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果

生食蔬果 真的比較健康嗎?

生食蔬果 真的比較健康嗎?#蔬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真的是天然ㄟ尚好嗎?生菜沙拉真的比熟食更營養嗎?大家都說多吃沙拉可以增加纖維質,幫助新陳代謝,買蔬果汁也都標榜可以排毒美白,看看中午每家蔬果汁店都大排長龍,這樣吃真的能為健康加分嗎?吃生食對於身體有什麼影響?毒物科專家林杰樑說,生食若處理不當,會有細菌或寄生蟲,最嚴重會引發敗血症、腎衰竭導致死亡。而許多人早餐喜歡來杯豆漿,感覺健康又營養,但生黃豆豆漿真的比熟黃豆豆漿營養價值更高嗎?對此,林醫師指出,豆類不能生食,豆類生食容易造成腹瀉以及血便,因此豆漿還是使用煮熟的黃豆比較安全。而許多愛美的女性會選擇吃生菜沙拉搭配蔬果汁,認為健康無負擔。林醫師表示,生菜選擇生食和熟食的營養價值其實是一樣的,且熟食較安全,而蔬果汁的蔬菜水果一起放到果汁機打,容易增加汙染,且去渣之後,更沒有營養價值,因為沒有纖維。而且並不是所有的蔬菜都是適合生吃,例如:波菜含有草酸鹽,烹煮可以將消除草酸鹽,但生食會造成腎衰竭;苜蓿芽生食若吃太多,也易造成紅斑性狼瘡。林杰樑醫師表示,生食最常發現的問題,為農藥殘留、細菌以及寄生蟲,美國醫學調查,美國十大危險食物第一名就是蔬菜類,案例最多的為廣東住血線蟲,寄生蟲常侵入腦部、脊髓等神經組織,患者多半出現腦膜炎,有死亡的危險,大多存在蝸牛身上,只要蝸牛爬過的蔬菜生吃都有這危險。因此,如果要在家自己處理沙拉或是蔬果汁,可使用一些蘇打粉加水,因為蘇打水含鈉,農藥屬油溶性,洗蔬菜時為避免毒物影響健康;洗菜時,先直接用清水洗,再泡蘇打水,最後再將根部切掉。

蔬果把握「彩虹原則」 健康無負擔

蔬果把握「彩虹原則」 健康無負擔#蔬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新鮮的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維生素及膳食纖維,不但可以增進腸胃蠕動,還可以平衡體內的酸鹼值、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近年來的研究更發現蔬果中含有抗氧化的物質,能降低癌症的發生機率,因此每天攝取適當份量的新鮮蔬果,可以促進健康並且預防慢性病。然而民眾或許會有這樣的疑問:「我該吃甚麼樣的蔬菜水果才好?」,蔬果的顏色就像彩虹一般,有藍、紫、綠、白、黃、橙及紅等七色,而各種顏色蔬果之營養價值皆不盡相同,應該均衡食用,這就是所謂飲食的「彩虹原則」。以下將各個顏色的蔬果做簡單的介紹:藍色及紫色:如藍莓、葡萄、黑莓、茄子、梅子、梅乾、黑豆、黑木耳等,可以降低癌症發生率、促進尿道系統之健康、增強記憶力。綠色:如花椰菜、青江菜、青椒、菠菜、蘆筍、酪梨、奇異果等,可以抗氧化、降低癌症發生率、促進視覺健康、強健骨骼及牙齒。白色:如洋蔥、大蒜、大豆、菇類、杏仁、馬鈴薯、梨子等,可以降低癌症發生率、促進心臟健康、降低膽固醇。黃色及橘色:如胡蘿蔔、地瓜、黃玉米、芒果、橘子、柳橙、木瓜、鳳梨、哈密瓜、葡萄柚等,可以抗氧化、促進健康。紅色:如蕃茄、草莓、蔓越莓、櫻桃、紅葡萄、蘋果等,可以降低癌症發生率、促進心臟健康、提升記憶力、促進尿道系統健康。基隆市立醫院內科高韓中醫師提醒民眾,將「彩虹原則」的概念融入日常的飲食習慣,會讓我們在吃得好的同時也能吃得健康,並且達到促進健康及預防慢性病的目的。

抗氧化遠離癌症 多攝取彩虹蔬果

抗氧化遠離癌症 多攝取彩虹蔬果#蔬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現代人講究健康,營養均衡更是每個人每天都應重視的問題,新鮮的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維生素及膳食纖維,不但可以增進腸胃蠕動,還可以平衡體內的酸鹼值、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近年來的研究更發現蔬果中含有抗氧化的物質,能降低癌症的發生機率,因此每天攝取適當份量的新鮮蔬果,可以促進健康並且預防慢性病。基隆市衛生局提供簡單的「彩虹原則」讓民眾參考。蔬果的顏色就像彩虹一般,有藍、紫、綠、白、黃、橙及紅等七色,而各種顏色蔬果之營養價值皆不盡相同,應該均衡食用,這就是所謂飲食的「彩虹原則」。如藍色及紫色的水果可以降低癌症發生率、促進尿道系統之健康、增強記憶力。而白色的食物,可以促進心臟健康、降低膽固醇。黃色及橘色食物可以抗氧化、紅色食物可以促進尿道健康。藍色及紫色:如藍莓、葡萄、黑莓、茄子、梅子、梅乾、黑豆、黑木耳等,綠色:如花椰菜、青江菜、四季豆、黃瓜、青椒、菠菜、蘆筍、酪梨、奇異果、綠色西洋梨等,可以抗氧化、降低癌症發生率、促進視覺健康、強健骨骼及牙齒。白色:如洋蔥、大蒜、韭黃、大豆、靈芝、菇類、杏仁、馬鈴薯、香蕉、梨子、甜桃等黃色及橘色:如胡蘿蔔、南瓜、地瓜、黃玉米、芒果、橘子、柳橙、木瓜、鳳梨、哈密瓜、葡萄柚等,紅色:如甜菜根、紅甜椒、番茄、草莓、蔓越莓、櫻桃、紅葡萄、蘋果、紅西瓜等,多數在平常都吃得到,吃越多顏色,越能預防疾病找上門。民眾若不知道該吃什麼食物,基隆市立醫院內科高韓中醫師建議,可以將「彩虹原則」的概念融入日常的飲食習慣,會讓我們在吃得好的同時也能吃得健康,並且達到促進健康及預防慢性病的目的。

生鮮蔬果殘留農藥 13件不符規定

生鮮蔬果殘留農藥 13件不符規定#蔬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為維護市民食用生鮮蔬果之安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依計畫按月前往各蔬果零售業者、超市、大賣場、農產公司批發市場等販售場所抽驗生鮮蔬果殘留農藥情形,5月共抽驗73件產品,檢驗結果13件不符規定,不合格率17.81%。本次抽驗73件生鮮蔬果中,有46件檢出殘留農藥,其中33件檢出量尚在「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限量範圍內,符合規定;另13件不符規定產品,為10件蔬果檢出農藥超量、2件蔬果檢出於該類農作物不得使用之農藥、1件蔬果同時檢出農藥超量及不得使用於該類農藥。針對不合格產品,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除要求業者下架回收、不得販售外,來源廠商屬外縣市者,已移請來源所轄衛生局查辦,另無法交待來源之業者,將依食品衛生管理法處分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殘留農藥含量超過安全容許量者,處以新臺幣6至600萬元罰鍰。該局特別表示,食品安全首重源頭把關,於市面抽驗產品屬於終端的管理,只有落實源頭田間監測及產地加強輔導農民於栽種時正確施用農藥,才能有效減少蔬果殘留農藥的問題。為維護民眾食用安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農友於栽種蔬果施用農藥,應符合相關法令。同時提醒消費者在選購蔬果時,最好選擇具有良好信譽之商家產品,或具農政機關核發之農產品標章,以確保飲食安全。另為減少攝入蔬菜可能之殘留農藥,建議清洗蔬菜時應去除外葉,先用水沖洗蔬菜根部,將泥沙清除,並將根部摘除,以水浸泡10至20分鐘,接著用流動的自來水沖洗2至3遍,可有助於去除殘餘的農藥。此外,一般消費大眾亦可用烹煮、選擇當季蔬果等方法,來減低農藥的殘留,炒菜時,將鍋蓋打開,亦可促使農藥隨蒸氣而揮散。

吃粽搭配蔬果 飲食均衡又健康

吃粽搭配蔬果 飲食均衡又健康#蔬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今年的端午節即將來臨,而現在市面上的粽子除了傳統粽外,也加入了具有養生概念的健康粽,此多樣化的粽子種類,讓大家可以依個人喜好需求選擇,然後再留意一下與其他食物的搭配組合,就可健健康康過端午。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營養室歐陽鍾美營養師表示,一般傳統的粽子是以糯米為主,糯米較不易消化,胃排空較慢,對於消化性潰瘍或消化功能較差者,一定要細嚼慢嚥,並依個人腸胃功能的差異,酌量吃糯米粽。而糖尿病患則應注意所攝取之糯米份量,因為糯米含水份較少,與白米飯相比較,以相等份量比較,糯米所含醣量較多,所以才有「吃糯米血糖容易高」的說法,尤其是豆沙粽等甜粽,更是含醣量高,因此糖尿病患可選擇用全穀雜糧為主材料之健康粽取代糯米粽,這樣不但血糖會較理想且熱量也較低。另外,慢性腎衰竭患者可選用低蛋白澱粉,如利用太白粉、樹薯粉、地瓜粉、澄粉等低蛋白澱粉,所製作的可口「水晶粽」,取代一般糯米粽,以減少過多蛋白質攝取和腎臟負擔。常見的內餡材料有滷肉、香菇、花生、滷蛋、鹹蛋黃、蝦米、豆干、蚵乾等,此類食物多為高普林或高膽固醇類,患有痛風、高尿酸血症、高膽固醇血症患者不宜多食;較理想的內餡有栗子、筍片、芋頭、瘦肉、干貝等。至於內餡的烹調,除了多用油炒外,還要注意調味是否過重?鹽與醬汁是否過量?或是吃時又額外沾辣椒醬、蕃茄醬、甜辣醬、醬油膏等佐料,這些高鹽分的調味料,對高血壓、腎臟疾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都會加重身體負擔。歐陽鍾美營養師表示,雖然糯米不易消化,但吃粽子時若能多搭配些蔬菜,或是飯後吃份水果,就可以增加腸道蠕動、幫助消化、增加飽足感,且能兼顧均衡營養吃出健康。

多蔬果多運動 健康滿分、課業加分

多蔬果多運動 健康滿分、課業加分#蔬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攝取足夠的蔬果及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除可提升健康體能狀況,控制體重,減少慢性疾病發生外。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張賢助主任指出家長及這些大孩子們,每日都攝取足夠的蔬菜水果,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才能健康滿分、課業加分。依據衛生署101年3月份公布之營養攝取指南,16至18歲的男生每日建議攝取4至6份蔬菜(每份約半碗)、3至4份水果(每份約1個拳頭大);而女生每日建議攝取3至5份蔬菜、2至4份水果。另國民健康局建議每週必須至少從事210分鐘以上的中等費力(會覺得有點喘、呼吸及心跳比平常快)的身體活動,孩子如蔬果攝取不足、運動時間不夠以及長時間的靜態活動,很容易就成為代謝症候群及其他慢性疾病的候選人。為了讓學生能養成多吃蔬菜、水果的習慣,並增加每日的身體活動量,提供以下小秘訣,聰明吃:以蔬菜水果當點心,減少含糖飲料及高熱量零食的攝取,每天攜帶水果到學校食用,外食時,早餐選擇有蔬菜水果的三明治或漢堡,午晚餐要吃到1碗蔬菜;請老師以水果作為獎勵,取代含糖飲料或其他高熱量零食。快樂動:走路或騎自行車上下學、下課到戶外運動或健走,可抒解壓力並提昇體能;上下樓也盡量走樓梯、幫忙做有助提昇體能的家事,如蹓狗、倒垃圾、擦地板等;假日與家人去爬山或從事戶外休閒活動。歡迎家長與孩子一同參加,共同學習如何「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為國家未來主人翁預約一個健康的未來。

害怕慢性死亡 4成多發性硬化症病患陷憂鬱

害怕慢性死亡 4成多發性硬化症病患陷憂鬱#蔬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又旻/綜合報導)5月30日是「多發性硬化症」世界關懷日,這種罕見疾病會反覆出現、不斷惡化,因此容易讓病友籠罩在未知與不安當中,所以需要更多關心。「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巫錫霖醫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是一種罕見疾病,目前已知是體內免疫細胞攻擊神經細胞,當神經系統被破壞後,身體各器官活動功能會變慢或停止。(右圖為巫錫霖醫師,下圖為病友王先生影片。)病友王先生表示,大學開始出現頭痛症狀,當兵時更是雙腳無力,走路常自己絆倒,卻因此被軍中長官或是家人誤會偷懶,異樣的眼光讓他深受委屈;後來還發生視力衰退、手腳如針扎刺痛、講話不清、記憶力衰退,有時甚至喪失片刻記憶等症狀。經過診斷之後發現是「多發性硬化症」後,透過積極治療,目前已可每日登山煮茶服務山友,看起來就像是個健康的運動員。世界多發性硬化症關懷日前夕,「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和家屬齊聚一堂。根據調查發現,超過4成病友會陷入憂鬱,半數更因疾病資訊不足而產生恐慌,長期壟罩在「恐懼症狀反撲」、「害怕異樣眼光」、「害怕沒有未來」等「三懼」陰影。因此希望透過互相連結,期盼集結病友力量,呼籲更多的病友不要放棄希望,積極掌握知識了解病情,才可獲得較好的控制。巫錫霖醫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罕見疾病,發生原因仍不明,可能與基因或環境有關,多半被認為是自身免疫系統引起,因自體免疫細胞攻擊神經傳導細胞,神經系統被破壞後,導致身體各器官活動功能變慢或停止。由於多發性硬化症症狀會反覆出現、不斷惡化,易讓病友恐懼,造成患者和家屬陰影。巫錫霖醫師提醒,目前已有藥物可有效控制病情、延緩惡化,像是施打干擾素或以類固醇治療等,最新口服藥物也已問世,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正不斷進步,病友應該要更有信心,積極面對人生。

認明標章蔬果 清洗技巧大不同

認明標章蔬果 清洗技巧大不同#蔬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澎湖縣衛生局抽驗北辰市場周圍攤商販售之生鮮蔬果,5月份抽驗南瓜、豆薯、刈菜、筊白筍、地瓜葉、木瓜、香瓜等七項,其中發現一項木瓜不符合規定,已要求貨源轄管衛生單位調查,已要求貨源轄管衛生單位啟動調查,以提高合格率衛生局提醒消費者選購優良品質的蔬菜、清洗蔬果要注意營養流失的問題。 衛生局也藉此機會加強消費者如何去選購蔬果的衛生教育宣導,例如:不要只著重蔬果的外觀品質,如蟲孔、病斑等。蔬果外表留有藥斑或化學藥品氣味者,應避免選購。經套袋生產之蔬果,較不易附著農藥,如葡萄、苦瓜等。選購當季盛產的蔬果。選購有來源標示或品牌的農產品,例如貼有「吉園圃」標章的蔬果,衛生安全有保障。為落實維護全體國民的健康,食品業者如製售超過安全標準之食品,衛生局對於殘留農藥含量超過安全容許量者,援依同法第31條第1款規定,提高至6~600萬元行政罰鍰,並針對無法提供來源及拒絕、規避抽驗及不能或不願提供食品購入之來源的食品業者依法處以新臺幣3~15萬元,商家勿以身觸法。民眾清洗蔬果時,注意二次污染或營養流失,可先用大量清水沖洗蔬果,若要使用清潔劑或鹽水,包葉菜類,如包心白菜、甘藍等,應先剝除外葉後,再剝成單片沖洗。葉菜類,如青江菜、白菜等,應先將近根處切除,把葉片張開,直立沖洗。果菜類,如苦瓜、小黃瓜等,如需連皮食用,可先用軟毛刷刷洗。因應不同水果的形狀清洗,果蒂凹陷者,如甜椒,應先切除後再行沖洗。根莖葉類,如蘿蔔、芋頭等,可稍加清洗後再行去皮,以去除附著於表皮的蟲卵或病菌等。需剝皮食用的水果,如荔枝、柑橘等,可先清洗後,再剝皮食用。表皮不平滑或有細毛的蔬果,較容易沾著農藥,應加強清洗或直接去皮。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