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

背痛忍10年 關節嚴重退化!

背痛忍10年 關節嚴重退化!#神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很多人有痠痛困擾,剛開始時都不以為意,直到病況嚴重時才就醫,往往已一發不可收拾!就有一位65歲男子,在10年前就出現背痛問題,但也不以為意都沒有處理,直到最近嚴重到不良於行,進一步就醫才發現,骨刺已經壓迫到神經,必須做脊椎手術才能治療。 骨刺關節退化已壓迫神經亞東醫院復健科醫師蘇怡恬表示,這名病人已經背痛10年才來就醫,檢查後發現有嚴重骨刺關節退化,而且已壓迫神經,由於病況嚴重時的治療會比較複雜,如果症狀輕微時就來就醫,無論是對醫師或是病人而言,就不用花那麼多的心思與侵入性治療,而且是只要復健與藥物就可以改善。 痠痛伴隨紅腫熱痛速就醫退化性關節炎不一定是專屬於老人,蘇怡恬醫師指出,所有關節軟組織或是韌帶受傷都可能不舒服,甚至有人以為關節痠痛只要休息一、二天就會好,但是如果痠痛不舒服伴隨有紅腫熱痛,或是有局部發燒,可能是比較嚴重的狀況,需要馬上就醫做檢查,經由姿勢調整與復健,就不用做那麼大的手術。 復健、吃藥和打針有不同選擇針對關節炎與痠痛的治療,蘇怡恬醫師進一步指出,傳統是吃藥,但是也有復健與物理治療,很多人都會排斥打針,以為打針就是要打類固醇,其實目前有不同的藥,例如對身體沒有壞處的玻尿酸,可以打針搭配復健,或是吃藥搭配打針;所以,千萬不要放棄不管,如果治療效果不如預期時,可以與醫護人員討論不同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適合的狀況不一樣。 退化仍然要處理 否則會殘疾另外,有很多人會認為關節痛、不舒服就是退化,自己是老人所以不管它;蘇怡恬醫師強調,這是錯誤的觀念,其實退化仍然要處理,否則會因此而造成殘疾。而且不管幾歲,都有適合的治療,可以恢復比較好的生活功能,以及享受喜歡的運動,雖然無法回到年輕時狀態,但是要提醒長輩,不舒服是可以處理改善的。(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看書翻不了頁 腕隧道症候群上身

看書翻不了頁 腕隧道症候群上身#神經

(優活健康往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醫生,我的雙手常感到有灼熱、腫脹感,連看書時簡單的翻頁都很吃力!」一位上班族女性在打掃家裡後,產生手掌側麻痺的症狀,感覺麻痺的部位分別是在手部的掌側的大拇指、食指與中指,就醫後才知道原來是神經受到壓迫而導致腕隧道症候群。手部局部燒灼、麻痺、脹痛甚至無力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何允蘋表示,長時間過度彎折手腕,可能引起正中神經的壓迫而導致感覺異常。腕隧道症候群好發於40~60歲的女性,患者會感覺手部局部燒灼、麻痺、脹痛甚至無力,夜間睡眠時症狀易加劇,嚴重時疼痛可能向前臂延伸,長時間下來可能導致肌肉萎縮,對生活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握滑鼠、按摩 手腕空間狹窄、組織發炎不管是哪個部位,如果長期維持同樣姿勢,對肌肉的負擔都會很大,患者可能因為外力傷害,如骨折和脫臼,或因常握滑鼠、長期按摩等不良的姿勢使手腕空間狹窄、組織發炎而壓迫到正中神經,即為腕隧道症候群,其20%的懷孕婦女也可能因為末梢循環不良而導致。將手腕以支撐物架起避免過度的彎折何允蘋治療師表示,想要減少正中神經的壓迫,要從避免不當的動作及改變做事的習慣開始,如使用滑鼠時,將手腕以支撐物架起避免手腕過度的彎折,或是拖地時以長柄拖把取代手腕彎折壓地的清潔方式,都可以減少腕隧道症候群的發生。 

長期腰痛 應懷疑骨刺作怪!

長期腰痛 應懷疑骨刺作怪!#神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腰痛很久了,醫師說我長骨刺。」聽起來,就會有點奇怪,奇怪的地方,並非患者沒長骨刺,我們絕對相信醫師的判讀,患者的X光,應該是結結實實有長出骨刺的,但奇怪的地方是,因為骨刺本身不會痛,所以若是將X光看到的骨刺,當作是腰痛的原因,那邏輯上就會有很大的討論空間。腰痛是因為骨頭周邊的結締組織受損換句話說,除非骨刺壓迫到神經,不然一般我們在脊椎X光中所看到的骨刺,很難被拿來當作腰痛的根源,難不成,解說的醫師講錯了嗎?當然沒講錯,只是講得簡潔了些,「腰痛,是因為長骨刺」這句話,其實是:腰痛,是因為導致長骨刺的那個「內力」過高,使得骨頭周邊的結締組織受損或發炎所產生的。骨頭越「大支」 不代表疼痛越嚴重「我髖骨很痛,X光照出來骨刺很大支,我說難怪,不過醫師說骨刺這麼大支應該沒救了,就只有換關節一條路……」了解上述原理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骨頭越「大支」,不代表疼痛越嚴重,某些老人因右膝疼痛就診,結果X光照出來,左膝骨刺更大支,但仔細一問,左膝根本不會痛,所以骨刺不會痛,大支的骨刺自然不會更痛。大支的骨刺在臨床上的意義,比較是在暗示,退化問題發展的進程比較長,換句話說,是比較慢性的問題,而非問題的嚴重程度,真正與嚴重程度較有關係的,反而是關節軟骨的磨損程度,也就是X光影像中,2塊骨頭之間的空隙厚度。玻尿酸可解決軟骨磨損的疼痛至於髖關節退化的治療方式,除了人工關節置換之外,還可以選擇「超音波引導PRP 注射」,「我膝關節長骨刺會痛,後來打玻尿酸之後有好很多,沒想到1年之後再照一次X光,骨刺居然還在,真是太令我失望了!」當然,玻尿酸解決了軟骨磨損的疼痛,跟骨刺一點關係都沒有。骨刺默默地以援助民的身分待在你的膝蓋裡,1年之後你還能看見他,請輕聲地跟他說:辛苦了,謝謝你撐住我的膝蓋!「我腳底痛,醫師說是足底筋膜炎,超音波和X 光照出來,都有長出骨刺;我好擔心,是不是要開刀把骨刺拿掉?」內力沒有消除 疼痛還是會回來哈哈,足底筋膜炎會痛,是那個「內力」在搞鬼啊,不是骨刺喔,好好跟醫師討論,怎樣緩解或消除過高的內力,是比較治根的方式,骨刺不會痛,就算是開刀把骨刺「拔掉」,而根本的內力沒有消除,疼痛還是會回來喔。(本文摘自/攻疼新醫:筋骨疼痛專家Dr.Pain帶你找痛源、解痛根、脫離痛海/三采文化)

單側耳朵聽力下降 恐因聽神經瘤作祟

單側耳朵聽力下降 恐因聽神經瘤作祟#神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五十多歲男子,最近出現聽力下降的現象,並有耳鳴、頭暈等症狀,就醫檢查後發現,他的左耳聽力下降,右耳則正常,經由進一步安排磁振造影檢查,竟發現他有聽神經瘤。 聽神經瘤是良性腫瘤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主任劉博仁表示,聽神經瘤是一種良性腫瘤,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因為會長在聽神經部位,因而會有聽力下降,以及會有眩暈與耳鳴的症狀,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一,台灣一年大約有200例新病例,男女比例相當。 放射治療為主聽神經瘤發生年齡多在30至60歲間,且多為單側出現,劉博仁主任指出,以前多以手術治療,近年來,則是以放射治療為主,放射治療就是俗稱伽瑪刀,可利用高能量放射線集中照射病灶,防止腫瘤繼續長大,或使腫瘤縮小。如果聽神經瘤越長越大壓迫到腦幹,則要會診腦神經外科,進行手術治療。 核磁共振確診劉博仁主任進一步指出,耳朵有疾病時,常出現的症狀有聽力下降,或是合併有突發性耳聾、單側耳鳴及眩暈等症狀,應該要就醫檢查,除了聽神經瘤之外,也有可能是因為感染造成突發性耳聾,或是梅尼爾氏症候群,都要先排除,而診斷工具則是要以腦部核磁共振才能確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越南製免洗筷最毒!常用恐傷肝、神經

越南製免洗筷最毒!常用恐傷肝、神經#神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為保障民眾使用免洗筷之衛生安全,食藥署啟動「104年度免洗筷稽查抽驗專案」,抽驗結果98.2%符合規定;本次共稽查全國172家大賣場、量販店、生鮮超市、免洗餐具批發商等,總計抽驗市售免洗筷225件檢驗二氧化硫、聯苯及過氧化氫;檢驗結果二氧化硫殘留量均與規定相符,惟1件檢出聯苯0.22 ppm,3件檢出過氧化氫,產地均為越南。過氧化氫易致腸胃問題 誤食聯苯傷中樞依據食藥署公告「免洗筷衛生標準」,免洗筷係指以竹或木為原料經加工製成後,不再經洗滌即可供使用之筷子,為一次性使用之食品器具。除不得有不良變色、異臭、異味、污染、發霉、蟲蛀、含有異物或纖維剝落現象,亦不得檢出含有過氧化氫及聯苯等成分,惟二氧化硫殘留量應為500 ppm以下。專家指出,吃入過氧化氫殘留過多的食物,可能發生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症狀,甚至導致腸胃道潰瘍、黏膜發炎等危險。誤食聯苯則極可能刺激嘴、喉嚨和上消化道系統,出現噁心、嘔吐和嗜睡等症狀;長期暴露則會導致肝功能退化、中樞和周圍神經傷害,而有頭痛、疲勞、噁心、消化不良、腹痛、手腳麻痺、發抖等症狀。使用前聞一聞 避免使用有酸味筷按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7條規定略以,販賣之食品器具應符合衛生安全及品質之標準,違者爰依同法第48條命其限期改正,屆期不改正處新台幣3~300萬元罰鍰,前開4件(不合格率1.8%)不符規定產品,已責成所轄衛生局依法處辦,食藥署將持續追蹤後續辦理情形。食藥署提醒民眾出外飲食應盡量自備環保筷,如果還是需要使用免洗筷,應先看一看,聞一聞,避免色澤太白與存有酸味的免洗筷,有過度漂白與含有過量二氧化硫的風險,並應注意包裝是否完整,有無破損發霉現象,以確保食的安全及響應節能減碳政策。

5招助血糖控制 神經、視網膜病變不要來

5招助血糖控制 神經、視網膜病變不要來#神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糖尿病在103年共奪走9845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小時就有1人因此死亡!依據國健署調查發現,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2.4%,且40歲以上之糖尿病友,高達近7成有BMI過重及肥胖情形,且其中超過半數人過去一個月都沒有運動。糖尿病控制不當,恐引發全身性不可逆的大、小血管及神經病變,產生中風、心臟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足部壞死,甚至進而截肢等併發症,國健署署長邱淑媞指出,不管是一般型肥胖或是腰部肥胖,都是導致高血糖發生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呼籲民眾要做好體重管理,才是預防糖尿病發生的不二法門。因此,邱淑媞提供掌握健康「控糖5方」,養成為自己負責的生活態度。1) 體重控制/在營養師指導下,進行體重控制,或參加病友團體,揪團減重;此外也可以利用國健署健康體重管理諮詢專線「0800-367-100(瘦落去、要動動)」,由營養師與運動專業人員,提供免費電話諮詢服務,幫助病友共同落實健康生活,遠離肥胖及糖尿病帶來的威脅。2) 規律運動/減少長時間坐著不動的活動,例如:看電視、上網等,建議可以利用通勤的時間,提早一、兩站下車走路上、下班,或配合爬樓梯而不搭電梯或手扶梯等,將運動融入生活中,每週至少建議有150分鐘的身體活動,若許可時建議運動前先做血糖自我監測,以避免低血糖的發生。3) 規律服藥/糖尿病需用藥需根據血糖數值和個人有無不適反應調整,過量可能導致低血糖,任意減藥則可能造成高血糖,因此,應依照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如果在治療期間有更換醫師,務必告知新的醫師目前有在服藥,才不會讓不同的藥物交錯影響,或是干擾血糖控制。4) 健康飲食/請教醫師及營養師,依自己的身高、體重、性別、年齡和病情,共同討論出適合個人的飲食計畫,並以均衡飲食為基礎,每餐攝取固定醣量和高纖、適量油脂,以達到控制血糖及維持健康的目的。5) 血糖自我監測/血糖值會隨著飲食、生活而有所變化,因此,除了定期回診檢查外,更應接受醫療團隊人員所建議之方式監測血糖,藉以瞭解不同食物、體能活動與抗糖尿病藥物等之間的相互關係,也可依監測結果與照護人員討論,有助於自己的管控方式。

霾害嚴重 皮膚、神經系統飽受5大威脅

霾害嚴重 皮膚、神經系統飽受5大威脅#神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空氣汙染嚴重,對身體也會造成許多傷害;醫師表示,過去我們以為霾害只會侵害人體的呼吸道器官,然而研究顯示,細懸浮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很大,根據《優活》過去報導,空氣汙染對身體的皮膚、肺部、神經系統等,至少造成5種威脅,還可能造成中風、憂鬱症的疾病。霾害致皮膚老化 還可能因此產生失智細懸浮微粒又稱細粒、細顆粒、PM2.5,指環境空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它能較長時間懸浮於空氣中,其在空氣中含量濃度越高,就代表空氣汙染越嚴重。而細懸浮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很大,因為直徑越小,進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PM2.5若每立方公尺值增加10微克,死亡率增加4%、心肺疾病增加6%、肺癌增加8%,包含以下5種對身體的危害。1) 皮膚/大家都知道紫外線是造成皮膚老化及皮膚癌的重要因素,在2010年皮膚研究醫學雜誌指出,顆粒物汙染也可能影響皮膚的老化,在空氣汙染的環境,額頭和臉頰的色素斑會增加20%;各式各樣極微小且有害的污染物,隨時可能會滲入肌膚並損害肌膚原有的防禦力,造成角質代謝週期紊亂、加速老化、毛孔阻塞、痘痘與斑點增生、肌膚愈來愈敏感等。2) COPD/醫師表示,COPD可能在2030年躍升為全球第四死因,主因為空氣汙染中夾帶硫化物、重金屬等大量有毒物質,使患者出現痰液加重、咳嗽、呼吸不順等症狀,造成呼吸道長時間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發炎反應。3) 肺癌/導致肺癌的首要殺手仍然是吸菸,然而都會地區受到工業、交通等因素影響,空氣嚴重污染,也造成都會區的肺癌死亡率高。4) 氣喘/隨著社會因工業化演進造成環境污染,愈來愈多人罹患氣喘,兒童氣喘盛行率有逐漸增加趨勢。5) 神經系統/汙染源的顆粒直徑小於2.5微米時,恐會導致大腦容量縮小0.32%,並且增加46%神經系統異常率,進而產生失智症、中風、憂鬱症,且就算汙染程度小,只要長時間處於汙染空氣中,就會對大腦產生傷害,特別是老年人影響更大。

男子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下半身麻痛

男子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下半身麻痛#神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43歲從事搬運工作的男子,兩年前曾有下背痛合併左側坐骨神經痛, 疼痛感從臀部延伸至小腿肚,經過治療後痊癒。但兩週前一次搬重物時「閃到腰」,症狀開始不斷加重,除了疼痛有時候還合併麻、抽筋等出現。而後疼痛加劇經檢查,發現左側腰椎椎間盤突出,造成椎神經根的壓迫,經過微創手術後,症狀獲得改善。當心!大小便失禁   也是腰椎間盤突出惹禍斗六成大醫院骨科藍聖閔醫師表示,腰椎椎間盤突出常發生在年輕的人身上,除了產生下背痛,也可能對於上一節或下一節的神經根造成壓迫與發炎,產生神經根病變,患者會有放射狀疼痛、鈍痛、刺痛、麻、無力、感覺異常、抽筋等症狀出現。如果凸出的椎間盤體積夠大對神經腔造成明顯的壓迫,嚴重則可能引起大、小便失禁等狀況,此時需要緊急手術治療。未必都適合微創手術藍醫師說,傳統手術是在背部中線下刀,將脊椎旁的肌肉整層掀起後,逐層往下找到凸出的椎間盤加以切除。而近來盛行的微創內視鏡脊椎椎間盤切除術,主要是利用器械,從背部肌肉的纖維間進入、撐出較傳統手術小的工作空間,因此術後疼痛、住院天數、失血量與感染率會減低,病人整體恢復比較快。但他也提醒,儘管有這些優點,並非所有病患都適合進行微創手術,需要個別進行評估。而若症狀較輕微,可先考慮休息、復健與藥物在內的保守療法。但如果保守治療無效或者依然對於日常生活產生困擾者,則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