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塊

免觸摸乳房檢查 可望提高女性乳房健檢率

免觸摸乳房檢查 可望提高女性乳房健檢率#腫塊

擔心自己有乳癌風險,卻又不能接受「夾咪咪」或胸部被人觸摸的女性有福了,目前坊間已有免觸摸乳房檢查的服務,利用高解析度的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ABVS)及紅外線熱像儀來提高偵測敏感度,並全程由女性醫護技術人員協助受檢,貼心的打造專屬女性的乳房健診空間,不僅為女性避免尷尬的心情,也可望提高台灣女性定期進行乳癌篩檢的意願。乳房影像專科醫師池永昌表示,乳癌雖為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之一,但因若能早期發現治療,就有機會大幅提高存活率及保留乳房,因此國健局特別擴大免費女性乳癌篩檢服務。但根據資料顯示,過去五年的篩檢率只約12%,顯示現行的篩檢流程並未設身處地的為女性設想,尤其是亞洲女性不如歐美開放,對私密部位的檢查常因「害羞」及「沒有安全感」而有心理障礙,因此即使知道乳癌的可怕,但仍對於定期篩檢裹足不前,十分可惜。目前乳癌的篩檢方法包括女性自我檢查、乳房影像檢查與醫師理學檢查等等,池永昌醫師建議,45歲以上的乳癌高風險族群除可每兩年一次接受政府補助的免費乳房攝影外,每年還可再進行其他免觸摸乳房檢查作為輔助,以增加驗證準確率。以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為例,這是一種可反覆進行、無輻射,適合任何年齡和生理時期、免觸摸乳房的檢查方式,如影印機一般將掃描版放置在乳房上方來檢查,受檢者無須讓陌生的醫護人員觸摸乳房,因此在過程中較為放鬆自在,這種精密的超音波掃描適合用於亞洲女性較為緻密的乳房組織,且對於腫瘤、囊腫、水泡等實質病變也有較強影像發現能力,幫助醫師更準確的判別病灶。此外,利用癌細胞增生時的代謝活動和血管增生會引起溫度增高的現象,以乳房紅外線熱像儀也能在免觸摸乳房檢查的前提下,來探測和分析胸部溫度的變化,幫助醫師判斷病徵趨勢,早期預警病兆。紅外線熱像儀敏銳的溫度探測功能,也能輔助曾進行乳房切除的乳癌患者,搭配血液檢查來監測乳癌復發狀況。有鑑於乳癌年輕化的趨勢,池永昌醫師呼籲,低於40歲無症狀的年輕女性,以及有乳癌家族史的民眾,也最好定期接受超音波或紅外線等免觸摸乳房檢查,掌握自己乳房的異常徵兆,才能降低乳癌的死亡率。

定期乳房影像檢查 有效掌握乳癌的初期症狀

定期乳房影像檢查 有效掌握乳癌的初期症狀#腫塊

乳癌發現的早晚與治癒率有極其重要的相關性,若早期發現為原位癌與侵犯性乳癌越小,其治癒率甚高,在現今談癌色變的情況之下,影像醫學專家池永昌醫師表示,以預防保健的觀點出發,應在尚未有任何乳癌的初期症狀時即尋求篩檢,此為預防乳癌成功的第一步;其次,若發現有乳癌的初期症狀表現後,應積極定期追蹤檢查與自我檢查同步,以降低乳癌的罹患率。長期致力於乳房影像醫學的池永昌醫師說,摸到乳房有腫塊與乳腺疼痛是女性較常見之乳癌的初期症狀,而任何痛與不痛的腫塊都要注意,最好能了解其發生原因與定期追蹤,以防病變可能性。池醫師說明,大部分的乳房疼痛是屬於週期性疼痛,一般發生於經期前七到十天,有些女性甚至會痛到腋下,這種情況通常會持續到停經後才會完全消失;非週期性的乳房疼痛,通常是乳腺的炎癥表現,與月經週期變化無關,這種部分乳腺增生、乳腺組織增厚常出現在中年婦女身上,有可能產生癌變,不可輕忽,建議有此前兆的女性可先自我紀錄二至三個月,再求診請教醫師。除以上前兆外,民眾若有出現更嚴重的乳房變化,像是乳頭溢液帶血、乳房輪廓與皮膚上的改變、乳頭內陷,更應抱持高度警戒,盡速就醫檢查,以免耽誤最佳治療時間。目前就乳癌的初期症狀診斷可利用理學檢查、影像檢查,最後是組織的化驗加以證實,池醫師表示,光靠理學檢查並不足以能夠診斷患者就是罹患乳癌,最好還是要利用影像檢查、化驗才能進一步做出確認,建議二十歲以上之女性應每年定期做乳房紅外線熱像儀與AVBS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檢查一次,可早期指出病徵趨勢,預警病兆,超過四十歲以上之女性則建議再加做乳房攝影檢查,以早期發現鈣化呈現。池醫師指出,目前國人已越來越重視乳房影像檢查,因應趨勢現在已有專做乳房影像檢測的醫學影像中心,提供民眾舒適的乳房檢測環境與充分的醫師諮詢時間,更能排除大醫院因檢查時間過於匆忙,醫師沒有好好詢問病史導致診斷上誤診的風險,且預約制的專屬服務更使受檢者者不必等候、不受打擾,大大提升女性乳癌篩檢的醫療品質。台灣女性乳癌罹患率正逐年攀升中,池醫師提醒民眾,持之以恆定期追蹤是成功預防乳癌的不二法門,因大部分乳癌的初期症狀表現是以不痛的腫塊為主,若間隔過久才追蹤檢測,將有可能導致錯失早期發現乳房細胞異常的時機,建議有家族史遺傳、乳癌風險評估為高危險族群、抱有獨身主義或是生活作息不正常者,更應注意自我乳癌的初期症狀表現,每年積極追蹤與定期篩檢,才能確保放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