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

年節飲食”三少一多” 健康可口零負擔

年節飲食”三少一多” 健康可口零負擔#血壓

過年期間大宴小酌不斷,傳統菜色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加上大量的糕點、零食,除導致體重飆升,暴飲暴食常造成腸胃不適就醫,也易使慢性病患的血糖、血壓失控,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民眾過年期間飲食要「天天5蔬果」,注意運動,維持『健康體位』,才能健康年年。衛生局指出傳統年菜,多是大魚、大肉,忽略主食、蔬果類的攝取,不利於體重控制,對血壓、血糖、血脂、尿酸等也有負面的影響,因此建議過年也要『天天5蔬果』,每天要吃三份蔬菜,二份水果。蔬菜一份生的淨重100公克,煮熟約半碗。水果一份,約為女生拳頭大小的橘子、柳丁或蘋果,若切好約1飯碗。此外,還要把握『三少一多(少油、少鹽、少糖,多纖維)』的飲食原則,少用油煎、油炸的烹調方法,食材選用要多元化,蔬菜、水果及五穀雜糧不可少;油、鹽、糖適量,口味清淡。烹調時還可考慮利用蔬果、香料的原味、顏色、香氣來增加菜餚色、香、味,以避免產生「營養健康卻不可口」的批評。年節應景糕點、零食,多半屬於高糖、高油食品,例如50粒瓜子、30粒南瓜子、8粒大花生仁,都有45卡左右的熱量,民眾食用時要節制。衛生局提醒大家要掌握以上飲食原則,年節期間可以多從事戶外活動,增加熱量消耗。例如快步走(6公里/小時)每公斤體重每小時可以消耗 4.4卡,也就是說60公斤體重的人快步走1小時可以消耗264卡熱量,約等於1碗飯的熱量。跑步(16公里/小時)每公斤體重每小時可以消耗13.2卡,60公斤體重的人跑步1小時可以消耗792卡熱量,大約3碗飯的熱量。但是運動要先衡量個人身體狀況,選擇適當的運動,並且要適量,持之以恆。   衛生局表示民眾只要能掌握飲食原則,適量運動,才能吃得美味豐富,健康「零」負擔。

圍爐火鍋健康吃 慢性疾病不加重

圍爐火鍋健康吃 慢性疾病不加重#血壓

圍爐,是每逢過年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項目之一。團圓時的熱鬧氣氛及桌上滿滿的佳餚,常常會使人食慾大增,然而若是在享受美食時沒有節制吃得過多或暴飲暴食,不但腸胃受不了,也會加重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慢性病的病情,可是得不償失的。圍爐火鍋應該如何吃?慢性疾病患者才能吃出健康?!以下是天主教聖功醫院營養科 - 黃舒儀營養師,針對部分慢性疾病患者,所提出的過年團圓圍爐,健康飲食原則。一、痛風患者怎麼吃火鍋?由於火鍋湯底含有大量會造成尿酸的「普林」,所以對患有痛風的患者來說,不妨可以改以一些普林較低的食材,去做為熬煮火鍋的湯底,像可以多選用蔬菜類,例如:番茄、高麗菜等植物性食品下去熬製湯頭,鮮美的程度可是不輸給用大骨下去熬製的湯底的。此外,應該減少選用海鮮(蛤蜊、干貝、魚片‥等)這些含有較高「嘌呤」的食物,可以以豬、羊、牛代替,且以一盤約2份肉類為限。二、高血壓患者怎麼吃火鍋?火鍋中不可缺少的加工製品如:魚餃、蝦餃、燕餃等含鈉量很高,像蝦餃一顆中便含64mg的鈉;魚餃一顆中便含50mg的鈉;燕餃一顆中便含57mg的鈉。黃舒儀營養師舉例:若一頓吃下來,假設蝦餃、魚餃、燕餃各吃了五顆,那5顆蝦餃(蝦餃一顆中所含的鈉64mg=320mg);5顆魚餃(魚餃一顆中所含的鈉50mg=250mg);5顆燕餃(燕餃一顆中所含的鈉57mg=285mg),總計起來便吃了855mg的鈉,再加上一般生鮮食材中所含的鈉370mg恐怕已不屬低鹽飲食了。而沾醬方面,沙茶醬(假設沾了小瓶250公克的沙茶醬半瓶)所含的鈉436mg,那這樣加起來鈉含量便高達1661mg了,這對一般人鈉的攝取來說是可以的(一般人可以攝取2400毫克的鈉=6克鹽),但對高血壓患者來說,卻太過量了,因為高血壓限鈉飲食最多控制在2000毫克為宜,否則容易造成血壓上升。因此,黃舒儀營養師提醒,患者應該要少吃火鍋餃和各種丸類食物。如果要吃火鍋料,應該要選擇生鮮食材會比較理想。而大白菜、高麗菜等熱量低又可以增加飽足感的食物,則可以多吃。而吃火鍋常會配的沙茶醬是高鹽分的沾料,1茶匙沙茶醬含21.05mg的鈉,相當於3~4茶匙的鹽,有高血壓的人最好避免使用,所以在吃火鍋時,沾料方面可以使用一些低鹽的佐料,像蒜、薑、香菜等,利用其特殊的香味,加醬油、酒或醋來製作醬料,減低鹽份的攝取量。三.糖尿病患者怎麼吃火鍋?食物份量的控制是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的,最好依照各人的飲食份量計畫,善用食物代換表。火鍋料中常用的芋頭、玉蜀黍、冬粉等都是屬於主食類,相當於我們平時食用的米飯、麵條等,糖尿病人要取用合適自己的份量食用。此外為預防在不知不覺中就過量的進食,黃舒儀營養師建議,先吃至少一碗以上的新鮮蔬菜類,蔬菜含有豐富纖維和極低熱量,多加選用可較容易感到飽足,也有助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而餐桌上不可少的飲料,果汁及汽水儘量避免不要飲用,可用無糖烏龍茶或白開水及低熱量的汽水替代及攝取一份新鮮水果。每逢年節節慶之後回診的病友往往失去控制,在門診也會發現對控制結果心灰意冷的病友,所以每逢節慶快來時便常常為病友捏一把冷汗,希望大家過完年仍健康美麗。

突發性下肢癱瘓 可能是主動脈剝離的急性表現

突發性下肢癱瘓 可能是主動脈剝離的急性表現#血壓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急診室最近連續遇到兩名病患,都是突發性下肢癱瘓或痠痛,詳細檢查卻發現,都是急性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其中一名54歲男性,無高血壓或糖尿病病史,就在吃完晚飯後,突發感覺腹脹,合併背痛與雙側下肢痠麻,在家中一量收縮血壓高達200毫米汞柱,馬上前往該院就診,詳細檢查後亦懷疑主動脈剝離,馬上安排電腦斷層,並積極控制血壓,目前手術後已痊癒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急診醫學科主任趙君傑指出,主動脈剝離是一種會造成高死亡率疾病,大約七成左右病患合併有高血壓病史,經常與高血壓控制不好有非常密切關係,長期高血壓會造成血管硬化,因而使得主動脈管壁彈性變差、動脈管腔會變狹窄。趙君傑說,如果血管壁內膜以及中層有退化情形時,當發生突發狀況使得內膜破裂,血流透過內膜破裂孔洞進入血管管壁之後,撕裂內膜與中層管壁就會形成一個假的管腔。當假管腔不斷擴大壓迫而到真管腔,使得管徑變窄,引起供血區域器官血液供應不足,便很容易造成該器官壞死。最嚴重情形是,主動脈瘤突然破裂馬上會造成大出血、心包填塞、休克且合併非常高死亡率,因此快速診斷、積極血壓控制,配合後續手術治療是拯救此類病患唯一途徑。趙君傑提醒民眾,若出現下背痛合併下肢癱瘓,尤其是痛的情形像肌肉被撕裂般疼痛,也可能延伸到頸、胸部等等。如果疼痛僅在前胸,有可能為升主動脈剝離。如果疼痛延伸至頸部以及下巴,則有可能為主動脈弓的剝離。如果疼痛延伸至下背部,最有可能是降主動脈剝離。此類疾病死亡率隨著時間延遲而上升,每1小時即增加1%,48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0%。

天氣冷颼颼 最忌一早出門運動

天氣冷颼颼 最忌一早出門運動#血壓

時序進入冬季,寒冬氣溫驟降、溫差變化大,會使心臟負荷增大,而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這冷颼颼的季節,更是容易發作。天主教聖功醫院成人加護中心 - 張士琨主任醫師提醒,有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病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在天氣驟變時應特別注意保暖;而平時素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症狀的病人,更須按時服藥,定期至門診追蹤,嚴格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於正常範圍,則較不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如產生胸悶、胸痛的狹心症或致命性的急性心臟梗塞之突然發作。張士琨醫師表示,寒冬時期最忌一大早就出門運動;但平時仍需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運動可以讓人控制體重,讓心肌更強健,同時也可增加腦內啡的分泌,讓心情變好、全身充滿活力。通常的運動是指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的運動,而運動量應採循序漸進的方式,切忌平日不運動而心血來潮時猛做劇烈運動;養成規則的運動習慣,才能買來好健康。平日生活緊張、事業繁忙的人,更應注意保養身體,張醫師建議,盡量減少不必要之應酬,減少攝取高熱量、高脂肪之食物,以避免肥胖;若有抽煙習慣者,則更應儘早戒煙,以減少血管硬化、阻塞及減輕心臟負荷,同時也降低了二手煙對家人的傷害。

身心一體 ”壓力”影響你的健康情形

身心一體 ”壓力”影響你的健康情形#血壓

眾所週知身心是一體的,然而一般人,甚或醫療人員對疾病往往偏重身體的層面,較輕忽與壓力有關的「心理」層面,導致對疾病的病因或治療未臻完善。處於二十一世紀高遽變性、競爭性的大環境下,鮮有人不具壓力。事實上,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壓力,而心理現象時時存在,或可說:時時皆心理、處處俱壓力。奇美醫院精神科 李添誠醫師表示,對壓力來源而言,社會心理壓力可歸於外在性的,另有內在性的生理壓力源,此兩類壓力源持續作用後將相互影響並加速惡化。例如,就癌症患者而言,除病痛直接帶來的生理壓力外,因對病情、治療或預後的認知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又會增強壓力的影響效果。壓力會引起強烈的生理與情緒反應,進而導致血壓的升高,面臨壓力的感受若是不確定性、壓迫性或危險性時,會產生焦慮;若感受是失落的,會產生憂鬱;感受是挫折的則情緒反應是憤怒。李添誠醫師說,研究已證實情緒對邊緣性高血壓個案確有影響:焦慮與憤怒顯著地使個案的收縮壓及舒張壓上升;反之,愈快樂則收縮壓愈低,短暫的心理壓力、焦慮、憤怒或哀傷等情緒反應均會引起心臟搏動速度和血壓的變化,精神生理的研究亦顯示壓力會促進、加劇心律的障礙,即使無明顯的心臟疾病,亦可引發竇性心搏過慢,陣發性心室上心搏過速,房性和室性早搏,嚴重者更會造成致命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顫動。李添誠醫師表示,受到壓力時,消化道常明顯地表現出其生理反應,有腸胃症狀的病人,其中約一半左右是激躁性腸胃症候群的患者,最近的研究顯示社區中具此症候群症狀的人有百分之六十從未因此就醫,女性的患者是男性的二到三倍,在已開發國家較普遍,且近年來發生率有增加的趨勢,可能跟壓力、生活型態與飲食的改變有關;激躁性大腸症候群主要是便秘、腹瀉兩樣症狀常交互出現,適當的藥物治療雖可暫時緩解症狀,然處於巨大壓力下,藥物治療效果則不佳,欲達較佳之治療效果,仍須協助其各種情緒的改善及有效地舒解生活的壓力。 糖尿病之病因為多種因子構成,包括遺傳、體內功能不平衡及壓力,在各種壓力影響下,血糖濃度會驟增,病人也會因壓力及情緒的變化而使病情惡化;因此,適當的避壓、減壓可使糖尿病獲得較好的控制。另外,免疫系統可保護我們免於感染,壓力可直接擾亂免疫系統,使人容易受到感染,亦即壓力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增加微生物感染的機率,有些臨床研究已證實學生於考試前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比平時高,在面臨壓力時潛伏在體內的疹病毒或結核菌復發的機率亦較高;癌症之發生也和惡化與免疫力之下降有關,壓力既會降低免疫功能,自會助癌症細胞一臂之力 ,尤其是作用於T型淋巴細胞,許多罹患癌症的病人,發現其T型淋巴球數目明顯地減少。過度或持續過久的壓力影響層面既深且廣,對於疾病,更是如此。以上僅就幾種常見的身體疾病簡略介紹其關聯性。當一個現代人,對於壓力的管理,如預測、避免或減少壓力源應有起碼的概念。良好的壓力管理,可避免疾病之發生,即便不幸罹病,亦可減輕症狀的惡化,讓疾病更易於治療或加速痊癒的能力。

09`全國藥師節 邀您01/11參與嘉年華會

09`全國藥師節 邀您01/11參與嘉年華會#血壓

根據衛生署去年委託遠見雜誌調查發現,中南部地區的廣播賣藥情形較北部嚴重,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重視此問題,因此將藥師節慶祝活動移師台南市舉行,希望藉由與台南市政府攜手在農曆年前舉行大型用藥安全宣導活動,讓民眾獲得正確用藥觀念,有用藥問題求助社區藥師,而非聽廣播買藥。 2009年全國藥師節「安全用藥 健康台灣」嘉年華會時間為一月十一日上午七點至四點半,於台南市安平區安億橋畔舉行。這場安全用藥的嘉年華會也將利用參加路跑、騎單車、闖關活動、認識社區藥局、捐發票關懷弱勢團體等方式,讓民眾兌換摸彩券,現場並有量血壓、血糖、血脂肪及骨質密度等免費檢測,摸彩獎品有汽車、液晶電視、洗衣機、捷安特等牌腳踏車及家電產品…等,欲報名路跑、單車活動及詢問園遊會活動者,逕洽06-2763168,02-25953856,活動網址:http://www.taiwan-pharma.org.tw/public/同時,藥師公會全聯會與全國廿四個縣市藥師公會”藥事照護單車隊”當天也將成軍,為國人的用藥品質誓師捍護。

洗腎行動照護系統 降低病患不適感

洗腎行動照護系統 降低病患不適感#血壓

台灣透析病患的盛行率是世界第二,超過九成患者都選擇使用血液透析,即一般人所說的洗腎。大部分的病人每週都得洗腎三次、每次四小時,來把身上堆積的毒素和水分排除。而在洗腎過程中常因水分的移除造成病患的不舒服,所以對於病人洗腎前和洗腎後體重的測量,需要做到「斤斤計較」的地步。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腎臟科楊忠煒醫師表示,若病患在測量體重的過程中產生誤差,即會造成病人不舒服。在「病人安全」的最高前提下,新竹醫院血液透析中心於97年4月起,由資訊室自行開發「血液透析行動照護系統」,期望這套系統的使用,增加腎友在洗腎過程的安全度,並降低工作錯誤、減化醫師及護理人員作業流程,提高腎友的滿意度。楊忠煒醫師指出,有別於其它醫院發給腎友識別證做為報到的方法,新竹醫院的「血液透析行動照護系統」是採取結合健保卡的方式,利用健保卡做為系統連線的工具,避免腎友多卡的不便。即當腎友到院時,將健保卡插入與系統連線的體重機,量測後的體重直接傳輸至資料庫,以避免人為的錯誤。該系統提供e化排程,供護理人員快速查詢腎友的排床情況、區分腎友的來源(屬於門診、病房或急診病人);同時,腎友洗腎的過程以顏色區分,例如黑色表示未報到,綠色表示透析中,藍色表示己完成透析,方便護理人員掌控腎友的透析情況。另外,腎友可經由網頁查詢未來二個月內的洗腎時間及日期,如需更改洗腎時間,平日可透過電話及假日可透過e-mail做更改。此系統也結合了e化行動車,醫師在查房時,就可透過e化行動車及時開立醫囑,腎友洗腎結束前藥即送至手上,讓腎友感到便捷及貼心;另可查詢腎友歷次洗腎情況、檢驗檢查報告、注意事項提醒、歷次用藥情況等等;腎友有時會因不知所用藥物為何,無法正確的告訴醫師,e化行動車結合了藥品查詢系統,醫師與腎友可透過藥品查詢系統所顯示的藥品圖形、名稱、大小,了解所用藥品種類,提升用藥安全。另外,該系統也結合的醫院的影像傳輸系統(PACS),可以及時觀看到腎友所做的影像檢查。張景年院長指出,目前該系統朝向第二期的計劃進行,目標為透析儀器輸出資料的整合。資料將涵蓋病患在洗腎當中所有的狀況,例如血壓心跳變化、脫水模式、導電度改變等等。透過自動化傳輸,可降低護理人員資料書。

《睡眠問題一百問》呼吸障礙篇

《睡眠問題一百問》呼吸障礙篇#血壓

Q26.人為什麼會打呼?人在入睡後,由於呼吸道肌肉張力降低,使得呼吸道變的較狹窄,如果再加上鼻腔、鼻咽、口咽或咽喉結構上狹窄的情形,將會造成呼吸氣流的進出遇到相當的阻力,而產生打呼或呼吸暫停的現象。打呼的症狀乃是呼吸產生的氣流遇到阻力,震動咽部組織產生了聲音,有些人打呼的聲音可高達80分貝,如果只有打呼而沒有呼吸暫停或缺氧的現象產生,則稱為原發性打呼症。打呼的情況會隨著睡眠期加深而愈顯得嚴重,而到快速動眼時期反而減輕。然而打呼往往是產生呼吸暫停症候群的先兆或根本是呼吸暫停症候群的一個症狀。據統計,一般成年人約有20%的人會打呼,中老年人(41到65歲)的男性約有60%,女性大約有40%的人有習慣性打呼的情況。根據文獻報告,打呼的人容易罹患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等疾病。Q27.什麼樣的人容易產生打呼的現象?究竟怎樣的人比較會打呼呢?根據研究統計,下列的人比較容易有打呼的情況發生。(1)上呼吸道解剖結構上異常,造成上呼吸道呼吸氣流的阻力增加,例如扁桃腺過大、鼻中膈彎曲、先天或後天的顏面異常、舌頭過大等,這些情形均容易造成打呼的現象。(2)上呼吸道神經肌肉功能上的異常,常造成呼吸氣道的狹窄,而有打呼的情形。再來是睡覺的姿勢亦會影響,當人仰臥的時候,會導致舌頭向後掉及腹部往胸部推擠,也容易加重打呼的症狀。另外睡眠不足時,會因肌肉張力減少及延緩咽部擴張肌的收縮,而誘發或加重打呼的症狀。(3)性別的不同,打呼及阻塞性呼吸暫停症候群,好發於男性。女性賀爾蒙即黃體激素(progesterone)被認為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黃體激素是一個有效的呼吸刺激物,並且可增加上呼吸道的肌肉張力。(4)賀爾蒙的影響,某些內分泌的疾病像甲狀腺低下症,會因黏膜水腫引發呼吸道結構上的變化和改變呼吸道肌肉收縮力,造成上呼吸道的狹窄而造成打呼或阻塞型呼吸暫停的現象。另外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常會伴隨著大舌頭、咽部黏膜肥厚及顏面骨質的變化,也會導致打呼或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5)藥物的影響,好幾種藥物會引發或加重打呼的症狀,例如酒精、鎮靜安眠的藥物等。(6)抽菸和肥胖也會增加打呼或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的機率。(7)遺傳的因素,在打呼及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中,也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8)年齡的影響,中老年人(40歲以後)打呼及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的盛行率,遠比年輕人要大得多。Q28.如何避免打呼?以下9 點為避免打呼發生的方法:(1)減輕體重,達到一個符合您自己的理想體重。(2)側睡(3)睡前避免鎮靜安眠的藥物(4)避免睡眠不足(5)避免睡前喝酒(6)將床頭抬高10至15公分(7)如有感冒或鼻過敏的情況應盡速積極治療(8)避免睡前大吃大喝(9)戒菸Q29.如何治療打呼?目前治療打呼的方法有藥物治療(progestrone, protriptyline)、行為治療、口腔矯正裝置(oral appliance)、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及手術治療(包括懸壅垂腭咽整型術、懸壅垂軟腭雷射整型術等)等方法。(1)藥物治療因副作用多,療效並不確實,只用在某些特定情況的患者上,所以目前藥物治療並不普遍。(2)有關行為治療請參見的28問,如何避免打呼。(3)口腔矯正裝置(Oral appliance):主要用於原發性打呼症或輕度阻塞性呼吸暫停症候群的病患。此種裝置主要由牙醫師根據病人牙齒咬合的狀況,製作類似牙套的東西,病患睡前戴上,以減少打呼或輕微呼吸暫停現象。至今有數十種不同的口腔矯正裝置(oral appliance)被設計出來,儘管形狀各不相同,其主要的原理是經由口腔矯正裝置將舌頭及下顎往前推,以增加呼吸道的空間,使呼吸道較通暢,減少呼吸氣流的阻力。(4)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器(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此種裝置乃是將空氣,經由一個機械幫浦裝置加壓至病人所需的空氣壓力,經由管子輸送至病患所帶的鼻罩,期使壓力能夠將呼吸道撐開,以維持呼吸道的暢通。此種裝置是目前在全世界,用來治療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此種裝置當然也可以用來治療較嚴重的打呼。(5)有關手術治療請參見的100問。(6)近年來在日本發展出一種訓練口腔肌肉及咽部擴張肌的肌力訓練器,其原理是每天使用三至四次,每次約五分鐘,訓練維持呼吸道暢通的肌肉,使肌肉力量增加,改善打呼的狀況,雖然沒有足夠的文獻來支持這種肌力訓練器,不過就學理來講,不失為一種安全且可能有效的治療方法。Q30.睡覺時出現的呼吸暫停可分為幾種類型?凡是人在睡眠中,口鼻的呼吸氣流停止大於10秒時,就可稱為呼吸暫停。依患者在呼吸暫停時,胸腹部呼吸肌肉及橫膈肌是否有呼吸運動的意圖,又可分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中樞性呼吸暫停症候群(central sleep apnea syndrome)及綜合兩者的混合型呼吸暫停症候群。有的病人呼吸暫停只表現為三種類型中的一種,但更常見的是幾種類型兼而有之。部分病人可以在一夜內相繼出現所有的三種類型。Q31.睡覺時若常出現呼吸暫停,會有哪些症狀?在美國的統計,中老年人(30到60歲)有睡眠阻塞型呼吸暫停群(呼吸暫停指數大於15)的比例,男性約佔9%,而女性約佔4%。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患者,在早上起床後,往往不自知,通常都是枕邊人或室友告知才瞭解自己的情況。不過此種病患常常在晚上睡覺時會有以下的症狀:打呼、睡覺中有不正常的動作、失眠、睡覺中常嗆到、胸口灼熱感或呃酸水、尿床、及晚上睡覺時滿身大汗等。而在白天的症狀則會嗜睡、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例如將番茄醬加入咖啡)、記不起來剛才做過的事情、精神無法集中、幻覺、頭痛、頭暈、人格個性轉變、性能力下降及聽力喪失等。另外孩童的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症狀的表現跟大人不太一樣。孩童患者通常表現為白天躁動不安(hyperactivity)、注意力無法集中(attention deficit)、行為問題及學習障礙,常被誤診為過動兒。Q32.睡覺時若常出現呼吸暫停,容易引發哪些併發症?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患者,因呼吸暫停引起血壓不穩定和心臟及肺臟的負擔,容易有高血壓、肺動脈高血壓、心肺症、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及腦血管意外等。Q33.何種狀況下的睡眠呼吸暫停需要治療?如何治療?一般來說,在睡眠中每一小時暫停或呼吸低下超過5次以上,才可稱為有睡眠呼吸暫停,然而每小時需要超過幾次以上的呼吸暫停或呼吸低下,才必須積極治療,不然會危及性命,在1988年已有正式的文獻報告,報告中指出每小時20次以上的患者就必須積極治療,否則會影響壽命。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口腔矯正裝置、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器和手術治療。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在1981年以前,均是用氣管切開術(tracheostomy)治療,到了1981年以後才有經鼻呼吸道正壓呼吸(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及懸壅垂腭咽整形術來取代氣管切開術。目前以行為治療(請參見28問)、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器及手術治療為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除非患者有明顯上呼吸道結構上的狹窄(例如扁桃腺腫大),否則目前並不鼓勵用手術治療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現今還是以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為治療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的主流。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focus_sleep.asp?id=38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