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製劑

住路邊、山區 氣喘病患症狀恐加重!

住路邊、山區 氣喘病患症狀恐加重!#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住路邊、山、河川旁,竟然會誘發氣喘!根據統計,我國氣喘病患,高達八成都是過敏所致,而台灣空汙嚴重,以及山區多濕氣等原因,讓氣喘病患幾乎是「無地容身」,動不動就因過敏原進而誘發嚴重氣喘,甚至每周因氣喘跑急診的病患,更是不佔少數,醫師就指出,山地溼氣重,易孳生黴菌,路邊因機車、汽車流量大,易產生廢氣,若氣喘病患長期久居在這些地方,將使症狀更加嚴重!嚴重性氣喘患者 多數住河邊與路邊台灣胸腔疾病協會理事長郭漢彬教授指出,嚴重型氣喘患者約有八成屬於過敏誘發,除了已知過敏原外(如家居塵蟎、寵物皮毛、花粉、黴菌等),環境污染物也是直接致敏的因子,且常被忽略。但根據臨床觀察,只要空氣污染惡化,其實也會誘發或加重過敏性氣喘發生,患者會呈現胸悶、喘嗚、呼吸困難等症狀,氣喘病患到急診求助和住院人數便會明顯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林口長庚醫院針對院內一百五十位嚴重型氣喘患者進行調查,比對患者的居住地、居住環境和環保署的空汙地圖,分析嚴重型氣喘與環境的關聯性,發現6成5的患者住在高速公路或快速道路旁,2成住在山邊及鄰近河邊,顯示嚴重型氣喘患者住家多落在空氣汙染程度嚴重的地區,特別是高速公路或快速道路旁。嚴重型氣喘患者 可考慮氣喘生物製劑追究其原因應是汽機車流通量大、排放廢氣量高,患者長期暴露於毒性高的半揮發物質中,易誘發嚴重型過敏性氣喘。研究另外發現,山邊及鄰近河邊區域因濕度較高,黴菌所誘發或加重的過敏性嚴重氣喘亦顯著增加。當環境致敏因子無所不在,空氣汙染又無法在短期內改善,過敏性體質的病患只要接觸少量過敏原,就會引發嚴重的過敏反應,體內產生大量IgE (免疫球蛋白),造成過敏性氣喘、鼻炎發作。然而,在常規抗發炎藥物治療無效的事實下,就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郭漢彬指出,嚴重型氣喘病患,健保目前已給付氣喘生物製劑供患者使用,八成病患症狀都能獲得改善。醫師也提醒,氣喘病患,應避免接觸已知的過敏原,並且出門時戴上口罩,當環保署所發出的空汙指標,顯示空氣惡劣,盡量能不出門就不出門,以免讓症狀惡化。

惡夢連連!妙齡女乾癬嚴重 頭皮變硬殼...

惡夢連連!妙齡女乾癬嚴重 頭皮變硬殼...#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為了對抗乾癬,患者無所不用其極,各式偏方都不放過!一名李姓患者甚至為了藥方,一大早到路邊的電線杆去抄貼在上頭的偏方,不料乾癬症狀完全沒得到緩解,還吃足了苦頭。患者李小姐表示,自己與乾癬奮戰數十年,除了正統醫療外,她也試過各種偏方,甚至曾經一早到路邊的電線杆、忙著抄貼在上頭的偏方與藥方,只是服完藥後,乾癬情況完全沒改善。頭皮白屑變硬殼 需用冷洗劑才能解除因嚴重乾癬,長年以來,李小姐的頭皮上總會長出類似安全帽般的白色硬殼,上藥沾染的藥膏還得用燙髮的冷洗劑才能清除,更慘的是,乾癬脫落時頭皮整個紅通通的,「簡直沒完沒了,天天都是惡夢。」李小姐如此說。雙和醫院皮膚科李婉若醫師表示,乾癬可藉由藥物或照光治療,但若病灶位於頭皮或指甲,上述療法恐難以發揮療效,可能必須評估是否使用生物製劑,該個案因乾癬情況嚴重,嘗試各種方式治療,一直不見成效,直到用了生物製劑後,病況才逐漸獲得控制。鄒嘉倫醫師也指出,乾癬雖然無法根治,但可以有效控制,只是傳統的治療方法需要較長的時間,容易讓病患失去耐心而中止治療,但生物製劑的出現,能提高治療率達7~8成,對患者而言,為一大福音。

不只是外觀問題 乾癬病患併發代謝疾病機率高!

不只是外觀問題 乾癬病患併發代謝疾病機率高!#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蕭先生一直有乾癬的問題,但因為工作繁忙,醫師交代的照光也有一次沒一次的,加上病灶平常都可以靠衣服遮蓋起來,蕭先生一直沒有積極的持續治療,沒想到醫師竟然告知他,乾癬患者有高於一般人的比例會罹患心血管疾病,而近幾年來,蕭先生也確實有高血脂與高血壓的問題。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楊蕙如醫師表示,一般民眾通常對於乾癬都認為是皮膚的疾病,治療都是以改善外觀為主;但研究發現,乾癬屬於慢性發炎疾病,與心血管疾病有很大的相關性,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心肌梗塞等,呼籲乾癬病患應積極治療,以降低身體其他疾病產生的機率。乾癬生成非單一因素 大多數病灶發生在皮膚楊蕙如醫師說明,目前乾癬生成原因尚不明確,但一般相信乾癬生成不是單一因素。研究指出,有幾個基因被證實與乾癬相關,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也可能誘發乾癬;而乾癬病患因為皮膚角質層表現異常,大多數病灶發生在皮膚,就是皮膚反覆或是持續出現發紅、脫皮的斑塊,常見位置如:頭皮、手腳、生殖器,或其它容易被磨擦的位置;此外,部分患者會有指甲凹洞、甲床剝離、萎縮,以及少數患者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的問題。乾癬控制不良 易併發其他慢性疾病由於乾癬表現方式大都為皮膚脫皮、皮膚破裂血跡斑斑等,因此時常導致病人心理障礙與挫折,治療通常也只著重在改善外觀。然而,楊醫師指出,研究發現乾癬是皮膚角質不正常增生的慢性發炎疾病,當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容易導致新陳代謝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此外,有一少部分的病人也會同時合併乾癬性關節炎,更需要防止關節變形的狀況。新型生物製劑改善率達75%楊蕙如醫師表示,乾癬治療主要是改善外觀,減少脫皮、止癢,盡量讓患者回復正常生活,傳統治療方式為外用藥膏、口服藥物、照光治療及生物製劑,針對輕度的乾癬病患,多半外用藥膏合併照光;而中重度則是口服治療合併外用藥膏為主,一般需持續4至6周才有效果,生物製劑則因有機會從發炎的根本做抑制,而成為中重度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楊蕙如醫師接著表示,去年健保局給付的新機轉、長效的生物製劑,三個月施打一次不僅對病人來說很方便,對於病灶改善程度也很不錯。約有6~7成病患經過3至6個月的治療,改善率可達到75%。因此,呼籲病患,雖然目前乾癬沒辦法完全治癒,但透過定期治療、追蹤,乾癬還是可以獲得有效的控制,同時也可望降低身體其他疾病產生的可能性。

莫輕忽!乾癬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

莫輕忽!乾癬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5歲的陳太太是名中重度的乾癬病患,不僅皮膚癢、手腳出現紅疹、身上的皮屑更是不停飄落,使得陳太太越來越自卑,不僅不敢出門,也不願意接受治療。近期健康檢查發現自己有高血壓的問題,詢問醫師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因為乾癬沒有控制好所引起的併發症。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楊蕙如醫師表示,由於乾癬表現方式大都為皮膚脫皮、皮膚破裂血跡斑斑等,民眾都認為是單純的皮膚疾病,治療也是以改善外觀為主;但研究發現,乾癬屬於慢性發炎疾病,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的情況下,容易導致新陳代謝與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心肌梗塞等,比起常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更是高出好幾倍,乾癬病患及家屬可輕忽不得。至於民眾常認為「乾癬會不會傳染」的問題,楊醫師笑談,乾癬目前推測形成原因與皮膚的免疫系統失調有關,進而造成皮膚過於快速的增生,跟感染並無關連,所以並不會傳染給他人。有鑑於此,彰化基督教醫院安排皮膚科醫師與藥師進行專題演講,協助病友及家屬獲得乾癬相關醫療新知,與日常保健的生活方式,邀請病友與家人一同參加。活動名稱:乾癬治療與照護講座活動時間:102年12月21日(六)下午13:30~16:40活動地點:彰化基督教醫院10樓梅鑑霧禮拜堂洽詢電話:04-7256652 

新婚就發病!女子行動不便、上下樓全靠丈夫背

新婚就發病!女子行動不便、上下樓全靠丈夫背#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剛新婚類風濕性關節炎就病發,家事、日常活動先生通通一把抓!30年病史的徐小姐回憶起新婚期間連最基本的切菜都無法做,還得麻煩先生背著她出入的日子,仍感到十分愧疚。但也因為家人無私的支持與照顧,讓她有了積極面對治療的信心與決心,她使用生物製劑治療關節炎已三年,目前情況相當良好。徐女士表示,當時的醫藥環境不如現在,使得病情無法有效控制,連張嘴、梳頭等簡單動作都十分困難,更一度全身關節疼痛、僵硬,躺在床上無法動彈,只能由先生背著她下樓。看到丈夫如此辛苦,要工作又要照顧她,自己卻連做一頓飯慰勞也沒辦法,為此相當沮喪,而情緒一不好,情況就更容易惡化。但看到家人的憂心,她決定要以積極和堅強的心態面對疾病,但多年來使用傳統治療無法有效控制病情,3年多前在醫師的建議下開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目前疼痛獲得顯著緩解、關節活動度也明顯改善,生活品質因而大為提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張棋楨醫師表示,中重度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目前多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可有效幫助患者緩解疼痛,保持關節活動度;而生物製劑的選擇,醫師建議應優先以療效及安全性為主。● 安全性/因生物製劑是藉由抑制腫瘤壞死因子(TNF-α)作用,來達到調節免疫機制,減輕發炎的同時也會降低免疫力,感染風險也隨之提升,因此若選擇「半衰期短」的藥物,可因為代謝快、在體內停留時間短,較能降低感染風險。● 療效性/透過施打針頭的改善,降低恐懼、增加治療意願與療效,新型生物製劑注射筆在施打過程中完全看不見針頭,降低患者對於針頭的恐懼,並且不需額外抽取藥劑。這樣的隱藏式設計,研究指出可增加病友3成的治療意願,進而強化病友持續治療信心,提昇治療成效。

關節腫痛、發炎 生物製劑緩解病況

關節腫痛、發炎 生物製劑緩解病況#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手部關節是否時常感到疼痛、腫脹,甚至發熱?早晨起床覺得跟木頭人一樣、全身硬梆梆?皮膚上出現不明紅斑?若出現上述症狀,民眾要當心免疫系統出狀況!為提昇民眾對於風濕免疫疾病的認識,花蓮慈濟醫院今(1)日舉辦衛教講座,提供正確的知識與治療觀念,民眾反應相當熱烈。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董事長李修身醫師表示,風濕免疫疾病是自體免疫系統異常的全身性疾病,發病原因相當複雜、影響範圍也廣泛,如退化性關節炎、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肌腱炎與纖維肌痛症等皆是相關疾病。關節炎是免疫系統出錯 可藥物與復健治療並用關節炎疾病不只種類繁多,治療方式也會依據疾病惡化程度不同而有客製化的藥物需求。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潘郁仁醫師說,針對中、重度僵直性脊椎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目前的治療趨勢是使用生物製劑;生物製劑是利用生物蛋白質合成的藥劑,相較傳統口服藥物副作用低、安全性高,治療成效也較好。除藥物治療外,復健科梁忠詔主任也呼籲關節炎患者應進行適度運動,保持關節活動能力以及肌耐力,減緩病情惡化時可能發生的關節退化。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 提防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 提防心血管疾病找上門#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吳太太今年65歲,因為類風濕關節炎治療長達10年,最近因為胸悶不適,就醫後才發現罹患心血管疾病。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醫師表示,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除了疾病本身的影響,再加上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呼籲民眾應及早並積極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將發炎症狀控制好,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會造成關節變形 黃文男醫師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種由自體免疫障礙所引起免疫系統攻擊關節的長期慢性炎症,這種炎症會造成關節變形直至殘廢,甚至因關節痛楚及磨損而失去部份的活動能力。除此之外,因為疾病本身也可能對於關節外的組織,包括:皮膚、血管、心臟、肺部及肌肉等造成影響。根據血管醫學臨床與研究資料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腦中風的風險也有1.7倍,與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同。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的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會較一般人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則比一般人低,容易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類風濕關節炎治療 目前以口服藥物及生物製劑為主針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病患的治療方式,黃文男醫師說明,傳統治療方式以口服藥物為主,像是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免疫抑制劑等,一般大約三個月到半年才能看到明顯的改善。醫師也提到,近年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邁向另一個里程碑,從口服的藥物治療,轉而以針劑為主的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最快2星期就有明顯改善黃醫師表示,相較於傳統的藥物治療,生物製劑不是化學合成的藥物,而是以細胞、細菌等物質,製成類似疫苗的針劑,比起傳統藥物治療最少需要3個月才能發揮藥物的效果,生物製劑最快兩星期就會有明顯改善。台灣約在10年前開始核准使用生物製劑,接受傳統免疫調節藥或免疫抑制劑治療無效的患者才可申請健保給付。去年起健保又給付一個新的長效生物製劑,施打的次數延長成一個月一針,對於病患的生活品質也有所提升。但黃醫師提醒病患,在使用生物製劑前,都必須透過完善的篩檢計畫,避免副作用的產生。雖然部分口服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藥物,被認為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聯,但黃醫師仍提醒患者,並不是所有藥物皆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相對來說,有效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活動度也會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因此,民眾不應拒絕服用所有藥物,正確做法應是與醫師討論治療的計畫,包括口服藥物或施打生物製劑,才能有效控制疾病造成的慢性發炎,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

偏方恐致命 乾癬治療武器多又有效

偏方恐致命 乾癬治療武器多又有效#生物製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乾癬曾是棘手疾病,讓醫師們力不從心,但近10年來治療武器大躍進,目前病友們只要積極接受適合的療程,就能有效控制病情,民眾千萬勿聽信偏方,以免得不償失。乾癬是因免疫力失調所引起,並非免疫力不足而造成,病患和家屬常會有許多錯誤迷思,以為多服用補品或健康食品就能間接改善病情,但往往弄巧成拙,反而使體內免疫反應旺盛,讓病情更加惡化;更有許多不肖人士利用病友們「想根治」的脆弱心理,向患者販售偏方、中草藥保養品或是遠赴國外接受換血治療等不實療程,可能得不到治療效果,嚴重者還可能致命。醫療進步 乾癬不再讓醫病雙方頭痛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何宜承醫師表示,10幾年前醫藥技術較不發達,治療效果常無法達到病患期待,面對病友們的失落,醫師往往也只能口頭安慰,但目前乾癬治療方式越來越多,如外用藥物、照光療法、口服藥物和生物製劑,甚至最新一代的生物製劑,不僅能依照病情嚴重度選擇用藥,同時有健保給付,降低民眾負擔。省時又省力 生物製劑成效如虎添翼過去乾癬治療效果不彰,病情時常復發,導致病患三天兩頭往醫院跑,影響工作及生活品質。醫療的進步,讓中重度乾癬患者節省許多就醫時間、還能有效控制病情,如健保給付最新的生物製劑為例,前2針需隔一個月施打,後續只要每3個月打一針即可,病友們不需來回奔波。何宜承醫師鼓勵病友們,不論輕度或中重度病灶,若以西醫治療為主、健康生活型態為輔,都能獲得良好的控制;除了醫師的專業評估和診斷、幫助病患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外,他們自己也應負起自我管理的責任,醫病相互合作才能有效穩定病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