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

外食族有福了!巧搭全麥、五穀 肥胖不上門

外食族有福了!巧搭全麥、五穀 肥胖不上門#養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早餐要吃飽、午餐吃得好,晚餐吃少點,這是一天最佳的營養分配;不過現代人工作忙碌、生活步調快,往往早餐只為充飢就隨便吞,甚至拖到中午一起解決,最後才在晚上把能量補回來。事實上,早餐才是一天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對此,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蔣瑜營養師表示,早午餐應以輕食為主,才能吃的健康又無負擔。三餐老在外 肥胖、慢性病全上門經過中秋節月餅及烤肉的「襲擊」,不少人在不知不覺中都胖了一圈;加上現代人幾乎三餐都吃外食,口味越來越油膩、鹹辣,且膳食纖維攝取少,導致新陳代謝症候群、肥胖、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病通通找上門!輕食早午餐2配方 均衡不油膩為減少身體負擔,提高養生觀念,蔣瑜營養師說,在飲食的基礎架構上應追求「均衡」為佳,食材要選擇天然且類別豐富,才能吃的美味又健康;此外,早餐及午餐的攝取最為重要,營養師特別提供營養配方,供民眾參考:1) 早餐輕食/全麥吐司+各色蔬果=熱量279大卡2) 午餐輕食/五穀雜糧飯+五色蔬果=熱量420大卡此外,主食盡量以高纖全穀根莖類為主,蛋豆魚肉應酌量攝取,搭配多樣蔬菜及水果;並且選擇熱量低、含營養價值、低油低鹽具飽足感的食物,如此一來,不用餓壞肚子也能健康減肥!

秋天養生3秘訣 自己打果汁+涼水泡腳

秋天養生3秘訣 自己打果汁+涼水泡腳#養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秋天天氣漸轉涼、氣候乾燥,體內的水分蒸發快速,因此容易有「秋燥」現象,此時除了身體進補,專家建議,更重要的是身心排毒,養生也養心。每天為自己打一杯果汁、睡前雙腳泡涼水等3養生建議,並透過減速、減壓、減重3原則,來達到養生的最終目的。減速、減壓、減重 適時與自己對話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韓柏檉教授強調,秋季養生,身心都需要排毒,才能真正健康。速度太快、過多期待、體重過重是三個最具體的病徵,建議掌握減速、減壓、減重三個原則,時時提醒過適合自己的「輕生活」。並強調,秋天是即將進入一年的尾聲,也是重新檢視身心健康的最好時機,提供三大「秋天養生養心」建議:1) 選擇當季在地食材,每周親自動手為自己做一道菜或打蔬果汁,與家人共享,慢慢做、慢慢吃,重新體會食物的美味。2) 睡前以粗鹽涼水泡腳10~15分鐘,自然而然放鬆,排除負面情緒,涼化肝臟、副交感神經提升,會感到平靜和諧,也有助改善失眠。3) 檢視自己的人際關係,跟自己對話、提醒自己應該感謝與補救的地方。3減法由內而外放鬆現代社會忙碌,生活步調快,無形中增加了身體許多負擔。壽險業副總經理何京玲表示,觀察全球逐步吹起一股減法風潮,無論是食物、身體、心理或生活節奏,都應該朝此目標邁進。因此以健康、共生、「心」主張為目標,協助個人從心到身、由內而外,養成友善土地的生活方式。有多久沒跟家人好好吃頓飯?多久沒有享受自然的陽光與風動?何京玲呼籲,學習減速、減壓、減重,也就是放慢腳步,將更多時間留給自己與家人;學習排除過多的壓力,讓心情舒張自在;而減重不僅是個人身體健康上的實踐,也是環境面向上減輕大地重擔的啟示。

節食、不吃澱粉 小心復胖來的快

節食、不吃澱粉 小心復胖來的快#養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整理報導)對於愛美的女性而言,能將衣物穿的合身好看,是件夢寐以求的事,因此,許多女性會以拒絕吃澱粉類食物,或是瘋狂地節食的方式來求的好身材,但這樣的飲食方式,不僅把自己弄得體弱多病、昏昏沉沉外,還可能會引發貧血、復胖等情形,而知名部落客老虎狗對此就有深刻的體驗。胡亂節食易復胖 了解自我體質有助減重「不吃澱粉、節食,雖然有助於快速達到減重效果,但復胖的機率卻是百分之百!」過去老虎狗也曾經試過這種減肥方式,但幾天後體重就暴增回來。直到參加瘦身講座後才了解,當脂肪變為深層,囤積在腰、臀部、大腿就可能會造成局部肥胖,所以,在減肥前得先了解自己的體質類型才是。至於要怎麼了解自己的體質,講座現場張長生藥師說,一般來說可分為肥人痰濕、油膩停聚、宿便堆積以及綜合體質4種。第一肥人痰濕,因體內含有濕氣,較易伴隨水腫;第二油膩停聚,雖然看起來不胖,但體脂肪卻高;第三宿便堆積,纖維攝取過少,容易有腹脹、便秘等情形產生;第四綜合體質,體內代謝循環不佳,易有局部水腫、多汗虛胖、老化速度加快以及容易感到疲勞等,還伴隨前面三種體質的症狀。亂吃減肥產品 傷財又傷身其實,現代的人在減肥過程中,除了控制飲食跟運動,還會借助一些減肥產品來加持減肥效果,然而,在這些產品中通常加了番瀉葉、蘆薈素及藤黃果等。雖然都屬天然藥材,但其實食用過多很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三種藥材都具有腹瀉的藥性,很容易造成腹瀉、脫水等現象。張長生藥師建議想要改善體質,可利用中藥「防己黃耆湯」來調養身體,因含有防己、黃耆、白朮、甘草、人參等天然中藥材,如防己、黃耆可協助排出體內多餘水分,改善腎臟活力;白朮、人參、甘草可健胃整腸;郁李仁是植物種子,可以潤滑腸道,將腸胃中可能的廢物與毒素排出,改善糞便排泄順暢性,多管齊下,瘦身路上才能健康無負擔!

出痧顏色愈深愈好?7大刮痧Q&A報你知

出痧顏色愈深愈好?7大刮痧Q&A報你知#養生

1)刮痧一定要刮出痧嗎?力道如何拿捏?刮痧是一種大家耳熟能詳的傳統療法,目前主要可應於輔助醫療及日常保健二種方式。中醫認為身體中的邪氣累積久了就容易使氣血瘀滯然後致病,出痧可以讓邪氣排出體外,改善氣血平衡,尤其對付感風寒或風熱感冒、中暑、身體的肌肉酸疼非常有效,這種類型的刮痧就必須刮出痧來。如果只是作為美容保健或臉部用法,就不必刮出紅點。刮臉部時/輕刮已增加循環消除浮腫為目的,不需刮到出痧。(臉部刮痧以美容效果為主,不宜重刮)刮身體時/輕刮但可以比臉部力道稍重,以增加循環消除浮腫為目的,不需刮到出痧。解除不適時/依據身體狀況可稍加用力至輕微出痧,但體虛者仍不宜重刮。2)出痧顏色愈深愈好?很多人以為刮痧力氣越大、越痛、出痧越多、顏色越深越黑越有效,就因為這些錯誤的觀念,有些人刮痧時使盡力氣猛力刮,直到整個肩頸後背青一片、紫一塊才肯停手。其實一個人會不會出痧,和個人體質有關。每個人體質不同,出現紅紫瘀斑的情形也不同。有人輕輕刮擠下就出現瘀斑,有人怎麼刮都刮不痧,太過用力刮痧或硬刮出來的紅斑,很可能是微血管破裂或皮膚受傷。3)哪些人不能刮痧?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刮痧,因為刮痧會刺激交感神經,有些體質較弱或體質敏感的人,一刮痧就臉色發白、發青,全身冒冷汗,甚至有人嚴重到休克,這類人刮痧時一定要特別小心。另外,老人、小孩皮膚比較脆弱,刮痧時力道要儘量放輕。年老體弱、皮膚過敏、有心血管疾病、白血病、過敏性紫斑症、血小板不足、癌症、皮膚炎,或皮膚上有傷口、疤痕的人,都不適合刮痧。此外,懷孕婦女和女性在每個月的生理期間,也要避免刮下腹部。4)任何地方都可以刮痧嗎?刮痧時,要選空氣清新、通風、涼爽的場所,千萬不要在密不通風的封閉空間裡刮痧。刮完痧後,先用乾淨毛巾把皮膚上的油和汗水擦乾淨,再喝一杯溫開水、稍微休息一下。5)可以天天刮痧?美容式刮痧建議放輕力道,用意在於使經絡暢通,促進血液循環,增加代謝,所以可以每天刮,最好早晚各一次,做為日常保養的習慣。6)刮痧前一定要配合精油?在刮痧之前,可以在要刮的部位塗上一層薄薄的輔助介質,這些輔助介質包括精油、嬰兒油、面霜、凡士林、橄欖油等都可以,輔助介質的作用是刮痧時增加皮膚潤滑作用,避免皮膚受傷。7)刮痧時有固定的方向和順序嗎?為臉部進行刮痧時,記得將臉部分為左右兩半部,刮痧的方向是由內往外,由下往外刮,比如額頭中間往太陽穴的方向刮拭,或由下巴往耳前的方向刮,千萬不可反方向。簡單的說,若刮痧的目的是為了瘦身、美容的效果,記得是由下往上刮,力道較輕;若是為了消除病症,則建議由上往下,力道可稍重一點。(本文摘自/1分鐘,刮刮瘦/出色文化出版)

吃出好體質 4大族群節氣養生飲食法

吃出好體質 4大族群節氣養生飲食法#養生

嬰幼兒春/嬰幼兒從室內轉移到室外,活動量增加。此時對於鈣的需求量也增多,食譜要以含鈣豐富的食物為主,如肉骨頭黃豆湯、海帶、牛奶、紫菜蝦皮湯等。而且要補充足夠熱量、優質蛋白來滿足嬰幼兒生長發育和活動的需要。夏/炎炎夏日,通常嬰幼兒食欲欠佳,活動和睡眠相對來說都會減少,所以飲食以形式多樣、品種豐富、色彩鮮豔為佳。多吃清淡食物,不要太油膩,利用食物的色、香、味、形來刺激食欲。平時可以多吃有清熱消暑、解毒功效的蔬果,如冬瓜、番茄、西瓜等。秋/天氣乾燥,容易出現口唇乾裂、鼻腔乾燥易出血、便祕、內熱偏重等症狀,可多吃生津潤肺的食物,如白蘿蔔、山藥、藕、鴨肉、百合等。冬/天氣寒冷,嬰幼兒的自身熱量消耗較多,易產生飢餓感,所以要多補充熱量。可以在飲食中適量添加一些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菜肴味道不妨做得濃郁一些以促進食欲。還可吃有健脾補血作用的紅豆、黑木耳、蓮心、紅棗等。孕婦春/應減酸增甘、健脾壯陽,多吃清淡食物,增加蔬果與適當蛋白質、鈣、鎂、鐵和維生素B群。早上起床可以喝一杯白開水,幫助清理腸道,同時促進新陳代謝。另外要多吃養陰潤燥的食物和新鮮蔬菜,如韭菜等,可以改善孕早期的孕吐反應。夏/飲食一定要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每天最好能夠進食四餐,且間隔不要過長。如果因為天氣炎熱而導致胃口欠佳,可以多吃精細、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或新鮮蔬果。如果食欲很好,總是有飢餓感,不妨在兩餐之間多加一個白煮蛋,絕對不要吃糖果、糕點等含糖量高的食物。除此之外,要養成不挑食、不偏食的習慣,忌食油膩辛辣、難以消化的食物。多吃含鈣食物,如魚、海藻類、牛奶和乳製品。也要多吃含鐵食物以補血,如瘦肉、貝類、豆製品、菠菜、芹菜、胡蘿蔔、海帶等。秋/一般到秋季食量都會偏大,稍微不注意就會吃太多。有妊娠高血壓症候群的孕婦要均衡飲食,控制食量,少吃油膩。可以適當吃潤燥、降壓的食物,如富含鉀離子的蔬果,可在降壓同時達到補中益氣、生津潤燥的作用。此外,還可以選擇營養豐富且有降壓作用的食物,如山藥、銀耳、百合、蓮子等。冬/由於氣溫下降,晝夜溫差大,對孕婦和胎兒健康十分不利,所以此時增加營養、提高免疫力對準媽媽和胎兒來說尤為重要。要多吃新鮮、多樣化的食物,攝取足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各種維生素,要葷素搭配、粗細糧結合,不能偏食挑食,只有全面的營養,才有助於胎兒的生長發育。更年期女性春/注意營養均衡,不要挑食偏食,少吃高熱量,切忌暴飲暴食。可以在增加蛋白質的同時,適當增加蔬果,既可補充維生素,也能防止便祕。口味重和過於油膩的食物對健康十分不利,食物過鹹也會引起高血壓和浮腫。夏/應多吃含優質蛋白的食物,如牛奶、瘦肉、雞蛋、魚類及豆製品。飲食宜清淡少鹽,以免增加心臟負擔,增加血液黏稠度,使血壓升高。平時多吃新鮮蔬果,尤其是小白菜、芹菜、山楂等富含胡蘿蔔素、無機鹽和膳食纖維的食物。秋/更年期的女性生理上會產生一系列變化,如骨質疏鬆、新陳代謝改變、生殖器官和骨盆組織萎縮等。此時飲食要以補腎為主,並注意養心健脾。少吃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控制脂肪攝取,多吃富含鈣、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以及蔬果等清淡食物,多喝水。冬/可藉食欲增加的時機調整飲食結構,平時飲食要葷素搭配、粗細糧搭配,不偏食挑食,做到飲食不甜、不鹹、不膩,定時進餐,少吃油膩燻製品。平時多補充奶類和豆製品,確保攝取蛋白質和鈣質。最好每天能吃500克的蔬果,以補充身體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天然抗氧化物。老年人春/飲食需要特別照顧,宜少量多餐,平時可以吃些小點心補充營養。以豆製品替代動物蛋白質,蔬菜要加入主食一起烹調,以利身體吸收。為了方便老年人咀嚼,要挑選質地較柔軟的蔬果,如香蕉、西瓜、木瓜、芒果、奇異果。除此之外,還要限制油脂攝取,烹調時盡量少放鹽、醬油、味精等調味品,不要辛辣。白天補充充足水分,每天都要服用綜合維他命。夏/易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疲乏無力、心煩氣躁等症狀。所以主食要粗細糧搭配、品種多樣化,以便在補充熱量時,也攝取到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可適當吃鴨肉等平涼性肉類、蛋類、牛奶和豆製品來補充鈣質;蔬菜食用量一定要大,才能補充所需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有效降血壓、血脂、血糖。夏季要少吃水果,建議每天不要超過150克。平時飲食要少鹽少油,以免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秋/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要少辛增酸。可多吃芝麻、核桃、糯米、甘蔗、蜂蜜等滋陰潤肺、養血的食物,少吃蔥、薑、蒜、辣椒等辛辣食物。胃弱的老人可在早晨喝粥來益骨生津。根據秋季特點,適當服用一些維他命製劑,或滋陰益氣的中藥,如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冬/很多老年人會受寒冷氣溫影響,導致生理和食欲出現變化。因此冬季飲食一定確保充分的營養和熱量,可以吃些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多吃蔬菜補充維生素。以清淡飲食、粗細糧搭配為主,並配合蔬果。(本文摘自/按節氣顧五臟,吃出好體質/時報出版)

【免費講座】中醫對癌症的預防與治療

【免費講座】中醫對癌症的預防與治療#養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人可以透過化療、放射線治療來控制病情,但你知道除了藉由此方式外,還有什麼其他方式可以對抗癌症嗎?聽到癌症治療通常都是以西醫為主,但其實中醫也可以打敗癌症病魔的。為協助癌症病友與家屬,了解中醫在治療過程中能提供的協助及調理方式,林口長庚特舉辦本講座,邀請中醫部楊晉瑋醫師主講「中醫對癌症的預防與治療」,歡迎病友與家屬踴躍參加。名稱:中醫對癌症的預防與治療時間:2月4日(三)下午2:00~3:00地點:林口長庚醫院病理大樓6樓 化療等候室洽詢:林口長庚社會服務課 閻思汝、陳玥秀小姐(03)3281200轉3563、5180

傳統中國醫學7大養生術

傳統中國醫學7大養生術#養生

中醫養生哲學,是近來頗受歡迎的老祖宗智慧,從強化身心與預防疾病的觀念開始,調整體質、培養精、氣、神,簡單的小步驟,就能活出健康生活。 不生病的生活,從這幾招做起一般人所提到的「養生」,其實就是根據生命的原有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便「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簡單來說,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也是近年來十分熱門的「預防醫學」的概念。只不過,相對於西方醫學比較注重「形體運動健身」的概念,傳統中醫對於養生的觀點,則主要是以「強化身心」以及「預防疾病」為主軸,亦即所謂的「上醫治未病」。也就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傾向,再配合外界環境的變化,從「形、精、氣、神」等不同的層次,給予調整或修正,最終能達到身心平和的境界。7大中醫養生法 小動作預防疾病中國古代的養生家們,根據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而衍生出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藥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不同的養生活動。以下,則介紹幾種最流行的中醫養生的方法:1)經絡養生/中醫認為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絡系統,它就像道路一般四通八達的聯繫著各臟腑與頭身四肢的關係,運載著人體內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因此,只有在經絡通暢的時候,氣血才能川流不息地營運於全身。而且,只有經絡通暢,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進一步達到「養助腑、生氣血、布津液、傳糟粕、禦精神」的目標,以確保生命活動順利進行,以及新陳代謝的旺盛。簡單來說,一旦經絡阻滯,就會影響臟腑協調,人體的氣血運行也會受到阻礙。根據《黃帝內經》的說法,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因此,歷來的古代養生家們都認為,疏通經絡就是一種重要的養生方式。其中,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等三個重要穴位。其中,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以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疾患、足三里穴則對於五臟六腑虛弱,特別是消化系統的疾病最為有效。2)藥膳養生/這裡面的「藥物」,主要是養生藥劑的選配調製,就是中醫所謂「藥食同源」的概念。藉由純天然的食性植物藥進行加工,達到調理人體偏盛或不足的情形,讓身體趨向健康的境界。中醫學講求飲食養生,根據食物的性質和功能,合理地調配、膳食,從而達到保健強身、益壽抗病的目的。 中醫學認為食物有四氣五味(四氣-溫、涼、寒、熱;五味-甘、鹹、辛、酸、苦),適量的攝取食物可以調整人體陰陽平衡與臟腑功能。所以如果一般人平日能均衡地進食各種類型的食物,在身體平衡出現狀況時選擇適當的食物調補陰陽,如此不僅可以改善身體素質,也能夠更容易地得到滿足。除此之外更要減少不良的暴飲暴食習慣,飲食不節也是現代人容易罹患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中醫養生方法中的「飲食」,特別強調一定要「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3)順時養生/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也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或是太陽下山就睡覺、太陽升起就起床…。一般人如果能夠順應這樣的規律作息,就容易達到健康的境界,這也就是「順時養生法」的主要精神。例如之前日本的動物研究就曾發現:當生理時鐘錯亂時,就會影響身體荷爾蒙的分泌,引發多種疾病,甚至讓血壓飆升,最終將嚴重危害心血管功能。而從中醫的觀點來看,晚上11點至凌晨3點,營氣流經中醫的膽肝系統,此時身體如果能完全得到休息,就能修復肝功能、恢復體力和思考能力。此外,古代中醫也認為,如果人體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都能與四時相適應,就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4)靜神養生/這裡面包括了精神心理、情趣愛好,以及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更融合了傳統中醫、宗教和民俗文化等相關內容。中醫所謂心藏神的「神」,指的是人體高級中樞神經的機能活動,主宰了整個人的生命狀態。一旦人們能夠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穩,就能夠達到「保養元氣,使五臟安和」的功能,並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相反的,如果一般人違背了這樣的目標,則「大怒」會傷肝、「過喜」則傷心、「憂思」會傷脾、「過悲」則傷肺、「驚恐」易傷腎,進一步將誘發種種身心疾病。5)修身養生/裡面包括了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的調養。中醫向來就認為,情緒過度起伏,尤其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會損害身體健康。所以,養生最重要的一步,就要先從「養心」開始做起。例如有「藥王」之稱的孫思邈曾經說過:「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養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心情愉悅。特別是《黃帝內經》就曾提到:「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所以,古代人所謂的「修身養生」,就是認為想要追求健康、長壽的人,首先要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不計較、不怨恨、少生氣,如此一來,身體才有可能趨向健康。6)調氣養生/古人認為,人體的氣有「化生」精血、「防禦」病邪、「推動」機體功能、「固攝」臟腑津液、「營養」全身組織、以及「溫煦」產生熱量等作用。而當人體內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之下,將會導致人體氣血的虛、陷、滯、逆等症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所以,古人通常會透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的措施,來調養人體的元氣,以達到「祛病延年」的目標。7)進補養生/除了傳統中醫在氣血津液嚴重衰弱不足時會使用滋補藥物,來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之外。從「醫食同源」的角度出發,飲食與各種藥材的適當搭配,不但可以祛病、防病,更有合理進補及強身的功效。一般來說,進補養生也會同時考慮「順應四時(四季)」,例如在冬天進行「溫補」、夏天進行「涼補」。4大原則 在家簡單養生雖然中醫養生有以上各種方法,但簡單來說,都不脫「天人相應、道法自然」、「形神皆養」、「動靜結合」,以及「審因施養」的四大原則與精神。1)天人相應、道法自然/簡單來說,就是順其自然,以體現「天人合一」思想。在養生過程中,特別要符合自然規律、養成規律的生活好習慣,而不可違背自然規律。並且要「飲食有節、各取所需」,儘量吃當季與當地的食物。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也就是說,除了身體健康,也同時要注重心理的健康,並且做到「精神樂觀、積德行善」。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只不過,中醫養生也同樣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並且強調要依據不同季節、年齡與時間,從事適合及適量的運動而非勞動。4)審因施養/中醫所強調的養生方法,從來就不拘一法或一式,都是依照「形、神、動、靜、食、藥」…等多種途徑與方式來進行養生活動。而除了以上不同的方式之外,中醫養生也同樣注重要「因人、因地、因時」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養生方法,以符合「審因施養」與「辨證施養」的原則。近年來隨著民眾對自身健康重視度的提升,各式各樣的養生方法應運而生。但是根據許多中醫師的實際觀察來看,絕大多數民眾都是採取「人云亦云」的角度,去看待這些養生資訊。其實在這些各式各樣的中醫養生方法中,也是需要依體質及不同「證」狀而有不同的差異。如果選擇不正確,這些號稱「溫和」的養生方法,也可能會造成身體的負擔甚至反效果的。所以建議民眾在聽取資訊的同時,也能詢問適合的養生學者或正統中醫師的意見,進而尋求最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案。(本文經中西醫雙執照葉信甫醫師審稿)(文/本文經《財訊》雜誌「30歲就該存的3張健康保單」授權轉載)

2招養生拒當「逛醫院一族」

2招養生拒當「逛醫院一族」#養生

生病看醫生,是最沒用的手段在醫師眼裡,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醫生,只要能確實做到促進健康與預防疾病,就能阻止疾病發生,當個人人稱羨的健康寶寶。相信除了身體極端不適的人之外,沒有人喜歡上醫院,或是常跑醫院。而且從執業醫師的角度來看,如果等到真正疾病發生後再上醫院進行治療,有時可能無法恢復原本的健康狀態,甚至會留下無法治癒的後遺症。這也讓許多醫師逐漸體會到:與單純治療疾病相比,阻止疾病的發生可能才是醫師的主要責任。事實上,早在1979年,美國衛生、教育與福利部(U.S.De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 and Welfare,1979)就曾經在「公元兩千年全民健康」的全球策略中,要求各國能修正健康政策及健康服務方向,促使人們擁有「正向積極的健康(positive health)」,而不再只是預防死亡或疾病的發生而已。因此,「預防醫學」的概念,逐漸深入到整個國家的健康政策之中。吃一頓營養餐點 抵過一罐保健品簡單來說,預防醫學(Preventive medicine)的概念就是「預防勝於治療,防範疾病的發生於未然,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理論上的預防醫學主要包括兩大項,其中之一是「健康的促進」,其二則是「疾病的預防」。首先在「健康的促進」上,雖然受到預防醫學理念的膨勃發展,近幾年來,多數國人對於照顧自己的身體健康,都有一定的共識,常常可以看到許多人在補充各種保健食品、花大錢最昂貴的自費檢查,但是看在許多醫師的眼裡,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醫師。事實上,除了少數遺傳性疾病可以歸咎於基因異常之外,其他疾病幾乎都是「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受到飲食、環境與心理等因素,交互影響下的結果。正因為影響一個人健康的因素,與生活型態、環境與醫療體系……等都有關。但其中,又以生活型態有密切關係。而要讓自己的身體健康,最基本的就是注意營養均衡、維持適量的運動,以及保有良好的睡眠品質。簡單來說,每天補充維他命或一堆保健食品,一顆,就是比不上一頓均衡的餐點,以及30分鐘的規律運動。當然,好的生活習慣除了正確的飲食、適量的運動、良好的睡眠之外,由於疾病的發生常常是由於生理、心理及社會三者失衡下的產物。例如胃潰瘍、高血壓、慢性失眠…等,都與各項心理壓力有關。所以,透過高「情商(EQ)」,使心理處在安寧美好的狀態,也能發揮一定的「預防疾病」的功效。從幼兒到老人 都該做定期健檢至於預防醫學的第二大項目-疾病的預防,則是透過衛生教育以及定期健康檢查,來阻斷危險因子,進一步提早阻止了疾病的發生。在衛生教育方面,包括了培養個人衛生、改善環境衛生,避免職業危害、預防意外事件,以及攝取特殊營養。至於定期的健康檢查,則從幼兒的預防注射、身高體重的評估、青壯年時期的血壓、膽固醇、女性子宮抹片,以及乳房檢查,一直到老年人的體能、居家自我照顧能力、視聽力及慢性病篩檢、癌症篩檢……等,都是最基本的一般定期體檢項目。除此之外,假設有特殊的家族病史,或是身體狀況特殊的族群,也可以透過個人化的健康檢查,進行定期的「疾病預防」。總的來說,要能夠做到「阻止疾病的發生」,最重要是透過個人的努力(例如營養的注意、規律運動、舒壓的工作及休閒活動),以維持生理及身體上的美好狀態,再加上個人環境的衛生及定期的體檢,針對健康危險因子的評估及早期診斷,才能從源頭限制疾病的發展。(本文經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廖俊凱醫師審閱)(文/本文經《財訊》雜誌「30歲就該存的3張健康保單」授權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