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菸

檳榔內含多種致癌物 九成口腔癌主因

檳榔內含多種致癌物 九成口腔癌主因#抽菸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口腔癌是全球盛行率第八的癌症,尤其以南亞如印度等國家發生率最高。在台灣,最新的癌症登記顯示口腔癌為25歲至44歲青壯年男性最易罹患的癌症,佔該年齡癌症發生分率27%;口腔癌也是男性癌症發生分率及死亡分率的第四名,且平均死亡年齡為55歲,較其它癌症年輕10歲以上。口腔癌的危險因子與致病機轉隨著醫學進步亦漸趨明朗,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 湯夢彬醫師表示,目前證實嚼檳榔、抽菸、飲酒、慢性牙周病、慢性刺激物、遺傳、自體免疫疾病、人類乳突病毒和念珠菌感染等都會增加罹患的機率。其中嚼檳榔是國人罹患口腔癌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約九成口腔癌患者有嚼檳榔的習慣;頰黏膜與齒齦癌是台灣最常見的口腔癌部位,這和嚼食檳榔時將檳榔嚼塊置於齒齦與頰黏膜直接接觸刺激有關,非檳榔盛行的地區較少發生這些部位的口腔癌。湯夢彬醫師指出,檳榔包括檳榔子(Areca nut)及添加物,檳榔子含有檳榔鹼(Arecaidine)與檳榔素(Arecoline)兩種物質,經硝化作用產生硝化衍生物如亞硝基胺等致癌物質。檳榔添加物常含有荖花(Piper betel),內有致癌物質黃樟素(Safrole)和丁香油(Eugenol),紅灰檳榔比白灰檳榔更具危險性就是因為紅灰裡的荖花,使口腔表皮萎縮薄化並導致發炎反應與細胞修復性增生。國人使用檳榔的歷史悠久,習慣性嚼食和提神作用常被當作慣用的藉口,但一人得病就等於全家拖累,希望藉由政府公權力介入、民間團體和社區醫院的宣導,湯夢彬醫師強調,口腔癌與嚼檳榔的相關性已被證實,口腔癌對顏面侵蝕與自體形象毀壞的壓力,亦不是常人所能承受。所以,請大家告訴大家,檳榔不是唯一嚼食者的選擇,降低癌症的發生率,進而促進全民健康。

長期糖尿病 下肢動脈易阻塞

長期糖尿病 下肢動脈易阻塞#抽菸

六十五歲的王先生(化名),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十年,伴有高血壓。他每月抽一包菸,已有卅年菸齡,平日易有下肢冰冷及偶有夜間足部痙攣現象;最近走上坡路段或快步行走時,腿部有脹痛及不適感,休息時則稍為緩解。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黃信揚表示,像這樣的病人是下肢動脈疾病的高危險群。根據統計,超過80%的下肢動脈疾病患者都有抽菸習慣或曾經抽菸,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都是下肢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下肢動脈疾病患者的預後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每年約有5~7%的患者發生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機率增加二至六倍;而且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患者同時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黃信揚醫師說,下肢動脈疾病是因為下肢動脈硬化,造成下肢動脈血管狹窄,讓血流無法傳送到足部,以致下肢缺氧。其典型症狀是間歇性跛行,也就是走路時下肢肌肉酸痛,休息時緩解,其中約有25%病人的病情會逐漸惡化。間歇性跛行的不適限制了病人的行走距離,不僅病人運動意願減少,生活機能也大受影響,所以下肢動脈疾病患者即等同曾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或腦中風的病人,因為心血管疾病復發的風險相當高。此外,糖尿病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的組合,伴有不當的高血糖,會造成血管病變,也會增加二至四倍罹患下肢動脈疾病的機會。糖尿病的罹病時間與下肢動脈阻塞危險性和嚴重度成正比,糖尿病人因下肢動脈疾病而截肢的風險,是非糖尿病病人的七至十五倍。根據台大的研究,在非創傷性的下肢截肢患者中,糖尿病人大約占了一半。目前台灣糖尿病人下肢動脈疾病盛行率約18.5%,平均年齡六十三歲。平均糖尿病罹病時間約十年,男女比例相當。 黃醫師強調,下肢動脈疾病會減低生活品質與造成殘障,更容易合併心血管疾病,所以糖尿病患者都不可以抽菸,戒菸亦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預防下肢動脈疾病就是要嚴格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血糖控制目標是糖化血色素7%以下,以不發生低血糖症狀為底限;血壓控制目標以收縮壓小於130mmHg與舒張壓小於80mmHg;血脂肪目標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小於100 mg/dl。若無消化性潰瘍或藥物過敏,所有下肢動脈疾病患者應服用阿斯匹靈來預防中風及心肌梗塞。黃醫師建議,患者也需注意足部的照顧和保護,包括:穿著合適的鞋襪、不可赤腳走路與穿著夾腳脫鞋、每日足部自我檢查、保持足部清潔與保暖、在乾燥皮膚塗上潤滑乳液、每年由醫師進行足部篩檢,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足部傷口潰瘍或間歇性跛行時,必須立即就醫。

再忙也要上廁所

再忙也要上廁所#抽菸

「工作實在太忙,明明很想上廁所,但又很想把手邊的事情作完,結果就忍不住一直憋尿…」這是許多上班族的心情寫照。醫師提醒習慣性憋尿的民眾,如果不改善可能會罹患慢性膀胱炎,特別是女性。一名51歲女士,家裡開雜貨店,最近因為下腹微微酸痛、頻尿(但尿量甚少),且排尿時有刺痛、灼熱感,到婦科門診作尿液檢驗才發現,她尿中白血球數高於標準值三倍,並且驗出細菌、明顯有發炎現象。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林女士雜貨店臨近體育館,遇賽事、選舉造勢時生意太好,因此忙到連喝水及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耕莘醫院婦產科胡偉敏醫師表示,「膀胱炎」是女性常見的病痛,估計超過半數女性都曾經驗過。由於女生的肛門和尿道比較接近,且女性的尿道比男性短,所以女生比男生更易罹患「膀胱炎」。這種病通常經由存在於肛門的細菌所引起,在使用衛生棉塞、性交或如廁後,這些細菌可能進入尿道,跑到膀胱繁殖,導致感染發炎。一般來說,膀胱炎的初期病徵包括:常有想小便的感覺、頻繁排尿、排尿時刺痛或有灼熱感、尿液呈深色混濁,嚴重時尿液有惡臭、尿中帶血、下背部或腹部疼痛、渾身感到不適或發燒。胡偉敏醫師指出,治療膀胱炎,病人應喝大量白開水,每天飲水至少八大杯(約2000 cc),以便沖走細菌、稀釋尿液、降低灼痛感;同時可服用止痛藥以減少痛楚,熱敷腹部也有幫助,且在痊癒前應避免性交及喝酒。另有報導指出,蔓越莓汁似乎也有助對付膀胱炎。胡偉敏醫師強調,患者的尿液一旦驗出細菌,醫師會開給抗生素,如果在藥物吃完以前病徵已消失,仍須繼續服藥以徹底清除所有細菌。否則治療不完全,患者可能罹患慢性膀胱炎,容易反覆發作,且時間持續更長。由於女性的生理構造不同於男性,對於尿道、膀胱的護理也需更仔細。除了需排尿時儘快解尿,不宜憋尿太久,如廁後,擦拭應”由前向後”,並避免使用含香水的肥皂、陰道除臭劑、泡泡浴等。此外上廁所時坐直身子,確保排空膀胱,避免穿緊身褲,內褲宜選棉質而非混紡纖維,且避免喝酒、茶或咖啡,同時少吃辛辣食物,相信罹患「膀胱炎」的機會一定大大減少。當然最重要的是:再忙也要上廁所。

濃菸淡菸都是菸

濃菸淡菸都是菸#抽菸

台灣十大死因仍以「惡性腫瘤」為首,其中「肺癌」居第二位,但「肺癌」則是女性惡性  腫瘤死因的第一位。光田綜合醫院胸腔內科楊朝輝醫師指出,吸菸是引起肺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男性肺癌患者中超過百分之九十有吸菸,女性患者的吸菸比率約佔百分之八十,而開始抽菸的年齡、吸菸量的多寡、及菸的種類均會影響肺癌的發生率和型態。近年來,不管男性或女性的肺腺癌發生比率逐漸上升,但是鱗狀細胞癌發生比率則不變,會有這樣的轉變,楊朝輝醫師相信是和民眾吸菸的型態改變有關。濾嘴的使用、香菸中的焦油及尼古丁含量的降低,是肺腺癌增加的主要原因;尼古丁依賴是吸菸者吸菸最主要的動力,當菸草中尼古丁含量降低時,菸癮患者會藉由加長、加深吸每一口菸和增加吸菸的頻率,以促進尼古丁的吸收,以維持血液中尼古丁的濃度;但是如此的吸菸行為卻會將更多、更毒的致癌物質帶入肺部深處,肺部深處正是腺癌好發部位。因此楊朝輝醫師強調,淡菸對於健康的危害可能更勝於濃菸,這也是政府禁止菸商在菸盒上標示為「淡菸」的原因。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