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

荷爾蒙失調 年輕也可能邁入更年期!

荷爾蒙失調 年輕也可能邁入更年期!#更年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慢性疲勞是現代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不管怎麼睡還是好疲倦,而且無精打采,身體變得軟綿綿。不可忽視慢性疲勞,應找出正確原因,放任不管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儘管是慢性疲勞,依據身體某個器官功能產生的問題與荷爾蒙多寡,症狀及治療方式都不一樣。多數人都認為疲勞是因為肝功能下降,但疲勞並不只是只有肝的問題。由於肝的作用是排出體內廢物和解毒,一旦無法正常作用,累積毒素後最先感受的就是疲勞感,也會出現類似慢性疲勞的症狀。不過,不健康的肝也可能沒有異常症狀,或者出現不同於我們常見的症狀。相反地,看似和疲勞無關的腎臟要是出了問題,或是能讓腎臟正常運作的荷爾蒙產生異常,也會因為腎臟無法排出廢物而感到疲勞。無論怎麼運動,卻還是一直變胖不論男女,這輩子大家應該都有減過肥吧!減過肥的人應該都有同感,雖然過程辛苦,但只要有心就會成功。不過為什麼即便照著成功案例的方法去做,也會得不到想要的結果而宣告失敗呢?其實我們有時覺得「想吃東西」、「肚子好餓」,甚至是變胖,全都拜荷爾蒙的信號所賜。身體在攝取飲食後約4小時,正常運作的腸胃和胰臟會分泌飢餓素,這是肚子餓的信號,讓人感到空腹感,開始想吃東西。正在減肥的人雖然希望這個荷爾蒙不要運作,但只要肚子空空的時候,大腦就會發出「肚子餓了,快吃東西!」 的命令;飢餓素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荷爾蒙。當攝取食物到某種程度後,抑制食欲的肥胖荷爾蒙會發出「肚子飽了,別再吃了!」的命令,是和飢餓素相反的信號;目的是抑制想要再度攝取飲食的欲望,促進能量消耗。健康狀態的飢餓素會和肥胖荷爾蒙相互作用,構成平衡,讓人只會攝取適當分量的食物。一旦這兩個荷爾蒙產生問題,例如肥胖荷爾蒙分泌不出來,就算已經充分攝取了身體需要的食物,也會感到飢餓,一直找東西吃;假如飢餓素不斷分泌, 身體會產生空腹的錯覺,就不斷去找東西來吃。這種現象反覆發生,最後就會變胖,不管多認真運動,減肥都會以失敗告終。以前皮膚光滑柔嫩,現在卻粗糙暗沉荷爾蒙對皮膚有極大的影響,荷爾蒙分泌要是不正常,皮膚容易粗糙暗沉。在體內擔任皮膚健康、使皮膚光滑有彈性的代表荷爾蒙就是雌激素,又常被稱為女性荷爾蒙。這就是女性皮膚普遍比男性好的原因。女性每月生理期都會感受到皮膚狀態的極速變化,雌激素分泌量會因此產生很大的差異;分泌過少或是過多,都會造成荷爾蒙失調,導致長痘痘、膚質變差、粗糙暗沉且乾燥。女性停經後進入更年期,氣色不如從前,皺紋、黑斑和乾燥狀況也因此變得嚴重。所以青春痘嚴重的人不是要接受皮膚治療,而是要服藥來治療荷爾蒙問題。只要將荷爾蒙調至平衡,皮膚就會變好。年輕人也有更年期嗎?一般都認為要到中年才會面臨更年期,固然40至50歲停經後的典型更年期會有些症狀,但要是荷爾蒙管理不佳導致提早停經,也會進入「早期更年期」。女性只要停經,女性荷爾蒙的分泌量會極速下降,就會出現熱潮紅、冒汗、焦慮、有氣無力等更年期的代表症狀。停經期平均在50 歲前後,可是最近 40 歲、甚至是30歲就停經的人變多了,出現早期更年期的人數正在增加。更年期並不是單純上了年紀,性荷爾蒙不足而已,而是會出現各種荷爾蒙低下現象。100多種荷爾蒙雖然有各自的角色,但是全部都互相連接。所以假如看似和更年期無關的兩種荷爾蒙異常,也會影響其他荷爾蒙,結果 100 多種荷爾蒙都變得很危險。過度壓力、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偏西方飲食習慣和運動不足等,都會對荷爾蒙健康帶來負面影響,所以提早停經、提早面臨更年期的人也變得更多。沒來由地心情低落,提不起勁荷爾蒙除了維持身體功能之外,也扮演了調節人類情感的重要角色。荷爾蒙可以稱為傳遞生命訊息的物質,我們常認為可以用意志力來調節情感,其實情感不是在腦袋瓜裡想想就會起反應,而是依據荷爾蒙產生的;所以即便不想要感受到某種情緒,也無法避免。舉例來說,我們很熟悉的幸福荷爾蒙─血清素和腦內啡只要適當地分泌,就可以換來開心且愉悅的幸福感;一旦分泌量減少,就會變得不安、心情低落、無精打采,使日常生活失去活力。還有另一個熟悉的荷爾蒙是多巴胺,在腦細胞扮演傳達興奮的角色,例如讓你對喜歡的對象一見鍾情。由於這是興奮荷爾蒙,只要適當分泌就會對事事有熱情及感興趣,不管做什麼都有高度專注力;反之若分泌過少,情緒起伏就會變得嚴重且散漫。其實荷爾蒙只要分泌過多或太少,就會導致心情低落與不安;任何一種荷爾蒙只要平衡且適度分泌,除了生理受益,連心理到精神層面都會變得健康年輕。沒有家族病史,卻得了糖尿病常見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等慢性疾病,很容易以為是年紀大、體質或家族遺傳才會罹患。越是這種沉重的疾病,越根本的原因就是荷爾蒙失調、荷爾蒙功能異常之情形居多。光是糖尿病就可能肇因於 8 種以上的荷爾蒙失調。反過來說,長時間患病會導致荷爾蒙失調狀態惡化,引發更嚴重的疾病,導致一連串的惡性循環。就算不是嚴重的疾病,平時常見的小病痛也可能表示荷爾蒙正潛藏危機。例如身體突然浮腫、變胖,就需懷疑是否為甲狀腺機能低下症;總是鬱鬱寡歡、經常感到疲勞的話,有可能是慢性的腎上腺功能低下症;連上了年紀常見的鮪魚肚,真正的原因是每10年就會減少約14.4%的生長荷爾蒙不足。(本文摘自/3週啟動青春關鍵:掌握3大荷爾蒙,只要3週從內到外重現年輕,不需要恢復期比醫美更有效!/橙實文化)

講座/更年期保健

講座/更年期保健#更年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婦女停經後因體內不再分泌雌激素,常導致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及更年期症狀,如熱潮紅、盜汗、腰酸背痛、皮膚搔癢、陰道乾燥、頻尿、情緒焦慮、失眠等生理及心理許多不適。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3/19(一)舉辦生活保健講座,由護理師陳美倫主講「更年期保健」。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婦女朋友或關心更年期保健知識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更年期保健時間:107年3月19日(一)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一樓大廳洽詢:02-2249-0088

更年期當心!肩、背痛恐是心臟病徵兆

更年期當心!肩、背痛恐是心臟病徵兆#更年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資料顯示,105年台灣2610位婦女死於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為女性十大死因第7位。雖然在發生率及死亡率未及男性,但女性懷孕、或患紅斑性狼瘡時,比男性更需注意身體狀況變化對腎臟的影響。今年的世界腎臟日結合婦女節,關懷身邊的女性,協助婦女接受醫療衛生服務;提高對疾病認知,促進婦女獲得治療和改善健康狀況。高血壓、高血糖、不運動、抽菸 導致腎病因子引起腎臟病的原因,包含高血壓、高血糖、不運動、抽菸等。某些女性族群的高風險狀況,更需要受到重視。一名32歲罹患紅斑性狼瘡的上班族女性,因疾病關係離開職場,甚至畏懼結婚生子,治療後開心完成終身大事。雙和醫院腎臟科吳美儀醫師指出,目前醫療對於免疫性疾病有很好的療效,不需要聞「狼」色變,積極治療、慎用補藥,是保護腎臟的關鍵。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在更年期後每5歲成長近1倍,女性發生心臟疾病症狀也與男性不同。105年女性因心臟病死亡人數高達8577人,列為死亡原因第2位。與腎臟病一樣,心臟病的高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及肥胖。肥胖除了產生腎臟血流改變、發炎反應,也會引起高血壓、高血脂與心血管疾病,皆會進一步傷害腎臟。護腎護心 遵守「曉、心、警、腎」4要訣而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45至54歲婦女過重與肥胖比率加總為47.3%。更年期代謝變慢是肥胖主因,跟年輕人相比,生活活動量減少也是原因。國健署呼籲,更年期後婦女,照顧家人及忙於工作,別忘透過「護腎護心4要訣」,促進自身健康:1)「曉」-知曉自己健康狀態/善用國民健康署免費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0歲至未滿65歲民眾,每3年免費1次,65歲以上每年免費1次。早期發現腎臟相關疾病,早期治療。2)「心」-心臟問題勿輕忽/女性更年期,如果經常肩膀、背部疼痛、噁心嘔吐、氣喘、難以入眠或有腸胃道問題,這是女人才有的心臟、心血管疾病的「非典型症狀」,與一般常見的心絞痛、胸悶、冒冷汗不同。多數女性初期難將這些症狀聯想到心臟、心血管疾病,可能延誤病情,建議45至55歲女性提高警覺。3)「警」-警覺體重增加狀況/調整生活作息、養成天天運動習慣。運動可以減少熱量囤積,增加新陳代謝率,最好由每次10分鐘開始,分段累積身體活動量。可隨時運動來累積運動時間,建立動態生活消耗多餘熱量。4)「腎」-護腎從日常生活做起/女性常是家庭的守護者,掌握家人的飲食、營養、生活習慣和健康照護,這些也是影響腎臟健康的重要因素。

研究:女性因體質、壓力 易患憂鬱症

研究:女性因體質、壓力 易患憂鬱症#更年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罹患憂鬱症,壽命較短?根據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院發表研究指出,相較沒有情緒疾患的人,憂鬱症患者有較高的死亡率,這種狀況在女性中更明顯。女性受產後憂鬱、更年期賀爾蒙影響,較男性易罹患憂鬱症。90年代後女性壓力大 憂鬱症率增加研究以 3410 名加拿大成年人為對象,追蹤長達 60 年,研究期間對受試者進行3次訪問(1952、1970、1992年),每次約6%受試者患憂鬱症,患憂鬱症者平均壽命較短,男性只要罹患憂鬱症,死亡風險就會提高。於 1952 年患憂鬱症的25歲男性,平均壽命較一般人少12年。而女性罹患憂鬱症與死亡的關聯至90年代才顯著,1992 年患憂鬱症的女性,在2011年前的死亡率高出其他女性 51%。90年代後女性意識抬頭,就業率提升對傳統家庭角色帶來衝擊,女性承受更多壓力,使近代女性憂鬱症的罹患率增加。憂鬱症易與慢性病共病 增加死亡率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造成患者短命的主因應非憂鬱症而是其他疾病,憂鬱症與慢性病共病的比例較高,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相較一般人,憂鬱症患者不太與人溝通,不易採取健康的生活形態,罹患慢性病風險提高,加上就醫治療率不佳,造成病情惡化,增加死亡率。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情緒低落、對事物提不起勁、經常出現負面想法等為憂鬱症患者常見症狀,後續影響患者健康。易造成患者人際上的惡性循環、孤單無望感、運動量不足、停止慢性疾病的用藥等狀況。症狀還很輕微,找伴運動重拾活力,若為中重度憂鬱症則需立即就診。民眾可利用線上篩檢量表定期的檢視情緒,培養良好紓壓習慣,並建立工作與生活平衡型態。線上情緒檢測:https://goo.gl/Jj9RBz。

女性注意!更年期後動脈硬化風險增

女性注意!更年期後動脈硬化風險增#更年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6歲的陳女士因視力模糊就醫,眼底檢查發現高血壓視網膜病變。經動脈硬化檢查發現,血管年齡在90歲以上,腦部磁振造影檢查也發現多處腦梗塞。陳女士已知有高血壓多年,但因沒有症狀而不以為意。天氣冷會造成血管收縮,血管內皮下斑塊出現裂縫,血小板聚集而造成血栓,需特別注意!動脈硬化易造成心臟病、腦中風家醫科醫師康宏銘表示,動脈硬化是心臟病、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主因。除正常老化外,有家族史者發生機率較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抽菸、高同半胱胺酸等都會加速動脈硬化。動脈硬化進展是無聲無息的累積,很多人往往會輕忽三高等風險因子。動脈硬化程度可經測量脈波傳導速度及頸動脈超音波檢查。脈波傳導速度可反映動脈硬化程度,硬度越高,傳導速度越快。脈波傳導速度的預測價值,在越年輕的族群越明顯,40、50歲左右檢查最好。頸動脈超音波則是測量頸動脈的內中膜厚度做為動脈硬化的指標,內中膜厚度每增加0.1mm,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15%。女性更年期後 動脈硬化風險增康宏銘醫師表示,不健康的血管縫隙大,容易卡進氧化物,變成血管內皮下的斑塊,是血管硬化的徵兆。然而女性冠狀動脈疾病不一定會形成明顯局部斑塊,而是廣泛硬化狹窄,造成血流不足。近半數女性患者沒有典型的心絞痛,而容易累、喘、虛弱、甚至晚上睡不好等,都可能是女性的冠狀動脈疾病所造成,難以早期發現。女性血管在更年期前受到雌激素保護,內膜調節功能較佳,不容易形成動脈硬化斑塊。但若肥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是自體免疫疾病,仍有動脈硬化風險,停經後更會加速發生。上述危險族群進補類需忌口,也應善用檢查,儘早篩檢,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停經早於39歲 心血管疾病風險增

停經早於39歲 心血管疾病風險增#更年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更年期是女性不能避免的人生階段,停經的平均年齡約在47歲至50歲間,接受過卵巢切除手術,或因惡性腫瘤接受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的女性,停經時間會提早。「自然停經」是婦女持續長達12個月沒有月經,而「更年期過渡階段」指真正停經前的數年,一直到真正停經後的12個月間。在更年期過渡階段常見的症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熱潮紅、夜間盜汗、睡眠障礙、肌肉關節疼痛、心悸、頻尿、易焦躁不安或情緒低落、注意力無法集中等。停經早於39歲、晚於56歲 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科醫師李志國提醒,更年期後心血管疾病也會開始找上停經婦女。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更年期前,心臟血管疾病主要好發於男性,而更年期一過,女性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大幅提升。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症狀往往不易察覺,可能只會在胸口周圍出現非典型症狀,一旦發生心肌梗塞,預後比男性還差。停經早於39歲以及晚於56歲,也是形成心血管疾病和血栓栓塞的高危險因子。「雌激素」扮演女性健康的要角,透過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更可直接作用於血管內皮細胞上,使血管放鬆、降低末梢血管阻力、減少高血壓發生。到了更年期前後,卵巢功能逐漸萎縮,雌激素分泌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預後較差,可能來自於更年期後女性血管阻塞的程度,細小血管及內皮細胞功能異常都較為嚴重。心血管家族史、孕期曾有併發症 應提高警覺停經前或停經後的女性朋友都應規則性偵測,並採取預防措施,包含生活型態的改變(戒菸、減重、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高血壓、血脂異常和糖尿病等危險因子。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子宮切除病史、服用避孕藥、以及懷孕孕程中有發生過併發症(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自發性流產,早產…等等)的女性更須格外提高警覺。李志國醫師指出,雖然更年期荷爾蒙療法在會被使用於改善更年期症狀,但具有增加乳癌、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肝臟疾病以及靜脈栓塞的機會。如果女性完全沒有更年期不適的症狀,荷爾蒙療法不建議單純用以心血管疾病的初級或次級預防。若有疑問,應尋求婦產科醫師以及心臟科醫師作全面評估,達到最適切的預防及治療。

更年期晚期 4大症狀找上門

更年期晚期 4大症狀找上門#更年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更年期早期症狀,包括月經不規則、熱潮紅、情緒不穩、盜汗,身體會出現疲勞、眼睛乾澀、肌肉痠痛、注意力不集中或健忘等症狀,而情緒容易起伏不定,有焦躁不安、沮喪憂鬱和易怒等現象,容易併發恐慌及焦慮症。更年期晚期 心血管、泌尿問題接踵而來至於到了更年期晚期,則可能出現更多身體狀況,包括皮膚老化、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等問題。若是平時不多加注意、必要時就醫,恐怕會導致嚴重後果。1) 皮膚老化體力逐漸走下坡,連皮膚也難逃歲月的魔掌,尤以臉部皮膚最為明顯逐漸失去光澤,皺紋也增加了, 而且容易乾燥、缺乏彈性,甚至出現乾癢的問題。2) 骨質疏鬆停經之後骨頭中的鈣質會加速流失,骨密度急遽下降,易引起骨質疏鬆症,並且會逐漸出現腰痠、駝背等狀況。一般而言,由於骨質的破壞速度大於再造速度, 一不小心就骨折的機率也會增加,不得不多加提防,像是走路時不小心絆倒,可能以手撐地一下就骨折了。3) 心血管疾病血液中脂蛋白濃度產生變化,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以及腦中風等疾病的機率。4) 泌尿生殖系統由於長期荷爾蒙缺乏、自主神經系統調節能力受損,容易出現陰道發炎、尿道發炎或急尿、頻尿、尿失禁等泌尿道功能缺失等症狀。此外,也有人因為陰道萎縮使得陰道乾澀、搔癢不舒服,造成性慾降低或性交疼痛等變化。這些症狀往往不會消失,而且會隨年齡增長愈來愈嚴重,值得特別注意。(本文摘自/我的生活我作主/好的文化)

更年期出血要當心!恐是子宮病變

更年期出血要當心!恐是子宮病變#更年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進入更年期階段,對女性造成的影響從頭到腳、從內到外都有,可說是非常全面且深遠。身心面臨極大轉變,女性更要懂得關心自己,留意身體的變化,將身心靈保持在理想的狀態。專家建議,女性面對更年期時應避免攝取太多糖分、澱粉和鹽分,少吃富含脂肪及膽固醇的食物,多補充蛋白質、鐵質、鈣質和維生素A、B、C、E及葉酸等,有助於增強骨質、避免貧血。多參與社交活動 排解更年期不適也要多喝水並養成良好的排尿習慣,避免感染尿道炎,並且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食物,有助維持腸道健康。同時不要抽菸、喝酒,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正常作息的習慣,維持心臟血管及骨骼肌肉系統的健康。保持心境開朗、多與人接觸,或參加社團、團體活動,多培養一些生活嗜好,也有助於排解荷爾蒙改變帶來的身心不適。若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後,更年期的症狀仍相當嚴重,則應尋求醫師協助,評估是否藉由藥物協助,讓自己安然度過更年期。在更年期的混亂時期,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較嚴重的疾病也會跑來攪和,像是不定時出血,不一定是因為月經週期變化,也可能是子宮頸癌前期細胞病變,或子宮內膜癌等病變的關係尤其是停經之後出現的不正常出血,更要提高警覺。更年期即使無不適 仍需定期健檢一覺得不對勁就應該立刻至婦產科檢查,以免延誤診斷及治療。除此之外, 也可先透過政府單位設立的更年期保健免付費諮詢專線0800-005-107,由具醫護背景的專業人員提供專門協助,以及透過部分醫療院所提供的「更年期門診」先行評估、進行預防。就算更年期沒有出現任何不適症狀,定期去做身體健康檢查也很重要,除了政府提供的四十歲以上每三年一次免費健檢,若經濟許可,建議可做一些自費健檢,重點檢查項目包括血中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血糖值、心電圖、婦科內診、子宮頸抹片、骨盆腔超音波檢查、乳房篩檢,以及骨質密度檢測等,確保自己的健康狀態。(本文摘自/我的生活我作主/好的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