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補

肥胖禍首 別讓熱量失衡找上你

肥胖禍首 別讓熱量失衡找上你#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人們總是為了多一公斤擔憂,多一吋煩惱!其實自身遺傳的體質、藥物使用及內分泌失調都會造成肥胖問題,但是超過9成以上的肥胖原因是來自於熱量失衡。 人類能量的來源來自於「食物」。吃下高熱量的食物會導致熱量吸收過多,身體就會把多餘的熱量儲存在脂肪細胞內,造成脂肪細胞擴張,形成肥胖。多攝取7700Kcal的熱量,體內就可以多轉化成1公斤的脂肪。 「聰明吃」即是均衡飲食,就是吃到符合人體所需的熱量和各種營養的飲食。為持續協助民眾「吃得健康」,打造一個健康飲食的支持環境,衛生局輔導各類食品業者,提供熱量標示的營養資訊。烘焙業者也響應配合,提供產品,不僅符合「高纖」、「減糖」及「零反式脂肪」等健康概念,並有熱量標示,提供消費者在選購前,即可參考運用以做出健康選擇。隨著健康議題越來越受重視,本局將持續努力讓健康飲食與營養資訊也能更便利的取得,讓民眾在選擇美味的餐點之際,也能考量營養與健康。

樂閱讀/新鮮堅果「聞」了就知道?

樂閱讀/新鮮堅果「聞」了就知道?#進補

專家怎麼說吳家誠教授:「堅果類食物」指的是富含油脂的種子類食物,例如芝麻、杏仁、花生、核桃等。堅果類食物,從外觀上比較難判斷是否新鮮,但如果不夠新鮮,一定會有油耗味產生,所以購買堅果類食物時,建議「先聞再吃」。以往,堅果類食物被視為油脂類食物,由於相關研究不多,大家總誤以為堅果類「多吃易肥胖」。不過,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堅果類食物含有非常豐富的營養成分,適量攝取對健康十分有益。千萬不要小看小小一顆堅果,它含有豐富的礦物質、蛋白質、維生素E、植化素,不僅能幫助提升免疫功能、強壯骨骼,還有助降低過高的膽固醇。它雖然含有豐富的油脂,但大部分所含的脂肪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心血管很好,能保護血管健康。堅果類食物只要適量吃,對健康絕對有加分效果。雖然堅果類食物是營養素的寶庫,不過,還是要吃新鮮的才好。不新鮮的堅果類,如果長黴菌,恐怕會產生如黃麴毒素的麴菌毒素,對身體造成很大的負擔和傷害。堅果類食物該怎麼挑選呢?「先聞後吃」是祕訣。堅果類食物屬於乾貨,從外觀上比較難判斷是否新鮮,購買的時候,一定要拿起來聞一聞。存放太久、不新鮮的堅果,不會有堅果天然的香味,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油耗味」,有些品質比較差者,還會有刺鼻的味道。用鼻子聞一聞之後,也要記得放進嘴巴裡吃,變質的堅果,味道不好、脆度也不佳。如果吃起來覺得變軟,口感變差,就代表不新鮮。另外特別提醒:堅果類食物因為含有大量脂肪,保存時要注意溫度和濕度,以免氧化,最好放在冰箱中保存,如果能密封保存更好。專家獨門小祕方——吳家誠教授每天吃堅果,健康又享瘦/很多女生怕胖,所以謝絕堅果類食物,實在非常可惜,因為堅果營養豐富,對女生非常好。堅果熱量高是事實,但只要聰明吃,又正常作息,就不用擔心發胖問題。一般建議用手或湯匙來計算,用手抓一小把約30克,或攝取種子1~2湯匙,一天只要不超過這個量,就可以「只要健康不要胖」!營養知識專欄食用堅果注意事項/堅果類食物雖然富含營養,但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盡情食用。對堅果過敏和腎衰竭的人,就應該避免食用堅果。堅果類食物是常見的過敏原,若發現對某些堅果過敏,一定要避免食用。另外,堅果中含有較多的磷,需限制磷攝取量的腎衰竭患者,要特別注意食用量。(本文編著者/吳家誠)(摘自/請你跟我這樣過4: 食物安全吃健康/康鑑文化)

「補過頭」致早熟 中年前後進補才適當

「補過頭」致早熟 中年前後進補才適當#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採訪報導)最近冷氣團報到溫度持續下探,為適應冬季中華文化素有冬天進補的習慣與風俗,但近來有相當多「補過頭」案例發生,到底該不該補?怎麼補?什麼人可以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周威宇表示,進補不宜過早,以致現在小朋友發育過度,導致月經提早到來、提前變聲、長鬍鬚等等,傳統醫學認為,正常人進補,男子宜在40歲左右開始,女子宜在35歲左右開始。周威宇說,現代人容易體虛,生活型態吃得多、動得少,血氣易留滯。冬令進補包含著養生和預防疾病,除可對慢性病患者予以調治外,對少者可助長發育、提高智力,對中青年可增強體質、保持青春常駐,對老者可延緩衰老、保持健康。中醫學認為,從立冬起至立春前的這段時間有助於體內陽氣提升,增強身體抵抗力,可有效預防疾病及開春時的流行病。現今為了增強體質和保持身體健康,不少人開始注重進補。有人認為“晚補不如早補”,以致現在小朋友發育過度,導致月經提早到來、提前變聲、長鬍鬚等等後果。醫學專家提醒,進補有年齡限制,過早進補容易影響人體正常生長發育過程,過晚則可能錯失良機。傳統醫學認為,正常人進補,男子宜在40歲左右開始,女子宜在35歲左右開始。醫師表示男子在40歲以前,精力旺盛,肌肉、筋骨強健。40歲後則開始出現「腎氣衰」現象。而女子35歲前身體健壯,面貌嬌嫩,頭髮生長旺盛。35歲後,精力開始不濟,面部開始焦枯,頭髮開始脫落。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40歲是人體健康狀況發生改變的界限。此外,以中醫來說,中年人的脾胃運化功能優於老年,既能進補亦能受補,所以最好從中年開始進補。(圖/記者杜宇喬攝)

越補越腫! 進補切記小心謹「腎」

越補越腫! 進補切記小心謹「腎」#進補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冷鋒報到,對國人來說,意味著寒冬進補的時侯到了,77歲的蔡先生卻是愈補愈大洞,蔡先生本身是慢性腎衰竭第五期,因難以控制口腹之欲,短短一個多月三度全身腫脹就醫。慢性腎臟病患者蔡先生全身腫得像大象,雙眼擠得幾乎看不見,整個人喘得十分厲害,都快無法呼吸,台中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陳慧芬醫師問診發現,香噴噴的補湯是罪魁禍首。她呼籲,腎臟功能不佳病患,尤其在冬天要注意控制飲食。陳慧芬說,腎臟病人的腎功能退化,以致於體內的水份、尿毒都排不出來,積在體內,當肋膜都積水時,就會影響呼吸,喘個不停,所以喝水必須要有限制,補湯類的食物除了水份,鈉也比較高,所以並不適合腎臟病患。而年關將屆,不少孝順的兒女送雞精、人蔘,讓老人家補身體,陳慧芬提醒,已有腎功能損傷的病患,更要嚴格控制蛋白質、水份與鈉的攝取,最好先諮詢腎臟科醫生,並在營養師指導下制定食譜,一味盲目讓老人家補身體,可能反而累壞了腎臟。除了腎臟病患外,針對慢性病患的血脂、血糖及尿酸,臺中慈濟醫院營養師施姍伶也指出,冬令進補並不是不好,只是進補前要先瞭解自己的體質及健康狀況,別讓血脂肪、血膽固醇悄悄爬上身。她建議冬日進補應以零負擔為導向,善用食物代換,像是主食類,麵類含有的醣份就較白飯少,可適量攝取,另外冬粉、山藥、薏仁、豬血糕等都屬於主食類,與米飯一樣。而蔬果、菇類加入進補,能增加纖維與飽足感,同時豐富的纖維也可延緩血醣的上升及幫助排便。再來是沾醬,宜少不宜多,因一般沾醬大多屬重鹹,建議少量沾取食用或者可利用蔥、薑、蒜、辣椒、適量醬油等來調味,避免鈉鹽攝取過多。   此外,如果非吃葷食不可,則以瘦肉為佳,儘可能剔除肥肉及皮,減少攝取膽固醇及飽和性脂肪。撈除補湯浮油,或將肉類去皮再燉煮,少油少負擔。提醒民眾,豬血糕一塊及等於一份主食,若能懂食物替換,平均分配,即能避免攝取過量。然而,平時飲食也仍需均衡、作息要正常,同時還要多運動,這樣才是養生的王道。(圖片來源: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冬至進補更健康 熱量、脂肪不過量

冬至進補更健康 熱量、脂肪不過量#進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明日就是冬至,傳統習俗上,民眾都會在冬至那天吃湯圓應景,或進補調養身體,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都是暖身子的美味,但又害怕體重會多個幾公斤,到底要如何吃得健康、開心、無負擔?童綜合醫院營養師陳愉捷表示,吃薑母鴨、羊肉爐等鍋物時,多數人習慣搭配沙茶醬或特製醬料,這些醬料幾乎都含有大量的脂質、熱量、鈉。當熱量攝取過多,運動量不足時,身體會將能量轉變為脂肪儲存,造成體重上升;攝取過量的鈉,易造成血壓偏高,建議在飲食上減少、避免使用沾醬,並多選用新鮮食材,少吃火鍋料餃類。吃火鍋時也要少喝湯,如果要喝就要趁早,因為湯頭在滾煮過一些高普林食材後,食材中的普林會溶合到湯中,而高蛋白、高脂肪飲食也都會使體內尿酸含量上升,增加痛風發生率,因此,吃火鍋時可多吃青菜,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及飽足感。陳愉捷營養師表示,麻油一直是婆婆媽媽入菜愛用的食材,不過儘管麻油對身體有益,還是要注意用量,因為麻油仍屬於油脂類,每一公克9大卡,若是使用過量則易有肥胖的問題產生。陳愉捷營養師呼籲,冬令進補暖身,也需注意酒精攝取量,成年男性每天不超過2個酒精當量,女性每天不超過1個酒精當量(1個酒精當量 = 2份脂肪 = 90Kcal = 360Cc.c.啤酒 = 150c.c.葡萄酒 = 24c.c.高粱酒);更要多喝白開水,促進體內新陳代謝、降低尿液濃度、預防結石發生、增加尿酸排出,避免愈補愈傷身。(照片提供/童綜合醫院)

國人冬天愛進補 醫師籲應視體質

國人冬天愛進補 醫師籲應視體質#進補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當時節進入「冬至」,國人喜歡進補滋腎,依習俗大家習慣在此時進補。署立台中醫院中醫科醫師邱瓊慧就表示,天氣愈冷愈適合補腎,特別是補腎陽。但不是每個人都用同一種方法進補,千萬不要有「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錯誤想法。邱瓊慧指出,補身也要吃對食材,要怎麼補也是有學問的,像是在膳食中多加溫性、熱性的食品,可以提高身體的耐寒能力。在冬季的膳食中可多加溫性、熱性的食材,像是小麥、豌豆、玉米等穀類,韭菜、大蒜、黃花菜等蔬菜,肉類則是羊肉、牛肉、鱔魚、鯉魚、鰱魚及蝦等海產。邱瓊慧更強調,所謂「藥補不如食補」,因此,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就顯得特別重要。藥補需依個人體質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建議最好先請教專業人士,如中醫師,再根據個別體質選用相應的滋補食品及調養藥品。(圖片來源:署立台中醫院提供)

薑母鴨、燒酒雞補身 小心不適「胰」

薑母鴨、燒酒雞補身 小心不適「胰」#進補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天氣冷,國人大多喜歡食補,食補又以薑母鴨、燒酒雞最常見。而許多民眾認為「加酒」會更補,不但可以暖身、也是一大享受。但注意囉!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飲酒取暖」。一名45歲有酒精性肝炎、慢性胰臟炎病史的男性病患,因天氣冷所以常吃燒酒雞或薑母鴨來補身體,而這些食療補品又多屬高油之飲食,下肚後就造成了急性胰臟炎,甚至澱粉脢及解脂脢都超過正常值的3倍。署立台中醫院副院長洪弘昌就表示,患有酒精性肝炎、慢性胰臟炎、消化道潰瘍的患者,加了酒的飲食及高油脂食物都不適宜飲食。洪弘昌說,喝了使用酒烹煮的薑母鴨,其實就是在喝酒及攝取油脂,尤其是大量的進食,所以才會引發急性併慢性胰臟炎。因此建議民眾,在烹煮這些食療補品時可以避免添加酒精類飲品,有消化道潰瘍的民眾也應儘量避免過於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油脂的用量也是烹煮時應該注意的。署立台中醫院營養師張佳樺也特別提醒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的患者,在食用補品時應特別注意選擇適合自己的補品,同時更應注意勿食用過多,造成身體的額外負擔,補身不成反傷身。(圖片來源:署立台中醫院提供)

為助貧困家庭 公益團體發物資

為助貧困家庭 公益團體發物資#進補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為幫助貧窮家庭的生活,解決其物資貧乏的情況,日前,南投縣草屯鎮聖音慈善基金會舉辦,冬令濟助物資發放貧困家庭活動,發放包括白米、米粉、罐頭、飲料等等物資,希望改善貧困家庭的生活品質,基金會更期待,希望透過此活動能拋磚引玉,引來更多善心人士,幫助社會更加美好。基金會表示,活動當天除發放豐沛民生物資,也請來數間診所之醫生到場衛教宣導外,還邀請美髮師來義剪,而志工當天一早也準備食材提供熱騰騰的愛心餐點,希望能為草屯鎮貧困家庭及貧苦獨居老人營造最溫暖的冬天。 其中,草屯鎮鎮長洪國浩也到場親自發放物資,各里里長也共襄盛舉。而基金會指出,這次活動只是拋磚引玉,希望藉此活動激發社會大眾更多的愛心,來幫助這些弱勢團體,使他們能感到社會的溫暖,日後他們有能力時,能幫助更多的人。(圖片來源:由南投縣草屯鎮聖音慈善基金會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