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全台每年萬人罹患大腸癌 50歲以上是高危險群

全台每年萬人罹患大腸癌 50歲以上是高危險群#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王蒨茹/綜合報導)你時常有脹氣、腹痛或異常便秘等情形嗎?或是一天跑上好次廁所?這些被你忽略的問題都有可能是大腸癌前兆!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大腸癌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三位,其發生率為第四位,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一旦發現症狀,往往已是二、三期以上,因此高危險族群,倘若能定期篩檢,盡早發現、早期治療,五年存活率可望高達九成以上。大腸癌患者逐年增高 高危險群要當心根據統計,2014年全台120萬人接受篩檢,其中發現3萬人有瘜肉,顯示出全台每年數萬人已有罹患大腸癌的前兆。為因應罹患人數上升的警訊,我國政府提供50至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主因為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導致,目前糞便潛血檢查為簡單、方便的篩檢方式,無需透過飲食控制,就可有效降低死亡率2至3成,不過如發現排便習慣改變、體重異常減輕或任何異狀不舒服,應盡快尋求醫生治療;當糞便潛血檢測呈陽性時,請盡早接受大腸鏡、乙狀結腸鏡、鋇劑攝影等檢查,如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瘜肉,可直接切除。近年來,罹患大腸癌的年齡層逐漸下降,患者從20歲三餐外食的女大生到70歲老翁皆可見,以下為導致罹患大腸癌的三大主因,供民眾遠離大腸癌:1)飲食習慣/時常大魚大肉、飲食多偏向高油脂食物者請小心!烤肉、醃製食品吃多易增加大腸癌罹患率。在飲食方面應遵從「低脂、高纖、禁菸酒」三原則,多吃蔬果,攝取高纖維飲食。2)運動習性/常坐著不動、缺乏運動者也要當心!過去有研究指出,有運動習慣者可減少大腸癌發生率約四成。養成運動好習慣,也有助於降低患者復發率與死亡率。3)肥胖/不健康飲食與缺乏運動是造成肥胖的因素!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肥胖相較健康體重者罹癌風險高達兩倍,國民健康署表示,我國成人BMI應維持在18.5(kg/m2)及24(kg/m2)之間;更有研究顯示,肥胖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隱性殺手。

大腸癌野火燒不盡 每年3萬人排隊蓋「確診標章」

大腸癌野火燒不盡 每年3萬人排隊蓋「確診標章」#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MA媽媽,六年前遭診斷罹患大腸癌,雖中途積極治療,力抗癌症,不過四年前還是不幸讓癌細胞轉移肺部,昨日宣告離世,留下無限遺憾,但大腸癌細胞,轉移全身,使病情急轉直下的劇本,在台灣並不少見,根據統計,台灣每年大腸癌新增案例,高達14000人,同時超過5000人因此喪命,一人罹癌,整個家頓時烏雲罩頂。罹患大腸癌,就如此命該絕嗎?也許情況比想像中了來得好一些,如果大腸癌能透過定期健檢,經早期發現,治癒的機率還是高達八成,不少癌症病患,也因此從中找到許多生命真理,並且與身體好好共存,養身之道,比起一般人還更加講究。每年高達三萬人大腸有息肉 排隊蓋確診標章面對癌症野火燒不盡,該怎麼築起防火牆?全民養成健檢習慣,就是最好的「建築工法」,研究早已證實,簡單的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3成,我國國民健康署,也在93年起針對發生率較高的50歲以上民眾提供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就在去年,全台約有一百二十萬人接受篩檢,發現三萬人有息肉,而息肉則是罹患大腸病的徵兆,正表示,全台每年有數萬人,一一排好隊伍,等著蓋上「確診大腸癌認證標章」。檢視大腸癌高危險群,體重超標,罹患腸癌的風險是常人兩倍,五十歲中壯年,罹患風險,為三十歲年輕人的十倍,這也是為什麼國健署所提供的公費四癌篩檢中,打頭陣重要的就是糞便潛血檢查。防堵大腸癌,政府針對已經50歲~74歲的民眾,特別每兩年提供一次免費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者,還應該接受大腸鏡確診檢查,及早篩檢除了能讓自己免於大腸癌的威脅,同樣,也能免除家庭與社會的擔憂與負擔。

警覺性不夠!大腸癌1/4晚期才知道

警覺性不夠!大腸癌1/4晚期才知道#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大腸癌是國人好發率高的癌症,每年新增一萬四千多名患者。根據最新統計,即使各界都在呼籲重視大腸癌,但仍有4分之1的病人第一次就醫就被判定為晚期癌症,顯見民眾對於大腸癌的發生仍不夠警覺。因此醫師提醒,除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史者最好提前到40歲左右檢查。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黃文聰醫師表示,罹患大腸癌第三、四期的病人,化療至今仍無法被取代,但他們往往需要經過一段艱難的生理與心理調適期,其中有部分病人會擔心自己不能承受噁心、嘔吐、腹瀉、血球下降、免疫力降低、疲倦等副作用。但事實上,每位罹癌患者體質都不盡相同,不一定每人都會對化療產生許多不適的症狀,且化療前若可先測試病人對某些藥物的適藥性,就能提早發現病人在代謝某些化療藥物是否有異常。大腸癌化療前  可先基因檢測據國內外研究結果,約有5%的病人因為基因變異,使用化療藥物時會發生嚴重副作用,約有1成患者因此拒絕後續化療。但只要在治療前,事先抽血檢測UGT1A1基因,就有機會及早發現此類病人,進而調整化療劑量,以減少副作用發生。黃文聰醫師也說,基因檢測評估對某些癌症治療策略的擬定非常有意義,除可協助找出對患者最合適的治療藥物外,同時可減少藥物對身體的傷害,讓病人更安心接受治療。目前奇美醫學中心及柳營奇美醫院也免費提供大腸癌適藥性基因檢測,讓病患在藥物治療上得以有更完善的規劃。

腸癌篩檢不能少 早期發現存活率達8成

腸癌篩檢不能少 早期發現存活率達8成#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沒有症狀為何要檢查?」這是民眾對癌症篩檢常見的迷思之一。但國人好發癌症中,大腸癌就是一個早期無明顯症狀的癌症,病人往往因等到排便習慣改變、血便等症狀才就醫,大多進入二到三期。台南市衛生局指出,事實上許多癌症在早期會發出自己獨特的訊號,透過篩檢便可辨識這些訊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提升存活率。根據衛生資料分析顯示,大腸癌早期個案的5年存活率,達8成以上。定期篩檢+健康生活型態為首要此外,篩檢還有個好處,如大腸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經由篩檢發現癌前病變,經簡單治療即可預防其轉變成癌症。因此民眾千萬不能輕忽定期接受篩檢的重要性,而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時機。 而且專家們一再呼籲民眾要打破「有症狀再檢查」的思維,尤其是50至75歲具有遺傳家族史的民眾,雖然目前沒有症狀,仍要及早接受醫師的建議及早接受篩檢。最後衛生局也提醒,除了定期篩檢,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健康的生活型態,多運動、不菸酒檳榔、少吃肉、天天攝取五蔬果等,才能遠離大腸癌的危害。 

百歲嬤解血便以為是痔瘡 檢查竟罹直腸癌

百歲嬤解血便以為是痔瘡 檢查竟罹直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如果突然解血便,可要趕緊到醫院報到,當心罹患大腸癌!台中一名百歲阿嬤,雖年事已高,但身體狀況仍然不錯,不過近日卻解出血便,帶至醫院檢查後,大腸鏡一照,竟發現升結腸長了3~4公分大的潰瘍,經病理切片檢查証實是惡性腫瘤。家人擔心手術傷口大 老嬤身體挺不住 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自諒,經詳細檢查後,所幸腫瘤並沒有轉移到其他部位的跡象,建議手術治療,但家人們都很猶豫,擔心老阿嬤的身體會挺不住,經解說後,老阿嬤同意接受3D 腹腔鏡手術人體自然孔右結腸切除手術,標本由自然孔取出。術後老阿嬤恢復良好,於術後7天後順利出院。大腸癌新增案例 逐年不斷攀升陳自諒說,隨著環境的變遷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台灣每年發生大腸直腸病變的個案數越來越多,尤其是大腸直腸癌,根據衛生福利部每年公佈的癌症資訊,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每年節節上升,在2011年的資料顯示,一年有14087個新診斷大腸直腸癌個案,平均每37.3分鐘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直腸癌。 陳自諒說,治療大腸直腸癌前病變及腫瘤最好最有效的方式是手術切除治療。隨著醫療設備的進步更新以及手術技術的進步成熟,內視鏡微創手術已經成為治療大腸直腸病變以及腫瘤的最佳利器,由傳統的腹腔鏡手術演進到新式腹腔鏡手術,甚至是微傷口、人體自然孔道無傷口手術都提供了更高品質的治療技術,使得大腸直腸病變及腫瘤能夠得到最好的控制甚至是治癒。千萬別放棄任何治療希望。

爬樓梯就喘 男生也鬧貧血?竟是大腸癌作怪

爬樓梯就喘 男生也鬧貧血?竟是大腸癌作怪#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女性在月經期會失血,因此有輕微貧血是很常見現象,而長期失血會造成鐵質缺乏,此類貧血稱為「缺鐵性貧血」。但醫師提醒,缺鐵性貧血若發生在男性,或是停經婦女就必須提高警覺,當心是癌症前兆。一名49歲的林先生,最近發現爬樓梯及運動時體力不濟氣喘噓噓,於是前往醫院健康檢查發現血紅素降至5.4g/dL是平常人一半以下,確定為缺鐵性貧血。但較少的男性會無故貧血,因此醫師立刻安排檢查,確診為大腸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血液腫瘤科林哲斌表示,腸道的慢性出血原因很多,但大腸癌造成的腸道慢性出血是可以及早檢出治療。因為,從大腸息肉形成到轉化為惡性腫瘤的時期,就有可能發生潛在性的大腸出血,經年累月的慢性出血,就可能引發缺鐵性貧血。男性、停經後婦女 有缺鐵性貧血尤要注意林哲斌醫師也提到,男性或停經後婦女,不應該有週期性生理性的失血,因此也不應有缺鐵性貧血。對於這些患者應該要追根究底檢查慢性失血的原因。萬萬不可自行補充鐵質,以為治療好貧血就輕忽,且現代化國家,營養攝取不足造成貧血絕不是主要原因,探究其餘根本病因才是治療之道。 而要預防大腸癌上身,林醫師提醒,50歲以上未滿75歲者,可以每兩年一次,免費進行大腸糞便潛血檢查,及早檢出大腸癌,以避免貧血。

他排便習慣改變不在意 檢查已是大腸癌三期

他排便習慣改變不在意 檢查已是大腸癌三期#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位五十歲出頭的男性病患,最近3個月以來陸續出現腹痛、腹脹、及間歇性腹瀉,醫師建議做大腸鏡檢查,但他不積極尋求幫助。直到上個月因嚴重貧血入院,後經接受大腸鏡檢查,證實為第三期的大腸癌,目前已接受左側大腸切除,並進行化學治療。大腸癌逐年增加且年輕化柳營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高旭儒醫師表示,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大腸癌已成為台灣地區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而且近年來不但人數增加,更有患者年輕化的趨勢,每年約有1萬多人得到大腸癌,超過4千人因大腸癌死亡。6大症狀當心是前兆高醫師指出,大腸癌的誘發因子有:遺傳基因、家族性瘜肉症、結腸、直腸瘜肉、本身有潰瘍性結腸炎、大腸癌家族病史等。以及飲食喜好攝取高脂肪、高膽固醇、精緻、低纖維的食物,導致糞便在腸內停滯時間較長。另外,大腸癌的症狀會因人及部位而異,常見症狀有: 1)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秘交替發生。 2)糞便性狀改變/帶狀或細條狀。 3)大便帶血。 4)解不乾淨感覺。 5)腹脹、腹痛、噁心及嘔吐感。 6)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7)貧血。 8)全身無力或疲倦。特別注意的是大腸癌初期常常毫無症狀,因此有以上危險因子,尤其是有抽菸、酗酒,年齡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更應提高警覺,如發現有排便不正常最好盡早就醫。此外高旭儒醫師呼籲,大腸癌做好定期篩檢,就能早期發現治療。且早期癌的存活率相當高,第零期幾乎100%,第一期也有90%以上,因此,凡年滿50至69歲的民眾,記得每兩年接受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經檢查有潛血反應更應進一步就醫檢查確診,以免錯失治療先機。

她疲倦頭暈誤當貧血 竟是腸癌上身!

她疲倦頭暈誤當貧血 竟是腸癌上身!#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頭暈、走路一下就喘,可別以為只是單純貧血,當心是癌症先兆。一名31歲的虞小姐,最近因常覺得頭暈、疲倦,若稍為運動一下,便覺得呼吸困難與心悸。起初不以為意,至醫院求診告知為缺鐵性貧血,給予鐵劑補充後有所改善,但不久後症狀又復發。最後經檢查與為大腸惡性腫瘤第三期,導致長期慢性缺鐵性貧血,目前在化療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血液腫瘤科劉耀中醫師表示,詢問病患得知月經量正常但體重稍微變輕,在未補充鐵劑前糞便偶有血絲,因以往有輕微痔瘡,於是不以為意。經身體理學檢查發現陳小姐臉色蒼白,眼結膜較無血色,抽血發現血色素只有6.0mg/dl,糞便潛血反應為強陽性。當心!血癌及淋巴癌 也會出現貧血依國健署最新癌症統計資料,國人癌症發生人數多的前3名,分別是大腸癌、肝癌、肺癌,而這些癌症恐造成體內出血,恐造成貧血症狀,且多發性骨髓瘤、血癌及淋巴癌等血液惡性疾病的初期症狀,也可能以貧血來表現。他也提醒,缺鐵性貧血是常見的貧血原因,但一般民眾誤以為缺鐵性貧血,就只要補充鐵劑或輸血治療,而忽略身體的警訊,且現代化國家,營養攝取不足造成貧血絕不是主要原因,探究其餘根本病因才是治療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