不如行動,就從此時起,臺北市全民瘋減重,讓您減重有成不孤單、賺得健康贏獎勵!鄧先生,58歲退休人士,90公斤的超級身材,因為「習慣了」而不以為意,直到面對年邁雙親先後臥病,這才深切體悟健康的重要以及肥胖對健康的威脅,更進而將這份體悟轉為具體行動:設定目標不求快、均衡飲食、細嚼慢嚥、規律運動、天天量體重是他的減重小撇步,除了經由飲食及運動控制體重外,「健康日誌」是自己減重路上的點滴紀錄,也是提醒自己的最佳利器。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游麗惠處長提醒,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熱量,或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就可以每週減重0.5公斤、3個月減重6公斤、1年即可減重24公斤!坊間有許多宣稱可以快速減重的偏激飲食方法,如:禁食法、吃肉減肥法及減肥餐包…等,雖然瞬間可見減重成效,但卻容易因營養素不均衡而傷了健康。真正安全、有效的減重方法,一定需要符合「健康不傷身」和「營養均衡」的原則!也有許多人總是「單槍匹馬」在減重,但若在減重過程中能找個伴,並在減重前告知親朋好友,如此一來,除可有互相督促與鼓勵的力量外,旁人也同時發揮監督的功用,一起為您的體重把關。肥胖是健康的主要殺手!對健康造成的影響包括:不孕症、胎兒畸形、下背痛、骨性關節炎、呼吸困難及皮膚濕疹等等。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臺北市18歲以上(含)成人有過重或肥胖的比率約佔4成(39.2%),需減重人口近70萬人。為使民眾更瞭解如何健康減重、力行健康生活,臺北市100年辦理「健康減重101 幸福臺北一等一」活動,提供「減重班」、「健康減重講座」及「體重控制電話營養諮詢服務」等一系列健康減重服務,只要報名即可獲贈實用的「健康生活動起來」及「卡路里聯絡簿」精美手冊1本。詳情請洽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或市民服務熱線1999。

減肥要注意!誤用單一食物控制飲食

減肥要注意!誤用單一食物控制飲食#減重

隨著炎炎夏日的到來,人們穿著也漸趨輕便,無法再利用厚重外衣來掩飾突出的小腹及臃腫四肢,這正是大家最常想起減重的時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石宛沛說,正確減重的不二法門當然是規律運動及飲食控制,然而,究竟怎麼吃才能窈窕又健康呢?石宛沛表示,健康且均衡的減重飲食是以全穀類食物為基礎,搭配充足的蔬菜水果,適量奶類及蛋、豆、魚、肉類。油脂及單醣類的食物則不建議過量攝取,因此坊間常聽到的肉類減肥法或是蘋果減肥法,短時間內雖會使體重快速下降,但因為攝取的食物單調沒有變化而不易持久,且可能造成副作用,像是單純以肉類做為熱量來源,長期攝取會造成腎臟損傷,使用單一食物飲食控制也容易造成肌肉流失。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新版國民飲食指南草案建議,「全榖雜糧當主食,營養升級質更優」,即是三餐以全榖為主食,至少應有1/3為糙米、胚芽米、或雜糧等,全穀類富含鉀、鎂、鈣及膳食纖維,有助於血壓控制,此外,膳食纖維也有利於血糖穩定、調整血脂肪及促進腸道健康,還可增加飽足感。石宛沛進一步解釋,以每100公克的糙米與白米比較,糙米所含膳食纖維約為白米10倍,因此,她建議欲減重的民眾,以全榖類及其製品取代精緻穀物攝取,再搭配富含膳食纖維蔬菜水果,並適量攝取蛋、豆、魚、肉類。此外,石宛沛提醒,有些五榖雜糧類的食材容易被誤認為蔬菜類,如:地瓜、芋頭、南瓜、山藥、馬鈴薯或玉米等,若是將這些食物當作低熱量的蔬菜大量攝取,體重可能不降反升。延伸閱讀「全榖高纖飯糰」: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800

改善健康問題 健康減重101

改善健康問題 健康減重101#減重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致力於推廣健康減重活動已有多年成效,今年度更為配合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所舉辦的「健康減重101 幸福臺北一等一」系列減重活動,只要BMI>20即可參加自主管理健康減重,同時持續在職場、社區、學校等推廣並舉辦健康減重班,為有需要的民眾提供服務。參與仁愛院區社區減重班的學員楊建國先生,原本體重94公斤,經過六個星期的營養與運動等課程,漸進的持續減重已達5公斤。楊姓學員表示,些日前其岳父生病住院,因體重過重造成住院過程中的許多不便,開始警覺到減重的重要性。另外,他在近期做健康檢查時也發現血中膽固醇數值偏高,開始擔心如果自己生病了,可能會帶給家人許多負擔及困擾,因此決定痛定思痛、報名參加該院區所辦理健康減重課程,希望可以藉由專業人員的相關知識提供,而達到健康減重目的,進而改善自己的健康問題。楊姓學員在此次課程與活動中,除了課間全勤之外、幾乎每天都準時到仁愛院區提供的健身中心運動,且該學員表示,現在已按照課程所學開始改變生活習慣,雖然中途曾遇挫折與困難,但仍持續抱持著高度信心與意志力,決心要把健康減重當作一生的志業持續努力。楊姓學員也強調,在減重過程中覺得最艱辛的就是意志力維持。偶爾在朋友盛情邀約之下,還是會難以婉拒的多吃幾口美食,但是現在自己已經有了「只要多吃一口,就要多動很久」的想法,所以只要不慎多吃一些額外食物,隔天就會更認真的加強運動。同時也開始養成每天紀錄體重的習慣,他表示,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提醒及查看自己的減重計畫是否需要修正,也可以持續增強自己的決心。現在,楊姓學員雖然體重還未達其理想數據與目標,但在減重過程中努力不懈的態度與想法,很值得分享給正在為減重煩惱或困惑的同伴。希望可藉此學員的經歷與分享,能激勵更多正在進行健康減重的同伴們,進而一起達成健康減重的共同目標。延伸閱讀「肥胖的危機」: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652

斤斤計較聰明吃 健康減重不麻煩

斤斤計較聰明吃 健康減重不麻煩#減重

根據國民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為44.1%,兒童則每4人就有1人為過重及肥胖,顯示肥胖已逐漸對人民健康造成威脅。「飲食控制」是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法門,但在許多人的觀念裡,「減重」總與「餓肚子」劃上等號,讓人覺得痛苦不堪。其實,只要學會「聰明吃」,把握健康飲食原則,既能享受美食也能健康減重,國民健康局在此提供您每週減重0.5公斤「聰明吃」健康飲食秘訣。每週減少0.5公斤的體重,需減少熱量攝取約3500大卡,約等於每日減少500大卡熱量,或減少攝取300大卡,並以運動消耗200大卡。其實減少熱量攝取並不難,只需把握下列重點便可輕鬆達成:少油、少鹽、少糖分:避免選擇油炸及過度醃製的食物;少喝含糖飲料,若一時無法戒掉,則可由減糖開始做起。多蔬、多果、多咀嚼:多攝取各種蔬菜水果,提供身體所需纖維質及各種維生素,幫助體內環保;每口皆充分咀嚼,讓腦部有足夠時間產生飽足感,避免過食。減少熱量小秘訣:減少100大卡熱量,約等於少吃三分之一碗飯,或將炸排骨改滷排骨,或少喝1瓶三合一罐裝咖啡,或半杯連鎖茶飲店之全糖飲料。減少200大卡熱量,約等於少吃半個太陽餅,或一個鳳梨酥,或一個桂圓蛋糕,或少喝一杯連鎖飲料店之全糖飲料。減少300大卡熱量,約等於少吃炸雞排的裹粉油炸皮(兩個巴掌大),或少吃三球冰淇淋。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為提昇國人的營養及熱量知能,於本(100)年推動「健康100 臺灣動起來」健康體重管理計畫,歡迎民眾與親朋好友揪團參加,一起實踐「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的技巧,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擁有美好人生。延伸閱讀「100大卡熱量食物表」: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60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