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

講講五次仍不聽 換個說法要求孩子

講講五次仍不聽 換個說法要求孩子#溝通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J媽一定非常愛孩子,希望能讓他們的童年擁有幸福的回憶,為了讓孩子過得幸福,願意嘗試所有的努力。你的心情真的很美,也因為這份心意,才讓你有辦法做到這種程度,也讓你具備能溫柔重複對孩子說五次的能力。看看我們身邊的人,有人好聲好氣說個兩三次就會發脾氣,也有人一開口就對孩子發火。J媽已經做到平均能對孩子理性地講五遍的程度了。意志力是種很有限的資源,雖然每個人能展現出來的意志力強度都不同,但無論是誰,如果只是一直使用,最後都會枯竭。目前J媽所擁有的意志力,在等了五次之後就會告罄。除了J媽之外,還有多少父母能不生氣地對孩子說五六次同樣的話呢?所以現在該學的是如何說話的方法,做到不用講超過五次就能改變孩子的行動。接著就來介紹「能改變孩子當下行動的說話方法」。當你判斷:「孩子在拖拖拉拉」的時候,你就已經開始覺得「孩子在反抗我」了。一發不可收拾的怒火,起因都是這些細微的情緒。這時如果不能立即採取行動,引導並改變孩子當下的行為,就等於是注定了待會一定會生氣。下面列出示範例子,試著把J媽原本的話換成能引導孩子改變當下行動的內容。1.「媽媽幫你把衣服拿出來了,趕快穿上吧!」‧少講了「什麼時候」。要告訴孩子可以用的時間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一定要做,孩子才能理解事情的急迫性。‧範例:「我們十分鐘內就要出門囉!你現在要馬上穿衣服才可以喔!」2.「等時針走到六我們就要出門囉!不然我們兩個人都會遲到,現在就把衣服穿起來、準備一下吧!」‧你用小朋友可以理解的方法描述時間,真的做得很棒!提到「現在」這個詞也做得很好。只是如果孩子沒有停下他原本正在做的事抬頭看時鐘,或是孩子感受不到還剩下多少時間的話,就會無濟於事。六歲的小孩對於十分鐘跟六十分鐘的長短還沒什麼概念,所以必須要求孩子看時鐘,再用小朋友的話說明剩下的時間給他聽。另外,在結尾的時候用問句詢問孩子會更有效,孩子被問到問題,自然就會回答答案,而回答的意思就是他接收到了這個問題,然後經過「思考」再作答。因為是孩子自己想過再回答的,所以他也會對這件事有「責任感」。3.「○○自己會準備的話,媽媽就會很開心又輕鬆喔!」‧培養孩子懂得準備和自主性至關重要,不過要養成自動自發的習慣要花很長一段時間,也需要重複且一致的教導。父母情緒不穩定的話就很難有耐性指導小孩;只有當父母心情舒適、遊刃有餘時才有辦法耐著性子。另外,緊急地要孩子做好出門的準備,這個目標太大,就算覺得要讓孩子自主做出選擇並負責,當下也需要父母給出帶有領導力的「指示和命令」。如果情況比較急,媽媽要求孩子做的動作就必須清晰、簡單。例如:「我數到三,你要把褲子穿好喔!」、「五分鐘內要把衣服和鞋子都穿上。」等等。‧如果J媽覺得「再緊急也要讓孩子主動去做該做的事」這點很重要的話,那就給孩子兩個左右的選擇,這也是很好的辦法。「你要先穿褲子,還是想先穿上衣?」這樣孩子就能在這兩種當中選出一種。要是出門的時間迫在眉睫,也可以問孩子:「你想自己穿,還是讓媽媽幫你穿?」通常小孩都會說要自己穿,不過即使他選擇了第二個也無妨,因為那是他自己做的選擇,所以還是可以保護到孩子自己決定的權力。如果是類似下面這種情況,不用強迫孩子就能快速改變孩子的行為。‧○○啊,我們二十分鐘之後要出門囉!去穿衣服吧!‧只剩十分鐘而已,請你把玩具放回去。‧你還沒穿好衣服耶!我數到三喔,一、二、三!‧最後一次機會囉!現在不穿的話媽媽幫你穿。這些方法中有哪些讓你有嶄新的體會呢?看著J媽一直到現在的變化,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最適合你跟孩子們的相處方式,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媽媽,督促孩子行為改變,我也會為你加油的!(本文摘自/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台灣廣廈)

管教孩子 有高壓怒罵之外的更好策略

管教孩子 有高壓怒罵之外的更好策略#溝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表示,我不只一次被家長或學校的老師問到,現在的孩子是否不能打、不能罵?那麼,到底該怎教訓孩子呢?孩子犯錯了,該糾正、該教導的,一樣都不能少,如果無法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不當,進而學習合宜的行為表現,就是在縱容孩子。孩子長大後,肯定會付出很大的代價!問題是,除了施以高壓怒罵之外,似乎沒其他管教孩子的策略了。不管是肢體上或言語上的,施以暴力並伴隨高張的情緒,對於孩子問題行為的改善,長期下來恐怕弊多於利。因為這些方式是透過讓孩子感到恐懼,學到「不能做」或「該做」哪些事情,就算學會了展現合宜的行為,恐懼仍存留內心深處。當孩子漸漸長大,不再對權威感到恐懼,那麼,這些威嚇的手段將不再起任何作用。甚至,孩子在人際關係中遇到挫折,也會透過暴力攻擊的方式做為控制他人「就範」的手段。但是,這不代表我們就應該放棄對孩子的管教。帶著創傷知情的眼光理解孩子的困境有個老師觀察到班上有位孩子,脾氣暴躁,時常情緒失控,同學某些無心的舉止或言語,常被他過度解讀,常在班上暴怒甚至揮拳反擊,弄得同學們退避三舍,不敢與他有過多接觸。他很想幫助這位同學,但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我問:「你覺得他怎麼了?」老師說:「大概是很不安吧!我側面得知,他生長在一個複雜的家庭中,過去也曾有被霸凌的經驗。」我感到很欣慰,這位老師具備「創傷知情」的觀點。我們不難理解,這樣的孩子常帶著敵意,不是向外攻擊,不然就是向內退縮,都是為了保護自己。因為,在他的主觀世界中,自己所處的人際環境是危險、不友善與充滿威脅的。「我覺得他好孤單,我想要下課找他過來談談,教他一些人際互動的應對技巧。可是,我該怎麼做呢?」「先讓他感到安全!」表達對孩子當下感受的理解「先讓他感到安全!」我又重複一次這句話,接著說:「因為,這孩子對師長也是充滿敵意的。尤其,當他被老師找過去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我又要挨罵了!』,所以,內心的恐懼和不安指數急速增加。此刻,他無法對眼前的師長產生任何信任感,更無法聽進任何師長的告誡或道理——因為,大腦掌管理性分析功能的部位,正處在當機狀態,他只想著如何逃離或反擊,擺脫這個令人不安的困境。」所以,一開始,我們要做的,是透過同理心回應,表達對孩子此刻心情感受的理解。例如,可以這麼告訴他:「我知道,你被老師找過來,一定很擔心,很害怕,是否自己做錯事要被罵了!」或者「我知道,你有滿肚子的委屈,而現在面對老師,不知道你是否感到很緊張?」,試著把對方當下可能有的情緒感受說出來,而不是立刻切入正題,或者劈頭就講道理、給建議。當一個人能被深刻理解,往往就願意敞開自己多一點。我想協助你,而不是指責你請讓孩子知道,你找他來談話,不是要指責或處罰他,而是想幫助他。你會這麼說:「我觀察到你在班上與同學互動時,時常發生衝突。我想,你一定也想與同學和平相處,你一定也希望自己是受歡迎的,所以,我想提供你一些協助。」即使你這麼說,孩子仍然充滿防衛或敵意,甚至不相信你可以幫助得了他。你也可能被孩子的回應給激怒,請記得持續在情緒感受上回應孩子,同時,保持溫和穩定的態度及語調。如果孩子不想談,或拒絕繼續互動,就先結束這一回合的談話,也沒有關係。總之,先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正向詮釋問題行為如果有機會與孩子繼續對話下去,你可能會指出孩子的一些不當行為,例如:「我觀察到,今天當同學把考卷遞給你時,你有些用力地搶過來,同時大聲罵了同學。」也就是客觀地描述孩子的行為樣態,不多做任何評價,特別是指責與否定。然後帶著好奇試著理解狀況:「我知道,你也不想這麼做,一定是有原因的,你願意告訴我,發生麼事了嗎?」如果孩子願意講,通常會指責別人冒犯他,對他不友善,也就是,將過錯全都怪罪到別人頭上,此時,我們得先幫孩子從正向的角度詮釋他的問題行為。你可以說:「原來,你會這麼用力搶過考卷,是不希望被同學看到你的分數呀!」「原來,你會大聲罵同學,是因為真的很想讓他知道,不要這樣看著你!」請務必相信,任何行為的背後都有正向意圖,不是要讓自己變得更好,就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先幫孩子把他問題行為的正向意圖說出來,能讓孩子感覺到解脫、被理解,因而卸下防備。接著,才有機會與孩子討論「如果下次再遇到類似情境,你可以怎麼做,會比較好?」,也就是發展替代性的合宜行為。陪伴孩子面對自然後果「難道,做錯事的孩子都不需要接受懲處嗎?」你的心裡一定有這樣的質疑,我也很常被問到。關於懲罰是否對孩子問題行為的改善能有效果,我不在此多加贅述。然而,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違犯團體規範而受到合理的懲處,也是不能迴避的。因為是早已明訂的規範,孩子事先也知情,一旦違反,當然就得接受必須付出的代價,於是稱為「自然後果」。相對的,師長因自己的好惡或主觀判斷,另外加諸孩子身上的指責、批評或處罰,就不屬於自然後果。例如,在課堂上公然數落孩子的問題,讓孩子感到難堪;或在事先未約定下要求孩子去做勞動服務以「彌補過錯」,這不是孩子該承擔的。面對自然後果,對許多孩子而言並不容易,又會是一個龐大的壓力來源,內心的恐懼不安將再度湧現。因此需要由信任的師長陪伴孩子去面對這個困境,而不是加諸更多的責備——最重要的關鍵仍是「讓孩子感到安全」。

夫妻需要一起探索 無效的互動循環

夫妻需要一起探索 無效的互動循環#溝通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伴侶間形成痛苦的負向互動循環,最大的原因是他們都在壓力下無意識地、立即性地、自動化地表現出求生存的因應模式。有趣的是,他們都以為這些不一致的應對姿態是解決關係難題、阻止關係惡化唯一的方法,但沒想到卻事與願違,反而演變為關係中更大的困難。此時,治療師需積極協助他們看到自己的不一致行為如何引發對方不一致的應急反應,又因對方不一致的反應引發自己另一個不一致的應急反應,兩人因此共同創造了無效、負向的互動循環。這些洞察可使伴侶雙方跳脫你錯我對的線性思考脈絡,開始拓展更多元角度的循環式思維,因而更能體驗到他們都參與其中,都需對彼此的溝通困難承擔一定程度的責任。循線探索不一致應對的負向循環治療師在伴侶各自表述難題時,就依循來訪者所描述的故事,進入其互動過程中,探究他們在遇到這些難題時會如何討論?如何處理?如何應對?如何表達?接下來另一方會做什麼來反應?接下來又會如何?……在會談剛開始的階段,治療師多半聚焦在事件與故事的細節,由此再導入來訪者不一致的溝通姿態,並且最好使用來訪者的語言反映其相互連動的效應,讓他們清楚看到這些各自用來解決困境的作法,已經形成一種不斷重複的循環引發彼此更多負面反應,但卻無法達到自己預期中想要的結果。例如,孩子發燒,小美看到阿健很晚才回家很不高興,於是她不斷翻舊帳、嘮叨他,想讓他知道她一個人面對孩子生病的慌亂無助。治療師反映伴侶雙方無效的互動循環來訪者與治療師經過以上的探索後,對兩人溝通產生的互動循環,大概已能覺察到自己和對方所參與的部分。在此階段治療師只要將以上歷程用語言以「反映」的技術(參見第 2 章)表達出來,讓他們對自己的溝通模式有更敏銳清楚的看見,並經由聽到治療師的回饋,在認知上更明確理解各自在溝通循環中所促成的部分。治療師在進行反映互動循環時,最好使用來訪者的用語、不帶評價、也不選邊站的語氣來描述他所聽到、看到的互動過程。(本文摘自/我們之間:薩提爾模式婚姻伴侶治療/心靈工坊)

溝通第一課:小心藏在細節裡的魔鬼!

溝通第一課:小心藏在細節裡的魔鬼!#溝通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心提防那些不注重細節的人。——威廉.費瑟(William Feather),美國出版商和作家細節非常重要。「我」少寫一撇,或是「玉」少打一點,就變成完全不同的字。為什麼你會盯著某人襯衫上的微小污漬,而無法專心聽他說話?為什麼某人與你握手的方式讓你不舒服,導致你滿腦子只想著握手這件事,無法欣賞他在會議桌上的談判技巧?如果有人寫錯你的名字,你就開始想找出他的更多錯誤。誠如我們在本書裡一再強調的,我們透過自己的一舉一動在進行溝通。這些行為傳達出我們的個人品牌,建構出別人對我們的期望。這些期望來自我們日常行為的每一個細節。雖然任何事情都要綜觀它的全貌,認清潛在的良機和威脅很重要,選擇大方向也極為關鍵,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忽略細節。許多時候,就是這些細節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現身說法最近我策劃了一場大型客戶活動,找了一家特定的外燴服務公司。當對方來提案時,居然寫錯我們公司的名字,讓我無法置信。當我跟對方提起這件事,他非但沒有道歉,還辯解是因為他們公司太忙才會造成失誤。我想聽到的只是一句道歉,而不是藉口。——某對沖基金公司的活動部經理化解策略追蹤和跟進 記錄和追蹤雙方的對話,並將筆記存放在固定的位置。 你承諾過會跟進的事一定要做到。 利用手機或電腦設置提醒。 即使你還不知道對方的最終決定,仍要持續跟進。 未雨綢繆。每次溝通後,把可能的後果都預想清楚,找出跟進的原因,假如需要他人參與,請通知他們。此外,你還得時時留意最新的潛在風險。 如果你沒有理想的跟進系統,請安裝一個並開始使用;像ACT、Daylite、Salesforce.com、Outlook 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謹慎周密地處理每一件你們討論過的事情。手寫便條 確保你的留言沒有寫錯字,也要避免寫錯字再劃掉。 親手寫的便條不應該只是電子郵件的翻版。 用原子筆寫,而非鉛筆。 最好在活動結束三天內送出便條;假如你忘記了、超過三天才想起,仍然非寫不可,並在開頭時寫道:「我很抱歉,過了這麼久才寫信感謝你……」 當你剛認識某位新朋友、或是某個客戶給你一筆新訂單、還是某人幫你完成什麼事或得到什麼東西,請親手寫張字條給對方。 若某人遇到什麼值得慶賀的好事,例如升遷,寫張字條恭賀對方。 假如你想讓某人記住你,甚至只是單純打聲招呼,不妨寫張便條送過去。 如果你想要感謝某位同事,請寫字條告訴他。自我審視的關鍵問題 我是否定期花時間感謝我的合作夥伴? 我如何確保自己有檢視每一項工作環節? 當我答應對方會跟進時,我是否如實做到?我如何有條不紊地完成每日行程和待辦事項?(本文摘自/說話零失誤,跟誰都好聊:不白目、不踩雷的溝通課/時報出版)

什麼都不要時 父母需時限內耐心陪伴

什麼都不要時 父母需時限內耐心陪伴#溝通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什麼會有「不要不要期」(第一個叛逆期)呢?不要不要期可說是孩子「單純的願望」和大人的「社會規範」(或者說是「父母的時間和現實的制約」)相互衝突的時期。大家都說,不要不要期是孩子成為一個人的必要過程,事實上,這一點在科學中並沒有被證實。不過,如果從成長過程來看,這段時期的確是透過經驗,學習「要提出多少要求,才會碰到極限」的時候。因為小孩不了解社會規範的內涵,所以行為舉止會失當而不夠嚴謹。這種不適切的行動或要求,當然會和「社會」這堵牆有所衝突。這個時候他們會經歷四周人的反應和反擊,同時學到「常識」。不要不要期確實有這樣的功能。不過,搭電梯時,當一起搭的人按下了「關門」鍵時,孩子通常會吵著說「那是我要按的—」,這是父母完全無法預防的狀況。而對孩子來說,除了這種鬧彆扭的行為之外,他們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表達這種欲望沒有得到滿足的心情。換句話說,「鬧彆扭」可說是對自己表達能力不足感到焦慮的反應,也可以更進一步的解釋成他們在「試探父母」,他們在測試父母的忍受力,到底要什麼程度的事才會生氣。它同時也是在試探父母的包容力,並期待「就算我一直鬧彆扭,爸爸媽媽最後還是會安慰我、給我抱抱」。孩子鬧彆扭時,到底是要縱容他,還是要嚴格地予以拒絕,是個難題。如果不要不要期有「觀察周圍的反應,學習社會規範」的功能,那麼與其忽視它,更重要的是要很確定地告訴孩子「不行的事怎麼樣都不行」。但相較之下,我屬於縱容派。雖說縱容,我並不會平白無故地接受女兒的要求,而是會先仔細聽她說話。女兒還沒有足夠的表達能力,但我會讓她用自己的方法解釋「為什麼﹃什麼都不要﹄」。我不知道以科學的觀點來看,這樣的方法是否正確,但我會盡可能讓女兒說出一個道理,希望她可以培養出應付現狀的能力與忍耐力。當然,在現實生活中,大人的世界還有工作和家事在等著。如果每次女兒鬧彆扭,父母都耐心處理,有可能會沒時間洗衣或打掃,也沒辦法送她去幼稚園。所以,有的時候我也會以轉移她注意力的方法來處理。或者,設定一個時限,在時間之內,我會竭盡全力耐心處理她鬧彆扭的行為。但時間到了之後,就會斷然結束。雖然鬧彆扭的心情會有些許殘留,但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會受到影響。孩子的「記恨」和大人不同。他們不會記上好幾個禮拜,而是不管好壞,都很努力活在當下。(本文摘自/大腦專家親身實證的早期教養法/時報出版)

醫病3通小技巧 讓醫病溝通更順暢

醫病3通小技巧 讓醫病溝通更順暢#溝通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ㄧ般民眾就醫時常見的困惑,就是進到診間面對白袍醫師時常常腦袋一片空白,到底要跟醫生說什麼?醫師沒有使用儀器設備幫我安排檢查是否該換間ㄧ間醫院?為此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諮詢新光醫院心臟內科洪惠風醫師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外科許文章醫師,整理出「說得通、問得通、心意通」的醫病3通小技巧,協助民眾與醫師溝通更順暢,減少因溝通不良而產生的認知落差。「說得通」:5點不漏說病情有些民眾就診時不知該跟醫師說什麼,或是不擅表達身體不適的症狀,建議就醫前可事先掌握五項重點:1)哪裡不舒服2)不舒服症狀有多久3)症狀在什麼情況會變嚴重、什麼情況會減輕4)症狀是否有變化5)過去病史等最好由一位熟知病人狀況的「關鍵家屬」陪同就醫,有助於幫助醫師了解病人情況。「問得通」:治療方法問3 Q在討論治療方式時,多數醫師非常希望病人問問題或表達想法,才能針對不了解的地方進一步溝通,讓病人安心。但許多病人常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問起,或是不知如何把資訊帶回家與家人討論,面對這種情況,建議民眾至少要問3個問題:1)治療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壞處?2)不做會怎麼樣?3)有沒有其他的治療選擇?以利了解各種治療的優缺點及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心意通」:理解為什麼有時醫師不會馬上告知診斷結果,或是立刻安排特定檢查,這可能與民眾期待不同,有些病人甚至急著換醫師。事實上,從問診到確診需經過一定歷程,洪惠風醫師以「喘」的症狀為例,導致「喘」的可能病因極多,醫師會先透過問診和理學檢查(視診、聽診、觸診)把可能病因範圍縮小,有初步診斷方向後,再視需要選擇適當的檢查去證實或排除猜測,不過當症狀不明確或資訊不足時,醫師可能要花更多時間來觀察病況變化,才能正確診斷。另外,許多檢查也具有風險,民眾可試著理解醫師的考量,對診斷治療才有最大的幫助。藥害救濟基金會建議民眾多加善用「醫病3通—說得通、問得通、心意通」小技巧,把心中的疑惑、期待,跟醫師問清楚講明白,讓醫病溝通順暢,避免誤解,才能讓治療更順利。

智囊分享 五要四不輕鬆告別早洩問題

智囊分享 五要四不輕鬆告別早洩問題#溝通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台灣男性每3人就有1人是早洩男!面對早洩問題,男性擔心無法滿足性伴侶,女性擔心伴侶面子問題而不敢開口提,因此錯失改善良機。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功能中心邱鴻傑主任表示:「伴侶鼓勵」是解決早洩問題的關鍵!放下面子 主動就醫可積極改善台灣男性與伴侣不敢跟對方開口提早洩的主因,都是害怕與性無能掛上等號。礙於面子問題,9成以上早洩男性不願主動就醫。邱主任進一步分享,曾有一位年輕男性多年來都無法控制射精時間,經常在性行為開始後1-2分鐘就射精。在伴侶的鼓勵下,經醫師指示積極服藥治療後,已明顯延長親密時間。藥物加心理諮詢 性福不再難以啟齒早洩多為腦部血清素活性不足所引起,對於早洩患者,可透過藥物提升血清素濃度,通常在持續服用藥物4週後,便能改善射精控制的能力,延長性行為時間。除了藥物治療外,醫師也會視病患身心狀況,轉介心理諮詢相關門診,並輔以行為治療及麻醉型藥劑做為改善療法。五要四不做 順利延長親密關係五要1.要尋求資源:透過書籍、醫療與性心理諮商的評估與諮詢,了解彼此生理與心理狀況,避免陷入早洩迷思困境。2.要真誠面對:不只男性性自尊焦慮,伴侶也會擔心給男性壓力,但只要真誠對待彼此,就能創造攜手合作的契機。3.要互相理解:放下面子和歸咎,給彼此傾聽的時間來緩解性壓力,雙方不帶性暗示的營造放鬆、安撫彼此的身體互動,保持親密連結。4.要一同就醫:女性的支持與接納,能協助男性不為了性自尊而防衛、退縮、拒絕。伴侶合作面對困境,是跨出就醫的第一步。5.要耐心堅持:面對早洩療程的同時,可嘗試探索其他達成親密與性滿足的方法,讓性享受不受早洩阻礙,讓彼此對藥物治療的耐心提高。四不做1.不要道聽塗說:性表現是生理心理、個人狀態與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總和。錯誤資訊、迷思與壯陽秘方,往往是讓問題更加複雜的原因。2.不要懷疑逃避:若無法真誠面對,彼此產生的猜測、懷疑、逃避會失去一同成長的機會。3.不要批評攻擊:性是需要大量開放自己才能真正享受的行為,將挫折情緒以負面的方式表達,會惡化彼此關係、讓性變得更加困難。4.不要歸咎對方:雙方一起學習維護伴侶關係和性關係,若一再怪罪對方,將造成負面情緒,不利「關係」也就不利於「性」。伴侶是協助男性解決早洩問題的重要推手,透過藥物治療與心理輔導的方式即可望有效改善雙方性生活。

開啟亞斯伯格孩子溝通法 教養7秘訣

開啟亞斯伯格孩子溝通法 教養7秘訣#溝通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亞斯伯格症孩子常只顧著表達自己想說或感興趣的話題,很容易顯現出單向的溝通模式,卻忽略了別人在那當下是否有時間聽、願不願意聽,或者是否聽得懂。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他們常無法好好傾聽周遭他人的意見,因此無從了解對方的內在想法以及感受。因此,在團體裡,容易讓人覺得很難相處。亞斯伯格症孩子關注的事情,常常過於狹隘,總是在特定的事物上打轉。而侷限的話題,很容易在互動與溝通上,造成他與同儕之間的困擾。有時同學在聊的事情,亞斯伯格症孩子可能沒聽過,或不感興趣,因而無法參與討論。亞斯伯格症孩子需要練習關心對方的心情、立場和想法,試著去理解對方,並考量到對方的需求。同時,也要留意對方的舉止反應所想傳達、回饋的含義,不能總是單方面地自說自話。亞斯伯格症教養祕訣1)角色扮演,轉換至「聽眾」身分/讓孩子練習輪流扮演不同的角色,等待開口的時機,也慢慢學會聽懂別人所說的話。關於角色扮演,我們可以讓亞斯伯格症孩子把他自己的角色設定成臺下的聽眾,練習在臺下聽別人說話,去欣賞、注意、聆聽臺上的演員(也就是眼前的同學),彼此都是如何對話、如何相處。孩子需要透過正向的示範,慢慢去注意,慢慢加以模仿、分析與學習。我們可以透過一張告示牌或紙卡,讓他了解現在自己正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角色也是在告訴他,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有時他可以開口說話,有時則需要他用耳傾聽。2)提升聊天話題的廣度/不是要孩子去談論別人的隱私,或說長道短。而是要讓他對於周遭事物關注的觸角,可以再多延伸一些。同樣的主題,同樣一件事情,若一直反覆地說,很容易讓對方不想再聽下去。如果亞斯伯格症孩子能與人談論的話題可以更為廣泛,對於聽者來說,就不會覺得他很奇怪。關於這點,過動兒能聊的話題反而相對廣泛。只是過動兒的專注力持續性比較差,雖然話題廣泛,卻較難在同一話題上進行深入討論。「深度報導」這一點,反而是亞斯伯格症孩子勝出。要提升孩子的話題廣度,我們可以試著列出家中亞斯伯格症孩子經常關注的主題。學校老師則可以進行一項討論,把近期內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條列在黑板上,再進一步確認亞斯伯格症孩子對這些話題的關注程度。我們並非要求亞斯伯格症孩子要跟一般同學一樣,但卻需要仔細留意孩子對事物的關注是否存在侷限性。3)建立群組互動的概念/亞斯伯格症孩子在人際關係上的建立,注重質勝過於量。在與同學互動中,不需期待或要求他,一定要與班上所有或大部分同學有所交集。由於亞斯在與人互動時,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慢慢摸索,以了解對方所提供的社會線索。因此,最好的方式,莫過於讓孩子可以有幾位特定的同學,藉由一段長時間的了解,無論是衝突、磨合、碰撞、互動,都在這群孩子中進行,進而慢慢發展、建立與維繫關係。固定的互動對象,也會讓亞斯伯格症孩子比較有自信、安全感、熟悉感,來發展與演練新的社交技巧。讓他有機會慢慢進行修正、微調與改變。同時,透過密集式的互動,也能讓周圍的一般生有機會了解眼前這位亞斯同學的特質,並掌握和他互動的技巧。4)設定最佳的說話時間點/和亞斯伯格症孩子說話,我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他,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他再開口講。就像演戲一樣,你有你的臺詞,他有他的對白,誰都不能搶話。讓孩子明確知道互動模式後,再輔以視覺化線索。把要討論的事情寫在紙上,讓這些孩子可以聚焦於「現在」的話題。重點是「此時此地」,避免讓他脫離了彼此談話的軌道。藉由一次又一次的演練,他會比較容易進入狀況。如果發現孩子講話不符合我們當下的談話情境,或他又開始自顧自的講一長串我們不感興趣的內容,這時可以採取不回應的方式,以削弱他的反應。不過,當你不回應的時候,也有可能讓孩子誤解,認為「我在跟你說話,為什麼你這麼沒禮貌,都不回答我的問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會建議在紙上寫下關鍵字,讓他了解現在正在討論的是哪些事。至於他要聊的、要講的,移到其他時間再做討論。5)建立談話默契與暗號/我們也可以和孩子建立屬於彼此的默契。例如,當他回答到我們所聚焦的主題,這時我們的眼睛就會看著他;如果他脫離話題,我們就閉上眼睛,或撇開到另外一邊,或對他搖搖頭。只要他了解我們的訊息,做出修正,我們就會再度回復眼神注視他的模式。當亞斯伯格症孩子總是重複在某些話題上,請清楚地讓他了解自己有這情形。因為這除了反映他對這些話題非常熟悉、擅長、感興趣之外,也反映他似乎對於我們當下正在討論的問題不是很清楚。亞斯必須知道自己的侷限,這是一種自我覺察與自我了解的必要。6)輸入正向的語言內容/當你強調一些負面語言、禁止的事情,有時反而更容易吸引這些孩子的注意,進而模仿我們說話的內容。因此,要注意亞斯伯格症孩子把你跟他講的負面語言,照單全收。比較安全的做法是,和他們互動時,盡可能說一些正面的話,一些讓他聽了會感到舒服、自在的話。當我們都盡量說些能讓人心情愉悅的好話、讓人覺得有幫助的話,我們也就能對孩子即將說出口的話放心一些。7)你的「資料庫」,更新了嗎?/我們常會抱怨亞斯伯格症孩子會說些讓人聽不懂的話。現在,請先試著讓孩子能夠將他所要說的話完整表達出來,不要急著批判。給他一個舞臺,讓他去陳述他所知道的一些知識。我們很容易主觀認為,如果別人說出來的話和我們不一樣,就是一種怪異。這種話語權掌握在大人身上,亞斯伯格症孩子通常無法為自己辯護。聽不懂亞斯伯格症孩子說的話時,建議先以紙筆記錄下來。有時,並不是他們說的內容很奇怪,而是因為我們聽不懂,超出了我們有限的知識範圍。如果今天有一群人聽得懂亞斯伯格症孩子所陳述的知識,以及說話的內容,而我們卻聽不懂,絕不是因為他們也很怪異,而是我們該承認自己在知識上的不足──是時候下載、更新最新訊息了!(本文摘自/不讓你孤單:破解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固著性與社交困難/寶瓶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