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

醫訊/癌症預防 中醫有一套

醫訊/癌症預防 中醫有一套#養生

長庚紀念醫院林口分院表示,為協助癌症病友與家屬了解中醫在治療過程中能提供的協助,舉辦本活動,邀請中醫內兒科林意旋醫師主講「中醫對癌症的預防」,歡迎病友及家屬踴躍參加。活動時間:11月23日(星期三)下午2時至3時活動地點:林口長庚醫院病理大樓3樓癌症資源中心※活動訊息由長庚醫院提供;圖片取自優活資料庫登革熱疫情不退燒 防疫工作別鬆懈!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58&HN_Yr=0&HN_Mon=0一個月噴藥四次! 高雄登革熱疫情拉警報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83&HN_Yr=0&HN_Mon=0男子路倒醫院見死不救? 院方:有派員待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64&HN_Yr=0&HN_Mon=0

醫訊/「慢性病患者的中醫養生方法及冬令進補」講座

醫訊/「慢性病患者的中醫養生方法及冬令進補」講座#養生

為紓解家庭照顧者長期照護之身心壓力,協助提昇其生活品質,促進彼此間情緒交流與經驗分享,基隆長庚特舉辦本活動,邀請中醫林青青醫師及林庭宇醫師介紹「慢性病患者的中醫養生方法及冬令進補」,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因名額有限,敬請事先報名。活動時間:11月18日下午1時30分至4時30分活動地點:基隆長庚醫院5樓第三會議室※活動訊息由長庚醫院提供治療遲緩兒不用奔波 大千醫院兒童發展評估中心啟用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17&HN_Yr=0&HN_Mon=0衛生署高層大搬風 林奏延醫師接任副署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18&HN_Yr=0&HN_Mon=0醫療機構收費浮濫 監察院糾正衛生署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20&HN_Yr=0&HN_Mon=0

冬季將來免疫力易下降 食補養生調理身體

冬季將來免疫力易下降 食補養生調理身體#養生

冬天人體免疫力易下降,同時新陳代謝也較低下,因此這時應當好好調養生息,固守精氣,做好保暖,緩解寒冷對身體的侵襲,才能減低來春生病機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陳怡如教導民眾,應從正確調養生息來固守精氣,同時要從規律均衡飲食與生活起居做起。陳怡如進一步表示,有關冬天是否一定要「冬令進補」呢?事實上現代人的冬令進補,都放入過多肉類及油鹽等調味料,高脂肪、高熱量反而造成身體額外負擔,特別是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的民眾,更要注意適量攝取,否則補出病來就得不償失了。真正需要冬令進補的對象其實主要建議一些體質偏虛寒的患者,臨床表現可見身體機能代謝活動比較衰退,抵抗力弱、較怕冷,手腳常冰冷、臉色蒼白、貧血、倦怠乏力、腹瀉腹脹、尿量多而色淡等等。即使符合這樣的體質,在感染發炎狀態時,如感冒發燒、喉嚨痛、急性腸胃炎、皮膚癢,或患有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處於活動期時也應忌口,才不至於加重病情變化。陳怡如特別從中醫運氣學說來看,今年乃兔年辛卯年,運氣特點為水運不及,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代表今年天氣是相對過去較為燥熱的,因此盡量選擇平偏溫補藥材如上述提到枸杞、何首烏、杜仲、菟絲子、肉苁蓉等等,避免大溫大補之品如十全大補湯等。她特別提醒今年腸胃不佳以及有筋骨毛病的患者,要注意溼氣對於身體影響。因此在食材上可再適時加入一些健脾燥濕或去寒濕之品,如白朮、茯苓、蒼朮、陳皮、芡實、生薑、乾薑之品等等。陳怡如強調,冬令進補除了根據節氣外,也應配合整個大環境氣候變化,並根據實際狀況,針對個人體質,選擇不同藥材進補,這樣才能補得恰到好處。

四季養生之道 中醫師談秋季保健

四季養生之道 中醫師談秋季保健#養生

順應四季養生為健康準則徐慧茵中醫師表示,中醫基本的養生觀念建立在「天人合一」與「上工治未病」,天人合一指的是自然界的四時變化,亦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不同於夏天屬於散發的狀態,秋冬必須收斂自己,保養陰氣,把好的東西留在體內以備過冬,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秋冬養陰、收氣」。唯有順應氣候變化來調和身心,才能使人體陰陽平和,以維繫身體健康。陰虛火旺者慎防秋燥在台灣,秋天屬於較為燥熱的季節,對身體最直接的影響是呼吸道系統及髮膚。乾燥氣候容易使皮膚乾燥、落屑,甚至脫皮、發癢,引發與皮膚相關的問題;毛髮則容易因乾燥而失去光澤,掉髮情形亦比其他季節顯著。除此之外,內在呼吸系統及臟器也深受影響,此時的呼吸道易因氣候驟變而感冒、病變,會發現痰經常咳不出來,同時常感到口乾舌燥,連雙眼都乾澀不已。秋末落葉紛飛的蕭瑟氣息,常導致人們情緒憂鬱低落,故而有「秋思」之說。而內在則因臟器功能低下,容易使人感到疲憊、精神抑鬱,甚至產生怠倦無力的情形。陰虛有火的陰虛體質者,因本身缺水失潤,對秋燥的抵抗力相對更低,平時飲食中應多吃甘涼滋潤的食物,如鴨肉、冬瓜、芝麻等,少吃羊肉、辣椒、韭菜等燥熱食物。秋冬養陰為春夏養陽基礎秋冬養陰,是為了春夏養陽做準備。而保養陰氣,首重滋補肝腎,尤其是陰虛體質者,以涼補為原則;陽虛體質者方可採溫補形式。此時也重肺氣,肺為呼吸道主要氣管,喜歡潤澤、討厭燥熱,所以需在此時特別著重生活起居及飲食,加強潤肺養陰。以秋冷鍛鍊身體禦寒能力入秋後,早晚天氣特別涼,許多人早晚都會穿上厚外套、披上圍巾,甚至搬出厚棉被取暖。不過這時候若穿戴過多衣物,蓋太厚的棉被睡覺,容易因發熱、發汗導致陽氣外洩,有傷陰之虞,違反了秋冬養陰的原則。事實上,秋換季階段反倒應當利用「秋天的冷」來鍛鍊身體禦寒的能力,感到微微冷時就加一件薄外套、蓋上薄棉被即可,以預防冬天因天氣寒冷所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簡易穴位保健按摩徐慧茵中醫師建議,秋天可進行簡單的穴位保健按摩:容易上呼吸道感染者,可按摩「迎香穴」,位於鼻翼兩側,法令紋上緣處,可幫助循環暢通;換季時期容易眼睛乾澀者,則可隨時按壓「睛明穴」,位於眼頭,眼框內側凹陷處,可提神明目,刺激淚腺。按壓方式很簡單,首先可將雙手摩擦生熱,訓練毛孔冷熱變化。接著握拳,以食指第二個關節處進行點壓,每次約停留五秒,持續5~10下,感到該部位微微溫熱即可。延伸閱讀「四季養生之道 秋季食補秘訣公開」: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2864

維他命越補越致命 想要養生反而「傷身」

維他命越補越致命 想要養生反而「傷身」#養生

隨著民眾對於健康保養的觀念越來越重視,越來越多的保健品出現在市場上,統計數據表示,目前台灣健康食品的市場高達800多億,使得不少廠商趨之若鶩,但是這些商品到底有沒有效呢?根據芬蘭,挪威,美國和韓國科學家研究發現,維他命不但沒有「養生」的功效,過量攝取反而會傷害身體,提高死亡風險。刊登在知名期刊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分析了約四萬名婦女後,發現攝取過多營養補充品反而會增加死亡的風險。這項實驗的結果發現到,某些營養補充品會增加死亡的風險,像是銅會增加18%的死亡風險,葉酸會增加5.9%的死亡風險等。東芬蘭大學(University of Eastern Finland)的賈科博士(Jaakko Mursu)表示,根據實驗的結果,我們認為一般人根本不需要補充這些營養品。對於那些長期缺乏營養的病人,只要在醫師的指示下,就可以使用營養補充品來補足病人所缺乏的營養素。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人類營養學研究單位(Medical Research Council’s Human Nutrition Research unit in Cambridge)的格萊尼(Glenys Jones)博士認為,這項研究非常有趣,好像反映了維生素的問題。但是研究中並沒有顯示使用什麼類型的補充品,以及使用多少的劑量而導致婦女短命,因此對於這些實驗的結果持相對保留的態度。另一位營養博士嘉利博士(Carrie Ruxton)則表示,這項統計結果完全沒有提到致病的機轉,而且在這些過程中,並沒有排除許多的變因,像是年齡的因素,還有婦女在吃營養補充品前的健康狀況等,在這項實驗中並沒有考慮進去,因此嘉利博士認為,對於那些無法攝取均衡飲食的人,補充營養保健品還是很重要的一個方法。現代人壓力好大 別輕忽憂鬱症狀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669斷食療法可抗癌與排毒? 醫師:無法證明有效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663減肥過度也會造成脂肪肝? 醫師:沒錯!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661

天氣炎熱藥膳補藥怎麼吃?中醫提供養生密技

天氣炎熱藥膳補藥怎麼吃?中醫提供養生密技#養生

天氣愈加炎熱,藥膳補藥能否服用呢?其實只要選材得當,辨證合宜,也就沒什麼問題了。為恭紀念醫院中醫科陳世峰醫師表示,綠豆薏仁湯、酸梅湯和冬瓜露等,都是夏天常見的飲品,甚至西瓜也是消暑常吃的水果。並非所有人都不能吃冰冷的食物,只要是平常人體質中和者,適量的食用涼性的食物,不但美味還可以消暑,有何不可?但是過量就不好,尤其是冰品,更要節制。藥膳所用的藥材如白木耳、藕節、綠豆、蓮子、山藥、薏苡仁、枸杞、烏梅、山楂、菊花、玉竹、麥門冬、沙參…等,對人體的作用較為緩和,相對副作用也較小。陳世峰解釋,如果是治療疾病之藥材,如:黃柏、大黃、黃連、黃芩等藥材,比較峻厲,副作用也較大,在食用上必須特別小心,應由中醫師辨證處方才能服用。夏天天熱,若有鼻病者且較易流鼻血可用:桑白皮二錢、藕節六錢、麥冬三錢、地骨皮二錢、金銀花三錢,加適量冰糖及適量水煮20分鐘後放涼,濾掉藥渣,當飲料服用服可止鼻血,又有生津止渴、降火、預防鼻病之療效。因多食冰冷,造成的食慾不振、腹瀉,可用黨參二錢、茯苓二錢、白朮二錢、扁豆二錢、陳皮錢半、山藥二錢、甘草一錢、蓮子二錢、砂仁錢半、薏苡仁三錢、玉竹二錢,以上用三碗水煮成0.8碗,可以健胃補脾,增加食慾,又可止瀉。但因飲食不潔造成的腹瀉則千萬不可服用此方。口乾舌燥、咽乾、火氣大、牙齦腫痛、便秘,可用菊花三錢、麥冬三錢、玄參二錢、生地三錢、甘草一錢、知母二錢,加入適量水後煮20分鐘,再加入乾薄荷三錢(後下)煮3分鐘,濾掉藥渣,當茶服,可清暑解渴、退火、又可潤腸,幫助排便。多食用綠色蔬菜也可幫助排便。不易入睡、眠淺、易醒、健忘,可用百合三錢、茯神三錢、生地三錢、遠志二錢、柏子仁二錢、丹參二錢、知母二錢、甘草一錢、川芎一錢半、酸棗仁三錢,用三碗水煮成0.8碗,睡前二小時服用,可以幫助睡眠,增強記憶。陳世峰提醒,睡眠充足,情緒自然穩定,抵抗力也可增加,睡眠障礙者常有心理因素、壓力因素,因此心情放鬆,不要為了小事發脾氣,凡事放寬心,不要想太多,也能有助於睡眠。

你的嘴巴好毒! 養生術「從口做起」

你的嘴巴好毒! 養生術「從口做起」#養生

口腔美容不再是明星藝人的專利,據調查發現,牙頜畸形的發生率高達91.20%,顯見需要做牙齒矯正的人很多,不過美國肯塔基大學毒理學哲學博士陳立川指出,一般用來補牙的銀粉,恐有造成腦神經病變的可能,因此牙齒保健很重要,如需要應找專業牙醫師做適當整治,再配合飲食,協助體內代謝排除毒素。陳立川佐證解釋,德國不孕中心的研究調查就證實,當不孕症婦女排出身體的「汞」毒素,即能自然受孕、生產。銀粉內含的汞不僅是醫學界公認的腎毒,還會壓抑免疫系統,導致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多發性硬化症等。此外,根管治療的牙齒更應留意,避免引發感染性疾病、關節炎、心血管疾病與眼疾等。也因此陳立川認為,「養生」要從嘴巴做起!平時口腔保健可以稀釋的bentonite漱口,有助重金屬毒素及水溶性毒素排出,或是使用芝麻子、葵花子、椰子油、綠茶等漱口,每周一至兩次,每次漱口10分鐘,再以清水漱口5至7次,能降低口臭發生機率、幫助口氣清新、提神活腦。產生蛀牙的因素很多,陳立川提醒,多喝水能阻絕食物黏著牙上,抑制細菌孳生,且唾液也有殺菌與防蛀牙的功效。身體保健方面,陳立川建議,夏天少開冷氣,多流汗促使體內毒素排出,飲食儘量少吃奶、蛋、麵粉製品,由於這些食物是慢性食物過敏原的前三名。

養生非一日之功 健康食品不可亂吃

養生非一日之功 健康食品不可亂吃#養生

隨著經濟發展,生活品質提昇,現在人也越來越重視養生和保健,在以「健康」或是「改善」為訴求的消費市場下,許多覬覦這塊大餅的業者,紛紛推出各式強調不同功效的健康食品。琳瑯滿目的商品訴求,也反映出現今社會的健康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林敬庭表示,基於對營養的重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吃維生素等營養保健品,有的人甚至一天會吃上十多種。但是在2010年6月的一篇新聞報導,著實是對平常愛補、無病強身的民眾,投下了一顆震撼彈。林敬庭指出此事件主要為,基隆市一位50多歲的女直銷商,每天吃自家賣的各種不同保健食品,一吃就是數年,某天突然爆發藥物性肝炎不幸身亡。對此,醫生認為可能是因為她吃了過多保健食品,部分保健食品間造成「交互作用」有關。自此事件過後也讓民眾在健康食品的正確使用上投注更多關心,認真的想了解何謂保健食品?在各式各樣的眾多保健產品,以及數以千萬計的廠商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維生素、微量元素、酵素…等產品。民眾總希望,在眾多動人廣告中,挑選優良產品、避免黑心產品。林敬庭說,國外談到健康食品,大家都知道是「食品」的一種。但在台灣,「健康食品」四個字不能隨便用,必須經過衛生署認證,取得「健康食品」標章。其他在合法範圍內,未取得認證的商品,則稱為「保健食品」,在這邊提供民眾辨認優質健康食品的方法:除了選擇有小綠人標章「健康食品認證」的健康食品外,還須依照「健康食品管理法」,食品符合下列規定即屬於「健康食品」:具有保健功效。 標示或廣告具有保健功效食品。另提醒民眾,目前「衛署食字號」已取消,自94年4月1日起,所有食品廣告均不得引述衛署食字公文字號或同等意義之字樣,不列食字號不代表檢驗不合格。林敬庭指出,「健康食品管理法」於88年8月3日施行後,「健康食品」乙詞已成為法律名詞,食品(包括坊間所稱保健食品)未取得衛生署健康食品查驗登記許可證,宣稱為「健康食品」或具健康食品保健功效,則依違反健康食品管理法移送法辦,坊間口頭所說的「保健食品」,其實就是一般食品,僅能做為營養補充而已,兩者是不相同。而健康食品主要功能為補充日常生活中不足的營養,但是過量仍有可能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嚴重副作用。林敬庭再次強調,健康食品是因應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精緻飲食,從而產生的營養補給品,屬於食品,而非藥品,所以健康食品可以達到「食療」的效果,但不能期望有「藥物」的療效。延伸閱讀「如何做聰明消費者」: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78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