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檢

萬人腸癌篩檢陽性未回診 醫:形同自殺

萬人腸癌篩檢陽性未回診 醫:形同自殺#篩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武漢肺炎疫情衝擊,大腸癌篩檢、確診人數直直落,至今仍有1萬名篩檢陽性個案未回診。台大醫師邱瀚模呼籲別再拖,陽性個案每20人就有1人是大腸癌,不回診真是自殺行為。根據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已連續12年高居10大癌症發生人數之首,2017年有多達1萬6408人確診大腸癌。疫情期間 大腸癌篩檢率下降2成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大腸癌危險因子很多,包括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肥胖、菸酒、老化等,男性不論發生率或死亡率都是女性的1.5倍,由於多達88%大腸癌發生在50歲以上中高齡族群,因此國健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不僅早期癌5年存活率超過90%,還能降低35%死亡率。不過,武漢肺炎疫情爆發逾半年,民眾外出、就醫意願降低,癌症篩檢及回診人數也直直落,恐錯失早期發現及治療的最佳時機,尤其大腸癌篩檢衝擊最為明顯。林莉茹組長指出,相較去年,全台上半年大腸癌篩檢率掉了20%,3.1萬名篩檢陽性個案當中,只有2.1萬人回診進行大腸鏡檢查,還有1萬人至今尚未回診。父母都罹大腸癌 兒女罹患風險增6倍大腸癌權威、台大醫院內科部臨床教授邱瀚模表示,受到武漢肺炎疫情衝擊,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回診率明顯降低,尤其3、4月間,每逢有疫情傳出,回診個案就猛掉,令人擔憂。邱瀚模醫師強調,在一般人口當中,每1000人中約有2至3人罹患大腸癌,但篩檢陽性者每20人就有1人;即便是父母都罹患大腸癌,兒女罹患大腸癌風險也僅比常人增加5至6倍,但篩檢陽性個案則是常人的20至30倍,「篩檢陽性不做大腸鏡,真的是自殺行為。」零期5年存活率95% 第4期僅剩13%邱瀚模醫師表示,以全台未回診的1萬名陽性個案為例,其中一半的人有腫瘤性息肉,20%有超過1公分腺瘤性息肉,5%大腸癌,以此估算,全台有500名大腸癌患者仍在路上趴趴走,其中250人是可以根治的,但繼續拖下去,隨時可能惡化成更嚴重、更難根治的大腸癌。0期大腸癌只要內視鏡切掉就能根治,5年存活率高達95%,一旦變成2、3期不僅治療費用貴、存活率降低,也更難根治,到了第4期存活率僅剩13%,「一念之差,差之千里。」

產後憂鬱症 6周內篩檢最佳

產後憂鬱症 6周內篩檢最佳#篩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3歲的小美生產後6周,向醫師坦承有傷害自己或小孩的念頭,她表示產後在家坐月子,丈夫及長輩雖有幫忙,但自己心情還是很低落,且過去有憂鬱症病史。醫師得知後,鼓勵小美的丈夫多帶妻子外出走動,並立即通報自殺防治中心持續電話關心追蹤。親情加藥物治療 可快速走出陰霾奇美醫院婦產部產科醫師郭恬妮指出,產後出院前及產後4到周是產後憂鬱症篩檢的最佳時機,建議產婦要面對,家人也要給予更多關懷照顧,配合抗憂鬱劑及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可快速走出產後憂鬱陰霾。產後憂鬱症可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產後情緒低落、產後沮喪及產後精神病。受身體荷爾蒙變化影響,婦女產後情緒低落人數比例最高,約有五成到八成都會有;產後沮喪發生率約一成到二成,大多在生產完三天後表現出來,發作時間平均六至九個月,有近半數甚至超過一年。產後精神病發生率最低,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根據國外研究報告,患者有5%的自殺率及4%的殺嬰率,因此積極治療絕對有其必要。郭恬妮醫師表示,產後出院前及產後4到6周是產後憂鬱症篩檢建議最佳時機,目前最常使用的篩檢工具為「愛丁堡產後憂鬱症量表」,內容包括十個問題,每個問題0至3分,若總分在12分以上,產後憂鬱症的敏感度就達到86%,個案就需要進一步接受心理諮商或轉介精神科。有產婦想傷害自己或小孩以奇美醫院婦產部去年7月至12月針對近600名產後婦女住院評量統計,10至12分有24人、13分以上有7人,2人存有「我會有傷害自己或小孩的想法」。針對產後憂鬱患者,院方整合婦產科、小兒科、精神科醫護人員和社工單位,給予適當治療和協助。產婦出院後亦會進行電話訪視,了解並關懷產後婦女返家後所面臨的困難,給予支持鼓勵。郭恬妮醫師強調,治療產後憂鬱症除了尋求精神科的諮商外,家人的照護十分重要,藉由親情關懷,配合抗憂鬱劑及抗精神病藥物,可以使患者較能迅速恢復正常人際關係。

運動減重防大腸癌 免費篩檢莫錯過

運動減重防大腸癌 免費篩檢莫錯過#篩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腸癌蟬聯我國罹癌人數之冠逾10年,但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約有25%的大腸癌可藉由運動和體重控制來預防;而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超過8成5,是最能預防的癌症之一。目前政府提供50歲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篩檢,別忽略了保護自身權益。飲食、運動遵照兩多一少 防癌又防疫國健署長王英偉提醒,大腸癌有許多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作息有關,包含肥胖、高脂肪食物、紅肉、低纖維飲食、抽菸及飲酒等。其中飲食及運動的「兩多一少」多運動、多蔬果、少紅肉是預防大腸癌的健康秘訣。多運動:肥胖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至2倍,約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因應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鼓勵民眾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達到運動防癌又防疫。多蔬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蔬菜1份大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1份相當於1個拳頭大小。各色蔬菜帶有維生素A、維生素C、鐵、鈣、植化素等多種營養素;其中的膳食纖維可維持腸道健康,增強對伺機入侵的病菌的抵抗力。少紅肉:國際癌症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2年1次免費大腸癌篩檢國健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也不會造成疼痛,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僅需在使用糞便採集棒刮取檢體並送回檢驗單位,,便可等待篩檢結果。根據國健署篩檢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而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23%大腸癌死亡率。根據2018年台大醫院李宜家醫師等研究團隊分析資料顯示,若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其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越低,在篩檢陽性後超過三個月以上做大腸鏡,得到進行性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倍,而若超過一年才做大腸鏡檢查者,風險更達到2.8倍。大部分的息肉都能在做大腸鏡的同時進行切除,要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糞便檢查潛血陽性後「三個月內及時做大腸鏡確診」是不二法門,並遵從醫囑定期追蹤治療。

早篩揪子癲前症高風險族 保命避風險

早篩揪子癲前症高風險族 保命避風險#篩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生孩子再辛苦都值得,因為命孕相依!」孕媽咪在懷孕的日子裡,會隨著月份愈來愈大引起背痛、頻尿、便秘、水腫等不適,總讓孕媽咪吃盡苦頭!這些辛苦媽咪都能忍,但萬一懷孕過程面臨了嚴重的併發症時,難道媽媽與寶寶只能任由命「孕」擺佈嗎?子癲前症影響媽媽和胎兒 及早篩檢避風險禾馨醫療營運長暨禾馨婦產科院長林思宏醫師表示,在眾多婦產科併發症中,子癲前症對孕婦和胎兒的影響最大!子癲前症初期幾乎沒有病癥,可一旦併發將導致胎兒生長遲滯、胎盤剝離或早產;孕婦則可能出現高血壓、癲癇、中風、腦水腫或是出血休克等症狀;此外,又當併發時孕期小於34週,則屬於早發型子癲前症,將會有胎死腹中的風險。面對子癲前症媽媽和寶寶並非都束手無策,只要每一位孕媽咪能及早篩檢就能把握治療良機,脫離險境。子癲前症血壓飆200 胎兒恐併發症林思宏醫師說明,導致子癲前症併發的根本原因是胎盤功能的不良,雖然剛開始寶寶仍然可以按照正常的生長速度成長,但若懷孕後期高阻抗的血管已不足以應付胎兒成長過程所需的大量血液時,母體就會以升高血壓的方式來增加血液供輸給胎兒。通常當血壓超過140mmHg已可確診罹患子癲前症,若血壓飆升超過200mmHg的孕婦,不僅大幅增加生產困難度、在懷孕過程中併發癲癇症狀,更會因此連帶胎兒也身陷併發症風險。早篩揪高風險族群 20週再評估保命「孕」因此,林思宏醫師提醒,若由早期篩檢評估為高風險併發族群後,除了透過懷孕週期的治療盡量延遲早產發生的時間,更應切記在懷孕20週之後必須再次接受「中晚期子癲前症」的篩檢,以評估未來一個月內併發症的發生機率,當篩檢結果顯示可溶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sFLT-1) /胎盤生長因子(PIGF))的比值超過38,即說明了胎盤功能的不良已大幅提升了子癲前症的併發機會將高達八至九成;此時,醫師會依據臨床症狀為孕媽咪選擇適當的時機生產,藉此減少甚至完全排除80 - 85%的早發型、嚴重型子癲前症發生的機會。林思宏醫師根據臨床經驗呼籲孕媽咪,最佳的子癲前症篩檢時機是第一孕期,可透過抽血檢查孕婦胎盤生長因子(PLGF),以及懷孕相關蛋白質生化值(PAPP-A),並配合病史了解、血壓測量以及超音波子宮動脈血流檢查,讓篩檢率可高達95%以上,及早篩檢及早治療,才不會讓疾病發生時必須在媽媽和寶寶的命「孕」中做出痛心的割捨!(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先心病占千分之八 篩檢助8萬童受惠

先心病占千分之八 篩檢助8萬童受惠#篩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先天性心臟病是兒童最常見的心臟問題,發生率約占新生兒的千分之八,由於診斷及開刀技術進步,大部分先天性心臟病童已經能在早期得到完全矯正,可以過正常的生活。衛生福利部數據,心臟疾病已是台灣致死率第二名主因,尤其107年致死成長率亦為第二高,每天有近60人死於心臟疾病。其中先天性心臟病更是從兒童時期開始,成為威脅健康甚至生命的不定時炸彈。如新助心臟篩檢有成 超過8萬學童受惠「台灣先天性兒童心臟病」認知調查發現,近七成父母不瞭解學生心臟病篩檢的重要性,預防勝於治療,除挹注善款及志工,透過協助醫生到偏鄉校園進行篩檢,多年來已經累積篩檢人數超過8萬人次,發現需要協助轉診救助的學童約1,500位;心臟篩檢可以幫助兒童或家庭及早了解孩子心臟問題,把握治療時間,預防猝死悲劇發生。很多複雜性心臟病童,必須經歷過多次開刀,比其他同年齡小朋友更加辛苦,才能維持生活。臺大醫院小兒心臟科邱舜南教授也特別提醒,其實除了先天性心臟病小朋友容易有心律不整外,即使是結構正常的小朋友也可能有心律不整問題,輕則胸痛,頭暈,心悸,嚴重會暈厥甚至猝死。若是有上述症狀,我們建議小朋友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尤其有心律不整家族史, 甚至有年輕猝死家族史,或是運動時暈厥,更需盡快去醫院做詳細檢查,輕忽不得。守護心疼娃娃,倡議與持續推動醫療、篩檢防治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與如新善的力量慈善基金會,已攜手11年為先天性心臟病童建構健康的明天,透過持續提出「守護心疼娃娃」計畫,點亮更多先心病童的希望,讓更多先心病童家庭再展笑顏。

落實七分篩檢法自我檢測 對抗結核病

落實七分篩檢法自我檢測 對抗結核病#篩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長余燦華表示,結核病為透過飛沫或空氣傳染的慢性傳染病,常見症狀有咳嗽、胸痛、體重減輕、倦怠、食慾不振、發燒及咳血等,比起麻疹及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疾病,不算傳染力高的疾病,最常見的感染發生在與傳染性個案同住或較為親近的密切接觸者。受到結核病感染後,一生中有5~10%的發病機會,且結核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所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結核病防治的首要關鍵。「七分篩檢法」自我檢測 出現咳嗽兩週(2分) 咳嗽有痰(2分) 體重減輕(1分) 沒有食慾(1分) 胸痛(1分)合計5分(含)以上,務必儘快就醫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前的抗結核藥物非常有效,只要遵從醫囑持續服藥,多數在2週內即可大大降低傳染力,規則服藥6至9個月即可治癒。如市民接獲通知為結核病個案的接觸者,請勿過度擔心,並儘速持衛生單位開立的「TB接觸者就醫轉介單」,至醫院胸腔科或感染科進行後續追蹤及檢查。結核病不可怕,只要早期發現、規律服藥,不但可避免傳染給家人、親朋好友,又可恢復健,因此,期望可藉由大眾的力量,一同對抗結核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市民,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第10條:「政府機關、醫事機構、醫事人員及其他因業務知悉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之姓名、病歷及病史等有關資料者,不得洩漏」,違反者將依同法第64條規定,處新臺幣9萬以上45萬以下罰鍰。有關結核病防治相關資訊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首頁/主題專區/疾病防治(https://health.gov.taipei)查詢、洽詢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或防疫專線(02)2375-3782,皆有專人提供諮詢服務。

女性肺癌直上升 台癌力推篩檢補助

女性肺癌直上升 台癌力推篩檢補助#篩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肺癌是全球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2018年新增逾2百萬肺癌患者,在台灣肺癌更為癌症死因之首,且肺癌確診人數以女性為最多。台灣癌症基金會長期關注肺癌防治,為響應世界肺癌日,展開「愛妳不肺力」專案,凡40歲以上,具中低收入或清寒證明的高危險族群女性,前100名可申請到低劑量斷層掃描的費用補助,最高補助金額可達6000元。愛妳不肺力 從全民預防做起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內科教授賴基銘醫師指出,雖然國內吸菸率逐漸降,然而廚房的油煙、路上的廢氣、PM2.5、二手菸和致癌工作環境等,都漸漸成為肺癌罹患的主因。尤其在女性因為家庭角色的關係,常身處於致癌因子的環境中,造成許多女性和非吸菸者在近年來肺癌發生率增加的主因。預防重於治療,陳文茜日前在台北市政府婦癌防治記者會上,以自身肺腺癌的經驗,大聲疾呼關注女性肺癌風險與高危險族群低劑量斷層掃描篩檢(LDCT)的重要性。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6成肺癌癌友發現時,往往已經是晚期。台灣癌症基金會抗癌鬥士彥伶在開車上班的途中,右腳突然不聽使喚,差點釀出車禍。突來的意外才讓她發現居然已經罹患肺腺癌第四期。聽到自己已是癌症末期了,覺得人生被宣告為死亡,但想到家中還有兩個未成年的孩子,成為她積極治療活下去的動力。肺癌發現晚 口服標靶接力延長存活率賴基銘醫師提醒民眾,若被診斷出有肺腺癌,不用太緊張,因為現在治療相當進步。肺腺癌中最值得關注的非吸菸型,特別是亞洲女性,若為肺腺癌,很重要的是基因檢測,若為EGFR基因突變,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成功機遇很大,若無基因檢測,除了以往化療方式,現已有免疫抗體療法可選擇。另外肺癌治療方針多元,而第一線的標靶用藥選擇,會影響整體治療成效,應與醫師充分討論適合方式。

愛肝大聯盟 高盛行區民眾應儘快篩檢

愛肝大聯盟 高盛行區民眾應儘快篩檢#篩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高雄市「愛肝大聯盟」打擊C型肝炎有成,不但大幅提升南部偏鄉C型肝炎「認知率」從一成躍升至到六成,年底高雄市桃源區將為臺灣第一個無C型肝炎的地區。高雄醫學大學醫療體系派教授級醫師進駐偏鄉「C肝村」看診,是醫學中心首次將C型肝炎特別門診延伸到偏鄉,也是全球第一個持續性就地篩檢與治療C型肝炎防治模式。健保給付再放寬 桃源區成功根除C肝國內肝膽胰臟內科權威、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余明隆表示,高雄市桃源區、梓官區過去是C型肝炎高盛行區,幾乎每5個人就有1人患有C型肝炎。且當地居民對疾病的認知率並不高,全台C型肝炎認知率平均約有四成,當地卻只有一成患者知道自己罹患C型肝炎,「透過近兩年努力,已成功提升到六成,配合健保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給付條件擴大,呼籲高盛行區的民眾儘快接受篩檢與積極治療!」余明隆副校長說明,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副作用少、治療時間短,8至12週即可根治,治癒率超過九成以上。今年6月1日起更是全面開放給付條件,C型肝炎病人只要體內驗出C肝病毒,都可以立即接受治療,預期今年底高雄市桃源區將為臺灣第一個無C行肝炎的地區,令人振奮!C肝患者擺脫治療恐懼 療程短副作用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 戴嘉言教授說明,曾有一名桃源區60歲男性,確診C型肝炎7、8年,已進展至肝纖維化第二期,因害怕傳統療法干擾素的強烈副作用遲遲不願治療。該名患者因聽從醫師說明,健保署宣布擴大給付條件,積極表達治療意願,6月1日開始以全口服新藥進行治療,預期於8週即可完成治療。余明隆副校長也提起,及早治療對於C型肝炎相當重要。越晚治療,肝纖維化的程度會越嚴重,未來演變成肝衰竭的機率也會越高,「若不治療,未來每年的肝癌發生率約有5%;若等到肝纖維化第三、四期時才治療,未來每年肝癌發生率則降至2%;但若在肝纖維化第一、二期即治療,未來每年的肝癌發生率則僅有0.5%。」余明隆副校長呼籲,過去針對腎功能不全的C型肝炎患者,治療藥物選擇不多,但如今腎功能不全患者也可使用全基因型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治療,腎功能不全的C型肝炎患者更應積極治療,才能「治肝保腎」。目前高雄醫學大學已結合民間、社區力量共組「愛肝大聯盟」,在高雄市梓官區赤崁里活動中心開設「高醫梓官C肝整合照護中心」,C型肝炎特別門診於每週一、三、五都有醫師駐診,未來將開放每週一次之黃昏篩檢及特診,當地民眾可多加利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