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

中醫是怎麼調理體質的?

中醫是怎麼調理體質的?#養生

中醫究竟是在補什麼?或是說中醫是怎麼調理體質的?因為過去是以農業社會為主的時代,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且經濟條件普遍不佳,難得吃到大魚大肉,營養比較不足,所以在天氣寒冷的季節裏,就以大魚大肉為主食,中醫講「冬藏精」,適合補腎補精,所以再加入辛熱溫補的藥材來補足過度耗用的腎氣和體力,也就是今日我們耳熟能詳的冬令進補。但現代社會型態已經改變,勞動力已不像以往那樣大,社會經濟條件也比以前好,每天的便當主食也多半是雞腿、排骨,已經不需要刻意再去大量補充肉類。但有的民眾不是吃素,會覺得餐點中沒有吃到肉,就會覺得沒有飽足感,當然可以藉這個機會變換一下口味,把便當主食換成藥膳燉品。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陳彥行說明,其實就算是冬令進補,也不需要一整個冬天都在吃補,而是遇到天氣嚴寒的時候,像近幾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很大,突然就低溫持續數日,冷得受不了,藉這個機會補ㄧ下,點綴ㄧ下ㄧ成不變的飲食,這樣也不錯,吃東西有時候也是朋友之間、家人之間聯絡感情的方式。所以如果只是過年單純補ㄧ下,當成ㄧ般藥膳火鍋、藥膳料理,只要藥材劑量不要太大,中藥的藥性平和,也是ㄧ個不錯的調理方式。所以現代人可以進補,但不一定要放入大量的肉,反而是當作輔助加成作用的中藥材,真的是需要區分體質服用,這才是重點。陳彥行表示,依照個人的體質不同、需求不同,進補的藥材就要有所調整,否則補了ㄧ堆不符合身體需求的藥材就浪費了,甚至產生不舒服的症狀。平常市售固定的藥膳成方,多半是偏溫補熱補的藥材,甚至像冬天常吃的薑母鴨、羊肉爐都是此類溫補的藥材。所以民眾如果實在不曉得自己是屬於什麼體質,比較不建議直接購買藥膳成方,最好請教合格的中醫師給建議會比較好。因為中醫治病強調整體觀,就是根據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經過醫師「望聞問切」,也就是觀氣色、看舌頭、聽聲音、聞氣味、問問哪裡不舒服、把脈等,統合全部資訊之後「辨證論治」,為他量身訂做出適合他這個個體服用的中藥,藉由調理體質來解決我們身體上的不舒服。所以想知道吃什麼比較好?吃哪些比較補?我的建議是要先看看我們究竟是屬於什麼樣的體質?這樣才能對證下藥。藥材本身沒有分好壞,只有適不適合。便宜的藥如果適合的體質服用就是好藥,如果不適合的體質服用,再貴的藥、再稀有的藥都只是勞神傷財而已。陳彥行解釋,如何區分自己是什麼體質,簡單介紹4種:氣虛證:有的人經常感到疲倦,一站起來就覺得頭暈目眩,一整天都感覺無精打采,說話有氣無力小小聲的。也就是俗稱「沒元氣」。 血虛證:臉色萎黃,面有菜色,嘴唇和指甲沒有血色,經常感到頭暈,健忘,一到晚上很疲倦了卻又睡不著覺,手腳容易發麻,小腿容易抽筋,女生的話月經經量很少。也就是俗稱「欠血」。 寒性體質:手腳冰冷,很怕吹到風、吹到冷氣,臉色蒼白,特別喜歡喝熱飲,很怕喝到冷飲,小便透明而且量多,大便偏軟偏稀。也就是俗稱「冷底」的體質。 熱性體質:常覺得口渴很想喝水,特別喜歡喝冰的飲料,滿臉通紅,自覺很煩燥,容易出汗,小便量少顏色深黃,大便乾燥顆粒狀難出。也就是俗稱「容易上火」的體質。陳彥行提醒民眾不只在春節期間需注意,在每日的生活上,飲食的取捨,都需衡量自己,適時適量,這樣才能吃出健康。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8186

簡單食療,輕鬆暖身過冬季

簡單食療,輕鬆暖身過冬季#養生

天氣漸冷,年長者常受天候及行動力之影響,有飲食製備不易而造成營養不均衡及肢體活動不足手腳冰冷之問題。署立基隆醫院營養室陳柏方營養師及梁秋月 師傅特別研發了兩道簡易的!,期望幫助民眾達到「暖身」及「營養」的雙重功效!第一道為喝了可以讓身體暖呼呼的「高鈣、高蛋白薑汁燉奶」,以蛋白、牛奶、老薑做為食材,蛋白提供優質蛋白質來源,幫助身體建造修補組織及維持生理代謝;牛奶除提供蛋白質外,亦含豐富鈣質預防骨質疏鬆;老薑則可祛風、暖身,將三種食材利用「蒸」的方式,做出滑嫩、易入口的薑汁燉奶,非常適合秋冬年長者點心補充,亦可預防秋冬血液循環不佳、鈣質不足造成的抽筋現象!第二道為「營養滿分黃帝粥」,考量年長者易有咀嚼不佳、排便不順、蛋白質攝取不足、心血管疾病之問題,利用高纖-糙米及優質植物性蛋白-黃豆作為粥品的基底,再搭配核桃、杏仁、芝麻、花生粉末等堅果類食物,除提供香氣外,此類優值脂肪取代平日部分油脂可達到降血壓、預防氧化自由基對心血管之危害。民眾可自己動手做做看,或幫助家中長者先行製備,以利方便食用並達到「食療」之功效!食譜示範如下:■ 示範食譜一:高鈣、高蛋白薑汁燉奶材料: (1盅)鮮奶3/4杯、老薑100克、蛋白2個、細砂糖2大匙(糖尿病患或熱量控制者可用代糖取代) 作法:老薑壓汁。 鮮奶取2大匙,放入細砂糖以小火加熱至溶化。 將做法2加入蛋白、鮮奶打勻,用濾網過濾放入碗中。 水滾後放入蒸籠,先以大火蒸3分鐘,再改以中火蒸5分鐘即可。 ■ 示範食譜二:營養滿分黃帝粥材料: (8人份)糙米2杯、黃豆1杯、蛋白2個、杏仁果100克、核桃100克、黑芝麻100克、花生粉50克作法:黃豆泡水6小時。 將杏仁果、核桃、黑芝麻炒熟,並攪碎成粉狀。 糙米洗淨後,與黃豆一起煮熟(或放入電鍋以2杯水煮熟亦可)。 煮熟之黃豆糙米粥,加入蛋白烹煮即可。可依個人喜好加入杏仁果、核桃、芝麻、花生增加香味及油脂。或改為鹹味灑上芹菜末、紅蘿蔔亦可。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7772

教你如何「冬令進補」不油膩

教你如何「冬令進補」不油膩#養生

時序慢慢進入冬季,暑氣漸消,又到了吃補季節,陽曆十一月初開始進入「立冬」,習慣上大家把這個節氣認為是冬季的開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科主任洪若樸指出,冬令進補是國人傳統養生保健的一環,易經云「冬至一陽生」,此時寒冷陰氣盛極而衰,人體內的陽氣開始滋生,陰極陽生也最能吸收外來營養而發揮其滋補作用。洪若樸說,節氣變化萬物蟄伏,人體活動量減少,新陳代謝變得緩慢,食慾也較旺盛,正是進補養生好時機。俗話說:「冬令進補,來年打虎」,此階段的養精蓄銳,正是為來年「春生、夏長」而準備。然而現今富裕生活環境,平日飲食不虞匱乏,國人營養攝取過盛,其實不必急於在冬令時期給自己藉口大吃大喝,而是要考量個別需求差異,在冬令進補上稍做調整。洪若樸建議,民眾可搭配飲食金字塔概念,食材多元化、蔬果常相隨、五穀雜糧核果不可少。製作時除把握油、鹽、糖適量的原則外,也應用中藥材與蔬食的原始甘甜美風味,並利用含豐富多醣體、維生素、礦物質的菇蕈類來增加蔬菜類的變化、以免落入「營養健康不可口」。她強調,除了蔬果、菇蕈、核果種子類外,也不妨試試使用一些國人熟悉的當歸、黃耆、枸杞子、百合、紅棗入菜,不僅可以增加食材多變化、色彩誘人食慾,更可以減少調味料使用量,例如:歸耆羊肉湯、淮山百合排骨湯、核桃鮮菇雞片、麻油藥膳皇宮菜等。洪若樸提醒,傳統的冬令進補不外乎是以大量肉類食材搭配中藥材進行墩熬,例如:八珍排骨、十全大補等,無形中攝取過多蛋白質、飽和性脂肪、膽固醇及普林,不僅增加惡化了慢性疾病罹患,例如心血管性疾病、高血壓、中風或高血脂患者等,不能不慎選藥燉食補,否則在節氣變化多端的嚴冬更容易發生意外(肉類食品燉熬時間久,湯品內含普林量高,對痛風病患不宜;糖尿病、肥胖者,則需節制熱量及份量)。最後洪若樸提醒民眾,在冬令進補想要國人完全漠視幾千年飲食文化傳統,實有違人性,為顧及健康、營養、美味,不妨將【飲食金字塔】概念帶入日常生活中,讓國人重視自然養生與健康,除了減油、減熱量、多纖維外,在進補的同時也兼顧均衡,讓大家『贏』在冬令進補。 ※『冬令進補』食譜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7704

上班族養生操 解除健康危機

上班族養生操 解除健康危機#養生

養生對我們每個人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以前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人說「人生七十才開始」。自古以來,延年益壽是大家心目中渴望實現的夢想,但是人類壽命仍有一定限制,所以只能藉由各種養生方式來延緩衰老,中醫師提供「搓、梳、扣、揉、壓」五部養生操,讓你養生防病非夢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楊佩龍說,在國民生活水準日益提高的今天,養生觀念愈來愈受到民眾重視。臨床上常常見到上班族大多坐辦公桌、吹冷氣,缺乏適度運動。現代人工作忙碌,常熬夜、作息不正常。三餐也沒有定時定量,喜歡喝冰冷飲料或吃油膩刺激性重口味食物。工作壓力大導致情緒緊張,以上種種都違背中醫養生原則。楊佩龍指出,養生是藉由保養生息,從而達到防病、延年、益壽目的。此觀念與現在預防醫學『預防重於治療』觀念不謀而合。他介紹以下幾項簡單基本自我保健養生功法:(一) 搓面運目: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做洗臉動作,闔眼,手掌置於目上,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二) 梳髮彈耳: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由前額開始經後腦至頸部,雙手掌掩住雙耳,用力向內壓,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三) 叩齒嚥津: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輕輕互叩,毋需太用力,但需發出聲響,做36下。叩後用舌左右前後上下沿著齒齦攪轉12遍,等津液滿口之時,再鼓漱12遍嚥下。(四) 揉腹擺腰: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揉的範圍由小到大,做36下。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反方向重覆。(五) 壓湧泉:右手摩擦左腳,左手摩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兩手大拇指輪流壓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楊佩龍表示,『搓』、『梳』、『叩』、『揉』、『壓』五部養生操,每日早晚各一次,做好基本身體保健。另外,日常生活需留意節氣變化,飲食適當適量,工作時保持好心情、高EQ和規律作息,相信養生防病非夢事。

夏季中、西醫體驗營 從小開始學養生

夏季中、西醫體驗營 從小開始學養生#養生

中醫、西醫,傻傻分不清楚?今年小華陀營因應中西醫結合趨勢,以及去年小朋友熱烈迴響,特別籌備兩天的營隊活動,讓小朋友一次體驗中西醫看診方式與文化差異,了解中醫與西醫的同與不同,並且學到正確養生保健與預防疾病觀念與方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李彩鳳介紹,在中醫部分,延續小華陀營既有精神,目標在於將中醫養生預防觀念往下紮根,藉由活潑主題、生動內容,讓學童能夠認識中醫,在有趣活動引導下,培養預防疾病、照顧健康基本能力。在西醫部分,則希望藉由日常生活就能做到的小動作,進行健康自我篩檢,且體驗醫師看診,減少看診時的恐懼感。李彩鳳指出,兒童近視情況嚴重,2006年衛生署調查顯示,七歲學童近視率為19.6%,十二歲學童近視率高達61.8%!高度近視會衍生出很多視力問題,因此,為推廣學童視力保健議題,本次2009夏季中西醫體驗營主題便是「視力保健」,除了安排中、西醫視力保健課程及護眼操外,更依主題選用護眼午餐及點心、茶飲,期待能讓學童了解視力保健的重要,並能親身身體力行。她表示,今年暑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除了跨越中、西醫界線,讓小朋友可以深入體驗中西醫療的奧妙,在中醫部份突破傳統,讓中醫也可以很科學,透過中醫檢查儀器-經絡儀,來了解身體各方面呈現狀況。在西醫醫療中,也從小朋友好奇的聽診器裡探出身體各器官發出的聲音,如:心臟、腸子蠕動、脈搏等,在這次體驗營中,為了讓小朋友有更深度體驗及課程中的感動,活動集結該院區及中醫門診中心的專業中、西醫師群,打造二場各2天的中西醫保健營行程,讓學童有意猶未盡的心靈悸動。不僅如此,在本次活動規劃上,還要帶學童上山採藥去,也結合內雙溪森林藥用植物園,讓參加的學童在聽覺、視覺、嗅覺、觸覺上滿足其好奇心,如此走出戶外,讓孩子的境涯更加寬廣。◆2009夏季中、西醫體驗營◆一、報名繳費時間:第一梯次:即日起至98年7月22日,額滿為止。         第二梯次:即日起至98年8月5日,額滿為止。二、活動時間:第一梯次:98年7月27、28日週一及週二       第二梯次:98年8月10、11日週一及週二三、活動地點:第一梯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10樓       第二梯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8樓四、報名專線:23887088-3823五、參加對象:11-14歲〈國小五-六年級或國中一年級〉六、報名費用:1500元,請洽詢林森(中醫)院區服務台七、招收名額:每梯次60名,額滿為止!八、報名方式:傳真報名或電話報名。請洽一樓聯合服務中心服務台領取報名表或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網站自行下載報名表。

養生夏日中藥茶飲 消暑清熱DIY

養生夏日中藥茶飲 消暑清熱DIY#養生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最容易出現口乾,心情煩熱、食慾不振、頭昏眼花、多汗、皮膚身癢,大太陽下甚至出現中暑等証,為恭醫院中醫部主任 - 杜旻峯醫師提供「養生夏日中藥茶飲」,以供民眾親自DIY,以清熱定神,消暑,預防酷暑引起之各種病症。1. 薄荷茶組成:薄荷、菊花、麥冬、甘草(或冰糖少許)功用:清熱消暑、清熱止渴。亦適於多汗身熱而頭昏。2. 生脈茶組成:黨參、麥冬、五味子。功用:益氣生津、去煩除熱、補氣歛汗、口渴多汗、頭昏中暑。適於元氣虛而不能溫補者之涼補。3. 金銀花茶組成:銀花、薄荷、天冬。功用:清熱止癢、多汗身熱、口乾口臭。亦適於內有熱而皮膚癢之人。4. 石斛天冬茶組成:石斛、天冬、麥冬、甘草功用:生津止渴、口苦口乾、咽乾聲啞。5. 沙參天冬茶組成:沙參、天冬、青蒿、生地。功用:怯熱止煩、寧心定神。適於躁熱有火、經常身煩熱、體溫低熱、或面紅發熱之人。6. 香茹茶組成:香茹、白扁豆、厚朴。功用:去濕補脾、消脹助食。適於夏月食冰冷飲料過度,消化不良,腹瀉腹脹不喜食之人。以上簡單之茶飲請用水煮後飲用,水量以500cc-1000cc左右,隨喜好增減,提供參考,但杜旻峯醫師提醒,仍應請醫師辨証後,依個人症狀所不同而使用。此外,今年民眾若想藉由三伏天改善體質,杜醫師指出今年的三伏天,初伏是7月14日,中伏是7月24日,末伏是8月13日。貼藥的時間,初伏是7月13、14、15日,中伏是7月23、24、25日,末伏是8月12、13、14日。在這三個時段各選一天來貼藥。若時間無法配合的話,只要在開始入伏以後,從初伏開始的前一天7月14日到7月23日選一天來貼,中伏開始的7月24日到8月2日選一天來貼,末伏開始的8月12日到8月21日選一天來貼,每次貼藥的時間大約間隔十天就可以了。

對抗春天「後母臉」 喝水養生好「鹼」單

對抗春天「後母臉」 喝水養生好「鹼」單#養生

春天「後母臉」,使得最近氣候經常忽冷忽熱、反覆無常,在冷暖交替之際,想要調節氣溫變化所引起的不適,最簡單的方式,是從「喝水」下手。從中醫的養生觀點來看,春季宜養護肝臟,養肝首先必須要調適情緒,由於人的腦細胞中有85%是水,若供水不足,大腦生成的能量會減少、效率下降,容易產生抑鬱症狀,要改善脫水引起的抑鬱狀態,方法之一就是多喝水。根據英國倫敦大學聖瑪麗醫學院專家研究發現,在餐前喝水確實能刺激神經生成抗鬱物質。此外,多喝水還可幫助身體提高免疫力、預防胃潰瘍等疾病,日本醫學專家研究也指出,當水的pH值介於9.0~9.5之間,是最適合人體的鹼性水,經實驗證實,長期飲用可適度調整體質,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像是消化不良、胃酸過多、慢性下痢等症狀,皆可獲得改善。若是不習慣喝水的民眾,也可運用在泡茶上,特別是春天時,人體正處於舒緩狀態,喝點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皆可幫助提振精神,祛除體內寒氣。且經過電解處理的鹼性水,分子團較小、滲透力較佳,因此泡茶萃取出來的成份與風味也會比較高,在東京帝國飯店,村上料理顧問甚至運用在烹調料理上,像是洗米煮飯,據說可加快煮熟時間,且口感更佳。至於體質較弱、容易感冒的人也可多吃大棗、山藥、小米等健脾益氣的食物,適當攝取如蔥、蜂蜜及含豐富的維生素的新鮮蔬菜、水果等。同樣能達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但最好避免太冷、太鹹、太辣等刺激性食物,以減少對支氣管的刺激。

多攝取神奇『黃豆』 護心、抗癌、抗老化

多攝取神奇『黃豆』 護心、抗癌、抗老化#養生

黃豆(亦稱為大豆),大約含有40%蛋白質(有完整的必需胺基酸),21%油脂(含有豐富的必須脂肪酸)及34%碳水化合物,此外尚含有各種人體需要的營養成份物質,諸如:卵磷脂、維生素E、各種礦物質、異黃酮素、大豆纖維等特殊成分。而這些成分經許多專家研究報導,得知它對健康有各種獨特效果。因此,黃豆確實為價廉物美的營養資源寶藏,神奇非凡非它莫屬。臺安醫院營養課 - 李祥瑞營養師指出,肯達基大學詹姆斯.安德遜教授(Prof. James Anderson)根據他1995年之研究結果及近年來他的八份研究報告,綜合指出每日攝取25公克黃豆蛋白可降低血中低密度膽固醇(LDL Cholesterol)含量的6%。該功效主要歸功於黃豆中的異黃酮素(Isoflavones)。此外,研究發現44~55歲男性日服含60毫克異黃酮素補充劑,可改善心跳速率及舒張性血壓,因此黃豆亦可能具有對血壓有益的功效。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1999針對黃豆成份物質的健康宣稱中提及:每天攝取異黃酮素至少1.3g,並且配合低飽和脂肪與低膽固醇的膳食,可降低冠狀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此外,大豆中的植物纖維亦被認為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危險,並在食品上准予標示其功效。Sanches A.等(Med. Hypoth, 1991)研究指出,黃豆擁有高含量的兩種胺基酸(甘胺酸Glycine與精胺酸Arginine),可降低血液中胰島素,使肝臟製造較少的膽固醇,有助降低心臟病的發生。如此可知,黃豆為『護心食物』。營養師李祥瑞表示,通常大豆等豆科類含有豐富的異黃酮素(含有12種結構不同的異黃酮素),而以Genistein為大豆所含的主要異黃酮。Genistein不但可抑制致癌酵素的活性,亦可抑制癌細胞成長,並且可將癌細胞轉換為正常的細胞。因此,Genistein為強而有力的抗癌物質。阿拉巴馬州的伯明翰大學研究人員及Coral Lamartuniere博士所指導的研究均發現Genistein可以抑制乳腺癌、降低前列腺腫瘤的數目(男性必須每天攝取2份黃豆食品,以獲得約15克的黃豆異黃酮素)。而美國癌症專家認為黃豆異黃酮素是革新的絕佳抗癌劑,您可不必去買這種抗癌劑,只要攝食黃豆或黃豆食品即可。 天然黃豆含胰蛋白酶抑制物質(Trypsin inhibitor),長久以來被認為是抗營養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它會影響蛋白質之吸收,但該物質經熱處理即被破壞,可以使胰蛋白抑制物質變性或降低活性(但仍有些殘留在食物中)。但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於1987年發表:認為蛋白抑制物質可抑制乳癌、皮膚癌、膀胱癌,原因是由於其可抑制某些會改變特定的遺傳基因的活性。又可抵抗輻射能與自由基,強化免疫系統,而保護DNA免予受損,展現預防各種慢性疾病的潛力。另外據文獻報導黃豆含有適宜的硒(0.14~0.29μg/g黃豆)其抗氧化活性為維生素E的50~100倍。而此含硒的黃豆蛋白,可將有機過氧化物予以還原而抑制細胞被氧化,以對抗老化與癌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