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

3要點改善睡眠品質!

3要點改善睡眠品質!#睡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研究顯示,台灣每五個人就有一位失眠,女性人口與年長者失眠比例更高,失眠所引起的各種慢性病更讓人困擾,像是消化不良、頭暈頭痛、精神難以集中、情緒起伏大、容易緊張焦慮等等,長期下來更會造成代謝不良,毒素積累,免疫變差。休息是身體修復自癒的關鍵,現代生活的緊湊壓力常逼得人出現睡眠障礙,連帶影響身體健康。要點一、簡單的伸展運動:從頭部、肩頸、腰臀到腿部各個部位,舒展身體柔軟筋骨更好睡。瑜珈坐轉式/一腳跨到另一腳側,腳掌貼地。身體轉向後方,同側的手貼地支撐,另一手輕靠膝蓋。要點二、放鬆安神的精油按摩:教你用紓壓安神的幾款精油,從頭頂、眼周、手掌與腳掌等對應的舒眠穴位,提升睡眠品質。1)乳香精油/為精油之王,提煉自乳香的樹脂,產自中東地區。它能活血,舒緩美化肌膚,強效卻溫和。2)檀香精油/有安撫作用,可以使人清心、凝神、排除雜念,抗焦慮,安神,是幫助修身生養性的美好精油。3)迷迭香精油/含迷迭香酸,用於健胃、發汗、治頭痛、助消化、安神等,也是烹調中常見的香料。4)廣藿香精油/廣藿香又名左手香,氣味持久而濃郁,具定香作用。促進傷口癒合,預防發炎,能幫助細胞新陳代謝,有去疤功效。5)薰衣草精油/能舒緩壓力,放鬆肌肉 ,對刀傷燙傷修復力佳,可平撫焦躁情緒,所以經常運用於提升睡眠品質。6)馬鬱蘭精油/平靜與正面具有提振作用,舒緩倦怠緊張的肌肉,支援健康的呼吸系統,睡前薰香可擁有個更好的睡眠。7)岩蘭草精油/鎮定之油,聞起來像厚實的土木香,鎮靜中樞神經系統,屬於深度放鬆精油。幫助人在感到失去平衡時,回歸鎮定的狀態要點三、影響睡眠的飲食:睡前避免這些刺激性的飲食,減少身體負擔,吃好睡飽沒煩惱。1)生冷腸胃要保持溫熱,消化才會順利。生冷食物一進入胃部會消耗熱能、降低溫度,讓消化遲滯,傷害胃部。中醫也說百病從胃起,胃氣充足,也就是消化吸收良好的話,自然不容易生病。尤其是女性,還是要少食生冷,以免婦科問題。2)油炸油炸食物容易造成脹氣。日常食用還是以天然的植物油較佳。3)辛辣辣食傷胃也傷眼,且讓身體過於亢奮,反倒影響睡眠。(本文摘自/超有感助眠脖圍/大大創意)

調查:青少年睡眠不足7小時 成績表現差

調查:青少年睡眠不足7小時 成績表現差#睡眠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青少眠睡眠問題,不僅會影響情緒還會出現課業表現不佳的問題!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最新調查顯示,青少年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失眠的經驗!而平日睡眠時數平均為7.12小時,而在夜間睡眠不足7小時中,超過6成受訪者會出現上課遲到、打瞌睡,並影響學業成績等問題!逾2成青少年曾失眠 北北基最高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主辦「2016年青少年睡眠大調查」結果顯示,全台青少年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2.8%,並有近15%因此干擾到日常生活;而在「睡眠與學業成就表現」調查顯示,青少年平日睡眠總時數平均為7.12小時,而隨著就學階段往上,睡眠總時數跟著減少,當夜間睡眠總時數低於七小時,分別有63.5%與75.5%出現上課遲到與打瞌睡的情況。反之,若高於七小時以上的青少年,則有較高的比例其學業成績表現落於班上前段。另,調查也發現北北基地區的青少年在失眠經驗的比例較高。北北基的青少年平日上課時間,包含課後輔導、補習班與才藝班等高於其他區域的青少年,而上床睡覺時間也較晚。對此,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睡眠中心臨床心理師黃彥霖表示,家長幫孩子安排較多的課後學習本意或許是好的,然卻也因此壓縮青少年夜間睡眠時間,可能導致孩子有睡眠問題,進而影響其學習表現。學子瘋3C 失眠比例高本次調查另一主題是「睡眠與上網、玩遊戲等使用3C產品活動的時間」,調查結果顯示,青年上網、玩遊戲的時間大於2小時以上,33.4%會失眠、35.3%有失眠經驗,且在學業成績表現上,近4成在班級的後段班,顯示青年花費在上網、玩遊戲的時間較長,不只有較高的失眠比例,也在學業成就有顯著的干擾。因此他提醒,家長可多注意,並視情況溝通改善。 

修復大腦疲勞 睡6~7.5小時最佳

修復大腦疲勞 睡6~7.5小時最佳#睡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能夠幫助我們睡得好,並且有效奠定年輕體質良好基礎的睡眠節律,是健康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好幫手。睡眠分為「快速動眼期」與「非快速動眼期」,以90分鐘為周期,重複4到5次,直到起床的時間。快速動眼睡眠,是為了讓身體休息所進行的淺層睡眠,即身體在休眠,但大腦仍處於活動的狀態。人體在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工作,是修復精神。當身體處於休息狀態時,悲傷和憤怒等情感或精神壓力,都會變得舒緩許多。另一方面,非快速動眼期則是讓腦部充分休息的睡眠,人體在這個時期,進行的是身體的維修工作。在腦部休眠期間,調整腦部的神經迴路,修復皮膚及肌肉組織,強化免疫系統機能等等。非快速動眼期是比快速動眼期更深層的睡眠,但其中也區分為淺眠與深眠的時期。在睡眠的前半時間,以深層的非快速動眼期居多,後半則以淺層的非快速動眼期為主。(本文摘自/喚醒你的回春賀爾蒙,年輕15歲/大是文化出版)

11點前睡覺 老化胖不找你

11點前睡覺 老化胖不找你#睡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台灣有句俗語說,小孩子「一暝大一吋」。但其實睡眠對於預防成年人老化,也具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促進孩童成長的生長賀爾蒙(生長激素),在青春期的分泌量會到達顛峰,之後便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慢慢減少。人體主要是在睡眠中分泌這種生長賀爾蒙,一般來說,從晚上10點到凌晨2點之間,是分泌最旺盛的時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盡量要保持在晚上11點之前,就上床睡覺的習慣。睡眠,其實就是身體的維修時間,而提升睡眠品質的訣竅。生長賀爾蒙能夠有效修復白天受紫外線損傷的肌膚、舒緩運動等因素磨損的肌肉組織,並能消除身體疲勞,提升免疫系統的防護力。在4、50歲的中年時期,生長賀爾蒙如果分泌異常,很可能會出現各項身體警訊。人一旦進入中年,就是體質的分水嶺,其中「變得容易發胖」,是不可輕忽的症狀之一,甚至可以說是開始老化的重要前兆。(本文摘自/喚醒你的回春賀爾蒙,年輕15歲/大是文化出版)

研究:睡左側 起床比較愉快

研究:睡左側 起床比較愉快#睡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句成語叫「自作自受」,無論從字面上或引申意義來看,說得一點都沒錯。一個人睡在床的左側或右側,睡彈簧床墊或無彈簧床墊,蓋暖和的被子,或是房內開了一盞小夜燈,健康狀況都會隨之而不同。一些關於新生兒的科學研究顯示,只要讓寶寶仰睡而非趴睡,就可以大幅降低嬰兒猝死率。至於我們大人則要找出適合自己的睡眠姿勢,而且這麼做永遠都不嫌遲。一家英國的連鎖旅館針對三千名住客進行了一項調查,以得知睡在床的左側或右側,是否會對身心安適造成影響。結果顯示,睡左側的人,起床時心情較愉快、樂觀,也比較不緊張。根據數據,睡左側的回答者,有25%起床時,對人生有正面看法,睡右側的回答者則為18%。某些行為心理學家針對這點進行了研究,認為睡床左側的男性,生性善於保護他人,也比較實際;至於睡床右側的女性,生性則較浪漫多感。不過,這也與各地文化有關。在中國文化與風水研究中,睡在床右側與「陽」(責任與行動的同義詞)相連結,左側代表的是符合女性善感特質的「陰」。關於睡姿的問題,帶動了無數科學研究,而這些研究又徹底顛覆了醫學上的說法。幾十年來,我們都誤以為該讓寶寶趴睡,以避免寶寶因溢奶而窒息,時至今日卻已不同。所有醫生都建議要讓寶寶仰睡,因為這個姿勢能大幅減少新生兒猝死的風險。只要想想一個讓被子裹住的小寶寶,整個人陷進了過軟的床墊中,就可以明白,寶寶會有缺氧的危險。要是寶寶容易溢奶的話,可以在床頭下墊一大本厚重的書,使床墊微微抬高。我也建議有橫膈裂孔疝氣伴隨胃酸逆流的成年人,千萬別在餐後立刻睡覺,至少要等個2小時再上床。另外,喜歡在床上看電視的人,最好用兩、三個枕頭墊著,讓自己呈半坐的姿勢。瑞典的豪柏格教授針對癌症發生率與睡姿相關性進行研究,提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對於某些癌症為何傾向於發生在身體的某一側,他感到不解,其中有兩種癌症尤其令他好奇,就是肺癌與皮膚癌。研究結果顯示,這兩種癌症發生在身體左側的機率明顯較高,於是他試著找出合理的解釋。過程中,特別令他驚訝的是,通常較少受到陽光曝曬的身體部位(已知陽光曝曬是誘發皮膚產生黑色素瘤的危險因子),罹患這些癌症的機率反而較高,就女性而言是大腿與臗部,男性則是軀幹。他並注意到,日本並沒有出現這種身體左右側的差異與黑色素瘤的不尋常分布。在其他的研究中,科學家觀察到床墊內的彈簧形成了一種電磁場反應區。但是日本人因為使用的寢具不同,並沒有這種現象──日式床墊是直接鋪在地上,並且從來不含金屬。科學家認為床墊的「彈簧」構成了一個電磁場接收區,而睡在上面的人便長期於夜間暴露在電磁場中。他們並認為這可以解釋為何身體的某些部位(男性是軀幹,女性是下肢與髖部),反而比受到陽光曝曬的部位,更容易產生黑色素瘤。法國良醫的健康真心話:電熱毯與子宮癌就連電熱毯這種日常用品,蓋久了也可能會影響健康。美國阿貝爾教授研究了電熱毯與子宮癌的相關性,結果令人意外。他指出,夜間持續用電熱毯超過二十年,罹患子宮癌機率較高。偶爾用電熱毯並不會有任何危險,不過,持續使用這種發熱保溫方式,還是會對健康造成不好的影響。對於這種奇怪的現象,目前還沒有找到解釋的理由。(本文摘自/不吃藥,激活身體的自癒力/寶瓶文化出版)

台灣人健康指數不及格 睡眠差、無知己談心

台灣人健康指數不及格 睡眠差、無知己談心#睡眠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除了身體的健康,心靈的健康也是民眾日漸開始關注的問題,一項由壽險業者調查之國人「360°康健指數」,根據民眾對於身體、家庭、社交、財務與工作等5大面向評估自身的滿意度,結果顯示台灣民眾平均的康健指數為56.8分,其中財務是民眾普遍認為的壓力來源。三明治族壓力大 7成受訪者睡不飽五大面向中,民眾認為表現最好的是「家庭」,超過8成受訪者認為能使父母、伴侶、孩子健康幸福很重要,有一半的人自覺與孩子和伴侶的關係良好;然而調查同時發現,受訪者每5人就有一人是需要同時照顧扶養父母和子女的三明治族,家庭責任重大同時也帶來壓力。其次,超過7成民眾認為「身體」面向最為重要,然而卻有7成受訪者表示每天睡不飽、睡不好,顯示國人多數有睡眠問題;萬芳醫院家醫科林英欽醫師指出,工作及財務壓力都可能導致睡眠障礙,平時應養成良好的抗壓性、適當運動、規律作息時間,並創造合適休息環境,藉由提升睡眠品質,改善身體健康狀況。苦水無處吐 2成國人沒有可談心的朋友其中台灣民眾的社交面向最引人注目,原因竟是帶來便利的網路與智慧型手機深入民眾生活,使得1/5國人認為沒有可以談心的朋友;諮詢心理師林萃芬對於年輕族群仰賴虛擬社交的趨勢表示憂心:社群網路僅能輔助維持人際關係,而情感連結則必須透過面對面相處才能產生。她呼籲民眾,現在就放下手機,透過與親友的聚會轉移對網路的依賴,建立真實世界中的親密感。而「工作」與「財務」滿意度則是最低,也是拉低台灣民眾整體康健指數的關鍵。78%受訪者覺得最不滿意是薪資與獎酬福利,而且有3/4的人覺得工作壓力大。財務狀況則最令人煩惱,高達9成民眾憂心沒有足夠的金錢可以退休,或是無法滿足自己及家人醫療需求的經濟能力。飲食、運動增加抗壓性縱觀國人平均康健指數不及格,林英欽醫師指出,當自己的期望與表現出現落差,就容易產生壓力,尤其對於三明治族來說,家庭責任帶來的壓力更是影響著身體的健康,透過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增加自身抗壓性,提高健康指數。

晚上走路30分鐘 消除白天疲勞睡更好

晚上走路30分鐘 消除白天疲勞睡更好#睡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想各位當中有很多人都曾有以下的經驗。當疲勞累積時,人就變得容易發怒,疲勞與壓力會讓自律神經呈現混亂,因此人累積疲勞當然就容易發怒。為了控制怒氣,就要每天下工夫自我修復,以免疲勞累積,這點很重要。所謂的自我修復,其實並不需要特別的道具。為了有效地自我修復,我建議把所有的活動以30分鐘為單位來分割,然後化為行動。因為30分鐘不會太長也不算太短,是整頓一項工作剛好夠用的時間。過了下午四點,我想很多人就會因為疲倦導致工作停頓不前,但是即使如此還是得繼續手中的工作。我通常在這時候會設法休息30分鐘。設定鬧鐘或計時器,剛好就在30分鐘內,什麼都不做、只是放空自己。這樣做之後,自律神經就趨於安定,30分鐘後身體就可以重新開機。當然無法消除全部的疲勞,但是一旦自律神經可以重開機,就可以恢復精神集中力。至於解除因工作產生的疲勞的方法,我的建議是晚間走路30分鐘。在吃過晚餐到就寢之前,請以緩慢的速度走路。我大概都是以30分鐘走完大約兩公里的路程。或許有人會擔心工作之後已經累了,回家之後根本沒有體力可以運動,但是晚上運動好處很多呢!白天會因為工作感到疲累,主要是長時間採用相同的姿勢導致肌肉僵硬、血液循環變差的緣故。如果在夜間做點輕微的運動如散步,就可以解除肌肉僵硬,末梢血液循環也會變好。結果是運動反而比不運動更可以消除疲勞。血液循環變好,自律神經的活動自然也會改善。就實際測量的數據來看,利用晚上運動比不做任何運動,夜間的睡眠品質更好。在睡眠時間內消除疲勞的效果也比較高。但是請不要從事太劇烈的運動。例如,可以散步但不要慢跑。晚上是副交感神經應該活絡的時刻,如果做劇烈運動會導致交感神經活躍,產生反效果。走路時也建議選擇安靜的場所,以免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大家總認為早上運動比較好,不過就結論來看,晚間運動的效果比早上來得好。因為早上運動可是伴隨著許多風險呢!早上是交感神經較活躍的時刻,此時血管收縮、肌肉較僵硬,因此比較容易受傷。以前很多運動部門都喜歡在早上練習,但是因為受傷的風險很大,目前多數的案例顯示,最早至少也要超過早上十點,才開始展開晨間練習。再者,早上也是最容易發生心肌梗塞的時刻,跟醫療有關的人應該都知道,早上運動是相當危險的。早上做運動還有一個缺點,到了開始工作時身體也開始感到疲累。我過去也曾試過早上運動,但是因為在疲倦的狀態下上工,明顯感覺到工作的精準度下滑了。因為疲勞,所以也容易變得焦慮,我認為早上運動對工作絕對沒有幫助。早上,在開始準備上班之前提早30分鐘起床,先做點閱讀書籍、寫文章等動腦的事情度過這段時間,這樣最理想。確保早上這30分鐘的時間,或許就會產生很多好的靈感和創意。再者早上的時間如果很充裕,也可以避免因為擔心「會遲到」產生焦慮,導致自律神經崩盤。對自律神經而言也是很好的切換方式。日本古代有句諺語,「早起好處多」可不是胡說呢!(本文摘自/打造身體一生不動怒的方法/天下雜誌出版)

UVA讓肌膚老化多5倍 美醫師教2招凍齡術

UVA讓肌膚老化多5倍 美醫師教2招凍齡術#睡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編譯)別以為只有夏天才需要防曬!不管陰天、雨天還是冷颼颼的冬天,紫外線可沒在放年假、照樣打擊你的肌膚!事實上,並不是眼見的陽光會讓人曬黑,連辦公室的燈管、手機都很危險。對此美國皮膚科醫師指出,冬天曝曬陽光時間少、受到紫外線的傷害相對低,此時正是「凍齡」好時機;應掌握2招彌補今夏防曬失敗,更為明年的小可愛、比基尼做準備。●加強防曬/紫外線無處不有,室內外都要擦防曬一般人都知道,出門一定要擦防曬、撐陽傘,以免紫外線沉澱變成「小黑人」;但其實,不管天氣好壞、位於室內室外,都應加強防曬保護;甚至是開車、坐在辦公室都有可能遭受紫外線的傷害。對此皮膚科醫師表示,若室內有窗戶、玻璃,紫外線都會滲入皮膚,實在不可輕忽。醫師強調,陽光是讓人老化頭號殺手,除了常見的短波紫外線(UVB),長波紫外線(UVA)對皮膚傷害更大。因其對肌膚的長波照射難以預防,且為慢性累進傷害; 不只如此,UVA是以非常慢又微量方式造成皮膚老化、皺紋、斑點生成。科學家也證實,UVA對肌膚的傷害足足高出5倍多!因此,每天上妝前應多加個防曬步驟,對抗「無處不在」的紫外線。●充足睡眠/美容覺修護肌膚、減少老化跡象除了防曬外,多睡「美容覺」也是讓肌膚亮白的好方法。皮膚科醫師說,睡眠不只讓人精神百倍,看起來更有氣色外,也是抗老、美白的助手!因為睡眠不足會釋放更多皮質醇、分解膠原蛋白,導致生長激素減少;進而產生細紋、黑眼圈,甚至加速肌膚老化。醫師解釋,如同身體需要利用睡眠修復,肌膚也要「好好休息」;之所以稱為「美容覺」就代表其能夠修護肌膚,減少老化跡象、看起來更透亮!因此冬季時應掌握防曬、充足睡眠2大招,在明年春夏當個美美的白雪公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