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

10種思考壞習慣 恐讓腰痛更厲害!

10種思考壞習慣 恐讓腰痛更厲害!#神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擁有容易引起慢性腰痛體質的人,往往特別容易對於疼痛做出過度反應,這和當事人原本的思考習慣有很大的關係。思考的習慣會因人而異。接下來,將針對認知行為療法先驅的精神科醫師 Aaron Temkin Beck ,所提出的10種常見於慢性腰痛患者的思考習慣,進行介紹。1) 「不是黑就是白」的極端思考/明明有時候並不會痛,卻總是說「疼痛持續一整天」。當腰不會痛時,就盡全力的運動。當疼痛產生就沮喪,完全動也不動,像這樣毫無中間值,不是一百就是○,常常用非黑即白來下判斷。2) 過度概括性(以偏概全)思考/一旦有過服用止痛藥成功減輕疼痛的經驗,就會認定「不吃止痛藥,疼痛就一定不會改善」,往往只憑著偶然的經驗或建議,進行判斷,認為那樣的狀況就是全部。3) 心理上的憂慮/當遭到他人否定,或事情進展不順利,就會只專注在負面的資訊上,不去看正面的事物。儘管疼痛有所改善,卻不願正視,反而會一直想「可是疼痛還在⋯⋯」、「要是疼痛能夠改善⋯⋯ 」等。4) 負面思考/就算當天沒有疼痛,「今天只是湊巧狀況比較好而已」,這樣悲觀的思考。就算有好事發生也不願意肯定,只會一直負面思考。5) 過度判讀/預測錯誤/「要是抱怨工作辛苦,就會被當作懦弱的人,而受到輕視」。對於持續過久的疼痛「這麼痛,我一定是得了什麼很嚴重的絕症」。就像這樣,往往會過度解讀的行動、言語,以及各種事物,引導出悲觀的結論。6) 擴大解釋與過低評價/「比起他人的疼痛,我的疼痛比較嚴重」、「那個人會失敗只是因為運氣不好,自己的失敗則是能力不足造成」等等,過度彰顯負面的事物。7) 情緒性地下判斷/像是「要是疼痛不減輕就無法行走」、「疼痛和不安不改善,就沒辦法去工作」等等。在毫無根據的狀態下,就情緒性地下判斷。8) 自我要求高/認為「不管是陪女兒看病,還是母親的照護接送,全部都應該由我來做」、「要做就應該做到最好」,要是做不到就會感到莫大的罪惡感。9) 貼標籤/受到自己既有的印象、標籤所束縛,判定「自己無法忍受疼痛」,實際上就算不痛也會看不到可以做的事。10) 自責思考/強烈的歉意,像是「我的腰痛造成母親困擾」等,認為所有的原因都是自己造成的,甚至連對方的責任也扛下。(本文摘自/腰痛自癒!/橙實文化)

神經搭錯線 顏面神經麻痺邊吃飯邊流淚

神經搭錯線 顏面神經麻痺邊吃飯邊流淚#神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老了以後吃飯都會卡飯粒,口水也不自主流下來,算不算是中風症狀?醫師表示,許多病患都會針對上述問題憂心忡忡,但經過檢查,這些患者手足都有力,說話清楚,食物也可以吞嚥,並非一般腦中風,綜合上述症狀,判斷是顏面神經麻痺,建議中西醫搭配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期。年紀大、高血壓、糖尿病復原情況較差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楊俊奎表示,根據統計,年紀較大、有高血壓、糖尿病的病人恢復情況較不理想。有些恢復不完全的病人甚至會出現「鱷魚流淚」的現象,邊吃東西時流下淚來。這些後遺症都源於神經「搭錯線」。顏面神經麻痺發生後,會到第2到第3週開始恢復,約8成的病人在3個月內可恢復。實證顯示愈早治療效果愈佳。但仍有因神經破壞嚴重,造成臉部肌肉歪斜或眼睛無法閉合等永久性殘障,切勿輕忽。臉部表情癱瘓 口眼歪斜、味覺減低楊俊奎醫師表示,顏面神經麻痺造成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癱瘓,一般症狀是口眼歪斜,患者面部往往連最基本的抬眉毛、閉眼睛、鼓腮、嘟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如果神經病變更廣泛,有時病人會發覺有聲音聲響過大或舌尖味覺減低的現象。西醫治療主要是短期高劑量類固醇及復健電療,降低局部發炎及腫脹、保護神經減少傷害。中醫認為顏面神經麻痺是人在極度勞累、免疫力低下時,病毒乘虛入侵引起發炎的疾病。臨床針灸治療常用穴位如百會、翳風、風池、攢竹、魚腰、睛明、四白、陽白、地倉透頰車、顴髎、迎香、合谷、足三里、太衝等穴。春、冬二季避免吃冰、刺激性食物楊俊奎醫師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好發以春、冬二季最多,抵抗力較差時,民眾應避免飲食冰冷之物,儘量避免吃過硬或太過辛辣、燒、烤、炸的食物,以提升抵抗力。作息方面應該11點前入睡好,睡眠充足,適度運動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引起復發。 

脊椎退化痠麻痛無力 徒手微調免開刀

脊椎退化痠麻痛無力 徒手微調免開刀#神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當出現腰痠麻痛無力症狀時,代表脊椎可能開始退化,此時大部分民眾對於是否需要馬上開刀都存在很大的疑慮,擔心開刀後反而會有後遺症。一名賣蔥肉餅的老闆,為脊椎狹窄及骨刺所苦,因為擔心開刀會影響生計,選擇持續接受徒手治療配合物理治療,不僅痠麻痛無力等神經症狀緩解,攤車也避免休業維持一家的生計。右腳無力、腰部痠痛 原來腰椎有骨刺這名年約60的肉餅攤老闆天天需要將物品搬上搬下,還要在攤車前久站,約從2年前開始出現右腳無力及腰痠腰痛。就醫檢查發現,原來他的腰椎第4、第5節(L4-L5)間出現狹窄及骨刺。由於擔心開刀須暫時休業影響生計,加上醫師評估建議,他決定先接受徒手治療加上復健。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孫偉傑指出,脊椎退化引起的痠麻痛,讓人難忍受,其實脊椎有病不一定要馬上開刀,除了開刀之外,還可透過徒手治療微調及物理治療,達到減少疼痛、舒緩症狀。徒手治療可調整局部神經問題孫偉傑物理治療師表示,透過徒手治療的微調,可針對問題點做神經症狀的緩解,其原理是透過神經孔空間的維持,減少因脊椎狹窄或骨刺引起的神經壓迫。不僅如此,徒手治療搭配不同手法,還可放鬆脊椎附近緊繃的肌肉,減輕脊椎的壓迫,矯正關節、骨盆、體態,同時配合牽引、熱敷、電療等物理治療,也可讓效果加倍。孫偉傑物理治療師說,患者藉由持續性的徒手治療,不僅能維持現況,甚至還有機會緩解與減輕痠麻痛無力,當患者能坐、能站、能走,自然不需要馬上開刀。不過,孫偉傑物理治療師提醒,當出現嚴重神經壓迫,致神經症狀嚴重,影響生活或工作,出現感覺異常及肢體無力時,或經2-3個月復健,神經症狀未改善或更嚴重時,建議盡速尋求醫師的建議來決定是否需馬上接受手術。

健康5招遠離失智症 護腦又強心

健康5招遠離失智症 護腦又強心#神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當長輩突然出現記憶力減退、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對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有理解困難、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時,很可能為失智前兆,應立即尋求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或醫院進行完整檢查和診斷。全球每3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每3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全球失智症人口為4,680萬人,到了2025年預估人數將高達1億3,150萬人。9月為「國際失智症月」,國民健康署邀大家一起關懷失智患者,預防失智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多動腦、多遊戲、和人群接觸、避免頭部外傷。健康5招 防失智、降心血管風險失智症大致分為神經退化性及血管性二類,神經退化性失智症以阿茲海默症最常見,另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的血管性失智症,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因此,預防心血管疾病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民眾,預防失智可以從健康生活做起,國民健康署提供健康5招,讓民眾在遠離失智症之餘,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1) 戒菸/ 依據研究顯示,目前仍在吸菸者相較於為吸菸者增加1.27倍失智風險。戒菸對於身體的好處很多,建議尋求各地戒菸門診的協助,戒菸永遠不嫌晚,並可讓長者體會戒菸後健康好處。2) 多運動/研究發現高強度活動量可以降低38%認知退化風險,而輕到中度活動量也可以降低35%認知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從事中度的身體活動至少150分,健走、逛街購物、上下班通勤時段、整理庭院、做家事、跳健康操、做瑜珈等,每次10分鐘開始分段累積身體活動量,達到微流汗程度皆有助於健康。3) 維持健康體重/研究顯示,中年時期體重過重相較於正常體重者發生失智症風險的相關風險為1.26,而中年肥胖者相較於正常體重者產生失智症相關風險為1.64。建議您天天量體重等方式維持正常體位(18.5≦BMI≦24),降低失智症風險。4) 均衡飲食/研究顯示健康飲食型態(例如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日式飲食)與降低罹患失智症的危險性有關,國民健康署建議攝取多樣化的蔬果,使用天然調味料、低鹽,搭配全穀、堅果;肉類以攝取魚、雞肉等白肉為主,並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5) 不過量飲酒/研究顯示酒精的攝取與失智症的風險有關,建議長者儘可能不過量飲酒。

日搬重50公斤 職業病害椎間盤突出!

日搬重50公斤 職業病害椎間盤突出!#神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5歲的彭先生,從事「土水工作」逾30年,每日需搬運30至50公斤重的磁磚、砂石、水泥原料。去年底出現下背劇烈疼痛、右下肢麻痛情形,檢查後發現腰椎椎間盤突出,緊急安排住院手術治療。通過申請職業病傷病給付5個月後,腰部劇烈疼痛、無法行走,甚至洗澡、穿衣的困難都大幅改善,雖暫時無法從事勞力工作,但日常生活品質已改善許多。患者具顯著人因工程性危害花蓮慈院職業醫學科主任劉鴻文表示,彭先生的狀況是腰椎第四、第五節椎間右側前突,造成腰椎第四神經嚴重壓迫,導致行動及生活受到影響。由東區職業傷病防治中心個案管理師收集資料、詳細計算搬重總量,發現每日最重可達到2.5公噸,且個案常需以彎腰姿勢進行工作,具顯著「人因工程性危害」。職業醫學專科醫師詳細評估後,由職業傷病防治中心開立評估報告,提供彭先生申請勞保職業病傷病給付。職業傷害預防 保障勞工權益「有很多勞工朋友不幸遭遇職業傷害或職業疾病,卻不知如何尋求協助。」劉鴻文主任表示,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於台灣北、中、南、東四區委託醫學中心、地區醫院設置10家「職業傷病防治中心」,為勞工朋友提供了職業傷病預防、診斷、鑑定、諮詢、重建、轉介等服務,有需要的民眾可以尋求醫學團隊及個案管理師,為勞工朋友提供整合性醫療服務。 。

筷子握不住 原來頸椎壓到神經!

筷子握不住 原來頸椎壓到神經!#神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擔任上班族的李女士5年前出現肩頸痠麻感,當時嘗試中醫的整復、針灸及西醫的復健但效果有限,今年開始不但肩頸疼痛加劇、雙腳緊繃、走路困難,甚至右手也越來越不靈活,簡單的拿筆寫字、筷子都變得非常困難。經醫師詳細檢查後,診斷患者為頸椎第5-6節椎間盤突出,安排椎間盤切除及人工椎間盤置入術,術後2日便出院休養,困擾多年的疼痛感也消失。初期會出現頸部僵硬、手臂肩膀痛症狀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林柏君表示,頸椎退化性脊髓病變是隨年齡增長,頸椎關節磨擦骨刺生成,椎間盤軟骨脫水突出後縱韌帶鈣化增厚,進而造成頸椎脊髓腔及神經孔狹窄。隨著頸椎退化的嚴重度加劇,神經脊髓受到壓迫進而產生脊髓病變。初期會出現頸部僵硬、手臂及肩膀麻痛,由於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由於椎間盤突出初期症狀不甚明顯,某些患者可能會像上述患者一樣忽略症狀,若持續發生肩頸痠痛、肢體部協調情形,請務必尋求專業醫師諮詢診療,避免因病情加重而導致其他部位病變。建議有此症狀的患者應盡早處置林柏君醫師表示,頸椎退化性脊髓病變的治療取決於患者的年齡,臨床症狀和脊柱平衡。輕度症狀的患者通常建議採取保守治療,如藥物消炎止痛、復健推拿、神經阻斷。若是中度症狀以上患者,同時合併有結構性的脊髓壓迫,則建議採取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一般分為前位顯微減壓合併椎籠置入手術、後位椎板成型術及後位椎板切除合併鋼釘內固定手術。由於每位病患的臨床情形都不盡相同,建議有此症狀的患者應由醫師評估後,依據個別情況給予最恰當的處置。

枕頭墊太高 小心骨刺找上門

枕頭墊太高 小心骨刺找上門#神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長骨刺一定要開刀嗎?骨刺通常會發生在脊椎、關節處,因此若是發生骨刺,許多病人都會擔心開刀會影響到其他組織,因此若聽到要開刀都會非常害怕。另一方面,開脊椎的骨刺,在術後卻造成癱瘓的病例也時有所聞,骨刺是否真的一定要開刀?一起來聽聽專業骨科醫師意見。發現骨刺時不一定要馬上治療豐原醫院骨科主任呂文憲表示,幾乎每個老年人都會生成骨刺,骨刺就像人的白頭髮一樣,是無用的組織,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常見的問題,有骨刺的人不一定會有症狀,除非骨刺長大壓迫到神經造成腰痠背痛等情形才需要治療,在剛發現骨刺形成時不需要馬上治療,但可以在發現有骨刺時減少過度活動關節進行早期保養,避免骨刺越長越大形成其他臨床症狀。骨骼受刺激、曾有外傷或者年紀大都可能誘發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骨刺是骨質增生的一種臨床現象。病人只要作平面X光檢查,就能夠清楚判斷病人是否患有骨刺或所患的骨刺位置和病情的嚴重性。當病人患有骨刺時,在X光片上,通常可見到病患的骨頭邊緣出現尖形的骨質突起。因為這些突起的骨質本質是骨頭的組織而且形態像「刺」一般,所以被稱為「骨刺」。很多人不了解骨刺是怎麼形成的?呂文憲主任表示,骨刺是骨頭與軟組織接壤的地方,骨刺生成與身體過度的活動、運動、年齡有直接的關係。當骨骼接受到過度刺激、曾有外傷,或者年紀變大時,都有可能誘發骨刺的生成。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會出現症狀。骨刺的生成位置會影響到症狀楊椒喬院長表示,在臨床上,很多病人雖然已經生長有脊椎骨刺,卻從不感到生病痛苦,這與骨刺所在的位置有關,只要骨刺沒有壓迫到神經線,症狀便不會很明顯,換言之,真正問題的根源其實是神經壓迫造成的。因此當醫生告訴你的脊椎長骨刺時,不需要過度擔心、害怕,不會有立即的危險,因此也不需要立即開刀。枕頭過高容易造成頸椎錯位產生骨刺腰椎在活動時,牽涉到腰背部的許多肌肉群、韌帶,對骨骼產生牽、拉的作用,長期下來骨頭與軟組織交接的地方產生損耗,將刺激骨刺增長。另外,當頸椎生長骨刺壓迫到神經線時,因為頸部神經組織眾多,因此,頸椎骨刺所引起不適或其他的症狀也較容易出現。所以平日保養是十分重要。如枕頭不宜過高,過高會造成頸椎生理彎曲度變直,各節頸椎失去正常的位置,出現脊椎錯位,導致頸椎周圍的韌帶及軟組織不能放鬆,使頸椎骨出現骨刺增生。尋求民俗療法可能讓骨骼錯位更嚴重呂文憲主任表示,許多病人會有「長骨刺是因為運動太少」的迷思,事實上,骨刺的生成並不是與運動頻率有關,年紀較大的患者出現異狀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自行尋求民俗療法治療,恐讓骨骼錯位更加嚴重。在預防與治療脊椎骨刺方面,要避免長期過度劇烈的運動和活動,減少關節、軟骨受傷,避免過度的韌帶和軟組織的牽拉。同時也要防止關節退化,每天要做適當的運動。減輕關節軟骨的退化,修補軟組織的損傷,要有適當的治療才能減輕骨刺所帶來的痛楚,如果有很嚴重的神經壓迫的話,外科手術的減壓及固定便有必要,而這樣的治療及復健都需要專業醫師詳細的評估及診斷。

手麻騎車張不開 遠處取穴助改善

手麻騎車張不開 遠處取穴助改善#神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7歲邱姓婦人自前年開始,騎機車時感覺大拇指撐開手會很痛,本來手甩一甩會好一點,後來連手指撐不開,只能合在一起騎車,手被碰到就會很痛,後來甚至連手掌撐不開,經醫師診斷為腕隧道症候群,透過「遠處取穴」調整體質,從左腳踝內側下針,緩解疼痛同時,改善因更年期導致內分泌失調,帶來不適症狀。腕部的骨骼和肌腱狹窄 神經受到壓迫患者幾次看骨科都被醫師診斷為典型的腕隧道發炎,建議開刀處理沾黏或打類固醇緩解本。臺中慈濟醫院中醫科醫師歐宗益診察後採取針灸治療,特別的是,他不在手掌下針,反而在對側的左腳腳踝下針,接著把脈後再繼續下針,邱女士麻木情形幾乎完全消失。歐宗益醫師表示,腕隧道症候群源自腕部的骨骼和肌腱狹窄,導致通過的神經受到壓迫,因此產生症狀,臨床是以正中神經受到壓迫為主,局部的手掌會有麻木、熱、甚至刺痛為主。邱女士喜歡做菜,大拇指常常出力切菜,加上長年工作需要使用滑鼠,久而久之形成腕隧道症候群。避開疼痛部位下針 調整體內氣血平衡至於中醫治療腕隧道症候群,為什麼會在對側腳踝下針?臺中慈濟中醫針灸科主任傅元聰表示,臺中慈濟針灸科團隊針對痛症病人採用「遠處取穴」、「取穴調整體質」的概念,避開在疼痛部位下針,以「全息律」概念遠處取穴,再配合中醫診脈取穴的特色,調整體內氣血平衡,加上傷科手法調整局部結構,治療疼痛效果更立竿見影,且可以藉由針灸調整體質,緩解更年期諸多痠麻痛等不適症狀。歐宗益醫師表示,像邱女士的腕隧道症候群,可能來自更年期內分泌失調導致的症狀,一旦出現肌肉痠痛、肌肉力量下降的表現,卻未減少家事與工作量,更容易受傷。藉由中醫脈象找出身體不平衡訊號,以針灸調整身體氣血平衡,對症下針改善循環,疼痛自然減低,或許還能免卻開刀壓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