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

還在咬毛巾? 台灣癲癇照護知識不足

還在咬毛巾? 台灣癲癇照護知識不足#癲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癲癇,在台灣算是不少見的疾病之一,發病時期多在兒童時期發病,而為了讓這些兒童能夠在萬聖節前夕,感受到歡樂的氣氛,以及推廣癲癇病症的照護知識,「台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特別於10月14日在西洋萬聖節前夕舉辦派對,讓大家在歡愉的派對當中,也能了解癲癇病理知識的重要性。 台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代表陳倩醫師表示,兒童伊比力斯症(俗稱癲癇症)是兒童神經科門診最常見的一種兒童慢性病。根據統計1000個人當中約5到10人患有伊比力斯,台灣現在約有10-20萬患者,而60%是開始於兒童時期,其實並不少見,但社會對該疾病患者的認知與照顧資源實在不足。大多數人都還認為癲癇發作時,應該要讓病人咬著東西,其實是不正確的知識。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神經科許庭榕醫師表示,現代醫學已能夠控制大部分的伊比力斯症,但萬一發作時,身旁人只要記住正確的急救方式是,保護他們的頭部、不要放東西進入嘴巴、不要抑制發作,有嘔吐時則讓他們側臥避免嗆到並保持呼吸順暢,保護他們安全直到發作結束。許庭榕解釋,只要病童配合定時服藥且按時回診報告近況與用藥後的反應,遵從醫護人員指示即能擁有正常生活。而她也建議,在體力可以負荷的情況下,伊比力斯兒不妨多參加戶外活動。但不建議參加攀岩、爬竿或騎馬等較具危險性之運動。參與一般戶外活動的時間和運動量可以慢慢逐步增加,同時兼顧孩子的體能狀況。陳倩醫師說,目前台灣伊比力斯兒童的需求與社會福利仍未受到一般社會大眾的注意和重視,希望伊比力斯兒童能在他們生活的環境中受到瞭解、尊重與應有的照顧。

玩電玩太超過 小心癲癇發作!

玩電玩太超過 小心癲癇發作!#癲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電玩打太久,會引發癲癇?!日前台中一對雙包胎兄弟,因為電玩玩太久,導致先後陸續癲癇發作,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緊急送醫;而經醫師檢查後發現,兩名兄弟都有所謂的癲癇體質,因為長期的接觸過於激烈的聲光效果,而誘發腦部的不正常放電。 玩電腦怎麼會癲癇發作呢?過去,日本當紅卡通神奇寶貝播出,因為其強烈的聲光效果,而導致日本境內有700餘位的兒童癲癇發作;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神經科主任周宜卿表示,這是因為過度的光線變化,例如從明到暗,反覆變化,就可能引發腦部的枕葉不正常的放電,進而出現癲癇症狀。 周宜卿解釋,而這對高中生引發的是「陣發性動作障礙併癲癇症候群」,屬於基因突變,雙胞胎兄弟因體質相同,因熬夜加上過度聲光效果刺激的電動遊戲,才誘發癲癇產生。哥哥出現眼睛上吊、牙關緊閉、口吐白沫、四肢抽動症狀,趕緊送醫治療,一個多月後,弟弟也出現類似症狀,還好兩人都及時送醫,救回性命。因此醫師提醒,打電玩盡量不要過度,應每三十分鐘就休息一次,而具有癲癇病史者,也應避免太多的聲光刺激,以免癲癇反覆出現,而導致腦部的永久性傷害。

常換工作易發怒 成人過動常被誤認草莓族

常換工作易發怒 成人過動常被誤認草莓族#癲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畢業季剛過,許多社會新鮮人開始進入職場,但有些年輕人出現上班遲到、工作無法如期完成,甚至是經常轉換職業、容易與上司起衝突的情形,常被誤會成是抗壓力低的「草莓族」。不過醫師提醒,成人如果出現嚴重的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發怒,或是焦慮、憂鬱的情形已經嚴重影響工作或是生活,就要當心是「成人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必須盡快就醫、評估治療。亞東醫院精神科最近收治一些自認有憂鬱症、躁鬱症、長期失眠問題的病人,經檢查發現是罹患「成人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一名工程師經常交不出案子、上班開會常遲到、難以專心易分心;另一名是憂鬱、常生氣,目前待業一年的碩士畢業生,經常換工作、做事拖延,常被誤認為沒有責任感及態度不佳。精神科醫師江惠綾指出,「成人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患者常背負著做事不負責、人際關係差的負面形象,必須及早治療,以免陷入長期憂鬱。江惠綾醫師解釋,成人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主要會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及衝動等三大症狀,全台約有百分之四的成年人有此病症,容易造成工作及生活上的困擾。特別要注意的是,注意力不足的過動症兒童,其中高達百分之六十在長大成人後,仍然會有過動的症狀。此外,,成人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患者會造成工作或學業上的表現不佳、人際關係表現不佳、與人相處問題多,也比較容易有抽菸、喝酒,甚至藥物濫用的狀況。江惠綾醫師表示,大部分的患者在兒童時期就會有過動的症狀,少部分是成人時期才出現問題,可透過自填量表篩檢、醫師詢問病史和心理報告來確定診斷。治療方面除了以藥物治療外,還可以接受專業人員的技巧訓練,如學習時間管理、人際互動的技巧及改善組織能力。若患者合併有憂鬱、焦慮、酒精成癮或藥物濫用等其他精神科相關問題,則需另外接受治療。圖:亞東醫院精神科江惠綾醫師解釋成人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治療方式。(照片/記者陳茂軒攝)

偶像劇錯誤示範 癲癇患者不會「咬舌自盡」

偶像劇錯誤示範 癲癇患者不會「咬舌自盡」#癲癇

錯誤醫療示範又一樁!有一部偶像劇演出男配角突然發生癲癇,結果旁邊的人緊急將手伸進男配角的嘴裡,怕他咬到舌頭,然後其他人將男配角全身壓制,看起來好像是在幫他急救,但是這卻是大錯特錯。根據中華民國癲癇之友協會的理事長曾元孚醫師表示,很多人對於癲癇患者急救的觀念都大錯特錯,其實癲癇患者並不會咬到舌頭,把手指伸進患者嘴巴當中,反而會造成患者的傷害。(圖片翻攝自英國紅十字會的宣導短片。)曾元孚醫師表示,很多癲癇患者就醫時,受傷最重的不是因為咬舌,而是因為旁邊的人為了要塞東西到患者嘴中,扳開患者的牙齒,造成牙齒斷裂、口腔黏膜受損等問題。還有,在急救的時候不要壓住病患,因為病患只要過了發作時間就可以恢復,如果外力強行介入,反而會造成淤青、肌肉拉傷,嚴重的話甚至會骨折;最後就是在還沒有清醒的時候,不要給患者水、藥物,因為這時候患者意識不清,吃藥喝水可能會造成呼吸道阻塞,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英國紅十字會為了導正這些不正確的觀念,特地錄製了一段影片,教導民眾如何對癲癇病患進行急救。首先要確保患者的安全,將任何會傷害到患者的東西移開,不要塞東西到病患口中,並且在頭部墊上柔軟物品,以免撞到地板受傷。並且不要任意移動病患,也不要強迫他停止顫抖。等到當發作期過後,將患者側躺,並且將頭部也挪向同一側,此時觀察一下患者的呼吸狀況。如果癲癇情況太過嚴重的話,包括發作超過5分鐘、遲遲未清醒、呼吸困難、或是連續發作等情況,就要撥打119,緊急送醫治療。

媒體錯誤報導 癲癇發作不會咬舌 別再塞東西進嘴裡

媒體錯誤報導 癲癇發作不會咬舌 別再塞東西進嘴裡#癲癇

癲癇患者發作的時候,要防止他咬舌,所以要塞東西到病人的嘴巴當中,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但是都一直將錯就錯,所有的電視、報紙都將這些錯誤的方式重複報導,讓觀眾有了錯誤的印象,結果真的要急救的時候,反而害慘了病患。但是為什麼這樣的方法是錯的、如果癲癇患者發作時,我們該怎樣幫助他們?想要知道更詳細的內容,請看這次的優活解密。優活大解密(http://www.uho.com.tw/rorw.asp?year=2011&mon=12&id=462)

醫訊/探索腦部醫學祕境 認識癲癇

醫訊/探索腦部醫學祕境 認識癲癇#癲癇

癲癇長期是一個不能被公開討論的隱諱疾病,但它的發生率卻比癌症來的高,全世界約有7千萬名癲癇朋友,每年也以12萬人的速度增加中。多數人以為癲癇是遺傳疾病,其實不然。醫師表示,癲癇症狀主要來自於「腦部傷害」,例如細菌或病毒性腦膜炎、頭部遭受外力撞擊等,都有可能造成癲癇症狀的發生。因此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會是下一位癲癇朋友。有鑒於多數民眾不了解「癲癇疾病」,因而衍生出許許多多錯誤的處置方式與認知,台北癲癇之友協會與高雄超越巔峰協會共同發起「探索腦部醫學祕境-認識癲癇」系列講座,活動中除由知名神經內科醫師藉由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大家一同前來揭開癲癇疾病的神秘面紗外,更將邀請癲癇大使現身說法,分享自己因為罹患癲癇疾病面臨人生重大挑戰及如何藉由專業醫療協助、親友的支持力量,得以超越障礙的真情故事。※活動時間及地點如下:●高雄場:高雄市前鎮區 中山二路91號15F-7(高雄捷運三多商圈站)時間: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下午2點至4點講師: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賴向榮醫師講題:探索腦部醫學祕境-認識癲癇癲癇大使 巫紹瑜 小姐講題:擁抱癲癇 人生不受限●台北場: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二段139號B1(近南京松江捷運站)時間: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晚上7點至9點講師:台灣癲癇之友協會理事長  曾元孚 醫師講題:探索腦部醫學祕境-認識癲癇癲癇大使  羅姿雯 小姐講題:擁抱癲癇 勇敢做自己

癲癇正名「伊比力斯症」 醫界盼除去歧視

癲癇正名「伊比力斯症」 醫界盼除去歧視#癲癇

患有伊比力斯症的小愛和小齊,在爸媽的細心照顧之下,定時服藥,就和正常小朋友沒甚麼兩樣,不過伊比力斯症容易合併過動等症狀,像是念小學的小齊,在學校有時候就會伸手碰同學,最後老師只好把他的位置、安排在教室的最旁邊。伊比力斯症就是醫學上的「癲癇症」,由腦部疾病所引起,病因可能是遺傳或是後天。目前全台灣有大約四萬多名病童,醫界這幾年努力推動,把癲癇症正名為英文病名直譯的伊比力斯症,就是希望外界不要對這種疾病有歧視,因為只要按時服藥,其實有超過三分之二的人都是可以完全被控制的。門診上就曾經出現,有小學五年級的病童,因為害怕被同學笑,在學校都不吃藥的案例。醫師表示,希望社會對伊比力斯症有多一點認識,不要用異樣的眼光對待病童,而當身邊病患萬一發作時,也要記得不要慌張,可以協助病患把頭偏向一邊,不要讓口水嗆到,再送往醫院治療。(新聞來源:公視晚間新聞提供)癲癇、躁鬱症患者吃藥前必看 先讀用藥須知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341醫師開抗癲癇藥治背疼 引爆副作用奪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347男子突癲癇發作 幸熱心員警急送醫http://www.uho.com.tw/hotmsg.asp?aid=11183

無法分辨對錯 該如何判別犯罪還是癲癇發作?

無法分辨對錯 該如何判別犯罪還是癲癇發作?#癲癇

早期的學者多數認為癲癇與犯罪有密切關係,龍布隆索(Lombroso)是最早強調犯罪與癲癇有密切關係的學者。但後來的一些研究並不支持這樣的論點。在各國的監獄、醫院住院的病人等樣本資料研究結果顯示,癲癇患者與暴力犯罪並無特別密切關係。高雄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醫師王富強表示,其結果似乎是癲癇病人的犯罪率較一般人高,然其實可能並非如此,癲癇與監獄的關係是相當複雜的,有多個原因可以解釋為何受刑人的癲癇比率增高:腦功能異常可能會引發癲癇,但本身可能也會導致行為疾患。 雖然很多人已經不相信「癲癇病人較有反社會的行為方式」,但態度上卻非如此。 癲癇病人總是較一般人更可能會被安置於相同的機構中。 癲癇患者的低自尊,與遭社會排拒有關,也許是反社會行為的預兆。 行為疾患也許會導致發生腦傷的意外,而引發癲癇發作。 癲癇病人罹患精神病的危險較高,這些精神異常有時可能會導致反社會行為,尤其是小竊盜罪或損害財物的犯罪。 不良的環境可能導致癲癇和反社會行為。有研究顯示,癲癇於監獄與低社經社區的盛行率相同。另有研究發現,母親的照顧、與兒時的生活環境品質、及產生癲癇發作的可能性,三者之間存有關係。此外,癲癇本身的定義在不同的研究者因所研究的群體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也可能是其原因之一。王富強說明,1986年,Treiman廣泛地回顧癲癇與暴力關係的研究而獲得的結論認為,癲癇患者也許較一般人有暴力發生,此可能由於相關的腦傷或不利的社會因素,並非直接因癲癇本身。事實上,癲癇在某些個案很有可能是引致反社會行為的原因,但是此關係在癲癇病人並不普遍,而且在癲癇發作時犯罪也是很少見的。王富強解釋,癲癇引發的意識障礙有多種狀況,其中可能會發生犯罪行為的有癲癇性自動症、微明狀態、癲癇後狀態三種情狀。癲癇患者發生暴力行為時,在醫學及法學上必須考慮其犯行是否與癲癇的發作有關係。如果有關係,就得進一步探討犯罪是癲癇發作的一部份,或是發作前後特殊狀態的行為。若犯罪行為並非癲癇本身直接誘發,則須考慮是否伴有精神病、憂鬱狀態、或其他精神異常狀態。需要考慮這麼多的原因,是因為和刑責能力有關。王富強強調,癲癇發作中或發作後,呈現明顯意識障礙的混亂狀態下而使認知及現實判斷能力極度受損而發生的犯罪行為;或癲癇合併精神病者,若其犯罪行為直接受精神病症狀控制而發生者,上述情形應認為無刑責能力,亦即法律上所謂之「心神喪失」的程度。與癲癇有關或因癲癇常發作,導致意識障礙使得認知及現實判斷能力明顯受損;或癲癇合併精神病者,其犯罪行為受精神病症狀影響而發生者,上述情形應視為只有部份刑責能力,亦即法律上所謂之「精神耗弱」的程度。延伸閱讀「癲癇引發的意識障礙多種狀況說明」: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28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