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塊

臉上長腫塊一碰就流血!8旬婦罹皮膚癌全因「喝錯水」

臉上長腫塊一碰就流血!8旬婦罹皮膚癌全因「喝錯水」#腫塊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82歲吳阿嬤來門診時,臉上貼了大大小小的貼布,臉上有3個紅色突起的腫塊,分別位落在鼻樑、臉頰、耳前,而且傷口不斷流出血水。問診後才知道,吳阿嬤年輕時務農,長年長期日曬工作,且年輕時曾過喝多年地下水,數年前臉上開始長出肉芽般大小突起,由於傷口癢曾用手摳除,但近來腫塊越長越大,一碰就大量出血,家人發現不對勁才緊急就醫。皮膚癌常發生於臉部、手部、腳部安南醫院皮膚科醫師羅子焜表示,經理學檢查後,懷疑其臉上腫塊是皮膚癌,因考量病患年紀而採用局部麻醉切除腫瘤,再用特殊縫合方法縫合傷口,以減少術後傷口周邊組織張力;如此一來疤痕會隱藏在臉上的自然分界處,日後恢復也比較美觀。病理結果顯示,臉上腫塊為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所致,已有完全切除乾淨,後續再定期追蹤即可。皮膚癌可分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黑色素癌,台灣最常見的皮膚癌就是基底細胞癌,第2常見為鱗狀細胞癌,第3則是黑色素癌。皮膚癌因表現多變化,早期病灶往往容易忽視其症狀,但若長期未理會恐再惡化。羅子焜指出,導致皮膚癌的原因大多為陽光紫外線曝曬,長期日曬工作者如農夫、工人、外送員等可能成為為高風險群。皮膚曝曬部位都是皮膚癌最常見的發生位置,其中鱗狀細胞癌跟陽光曝曬正相關性更高;黑色素細胞癌則常發生在手部及腳部,故若發現自身手掌及腳掌的新生黑痣有不正常快速長大情況,一定要就醫。此外,羅子焜補充,長期無法癒合的潰瘍傷口,也有可能轉變為鱗狀細胞癌,疤痕組織上的慢性傷口則要注意馬喬林潰瘍(marjolin ulcer)。所以當皮膚原有的痣突然顏色改變或變大、異常流血、發現不明腫塊或出現久不癒合傷口,就要盡速就醫,接受醫師安排的詳細檢查。因最常在太陽下曝曬!小心鼻子佔臉部皮膚癌25%羅子焜進一步解釋,面部皮膚癌有25%發生在鼻部,等於4位面部皮膚癌病患中,就有1位是鼻部皮膚癌,是由於鼻部較突出,易累積較多紫外線暴露。而曾經喝含砷地下水的民眾,比如南部烏腳病流行地區,通常在慢性砷中毒後約10~20年後,皮膚亦會開始慢慢出現多發性皮膚癌症狀。 皮膚癌依侵犯之惡性度和部位深度,決定了日後不同的治療方式。基底細胞癌惡性度低,手術治療成功率很高,預後通常較佳;黑色素細胞癌的惡性度高,故手術切除範圍較大。現行臨床上治療方式有外科手術切除、冷凍療法、電燒刮除、放射療法等,如侵犯之深度較深或已轉移,就需更進一步化療或標靶治療。病患在切除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後,仍應定期複診追蹤、自我檢查皮膚情況並注意護膚,尤其避免曝曬和皮肉損傷,羅子焜建議如:避免正午12點到下午3點強烈日曬時間,戶外工作騎車運動記得用衣服、傘、帽子或防曬係數SPF>50的防曬乳液來隔絕紫外線。羅子焜最後提醒,想預防皮膚癌發生,最重要應經常自我檢查臉部及四肢等,經常曝曬太陽部位的皮膚,並觀察每日情況;若懷疑可能的病灶,請諮詢皮膚專科醫師,才能有效治療,避免一生遺憾。

憂染疫延遲回診 牙齦冒硬幣大腫塊竟是血管瘤

憂染疫延遲回診 牙齦冒硬幣大腫塊竟是血管瘤#腫塊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74歲婦人,5月因右下牙齦腫大,在診所接受切除牙齦手術,術中不明原因血噴流而出,轉往醫院急診。初步評估為小動脈破裂導致大量出血,經放置止血敷料與骨蠟,靜脈滴注抗血栓溶解藥物止血,一周後傷口癒合良好,醫師建議牙周治療追蹤,但婦人因疫情嚴峻不敢前往醫院,拖至7月才回診,但相同位置已長出顆粒狀腫塊,大小約如一元硬幣,切片送病理診斷為罕見的血管瘤。口腔出血時 2個初步自我照護方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牙科醫師王君翎表示,出血不止常發生於拔牙或口腔手術後,當民眾感覺口水有鹹味,懷疑口腔出血時,切勿慌張,如為唾液混雜血絲,保持口腔與傷口乾淨即可,若傷口不斷冒出鮮血,建議使用乾淨紗布或濕潤茶包,壓迫傷口半小時,多數情況能達止血,若依然無法順利止血,應儘速至醫療院所處理。王君翎指出,根據出血來源不同,處理方式也不同。若是牙齦的出血,清除傷口發炎組織與未附著的血塊後,視情況以放置止血材料並縫合傷口。若為骨頭出血,會使用骨蠟填塞。若為血管性出血,多使用電刀或縫合,封閉血管末端。此外,文獻指出拔牙後出血和抗凝血藥物,並無太大相關性,未控制的高血壓、術後傷口感染、牙周發炎等更容易導致口腔出血,因此牙科治療後勿自行停藥,應依從醫生指示,以減少心臟血管額外的風險。新冠患者若有牙周病 死亡機率高9倍王君翎提醒,在疫情期間,除了減少出入公共場所、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口腔清潔照護也不容懈怠,牙齦出血多由牙齦炎或牙周病引起,而唾液中新冠病毒可藉由血液到達全身引起併發症。根據歐洲牙周病學聯合會(EFP)研究顯示,新冠患者若同時患有牙周病,併發症發生的可能性提高3倍,死亡機率高出9倍。

嘴破腫塊口腔癌病人初期常無病識感

嘴破腫塊口腔癌病人初期常無病識感#腫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和國民健康署於107年12月公布之癌症登記資料,口腔癌位居男性國人癌症死亡原因及發生人數第4位,每年約有7千名新發生個案、3千人死於口腔癌;其中男性佔所有發生和死亡數約9成。資料顯示口腔癌病人中有9成有嚼檳榔習慣,而吸菸及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風險也相對提高。對國民健康之危害甚大。世界衛生組織更將檳榔列為一級致癌物,檳榔本身常見的添加物像荖藤、荖花或石灰,其中亦含有黃樟素,也被證實為致癌物。衛生署邀請民眾一起來參與戒除檳榔愛惜健康。一名40歲男子因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的習慣,接受口腔癌篩檢時發現口內有不正常的腫塊,經切片後確診為「鱗狀上皮癌」,也就是「口腔癌」。經醫師手術治療後已順利出院,而且幸虧發現的早為初期口腔癌無須接受後續放射線及化學治療,且不影響外觀,但仍須門診追蹤。資料顯示,嚼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風險高於一般民眾28倍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張敏德表示,菸品中的尼古丁會破壞口腔的免疫系統、誘導細胞產生有機體突變可使癌細胞快速增生。目前奇美醫學中心於門診區設有快篩站,若是有菸酒檳榔等習慣史,滿30歲者皆可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或是透過健康檢查及相關社區活動之參與,可持健保卡(18至未滿30歲原住民請多備戶口名簿)至健保特約具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檢查,即可免費參與此項活動。口腔黏膜篩檢由受過訓練的醫師在充足的光源之下以直接或間接目視的方法,完整的對口腔黏膜做檢查,所需時間僅需幾分鐘左右,且受檢者並不會感到任何不適。檢查前請病人注意在一星期內勿有嚼食檳榔之習慣,避免因為檳榔黏膜症導致醫師檢查不易,此外也希望病人應將口腔內活動假牙移除後再行檢查可做出更清楚的結果。發現病灶與及時接受治療口腔癌,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口腔癌病人常常在發生初期因為沒有意識到罹患癌症而當成嘴巴破皮或牙齒感染自行服用成藥,或是確診後因擔心手術而嘗試偏方或自然療法因而延遲就醫甚至造成不幸的後果。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出早期(第0-1期)發現病灶與及時接受治療口腔癌,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臨床的研究也顯示:早期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7成以上,但如果延宕病情拖到第3期,存活率僅5成5。張敏德醫師建議,若民眾有以下的症狀,須趕快就醫進一步檢查:(1)口腔癌常見的症狀:口腔內部或頸部發現腫脹和硬塊、口腔黏膜表面顏色變白或出現紅色斑塊、兩星期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瘍、口腔附近部位有麻木或疼痛、口腔內有不正常的分泌物或出血、舌頭的活動性受限制和牙關緊閉等症狀。(2)咽喉癌常見的症狀:咽喉異物感或疼痛、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呼吸困難、頸部腫塊和久治不癒的咳嗽或咳血等症狀。若發現有口腔黏膜異常請按照醫師指示接受治療及定期回診。

臉頰凸腫塊罹口腔癌 憂還能活多久?

臉頰凸腫塊罹口腔癌 憂還能活多久?#腫塊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有些病人在一開始發現口腔內有異常變化時,會使用拖延戰術,希望日子拖著拖著、病情可能就好了,可能是害怕面對疾病,尤其當口腔癌臨床病變通常不明顯,病人常常置之不理,等到口腔內的狀況變嚴重後才會來就醫。牙齦及臉頰交界處有凸起腫塊的江先生,在太太陪伴下就醫,不規則的邊緣和有乳突狀突出使得左臉頰有膨出就像含了東西,經切片檢查確診為「口腔癌」。在問診檢查過程中,江太太直抱怨是因為江先生重面子「我平常勸他戒菸戒檳榔都不聽,這男人都不聽耶!愛面子啦,長了腫塊還隱瞞到不能再瞞才說出口。」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部位之惡性腫瘤的總稱,90%屬於鱗狀細胞癌,口腔包括的部位有唇、頰黏膜(唇和臉頰的內襯)、牙齒、舌頭下方的口腔底部、前三分之二的舌頭、口腔頂部的前面部分(硬顎)、牙齦以及臼齒後方的小區域。台灣地區口腔癌好發的部位是舌頭及頰黏膜。口腔癌早期治療 5年存活率為78%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耳鼻喉科李家萱醫師特別說明,口腔癌只要早期接受適當的治療,5年的存活率第0期到第1期的5年存活率為78%,且僅需小型手術,不會造成臉部變形。若是晚期(第三、四期),手術困難度較高、可能會進行手術、電療以及化療,可能必須面對外觀及口腔功能暫時或永久的改變。建議江先生戒菸戒檳榔,並配合斷層掃瞄及口腔切片等檢查。後來切片結果確診為「口腔癌第二期」。口腔癌可能的危險因子(1)嚼食檳榔、吸菸、喝酒。(2)陽光照射。(3)蛀牙、不當的假牙。(4)不良的口腔衛生。(5)長期營養不良。定期做口腔黏膜檢查 遠離口腔癌威脅李家萱醫師呼籲,家人之間如有發現身體有些不適、異常等問題,請鼓勵及支持家人立即就醫檢查。而有吸菸、吃檳榔、喝酒的民眾,如果口腔或舌頭有不明原因的潰爛、刺痛或異常出血,為了自己的健康及家庭幸福,一定要儘早就醫,並定期接受國民健康署補助的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26%的死亡風險。自覺就醫、及早發現病症,才能即早治療,如果病情有變化一定要回診,畢竟所有的癌症都一定是預防勝於治療。

不痛的頸部腫塊 6口腔癌症狀速就醫

不痛的頸部腫塊 6口腔癌症狀速就醫#腫塊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南投一名年約50歲的王姓男子,自己摸到右側下巴冒出一顆2公分大的腫塊大約有3週之久,雖然沒有疼痛感,但在太太的要求下,至耳鼻喉科門診檢查,醫師建議接受切片檢查,診斷是轉移性鱗狀上皮癌,之後再進一步接受相關分期檢查,確診為口腔癌第四期。口腔癌 大部分屬「鱗狀細胞癌」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的總稱,大部分屬鱗狀細胞癌,可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在台灣地區以舌癌與頰膜癌為大宗。口腔癌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細胞變性有密切的關係,其中以嚼食檳榔為最主要的原因,其他如:抽菸、喝酒、梅毒、過度陽光照射、長期營養缺陷、口腔衛生不良、尖銳的蛀牙、破損的補綴物、製作不當的假牙與牙套……等,都可能造成口腔癌。口腔癌的警訊 應儘速就醫檢查1) 口腔黏膜顏色或外表形狀改變:變白、紅、黑、褐,且無法抹去。2) 潰瘍:超過兩週以上未癒合之口腔黏膜潰瘍。3) 腫塊:口內或頸部任何部位不明原因之腫塊。4) 舌的運動與知覺:舌頭的活動性受限制,導致咀嚼、吞嚥、說話困難或舌頭半側知覺喪失麻木。5) 顎骨與牙齒:顎骨局部腫大,導致臉部左右不對稱。6) 口腔黏膜之知覺與開口度:口腔黏膜乾澀灼熱有刺痛感,開口有受限制,張嘴時口腔黏膜拉緊。不會痛的腫塊 更應當心國軍台中總醫院耳鼻喉科賴文森醫師表示,一般頸部腫塊是因發炎反應而產生,良性的淋巴腺炎會有疼痛感,通常在2至3週內慢慢變小、甚至消失。而大部分癌症轉移至頸部所產生的腫塊是不會痛的,因此不會痛的腫塊反而更應該當心。賴文森醫師表示王姓男子為第四期口腔癌,需接受癌症廣泛切除手術和缺損重建,以及手術後的輔助性化學放射線治療,整個治療過程至少要3個月,五年的存活率約莫50%。曾有菸、酒、檳榔癮者 為口腔癌高危險群摸起來硬梆梆、越長越大、單邊不對稱的頸部腫塊,「早期診斷、正確治療」才不會錯失疾病治癒的黃金期。尤其是曾經接觸過菸、酒、檳榔的高危險群,脖子出現腫塊通常都是要命的警訊,一定要盡早就醫治療!若發現異常的頸部腫塊,建議可至耳鼻喉科,由專業的醫師協助安排頭頸部詳細的檢查。

嘴唇水泡是腫瘤?醫師解密

嘴唇水泡是腫瘤?醫師解密#腫塊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醫生,我的嘴巴小水泡怎麼都好不了,會不會是癌症?」、「醫生,我咬破嘴巴水泡,怎麼好了沒幾天又長了?」牙科及口腔顎面外科門診中,常見病人因下嘴唇處突起腫塊而求診,主要症狀為凸起如水泡狀的腫塊,無疼痛感,常以白色或是微水藍色之外觀表現,大小通常在1公分左右最常見。進食或撞擊導致 本身不是腫瘤奇美醫學中心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林哲毅表示,口腔內的小水泡發生原因通常為外傷,如進食或撞擊咬到後造成唾液往腺體外累積,或是唾液腺管道阻塞造成小唾液腺腫脹而形成,黏液囊腫本身不是腫瘤,病理學上診斷為偽囊腫的病兆。許多病人會自行使用尖銳物品將其刺破,水泡消退後,數天至一周內就會再發現原本位置如先前一樣症狀,建議病人勿自行處理,以避免傷口感染等問題。若水泡自行消退則無需後續治療。以外科手術切除病兆和附近小唾液腺既然不是腫瘤,也能利用手術簡單解決,主要治療方式以外科手術切除病兆和附近小唾液腺為主,並接受後續病理檢查確定無其他病兆,相同的症狀表現亦有可能為其他診斷,臨床上有極少數發現為唾液腺腫瘤或是唾液腺癌。林哲毅醫師表示,唾腺組織分布在口腔軟組織內,而統計上以下唇最常出現此種症狀,手術後常見後遺症為嘴唇產生麻痹感,通常於半年內可自行改善,術後暫時性嘴唇變形通常無需太過擔心,不會因此造成後續美觀上問題。

聲音沙啞有異物 恐為甲狀腺癌晚期

聲音沙啞有異物 恐為甲狀腺癌晚期#腫塊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曾有一名男性患者,工作收入雖不多但也足夠一家三口生活,去年因脖子有異物突出及吞嚥困難等症狀就醫檢查,隨後確診為甲狀腺癌晚期,且已轉移至雙腿腿骨,初診時已手術切除甲狀腺,但右大腿仍疼痛並且行動吃力,放射治療後仍無法恐致癌細胞,後服用標靶藥物,數月後除了恢復自主能力,更重獲健康人生。喉嚨有異物感、不明腫塊、聲音沙啞2016年健保署相關報告指出,亞洲的甲狀腺癌發生率較其他地區高,女性發病率更為男性的3倍,同年甲狀腺癌發生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林振源表示,甲狀腺癌可能與基因或者輻射暴露有關,若已出現症狀,例如喉嚨有異物感、不明腫塊、聲音沙啞等,表示腫瘤已經壓迫到局部構造,通常已屬於晚期。林振源醫師接著說明,甲狀腺癌治療主要是以手術切除全甲狀腺,再加上放射碘做輔助治療,但根據林振源醫師提供的資料與經驗顯示,仍可能有約20%至30%的患者會於術後幾十年復發。針對癌細胞復發擴散者,施以放射碘或建議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納健保給付 每年約可省下百萬醫療費用三軍總醫院核子醫學部核子診斷科科主任諶鴻遠補充,口服標靶藥物即為系統性治療,藥物經口服吸收由血液在體內循環,可藉以改變癌細胞的作用,減緩甚至停止其生長,根據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此標靶藥物能有效降低41%的疾病惡化風險。林振源醫師解釋,此標靶藥物對放射碘治療無效的患者來說是一大契機,每年約有百位患者接受此治療。日前健保局通過給付,初估每位患者每年約可省下百萬醫療費用,大幅降低患者負擔,實為一大福音。養成健檢好習慣 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間但造成甲狀腺癌的病因不明,目前研判應與輻射或遺傳有很大的關係,但死亡率則男性高於女性,且通常與腫瘤復發和轉移有關。諶鴻遠醫師最後呼籲,甲狀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無法從外觀得知,因此應養成健檢習慣,特對於已罹患甲狀腺癌的民眾也切莫輕忽追蹤的重要性,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頸部摸到腫塊 恐為甲狀腺癌

頸部摸到腫塊 恐為甲狀腺癌#腫塊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目前在台灣,每10萬人中,約有5至7人罹患甲狀腺癌,是女性10大癌症發生率的第5名,好發於20到45歲,雖然比例低,但是發生率有逐年上升傾向,讓人不得不注意甲狀腺癌的重要性。20~25%髓質癌患者 有家族遺傳傾向甲狀腺癌成因多不明,目前證實最有關連的是輻射暴露(例如居住在輻射汙染區域、兒少時頭頸部或胸部上方曾接受過多X光等輻射性檢查或放射線治療),而且可能在10至20年後才發生,此外,有約20~25%的髓質癌患者具有家族遺傳的傾向,有些橋本氏甲狀腺炎患者可能與甲狀腺惡性淋巴瘤的發生有關。乳突癌所佔比例最高約75%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黃晞育表示,甲狀腺癌一般可分為乳突癌、濾泡癌、髓質癌、分化不良(未分化)癌、轉移癌與其他較罕見癌類,其中以乳突癌所佔比例最高(約75%),其次是濾泡癌(約15%),而其他的癌則發生比率較少,髓質癌、分化不良癌各約佔5%。一般而言,分化良好型癌(乳突癌及濾泡癌)在人體所有癌症中,相對而言算是生命危害很少的癌,主要是因為其生長緩慢,而且可使用手術切除、放射碘131、甲狀腺素治療等治療方法,在一般狀況下,病人的預後良好。頸部摸到硬塊 摸起來不平滑甲狀腺癌最常見症狀是頸部摸到腫塊,或在健康檢查接受甲狀腺超音波而發現腫塊,如果腫塊摸起來是硬而且表面不平滑,則要考慮乳突癌的可能性,但濾泡癌有時摸起來是軟而有彈性,還有,有些患者也可能會摸到頸部淋巴結,此外,比較少出現的症狀有: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呼吸困難及胸部不適、體重減輕等。另外,做過甲狀腺全切除的病人,醫師會根據病人年齡、性別、癌細胞的種類、腫瘤大小、局部和淋巴腺侵犯程度來決定是否做放射性碘-131治療,黃晞育醫師表示,施行甲狀腺全切除術後,理論上體內甲狀腺球蛋白數值應近於零,若術後追蹤顯示逐漸上昇的甲狀腺球蛋白,則表示有局部復發或轉移情形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