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

瘦素抵抗致胖 每日運動15分可減肥?

瘦素抵抗致胖 每日運動15分可減肥?#減肥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編譯)什麼?!體重增加可能不是你的錯?美國加州大學臨床兒科教授羅伯特•勒斯蒂格,在新書闡述了一個全新的科學理論。他說,吃得過飽和休息什麼都不做的行為,不是一種軟弱的表現,是因為吃了太多糖引發的荷爾蒙問題。他把矛頭指向瘦素的激素,它就像食欲的自動調溫器。有兩個飢餓激素在體內,一個是瘦素工程,以減少食欲,另一個是它的合作夥伴,生長素,可增加食慾。當你進食一定的食物,你的脂肪細胞釋放瘦素,有效地指示大腦和遲鈍的胃口,是時候停止進食。但勒斯蒂格教授警告,若是愛吃甜食,這過程可能會失控。許多年來,科學家認為肥胖可能是由於瘦素短缺,體重超重的人根本沒有收到這些細胞釋放的訊息。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肥胖的人有足夠的瘦素,若你越胖,就會越多,但這可能是瘦素抵抗,這意味著在大腦中的細胞不再讀取瘦素的信號,說你的胃已經飽了,不管你繼續吃多少食物。恐慌會讓大腦發出指示,增加能量儲存,鼓動強大的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渴望。因為這些都是最簡單,最直接的形式,節約能源的使用,抑制從沙發上起來和起床去跑步的衝動。食物的渴望更加激烈,無法抗拒的,因為瘦素應該是抑制愉悅和享受的感覺。這時你就要從食物中獲得通過抑制大腦化學物質多巴胺的釋放,幫助降低食慾。但如果你是瘦素抵抗,不管你吃了多少,還是會想一直品嚐美味。勒斯蒂格教授表示,這就是為什麼許多超重的人這麼難停止進食。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工作,是什麼原因導致瘦素抵抗。但現在教授勒斯蒂格和他的團隊已經能夠證明,高糖飲食導致的激素的高峰,這是需要清除糖的血液進入脂肪存儲。教授斯蒂格認為胰島素抵抗觸發瘦素抵抗,最重要的是,他發現,通過降低胰島素水平,它可以提高瘦素信號,停止渴望,觸發減肥。斯蒂格教授解釋說,瘦素抵抗,糖是根本。勒斯蒂格教授認為,減肥的關鍵是扭轉瘦素抵抗。所以,若你想瘦,可以在烹調時,減少糖的三分之一,每周吃一次甜點做為獎勵。每天15分鐘的運動,教授斯蒂格說,每天15分鐘是足夠的,以提高你的胰島素敏感性。雖然你可能看不到下降的秤上,通過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島素水平,鍛煉,提高瘦素信號。還有別站著吃東西,勒斯蒂格教授說,這意味著你將進食速度快,飽足的信號就會沒有時間進入。

37歲男用APP減肥 成功狠甩28公斤

37歲男用APP減肥 成功狠甩28公斤#減肥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建置「臺北體重管理APP」自今年4月底正式上架以來已超過6萬7,000人次下載,使用者年齡以20~39歲居多(佔77%),平均年齡29歲,透過飲食、運動及體重紀錄,合計有3,977位使用者減重達1公斤以上,共減重13,617公斤。「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是健康減重的不二法門。為協助市民做到健康體重自主管理,衛生局建置「臺北體重管理APP」,希望幫助使用者可輕鬆進行飲食管理、運動管理及體重管理,並依據個人活動量提供每日建議攝取總熱量查詢功能;民眾也可以利用相片上傳功能記錄每日飲食,如申請線上營養諮詢服務,營養師會依使用者一週內登錄的相關紀錄,線上提供個別化的諮詢服務與建議,幫助民眾更健康更有效率的管理飲食及體重問題。衛生局林奇宏局長表示,101年度臺北市健康體重管理計畫共吸引逾12萬人參加,減重公斤數達137,556公斤,而臺北體重管理APP使用者就貢獻了13.6公噸;林奇宏局長補充說明,APP內建50項以上運動資料可幫忙使用者計算運動消耗之卡路里,也可透過營養師提供的建議攝取健康飲食,截止12月18日止,申請APP營養諮詢服務者共3,959人。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說,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100年臺北市18歲以上民眾肥胖盛行率達34.3%,健康減重需要持之以恆,根據使用者上傳統計分析,體重登錄上傳50至100次者平均每人減重4.23公斤,超過100次者平均每人減重4.72公斤,減重成效最佳者是一位37歲男性,8個月內上傳203次的體重及飲食、運動紀錄,共減重28公斤,BMI由32.5降為24.9,然而統計也發現,體重上傳愈多者,平均減重公斤數愈多。林莉茹處長說,102年將依據使用者評論意見配合獎勵計畫,提供更貼近民眾健康體重管理需求的APP服務,提升使用率,希望提供更健康的生活來幫助民眾落實行為改變,讓健康減重變得更輕鬆。(圖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

好山好水好健康 花蓮花力花公斤

好山好水好健康 花蓮花力花公斤#減肥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花蓮縣衛生局推動縣民健康減重再傳捷報,一舉勇奪『全國縣市達標最速獎』、『全國縣市減重達成率卓越獎』、『全國縣市達標獎』、及『101年度社區健康生活型態營造成果-全國最佳創意獎』等四項全國性大獎。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特別肯定花蓮縣衛生局的努力,造福資源不足地處偏遠的花蓮民眾。花蓮縣衛生局獲得獎項,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健康生活型態營造』榮獲全國最佳創意獎,國民健康局特別安排花蓮縣受獎代表於全國性大會中做專題報告,將花蓮縣推動健康減重成功經驗分享給全國各縣市政府。花蓮縣衛生局長徐祥明表示,2008-2010年間調查資料顯示,花蓮縣體重過重及肥胖人口比率為41.7﹪,居全國第3位,而花蓮縣民十大死因當中,竟有7項是與肥胖有關。依據全縣整合式篩檢資料顯示,花蓮縣有近5成罹患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的隱憂,這些疾病都與肥胖問題密切相關。所以徐祥明上任後,推動健康減重運動,引進國際間最新的觀念與作法,配合花蓮在地條件發展出各項創新作為,才有效地幫助花蓮許多肥胖民眾成功減重。花蓮縣今年健康減重運動有11,323人參與,減重20,064.5公斤,目標完成率198.7﹪。為了將減重成功模式落實於各社區部落,今年輔導加入減重計畫的職場增加至111家,並創立了一百二十九個社區減重諮詢服務站。徐祥明局長表示,為強化社區輔導動能,花蓮縣衛生局特別組成『花蓮縣聯合減重輔導團隊』,結合了29名委員,包含各專家共同組成,在花蓮縣各職場、社區進行實地輔導工作,讓花蓮健康減重推動更加落實,這些策略在成果發表會中也都成為各縣市效法的方向。(圖片: 花蓮縣衛生局提供)

體重看守加評分食物 減重更容易

體重看守加評分食物 減重更容易#減肥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編譯)在英國超過一半以上的初級保健信託基金,支付患者參加商業減重機構,但長期以來一直都缺乏成效的資訊。NHS研究發現,男性女性參加慧儷輕體課程比去減肥俱樂部流失掉了更多的體重。所謂的慧儷輕體就是利用體重看守的方式。公共健康雜誌也報導,慧儷輕體是最物超所值的一種減肥方式。研究人員就分析了800名超重和肥胖的男女,分別被分配到三個流行的減重集團, 慧儷輕體、減肥世界和迷迭香康利飲食健身俱樂部。經過12周的時間, 慧儷輕體成員平均減了12磅。很明顯超過了參加減肥世界的大人們平均減掉的9,3磅,也比在迷迭香康利飲食健身俱樂部三個月減掉的11磅稍微多一點。分析還顯示,81%的慧儷輕體會員是更容易減掉自己體重的5%。專家判斷慧儷輕體對健康的影響是勝過那些去減肥世界的。研究者說,慧儷輕體成功的秘訣可能是人們在過程中似乎找到更輕鬆的方式去完成這項任務。公共健康公司負責人佐伊赫爾曼表示,慧儷輕體的課程可能在激勵人們這方面做得很好,這意味著他們在課程中很少去偏離減重者的飲食計畫,且每周會議就是以秤體重做為開始,會員們在私人房間的角落一步站上體重計,如果發現他們的努力有成效,那就已經是成功了。此外,他們也會了解健康的飲食,包括計點積分制的系統,就是根據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纖維含量去評分食物。且這項研究不是第一個做出慧儷輕體佔有優勢的結論。醫學研究委員會發現,人們每周參加由國家衛生服務支付的慧儷輕體,在一年內平均減了15磅,比那從他們的醫生那接受簡單減肥建議的人們,多了兩倍的效果。

職場健康瘦 官兵減重近30公斤

職場健康瘦 官兵減重近30公斤#減肥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花蓮縣衛生局去年起,致力整合社區與職場力量,共同推動「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健康減重計畫。花蓮縣聯合減重輔導團隊受邀分享經驗,將花蓮縣健康減重的成功經驗行銷全國。獲全國減重績優職場的花蓮陸軍防衛指揮部,指揮官陳寶餘相當重視官兵弟兄生活,除了積極推動各項健康促進措施,並以身作則參與馬拉松、鐵人三項等十項以上體能活動,不僅獲得佳績,更成功減重近30公斤。 花蓮縣衛生局長徐祥明表示,花蓮縣衛生局自民國100年起,就以健康促進原理,結合「職場」及「社區」,並運用社會動員模式,成功啟動職場內各項健康促進計畫,為了擴大計畫執行成效,更運用培力模式,組成專家輔導團隊協助各職場及團體,以確保各大場域單位內部,能常態性自我運作及實施各項健康促進措施。 他進一步指出,花蓮縣於100年間,以輔導大型職場八家為主,今年則藉由成功經驗更拓展至中、小型職場,總計擴增至111處職場,所以,從職場整合資源數目與中央獲獎的肯定上,花蓮縣驅動職場健康促進策略,已有相當斬獲。 徐祥明感謝花蓮縣長傅崐萁全力支持衛生局團隊的各項健康促進議題,以及縣議員們的熱心參與,才讓成績一年比一年亮眼,他說,未來將持續強化支持性環境,建構「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等策略實施。衛生局也持續招募各類型職場及社區組織加入「小額捐油,揪團減重」。有關健康減重訊息、活動,可上花蓮縣衛生局網站查詢。

超級愛健康/苗條身材不復見 產後瘦身真辛苦!

超級愛健康/苗條身材不復見 產後瘦身真辛苦!#減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女人一生都在跟減肥奮戰,尤其是產後肥胖更讓人因為變胖而心情不好!這是媽媽們心中的痛,看到小孩的笑臉,好高興,看到自己的身材,好難過。生兒育女是人生的大事,生產完後的媽媽們等到小孩降生,接下來就是馬不停蹄的瘦身,根據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統計,台灣產後肥胖的婦女大概占有百分之70,意思就是說100個孕婦裡面有70個孕婦會面臨產後肥胖的問題。何謂產後肥胖?中醫師彭溫雅指出,不管是自然產或是剖腹產,產婦約在產後第6周,體重若仍無法回復到產前百分之十以內的程度,過了一年還是相對於生產前多10%的體重,就定義為「產後肥胖」。例如產前體重50公斤,產後第6周若還維持在60公斤以上,就算是「產後肥胖」。而產後肥胖瘦不下去的原因?大多是懷孕過胖(建議12~15公斤)、坐月子習俗、產後不運動、不哺乳。當心產後肥胖造成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影響。根據調查,產後最擔心的外貌問題,結果顯示有80%的婦女們最擔心「身材走樣」,其次「妊娠紋」問題,另外才是像「胸部鬆垮」及「孕斑」。想要避免產後肥胖,減肥的黃金期是什麼時候?彭醫師說,包括:坐月子期間的飲食控制、產後6個月(哺乳、剖腹)哺乳可以到一年。根據國外研究報告,產後6個月是瘦身的黃金期,超過這個時期,想瘦下來的困難度會變高,而附在身上的超胖體重和肥肉,也會在未來的十年間跟隨著妳,難以分離。因此,想要產後瘦身什麼時候才適合開始運動?建議自然產的媽媽,可在坐月子後,約產後的一至二個月左右,若身體復原狀況良好,即可開始施行減肥;產後三個月內就可以做重點式、輕微的運動,如:骨盆腔底的肌肉收縮,可以預防尿失禁、收縮腹部和提臀。而剖腹產的媽媽,最好是等拆完線、回家靜養的產後三個月後,再開始實行。剖腹產與自然產的差別在於剖腹產採取橫向剖腹的方式,因此,像是仰臥起坐等腹部運動則容易讓「腹直肌」受到拉扯與裂開。因此,剖腹產的媽咪類似於仰臥起坐,運用到腹部的力量的運動需要等到半年後才可進行。更多影音報導,請上http://ihealth.uho.com.tw/view.asp?id=657

團結減重較易瘦!才能避開「視」界末日

團結減重較易瘦!才能避開「視」界末日#減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減重到底要怎麼減才不會半途而廢呢?預防醫學陳皇光醫師表示,減重最好不要自己一個人減,最好找別人一起下水,互相督促對方運動控制飲食,發揮團結力量大,一把筷子折不斷的精神,才能夠擺脫肥油上身。但是,他也提醒減重最好別高騖遠,打算一次減很多,這樣反而容易復胖也容易放棄。他舉例,像是一位病患王先生,以前本來都一個人單槍匹馬減重,但是怎麼減意志就怎麼消沉,導致體重都原地踏步,但他找同事一起減後,並且設下罰金規則,下班相約運動,沒想到一個半月竟然減了四公斤之多。但是,陳皇光說,減重不宜減得太快速,如要減重,可以先利用公式計算自己的標準體重是多少,以及基礎代謝率,以控制及規劃自己的減重目標。他解釋,男女的標準體重計算方式如下,男生標準體重(身高-80公分)X0.7,女生標準體重(身高-70公分)X0.6,像是男性180公分的話,他的標準體重就是,180減80乘上0.7便是他的標準體重。而一公斤的體重,每日則大約消耗30大卡,如果女性60公斤,則一天的基礎代謝率就是1800卡。那少吃多少卡,才能夠減一公斤呢?陳皇光指出,約7700卡才能減一公斤,等於說,這名女性一天如果只吃1400卡,一天少吃300百卡,必須約25天才能減少一公斤!對此,陳皇光提醒,減重不可過度節食,建議男性每天熱量不要低於1400大卡,女性不要低於1200大卡。且每個月減重不宜超過4公斤,即每周不要減超過1公斤,不然容易傷身。

「減」回健康 她九個月甩肉48斤

「減」回健康 她九個月甩肉48斤#減肥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台中市一名32歲媽媽詹舒詠,參加國民健康局舉辦的「台灣101 躍動躍健康」健康體重管理計畫,9個多月過去,成功甩掉48公斤。國民健康局訂於19日舉辦「101年度社區健康生活型態營造成果發表會」,詹媽媽也分享了她的減重經驗和心得。詹舒詠表示,以前三餐食量非常大,飯後還會再買一塊雞排和珍珠奶茶享用,不知不覺,體型大了好幾號。今年初因為子宮突然大量出血,跑遍各醫院、診所仍找不出原因,只能用大量的止血劑止血,藥效過後又開始出血,醫生對這位重達120公斤媽媽說:「妳先減20公斤。」詹媽媽展開健康減重計畫,先戒除雞排和珍珠奶茶等高油脂及含糖飲料,並把飲食型態改為燙青菜及瘦肉等少油食物,傍晚6點過後就不再進食。同時,落實生活化運動,每天上午及下午到公園快走2.5小時,即使下雨天也穿著雨衣照樣到公園運動。9個多月過去,她成功甩掉48公斤,揮別百公斤噸位的稱號,再次穿上婚紗走秀,重要的是子宮大量出血情況也不見了!現在依舊天天到公園運動,就連鄰居遇到她都認不出來。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表示,有鑑於肥胖造成國人癌症、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威脅日增,今年持續推動健康體重管理,全國報名參加減重人數達76萬人,多出去年四萬人,至11月30日已累積減重公斤數達1,077公噸,也超過去年成效,遠遠超過原訂目標600公噸,國民健康局也將持續推動整體健康生活型態營造工作,讓國人享受健康生活樂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