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謹記6點飲食妙方 有效防治大腸癌、高血壓

謹記6點飲食妙方 有效防治大腸癌、高血壓#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外食族的增加,使得罹患高血壓的人正日益年輕化,在最新國民營養調查中發現,成年女性每日平均攝取鈉3567毫克(8.9克鹽)、男性4579毫克(11.4克鹽),遠高過衛生福利部建議一天所攝取的2400毫克(6克鹽)。不僅如此,根據福利部公告102年國人十大死因中,高血壓排名第八,10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報告顯示,高血壓是造成全球死亡第一名的危險因子,因此,在飲食上的控制格外重要。得舒飲食在臨床試驗上 能有效降低血壓的飲食治療豐原醫院營養科鄒季臻營養師表示,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能有效預防高血壓,而得舒飲食是經科學及臨床試驗證實,能有效降低血壓的飲食治療方法,只要採高纖、高鈣、高鉀、低鈉、低脂,就能有效控制血壓,與減鈉、減重、運動、節制飲酒等方式併列在生活療法中。一碗牛肉麵湯 鈉含量逼近一天所需的量在門診中,營養師發現大多血壓偏高病人的飲食習慣,皆屬於外食族,且一般麵店所販售的湯麵,在湯頭部分攝取的含鈉量,平均約有1400毫克(3.5克鹽),而最高的牛肉麵湯甚至可達2218毫克(5.5克鹽)。此外,就連自助餐、便當店、小吃店所提供的湯品,一碗可能高達約1700毫克鈉(4.3克鹽),而像是便利商店的關東煮湯頭,平均一碗含也約有700~1160毫克鈉(1.8~2.9克鹽),所以,民眾往往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喝下過多的鹽分而不知,也在無形中增加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得舒飲食不僅可降血壓 更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鄒季臻營養師表示,生活飲食中不是只有醬油、鹽及味精才含有鈉,在肉汁、菜湯中亦含有許多的鈉,而得舒飲食主要是以豐富的蔬菜、水果及低脂乳類為訴求,搭配適量的全穀類、核果類及低脂肉類,提供均衡營養的食物來源,而研究也證實,這樣的飲食型態確實能有效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對於高血壓病患來說,若是連續使用兩週得舒飲食後,可降低8~10%的血壓,效果等同於一顆降血壓藥物,除此之外,得舒飲食的好處除了降血壓外,更能降血脂肪、減低心血管疾病、大腸直腸癌風險,有利骨質健康。飲食小妙方 讓你吃的安心更健康最後,營養師提供6點小妙方,幫助民眾在飲食的過程中,能吃的更健康,且又能達到營養攝取的目的:1)提高新鮮蔬菜水果攝取量/蔬菜約4~5份,水果2~5份。2)提高低脂乳製品的攝取量/每天攝取2份的低脂或脫脂乳品,可於三餐或點心食選用,例如:鮮乳、優酪乳、優格及起司等,但若飲用乳品會腹瀉、脹氣者,則建議改用低乳糖或脫乳糖的乳製品。3)降低脂肪攝取總量/少吃油煎油炸類食物4)降低飽和脂肪的攝取量/選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如橄欖油、芥花油、花生油5)提高鉀的攝取/例如:菠菜、空心菜、茼蒿、芹菜、香菇、金針菇、竹筍、桃子、奇異果、木瓜、芭樂、香蕉等。6)選擇全穀根莖類/應選用未精緻過的全穀類或根莖類來代替精緻過的白飯、白麵製品。

總鋪師不菸不酒生活正常 腹痛竟罹大腸癌

總鋪師不菸不酒生活正常 腹痛竟罹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大腸直腸癌,一連好幾年蟬聯癌症每年新增個案的榜首,若民眾出現肚子不明原因的劇痛,可要多加當心!台中就有一名六十三歲的總鋪師,平日不菸不酒,生活作息也極為規律正常,除了罹患糖尿病與高血壓之外,身體大致上還算健朗,不料某日連續五天上腹劇痛,且無法進食,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罹患大腸癌第三期。病患半年須做十二次化療 這名病患得知自身罹患大腸癌後,半年內須進行12次的輔助性化學治療療程,目前已接受9次,雖剛開始有腹瀉的副作用,但經由藥物調整,不適的症狀已獲得控制,現在仍繼續回診接受治療。總鋪師在得知罹患大腸直腸癌後,卻快速調整心態,並且乖乖配合治療,他說,「遇到了就想辦法解決,日子還是要過。」因為有這樣的心態及醫院醫療團隊的協助,目前疾病控制穩定。積極配合醫囑治療 癌症病患也能重拾新生 臺中醫院血液腫瘤科林俊良醫師表示,許多人一聽到罹患大腸癌,便覺得像被判了死刑,生命走到了絕境,但其實癌症並不可怕,可以透過治療來控制,只要發現的時間早且願意配合醫師的治療,大部分是得以獲得完好的控制。他舉例,例如癌症若為第四期,晚期且合併轉移,如果為單一器官或少量癌細胞轉移,或許可以利用手術方式讓期別下降,再接受術後化學與標靶治療,目前健保有給付兩種標靶藥物可以合併化學藥物使用,兩種藥物於使用上都有不錯成效。林俊良主任也呼籲,若身體有異狀,例如排便習慣改變、突然變瘦或常覺得疲憊等,不要輕忽,透過國民健康署的補助,免費大腸癌篩檢,便可檢查是否有糞便潛血反應,且一旦確定罹癌,不要過度憂慮或逃避,透過醫師專業的評估與治療,還是可以恢復原本生活,重獲新生。

遠離大腸癌 飲食、運動為關鍵

遠離大腸癌 飲食、運動為關鍵#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國人生活及飲食習慣改變,肥胖人口大幅增加,因此,體內環保成了一項重要的事情,只要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預防癌症做起,就能力行體內環保,幫助身體越來越健康。對此,花蓮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賴煌仁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已連續6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榜首,每年新發生大腸直腸癌病例數約1萬4千人,且病例數正逐年上升外,也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大腸癌除了遺傳外 飲食也是重要關鍵之一雖然大腸癌的成因除了會受遺傳因素影響外,飲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賴煌仁醫師表示,目前有研究發現高纖維、高鈣的飲食,加上持續規律的運動,可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像是蔬食的飲食方式就可以攝取豐富的膳食纖維,幫助腸道蠕動,排泄有毒物質,避免腸道產生癌化的病變,另外,也可增加人體的活力與免疫力,輕鬆達到體內環保、遠離癌症。腸胃大掃除很簡單 多吃蔬果多喝優酪乳花蓮慈濟醫院劉詩玉營養師表示,讓身體的腸道適時的大掃除,把累積的毒素廢物清一清,也是一種體內環保,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飲食做起,像是可多吃當季的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或是未精製的五穀雜糧、麥片、火龍果等。因為這些食物裡,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水溶性纖維、乳酸菌、果寡糖,另外,像是優酪乳、優格、AB菌中的益生菌,也能有助於整腸、體內環保,幫助身體促進正常排便。每周運動280小時 可促進身體代謝除了蔬食飲食外,養成每天規律的運動,也能幫助腸道運動,排除消化吸收後的殘渣廢物,減少體內有毒物質殘存,花蓮慈濟醫院許文林副院長表示,平日養成每日運動30分鐘以上,而週六週日運動1小時以上,一星期總運動時數須達280分鐘以上的運動,像是慢跑或是持續走路30分鐘都是不錯的選擇,可促進加速身體的代謝,幫助體內大掃除。

驚!平均每37分鐘就有一人罹大腸癌

驚!平均每37分鐘就有一人罹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飲食習慣與生活的改變,使得大腸癌的發生率,正逐漸增加中,根據國健署大腸癌檢統計資料顯示,截至103年6月為止,篩檢數已有76948人次進行篩檢,陽性個案有5557人,確診瘜肉數1793人,確診癌症數為126人。台中市平均每天有1.4人死於腸癌臺中市政府衛生局黃美娜局長表示,最新數據顯示每37分鐘就會發現1位大腸癌個案,而國人平均每天約有14.3人死於大腸癌,臺中每天則有1.4人因大腸癌失去生命。主要原因是生活及飲食習慣的改變,食物纖維的攝取減少,再加上國人喜愛油炸、醃漬與燒烤類食物及缺乏規律的運動,所以,衛生局提醒年滿50~74歲的民眾們,應定期到醫療院所、或衛生所接受大腸癌篩檢,如此一來,才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機率。 

老年人罹三高 易產生缺血性大腸炎

老年人罹三高 易產生缺血性大腸炎#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邁入老年,且患有三高的民眾可要注意了!台中一位70歲女性患者,有高血壓、高血脂病史,因左下腹痛併腹瀉十幾次且便中帶血而到急診,在急診室發現左下腹壓痛,血中白血球指數升高,且糞便檢查有血液反應,所以安排乙狀結腸鏡檢查,發現為缺血性大腸炎,經靜脈輸液及藥物治療,病情改善後出院。缺血性大腸炎 嚴重恐致大腸壞死   台中醫院肝膽腸胃科周鈴泰醫師指出,缺血性大腸炎好發於老年人,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其他如有血液凝固障礙、血管炎或主動脈手術病患亦常見。起因於供應大腸的血流突發短暫的減少所致,可起因於全身性的血流供應降低或局部供應大腸血流的血管病變,受影響的部位通常為大腸血流供應分水嶺的位置(如大腸脾彎部及乙狀結腸直腸交接處),通常以非阻塞性大腸缺血為主,其他則為血栓造成的血管栓塞。他指出,大腸缺血會造成大腸的組織壞死併出血,大部分局限於黏膜層,少部分會造成大腸全層性的組織壞死,導致大腸穿孔或日後的狹窄。臨床症狀為急性的左側腹痛,常合併腹瀉帶血便,大部分缺血為短暫性的,到醫院時多已自行恢復血流灌注,但若程度嚴重,血流恢復時也會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組織傷害或器官衰竭,少數患者需要外科手術切除壞死或破裂的大腸。醫師提醒,缺血性大腸炎為老年人下腸胃道出血常見的原因之一,若有急性腹痛併解鮮血紅便,必須考慮此病症,最好盡速就醫,以利診斷及治療。

飲食習慣改變!高達三成四民眾大腸長瘜肉

飲食習慣改變!高達三成四民眾大腸長瘜肉#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健診機構分析近三年,三千筆的資料顯示,我國民眾大腸鏡與乙狀結腸鏡檢測,發現腸道有異狀的比例,至去年為止,竟高達九成五的民眾都出現異常。異常且有瘜肉者,也上升至三成四,肝膽腸胃科醫師納祖德指出,因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導致罹患大腸癌的病患居高不下,不只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就連病情發展也更為快速,建議四十歲以上的民眾,每年定期做大腸鏡篩檢,另有家族史的民眾,千萬需更加留意。大腸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治癒率仍高納祖德說,腸道異常包含痔瘡、發炎、瘜肉等情況,若發現瘜肉需多加警惕,若為腺性瘜肉,建議需盡速切除以防大腸癌上身。他解釋,大腸癌初期無症狀,不但病人容易乎略,且糞便潛血檢測有可能會呈陰性反應,錯失治療良機。大腸癌0期發現5年存活率為86%,到了4期後即剩12%,不只存活率跳躍式下降,且後期處理可能會在腹部用人工肛門,加上種種醫療相關費用,不只對身體與心理造成影響,同時加重經濟上的負擔。飲食習慣改變 大腸癌年齡層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大腸癌雖好發於5、60歲的長者,但因為飲食西化以及現代人常見混亂作息(包含睡眠、用餐、運動時間等)等原因,3、40歲發病者變多,且較為年輕時發病,可能因為細胞較活躍的關係,讓癌化的進程比長者快,是一大隱憂。納祖德表示,他曾經遇過一名大腸癌患者,從事體力勞動工作,不煙不酒,在四十多歲時罹患大腸癌。所以不應自認年輕,就疏忽大腸鏡的重要性。若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更需小心預防。 

年奪4千多命!每5人罹大腸癌就有1人死亡

年奪4千多命!每5人罹大腸癌就有1人死亡#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醫師說,由於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加上平時缺乏運動,99年大腸癌發生人數已增為14,975人,一躍而成國人發生率第2高之癌症,且呈現上升趨勢,大腸癌每年亦造成4千多人死亡,死亡率高達20%,亦即每5人罹患大腸癌就有1人死亡。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 應接受大腸鏡基隆市衛生局指出,研究顯示每1~2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檢查約可減少約3成的大腸癌死亡率。由於大腸癌發生多在50歲以後,因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50至69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邱瀚模強調,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不管檢驗數值如何應進ㄧ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約有40%~50%會發現腺瘤性息肉,5至7%發現大腸直腸癌,但7成為第二期以前的早期病灶,可以切除治療的,因此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以免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會。 

大腸癌術後飲食小撇步 低渣飲食為原則

大腸癌術後飲食小撇步 低渣飲食為原則#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升高,對此,大林慈濟醫院凃宜辰營養師表示,造成大腸直腸癌相關飲食因素包括膽固醇、抽菸飲酒、纖維質攝取不足及過量攝取碳烤、煙薰食品、醃製和油炸類等食物。此外,少運動、久坐、高齡、蔬菜攝取不足、家族史等,也是其中發生的幾項原因。而目前大腸直腸癌仍以手術的方式治療,且越早發現存活率也越高,所以,在手術前飲食方面營養師也要提供小撇步讓病患們,可以同時兼具營養又補充體力。術前主要以清除糞便、降低感染機會為主在手術前主要以清除糞便、降低感染機會為主,所以,凃宜辰營養師建議,可在住院前的第三至四天開始吃清淡一點,像清粥、少纖維的葉類青菜,在術前二天可吃用果汁機打過的食物,而術前一天則是以喝米湯、運動飲料及濾過的果汁以補充水份。術後採低渣飲食為原則 建議少量多餐手術後的大腸直腸癌病患飲食步驟,待排氣後先喝水,第1~2天以清流質飲食為主,之後再採低渣全流質的方式,等到第3~7天時,再採取低渣半流質飲,慢慢6~8週後就可以低渣飲食、軟質飲食,再恢復到正常飲食即可。建議平時以少量多餐為主,可選用新鮮、細纖維的蔬果,像瓜果類、豆腐,在攝取食物必需注意避免產生脹氣的食物,包括豆類、牛奶、生食、油炸類等。凃宜辰營養師指出,清流質飲食為完全無渣,不會產生脹氣,也不會刺激腸胃蠕動,一般可選用米湯、清果汁等,但因為這種飲食無法提供足夠的營養,所以不建議超過48小時以上。低渣飲食原則,主食類以精緻五穀類製品,如白飯、稀飯、饅頭、吐司,黃豆類製品則是以非油炸過的黃豆類,像豆漿、豆腐、豆包、豆花等為主,蔬菜水果的部份建議用各種濾過的蔬菜汁及果汁,包括選用嫩葉、去皮及去籽瓜果類蔬果,及木瓜、哈蜜瓜、香瓜、葡萄、香蕉、西瓜、蘋果、梨子等纖維量少水果。最後,為了預防復發,凃宜辰也提醒,除了保持良好運動習慣,平日也要多攝取富含纖維的蔬果,多補充水份,同時避免菸、酒及含咖啡因、刺激性等食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