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

懷孕胖●公斤算正常!醫師教你「產後這樣瘦身」最有效

懷孕胖●公斤算正常!醫師教你「產後這樣瘦身」最有效#懷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 「×××女星懷孕只胖2公斤,四肢纖細看不出懷孕!」「×××產後1個月迅速恢復好身材,肚皮平坦宛若少女!」「為嫩尪4年拚3胎 ××女星產後迅速劣化網友不忍直視!」「×××產後顏值竟然大走樣!原本俏麗可愛都成了超老態……網友崩潰:女神回不去了!」 翻開報章雜誌,盡是這些逼死產後媽媽的新聞。這世界對媽媽實在太嚴苛,懷孕已經是件辛苦的事,產後還要擔心身形走樣的問題。報章雜誌媒體相繼讚頌女星名人懷孕養胎不長肉的美好,對於劣化則是猶如晴天霹靂、描述得慘不忍睹,沒胖到可傳為佳話,產後回不去可實在不應該。 母親征戰後的偉大印記都說懷孕的女人最美麗,女性懷孕時自然散發的溫柔婉約與慈愛可能真的很迷人,但相信能真正能欣賞大肚蛙或MM巧克力的人還是不算多數。孕寫真中另一種S曲線的確呈現了不同韻味,但水腫的四肢與臉部線條還是要盡量修飾。管他是不是真的寫「真」,修片才能看見「纖瘦」與「美」! 隨著生產完畢,寶貝退房,肚子也像洩了氣的皮球,鬆鬆垮垮好令人憂鬱。不知不覺,媽咪的嘴角也和肚子一樣跟著下垂了。過往平坦的小腹不動手術處理,還真是一去不復返。抹不平的妊娠紋、鏟不掉的油、乳房鬆軟下垂、分離的腹直肌、還有那吃點東西就迫不及待往外凸,怎麼吸氣還是無法平坦的小腹,甚至疑似疝氣的肚臍,甭說更嚴重的漏尿、痔瘡、子宮膀胱脫垂問題,這些才是真實災情。 然而,在身上的這些變化與痕跡,大概就是偉大母親征戰過的印記。才剛經歷這麼多的痛楚和變化,實在不必急著逼迫自己呀!給自己一點時間修復,穩定快樂地前進吧! 產後身心變化多項研究顯示,對身體形象不滿和周產期憂鬱間存在正相關性,也是產後憂鬱的其一危險因子。懷孕是一個體重、體型都會短時間內發生變化的時期,而這種變化可能會造成對自身身體形象的不滿。且準媽咪若在懷孕期間或卸貨後繼續以孕前標準審視自己,對身心會造成負面影響。女性厭惡自己產後身體是件令人擔憂的事,這意味著某種自信的消失或自我否定,必定也隱含著夫妻關係的危機。 妳可以這麼想1. 妳可以給自己一些緩衝時間大多數女性在生產後,體重會減輕約5公斤,這包括了嬰兒的體重、胎盤和羊水。生產後的第一個星期,水腫的問題會漸漸改善,進而體重更輕盈些,但是懷孕期間儲存的脂肪並不會自行消失,之後可以通過飲食和定期運動,每週建議最多減掉0.5到1公斤。在懷孕過程中,整整九個月身體在變化著,不要讓不切實際的時間表影響自己的情緒。 2. 尋求醫療諮詢如果產後身體形像的確是造成壓力的重要原因,以致影響生活、工作及人際關係,請考慮尋求醫療諮詢。 3. 愛自己,最重要富足的內心、伴侶的支持和可愛的孩子,或許能讓我們笑笑地接受這樣的變化。過得去、看得開很好,但有些標準嚴苛的人可能就是無法接受。若借助整外醫美的力量能幫助拾回自信亦無不可。重點是,妳已經很勇敢、堅毅地完成了件不簡單的人生大事,很有理由為自己感到驕傲,而非不愛自己。 從懷孕到產後的體重變化?觀念1:懷孕中,在正常生理變化下,我會重多少?(1)首先是寶寶+羊水+胎盤,大約有5公斤(2)媽咪本身在孕期子宮乳房的增大+增加的血容量+增加的水分約4.3公斤(3)媽媽本身增加的脂肪量,約3.2公斤 因而懷孕時,增加11~12公斤是很正常的。而產後當天,體重就會下降大約5公斤(寶寶+羊水+胎盤),產後1星期隨著水腫問題好轉會再掉幾公斤,剩下的才是我們要循序漸進消除的脂肪。 觀念2:我會增加那麼多脂肪嗎?為了保護寶寶,媽咪隨著懷孕時間增加,體內雌激素分泌會逐漸增多,的確容易讓皮下脂肪儲存囤積。 觀念3:孕中增加多少體重是正常的?根據美國國立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建議,懷孕前3個月的體重增加應限制在0.5~2公斤之間,此後每週增加約0.5公斤。如果本身孕前就有肥胖問題,孕期又胖很多,產後減重瘦身當然相對不易。 觀念4:產後瘦身小撇步?(1)餵母乳:一天可額外消耗約800大卡,所以不要不吃飯。哺餵母乳的女性每天需要額外增加450~500卡路里的熱量,但可以挑東西吃,避免加工食品(微波餐、速食、蛋糕等),也可以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因與消化其他類型的營養素相比,人體需要耗費更多能量來消化蛋白質,所以能幫助減少飢餓感!而高纖食物能夠增加飽足感及促進腸道健康,也是一個好幫手。(2)運動:美國婦產科學會(ACOG)建議,只要孕媽咪沒有併發症,懷孕期間和懷孕後都可以接受運動訓練。(3)得舒飲食(DASH):研究顯示在得舒飲食有助於女性產後減重,可以讓妳瘦得漂亮又健康。以下為得舒飲食特性:吃富含纖維的食物,例如水果、蔬菜和全穀類吃低脂或無脂乳製品食用瘦肉,例如家禽選擇健康的脂肪來源,例如豆類、堅果和植物油限制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例如紅肉、椰子油和棕櫚油限制含糖的食物和飲料(本文摘自/親愛的,妳還可以是妳自己:許書華醫師陪妳聊那些童話故事後的未完待續/如何出版)

想懷孕太拼,全身水腫、腹漲⋯當心「卵巢刺激過度」

想懷孕太拼,全身水腫、腹漲⋯當心「卵巢刺激過度」#懷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對夫妻想求子,曾做過2次人工生殖療程但都不成功,還出現呼吸困難症狀,至中醫求診時發現太太全身明顯水腫、無力虛弱,且行走需由先生攙扶。太太表示自己本身有多囊性卵巢、月經混亂問題,且因先生精子活動力較差,因此聽從婦產科醫師的建議,選擇人工方式懷孕。然而,不僅第1次人工授精失敗,第2次作試管嬰兒,太太在打完排卵針後就有不舒服、想吐感,待胚胎植入之後,打黃體素,身體就開始出現嚴重水腫、腹脹、心悸、呼吸困難等症狀,急診住院治療後雖然症狀有改善,胚胎卻未保住。人工生殖影響體內荷爾蒙,恐使卵巢過度刺激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OHSS)是卵巢接受排卵藥物刺激後,因反應太過強烈而併發出相關症狀者,常見外顯症狀如: 水腫 下腹脹 腹水 少尿 呼吸困難及喘促 噁心嘔吐進行人工生殖療程時,因接受高劑量的排卵藥物,會使體內的荷爾蒙濃度快速升高,身體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大量水分從血管中進入腹腔及胸腔,症狀較輕會出現腹水、嚴重則會導致肺積水現象。其它像是腹部脹痛、噁心嘔吐、卵巢腫大、體重增加、口渴、小便量變少、食慾不振、呼吸困難等,如果患者懷孕的話,症狀可能會更加惡化。蔡易昌指出,一般來說,年紀在35歲以下、身材較苗條、患有多囊性卵巢的人,較容易出現對排卵藥物反應過強,進一步產生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中醫順應卵巢生理機能、月經週期「治療不孕」以中醫治療不孕症,主要是順應生理、順勢調理。當月經來的第1天,就是月經週期開始的第1天,隨著經血排出,腦下垂體、卵巢及子宮又開始一連串的變化,濾泡期、排卵期、黃體期、行經期不斷的重複循環。蔡易昌表示,卵巢的生理機能及月經週期現象,與中醫「天癸」理論有關。在古代,中醫把女子每個月的月經稱為天癸,「天」是代表其來源於先天,「癸」是說明其本質屬天干中的癸水,有陽中之陰的意思,簡單講就是先天帶來的元氣。中醫的治療並非使用荷爾蒙藥物來刺激身體,而是利用特有的辯證論治方法,找出各種造成經期、排卵、黃體的問題;依照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月經週期不同的階段,加以不同調理,例如:益氣養血、疏肝理氣、益腎填精、調補任、陰陽雙補、化痰除濕、滋養肝腎、活血化瘀等方法。不必使用荷爾蒙,也不必使用排卵藥,但是卻可以使卵巢的排卵功能慢慢恢復,避免讓卵巢處於過度勞累的運轉狀態,可以在正確的時間按時排卵、又可以排出品質夠好的卵泡,讓身體的機能重新上軌道。此外,配合「先天元氣」的調理,不但可以延緩天癸耗竭的時間,讓身體維持在較年輕的狀態,提高懷孕機率。蔡易昌建議,順勢而為,而不是強制身體接受外來荷爾蒙,才能避免出現過度刺激的反應,有效又沒有危險性。(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產後腰更痛!專家「5招」助媽媽放鬆腰背、強化核心

產後腰更痛!專家「5招」助媽媽放鬆腰背、強化核心#懷孕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常見有女性懷孕到了第二孕期(4~6月)時,隨著體重增加,開始在站立或行走時出現腰部痠痛的症狀,雖然休息可稍微緩解,但無法久站或久走,行走時也有骨盆歪斜的步態,造成髖關節和膝關節的疼痛。直到生產後,又因緊接著面臨育兒照護,不僅使原本腰痛的情況加劇,還出現手部肌腱發炎的症狀,俗稱「媽媽手」,嚴重影響到生活和照顧寶寶的品質。   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物理治療師陳韻曲說明,每個新生命都在準媽咪翹首期盼中來臨,在孕育寶寶的過程中隨著胎兒成長茁壯,孕婦的身體負擔也隨之增加。若能提早透過核心與肢體的肌力訓練、骨盆動作控制訓練,與手部肌肉伸展放鬆,提升體力外也能大幅改善疼痛,更能放心與寶寶互動。   懷孕媽媽肌肉力量流失難恢復 產前可先做緩和運動 陳韻曲表示,由於胎兒的重量在媽媽肚子的前方,孕期進程使得腰椎的壓力變大,加上催產素分泌,讓骨盆更鬆弛而向前傾,於是腰部肌肉易緊繃造成痠痛、臀肌與腹肌亦被拉長而變得較無力,同時腿部力量減弱,影響平衡能力,進而形成了「企鵝步態」。   生產後雖然肚子重量減輕,但姿勢和活動的習慣卻無法立刻回復,加上高重覆性的育兒工作,餵奶、洗奶瓶、抱小孩等動作,很容易產生肩頸、腰背酸痛,嚴重甚至痛到膝蓋和足底。   陳韻曲指出,準媽咪在孕期中就可以開始進行和緩的運動(如:散步、游泳),來減輕孕期的不適感。可利用緩和伸展放鬆肌肉,改善腰部疼痛或腿部抽筋等症狀,腿部訓練則可強化肌肉的強度來增進體力,使產程更順利。   而生產後,運動目的則是在促進身體的復原,降低因生產造成的不適與功能失調、調整體態、以及預防在照顧寶寶過程中累積的傷害,讓媽媽能有更強健的身體和更愉快的心情和寶寶相處。陳韻曲也提供進行產後運動的「2大原則」以及「5招運動方法」:   進行產後運動先知這「2大原則」 1. 自然產於產後1周後,剖腹產於產後2周後,可以開始漸進式進行。 2. 過度疲勞或運動過程中,覺得疼痛不舒服時,應停止運動。   5招產後運動方法:訓練核心、放鬆腰部肌肉 1. 凱格爾運動:可鍛鍊骨盆底肌肉群、提升陰道緊實度、預防或改善產後尿失禁。 平躺雙腳踩於床面,吸氣緩慢收縮尿道口、陰道口與肛門周圍肌肉,像憋尿的動作停留3~5秒,重複5次。產婦在傷口不痛時就可開始練習,勿在小便過程中訓練以免回流造成感染。   2. 胸肩運動:可提升胸廓活動度與肩關節肌耐力、預防因哺乳姿勢不良造成的不適。 坐姿雙手伸直向身體兩側打開至水平,翻轉手肘至手掌朝向天花板,吸氣將胸口擴張停留3~5秒後放鬆,重複5次。   3. 骨盆運動:可調整孕期過度前傾的骨盆位置、促進核心肌群、放鬆腰部緊繃的肌肉。 平躺雙腳彎曲踩於床面,吸氣至後腰感覺肋骨撐開,吐氣將骨盆往床面方向下壓,停留3~5秒再慢慢放鬆,重複5次。   4. 腰背核心運動:可提升脊椎活動度、放鬆緊繃的腰背、促進核心肌群。 四足跪姿(勿在太軟的床面執行),吸氣眼睛看向前方,將胸口往床面下沉,吐氣眼睛看向肚臍,拱背成弧形,重複5次。熟悉後可加上輪流將手或腳伸直抬高至水平,維持3~5秒,重複5次。   5. 拱橋運動:可強化臀肌與後腿肌群、提高關節的穩定。 平躺雙腳踩床與臀部同寬,由尾椎開始往上,將脊椎一節一節抬離床面,抬到下肋骨離開床面即停止,停留3~5秒,重複5次。   陳韻曲也提醒產後媽咪,任何運動還是要量力而為,千萬別急於恢復產前身材而忽視自己的健康,循序漸進才是最佳原則,改善身形外也能調整好自己的體態。如有相關問題也可以尋求專業的醫師、物理治療師來評估及調整,讓產後運動正確又不傷身。

擔心妊娠糖尿病?營養師教你「4招」避吃隱性醣類

擔心妊娠糖尿病?營養師教你「4招」避吃隱性醣類#懷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一名36歲的女子首次懷孕,本來身形就胖胖的她,有家族糖尿病史。懷孕26週時,被檢測出妊娠糖尿病,醫師建議住院以胰島素注射治療。孰料,她卻再無回診,直至36周時突然連續3天感到噁心、嘔吐、嗜睡且胎動明顯減少,到院檢查時才發現婦中胎兒已無心跳。妊娠糖尿病有1/2到1/3機率成為糖尿病患者台灣每年約有1萬多名孕婦患妊娠糖尿病,盛行率約13%。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指出,妊娠糖尿病是婦女在懷孕中最常發生的疾病之一,主要因為懷孕期間胎盤會分泌賀爾蒙使得血糖升高以便讓胎兒獲得足夠養分,身體機轉若無法適時調控時就很可能發生。「每一名妊娠糖尿病媽媽,未來有1/2到1/3的機率可能會轉變成糖尿病患者,但9成的孕婦只要經過飲食控制、做好血糖監測,都可以得到良好血糖控制。」黃閔照建議,產後4至12週期間,孕婦一定要安排血糖監測,若在早期獲得良好控制,未來罹患糖尿病機率也會降低,同步也能減少治療花費。孕婦妊娠糖尿病飲食4原則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建議,要改善妊娠糖尿病,孕婦飲食可掌握4原則: 高纖醣類為主並分配3餐 每餐必搭蔬菜穩血糖 吃原型食物避免隱性醣類 盡量在家自己煮李婉萍說,不少妊娠糖尿病孕不敢吃任何澱粉,反而使血糖太低,影響寶寶成長,「只要抓好方向就能吃對食物,像是鹹餅乾、肉鬆、貢丸、甜不辣等,這些容易誤以為沒有加糖就沒關係,反而可能吃到隱性糖類,最好還是每餐自己煮。」運動則建議,需每週5天、每天至少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妊娠糖尿病不僅會造成產後罹患糖尿病機率增加,也會使得孕婦罹患高血壓、子癲前症、酮酸中毒的機率增加,同時也會造成胎兒血中葡萄糖濃度也會升高,導致胎兒可能會因吸收過多糖分而生長迅速,成為「巨嬰」。及早監測糖尿病家族病史 預後狀況佳台大醫院婦產科主任李建南提醒,胎兒體重過重、尺寸過大,會使得剖腹產、產道撕裂傷、難產機率大增,少數因而早產,而孕婦酮酸中毒易使胎兒死亡,也會造成新生兒血糖過低、黃疸比例高。李建南表示,有糖尿病家族病史、BMI值較高以及高齡孕婦等,都會增加罹患妊娠糖尿病風險;且患有妊娠糖尿病者,8至10年後有約1/3會演變成第二型糖尿病,因此產後需定期追蹤。但若有及早監測、及早發現,並做好控制,預後多半不錯。孕婦應每天檢測血糖值 需比一般糖尿病更嚴格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說,被診斷為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在懷孕第28週到生產前,要密切監控血糖狀況,起初建議每天測量7次,之後血糖若穩定,可減為每天量3至5次。而孕婦的血糖值會比一般糖尿病更嚴格,飯前血糖控制在95毫克/分升、飯後2小時血糖120毫克/分升才算達標。黃閔照補充,妊娠糖尿病容易造成許多孕期並發症,但只要靠飲食及運動控制,多半可改善,「若缺乏積極監測,通常無法有效控制血糖。」過去孕婦需要自費接受妊娠糖尿病容篩檢,確診孕婦須自費接受糖尿病營養諮詢及配合控制項目,不少婦女因經濟、工作考量,並未積極接受治療,演變成一齣齣母嬰悲劇。今年7月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已開始全面給付妊娠糖尿病篩檢,12月起中央健康保險署也規劃4400萬元預算,全面給付妊娠糖尿病病患血糖試紙,也有醫材業者免費提供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機,粗估可為每名妊娠糖尿病孕婦省下1萬元的醫材費以及後續醫療衍生費用。

懷孕沒宮縮羊水卻破?醫:子宮頸「不夠硬」恐致早產

懷孕沒宮縮羊水卻破?醫:子宮頸「不夠硬」恐致早產#懷孕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曾小姐跟所有第一次懷孕的媽媽一樣,對於即將出生的孩子懷著開心與期待的心情。然而在懷孕到了第22週時,雖沒有感覺到明顯的子宮收縮,產檢超音波卻顯示下子宮頸長度已經變短,並轉診至醫學中心經陰道擴張器檢差發現子宮頸口已開4公分,緊急以子宮頸縫合手術和安胎治療處理,努力撐到33週,還是提早破水生產。 沒宮縮就生孩?!第2孕期恐好發子宮頸閉鎖不全問題「為什麼子宮都沒有收縮,寶寶就提早報到了?」許多有早產現象的媽媽與曾小姐一樣感到納悶。馬偕醫院婦產部高危險妊娠科主任陳震宇表示,造成孕婦早產的因素很多,但其中好發於妊娠第2孕期(懷孕13至27週)的「子宮頸閉鎖不全」,卻是發生早產的隱形殺手。 陳震宇說明,子宮頸閉鎖不全症狀是在妊娠第2孕期常見的併發症,孕婦會發生無痛性的子宮頸口擴張,且羊膜會經由子宮頸膨出,進而發生破水而早產。雖然發生率約為1/100至1/2000,是孕婦主要的併發症之一,但在臨床上,卻有5成以上發生原因不明。 逾5成原因不明!有早產病史、子宮頸變短是高風險群陳震宇進一步解釋,目前已知可能造成子宮頸閉鎖不全的原因包括:曾接受過子宮頸錐狀切除手術或子宮頸擴張術、子宮結構異常、多胞胎或羊水過多造成子宮頸變短等。 主要的診斷標準可根據孕婦過去是否有早產病史、在第2孕期經陰道超音波檢查子宮頸長度是否變短、或陰道擴張器檢查下子宮頸是否已經擴張等來衡量。但這些方法緩不濟急,發現當下想及時補救,常為時已晚。 子宮頸「太軟」小孩恐待不住 超音波成像可先預測陳震宇指出,一般而言,有子宮頸閉鎖不全問題的孕婦,子宮頸的結構會較鬆軟,若能在妊娠初期就提早發現子宮頸「夠不夠硬」、找出子宮頸可能閉鎖不全的高危險群孕婦,就能及時給予黃體素或安排子宮頸縫合手術。 馬偕醫院婦產科團隊現已採用彩色超音波彈性成像技術,在第1孕期(懷孕第1至12週)就能透過顏色分辨、配合定量分析來觀察子宮頸的軟硬程度,其檢測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可達0.88 和0.84,比量測子宮頸長度的0.78和0.50更具鑑別力。 醫師透過超音波彈性成像技術可看見,軟的組織在超音波下呈現紅色,硬的組織則呈現藍色,界於2者之間則呈現綠色,因此可有效預測孕婦發生無痛性子宮頸口擴張的機會,並提早安排治療策略,成功降低小孩可能「提早見面」的早產風險。 

乾燥症亂免疫致不孕?中年婦「這5點」調理順利生子

乾燥症亂免疫致不孕?中年婦「這5點」調理順利生子#懷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一名40歲婦人8年前有2次流產,做過多次婦產科檢查,懷疑是免疫系統出問題,1年後於醫院免疫科檢查,確診罹患乾燥症,後續多年以奎寧控制病情,並在婦產科建議下做了人工受孕和試管嬰兒,配合使用阿斯匹靈、肝素,卻一直沒有成功懷孕。乾燥症全球1%盛行 女性發病機率為男性9倍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乾燥症是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之一,正式學名是休葛蘭氏症候群(Sjögren's syndrome)。全世界約有1%的盛行率,女性較易發病,機率大約是男性的9倍,好發於40~50歲的女性,也容易與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同時出現,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硬皮症等等。乾燥症雖然是以攻擊腺體及黏膜為主的疾病,所以像眼乾、嘴乾是最常見的症狀,嚴重的會進一步變成牙齦炎、蛀牙、角膜潰瘍,甚至攻擊其他器官,像是胃食道逆流、慢性咳嗽、咽喉痛、鼻竇炎、流鼻血、反覆的支氣管炎、肺炎、肺纖維化、胰臟炎、關節炎、血管炎、陰道乾澀、肢體末梢麻痛、皮膚乾燥、肝功能異常、膽管硬化、淋巴瘤等。備孕媽媽擔心用藥副作用影響受孕由於乾燥症是自體免疫疾病,其免疫混亂情形也會影響到懷孕,造成不易受孕或是反覆流產,通常都是用奎寧、阿斯匹靈為主要治療,病情嚴重的則可能另外加肝素、免疫抑制劑。但是,許多準媽媽會害怕奎寧的副作用,而心生疑慮或不敢使用。2021年4月份的美國婦產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有一項研究發現,奎寧會增加胎兒畸形的風險,若懷孕中每天服用奎寧超過400毫克,有可能會增加26%新生兒畸形機率。尤其是脣顎裂、呼吸和泌尿系統的缺陷,這更容易讓正服用奎寧又在備孕的媽媽們不知該如何是好。以中醫躁症5點調理 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以中醫角度來說,乾燥症屬於「燥症」、「臟毒」、「燥毒」範疇,若乾燥症合併關節症狀者,則稱為「燥痺」、「燥毒痺」。由於先天稟賦不足(遺傳性),陰陽失調(自體免疫失調)為發病的基礎,和肺、脾、腎3個臟腑失調有關,臟腑積熱,內蘊燥毒,臟腑失潤,復外感毒邪,致熱毒灼津煉液,化燥阻絡,燥瘀互結,臟腑失潤所致。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中所說的「燥勝則乾」,是對燥邪致病的概括。但是,治療上並不是簡單的只用「燥者潤之」能處理。中醫「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醫李東垣,則在「六氣皆從火化」的基礎上,創立脾胃內傷學說並自成補土一派,認為氣可生津,津可載氣,津液內注五臟六腑,能保持脾臟的功能,氣亦為陽,慢可溫熙脾臟,鼓動津液。治療上除了基本的滋陰潤燥之外,另外也要考量不同疾病演進、不同病機變化、不同體質加以個別調理:因火致燥,治以甘寒:燥是其現象,本質是內火,選用甘寒藥物,養其陰、潤其燥、清其熱。這類藥物能促進唾液腺、淚腺、腸胃腺體分泌加強,達到生津、養胃、潤燥的功效。因虛致燥,治以甘溫:甘溫藥物能益氣生津,津液充足陰精自能濡潤諸竅,達到陰液豐、諸竅通的功效。因燥致瘀,治以活血:燥則血澀而氣液為之凝滯,潤則血旺而氣液為之流通。養血活血化瘀,散結通絡,瘀化痰散,津液自復,諸病自除。因瘀致燥,治以活絡通竅:氣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得隨氣上升。此類藥物既能活血化瘀又能化毒解毒,達到散瘀毒、通諸竅的效果。因毒致痺,治以清熱解毒:本病痺痛非風寒濕三氣之痺症,而是燥盛陰傷,筋骨不榮則痛,痰瘀毒阻致不通則痛,此類藥物能清熱解毒,通絡止痛。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婦人的乾燥症病情穩定,卵巢老化的情形也逐漸改善,婦產科醫師同意把奎寧藥物的劑量降低。不久後婦人也順利懷孕,整體孕程順利都沒有出現問題,生下了可愛的小男孩。(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怕不孕想求子趁「這3早」,30歲後生育風險飆5成

怕不孕想求子趁「這3早」,30歲後生育風險飆5成#懷孕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不孕不代表完全不能懷孕,而是「不容易」懷孕!生育能力男女都要檢查,想求子,早婚早生是關鍵。近年越來越多晚婚男女遇到不孕問題,採用先凍卵、試管嬰兒或其他生殖技術等方法達成「做人計畫」,就是因為台灣男性、女性平均結婚年齡雙雙突破30大關,已來到32.3歲與30.3歲的超高齡,極可能已錯過最佳妊娠期。35歲成高齡產婦險中求子38歲的謝太太與老公一同創業,為求經濟穩定,因而推遲求子計畫,直至35歲才意識到自己已成高齡產婦,錯過良娠時機,因而尋求人工生殖機構協助,選擇成功率較高的試管療程並且順利成功懷孕。但大齡生子過程辛苦,謝太太孕程後期不幸發生子癲前症,緊急送醫後,醫師評估須立即進行剖腹以保住胎兒,當時胎兒尚未足月僅36週屬早產,雖然手術後順利產下一對雙胞胎,卻也讓謝太太深刻體會到高齡產婦面對生死交關時險象環生,仍心有餘悸。30歲後卵子即剩5% 恐落入無「產」階級台中茂盛醫院執行長李俊逸表示,有結婚生子計劃的民眾最好趕在30歲前完成,以保有最佳生育力;若已成為大齡夫妻想要備孕,應儘早至生殖醫學中心進行「孕前5項檢查」,確認精蟲品質、卵巢、子宮、荷爾蒙與黃體等功能是否健康,若是檢查結果不佳,也能立即接受不孕治療。鑑於台灣每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其中因高齡導致不孕的比例節節上升。以女性來說,最適合懷孕年齡為25至30歲,而女性30歲後的平均卵子數量已不到巔峰時期的5%,且排卵數量會逐年降低。若逾35歲後,即便進行人工生殖療程,懷孕率及活產率更急遽下滑至低於4成,「卵」實力恐成求生阻礙之一。此外,男性也可能因為生活壓力大、環境賀爾蒙等影響精蟲品質,即使性功能正常,但精子品質或數量也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弱,大齡生育能力急速弱化是夫妻雙方要一起面臨的問題。李俊逸強調:「生理機能不可逆,一旦年過30,最好立即開始求子計畫。」「5查3早」夫妻一起行動 好孕及早報到中華民國不孕症基金會董事長李茂盛指出,備孕夫妻若想及早掌握到不孕可能性,應儘早採取孕前「5查3早」行動,才能讓好孕及早報到!5查:家族史檢查男性精液精蟲檢查(如精蟲穿透力分析)女性卵巢功能檢查(如AMH檢測)輸卵管攝影荷爾蒙及黃體功能檢查3早:早婚早懷孕儘早一同至生殖醫學中心進行檢查最後,李俊逸指出掌握良「娠」時機的另一層意義,為可擁有較平順的懷孕與生產過程。由於生產年齡超過35歲即為高齡產婦,生理條件變差,也較難承擔懷孕後的生理變化,孕期及分娩的危險性也隨之提高,且早產風險相較25-30歲生產者更增加51%。此外,早生懷孕成功率也相對較高,小孩出生後夫妻兩人也有較多體力與可以照顧,因此強烈建議想生趁早,能夠減少許多孕程折磨,也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想懷孕天天食補瞎忙 3迷思恐錯過「生」機

想懷孕天天食補瞎忙 3迷思恐錯過「生」機#懷孕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直以來我到底在瞎忙什麼?」一名40歲女性經歷流產後,想要再懷上寶寶,努力嘗試各種方法調養身體一年多,卻始終未能成功懷孕。瀕臨放棄邊緣,最終尋求醫師協助,才發現竟是子宮沾黏、高齡卵子質量低惹的禍,並非體質問題。內政部資料顯示,出生率持續低迷,2020年新生兒數量僅16萬5249人,今年1~8月更首度跌破10萬人,創歷史新低,即便現今生育觀念轉變、頂客風氣盛行,但仍有夫妻迫切希望能生兒育女,卻未能圓夢。7月起政府擴大施行試管嬰兒補助,放寬不孕夫妻申請甫滿百日,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婦產科醫師李怡萱呼籲,婚後備孕1年 (高齡的話半年)沒有結果,就應到不孕症門診諮詢、檢查,避免耽誤適當懷孕年齡。李怡萱指出,過去試管嬰兒療程費用高,成為求子路上一大沉重負擔,現已有補助能減輕經濟壓力。然而仍有許多不孕夫妻對於試管嬰兒有「不自然、人工」迷思,花費大把時間嘗試各種方法只為自然懷孕,卻遲遲無果,她列舉常見3種拖延觀念:拖延觀念1:天天食補、補充保健品,只為養成受孕好體質李怡萱提醒,想成功懷孕,體質固然重要,但若嘗試一段時間還是未能懷孕,就應尋求專業不孕症醫師諮詢,檢查是否子宮構造、免疫內分泌或是胚胎異常問題,才能及早解決造成不孕的根本問題。拖延觀念2:做遍各種愛愛新招當實驗,大姨媽依舊每月準時到來以為能提升精蟲進入體內的機會,提高受孕率。換新體位是可以嘗試的方法,甚至是夫妻間的情趣,但並非影響受孕的重要原因。除了地心引力外,精卵品質才是提升受孕機率的關鍵!現已有高科技醫學技術,能輔助醫師判斷、篩選健康的精卵跟胚胎,用精準醫學幫助不孕夫妻克服不孕原因,及早圓夢。拖延觀念3:每月計算排卵周期,等來的卻是生理期35歲以下女性每個周期成功懷孕的機率約20~25%,但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排卵期雖是受孕影響因素之一,但計算排卵期容易造成夫妻雙方壓力,讓做愛變成做功課,結果月經還是按時來報到,長期下來很容易累積焦慮及挫折感。建議透過完整檢查,先確認沒有子宮、輸卵管等生理問題後,再計算排卵周期也不遲!李怡萱提醒,許多不孕案例是子宮構造、免疫或胚胎品質出問題,後續經由適當處置、藥物或試管療程搭配著床前胚胎染色體篩檢(PGT-A),有助成功克服不孕問題,順利懷上健康寶寶,如發現自己有不孕、難孕狀況,除了補充保健品、中醫調養體質、嘗試各種體位、計算排卵期外,其實應該諮詢醫師,避免走冤枉路錯過最佳受孕時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