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民眾只要身體有病痛,就習慣自行到藥局買止痛藥來吃,但市售止痛藥琳瑯滿目,有些還強調同時可止痛加消炎。但你知道止痛藥該如何選擇,才能避免吃錯藥傷肝、傷腎又傷胃嗎?藥師指出,止痛藥可分為「非麻醉性止痛藥」和「麻醉性止痛藥」2大類,提醒民眾購買前一定要認明藥物成分。
不少民眾只要身體有病痛,就習慣自行到藥局買止痛藥來吃,但市售止痛藥琳瑯滿目,有些還強調同時可止痛加消炎。但你知道止痛藥該如何選擇,才能避免吃錯藥傷肝、傷腎又傷胃嗎?藥師指出,止痛藥可分為「非麻醉性止痛藥」和「麻醉性止痛藥」2大類,提醒民眾購買前一定要認明藥物成分。
54歲的林先生,3年前就時常覺得胃不舒服且容易胃食道逆流,因顧慮疫情,直到今年才到醫院治療。經近一步檢查才發現,他已感染幽門桿菌且患有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胃癌甚至已進展到末期。醫師警告,感染幽門桿菌者必須盡快治療,因胃幽門桿菌只會惡化,不會自行好轉。
一名40多歲的男性,近幾個月進食後,因出現上腹部疼痛的症狀,故至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胃腸肝膽科門診看診,經安排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後,發現胃部有發炎及胃潰瘍的情形,且進一步接受病理切片檢查後,更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存在。
近年掀起的氣泡水熱潮,不僅商店架上琳瑯滿目,許多家庭也添購氣泡水機在家中自製,免去不環保的寶特瓶,又能多喝水,在炎炎夏日成了補充水份的新選擇,許多人都喜歡氣泡水,比起白開水多了微酸味道和氣泡的清爽口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45歲的彭先生是位工程師,因為工作忙碌三餐不定時也不定量,長期深受胃痛之苦,當胃痛發作時,常自行買成藥服用。近期因一次胃痛痛到站不起來,才被家人協助送至急診就醫,經醫師檢查診斷為消化性潰瘍。新竹台大分院外科部醫師林聖傑表示,台灣消化性潰瘍的盛行率約10%,其中胃潰瘍就佔了一半,也就是每100個人就有5個人受胃潰瘍所苦。胃潰瘍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也沒有特異性,比如消化不良、上腹部悶悶的、容易脹氣、吃一點東西就覺得飽等等,更嚴重一點會演變成上腹痛,尤其是吃完東西過後半小時到1小時疼痛會更加明顯,少部分病患的疼痛會轉移到右上或左上的肋骨下緣。胃潰瘍主要症狀及併發症林聖傑進一步指出,除以上症狀,也可能伴隨噁心反胃、上腹灼熱感、甚至是嘔吐,雖然這類疼痛會隨時間緩解,但經常發生也會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若持續不治療的話,會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此外,也有部分病患即便胃潰瘍已相當嚴重,但症狀仍不明顯者,如:年紀大、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糖尿病患者,更需特別注意。胃潰瘍主要併發症如下:胃出血:導致解黑便,也可能吐血或吐咖啡色的液體。胃出口阻塞:嚴重的潰瘍會讓胃和十二指腸的交接處——幽門,因腫脹變形或纖維化而狹窄,使食物消化難以通過,造成更嚴重的消化不良、噁心嘔吐、胃脹氣、體重減輕等症狀。胃穿孔:通常會有立即性的腹部劇痛、整個腹部肌肉僵硬、心跳加速、發燒等症狀,屬於腹部急症,需要立刻就醫以及評估緊急手術的必要,嚴重的話恐會發生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胃潰瘍的成因與危險因子目前對於胃潰瘍的發生原因,已知主要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含阿斯匹靈)的使用;而生活習慣當中的危險因子也會影響,包括抽菸、喝酒、飲食習慣不良、壓力過大、內分泌或自律神經失調等。目前內視鏡檢查已相當普及,若能在早期就發現胃部發炎或是潰瘍出現,有利於切片確定潰瘍成因,及早給予抗生素治療。此外,胃鏡檢查亦能協助辨別是否有胃癌的可能性,林聖傑指出,由於胃癌與消化性潰瘍的症狀相當類似,且反覆潰瘍也是惡性病變的危險因子之一,在臨床診斷上常難以區別,需依靠胃鏡直接觀察並以切片做最終診斷。林聖傑表示,對大多數病患來說,只要移除潰瘍原因並且給予適當藥物治療,通常不用長期服用胃藥,但可能需要胃鏡追蹤潰瘍癒合狀況及後續病變的可能。僅有少數病人在藥物治療無效時或是有嚴重併發症時,需要考慮以外科手術介入,比如迷走神經阻斷或是部分胃切除等。現代人因生活和工作經常處於高壓狀態,飲食與作息不穩定,加上消炎止痛藥的容易取得與濫用,都會增加潰瘍發生的機率及惡化程度。林聖傑建議,若有出現相關警訊時,不要輕忽拖延,應尋求醫療協助以確定診斷並給予適當的建議與治療,避免嚴重併發症或是癌症病變的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秋冬之際,天氣寒冷、壓力刺激交感神經,易導致胃蠕動變慢,加上民眾喜歡在天氣冷暴飲暴食,享用不易消化與刺激性的食物,都會增加胃的負擔。此時因消化性潰瘍,至醫療院所尋求協助的病人往往增加很多,若未及時治療,嚴重恐胃出血、潰瘍惡化,甚至引發休克危機。消化性潰瘍是指消化系統受胃液侵蝕造成潰瘍的情況。消化系統分別為,「食道」、「胃」、「十二指腸」,多數潰瘍易發生在後面兩者。在台灣,消化性潰瘍是極常見的疾病,約10%的人口患有消化性潰瘍,尤其是十二指腸潰瘍;就年齡層來說,十二指腸潰瘍的年齡層較年輕,約在20~40歲左右,胃潰瘍的年齡層則較年長,約在40~60歲。消化性潰瘍依照位置不同,恐「飽脹痛」或「飢餓痛」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醫師陳建安表示,消化性潰瘍典型的表現是上腹痛,痛的方式跟潰瘍的位置不同有關。一般來說,胃潰瘍常見進食後出現「飽脹痛」,痛約1~2個小時後緩解。十二指腸潰瘍的痛常表現於空腹時的「飢餓痛」,多發生在夜晚、清晨之際。其他消化性潰瘍症狀,還包括噁心、嘔吐、上腹或胸口灼熱感、脹氣或打嗝等,通常在服用制酸劑後可緩解症狀。但情況嚴重者,亦可能導致消化道出血,會出現吐咖啡色液體或是鮮血、解黑便或血便、臉色蒼白、心跳加速、血壓低、甚至休克危及生命安全。冬天火鍋、薑母鴨小心吃出病!醫提護胃7要點許多腸胃病甚至癌都有潰瘍的存在,即使沒有病變成胃癌,也可能導致胃穿孔、胃出血、幽門梗阻等嚴重病症。針對消化性潰瘍注意事項,陳建安提出以下「7要點」:1. 飲食習慣:宜定時適量,細嚼慢嚥,切勿暴飲暴食、狼吞虎嚥。2. 飲食選擇:以好消化為原則,不要吃太甜、太油、纖維素太高的食物。3. 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香辛料、辣椒等,含咖啡因多的飲品(咖啡、濃茶)要少喝。4. 烹飪方式:以蒸、煮、燉為主,盡量避免煎、炸、烤的料理方式。5. 生活習慣:不抽菸、不喝酒,維持作息正常,避免過高的壓力。天冷要保暖。6. 遵從醫囑: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定期追蹤檢查及治療。7. 警示症狀:吐咖啡色液體或是鮮血,解黑便,臉色蒼白,心跳加速,血壓低,陳建安說明,許多民眾在冬天食用完火鍋、麻辣鍋、薑母鴨、燒酒雞後,容易引起消化性潰瘍發作,如何「護胃」成為冬天不可忽視的一環。建議民眾日常飲食應避免暴飲暴食,如出現以上症狀,應立即就醫,避免拖延惡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常會有胃脹、胃痛等不舒服的情況,但總以為是壓力大或是飲食過於刺激辛辣,所以常自行吃胃藥解決。但其實胃幽門螺旋桿菌已被證實是引起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等胃病的元兇,甚至是胃癌的主因,更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一級致癌物。胃幽門螺旋桿菌可以抵抗胃中強酸不受威脅,一經感染就有可能會伴隨終身,台灣成人的感染率高達55%。因此抑制胃幽門桿菌是解決胃部疾病的基本工作,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千萬不可忽視。55歲魏媽媽長年受胃潰瘍所苦,赴醫透過胃鏡檢查,發現為感染胃幽門桿菌所致,在醫學中心接受過三次殺菌治療,卻都宣告失敗,醫師都感覺納悶,經詢問其日常飲食,才發現原來患者每天牛奶、咖啡和茶不離手,導致增強胃酸分泌,降低藥物療效,經戒除上述飲品後,魏媽媽再次接受治療,總算一舉殺菌成功。胃幽門桿菌是多種消化道疾病的共同病因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張家熙表示,胃幽門桿菌是許多上消化道疾病的共同致病原因,如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感染胃幽門桿菌的人口超過千萬人,多經由共餐、接吻、吃生食、口腔清潔不足、吃刺激性食物等原因感染,故民眾經醫師評估後,若屬於胃幽門桿菌高危險族群的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根除胃幽門桿菌,才可降低罹患上述疾病的風險。治療胃幽門桿菌需戒咖啡、牛奶、茶等飲品張家熙醫師指出,通常接受三合一療法的成功率高達9成(包含服用抗生素),但胃幽門桿菌極具傳染性且十分頑強,仍有部分民眾第一次治療失敗後,還需接受後續治療,至於造成治療失敗的原因很多,包括幽門螺旋桿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患者對藥物過敏、不規則服藥、吸菸等。以魏媽媽的例子來說,因本身罹患胃潰瘍,在治療期間仍持續喝牛奶、茶、咖啡等飲品,會使胃酸持續分泌、提高胃酸濃度,反而抵消胃幽門桿菌藥物療效,不利於潰瘍癒合,導致殺菌過程頻頻失敗,故當接受新一次療程時,患者停止飲用上述飲品,並規則服藥,則效果立竿見影,不再為胃潰瘍所苦。張家熙醫師建議,民眾當出現輕微上腹脹痛、灼熱感、打嗝、噁心、胃痛、排出黑色或帶血糞便時,可能為胃部出現問題,應赴醫檢查,並由醫師評估是否需接受篩檢及殺菌;當成功除菌後,應仍有復發機會,故需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再度感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在晚上7點左右感到強烈胃痛,而且還吐血的話,有可能是胃潰瘍的症狀惡化成胃穿孔,請立即就醫。胃潰瘍是胃黏膜受到胃酸溶解而受損的疾病,一般認為壓力可能是原因之一,也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依病情的程度不同,症狀和疼痛的輕重也不同,但大都會在空腹時有疼痛感。注意晚上7點的胃痛胃潰瘍萬一惡化,導致胃破了洞,就稱為「胃穿孔」。胃穿孔會伴隨強烈的疼痛或出血,已知好發於晚上7點左右。為什麼會有如此的發作機制?以下說明原因。以人類的身體構造來說,體內流動的血液會經常反覆著微量出血、血液又再凝固的機制。血液為了能在血管順暢流動,因此不能太黏膩;但如果過於不黏稠又容易出血,所以身體會有凝血的功能。人體清淨血液的功能,在傍晚時變得活躍。因此,胃穿孔的情形從傍晚開始增加,到晚上7點達到高峰。另外,人只要一受到壓力,就容易分泌胃酸,這也有關係。要消化食物,具有強力殺菌作用的胃酸是不可或缺的。有時候,我們就算吃進稍微放久一點的食物也不會中毒,就是因為有胃酸消毒。胃酸雖能如此保護我們的身體,但另一方面卻能溶解胃黏膜,所以若分泌過多,就可能傷害到自身的胃黏膜。傍晚分泌太多胃酸的話,胃袋會受損、導致出血。因此,在傍晚以後的時段,胃穿孔或胃出血導致吐血的病例會增加。凌晨兩點最容易惡化胃穿孔可能惡化成腹膜炎,如果晚上7點左右出現前述的症狀,請不要猶豫,應盡速就醫。就算不到胃穿孔的程度,胃潰瘍也容易在凌晨2點至3點惡化。對策是在午夜12點前上床就寢。徹夜飲酒狂歡更是萬萬不可,晚上好好入睡,才能修復體內的損傷。因為人體在睡眠時會分泌一種名為「皮質醇」(cortisol)的激素,具有療傷的作用。為了讓皮質醇充分發揮作用,晚上要好好睡覺。另外,胃潰瘍的藥物不是在飯後立刻服用,而是要在兩餐之間服用,效果更好。例如,在吃過早餐數小時後的早上10點、吃過午餐數小時後的下午4點,或是在睡前服用。養生祕訣晚上7點若胃痛並吐血,可能是胃穿孔。胃潰瘍容易在凌晨2點到3點惡化,最好在午夜12點前睡覺。(本文摘自/連醫生都害怕的黑時間:臨床研究超過37年的醫生告訴你,過敏、氣喘、暈眩、高血壓、心肌梗塞……都有好發時間,你得懂得避。/大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