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孩子打破規矩 最有效懲罰是收回關愛

孩子打破規矩 最有效懲罰是收回關愛#孩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喬和莎拉都覺得自己愛著對方,是對方不愛自己;他們也都覺得自己用了正確的方式處理衝突,而對方卻非如此;他們都覺得是另一半打破了規矩。喬和莎拉理所當然地認定彼此對愛情的看法相同,是對方故意找碴。這樣簡單的例子顯示,當沒說出口的潛規矩控制著大家的行為舉止時,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那就是沒有人真正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所有規矩的基本目的都是要控制家庭成員的關係,如果大家都配合遵守規矩,家庭關係就能保持平衡。每當家庭增加一位成員,新成員就要學習這些家規。家中的孩子以兩種方式學習家規,一是在他們打破規矩之後所經歷的焦慮感,二是在他們打破規矩之後,體驗父母的焦慮感。問題在需要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分歧與衝突時,你的原生家庭的顯規矩和潛規矩是什麼?對不同人或不同性別的家庭成員,處理衝突的規矩也不同嗎?年齡是否會影響這些規矩?在目前的家庭關係中,你繼續使用同樣的規矩處理衝突嗎?或是你已經改變這些規矩了?你現在所使用的規矩是否跟從前的規矩相反?還是你已經制定出「全新」的規矩了?另一半的原生家庭中處理矛盾的規矩又是什麼?對方習慣的規矩和你的規矩又有什麼衝突?焦慮是不良情緒,焦慮感基本上就是對未知的恐懼。與對特定事物那種一般的恐懼感相比,焦慮感更為糟糕,焦慮不安的情緒會讓你覺得脆弱無力。大部分的人(尤其是兒童)都會盡其所能避免焦慮的情緒。因此,我們全都學習以特定的行為舉止避免憂慮不安,就算這樣會帶來其他令人不舒服的感受,例如我們寧可選擇沮喪或偏執,也不願意受焦慮所苦。能讓你感到焦慮的人就能控制你,父母在跟孩子打交道的過程之中,很早就學到了這一點。當孩子打破規矩時(無論是顯規矩或潛規矩), 父母當然可以體罰,但最有效的懲罰就是收回關愛(withdrawal of love,或威脅要收回關愛);每個人在年幼的時候都害怕被遺棄,收回關愛的懲罰就應用了這一點,遭受遺棄的威脅通常會引起孩子焦慮不安,這樣的焦慮感足以讓孩子改變以避免被拋下。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父親告訴兩歲大的兒子該離開公園了,孩子不願意且不肯動,這位父親當然可以直接把孩子抱起來、強行帶他離開,不過他卻選擇採用心理戰術。他會走開幾步,然後說:「好吧,那你就留在這裡,我要走了。」等父親走了幾公尺之後,孩子自然會追上來。這種遺棄的威脅,在多種情況中以不同的偽裝方式,被用來控制孩子性格的許多方面。因為年幼的孩子極度需要父母,孩子寧願壓抑性格中讓父母反感的部分,也不願感受焦慮不安。事實上,孩子會跟自己說:「我一個人沒辦法生活,我需要爸媽,所以我最好不要做任何會失去爸媽的舉動。」我們就是這樣學會了一件事:「做自己」經常是危險的舉動。當孩子打破規矩時,就算父母不使用體罰或心理懲罰,孩子還是會因為父母變得焦慮而學會規矩。幼童為了存活,必須對父母的焦慮極度敏感,一如幼童會密切注意父母在不在身邊,他們也發展出對父母情緒的認知。不管有沒有人說出口,父母難過的時候,孩子都會知道。孩子經常會覺得自己對父母的焦慮感有責任(有時的確是他們引發了父母的焦慮感),如果孩子做了一件事,父母因此感到憂慮,那麼孩子也會感到憂慮;如果這個情況經常發生,孩子就可能會停止做這件事。孩子會試著遵守規矩、照顧父母的情緒,藉此自我保護。問題在你的家庭中,如果有人打破了潛規矩,家人的焦慮程度會產生什麼變化?誰會站出來反對,對逾矩的舉止大驚小怪,或因此變得焦慮呢?舉例來說,如果家中不允許發怒,而有人在家裡公開表現憤怒的情緒,這時候會發生什麼情況?這個情況又會如何被控制呢?如果有人不遵守顯規矩,會發生什麼事?你認為自己還在遵守的規矩有哪些?當有人打破這些規矩時,你又會有什麼反應?(本文摘自/原生家庭療法:七個步驟,解開關係束縛,做出改變,重建更成熟的情感對應方式/本事出版社)

無法說服孩子勤奮向學?兩重點燃動力

無法說服孩子勤奮向學?兩重點燃動力#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表示,我遇過許多家長,都有著擔心孩子不肯唸書的煩惱。他們常問我:「孩子不喜歡唸書,好說歹說都不聽。到底要怎麼做,孩子才會想通,願意用功向學呢?」這讓我想起,有許多在學習上欲振乏力的孩子與我分享,自己其實也很想好好唸書,但就是坐不住、靜不下來、讀不下去,也感到很氣餒。但父母往往認為他們放棄學業、消極懶散。而每當父母對他們說教時,只會讓他們對學習感到更厭倦。孩子們說:「他們越是碎碎念,我越是不想唸書!」放棄吧!別再說教了!對家長而言,最頭痛的就是孩子對讀書學習興趣缺缺,總要三催四請,甚至祭出河東獅子吼,才願意進書房,而且還很不甘願。而同樣的場景,每天都要出現。所以,他們多期待,孩子有一天會「想通」。如果你想對孩子曉以大義,通常,失敗的機率很高;而且,如果這麼做會有效,早就不需要再做了。所以,別再說教了!你越念,孩子只會更厭惡學習!「可是……」我知道你想說什麼。如果不說教,又不知道該怎麼做好;如果什麼都不做,又凸顯自己是個失格的家長。到頭來,拼命講道理、碎碎念,只不過是大人自己在安慰自己罷了。學習動力低落,因為不相信自己學得好一個人對讀書學習缺乏意願、意興闌珊的原因很多。絕大部分與過去在讀書學習上累積的挫敗經驗有關,也就是,對學習這件事有著負面的情感連結,包括:覺得某些科目很困難,花了心思也學不會;考試成績總是不理想;厭惡某些科目的授課老師;常需面對家長的高度期許與指責批評。當然不只上述這些。想一想,如果你本來很想去完成一件事,但過去的經驗告訴你,執行的過程會困難重重、鳥事不斷,甚至努力了也沒好結果,你當然會遲疑退縮、一拖再拖。那麼,再想一想,對一個本就厭倦學習的孩子,家長的勸說,到底是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正面情感還是負面情感呢?答案很明顯,孩子只會更加痛恨學習。於是,你好說歹說、說破了嘴也沒用。不是孩子不能理解你說的,而是,當我們對孩子講道理時,裡頭總是隱藏著許多否定、批評、指責與怪罪,而讓孩子不斷感受到「我不夠好」、「我很糟」、「我做不到」或「我不被喜愛」等。為了逃避這些痛苦,當然會與讀書學習保持距離,以免再次受傷。你會說:「孩子真傻!他只要用功努力,獲得好成績,大人就不會指責他了呀!」對許多學習低動力的孩子而言,他們已經不相信自己能夠學得會、考得好,或者有好的學習表現。內心深處的無力感讓他們知道,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現況。因此,遠離痛苦唯一的方式就是不要去接觸;顯現在外,就是家長常看到的,對學習總是抱持消極與擺爛的態度。引燃孩子學習動力的兩大回饋重點—表達關懷以及肯定欣賞如果要有效引動孩子的學習動力,必須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可以「做得到」、「學得會」、「達到預設目標」而有成就感,連帶著覺得自己正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而感覺到自己是重要與有價值的。特別是,自己的努力能夠被看到,被讚賞,而感覺到被支持與被接納。那麼,即使學習的過程再辛苦,孩子也會願意堅持下去。身為家長,我們很難左右孩子在學校裡求學時會發生什麼事,但是,我們可以透過給予孩子適切的回饋,幫助孩子引燃對學習的內在動機,包括了兩大重點——表達關懷以及肯定欣賞。你是否曾經聽孩子訴說過,他在學習上的痛苦、瓶頸與煩惱,以及對學習的厭惡、無力與痛苦?大概很少,因為,大人總是不想聽,於是,久了,孩子也不想講。所以,你需要主動去關心孩子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以及對學習的感受。找個時間,坐下來,問問孩子:「讀書學習的哪個部分讓你感到困擾呢?」、「對課業學習感到最痛苦的地方是什麼呢?」、「是什麼卡住你了呢?」,同時,聽聽孩子怎麼說。就只是聽,絕不否定,更不需要講任何道理。這麼做便會讓孩子感覺到有人願意理解他,在讀書學習上,自己不再是孤軍奮戰的,而是被接納與受到關懷的——這正是一份正向的情緒感受。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找機會肯定孩子,特別是聚焦在那些「有做到」與「做得到」的時刻。比方說,孩子不會每天都消極擺爛,如果有主動溫習功課的時候,那怕時間很短,都要立即予以肯定;又像是,孩子不會每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若偶有一次比平常出色,也要立即予以肯定。這樣的回應方式,稱為「自比式回應」,也就是將比較的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自己和自己比,而是不是和別人比。最終,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表現與進步,是有被父母看見的,於是孩子也會願意欣賞自己,願意相信自己是有可能做得更好,而願意繼續花心力在課業學習上。幫助孩子創造對學習的正向情感體驗如果孩子願意勤奮向學,肯定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正向的情緒感受。而講道理與不斷地催促,只會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痛苦與壓力。不是每個孩子在學習上都能一帆風順,更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是全班第一名,因此,父母的回饋就相形重要,特別是在孩子的學習遇到困頓,並感到挫敗時,適時給予關懷,並看見孩子的難得與不簡單之處,總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重視與被支持,這會是孩子能夠再度站起來,繼續投入學習的動力來源。也許,孩子的課業表現仍不理想,但孩子只要不放棄學習,離開了校園,孩子仍然能夠因為對學習保持熱情,而透過學習為自己打造美好的人生。

議題式遊戲教學 培養孩子具思考力

議題式遊戲教學 培養孩子具思考力#孩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來國內興起「議題式遊戲」教學熱潮,讓學童透過分組討論、角色扮演的方式,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台灣拜耳今年再次結合新創社企「玩轉學校」,設計客製化「豐醫足食高峰會」議題式遊戲課程,吸引超過50位學童及企業志工報名參加,學童分組扮演已開發國家、石油國家、海島型國家及聯合國等國家領袖角色,帶領小組學員面對現代文明病、糧食短缺及能源轉型等全球危機,共同找出最適合的解決方案,達成改變世界的目標。把世界交給你 你會怎麼拯救地球?台灣拜耳企業溝通部黃庭郁處長表示,人類健康與糧食永續是拜耳在全球都非常關注的永續議題,而與社會企業聯手推動在地的企業永續承諾,則是希望透過新的夥伴一起努力,創造一個共好的環境,此次是台灣拜耳今年第二次與新創社企「玩轉學校」合作,延續去年的糧食與能源議題,透過與玩轉的腦力激盪後,發展出拜耳專屬的「豐醫足食高峰會」。「如果把世界交給你,你會怎麼拯救地球?」黃庭郁說,希望讓學童們體驗世界正面對的老年化疾病、醫療需求和糧食短缺等問題,學習在合作中與其他小朋友一起解決地球危機。本屆活動不僅呼應聯合國消除飢餓與健康生活的永續發展目標,發動拜耳跨部門志工共同參與實踐企業社會責任,還有為更多小朋友的體驗與對於拯救地球的永續使命,寫好一個嶄新的教案。議題式遊戲 小朋友思考全球危機「玩轉學校」共同創辦人黎孔平表示,本次「豐醫足食高峰會」參加的學童年齡大約是10到12歲的國小學生,課程特別加入醫療與健康元素,設計與人類健康及農業糧食相關的現實情境,並新增「聯合國」的角色,更貼近真實世界的運作模式。除了體會溝通互助的重要性,也能就危機議題延伸思考,例如:文明病的預防與正確用藥知識的連結、糧食的短缺與營養健康的探討,從多元的角度思考,進而為危機找出最適切的解決方案。今年13歲的趙同學說,過去就從網路或書籍瞭解到地球正面臨能源及糧食危機,不過透過這次活動才知道原來現代文明病問題這麼嚴重。這次的體驗式遊戲課程讓他收穫很多,雖然現在還沒有能力解決這些危機,但他覺得可以從簡單的日常生活習慣做起,例如節省用電、出門自帶環保碗筷,還有不要浪費醫療資源,希望未來能成為有影響力的人,讓更多人知道這些重要的事。志工跟著孩子學 孩童表現超驚艷台灣拜耳作物科學部志工江慈螢分享,大人們都知道糧食危機和人口老化議題的重要性,但如何讓小朋友也瞭解甚至一起動動腦想出解決方案是很不容易的事,他們不只是擔任教導者,更在活動中成為了「向孩子提出問題與共同學習」的角色。在過程中,除了驚嘆孩子超乎大人想像的決策潛力,也從他們不畏懼失敗、不受侷限的創新思維,學習到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即便身為社會經驗比較豐富的大人,也應尊重孩子們的想法,不直接點破問題,而是提出問題,引導孩子思考與團隊討論出可能的解決方案。同時,在參與志工活動中,更加瞭解公司不斷耕耘的核心職能—人類健康與糧食永續的兩大面向。(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揮別性早熟!避免孩子提前轉大人

揮別性早熟!避免孩子提前轉大人#孩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吾家有女初長成,照道理說應該是讓爸媽們感到相當驕傲又欣慰的事情,但如果孩子是提早發育,變成「小大人」,想必就讓爸媽們相當苦惱了。圓扶原中醫診所何昱樺醫師表示,女生的性早熟一般是指8歲前,開始出現第二性徵或是初經來潮。性早熟的原因可能和以下幾點有關:1.環境賀爾蒙:是類似人體賀爾蒙的人工化學物,容易在體內引發相似雌激素的作用。環境賀爾蒙存在於我們生活周遭,像是裝冷飲的塑膠杯、塑膠玩具、食物和化妝品內都有,一旦進入體內後就會長期存在,難以代謝排出。2.飲食西化:經常吃油炸、高糖高鹽的精緻食物造成的肥胖,是導致性早熟的一大原因。3.睡眠不規律:生長激素的分泌多在晚上,而且要是在熟睡狀態,如果孩子經常晚睡,不只會導致壓力賀爾蒙分泌,也會影響性荷爾蒙的調節,讓孩子性早熟也長不高!從中醫觀點來看,以上三個原因都容易使得腎之相火偏旺、腎陰虧損,導致孩子提早出現第二性徵。那麼一旦孩子性早熟,是不是就很難再繼續長高了?何昱樺醫師分享,在門診中遇到許多案例,都是等到孩子初經來了才想要積極治療、轉骨。但很多人都忽略女生的發育黃金期,其實是在出現第二性徵到初經來之前。因此如果發現孩子開始有第二性徵,像是有發現孩子胸部提早發育,建議可以提早治療。中醫在治療性早熟上,會針對每位孩子不同的情況來調理脾胃、滋陰降火、改善睡眠,並透過內服中藥搭配針灸,對症下藥。再配合上生活作息、飲食的改變,還是有機會可以逆轉性早熟的,但如果等到初經來了才治療,就會比較困難一些了!

孩子不整理房間 該如何非暴力溝通?

孩子不整理房間 該如何非暴力溝通?#孩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帶領給父母的課程時,我們經常遇到反覆爭吵的典型問題,也我們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就是:「就寢時間」、「刷牙」、「早上準時出門」、「寫作業」、「整理房間」、「倒垃圾」、「玩手機、看電視和上網」。「整理房間」是我感到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我走進我女兒的房間,看到散落在地板上的衣服、原子筆和圖畫紙。這時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觀察。比起只想著:「怎麼房間看起來又像個豬圈一樣」,觀察是比較好作法。描述具體的事實,才不會陷在一團迷霧裡。我就站在滿地衣服的房間裡,真是有趣:那我現在到底算什麼?我想邀請你,去感受一下自己的內心。你對這件事的感受?你有什麼樣的感覺?或許是生氣、忍無可忍、失望和沮喪?我的感覺就大概介於生氣和忍無可忍之間。接著你想到了什麼?當下你最在乎的是什麼?是環境的整潔嗎?對我來說就是,至少從表面上來看,我在乎的是整潔這件事。啊哈,又是剝洋蔥的時候了:最外層是整潔,剝開這一層之後,就會看到更深的一層。而這裡的問題是:如果房間整理好了,我會覺得如何?您的感受又是如何?我發現:我會喜歡待在家裡的感覺,可以放鬆,享受安靜,給自己儲備能量,就像在上一個故事所說的一樣。是啊,這麼做很好,也是我所希望的。不過,事情並非如此,因為我大可以關上房門,坐在舒適的沙發上,眼不見為淨。所以還是要繼續找到核心問題─我在乎的到底什麼呢?「傳達價值觀」的想法在這時冒了出來:我想要把最有價值又有用的經驗傳下去,它可以讓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更方便。講到這裡,我想起法蘭克,他對整潔的看法完全不同,神奇的是卻還是能安然的過日子。哈,新的想法又出現了。我希望我的女兒可以過得輕鬆自在。這件事給了我思考的方向,我也想起一些她已經做的很好的事,也已經能駕輕就熟。我開始對她感到信任,可以放心了。她要不要接受我立下的的清潔規矩,似乎已經不那麼重要了,我的怒氣也消散了,換得信任感和安心。有了這股能量,我就可以去找她,和她分享我剛才的發現。我可以開心的告訴她,我會非常樂意看到乾淨的地板;她如果能做到物歸原位,讓我順利找到東西,我也會覺得放心。而且,我現在也能稍微接受不同的生活方式了。反正,東西放在地上,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現在您或許想問:那房間該怎麼辦?難道,我就要和一團亂的房間生活在一起嗎?不是,關於這一點,我也有話要說。我的容忍標準降低了,標準一直都在,就看我當時的心力狀態,它會隨時調整。一旦越過了我可以接受的標準,我也會採取行動。我會讓我的女兒知道,我能接受的標準為何。這樣,她可以偶爾整理房間,偶爾我們就一起做些什麼。因為,很多時候,這個標準是在告訴我們,自己對他人和自我的要求,以及想要彼此溝通、拉近距離、理解,以及相互的支持。對我來說,我的怒氣就像是一個警示訊號,具有提醒的作用,當它說:哈囉!妳處在危險狀態囉!妳覺得很難受,需要和妳在意的人講講話了。這樣的想法讓我變得更柔軟,不必再覺得受傷或用抗議的方式來回應別人,就更可以花時間去找出自己的真正的想法。(本文摘自/觸動人心,非暴力溝通的27個練習/大好書屋 )

桌曆認捐!梁文音邀鼓勵孩子勇敢追夢

桌曆認捐!梁文音邀鼓勵孩子勇敢追夢#孩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許多在偏鄉或弱勢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面臨著家庭失能、資源缺乏與經濟弱勢的窘境,對他們來說,成長的路途充滿挑戰與考驗。為了成為這群孩子的支柱與陪伴,伊甸基金會與台灣賓士合作多年,積極推動星夢想桌曆認捐活動,共同募集「象圈工程計畫」服務經費。今年2020星夢想活動邀請到知名療癒系歌手梁文音擔任公益大使,前往屏東三地門的青葉國小擔任一日教師,陪孩子們一起唱歌、跳族舞,透過一日教師活動的舉辦,梁文音與孩子共同留下美好回憶,更成為彼此在追逐夢想上堅持下去的力量。青葉國小的孩子大多是魯凱族,同樣身為魯凱族的梁文音,特地以自己最喜歡的歌曲〈魯凱的姑娘〉與孩子一起歡唱,教唱過程中她分享,最令她感動的是感受到孩子們努力想學習、想唱歌的熱情,也在他們純真的臉龐裡發現滿滿希望,就好像看見當初努力追夢的自己。梁文音說,自己從小就很愛唱歌,是自己表達內心想法的最好方法,也因為家裡環境關係,促使自己在比賽中不斷努力,相信只要有信心、不輕言放棄,上帝總會看顧,讓自己用歌聲把愛傳遞出去。在文音的鼓勵下,孩子們也勇敢分享自己的夢想,有的想成為廚師,有的則想成為一名導演,有的則是想成為跟梁文音一樣,站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歌手。面對孩子們的夢想,梁文音鼓勵孩子一定要做個勇敢追夢的人,勇氣跟愛是上帝給的最美好禮物,不管遇到任何的難題,都不要停下追夢的腳步。一份支持 即可助偏鄉或弱勢孩子伊甸基金會表示,從2006年來推動象圈工程計畫已邁入第13年,持續與學校、教會、社區發展協會等在地單位合作,除了提供原有的課業輔導、營養餐食、才藝、閱讀與社區培力等服務外,近年來更積極重視與解決社區文化失傳、青年人口流失等問題,為有需要的孩子,打造更緊密的支持網絡,守護他們最純真、美麗的夢想。今年2020星夢想桌曆認捐活動將於10月14日開跑,這次桌曆畫作入選許多孩子的夢想畫作,活動期間只要在伊甸「星夢想」線上捐款專案捐款,每月捐800元,持續一年以上,即可獲得「星夢想桌曆」與「賓士鑄瓷保鮮盒」,募款所得將全數支持「伊甸象圈工程計畫」,邀您用愛與行動守護孩子們的夢想,讓他們擁有美好童年。有關2020星夢想桌曆認捐活動,請來電洽詢(02)2230-7715分機5321。

整裝外出遊戲 讓孩子自己搞定收拾

整裝外出遊戲 讓孩子自己搞定收拾#孩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感覺到媽媽刻意要孩子學些什麼,孩子天生的敏感會有所抗拒,但如果透過遊戲就能自然愉快地發揮功效!不用區分「學習」與「遊戲」也沒有關係,補教名師證實,雖然銜接學校課業不一定贏在起跑點,但後來居上的,都是幼兒期快樂的孩子。想要養育出聰明的孩子,只要「陪孩子一起玩耍」就足夠了!讓孩子透過玩樂,以身心接觸各種事物,對於感興趣的事物,他會想著:「為什麼會這樣?」然後試著去組裝、破壞、觀察,這些體驗都會刺激孩子的大腦與心靈。整裝外出的遊戲正在養育孩子的父母,每天都很忙碌,對吧。尤其是還在工作的媽媽,容易有「要有多一點和孩子玩耍的時間」、「必須在孩子上小學前讓他習慣學習」這樣的焦慮及煩惱。這時候我希望你回想的是「醒著的時間都是學習的時間」。這種想法是我到目前為止在這本書中一直強調的基本概念。將日常中平凡無奇的場景轉換成遊戲,悄悄地將學習要素帶到生活中。這時候能大大發揮作用的,就是讓孩子當小幫手。對孩子來說,父母感到高興,自己也會很開心;而對父母來說,這麼做也有好處,每天外出的準備都會變得輕鬆。孩子一邊幫忙,一邊也可以熟悉數學遊戲。沒錯,這個「整裝外出的遊戲」,就是第三章「數數桌上有幾個的遊戲」的應用篇。像這樣,對於父母來說「非做不可」的事情,變成孩子的遊戲之一,而從這個視角來看,數學遊戲的範圍也擴大了。 馬上試試看吧!要整理東西帶到幼兒園時,你可以說:「拿5片尿布過來」、「拿3件你喜歡的圍兜兜過來」,像這樣讓孩子幫忙收拾。若事先有列好清單,也可以一起清點「全部都拿齊了嗎?」。也請多多向孩子說些激勵鼓舞的話。「謝謝你!」「太棒了,都收拾好了!」(本文摘自/日本老師都這樣開發兒童潛能/出色文化 )

孩子應多方學習 勿剝奪體驗的機會

孩子應多方學習 勿剝奪體驗的機會#孩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在嘗試錯誤的期間,所累積失敗和成功的體驗,會逐漸讓他學得正確的行動。這種經過體驗學習的方法,可說是最原始的學習方式,雖然乍看之下效果緩慢,但其優點是貼近現實,孩子可以確實學習,家長也能藉機成長。所以,請不要剝奪孩子透過體驗學習的機會。當孩子做事(行動)的結果,只有孩子本身承受時,便是「孩子的課題」。這時,孩子行動的結果,依照自然法則會回歸到孩子本身,這稱為「自然結果」。例如:「淋雨身體變冷,或許會感冒」、「電動遊戲玩太久,對眼睛造成負擔,眼睛會痛」之類,家長經常比孩子提早預測到「不好的」結果,為了不讓孩子吃苦,因而出面干預「孩子的課題」。可是「好」和「不好」,必須孩子親身體驗,並依據這個體驗自己思考,嘗試錯誤後,才能學會自我管理。為了讓孩子從結果學習成長,放手使其嘗試,亦需勇氣。家長給予勇氣讓孩子自己處理的結果,假如成功,孩子將會因此獲得極大的自信。讓我們來看看小堇的案例吧。父母在事前禁止孩子「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孩子會因恐懼失敗,而變得膽小;或是產生反抗心,故意跟父母說的話作對。小堇從自然結果,學習到「鞋子太大的話,跑步時會脫落,不能跟大家一起玩遊戲。我還是等大一點再穿好了!」於是自己決定選擇「現在不穿」。因為阿楓的回應,小堇從自然結果中學習,也感受到「我有(自己思考、自己決定)的能力」、「(跟以往不同、由我決定)媽媽是我的夥伴」。放任孩子的情況下,當然有時結果會「不佳」,不過孩子能從結果學習到許多事情。即使家長認為「有點危險」,還是多少讓孩子自由的體驗吧。這麼做,算是打了「危險的預防針」,獲得避免更大危險的智慧。(本文摘自/3歲起,阿德勒式勇氣育兒/遠流出版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