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

《睡眠問題一百問》呼吸障礙篇

《睡眠問題一百問》呼吸障礙篇#血壓

Q26.人為什麼會打呼?人在入睡後,由於呼吸道肌肉張力降低,使得呼吸道變的較狹窄,如果再加上鼻腔、鼻咽、口咽或咽喉結構上狹窄的情形,將會造成呼吸氣流的進出遇到相當的阻力,而產生打呼或呼吸暫停的現象。打呼的症狀乃是呼吸產生的氣流遇到阻力,震動咽部組織產生了聲音,有些人打呼的聲音可高達80分貝,如果只有打呼而沒有呼吸暫停或缺氧的現象產生,則稱為原發性打呼症。打呼的情況會隨著睡眠期加深而愈顯得嚴重,而到快速動眼時期反而減輕。然而打呼往往是產生呼吸暫停症候群的先兆或根本是呼吸暫停症候群的一個症狀。據統計,一般成年人約有20%的人會打呼,中老年人(41到65歲)的男性約有60%,女性大約有40%的人有習慣性打呼的情況。根據文獻報告,打呼的人容易罹患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等疾病。Q27.什麼樣的人容易產生打呼的現象?究竟怎樣的人比較會打呼呢?根據研究統計,下列的人比較容易有打呼的情況發生。(1)上呼吸道解剖結構上異常,造成上呼吸道呼吸氣流的阻力增加,例如扁桃腺過大、鼻中膈彎曲、先天或後天的顏面異常、舌頭過大等,這些情形均容易造成打呼的現象。(2)上呼吸道神經肌肉功能上的異常,常造成呼吸氣道的狹窄,而有打呼的情形。再來是睡覺的姿勢亦會影響,當人仰臥的時候,會導致舌頭向後掉及腹部往胸部推擠,也容易加重打呼的症狀。另外睡眠不足時,會因肌肉張力減少及延緩咽部擴張肌的收縮,而誘發或加重打呼的症狀。(3)性別的不同,打呼及阻塞性呼吸暫停症候群,好發於男性。女性賀爾蒙即黃體激素(progesterone)被認為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黃體激素是一個有效的呼吸刺激物,並且可增加上呼吸道的肌肉張力。(4)賀爾蒙的影響,某些內分泌的疾病像甲狀腺低下症,會因黏膜水腫引發呼吸道結構上的變化和改變呼吸道肌肉收縮力,造成上呼吸道的狹窄而造成打呼或阻塞型呼吸暫停的現象。另外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常會伴隨著大舌頭、咽部黏膜肥厚及顏面骨質的變化,也會導致打呼或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5)藥物的影響,好幾種藥物會引發或加重打呼的症狀,例如酒精、鎮靜安眠的藥物等。(6)抽菸和肥胖也會增加打呼或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的機率。(7)遺傳的因素,在打呼及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中,也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8)年齡的影響,中老年人(40歲以後)打呼及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的盛行率,遠比年輕人要大得多。Q28.如何避免打呼?以下9 點為避免打呼發生的方法:(1)減輕體重,達到一個符合您自己的理想體重。(2)側睡(3)睡前避免鎮靜安眠的藥物(4)避免睡眠不足(5)避免睡前喝酒(6)將床頭抬高10至15公分(7)如有感冒或鼻過敏的情況應盡速積極治療(8)避免睡前大吃大喝(9)戒菸Q29.如何治療打呼?目前治療打呼的方法有藥物治療(progestrone, protriptyline)、行為治療、口腔矯正裝置(oral appliance)、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及手術治療(包括懸壅垂腭咽整型術、懸壅垂軟腭雷射整型術等)等方法。(1)藥物治療因副作用多,療效並不確實,只用在某些特定情況的患者上,所以目前藥物治療並不普遍。(2)有關行為治療請參見的28問,如何避免打呼。(3)口腔矯正裝置(Oral appliance):主要用於原發性打呼症或輕度阻塞性呼吸暫停症候群的病患。此種裝置主要由牙醫師根據病人牙齒咬合的狀況,製作類似牙套的東西,病患睡前戴上,以減少打呼或輕微呼吸暫停現象。至今有數十種不同的口腔矯正裝置(oral appliance)被設計出來,儘管形狀各不相同,其主要的原理是經由口腔矯正裝置將舌頭及下顎往前推,以增加呼吸道的空間,使呼吸道較通暢,減少呼吸氣流的阻力。(4)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器(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此種裝置乃是將空氣,經由一個機械幫浦裝置加壓至病人所需的空氣壓力,經由管子輸送至病患所帶的鼻罩,期使壓力能夠將呼吸道撐開,以維持呼吸道的暢通。此種裝置是目前在全世界,用來治療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此種裝置當然也可以用來治療較嚴重的打呼。(5)有關手術治療請參見的100問。(6)近年來在日本發展出一種訓練口腔肌肉及咽部擴張肌的肌力訓練器,其原理是每天使用三至四次,每次約五分鐘,訓練維持呼吸道暢通的肌肉,使肌肉力量增加,改善打呼的狀況,雖然沒有足夠的文獻來支持這種肌力訓練器,不過就學理來講,不失為一種安全且可能有效的治療方法。Q30.睡覺時出現的呼吸暫停可分為幾種類型?凡是人在睡眠中,口鼻的呼吸氣流停止大於10秒時,就可稱為呼吸暫停。依患者在呼吸暫停時,胸腹部呼吸肌肉及橫膈肌是否有呼吸運動的意圖,又可分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中樞性呼吸暫停症候群(central sleep apnea syndrome)及綜合兩者的混合型呼吸暫停症候群。有的病人呼吸暫停只表現為三種類型中的一種,但更常見的是幾種類型兼而有之。部分病人可以在一夜內相繼出現所有的三種類型。Q31.睡覺時若常出現呼吸暫停,會有哪些症狀?在美國的統計,中老年人(30到60歲)有睡眠阻塞型呼吸暫停群(呼吸暫停指數大於15)的比例,男性約佔9%,而女性約佔4%。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患者,在早上起床後,往往不自知,通常都是枕邊人或室友告知才瞭解自己的情況。不過此種病患常常在晚上睡覺時會有以下的症狀:打呼、睡覺中有不正常的動作、失眠、睡覺中常嗆到、胸口灼熱感或呃酸水、尿床、及晚上睡覺時滿身大汗等。而在白天的症狀則會嗜睡、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例如將番茄醬加入咖啡)、記不起來剛才做過的事情、精神無法集中、幻覺、頭痛、頭暈、人格個性轉變、性能力下降及聽力喪失等。另外孩童的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症狀的表現跟大人不太一樣。孩童患者通常表現為白天躁動不安(hyperactivity)、注意力無法集中(attention deficit)、行為問題及學習障礙,常被誤診為過動兒。Q32.睡覺時若常出現呼吸暫停,容易引發哪些併發症?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患者,因呼吸暫停引起血壓不穩定和心臟及肺臟的負擔,容易有高血壓、肺動脈高血壓、心肺症、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及腦血管意外等。Q33.何種狀況下的睡眠呼吸暫停需要治療?如何治療?一般來說,在睡眠中每一小時暫停或呼吸低下超過5次以上,才可稱為有睡眠呼吸暫停,然而每小時需要超過幾次以上的呼吸暫停或呼吸低下,才必須積極治療,不然會危及性命,在1988年已有正式的文獻報告,報告中指出每小時20次以上的患者就必須積極治療,否則會影響壽命。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口腔矯正裝置、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器和手術治療。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在1981年以前,均是用氣管切開術(tracheostomy)治療,到了1981年以後才有經鼻呼吸道正壓呼吸(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及懸壅垂腭咽整形術來取代氣管切開術。目前以行為治療(請參見28問)、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器及手術治療為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除非患者有明顯上呼吸道結構上的狹窄(例如扁桃腺腫大),否則目前並不鼓勵用手術治療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現今還是以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為治療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的主流。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focus_sleep.asp?id=383

《睡眠問題一百問》基礎入門篇(下)

《睡眠問題一百問》基礎入門篇(下)#血壓

Q4.賴床對健康是有益或有害?在正常的生理狀況下,早晨醒來時的血壓會突然上升,也許會引起腦部血流自我調節機制的破壞,在正常的狀態下不會有什麼事發生,然而在條件不佳的情況時,腦梗塞也許會發生。另外,在健康人中血小板的凝結能力,在早上6點到9點時會增加,它看起來似乎是起床後身體功能的改變(modification)。假如受試者在早上醒來,依然躺在床上不起床的話,血小板的凝結能力不會有什麼明顯的變化。這些發現可以解釋為什麼心肌梗塞及突然心臟病發作導致死亡,好發于早上6點到9點。因此剛睡醒時,不要急著起床,賴一下小床,對心血管的保護是有相當幫忙的。Q5.人類一生中,究竟需要多少小時的睡眠?一個人在二十四小時週期中,需要的睡眠介於六到九小時,平均約八小時,但因個人的體質差異而變。只要一個人在睡醒時,有滿足感及再新鮮感,其所需的睡眠時數便是這個人所需的睡眠時數。人類對睡眠時數需求的分佈,就跟體重及身高的分佈一樣,呈現一個鐘型分佈,因此你不能說一個人的身高170公分才正常,其他就為異類,就如同8小時的睡眠是大多數人的睡眠需求時數,但少數人就不是如此,可以是10小時,也可以是4小時,不要為了睡不到8小時就認為自己為異常。有些人注意到在他們所需的睡眠時數中,在不影響白天精力活動的前提下,減少三十分到四十分鐘,可使他們晚上的睡眠結構更紮實,睡眠效率因而提高。然而目前有研究報告指出,若一個人的睡眠時間短於5小時或長於10小時,皆會使壽命較正常睡眠時間的人來的短。Q6.白天睡五個小時和晚上睡五個小時的睡眠品質是否相同?人體內的某些生理系統及荷爾蒙,是會隨著24小時晝夜變化而改變,呈現一定上下起伏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會影響睡眠的結構。因此在晚上睡五個小時和白天睡五個小時,其睡眠品質一定會有差異。另外,在白天睡覺時,外來的干擾較多,使睡眠品質也容易受影響。由於內在和外在的因素,白天的睡眠較於晚上的睡眠來得淺且睡眠持續時間較短,並且啟動入睡時間也較長,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千萬不要在白天睡覺,而在晚上工作,尤其是在求學的學生,常常徹夜苦讀,卻再白天上課時呼呼大睡,畢竟學測是在白天舉行,而不是在晚上。Q7.人是否需要午睡?在人類的成長過程中,一直到五、六歲,不管晚上睡得多久、多深、多好,到中午仍需睡午覺,但過了此年齡後,大部分的孩童,晚上的睡眠就已足夠,不需要午睡來補充睡眠,這也就是眾所週知的青少年總是厭惡午睡。隨著年紀的再增長,夜晚睡眠深度及持續度亦跟著變差,在床上的時間於是加長,以補償夜間時常清醒造成的睡眠不足,否則便會造成睡眠剝奪,明顯影響白天的精力品質。因此過了中年,大部分的人喜歡在中午午睡,尤其是老年人,午睡對大多數老年人更是必需。一個人若是晚上的睡眠情況良好,是不需要午睡的,當一個中小學生時常在課堂上打瞌睡,千萬不要一昧指責,應瞭解其睡眠情況,是否有睡眠不足或有其他的睡眠疾病。Q8.人在一天24小時當中,是否有些特定的時段容易讓人想睡覺?人在一天中有三個生理精力的低點,使人容易打瞌睡,第一個低點約在早上10點至12點,第二個低點是在吃完午飯後,第三個低點是在吃完晚餐後。我們可以觀察到在上述的這三個時段,人們特別容易打瞌睡,尤其是在吃完午飯後,有些人此時的生理精力低點相當顯著,常被誤以為是嗜睡症。中午午睡時間,可在午飯後執行一小時左右,因此時正是處在生理精力的谷底。事實上,午睡對後半天的精力的確是有幫助。Q9.爲什麼有人一睡著,像睡死了一樣,怎麼叫都很難叫醒;而另外有些人睡覺時,連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可以吵醒他?個人的喚醒閥值因人而異,有些人聽到一丁點的聲音,馬上就會醒過來,我們只能說此人喚醒閥值甚低;反觀有些人睡覺時,再大的聲響也吵不醒他,喚醒閥值甚高,這是天生的個人差異,就像高矮一樣。小孩比大人對噪音有抗力,中年人又比老年人有抗力,在相似的噪音強度下,女人比男人容易喚醒。總體來說,喚醒閥值在淺度睡眠期較低,而在深度睡眠期較高,在快速動眼期時,閥值達到最高,至少在動物實驗上是如此。但在人類中,卻有選擇性的閥值,例如熟睡中的母親,只要一聽到小孩的輕哭一聲,即會喚醒。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focus_sleep.asp?id=380

高壓、忙碌生活 ”自主神經 ”易失調

高壓、忙碌生活 ”自主神經 ”易失調#血壓

「自主神經」系統是人體一個相當複雜的系統,舉凡心跳、血壓、呼吸,甚至到體溫調節、腸胃蠕動、大小便功能等各種系統都與自主神經系統有重要的關聯。自主神經系統主要分為交感神經系統及副交感神經系統,二個系統相互拮抗,並維持體內重要器官功能的合理的運作。其作用就像是油門與煞車一樣,當身體遇到壓力狀態時,交感神經系統就會興奮,並增加身體對壓力產生足夠的反應以對抗壓力,而反之亦然。但是,若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使得交感神經出現過度長期的興奮,則可能會危害身體的健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康峻宏醫師指出,現代人處於相對忙碌、高壓的環境中,對於交感神經系統往往會出現過度刺激而產生不正常的興奮情形,長期下來就可能產生所謂「自主神經失調」的問題。「自主神經失調」的病患,症狀常常十分多樣化:疲勞、頭暈、耳鳴、肩頸痛、麻木感、失眠等問題,由於「自主神經失調」屬於功能性的障礙,病患常做過許多檢查卻難以找到病因。目前已有許多領域,如老化、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慢性疾病等發現與自主神經系統異常有重要的關聯。自主神經功能的測量,可以提供臨床上一個客觀的方式去觀察受試者是否有不正常的自主神經反應,也可作為治療反應的追蹤工具。康峻宏醫師表示,目前用以評估自主神經系統的檢查有幾種:1.心跳變異率測量:利用心跳之間的變動程度,評估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平衡狀態。2.姿勢變動反應:測量受試者由躺至站姿勢後的生理參數變動情形。3.皮膚導電性測量:測量在刺激下,皮膚導電性的變化。康醫師提醒,規律運動、正常作息,同時加上合適的壓力調適,是維持自主神經系統健康的重要方法。睡眠中心提供此類患者全方位的評估與治療,並期望經由非藥物性的治療,改善病患的健康狀態。

預防腦中風 定期檢查”頸動脈硬化”程度

預防腦中風 定期檢查”頸動脈硬化”程度#血壓

腦中風一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三名,除了控制大家耳熟能詳的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血管危險因子,可以減少腦中風外,「頸動脈狹窄」也是缺血性腦中風的重要原因。要有效地預防腦中風,檢查必須包括頸動脈硬化程度評估。為恭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志賢醫師表示,頸動脈狹窄可分症狀性與無症狀性兩種,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是指近期內發生過頸動脈狹窄側的缺血性腦神經症狀;而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則是指頸動脈狹窄側沒有任何局部腦神經症狀,絕大多數是在腦血管疾病篩檢時發現。一般而言,無症狀者每年約有2%-5%中風機會,而有症狀病人則高達6%-12%,其中頸動脈狹窄程度愈高,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會當然也愈大。至於頸動脈血管的檢查與評估,除了中風患者外,對於慢性頭暈或有陣發性局部腦神經症狀者,以及中老年、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有吸菸史等具有心血管危險因子者,都應定期做頸動脈超音波掃描。專科醫師指出,若發現血管已有狹窄,但程度未達50%,應考慮接受內科抗血栓藥物治療,降低發生腦栓塞的危險。當頸動脈狹窄超過50%時,必須進一步接受較具侵入性的腦血管攝影檢查,更精準地確立血管狹窄的部位和程度,狹窄程度達70%以上的患者,內科療法無法有效地預防中風,往往必須仰賴外科療法。外科治療大致可分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和頸動脈成型併支架置放術,兩者皆較藥物治療更能減少中風的發生,但也都伴有小比例的手術危險性和併發症。 至於頸動脈的狹窄程度介於50%-70%的患者,則必須根據診斷為症狀性或無症狀性、年齡、體能狀況、心血管危險因子等,考量日後中風的危險性來決定採用藥物或手術治療。

冠心病治療金三角 調整生活型態、藥物、手術

冠心病治療金三角 調整生活型態、藥物、手術#血壓

人體的心臟負責輸送血液至全身,每天心跳約為10萬多次,每天要輸出8000公升以上的血液,流經全身各處,且日夜不停,全年無休的工作。 心臟本身也需要充分的養分與氧氣,而圍繞在心臟表面的動脈,負責供應心臟氧氣和養分的血管,稱為冠狀動脈,主要有三條分枝,冠狀動脈保持健康,血流順暢,心臟才可能有正常的功能。 當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時,就可能阻斷心臟的氧氣及養分供給,導致心肌缺氧時,抑制心肌收縮,使心臟無法輸出正常的血量,甚至損及控制心律的傳導系統,引起心衰竭或心律不整而導致死亡。心絞痛、不穩定型心絞痛、心肌梗塞是常見的冠心病,也是造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在台灣,每年逾九千人罹患急性心肌梗塞,其中約二千人死亡。 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心臟內科 - 王致皓醫師表示,冠心病患者在運動出力時,會感到胸前有壓迫感、發悶、疼痛,有如老虎鉗鉗住心臟,或胸中如巨石般的壓迫感,靜坐、躺下休息,或服用舌下硝化甘油才能緩解,這是典型的心絞痛;若胸痛持續達二、三十分鐘,極可能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應立即就醫急診。冠心病的治療包括調整生活型態、藥物治療、氣球擴張術、置放血管支架及繞道手術等。 調整生活型態,可阻止脂肪、膽固醇沈積物持續在冠狀動脈內堆積,例如戒菸、低脂肪及低膽固醇飲食、減重、規則運動、壓力管理、控制血糖以及血壓等。使用藥物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及心臟衰竭的機會,進而減少死亡的危險。調整生活型態與藥物治療,對曾接受氣球擴張術、植入血管支架或冠狀動脈繞道術的病患一樣重要,必須確實執行。 王致皓醫師指出,抗心絞痛藥物可減少心臟耗氧量,並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而達到減緩心絞痛症狀。另外,包括阿司匹靈或同類藥物、降膽固醇藥物、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和血管張力素轉化抑制劑等藥物,均可提高長期存活率。約33%冠心病患者適用於氣球擴張術或血管支架治療。氣球擴張術是利用導管前端的氣球擴張加壓,將血管斑擠壓到血管管壁上,以改善血管內血流。 血管支架置放術伴隨著氣球擴張術。王醫師解釋,支架是一種網狀結構的金屬小管狀物,對血管壁提供支撐力,並減少氣球擴張術後再狹窄的機會,置放血管支架風險相對較低,病患在接受局部麻醉後,可在一、兩個小時內完成。 另外,醣蛋白抑制劑可在施行氣球擴張術時由靜脈給藥,以預防血栓形成,大部分病患在醫院內觀察一晚後,可於隔日出院,於一周內恢復正常活動。接受血管支架置入的病患,可同時使用抑制血小板凝集的藥物至少三個月,並加上阿司匹靈長期治療,以預防血栓在支架內形成。

掌握飲食、運動要領 拒當心臟早衰族!

掌握飲食、運動要領 拒當心臟早衰族!#血壓

為響應全球對心血管疾病急遽年輕化危機的關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於97年9月28日(星期日)上午假國父紀念館東側廣場,與全球100多個國家同步舉辦「世界心臟日活動」,今年的世界心臟日以「你知道你的危險因子嗎?(Do you know your risk?)」為主題,呼籲全民遠離危險因子,拒當心臟早衰族!臺灣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成長,醫療科技發達使國人平均餘命延長,民國96年零歲平均餘命兩性合計估計為78.25歲,其中男性估計為75.09歲,女性估計為81.90歲(內政部,2008),但國人飲食及生活型態改變,吃多、動少,加上生活緊張等因素,致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有日益增加與年輕化的趨勢。根據臺北市96年衛生統計,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與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北市第二、三、十一位的死亡原因,其死亡百分比各佔11.3、8.9、0.97,合計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百分比為21%,亦即本市約每5名死亡個案中,即有1名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依據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程俊傑研究指出,在15年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平均年齡67,現在平均約50到60歲,其中百分之10,是50歲以下者,由此可見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有日益增加及年輕化的趨勢。 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齡、肥胖症、完全不運動者、抽菸 患者等。■ 預防心血管疾病三大要領第一、飲食要均衡:應多吃蔬菜、水果,天天蔬果五、七、九(兒童五份、成年女性七份、成年男性九份),及多吃全穀食糧、魚、瘦肉、豆類、低脂乳類及葵花油、玉米油、橄欖油及油菜子,少吃肥肉及豬油、牛油等,可以緩和心臟的老化。第二、規律運動: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危險因子的研究顯示,缺乏體能活動,每年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數達200萬人以上;而缺乏運動者與經常運動者比較,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增加1.5至2.4倍。以健走運動為例,國外的研究顯示,每日健走1萬步就能保持足夠的運動量,1萬3,000步至1萬5,000步,即可促進心肺功能,甚至達到減重效果,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一週健走3小時以上,可降低35~40%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對於心臟病人,其運動量應要與醫師討論,病情已穩定的病人,其運動量一般在自覺輕鬆愉快的程度內較妥,如運動出現胸痛或呼吸困難,應立即停止,儘速就醫。第三、戒菸:戒菸可以使好的膽固醇增加(高密度膽固醇),降低血管阻塞的風險,二手菸對健康的影響等同抽菸,希望癮君子特別注意公德。為了讓市民了解自己的「心臟」,當天現場會設置免費闖關活動,讓民眾檢測心臟健康狀態,更邀請專業醫師現場分享心臟保健知識。且現場也設有血壓、血糖、動脈壓、一氧化碳、體脂肪檢測,讓參與的民眾可以輕鬆學習各項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歡迎民眾帶著您寶貝的心與家人同心共享一個健康的「世界心臟日」之旅。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血壓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歷年統計,心血管相關疾病,持續高居十大死因第二位,而醫學研究顯示,心血管病變養成期長達20-30年,40歲後即潛藏危機,65歲後嚴重威脅生命。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心臟科主任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病變初期幾無病徵不易察覺,動脈硬化是一個前兆,一旦罹病隨時有血管阻塞、爆裂的可能,嚴重者更會引發心肌梗塞、心絞痛、腦中風等後果。」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平均超齡24歲!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特別針對810位45-64歲男性的動脈硬化檢測數值進行分析,發現近4成受檢者動脈硬化程度已超過同年齡層的標準值,推算平均動脈年齡已高達78歲,足足超出實際年齡24歲之多,已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進一步分析動脈超齡者的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發現導致其動脈異常的五大危險因子包括抽煙、低密度脂蛋白過高、血壓過高、血糖過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不足。若以美國國家衛生院研發的「評估未來十年內罹患心臟疾病風險」計算公式推算,發現動脈超齡者較正常者罹病風險竟高出4倍。預防心血管疾病第一步 從檢視血管健康做起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產生,肇始於血管病變,一般傳統檢測多著重於血糖、血壓、血脂的檢測與抽菸習慣的影響,然而血液數值正常並不代表可與心血管疾病絕緣。57歲的蘇先生(化名)動脈年齡卻高達76歲,頸動脈血管狹窄程度已達40%,他說:「以前在醫院抽血檢查結果都正常,完全沒想過自己的心血管會有問題,要不是女兒夠細心替我安排全身健康檢查,真不知道後果會如何。」蔡忠文醫師指出,透過動脈硬化儀檢測,民眾可測出脈波傳播速度(PWV)了解四肢週邊血管的硬化程度,進而推算出動脈年齡,以評估血管健康狀況。而動脈硬化現象是可逆的,醫學研究顯示,若持續追蹤受檢者PWV值及存活率的相對關係,發現PWV獲得改善者的存活率約60%,而PWV未獲改善或惡化者僅約20%,相差甚多。定期健診+安心飲食+護心運動 是血管健康金三角一般建議男性40歲起即應定期檢視心血管健康,包括基礎的血液及心電圖檢測,幫助初步了解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再進階到如動脈硬化儀、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電腦斷層掃瞄等影像醫學檢查,透視血管影像並了解心臟功能。在日常飲食上,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營養師洪雅容建議,每日至少攝取兩份蔬果,每週攝取五色蔬菜、3次深海魚,並採行低GI飲食法,避免體內胰島素過渡分泌,進而減少脂肪屯積,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規律的運動習慣可增強心肺功能,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蔡忠文醫師建議,一般民眾應掌握「531原則」:每週運動5次、每次30分鐘、心跳速度達每分鐘110下,但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險群,應由醫師先評估個人運動時的心肺負荷量,再選擇適合的運動以達到護心運動的效果。蔡忠文醫師強調,平時多保養並定期健康檢查以及早發現病變徵兆,心血管相關疾病是可以避免的!

全身軟綿綿 小小腫瘤搞鬼

全身軟綿綿 小小腫瘤搞鬼#血壓

一名34歲女子,平常即有高血壓的毛病,雖服用三種降血壓的藥物,血壓仍居高不下,經常維持收縮壓160、舒張壓100以上。最近更因全身無力至醫院掛急診,經醫師安排住院抽血檢查後,赫然發現其體內留鹽激素竟高達1559 pg/ml,比正常值上限150pg/ml足足高出十倍之多。透過電腦斷層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左邊的腎上腺有一顆1.5公分的小腫瘤在作怪,導致留鹽激素分泌旺盛,使得患者長期出現高血壓及低血鉀症狀,因此血壓控制狀況老是不佳,血鉀過低導致全身無力。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何逸然醫師表示,高血壓的發生大部份都找不出原因,少數可能是腎臟病警訊,或是內分泌系統出問題,造成所謂「次發性高血壓」;其中又以分泌留鹽激素的腎上腺腺瘤為最常見的兇手之一。這種腺瘤通常為良性,體積也不大,卻會造成患者的血壓很難控制下來,常常吃了好幾種降血壓藥還是無法見效。留鹽激素腺瘤還會讓腎臟異常排出過多的鉀離子,造成患者血鉀濃度偏低;血鉀濃度若是太低,人體將可能出現四肢無力的情況。一般而言,留鹽激素腺瘤只要開刀摘除腫瘤,高血壓及低血鉀的症狀皆會明顯改善,有許多患者原本吃好幾種降血壓藥還不一定能控制,一旦開刀摘除後,血壓值即會恢復回正常範圍內,僅少數人仍需繼續服藥,但也得以減低劑量,全身無力的問題不再發生。何逸然醫師進一步表示,雖然發生留鹽激素腺瘤機會僅佔眾多高血壓患者之少數,但只要透過細心檢診並不難找出。手術腫瘤摘除後的患者,不但立即減少長期往返醫院及服藥的不便,也可節省時間金錢,重拾個人健康及自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