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

哪些人容易得退化性關節炎?

哪些人容易得退化性關節炎?#關節炎

「醫生,我最近膝蓋會酸痛,上下樓梯都很吃力,走路也走不遠,而且關節裡還會聽到怪聲音,怎麼會這樣?」、「醫生,我的手關節看起來怎麼歪歪的,而且比較腫,也比以前僵硬,要不要緊? 」、「醫生,我的關節只要一變天就痛!」當聽到有人這樣描述症狀,除了一些常見的關節疾病外,十之八九是所謂的「退化性關節炎」。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廖俊凱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通常是老化的結果,主要病變的位置是兩個骨頭的關節接觸面,也就是關節軟骨。尤其是承受壓力較大的下肢關節,如: 膝、股、髖、踝…等,以及活動頻繁的手或足關節,像是足部大拇趾基底(拇趾關節囊炎)及手部大拇指基底關節、指間近端及遠端關節。廖俊凱醫師指出,主要症狀有:早晨關節僵硬,坐、站或蹲等之動作轉換困難,大腿或膝蓋在行走或活動時疼痛,關節腫大和變形,在活動關節時,常可聽到不正常的磨擦聲響。在X光片上,可看到軟骨受到傷害及磨損,關節表面凹凸不平和關節腔變窄,以及骨刺的產生。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老年人、停經婦女、體重過重者、過去有骨折、膝部韌帶或半月板受傷的病史的人、有長短腳的人、曾有職業或運動傷害的人、或是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者。其治療可分為非藥物及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包含病患的衛教,例如:走路時使用拐杖輔助,以減輕受損之髖關節或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避免需要蹲踞、彎腰的動作,以免加重關節負擔…等。超重的人應該控制飲食、減輕體重。做適度的運動,像是氧運動及肌肉伸展的運動,以維持關節的柔軟度,增進肌肉的力量與協調控制,進而降低對關節的壓力。如此可將此病的不適降至最低並延緩惡化的速度!藥物治療的目標在於症狀及疼痛的緩解,和延緩病情惡化。止痛普遍使用「普拿疼」或非類固醇抗炎藥,若病患是消化道潰瘍、出血的高危險群,則可以考慮新一代的COX-2選擇性的抑制劑。此外,在關節內注射類固醇也有助於症狀的改善,但長期使用會造成軟骨的傷害,或引發關節感染。廖俊凱醫師指出,目前關節內注射玻尿酸(hyaluronic acid)已經被證實可以增加關節液的黏綢度,產生關節潤滑的作用,進而改善膝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最後,服用葡萄糖胺(glucosamine) 跟軟骨膠(chondroitin sulfate)也可以保護軟骨,減緩症狀。一旦得了退化性關節炎,應和醫師作詳細的諮詢與討論,選擇最適當、有效的方式,儘早處理才是上策。廖醫師提醒,切忌病急亂投醫,服用來路不明摻有類固醇的偏方,雖然疼痛得到一時緩解,卻引發了月亮臉、下肢水腫、腎功能受損骨質疏鬆等類固醇的副作用,得不償失。◆ 哪些人容易得退化性關節炎 1. 年齡 > 50歲以上2. 盛行率為女性大於男性3. 體重過重者 (尤其是婦女)4. 常待在冷氣房的人5. 患有骨質疏鬆症者6. 患有風濕性關節炎者7. 運動員8. 經常蹲著工作者、姿勢不良者9. 曾受膝關節外傷者,如骨折、韌帶損傷

痛風患者 冬天進補宜忌口 醫師籲:多喝水

痛風患者 冬天進補宜忌口 醫師籲:多喝水#關節炎

冬天氣溫驟降,此時來碗熱呼呼的補湯是最適合不過了,但是許多民眾在吃多了燒酒雞及薑母鴨等進補食物後,興致一來小酌幾杯酒更是在所難免,因此原本就有痛風的患者,紛紛在寒流來襲的這段期間往醫院報到。光田醫院風濕免疫科吳全成醫師表示,由於進補的食材中多少都含有酒類或高普林等食物,本身患有痛風病史的人,一不小心攝取過多這類型的食物,就容易讓體內的尿酸值竄高,引發急性痛風。這些患者往往來醫院就診時,常常痛到無法走路,進出都得靠輪椅或需人攙扶,處境十分不便。吳全成醫師指出,自從入冬以來,患有痛風的病人就較往常更頻繁的出入醫院,尤其以四、五十歲的中年男性,本身為肥胖、嗜酒、嗜吃高普林食物或服用藥物及缺水等痛風的高危險群,在遇上寒冷的天氣後,更容易引發急性痛風,臨床上就看過患者前夜才參加完宴會,隔天早上卻痛著醒過來且雙腳無法走動的案例。由於痛風的早期症狀是出現單發性關節炎,患者會有紅、腫、熱、痛的感覺,根據患者本身形容發作時的痛像針紮、如刀割,長久下來手腳漸漸變形,會出現奇形怪狀的痛風結石,甚至手腳僵硬變形,造成日常生活如穿衣的不便等,久而久之造成腎臟損壞,變成往後必須洗腎的結果。吳醫師表示,由於目前治療痛風的方式,是在急性發作時給予秋水仙素、或非類固醇止痛劑抑制疼痛,但根本之道仍需控制好體內的尿酸濃度,因此,吳醫師呼籲有痛風病史的人,平日就應保持正常的飲食起居,尤其接近年終接踵而來的尾牙、望年會不斷,更應避免大吃大喝的應酬聚會,萬一無法推辭,也要少喝幾杯,最好是以茶代酒,心意到就好;另外,高普林食物指的是較緻密的食物,如:動物的內臟、香菇、濃肉汁等也少碰為宜,才能避免引發痛風的危機。

更年期婦女做好健康規劃 不怕慢性病找碴

更年期婦女做好健康規劃 不怕慢性病找碴#關節炎

隨著國內婦女預期壽命的增加,中老年婦女的保健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過去十幾年之中,65歲以上的人口急遽增加,就台灣來說,超過65歲以上的人可已經超過百分之七,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女性,台北市婦女的平均壽命,已經高達82歲。所以說高齡社會的問題就是女性的問題,一點也不為過。更年期婦女需要做好健康規劃的原因,除了平均壽命的延長之外,人口結構的改變也必須加以考量。以台灣地區來說,1990年的時候,平均6.2個有收入的人口,扶養一位老人﹔到了2020年的時候,平均2.5個會賺錢的人要撫養一位老人。因此,如果沒有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除了自己的生活品質受到影響以外,也會為的下一代帶來許多負擔。臺安醫院婦產科 - 周輝政醫師表示,目前有許多醫院都開設有更年期婦女保健門診,也有許多婦女也到醫院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但是更年期婦女除了到醫院門診,補充荷爾蒙之外,更應該做好防老的健康規劃,醫療院所也應該提供這方面的訊息與衛教資料。根據美國的一項調查資料顯示,年齡超過65歲的婦女當中,每一千個人就有550位患有關節炎,442位有高血壓,128位有糖尿病。周輝政醫師說,在台安醫院的更年期門診當中,也發現有40%有血脂肪過高的情形,另外也有極大比例有初期的退化性關節炎。在更年期門診,如果能發現這些疾病的早期徵兆,加以適當的保健教育,由飲食和生活習慣加以調整,將可以減少許多慢性疾病的發生。由於這些慢性疾病,有許多在目前並沒有良好的治療方式,預防的工作就十分重要。舉例來說:一旦骨質疏鬆發生以後,即使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補充鈣質,或是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大多只能維持骨質不再流失,或是只能增加一些骨質,沒有辦法再恢復到正常的狀況。退化性關節炎也是類似的狀況,一旦關節軟骨磨損,就很難恢復到正常。更年期婦女可以藉由以下的方式,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1. 骨質疏鬆的預防:適當的運動,攝取足夠的鈣質,補充植物性荷爾蒙,鎂以及維生素D。2. 預防心臟血管疾病:調整飲食(少油、少鹽、少糖、多纖維),適量的運動,補充維生素E以及植物性荷爾蒙。3. 預防和治療停經相關症狀:補充植物性荷爾蒙,鈣質,維生素。4.防止退化性關節炎:減輕關節的負擔,調整姿勢,適當的運動,補充葡萄糖胺和軟骨素。周輝政醫師提出,由這一兩年國內外醫學會議以及醫學雜誌所討論的內容來看,更年期的保健已經不再只是強調荷爾蒙補充療法。以2001年七月份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裡面的一篇文章來說,已經提昇植物性荷爾蒙以及另類療法在更年期保健上的地位,其重要性和荷爾蒙補充療法可以說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狀況會成為優先的選擇。這一篇文章中也提到,更年期症狀的治療,並沒有一定的準則,完全必須要看個人的狀況,因人而異。雖然文章中也提到內科醫師和婦產科醫師對於更年期症狀的處置,往往有不同的意見,但是由於這篇文章刊登在權威的醫學雜誌,仍有其指標性。許多婦產科的醫學雜誌,也探討到更年期症狀的中草藥治療方式,例如:當歸、人蔘、黃荊或是貫葉連翹等等。但是由於許多中草藥的藥性和副作用並沒有經過適當的評估,不同的來源品質也相差很大,並且有可能和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周醫師建議,使用之前還是要請教醫師。因此,醫師應該提供病人更多的資訊,讓更年期婦女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健方式。

跟下背痛說byebye 不是躺著休息就好

跟下背痛說byebye 不是躺著休息就好#關節炎

下背痛(Low back pain),是相當常見的症狀,美國波音飛機公司做了一項統計:下背痛達六個月以上的工人,復職率為50%,十二個月以上者僅剩25%,背痛二十四個月以上者,根本沒有人可復職,生產力的流失可見其劇。下背痛是一種症狀,就字面意義而言,你可能有感到刺痛、燃燒的感覺、鈍痛或劇痛,甚或下肢的痠、麻、無力等。原因可能來自於,長期間不恰當做很多事情後-如站、坐、工作或運動等,導致突然的痛苦。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是否有好好的愛惜背部,和及時尋求專業的診斷與治療。奇美醫院麻醉科 - 陳冠廷醫師說,人體的下背和其他背脊的部份是由脊椎骨、韌帶、椎間盤及肌肉組成,若有任何一項組織不健康,發生炎症現象,或是壓迫周圍的神經,就會產生疼痛。發作三個月以內稱為急性下背痛,三個月以上則稱為慢性下背痛。常見下背痛的原因有很多,但若有下列情況時,將會是下背痛的高危險群︰ 工作上需要抬重物、經常彎腰或者整個身體振動的工作如卡車駕駛。 姿勢不良 。 懷孕。 30歲以上。 吸煙、不運動、或體重過重。 有關節炎或者骨質疏鬆者。 對痛忍受度較低者。 經常感到壓力或憂鬱。另外,下背痛也有可能是骨盆或別處器官的問題包括︰ 膀胱感染、腎結石、子宮內膜異位、卵巢癌症、卵巢囊腫、睪丸扭轉、腹主動脈瘤等。大部分的背痛會在一周內緩解,約4~6周後痊癒。如果想好好的拯救你的背,正確快速的診斷及治療是非常重要。陳冠廷醫師表示,一般人常有一種誤解,當下背痛時,就應長時間避免活動加上休息。但是除非有症狀,甚至嚴重到大小便失禁、下肢無力、體重減輕或發燒等,否則,不建議完全的臥床休息,只須在前面1~2天減少日常活動,之後逐漸的恢復正常作息即可。陳醫師提出以下更具體的作法,供有下背痛的民眾參考:1. 前二天停止正常活動,可幫助減緩你的症狀並且降低炎症反應。 2. 前48~72個小時使用冰敷,之後熱敷。 3. 口服止痛消炎藥如Ibuprofen、Panadol等,有很大的幫助。 3. 側睡時,在兩腿之間放一個小枕頭。如果你是仰著睡,在膝下安置一個枕頭,可減少背部壓力。 4. 在2~3 周後,可逐漸恢復運動。前6周避免抬重物或扭腰的動作。 5. 從較輕的運動開始,如走路、乘固定式單車,游泳等。這些需氧運動能增加背部血流促進發炎癒合,6. 同時也強化背、腹部肌肉。7. 除非你的醫生或物理治療師同意,在恢復期間應避免下列運動︰如慢跑、足球、羽毛球、籃球、高爾夫球、芭蕾舞、舉重運動等。 8. 當出現大小便失禁時,則是非常緊急的狀況,這時候,你不只要到醫院,而且最好安靜躺臥在救護車上,避免腰椎神經壓迫的惡化。

避免肥胖 可降低退化性關節炎風險

避免肥胖 可降低退化性關節炎風險#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是一種常見慢性的、漸進性的關節軟骨損傷疾病,特別好發於手部、膝蓋、髖關節及脊椎等處的關節上,是一種與年齡職業性負重有很強相關的疾病。一般來說很少發生在四十歲以下的人身上,但是在過了五十歲之後,退化性關節炎的盛行率則開始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營造、林木、農、礦工業從業人員因職業性負重,也有很高的風險。柳營奇美醫院家醫科蕭旭峰醫師呼籲:避免肥胖,適度增加關節周邊肌肉韌帶強度,可以降低風險。估計全美國約有四千萬人受到退化性關節炎所困擾,男女的比率差不多,其中約有70~90%為七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雖然退化性關節炎不是一項容易致命的疾病,但是對生活品質及健康的影響卻是極大的,在西方的研究中,退化性關節炎對健康的衝擊,在女性所有疾病中排名第四;在男性則是第八位。此外退化性關節炎也是一個造成病人喪失日常活動能力(例如:走路、爬樓梯)的重要病因,對於西方的老年族群,退化性關節炎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引起失能的第二大原因。退化性關節炎也往往造成了相當大的醫療資源負擔,全英國在西元2000年共進行了80,000個髖關節或膝關節的置換手術,總共花費了約四億英鎊的醫療費用,在台灣每年用在置換人工膝關節手術的醫療費用也高達二十多億台幣。因此隨著社會老化程度的進展,退化性關節炎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將會變得越來越嚴重。蕭旭峰醫師表示,傳統上退化性關節炎被認為是一種隨著老化而不可避免的疾病,因此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發生與年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除了年齡之外,有關於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危險因子,在過去已被廣泛研究且確認的還有:性別(女性多於男性)、種族、體重過重、過去曾有膝關節外傷病史者以及運動、職業上的影響等。根據文獻的結果顯示,從事一些粗重工作,例如:搬運、背負重物的工人,通常比較容易發生退化性關節炎,另外對於一些需要較長時間採取蹲姿或是跪姿的工作者,也是疾病的好發族群。就不同的職業類別而言,營造業、林木業、農業及礦業之從業人員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族群。針對各種不同職業上的動作或姿勢所作的研究,結果也發現:蹲、跪、搬舉重物以及長時間走路、爬樓梯等動作,都會提高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危險性,特別是如果工作中經常需要使用到蹲、跪姿勢同時又需搬舉重物的工作者,其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盛行率是一般人的三倍以上。因此預防退化性關節炎的方法,除掉遺傳基因及性別等不可改變的因素之外,蕭旭峰醫師說,最主要的就是要減少關節的負擔及增加關節周邊組織的強度。因為體重是關節負重最主要的來源,所以避免肥胖絕對是預防退化性關節炎的第一要務,其次要避免長期負重及關節反覆性的動作。至於適度而正確的運動則可以增加關節周邊的肌肉韌帶的強度,可以減少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危險性。雖然早在1952年,就有研究發現礦工有較高的危險性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後續有關職業與退性關節炎的研究也大都顯示職業上的負重工作與退化性關節炎是有非常高的關聯性,但是一般醫療人員或是職場的工作者還是較少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主要原因是退化性關節炎大多發生在50歲,甚至是退休之後,因此過去工作上的影響往往被輕忽。再加上長達四、五十年的職業史追蹤並不容易,而且過去的研究中也一直沒有明確的負重暴露與退化性關節炎間的劑量效應關係被證實,所以到目前為止,包括歐美的主要國家在內,都還沒有正式認定因工作負重而引起的退化性關節炎是職業病的一種。然而隨著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兩者之間的關連性,因此如果可以讓大家多了解這方面的問題,對基層勞工採取適當的衛教,進而要求職場提供更多預防退化性關節炎的防護施,不僅可以減少未來龐大醫療資源的支出,同時也可以降低這個疾病對個人及社會健康所造成的衝擊。

《睡眠問題一百問》失眠篇(上)

《睡眠問題一百問》失眠篇(上)#關節炎

Q34.為什麼有人剛躺在床上想睡覺時,腿會覺得有蟲爬感或痠痛感而無法入睡?或有人睡覺時,腳會不自主的抽動?(1)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 Syndrome, RLS)此類患者的主要症狀,大多在白天時無任何症狀,到了晚上想睡覺時,當靜靜躺在床上,覺得小腿有東西爬來爬去的感覺,說是癢又好像不是癢,有些人則是有刺刺的感覺或深部痠痛的感覺,非得要起床走動走動,才覺得舒服。當然病情嚴重的話,有些人還可侵犯到兩側上肢,但臨床所見到的病例中,還是以兩側小腿是最常侵犯的地方,再來是足部、大腿及臀部,侵犯到下背部實屬少見。不寧腿症候群的患者有33%的人有家族史。根據目前文獻的統計,在全部的人口中,約有10%的人,有症狀輕重不一的不寧腿症候群。由於患者非要起床走動或按摩腿部或熱敷才會使症狀緩解,一旦在度上床睡覺,症狀又浮現出來,如此整晚反反覆覆的發生,等到腿舒服了,能夠睡覺時,天已經快亮了。病人最常抱怨的是入睡困難。當然不寧腿症候群,不是只會發生在夜晚,有些病情較嚴重的人,在白天靜坐在椅子上或靜躺在床上時,同樣亦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浮現出來。(2)週期性肢體抽動疾患(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 PLMD)週期性肢體抽動疾患是人在入睡後,大拇指及腳背向上彎曲並伴有膝及髖關節彎曲的連續動作,每次動作持續約0.5到5秒,20到30秒出現一次,有些病人一個晚上可出現數百次這種動作,嚴重的話連手臂也會侵犯到,因此使晚上的睡眠斷斷續續,導致失眠或白天嗜睡。大部分的病人對這種睡眠中的肢體抽動,大都不自知,但有些病人稍可意識到好像晚上睡覺時,腿會抽動因而清醒過來。不寧腿症候群及週期性肢體抽動疾患都是腦子想睡覺而腿不想睡覺的疾病(有些病情較嚴重的病人,也會侵犯到手臂)。只是不寧腿症候群以感覺的症狀表現在正要入睡時;而週期性肢體抽動疾患則是以運動的症狀表現在入睡後,尤其是在淺度睡眠期時發生,並常伴有喚醒的現象,使病人的睡眠間間斷斷(sleep fragmentation),難以維持完整的睡眠,一覺到天亮,病人常抱怨失眠或白天嗜睡。不寧腿症候群及週期性肢體抽動疾患,是一對難兄難弟,常常如影隨形相伴在一起,尤其是有不寧腿症候群的患者常伴有週期性肢體抽動疾患;但反過來說,有週期性肢體抽動疾患的病患,卻不一定有不寧腿症候群。Q35.如何評估自己是否罹患34問中,腦子想睡而腿不想睡的疾病?讀者可試著回答下列的問題,如果你的答案中,有兩個以上(包括兩個)是肯定的話,那麼你可能已經罹患不寧腿症候群。(1)在你欲上床入睡時,你的小腿是否有東西在爬的感覺?(2)你是否因需要紓解上述的不舒服感,而起床走來走去,沖個澡,按摩小腿或做一些其他的活動?(3)發生在你小腿的不舒服感,是否因你的靜坐或試著入睡時,而變得更嚴重?(4)上述的不舒服感,是否在傍晚或晚上變得更加嚴重?(5)你是否有入睡困難或難以維持睡眠的困擾?(6)當你在睡覺時,是否有踢腿的動作發生?(7)你在白天時,是否時常覺得疲倦,昏昏欲睡?(8)你是否無法找到使你小腿有不舒服感的原因?(9)若你在第一個問題答是,那麼是否有其他的家族成員,跟你有相同的情況?Q36.如果自己發現有34問中,腦子想睡而腿不想睡的疾病,應該做何種檢查?不寧腿症候群的診斷,主要靠詳細的病史;而周期性肢體抽動疾患,除了詳細的病史外,多項睡眠生理腦波儀可做最後確定的診斷並可算出指數。一般1小時若多於5次的抽動(即指數大於5)時,則為不正常。另外血液生化檢查則包括血色素及血球檢查、血糖、腎功能、類風濕關節因子、葉酸、鐵離子及儲鐵蛋白等血液生化檢查。Q37.如何治療腦子想睡而腿不想睡的疾病?不寧腿症候群與周期性肢體抽動疾患的病理機轉到目前已逐漸明朗。兩者的誘發病因非常廣泛,從中樞神經到周邊神經,甚至一些內科疾病都可誘發。並且兩者對許多不同種類的治療藥物均有反應。不過兩者大抵對治療的藥物反應良好,使疾病容易得到控制。臨床上,不寧腿症候群常見於孕婦、缺鐵及缺葉酸性貧血、風濕性關節炎、尿毒症、糖尿病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甲狀腺低下症、巴金森氏症、慢性脊髓病變、腰薦椎神經根病變及一些藥物(如:三環抗憂鬱藥物、鋰鹽、鈣離子阻斷劑、過量的咖啡因)的使用等。控制這些疾病及藥物的攝取,可使不寧腿症候群的治療更為容易。周期性肢體抽動疾患常見於不寧腿症候群、猝睡症、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等患者,據統計在超過50歲以上的人,30%在睡眠中有周期性肢體抽動的現象發生。周期性肢體抽動疾患對藥物的反應良好,但若控制及潛在的誘發病因,會對疾病的控制更為容易。Q38.什麼情況下,才可稱為失眠?失眠的定義是人們難以入睡,或難以維持睡眠,或在隔天清晨一覺醒來對睡眠沒有飽足感及重獲精力的感覺。我們很難以睡眠時數的長短,來決定一個人的睡眠夠不夠,因一天中所需的睡眠時數因人而異,有人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就夠了,但卻有些人一定要睡上十個小時,他才覺得有飽足感。Q39.人為什麼會睡不著?失眠是一種症狀,而不是一種疾病,就像是發燒或腹痛一樣,只是一種疾病的象徵,必需找出潛在的病因加以治療,不應只是治療失眠的症狀而已。目前在美國有失眠困擾的人,在一年內就約有35%,而其中有一半會影響白天工作的功能。睡眠本是人與生俱來的本領,不用人教就會的事情,但由於某些人不當的睡眠習慣及行為,或受了某些疾病的影響,或先天上干擾睡眠的閾值較低,都可能造成失眠的原因。並且人類創造了文明,而文明也造就了許多人類睡眠的疾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原本是日行性生物的作息規律,偏偏愛迪生發明了電燈,從此人類開始有了多采多姿的夜生活,開始有人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1950年代,隨著噴射客機的誕生,從此人類可輕易快速跨越時區,開始有時差問題的產生。不管是夜間工作者或跨越時區的旅行者,兩者都可造成生物時鐘的紊亂,使睡眠變成問題。尤其在現今工商業社會中,家庭、事業及金錢上的問題益形複雜,極易造成人們情緒上調適的問題,而形成晚上睡眠的障礙。再加上刺激性飲料(如咖啡、茶、可樂等)、香菸及酒精的使用,更使睡眠問題雪上加霜。以往人們總是以為失眠是精神上或心理上的問題,因一時緊張無法放鬆或一般俗稱的“腦神經衰弱”而造成。但目前的研究卻發現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憂鬱症、焦慮症等)除了有睡眠問題外,還會伴有其他精神的症狀,不會單單以失眠來表現。所以大部分失眠的病人,都沒有精神上或心理上的問題,應該積極找出其潛在病因,對症治療才對,不應把所有失眠的問題完全歸咎於"腦神經衰弱"這個極端無辜的"江湖郎中術語"兼"代罪羔羊"。倘若失眠超過一年,沒有適當的治療,則容易產生精神方面的疾病,如憂鬱症或焦慮症等。在1984年,美國國家健康組織(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把失眠症依病程時間的長短分為短暫性失眠(短於一星期)、短期性失眠(1至3星期)及長期性失眠(長於3星期),此種分類方法使用至今。雖然美國睡眠醫學會對其時間的長短有所更改,但其基本的精神不變。此種分類方法的好處乃是讓臨床醫師能夠由病程的長短,對失眠的病因,先作一簡單的分類以利診斷,畢竟失眠病因在美國睡眠醫學會的分類,就高達60種以上之多。《睡眠問題一百問》失眠篇(下)

《睡眠問題一百問》失眠篇(下)

《睡眠問題一百問》失眠篇(下)#關節炎

以下就依此種分類方法,對常見的失眠疾病一一介紹,使讀者能夠對造成失眠的病因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短暫性失眠(transient insomnia)此類失眠,幾乎每個人都有經驗,當你遇到重大的壓力(如考試或重要的會議)或情緒上的激動時(如興奮或憤怒的事物)都可能會造成你當天晚上有失眠的困擾。當然跨越多個時區的旅行,所造成的時差反應(jet lag),也會對你到達目的地的前幾晚睡眠有所影響。(1) 時差反應(jet lag) 一般來說,只要你一口氣跨越三個時區以上,你就會有時差的問題。尤其是向東飛行會必向西飛行所造成的時差問題來的嚴重。其症狀包括睡眠斷斷續續、入睡困難、睡眠品質低落、白天疲倦感、無精打采及情緒低落等。一般時差問題引起的睡眠症狀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恢復,如果超過兩個星期,你的症狀未見好轉,就應該尋求睡眠醫師的幫助。(2) 晝夜輪班工作者(shift worker)此種病患因其睡工作的週期,違反身體上的睡眠清醒生理時鐘,有些人能夠適應,但有些人卻不能夠適應。晚上辛勤的工作後,任你再疲累,白天怎麼樣也睡不著。而那些能夠適應的人,年紀輕時還能夠應付,但等到了一定年紀(通常是50歲以後),發現自己也出現了睡眠上的問題。總之,白天睡覺,晚上工作,是違反生理上的自然規律,白天睡6小時跟晚上睡6小時,他們的效率及睡眠結構並不一樣。(3) 調適性的睡眠疾患(adjustment sleep disorder)此類失眠又稱為短暫性的精神生理性失眠,乃因一時情緒的興奮、激動、憤怒或悲傷,而造成無法入睡,症狀通常最多在1至2個月會逐漸好轉,且在這1至2個月內,要謹守睡眠衛生的原則,如果過了1至2個月,還沒有好轉的現象,你可能已變成了持續性的精神性生理性失眠,此時應該及時尋求醫師的幫助,不要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4) 環境性的睡眠疾患(environmental sleep disorder) 睡覺時周圍的物理環境也會影響睡眠品質。這些會干擾睡眠的物理環境因素包括:太熱、太冷、噪音、光線及枕邊人的移動等。另外處在危險環境中或照顧小孩而必須保持警覺的狀態也會影響睡眠,由於夜晚無法得到充足的睡眠,常會覺得晚上失眠,白天卻昏昏欲睡。解除這些干擾睡眠的物理環境因子,患者的睡眠問題自然緩解。§ 短期性失眠(short term insomnia)此類失眠的病因和短暫性失眠有所重疊,只是時間較長而已。如喪偶、離婚、男女朋友分手或“金錢被倒”等,此類問題皆會造成一時情緒上的衝擊,其平復所需的時間,往往需要數星期。(1) 持續性的調適性睡眠疾患(persistent adjustment sleep disorder)先前已提過引起調適性睡眠疾患是因一時的情緒起伏,其中有些情緒的緩和需要久一點的時間(1至2個月)來平復(例如喪偶、離婚等),此時就會造成持續性的調適性睡眠疾患。(2) 急性疾病導致的失眠(acute medical condition)當人患有一些急性的內科或外科疾病(例如:盲腸炎、肺炎等)時,常因疾病本身產生的不適感(例如:疼痛、發燒等)或治療藥物有中樞神經的刺激作用,導致患者難以入眠或睡眠斷斷續續。但一旦疾病緩解或藥物的停用,失眠的症狀會緩解。§ 長期性失眠(long term insomnia)此類失眠是患者至失眠門診求診中,最常遇到的疾病類型,其病史有些長達數年或數十年,必須找出其潛在病因,才有痊癒的希望。(1) 精神性生理性失眠(psychophysiological insomnia)此類失眠是門診中最常見到的慢性失眠,也是最難纏的失眠症。患者晚上睡不著,連白天想打個盹都無法如願。病患起初因某種原因造成短暫性或短期性失眠(例如:家庭失和、金錢糾紛、時差問題或一些情緒上的壓力),但當此種造成失眠的原因消失,失眠症狀卻仍然持續,病程可達數月、數年或數十年,有些患者因長年吃安眠藥治療此種失眠症,劑量越吃越重,最後變成對安眠藥物的依賴。此種症狀,如果不妥善治療,本來沒有精神或心理上的問題,最後因長期失眠,一段時間後就會有憂鬱及焦慮等症狀的產生。此類病人常被診斷為“腦神經衰弱”。其實這種病人,起初並沒有精神或心理上的問題,先前短暫性的失眠,因內在喚醒閾值較低,造成身體上的緊張及習慣性的睡眠障礙,這類病人往往有情緒上、心理上、認知上或情境上的內在喚醒,而造成晚上無法入眠。治療此種失眠症,必須以行為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讓病人重新學習如何睡覺,佐以藥物,才能夠竟全功。行為治療,目前最常用的是睡眠縮短療法(sleep restriction therapy)、放鬆療法(relaxation therapy)及刺激控制(stimulus control)等療法。(2) 特發性失眠(idiopathic insomnia)這類失眠,症狀常常可追溯至孩童時期,病患從孩童時期就有失眠的問題,白天顯得倦怠、焦躁不安、憂鬱傾向及想睡覺,造成學習上的障礙。此種疾患病因並不清楚,可能跟腦中掌控睡眠功能的神經元功能較差有關。此種失眠症會跟著病人一輩子,對治療反應並不理想,但治療的原則和精神生理性失眠相似。      (3) 睡眠狀態錯覺(sleep state misperception)這些病人抱怨晚上睡覺時間很短,頂多1至2小時或2至3小時,甚至有些病人抱怨整晚都沒睡。但經過多項睡眠生理腦波儀檢查,卻發現他們的睡眠結構正常且睡眠時間大都長於6.5小時,經過多次睡眠潛伏時間測試(Multiple Sleep Latency MSLT),發現其平均值大於10分鐘,並沒有白天嗜睡的現象發生。(4) 不適當的睡眠衛生(inadequate sleep hygiene)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活動,違反睡眠衛生的原則而造成失眠的問題。茲將十項睡眠衛生原則簡述於下:①定時作息、準時上床、準時起床,尤其不管前晚何時入睡,均應準時起床。②一張舒適、乾淨、柔軟度適中的床及一間溫度、亮度恰好且安靜的房間。③床是用來睡覺及性愛的地方,不要在床上讀書、看電視或聽收音機。④每天規則的運動可以幫助睡眠,但不要在傍晚以後做運動,如此反而會影響睡眠。⑤不要在傍晚以後喝酒、咖啡、茶及抽菸;假如你有失眠的問題,更應避免在白天使用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來提神。⑥不要在睡前大吃大喝,但可在睡前喝杯熱牛奶及一些複合碳水化合物,來幫助睡眠。⑦萬一上床20分鐘後,你還是睡不著,可起來做些單調無聊的事情,等有睡意再上床睡覺。⑧睡不著覺時,不要整晚盯著時鐘看,也不要懊惱或有挫折感,應放輕鬆並確信自己最後一定能睡著。⑨如果你有失眠,儘量不要午睡,如果實在想睡,可小憩30至60分。⑩儘量不要每天晚上規則使用安眠藥,如有需要,應斷斷續續服用,原則上每星期不要超過四次。只要你有失眠的問題,就應先檢視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是否有與上述十大原則相抵觸的地方,並儘量能與之配合,若效果不顯著,則應當求助睡眠醫師找出潛在的病因。(5) 延遲性睡眠週期症候群(delay sleep phase syndrome)此種病患的睡眠清醒週期同樣為24小時,只不過他生理時鐘睡眠時間的設定比正常人往後延遲約數小時,通常是凌晨2點以後才能睡著,往往睡至早上10點至12點才起床,甚至有些患者需睡到下午1、2點,無法適應現今的社會生活及工作步調。這類疾病是與生俱來的,他們的生理時鐘設定就是如此,但現今我們可用時相治療法(chronotherapy),將其慢慢調整至現今社會正常作息的時間,但他們必須細心維持,一旦弄亂,就又回到以往的延遲性睡眠時間,這些人相當適合夜間的工作。 (6) 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sleep apnea syndrome)病人往往入睡容易,但由於呼吸暫停現象頻繁,產生缺氧現象,導致病人的喚醒反應,常伴有喘息、咳嗽、嗆到喉嚨及胸口灼熱感(heart burn)等症狀,有些病人會抱怨失眠,但有些病人卻會抱怨白天嗜睡。(7) 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 syndrome)病人想要上床睡覺時,覺得有東西在兩個下肢爬來爬去,好像是癢又不是癢,有些病人是感覺痠痛,另外有些病人感覺到刺刺的感覺。總之,感覺的症狀林林總總,用手搓揉小腿或用熱水泡或下床走路,感覺症狀就會消失,但一旦躺下來,不愉快的感覺馬上又浮現出來,整晚就這樣上上下下,搞到三更半夜,好不容易才睡著,症狀嚴重的話,還會侵犯到兩側手臂,這種腦子想睡,腿不想睡的疾病叫做不寧腿症候群。藥物控制的效果良好,但只能控制,不容易痊癒。(8) 週期性肢體抽動疾患(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病人入睡後,通常在淺度睡眠期出現,大拇指及足背向上彎曲合併膝部及髖部的連續性彎曲動作,這種肢體運動會反覆性的發生,故稱為週期性肢體抽動疾患。侵犯的部位,大都為兩側下肢,有時只有一側抽動,但是有時為兩側同時抽動,情況嚴重的話,還會侵犯到兩側上肢。這種肢體抽動,常會引起病人的喚醒反應,造成病人睡眠斷斷續續,有些病人會抱怨失眠,但同樣亦有些病人會抱怨白天嗜睡,對藥物治療效果良好。(9) 神經疾病(neurological disorder)引起的失眠症因為睡眠是由腦部神經元控制,因此腦部神經一旦有了問題,便極容易產生睡眠的障礙。如常見的巴金森氏症、癡呆症、夜間癲癇、中樞神經感染及頭部外傷等,另外還有一些較不常見的神經性退化疾病都會造成睡眠的問題。治療的方法,就是確定神經疾病的種類,給予適當的治療,有些病人失眠情況因而改善,或再佐以適當安眠藥物或輔助設備來改善其失眠症狀。但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神經方面的疾病往往會引起另外一些睡眠疾病,如快速動眼期行為疾患(REM behavior disorder)及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等。(10) 精神疾病(psychiatric disorder)引起的失眠許多精神方面的疾病亦會造成失眠的困擾,但失眠往往是他們的症狀之一,通常還會有其他精神方面的症狀表現出來,不會單單只以失眠的症狀來表現。常見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憂鬱症及焦慮症等。治療上應以本身精神疾病的治療為主,一旦精神疾病得到控制,失眠症狀亦會改善。但要注意的是,倘若精神疾病得到控制,失眠症狀仍然持續,則應考慮病人是否有精神生理性的失眠或合併有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等疾患,筆者在門診常見到此類併發的病例。(11) 異睡症(parasomnia)異睡症包括一大群的疾病,如夢魘(nightmare)、夜驚(sleep terror)、夢遊(sleep walking)、睡驚(sleep start),夜間癲癇及睡眠癱瘓(sleep paralysis)等,都會干擾睡眠活動的進行,造成患者睡眠的困擾,患者一覺醒來,對睡眠沒有飽足的感覺,甚至其中有些疾患,如夢魘、睡眠癱瘓等,會造成病患對睡眠有恐懼感而無法入睡。異睡症的疾病,大部分對藥物的反應良好,很容易得到控制。(12) 內科疾病(medical cause)引起的失眠問題有些內科疾病喜歡在夜晚發作或在晚上睡覺時症狀變得更嚴重。像夜晚心肌缺血症(nocturnal cardiac ischemia)、夜間癲癇(nocturnal seizure)、睡眠相關氣喘(sleep-related asthma)、睡眠相關頭痛(sleep-related headache)及睡眠相關胃食道逆流(sleep-relate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等都偏好在晚上睡覺時發作而干擾睡眠。而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及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 disease)則會因夜晚入睡後,症狀變得更嚴重而影響睡眠。另外,關節或臟器的疼痛及神經痛等,亦都會造成失眠的問題。控制潛在的內科疾病,是解決睡眠問題的首務。(13) 藥物或酒精引起的失眠(medication or alcohol related insomnia)一些藥物的不當使用亦會引起睡眠的問題。例如:安眠藥物或刺激性藥物(例如:安非他命、古柯鹼、海洛因等)的濫用常會造成睡眠的干擾。隨著藥物的使用或停用會造成不同的睡眠問題,例如不當使用安眠藥物,劑量越吃越重,產生耐藥性,一旦不吃,徹夜不能眠;而刺激性藥物的濫用則會造成失眠,一旦停用,整天昏昏欲睡。有些人習慣在睡前喝一點酒,或用來幫助睡眠或用來預防心臟病。殊不知目前的醫學報告,睡前喝一點酒雖然可減少心臟病的發生,但卻會增加腦中風的機率。睡前小酌,對入睡雖然有幫助,但卻會造成後半夜的經常覺醒,干擾睡眠的完整性。並且會增加產生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機率。時間久了,一旦不喝,雖然每天僅睡前小酌,依然會有酒精戒斷的症狀產生。有些酒癮者,雖然已成功戒酒,但他的睡眠結構不會回復到酗酒前的睡眠狀態,整個睡眠結構會比較淺,不容易達到深度睡眠期。(14) 入睡相關性睡眠疾患(sleep-onset association disorder)這個疾病主要好發於孩童,在睡前一定要某種情況或狀態出現時,才容易入睡,例如一定要有人抱著搖晃,或要抱著奶瓶,或要含著奶嘴,或要聽收音機,或要抱著玩具娃娃才能迅速入睡,否則入睡困難且半夜容易醒來。當然這種情況也可見於大人,例如某一些人一定要在睡前看看瓦斯有沒有關,或巡視一遍門窗是否有關好,才能安心入睡。(15) 設定限制性睡眠疾患(limit-setting sleep disorder)這個疾病亦是好發於孩童,尤其學齡前的兒童,每到夜晚該上床的時間,常藉故拖延上床時間,例如:要喝水、要上廁所、肚子餓要吃東西或要求看完電視節目等,如此常搞到很晚還不睡覺,讓父母覺得小孩好像有睡眠的問題。其實如果父母嚴厲限制小孩的上床時間,小孩便能很快入睡。看完上述所介紹林林總總引起失眠的各類疾病後,或許你心中會有疑問,究竟什麼時候,我才應該去找睡眠醫師尋求協助,原則上只要你的睡眠問題超過一個月,或已影響到你自己的生活功能,或晚上睡不著覺、白天卻昏昏欲睡,就應該尋找睡眠醫師來幫助你瞭解問題的所在。Q40.睡不著覺怎麼辦?如果你有睡眠問題,應檢視自己是否有違反以下九個原則,若有,應改正過來,看看睡眠是否有改善。若失眠情況依然持續且超過一個星期以上,那你就必須儘快尋求對睡眠障礙有專長的醫師的協助,以免貽誤病情。定時作息、準時上床、準時起床,尤其不管前晚何時入睡,均應準時起床。 一張舒適、乾淨、柔軟度適中的床及一間溫度、亮度恰好且安靜的房間。 床是用來睡覺及性愛的地方,不要在床上讀書、看電視或聽收音機。 每天規則的運動可以幫助睡眠,但不要在傍晚以後做運動,如此反而會影響睡眠。 不要在傍晚以後喝酒、咖啡、茶及抽菸;假如你有失眠的問題,更應避免在白天使用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來提神。 不要在睡前大吃大喝,但可在睡前喝杯熱牛奶及一些複合碳水化合物,來幫助睡眠。 萬一上床20分鐘後,你還是睡不著,可起來做些單調無調的事情,等有睡意再上床睡覺。 睡不著覺時,不要整晚盯著時鐘看,也不要懊惱或有挫折感,應放輕鬆並確信自己最後一定能睡著 如果你有失眠,儘量不要午睡,如果實在想睡,可小憩30分鐘到一個小時。41.如何治療失眠?每次去演講總會有人問起,是否可告訴他治療失眠最有效的藥物是什麼,我總是反問他,治療高血壓最有效的藥物是什麼?發問人頓時就明白我的意思而會心一笑。失眠的原因在美國睡眠醫學會所訂定的國際分類上,就高達60多種以上之多。所以我們必須確實瞭解潛在的病因,再根據病因尋求適當的治療,不要一味尋求“有效秘方”,因病施藥才是有效且可靠的治療方法。目前一般用來治療失眠的方法,有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包括睡眠衛生、放鬆療法、刺激控制療法等)、光治療及時相治療法等。若因睡眠呼吸暫停症引起的失眠,還可用呼吸道正壓呼吸的裝置來解決失眠的問題。42.現代醫學如何檢查失眠的問題?要找出失眠的問題,首先要靠詳細的病史詢問(最好有枕邊人或室友在場),理學及神經學的檢查。睡眠日記、睡眠問卷及心理測驗也可幫忙瞭解病情,最後才是藉助儀器的檢查,如腕動計(actigraphy)或多項睡眠生理腦波儀來做最後的確切診斷。千萬不要自己購買成藥服用,這樣或許能解決你一時的失眠問題,但卻會造成往後睡眠醫師在診斷及治療上相當大的困擾。

腰酸背痛!貼布與外用藥你用對嗎?

腰酸背痛!貼布與外用藥你用對嗎?#關節炎

腰痠背痛是當今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困擾。痠痛的原因與性質千奇百怪,有人因為工作操勞,也有人因為臥床太久造成全身酸痛。市面上充斥各種隨手可得的痠痛藥品與成藥,可噴、可擦、可貼,你用對了嗎?從中醫的觀點來看,酸痛依據其特性可分為:虛、實、寒、熱等幾大類。舉例而言,因為搬重物不慎閃到腰造成的急性腰痛,多屬於實症;老人家腰背無力,痠軟不耐久站,屬於虛症。痠痛屬於實者,需要用瀉法,馬上消炎止痛,患者才會舒服;痠痛屬於虛者,需要強筋壯骨,改善循環,痠痛才會緩解。另外,有些痠痛容易紅、腫、熱、痛,需要馬上冰敷疼痛才能緩解,這些多屬熱症,最常見的是痛風;另外,有些痠痛冬天易發,容易冰冷無力,熱敷後症狀便會緩解,這種多屬寒症,最常見的是退化性的膝關節炎。不同的酸痛需要不同的處理,正確選用外用藥方能有效緩解症狀。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 - 賴郁凱醫師表示,目前有多種治療酸痛的外用藥,如:痠痛噴劑、痠痛乳霜、三黃膏、油性藥膠布、水性貼布等,讓酸痛症患者可以有多種的選擇。以下簡單介紹各種外用藥的使用時機。1.痠痛噴劑:本身具有使用方便的特質,針對患處按壓二至三下,藥液馬上可以均勻地分佈於皮膚,成分包含辛涼及辛溫不同特質的中藥,使用可以快速的產生冰涼止痛的效果,冰涼消退後也有溫熱舒暢的感覺,無論寒、熱、虛、實皆可使用,缺點是藥效無法持久,需要反覆使用,對於運動員或戶外活動,肌肉勞損痠痛時,方便實用。2.痠痛乳霜:成分與痠痛噴劑相近,但是,改以乳霜為基劑,親膚性高,藥效比噴劑持久,對於肌肉僵硬處的痠痛,使用後更易於按摩,可促進局部肌肉的鬆弛,緩解痠痛。3.三黃膏:含有多種清熱、消腫的中藥,對於急性跌打損傷、骨折整復後局部的腫痛能有效的緩解,適用於實、熱症的痠痛,因為成分具有刺激性,反覆敷貼容易造成皮膚過敏,所以僅適用於急性炎症期的消炎止痛,不適合長期使用。4.油性藥膠布:可分為辛涼和辛溫兩種,辛涼性的藥布多含有冰片、薄荷、冬清油等清涼止痛成分,適用於紅、腫、痛明顯的實、熱型痠痛,貼敷後會有持續六到八小時的冰涼感覺;辛溫性的藥布多含有麝香、當歸、肉桂、川烏等熱性成分,適用於局部冰冷、水腫或是冬日易發的痠痛,貼敷後常有溫熱感,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舒緩僵硬的肌肉;辛涼性的貼布常常被調成綠色,辛溫性的藥布常常被調成褐色,賴郁凱醫師提醒,每日貼敷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六小時,以免皮膚過敏。5.水性貼布:伸縮性較好,皮膚刺激性較低,是皮膚敏感患者的最佳的選擇,但是,水性貼布的黏性較差,在關節處使用容易脫落,需要網套輔助固定。因其製造的技術層次較高,售價約為一般藥膠布的兩倍。綜合以上而言,痠痛的外用藥種類繁多,如果能正確的選用更能發揮良好的藥效;但是,賴郁凱醫師強調,使用時應注意上述外用藥均不可使用於眼睛四周、黏膜、傷口及濕疹患處,皮膚過敏體質者應避免長時間貼敷。兒童初次使用應注意皮膚狀況,避免過敏起疹,搔抓破皮造成感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