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

醫訊/教育與教養~談家庭關係與溝通

醫訊/教育與教養~談家庭關係與溝通#溝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親子間的對立總是經常發生的,肇起於雙方的立場與角色相反,容易在利害關係上起衝突或爭執。這時候高EQ的家庭關係與溝通就非常重要了。有鑑於此,台北人間大學特舉辦生耕致富講座及論壇-2012年專題:親子教育專題「教育與教養~談家庭關係與溝通」講座,由佛光宗務委員會釋慧寬委員主講,他曾任該單位資訊中心主任、傳燈會執行長、都監院院長。該單位歡迎民眾與家長踴躍參加。名額有限,請及早報名,該論壇及講座可登陸公教人員研習時數,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教育與教養~談家庭關係與溝通時間:101年11月24日(六)下午14:00~16:00地點:人間大學(台北市松隆路327號)6樓洽詢:02-27620112

醫訊/談父母與青少年的溝通管教

醫訊/談父母與青少年的溝通管教#溝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親子關係對青少年影響甚鉅,但雙方的關係往往是衝突、緊張,甚至冷漠,叛逆幾乎是對家中青春期孩子的代名詞。在這個父母難為的年代,如何和青少年孩子有效溝通、適當管教是每個父母親的必修學分。為此,高雄衛生局與敦安基金會合辦「青少年陪伴學堂」系列講座「孩子,你能聽見我的心嗎?~父母與青少年的溝通管教」,邀請成大教育所副教授饒夢霞博士主講,歡迎有興趣之民眾與家長參加,名額有限,不接受活動當天現場報名,請及早報名,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孩子,你能聽見我的心嗎?~父母與青少年的溝通管教時間:101年10月24日(三)下午19:00~21:00地點:高雄市立凱旋醫院3F第1會議室(高雄苓雅區凱旋二路130號)洽詢:07-387 4649;07-222 1363

幫助孤獨世界的孩子 首重多交流溝通

幫助孤獨世界的孩子 首重多交流溝通#溝通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他們無法與人正常溝通,正常人也不太能理解他們的溝通方式,就算周圍有很多人相陪,他們也生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孤獨地承受著一切,能幫助他們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與他們多交流溝通,讓他們慢慢地從自我封閉中走出來。署立台南醫院精神科兼任醫師蔡幸芳表示自閉症又稱肯納症,是因腦部功能異常而導致的一種發展障礙,通常在三歲以前可以覺察到相關症狀。自閉症常伴隨有智能障礙、癲癇、過動、分心、退縮及鬧情緒等問題。自閉症不是因後天環境造成,是因生理因素形成,如神經發展、生化機能發展、遺傳因素或腦部受損所致。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會出現下列三方面的基本特徵:社會性互動有質的障礙,社交困難,不能理解別人的情感,因而難以與人建立友誼;溝通方面有質的障礙:語言表達障礙,約百分之五十的自閉症患者不會使用有意義的話與人溝通。行為、興趣及活動的模式相當侷限、重覆、刻板:難以自制地重複某些行為或特殊喜好,例如:搖手,自轉,排列物件自閉症類的疾患包括五種診斷,包括典型自閉症、非典型自閉症、亞斯伯格症、雷特氏症、兒童期崩解性疾患。蔡幸芳醫師說,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藥物可以根治自閉症。目前暫時尚未能發展出一套完全有效的治療方法,蔡幸芳醫師指出藉著行為治療、認知教學、感覺統合訓練、語言溝通訓練、音樂治療、藝術治療、遊戲治療等方式,有助於減輕自閉症帶來的障礙。蔡幸芳醫師也給家有「自閉症兒」父母小叮嚀,請父母要開始了解自閉症是什麼,怎樣做才能幫助小孩,將行為治療融入生活中,不同的教導方式會使孩子的自閉症的症狀得到改善或加劇。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與主要照顧者積極學習教導技巧二者是很重要的,帶領孩子參加早期療育可以讓父母更快學到照顧及教導的技巧。發掘孩子的優點,以正向態度協助。有些自閉症兒童有特殊才能,如何協助孩子將其才能在生活中發揮,這也考驗著大人的智慧。

父母和樂融融、兒童健康發展 溝通是關鍵

父母和樂融融、兒童健康發展 溝通是關鍵#溝通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研究指出,影響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就是父母之間的關係,如果父母親能維持優質的溝通品質,不但家庭氣氛和樂外,兒童的健康發展也能從中獲益,在西方也有一句諺語說:「世界上最美的東西都在家裡」,回到家裡希望家人能給予支持,希望小孩乖巧懂事,全家人和樂融融,影響這些目標的關鍵因素,往往都離不開「溝通」。談溝通,要能先放掉「改變」、「控制」對方的心態,因為這樣的心態會讓溝通立刻走進死胡同,因為既然每個人來自不同的背景,我們當然找不到某個人就是「應該」如何的理由,要談溝通以前,要先問自己是否已經抱著自己也願意調整的前提。我們避免用「應該」「必須」的方式彼此對待,但永遠可以用開放的態度讓自己有機會影響對方,同樣的,也可以讓對方有影響你的機會,影響的出發點是從自己的行為做起,找方法讓自己有調整的空間,並且和另一半找出最可能雙贏的方式。而「基隆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從諮商服務的分析中發現,近期民眾的問題多為夫妻溝通、親子溝通導致的情緒困擾,溝通的過程常發現當事人容易侷限某個角度看待問題,並因為堅持立場而導致關係日趨緊張。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建議民眾,多加利用本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高關懷心理諮商服務」,讓專家提供您建議,陪伴您看到改變的契機。

病人有回應 就醫更安全

病人有回應 就醫更安全#溝通

病人有回應,就醫更安全;病人有反應,手術更平安!為了落實響應衛生署推動病人安全週,花蓮縣衛生局、台東縣衛生局與佛教慈濟醫院共同舉辦東區病人安全記者會暨成果展,14日上午,除了衛生署二科科長陳真慧、花蓮縣衛生局局長徐祥明與台東縣衛生局醫政科科長張裕君等衛生主管機關代表之外,花東地區各醫療場所包含花蓮慈濟醫院、署立花蓮醫院、門諾醫院、國軍805醫院、鳳林榮民總醫院、署立玉里醫院、署立台東醫院、台東榮民醫院、台東基督教醫院、台東馬偕醫院、關山慈濟醫院等也共同響應。「祖傳金項鍊不能拔?!」、「平安符水手術前喝才有效!?」花蓮慈院護理同仁藉著逗趣的短劇演出現實中遇到的狀況。花蓮慈院王立信副院長表示,看起來好笑的令人難以想像,但是卻都是真實發生過的狀況,如果在手術前沒發現,後果將會發生許多問題,甚至危害到病人的健康,除了同仁不計形象的演出,更感恩花東地區醫療院所以海報呈現推動病人安全週的成果。陳真慧科長表示,醫療事件的發生往往會危及到病人的安全,所以,衛生署從民國九十三年開始,委託醫策會(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推動「病人安全週」活動,今年的主題延續去年針對的手術安全部分,希望大家做到積極響應、正確回應、主動反應三個環節,不要害怕或害羞與醫護人員溝通,才能保護病人安全,也重視自己的醫療權益。看到花東地區各醫療院所的響應,花蓮縣衛生局局長徐祥明表示,很高興能看到醫療機構互相切磋、學習成長,花東地區雖然地處偏遠,但是給鄉親們的醫療服務卻不能打折,而且還要不斷提升,感恩花東地區醫療院所、行政單位組成了東區醫療網,彼此也制定了各項指引,期望大家不光是要提升,更要去落實,才能守護好鄉親們的健康。現場不論是衛生主管機關代表、醫療院所代表及就醫民眾,大家都簽下了做成蘋果形狀的病安祈願卡,宣示響應病人安全週活動,重視自己的醫療權益,也祝福所有病人健康平安。記者會後東區各醫療院所把握難得機會,舉行病人安全研習會,針對用藥安全、手術安全、預防病人跌倒、提升異常事件通報率等主題分享,期望藉著有系統的宣導及各醫療機構的響應,讓就醫更安全,手術更平安,做好守護生命守護健康的工作。

新移民夫妻學溝通 家庭婚姻共成長

新移民夫妻學溝通 家庭婚姻共成長#溝通

弘毓基金會承辦臺中市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在海線地區服務已將近5年的時間,累積所服務的新移民人數達1,500位,社工在服務過程中發現,新移民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風土民情,伴隨著這樣的文化差異,進入另一個家庭,除了生活上的適應外,面對著更大的挑戰是夫妻之間的溝通及家庭互動相處。像是一位來自大陸的阿梅與先生都是第二段婚姻,結婚初期兩人都很珍惜這段得來不易的感情,阿梅也想為先生生個孩子,後來一直無法懷孕而打消生孩子的念頭。阿梅思鄉情懷常打電話回娘家,但先生不喜歡、常表現不悅,阿梅認為自己嫁來臺灣這麼遠,只能用電話與家人聯繫,為何先生都不能體諒她,兩人因此經常發生爭吵。另一位來自越南的阿賢,來臺灣十多年,原本生活平淡快樂,後來先生染上賭癮,阿賢苦勸先生不要賭博,但他根本聽不進去,夫妻兩人經常為了賭博的事情爭吵,甚至談到了離婚,先生說如果離婚,兩個孩子都要歸阿賢,阿賢卻擔心無法負荷龐大的經濟壓力,阿賢的朋友則是勸她為了孩子繼續忍耐,眼睜睜看著夫妻兩人的關係冰到極點。弘毓基金會發現,有許多跨國婚姻結合的夫妻在日常生活中常因為溝通不良造成生活上的摩擦,長期的爭執也造成夫妻感情越來越淡薄,甚至產生離婚的念頭。在這樣的壓力之下,跨國婚姻薄弱的感情基礎促使夫妻走向離婚的選擇,彼此辛苦建立的感情被長期的爭吵消磨殆盡,當社工介入時往往已來不及挽救其婚姻。為了減少這樣的遺憾發生,海線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將於9月18日到10月30日的每週日在大甲婦女館辦理「把愛說出來~新移民夫妻溝通團體」,採取團體活動的方式進行,邀請新移民夫妻一同分享其相處經驗,並共同學習溝通及互動技巧,透過團體成員彼此示範、演練、經驗分享及家庭作業等,提升成員表達感情、傾聽對方感受的技巧,增進夫妻溝通的效能及解決衝突的技巧,建立OK家庭。招收對象以家有大陸地區或東南亞地區新移民的夫妻為主,本次活動全程免費,預定辦理兩梯次,共招收6至8組家庭,協助夫妻有效溝通,讓彼此清楚雙方想法,一起把愛說出來!歡迎新移民家庭踴躍參加,報名洽詢專線:04-26801947。透過「把愛說出來~新移民夫妻溝通團體」活動,降低新移民夫妻來自原生家庭不同的生活背景、習慣的衝突,並透過團體帶領方式,讓雙方在溝通的過程中,學習因語言、風俗民情等不同,而可能產生之誤解與差異,期待新移民夫妻建立良好溝通,包容並接納彼此來自不同文化的差異,減少生活摩擦與爭執,使夫妻間情感更緊密的連結。

愛他、請接受他

愛他、請接受他#溝通

文/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早期療育兒童中心楊晞心理師「上學要勇敢,不能哭哭,知道嗎?」小杰(化名)露出可愛的酒渦,清楚地說出「知道!」這一幕看在這一路陪伴小杰參與早療的小杰爸爸眼中,是無比的歡心!小杰兩歲時,父母發現他沒有語言、有轉換環境的困難、有嚴重挑食問題,兩歲三個月時進入小小蒲公英接受早期療育團體課程。還記得剛進入團體時,小杰每天哭著進教室,坐著也哭,老師示範操作時看著老師也一直哭,吃點心時哭的更慘。治療師採取讓他先「觀察」的方式,不急著要求他操作、模仿,讓他熟悉環境、對教室裡的人產生安全感。兩週後,小杰漸漸不哭了,之後老師開始引導他操作教材、配合指令做事。雖然小杰較能安靜地專注上課一段時間,但有時仍抗拒配合要求、逃避學習,對於一些事物的改變、如突然變換規則都會引發他焦慮、抗拒的反應,溝通表達及概念理解的落後,也會讓他因為聽不懂或無法表達而哭鬧。進餐時,嚴重挑食到只吃少數的食物,或是同一食物只是換了個外觀,他抗拒到連看都不想看、碰都不想碰。他雖然認得一同上課的其他同學,但卻抗拒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互動如:握手、跳舞。但現在,經過一年多的早療,小杰已正式地進入幼稚園就讀,依循學校作息,和一般小朋友一起上課、吃飯、午睡。如果你看到小杰為克服先天的障礙、為適應生活環境努力而感動,那當你看到小杰父母是如何陪著他一路走來以及為小杰努力時,那將更讓人感到敬佩及動容。小杰父母均為高學歷,爸爸更是大學老師。不同於很多具優秀學經歷的特殊兒父母,在面對孩子問題時先是否認,接著拒絕接受療育,只是一心認為「時間」就能讓孩子的問題消失不見。小杰父母卻是十分積極,媽媽選擇留職停薪,每天帶小杰到小小蒲公英上課,而爸爸盡可能在工作之餘親自陪同小杰,最常見的是父母兩人各開一台車同時來醫院,媽媽先於教室外等候,爸爸陪完第一堂課後隨即趕至學校上班,之後的課程由媽媽接手。回到家後,媽媽會完整地向爸爸「報告」今日的課程及小杰的表現。對於小杰無法操作的教具或是排斥的學習素材,爸爸會想辦法買回家加強練習。在其他參與療育的家長中,小杰爸爸常是早療團體班上唯一的男性家長,更是「模範父親」。小杰爸爸不會被動等待治療師告訴他該如何做,他總是主動參與相關的療育講座,專家推薦的書籍他幾天內就能閱讀完畢,教導的問題處理技巧回家能貫徹。爸爸運用他的聰穎,從陪伴學習中認識小杰的問題,從各方資訊中自己找出正確而且適合小杰的處理及訓練策略。小杰父母開放的心胸,對於療育積極且配合的態度,是促使小杰進步的唯一關鍵。現在的小杰,成功地轉銜至一般幼稚園就讀,雖然偶爾他還是在轉換新教室時顯的焦慮不安,雖然還是抗拒某些食物,雖然還沒有辦法很好地表達及溝通,但他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開心地學習、一起上學。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