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

治療運動傷害 中醫建議:少吃冰

治療運動傷害 中醫建議:少吃冰#關節炎

在傳統中醫的看法裏,認為所有的疼痛都是不通造成的,或是氣滯(氣的流動性不好或受到阻礙),或者是血瘀(血的流動性不好,受到阻礙或是出血),或者是一些病理產物無法代謝而造成不通,演變成痛證。而在運動中最易造成的傷害要算是「傷筋」了。所謂的「筋」,在中醫包括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等均歸屬於「筋」;而造成傷筋的原因最多的就屬於扭傷及挫傷了。而扭挫傷造成的傷害在中醫看來就是不通,也就當然會造成疼痛了。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 - 張書寶 醫師表示,一般在急性受傷時,當組織正紅、腫、熱、痛時,不宜推拿,但適合針灸,若腫脹嚴重中醫也會考慮放血治療,並給予外敷藥,以達消腫止痛的目的。並可合併內服藥,以「活血化瘀,疏經活絡」為主,此時的外敷一般以冰敷為主,外敷藥亦以涼性藥為主,以防受傷處繼續出血腫痛。若急性期已過,受傷處紅腫熱已消,一般則建議熱敷,以改善局部循環,加速傷處的修復,並可適當加入一些中醫理筋手法。當然此時仍適合針灸及內服中藥。一般傷筋在中醫治療效果均相當不錯,但若受傷日久而達數月才開始治療,可能就需一些時日了。運用中醫經絡理論不管使用針灸、藥物、推拿來治療,均可達到疏通經絡使氣血暢通而達治療的效果,也就是通則不痛。張醫師說,在門診也常會遇到來治療的患者貼著膏藥,且常是前一天就貼上了。一般我們都建議膏藥敷4-6小時就要取下,讓皮膚休息2-3小時之後若需要再敷。當然,若是前一天睡前貼上的,應一早起床就拿下,避免皮膚過敏而有紅癢的現象。常言:「休息是最好的治療。」傷筋之後首先當然就是要多休息,讓受傷之處能得到修復。千萬不可過度使用受傷部位,以防二度傷害。張醫師強調,最好要少食冰冷食物,尤其是冰品及冰鎮飲料。因在中醫認為寒性凝滯,主痛、主收引。簡單的說也就是寒性會使身體整體的循環變差,非常不利於傷處的復原。這也是一般不論是傷筋,甚至是骨折或身體一些酸痛所應共同遵守的重要原則。運動前確實做好熱身,運動時也不要做出超過自己能力的動作。對於一般不常運動的人,尤須循序漸進、量力而為,要慢慢漸增,剛開始時15分鐘或20分鐘甚至10分鐘都是一個很好的起步,等到體力、肌肉各方面都適應了才加大運動量。運動時也盡量放鬆心情,不但能夠得到運動的樂趣,且能使身體、氣血調和,得到運動的好處。

愛喝啤酒是導致痛風主因

愛喝啤酒是導致痛風主因#關節炎

痛風的成因是因為體內尿酸代謝異常,產生過多,或是腎臟排出尿酸的功能異常,排泄的尿酸過少,導致血液中尿酸過高,而使血液中尿酸濃度過度飽和,變成尿酸鹽結晶進而沉積在關節內,造成關節發炎腫脹及疼痛,形成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奇美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陳宏安醫師表示,典型的急性痛風發作,通常沒有先前的症狀,常在半夜發作,患者因急性的關節發炎疼痛而驚醒,第一大腳趾的關節是最常被侵犯的部位,其次是足背、腳踝關節及膝關節,上肢的關節較少被侵犯。發作的關節會有外觀上的紅腫熱痛,甚至於無法碰觸,任何輕微的碰觸都會使疼痛加劇,常被形容為連風吹到都會痛。如果不去理會,長期的發炎會使關節被破壞,沉積於皮下或關節周圍的尿酸結晶,便會形成痛風石,尿酸結晶也會在腎臟沉積,形成腎結石,損害腎臟功能。痛風好發於中年男性及停經後的女性,具有家族遺傳的傾向,正常人血中的尿酸值約為 7.0 mg/dl,而血液中尿酸的濃度愈高,持續的時間愈久,發生痛風性關節炎的機會也就愈大。從前痛風被認為是富貴病或帝王病,因為痛風常因豐盛的飲食如大魚大肉和飲酒而引發,陳宏安醫師指出,現代人生活水準提昇,生活中的飲食愈趨西化,肥胖人口隨之增多,因此痛風不再只限於富貴人家,變成一個常見的疾病。對於痛風患者,許多誘發痛風發作的因素宜避免:1. 飲酒過度:酒精會造成血液中尿酸升高及痛風的發作,尤其是促成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發作,其影響為加速體內嘌呤的代謝,產生過多的嘌呤,進而增加體內尿酸的產生,此外酒精也會使體內乳酸 (lactic acid)增加,減少腎臟尿酸的排出。其中又以啤酒的影響最大,最容易導致痛風的發作,因為啤酒除含有酒精外,另外在製造啤酒的過程中產生的啤酒花則包含許多嘌呤,會在體內進一步代謝成為尿酸,造成血液中尿酸急速升高及痛風的發作,有報導指出紅酒(葡萄酒)相對於啤酒,是對血液中尿酸影響比較小的酒類,但是仍不宜攝取過量。2. 避免攝取過度豐盛的食物及高普林類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魚肉貝類、濃高湯等,這些高普林類食物,應儘量少吃,以減少尿酸的形成,豆類並不需要特別禁止。如果體重太重,必須減肥,但不可快速減肥,因為快速減肥會使血液中尿酸升高,反而會誘發痛風發作。3. 多喝水:每天喝 2000-3000cc. 以上的水份, 可利尿酸排泄及預防尿路結石,但有心臟衰竭疾病及腎功能不好者例外。4. 按時服藥:如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幫助身體藉由尿液將尿酸排出體外,或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降低尿酸濃度,使血中尿酸值恢復正常。注意患者有無使用藥物後的副作用,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引發的胃腸道出血,秋水仙素引發的腹瀉等。切勿任意切開痛風石,因其傷口癒合困難,而且容易受到細菌感染,患者宜遵從醫師指示,耐心服用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其痛風石仍有機會消失。 5. 發現高尿酸血症時,需要長期追蹤而且需要進一步檢查有無其他的相關疾病,如代謝症候群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高血酯、或腎臟病、或血液方面疾病等。痛風是一個可以治療及控制的疾病,患者宜聽從醫師指示,不宜相信偏方,才能避免許多併發症。

自我評量!是否有”網路成癮症”

自我評量!是否有”網路成癮症”#關節炎

網路成癮的問題越來越普遍,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精神科陳麗卿醫師表示,在門診中經常可見各式各樣的案例。例如:一個發展遲緩的學童,其父親說母親整天沉迷於線上遊戲,完全不管小孩,甚至放任學齡前的小孩,一直看電視或玩電腦一整夜到清晨,小孩因缺乏人際互動之刺激,已有發展遲緩及自閉傾向。另一位工程師,每天上班離不開電腦,一上班就偷偷上網站聊天,不僅延宕工作,其日常生活亦完全被拖垮,例如其作息紊亂、家中髒亂無比,直到女友回國後,發現其異狀,才逼其就醫。陳麗卿醫師表示,隨著科技變革,現代年輕人將電腦、上網視為生活必需品,未來的生活也勢必越來越依賴電腦及網路。其實每個人實在有必要定期檢視一下自己的「網路偏好指數」,看看自己有沒有陷入網路成癮之高危險群。以下編譯自Young, Kimberly S.的網路成癮評量表可以提供民眾作為自我檢測的工具。 1.你會發現上網時間超過原先預計的時間嗎? 2.你會放下該完成或執行的事而將時間用來上網嗎? 3.你對上網的興奮感或期待遠勝於其他人際互動嗎? 4.你會在網路上結交新朋友嗎? 5.你會因為上網而被他人抱怨或指責嗎? 6.你會因為上網而上學或上班遲到早退或缺勤嗎? 7.你會不自主的檢查電子郵件信箱嗎? 8.你會因為上網而使工作表現失常或成績退步嗎? 9.當有人問你上網做些什麼時,會有所防衛或隱瞞嗎? 10.你會上網尋求情感支持或社交慰藉嗎? 11.你會迫不及待的提前上網或一有機會就上網嗎? 12.你會覺得少了網路,人生是黑白的嗎? 13.若有人在你上網時打擾你,你會憤怒嗎? 14.你會因為上網而犧牲晚上的睡眠嗎? 15.你會在離線時仍然對網路活動的內容念念不忘嗎? 16.當你上網時會一再延長自己上網的時間嗎? 17.你曾嘗試縮減上網時間或不上網卻失敗的經驗嗎? 18.你會試著隱瞞自己的上網時數嗎? 19.你會選擇把時間花在網路上而不想出門嗎? 20.你會因為沒上網而心情鬱悶、易怒或心神不寧嗎? 根據上述評量表,將每題分數相加(幾乎不會1分、偶爾2分、常常3分、幾乎常常4 分、總是如此5分),所得的總分就是「網路偏好指數」。分數之結果分析如下:1.正常級(20-49 分):屬於正常的上網行為,雖然有時候會花了些時間在網路上消磨,但還有自我控制的能力。2.預警級(50-79 分):正遭遇到因網路而引起的問題,雖然並非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還是應該正視網路帶來的人生衝擊。要有警覺,並改變上網習慣!3.危險級(80-100 分):網路使用情形已成為嚴重的生活問題,應該評估網路帶來的影響,並且找出病態性網路使用的根源。或許已經成為成癮者,恐怕需要很強的自制力才能回覆常態。建議趕快找專家協助。陳麗卿醫師呼籲,若民眾做出來的「網路偏好指數」落在50分以上,即應多加注意;尤其是落入危險級的朋友,建議及早尋求專業的醫師或心理師協助。

解密謠言》天氣改變會影響關節疼痛?!

解密謠言》天氣改變會影響關節疼痛?!#關節炎

長久以來老一輩都有一種傳說,即關節炎病患 (尤以肩關節、膝關節、髖關節)具有預知未來天氣的能力,而且很多人都深信不疑,他們可以在大晴天的日子,摸著疼痛的肩膀說「明天將會”翻風下雨”」,有這樣想法的人為數不少,他們深信關節炎的疼痛確實受天氣變化的影響。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骨科王子康主任指出,由於長期執行膝關節、髖關節及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亦發覺部份病患常提及天氣變化前,關節炎的關節會預先有疼痛的表現,有如天文台般預告天氣。由於醫學講求科學證據,要證明兩者的相關性,確需經精確廣範的研究分析。王子康主任稱,在他的關節炎病患中,約有10-15%的人會提及他們的關節痛與天氣改變有關,然而是否有因果關係,對他們而言並非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減輕他們的關節嚴重疼痛,他們說「不管明天天氣如何改變,我只希望有個行走無礙的膝關節!」王子康主任表示,在天氣與健康的眾多研究指出,天氣改變而引發的各種症狀,除關節疼痛外,其他諸如過敏、鼻竇炎、偏頭痛以及肌膜炎等,均被提出有因果關係,不過研究的結果並無確實有力的因果相關,而詳細分析氣壓、濕度、氣溫等細部改變的情況下,受測者均無法穩定的表現出天氣對他們的關節疼痛是有所影響。換言之,某一次的相關,也許是偶然的結果,使得以後該病患就深信不疑,而一再口語相傳,造成了根深蒂固的信念。王子康主任指出,從許多驗證中發現「天氣致痛」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如:於天氣改變的前後抽取關節內抽取液進行化驗,結果證明抽取液之化驗並無差異且無發炎現象的改變;另有病患認為天氣氣壓的改變是致痛原因,不過在高速升降電梯的實驗顯示,並無任何關節炎病患有致痛反應,這一論說亦不攻自破;再者,人是恆溫動物,氣溫對關節溫度的改變並不能成立。在上述種種科學證據的支持下,一般醫師多持反對天氣致痛的說法,但有些病患認定其有預知天氣的能力,如果病患仍深信天氣與關節痛的關連性,醫師亦不妨尊重他們的想法。王子康主任提及,另有一種說法「也許是天色陰暗,病患無法出門,一直待在沙發或床上,於是造成僵硬更疼痛的關節,此時病患就認為天氣改變讓他們的關節增加疼痛」。他認為此種說法尚有一些學理上之依據,因此,他建議病患若憂慮天氣一變,關節就疼痛,不妨預先進行深度熱敷治療,以避免不活動所引起的僵直;另可預先使用外用止痛藥膏;不進行不必要的劇烈運動,即可遠離關節疼痛。但如果膝關節、髖關節因為嚴重關節炎而引起持續關節痛,以致舉步為艱,則應至骨科門診作詳細檢查,是否有關節置換的必要,因目前這類手術己是十分穩定且成功率相當高,病患均可得到相當滿意的術後效果。

騎車運動不成 反而傷害連連

騎車運動不成 反而傷害連連#關節炎

國內吹起健康樂活風,騎乘腳踏車成為最熱門的節能減碳運動。近年來,由於騎乘腳踏車人口的大量增加,因騎乘腳踏車而造成的運動傷害的人口數也迅速攀升。羅東博愛醫院復健科伍泰毅醫師提醒民眾,雖然騎乘腳踏車是看似簡單而容易入門的運動,但在騎乘的過程中,若忽略了一些小細節,是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的,因此,腳踏車一族在騎乘時,一定要特別注意自身的狀況,以免運動不成,反而造成無法彌補的運動傷害。伍泰毅醫師依臨床的經驗指出,常見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原因可分為「尺寸錯誤」、「技巧不良」及「個人原因」等三種。在騎乘之前,應先檢查單車,調整自己的姿勢,同時量力而為,衡量自身的體力與耐力,決定騎乘的時間與距離,準備適當的保護裝備如頭盔等,以免傷害身體。而常見的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可分為頸部、腰部、膝部、手部、臀部、足部等五個部位。在頸部方面,騎車時為了抬頭看路,頸部容易後仰,長時間下來常造成頸部痠痛,尤其頸椎退化的人,甚至會加重神經症狀,臨床上,就常見因騎車而導致的頭、頸、後肩胛、上肢的痠痛、麻痛或無力的感覺;除此之外,長時間前屈騎車,也容易造成腰部痠痛,對於腰椎椎間盤突出的人,這種姿勢更會增加腰部的壓力;而坐墊的位置不正確可能會加重膝關節的壓力,常見患者死命踩著踏板,結果造成「髕骨股骨疼痛症」,下了車就膝蓋痛又腿軟;長時間握彎把把手易造成手腕處正中神經(腕隧道症候群)和尺神經(Guyon’s隧道症候群)的壓迫;陰神經壓迫引起臀部麻痛甚至性功能問題;其它如「股骨轉子滑液囊炎」、「腸脛束肌腱炎」,「腳底前側的蹠骨疼痛」與「腳底中後側的足底筋膜炎」都是常見的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羅東博愛醫院復健科伍泰毅醫師表示,雖然在不注意的情況下,容易導致騎車的運動傷害,但若小心預防,注意騎乘的姿勢、適時更換握把手位置、抽車技巧減輕壓力、補充水分、考量自身可負荷的運動量,騎腳踏車仍是鍛練心肺機能與肌耐力的良好運動。騎乘者別忘了騎車後做一做緩和運動,以達舒緩痠痛、避免運動傷害之效,當運動傷害發生時,可以先冰敷兩天並休息,當患部腫脹嚴重時可配合壓迫及抬高之動作,以緩和疼痛,一旦症狀持續時,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以免產生後遺症。

單車健身前 先了解潛藏的運動傷害

單車健身前 先了解潛藏的運動傷害#關節炎

政府推廣節能減碳,全民也興起單車健身的風潮,不僅高價腳踏車賣到缺貨,騎車環台也成了熱門的自我挑戰運動;但是,許多人趕流行,忽略了評估自我健康狀況、作好相關運動準備,貿然上路,導致運動傷害也層出不窮。臨床上,永和耕莘醫院復健科 - 洪茂桓醫師指出,常見的腳踏車運動傷害可分為兩大類:急性外傷及過度使用。其中,急性外傷大部份都在上肢,以表淺傷害為主;過度使用則較常見於長期騎腳踏車的人身上,以下洪醫師便針對不同部位的常見傷害,逐一分析。■ 頸部:許多單車的坐墊較高,騎車時為了抬頭看路,頸部容易後仰,長時間下來常造成頸部酸痛,尤其頸椎退化的人,甚至會加重神經症狀,包括頭、頸、後肩胛、上肢都可能出現酸痛、麻痛或無力的感覺。■ 腰部:長時間前屈騎車,也容易造成腰部酸痛,對於腰椎椎間盤突出的人,這種姿勢更會增加腰部的壓力,可能加重腰、臀、下肢的酸痛、麻痛及無力。■ 手部:騎車時手腕的位置不良,加上長時間的壓力,可能造成手部壓迫性神經病變,常見的如手指麻痛、感覺異常、手部無力等。洪醫師建議騎車時經常變換手在握把上的位置,增加握把的襯墊,並穿戴較厚的手套,以預防這類問題。■ 臀部:單車騎士常過度或不當使用髖關節,引發「股骨轉子滑液囊炎」,造成外側臀部、大腿腫痛;而髂腰肌肌腱炎也相當常見,會導致大腿上提時疼痛。此外,男性若長時間騎車,與坐墊接觸的恥骨部位易受壓迫,可能造成會陰麻痛甚至性功能問題,建議一旦出現不適,應暫停騎車,直到症狀緩解,同時籍由正確的坐墊擺位、或改用中空坐墊,以預防復發。■ 膝部:騎單車也常導致髕骨股骨症候群,在膝蓋前方會有疼痛感,這可藉由加強大腿前內側的肌力、及大腿後側的拉筋來改善。另外,膝蓋內側韌帶扭傷、肌肉拉傷或肌腱炎等,也是常見的單車運動傷害。■ 足部:腳踏車騎久了,常發生腳底前側的蹠骨疼痛,這可籍由調整踩踏板的位置、使用緩衝鞋墊或前掌減壓墊來改善。而腳底中後側的足底筋膜炎、腳後跟上方的阿基里斯肌腱炎,也都是單車騎士常見的運動傷害。洪茂桓醫師提醒,當運動傷害發生時,急性處理要休息冰敷,腫脹嚴重時再配合壓迫及抬高患部,如果症狀持續,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以免產生後遺症。

十種伸展運動 輕鬆改善姿勢不良

十種伸展運動 輕鬆改善姿勢不良#關節炎

姿勢不良症候群是常因長時間維持不當坐姿或工作壓力造成的緊張所致,大里仁愛醫院復健科主任 - 陳巧萍醫師提供以下十種運動可於工作休息時,換換姿勢、多活動、保健康。其動作要領,都是以緩慢的速度伸展起,伸展到關節附近的肌肉適當繃緊即停住,保持繃緊狀態約15秒左右,過程中要進行緩和的呼吸,工作期間大約每隔1至2小時之間最好能選擇三~五個動作伸展,有益健康! 1.頸部運動:身體坐穩,背挺直,頭由正中位置分向六個方向緩和的動:前彎、後仰、左、右及兩側旋轉,每個方向動五下、每下停五秒、回到正中位置,再換下一個方向; 要注意頭向後仰時,力量要放輕些,頸椎感覺較舒適。 2.手臂伸展:手指交錯,手掌外翻朝前,手臂前平舉並儘量往前推出,感覺手臂外側繃緊。 3.舉臂後展:身體坐穩,背部靠緊椅背。手指交錯,手掌外翻向上,手臂儘量往上推,並往後展開肩膀。4.站立坐下變換:站起來、坐下,交替重複數次。5.站姿旋轉:手肘貼著身體旁彎屈90度、手心向上握拳,腰往右轉、還原、往左轉、還原。 6.背靠牆站:枕部、臀部及腳跟呈一直線貼緊牆壁,腰背挺直、縮小腹、 縮下巴、維持站姿15秒後、放鬆15秒,再重複。此動作對長期姿勢不良者更重要。   7.坐姿前彎:坐姿,雙腿分開略寬於肩,身體漸漸向前彎,直到背部繃緊為止。雙手可以抓住腳踝,並儘量放鬆肩膀。 8.手腕及腳踝伸展:坐姿下,手自然下垂、手腕、腳踝腳趾頭同時向下、還原到水平位置,重複數次。 9.手腕及腳踝背屈:坐姿下,手自然下垂、手腕、腳踝腳趾頭同時向上、還原到水平位置,重複數次。10.肩部運動:兩側肩膀輪流由前往後旋轉、再由後往前旋轉,如以肩膀前後畫圓一般。

春寒侵體 類風濕性關節炎須重視「保暖」

春寒侵體 類風濕性關節炎須重視「保暖」#關節炎

談到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具代表性人物就是已故作家劉俠女士,此種疾症好發於三十至五十歲女性,屬慢性、發炎性較強的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發生原因是關節滑膜囊發炎變厚,以致關節腫脹、僵硬疼痛。發病初期的半年是黃金治療期,錯過期限,關節很可能變形,病情嚴重者甚至全身疲倦、不適,手肘、臀部皮膚起腫塊,或引發眼睛、肺部發炎。易患此症之族群有:1.三十至五十歲中年女性。2.組織抗原中含有HLA-DR4人類白血球抗原者(與遺傳、體重、壓力、運動無關)。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飲食,台東基督教醫院張靜芬營養師建議,患者應多攝取含Omega-3之深海魚類、魚油及核果等富含維他命E食物。類風濕性關節炎既然屬於自體免疫疾病,還可以在骨科就診嗎?台東基督教醫院洪樂堯醫師說,大多數民眾以為,只要跟關節有關的疾病都應該掛骨科,其實三大關節疾病中,退化性關節炎屬於「骨科」或「復健科」範疇,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痛風的治療應找「過敏免疫科」、「骨科」或「內科」。洪醫師建議,關節疼痛病人在描述病況時應表達:1. 什麼時候最痛(白天、夜晚或睡覺前)?痛多久了?2. 什麼姿勢最痛?痛點會延伸到其他部位嗎?3. 是「悶」痛、「酸」痛還是「刺」痛?4. 發作時會腫或熱嗎?舉凡關節炎患者,只要面臨「高溼度加低溫度」的情況,關節就會又僵又痛,所以讓關節常保順暢的不二法門是保暖,穿長褲、戴護膝都是好方法。活動時避免爬坡、下樓梯、蹲跑跳,運動則以衝擊力較低的游泳、水中漫步、平路散步、騎腳踏車為較佳選擇。(本文取自宇宙光雜誌 2008 年一月號「診療室的春天」專欄,吳方芳撰稿)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