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力

樂閱讀/吃太飽會降低免疫力

樂閱讀/吃太飽會降低免疫力#免疫力

所謂的免疫力,就是指在體內任意游動的白血球所具有的能力。那麼,白血球又是什麼呢?大約在30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最早的生命,也就是如變形蟲般的單細胞生物。後來這種單細胞生物開始產生細胞分裂,在增殖後逐漸進化成多細胞生物,並且在最後演變形成了人類。這個身為人類起源的單細胞生物,如今仍在一片名為血液的大海中游動著,此即為白血球。在人體裡,大約具有500億個白血球。它們負責吞噬細菌或是對抗癌細胞,並且清除身體內的老舊廢棄物。這些白血球所具有的功能,就被稱為「免疫力」。如果我們肚子裡塞滿食物,血液中的脂肪跟醣類、維他命等都會隨之增加。這時白血球也會跟我們一樣攝取這些眾多的營養素,並且變成滿腹的狀態。此刻若有細菌或過敏原等入侵體內,甚至是出現癌細胞,白血球也無法進行吞噬消滅的動作,因為白血球內已經沒有多餘的空間了。由此可知,免疫力在飽腹的狀態下會降低。但一般人的想法卻剛好相反,總以為拼命吃就可以提升免疫能力,結果反而導致疾病產生。更甚者,這些因為飲食過度所引發的病症,往往都是難以治療的疾病。當我們處於空腹狀態時,血液中的醣類、脂肪或維他命等也會變少。於是理所當然的,此時白血球就會因為空腹而不斷吞噬細菌或癌細胞。所以這種時候就可稱為是「免疫力提升的狀態」。不論是人類或其他動物,在疾病的影響下,使得身體狀況非常糟糕時,就會失去食慾。失去食慾,其實反而是一件好事。如果身體的機制是設計成吃東西就能提升免疫力,那麼生病時就更應該要大吃大喝,因為,這是一種基於本能的行動。不過事實上,生病時是會失去食慾的。由此可見,空腹才能提升免疫力,像這樣的私人見解,相信大家都能接受吧。我認為一天當中不只是一次,而是兩次、三次地刻意保持一段空腹的時間,不這麼做的話就無法維持身體的健康。當我們活動身體或是泡澡溫暖身體時,血液循環就會變好,食慾也會增加。同樣的,當體溫上升時,白血球的能力會變強,因此,生病發燒時最好什麼都不要吃,這麼做能增強免疫力,並且治好疾病。糖尿病患者因為血液中的糖分濃度很高,導致白血球跟著吞噬許多糖分而形成滿腹狀態,最後失去作用,進而導致免疫力降低,這就跟攝取過多甜食而讓白血球的功能減半是一樣的道理。相反的,空腹或正在進行斷食的人,血液裡的白血球(中性白血球)吞噬細菌或老舊廢棄物的能力則會倍增。生病時會出現食慾不振的現象,就是身體自然產生的治療能力正在發揮作用的結果。(本文作者/石原結實)(摘自/體溫力革命:守護身體的健康密碼/方舟文化出版)

母乳尚好 提供足夠免疫力來預防疾病

母乳尚好 提供足夠免疫力來預防疾病#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純母乳哺育不是容易的事,需要共同打造親善環境,減少母親的困擾與障礙,家人是支持的力量,同時協助婦女從家庭、社區及工作場所中得到她們所需要的支持,以提升母乳哺育率。 母乳是嬰孩天然 安全的食物,因為母乳含有生長所需的營養且可提供足夠的免疫力來預防疾病,也可以使孩童未來情緒發展穩定,因此嬰兒應由純母乳哺育至少6個月,其後可添加適當副食品,繼續哺乳到2歲或2歲以上;對母親而言,母乳哺育可以減少一些感染性疾病、產後出血、肥胖、乳癌及卵巢癌等。每年8月1日至8月7日為國際哺乳週,今年主題為「母乳哺育的支持:貼近母親」強調母乳哺育同儕諮詢,一般而言,即使母親母乳哺育能夠獲得一個良好的開始,母乳哺餵率也往往在產後數週或數個月後急遽的下降,尤其是純母乳哺餵。維持母乳哺育持續性可以藉由多元的方式來提供支持。傳統上,支持來自家庭,所以安平區公共場所除了提供設備完善且溫馨的哺集乳室,以全面建置親善之母乳哺育環境外,安平區衛生所也藉由電話關懷母親們母乳哺育的情形並給予支持。在母親不到醫療機構的這些時間,來自於社區的支持系統對母親們而言是不可少的。

吃對食物 提升免疫力真簡單!

吃對食物 提升免疫力真簡單!#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H7N9及流感疫情搞得大眾人心惶惶,而平常除了做好衛生保健,勤洗手、出入公共場所戴口罩,更可以從飲食及建立良好日常生活習慣來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減少病毒的入侵!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鄭欣宜表示,免疫系統與營養狀態息息相關,若營養足夠,身體防禦系統自然強健,不用花大錢,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鄭欣宜營養師表示,在飲食方面,要每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根莖類、豆蛋魚肉類、油脂與堅果類、蔬菜類、水果類及奶類,增加食物多樣化,以攝取多元化的營養。免疫系統中的免疫細胞主要是由蛋白質所構成,建議可以從飲食中攝取高生物價蛋白質,例如蛋類、乳製品,以及豆腐、豆干、豆包、豆漿等黃豆製品,「食物永遠比食品好」,不要相信偏方或只補充大量營養品。蔬果中富含不同抗氧化、調節免疫力的植化素,鄭欣宜指出,像是番茄當中的茄紅素,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胡蘿蔔、南瓜、地瓜的類胡蘿蔔素可轉化成維生素A,在黏膜細胞扮演重要角色;各種菇類中的多醣體,可增加免疫細胞T細胞的數量,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功用。建議大家可選擇多樣化的五行蔬果,以攝取不同功效的植化素。根據近年來國民營養調查結果發現,國人油脂攝取量已超過行政院衛生署的建議量,鄭欣宜表示,過多油脂攝取除了會造成肥胖,更會引起體內的發炎反應,造成免疫力下降,建議減少飲食中高油炸、空熱量食物,空熱量並不等於零熱量,而是指擁有高卡路里、低營養素的食物,像是油炸品、洋芋片、巧克力、精緻糕點等!另外,適當的必須脂肪酸可降低體內發炎因子細胞激素的生成,改善免疫功能,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脂肪酸,必須經由食物攝取,例如核桃、杏仁果、亞麻仁油、葵花油等。維生素B群參與體內代謝及神經傳導的功能,國人飲食普遍精緻化,建議可提高全穀類的種類攝取,增加膳食纖維及B群的攝取量,一天當中可以有一餐食用全穀類食物,除可以增加B群的攝取,更可以讓人活力加分!除了均衡的飲食之外,鄭欣宜也提醒,更要有適當運動、充足睡眠,注意衛生環境。

提升免疫力 餐餐都應具備六大類食物

提升免疫力 餐餐都應具備六大類食物#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飲食品質與身體免疫力息息相關,優質營養攝取才能讓身體有足夠的捍衛能力保護身體健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區林森中醫院區營養科營養師金美琳解釋,其實就是以天然食材為食物來源,避免加工食品,並且落實飲食的均衡性,從每天早餐開始到晚餐,餐餐都應具備以下六大類食物:奶類、五穀根莖類、豆蛋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及堅果類。因此,每餐除了五穀根莖類之外,還須搭配豆蛋魚肉類、蔬菜類及水果類食物。金美琳說,豆蛋魚肉類提供的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細胞的主要成份,而身體免疫系統也需要它才能正常運作。蔬菜、水果類提供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除了是維持身體生理機能必須外,膳食纖維還能改善腸胃機能、提升身體免疫力。此外,增進身體免疫力的方法,除了飲食均衡為首要外,也不要忘記多元、多樣、多色的攝取各類食材,以獲得豐富均衡營養素。以蔬菜類和水果類而言,深綠色含有維生素A、B群、C、E及各種礦物質。紅、橘、黃色(胡蘿蔔、甜椒、蕃茄等)含有多量的類胡蘿蔔素。黑色(黑木耳、香菇)含有多醣體,無論是維生素A、B群、C、E、類胡蘿蔔素、多醣體等,皆有助於提升身體免疫能力。

防流感 健走增強免疫力促健康

防流感 健走增強免疫力促健康#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周郁蘋/綜合報導)H7N9襲台,除了要勤洗手、出入公共場合要配戴口罩之外,平時的預防工作也很重要,不但增進身體健康、增強免疫力,也可以避免浪費醫療資源。健保局也積極推廣健康觀念,將在27日舉行健走活動,宣傳正確用藥觀念。預防勝於治療,日常生活中就要做好保健工作,健保局呼籲,健走能促進身體健康,增強抵抗力。在健走活動中,也設有攤位及摸彩活動,讓民眾能在活動中瞭解健康保健知識。目前健保花費最多的疾病中,有一類是慢性病,而慢性病和生活習慣、健康行為有密切關係。因此,健保局也宣導民眾,正確就醫、用藥的觀念,減少浪費醫療資源,並珍惜醫療資源。對於健康的增進有極大的幫助,目前健保花費最多的疾病中,有一類是慢性病,其與生活習慣、健康行為之關係密切,同時也需正確就醫、正確用藥的觀念與支持。

癌症整合療法新寵?醫師:菇蕈類提升免疫力

癌症整合療法新寵?醫師:菇蕈類提升免疫力#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所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癌症多年高居第一,對於國人來說,癌症的治療與預防也就變得相對重要。藥師王唯正說明,除正規醫療之外,目前也有越來越多民眾會以保健食品的方式輔助治療,像是巴西蘑菇(俗稱:變種原茸)就是癌症輔助食品中的重要角色。根據日本的研究報告指出,約有九成採用整合療法的癌症患者是使用保健食品或營養補充品,其中有六成是使用巴西蘑菇。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指出,經實驗證實,菇蕈類對於抗腫瘤、降血糖、降血壓、降膽固醇、抗病毒等有很大的功效,但要達到這些功效,機能性多醣體濃度一定要夠!其中,以抗腫瘤的角度而言,菇蕈類號稱是免疫調節劑,萃取出的高分子多醣體可以達到刺激體內巨噬細胞活化,分泌腫瘤壞死因子,促進抗體產生,增強自然殺手細胞和T細胞來殺死癌細胞,同時增進人體的免疫系統,推動人體的自癒能力,達到抗癌的效果。藥師王唯正表示,在許多研究中發現,巴西蘑菇富含多種其他蕈類所缺乏的多醣體、多酚氧化酵素等各種免疫活化物質;國外研究也證實服用巴西蘑菇後,對於人體免疫都有所幫助。但無論是巴西蘑菇還是其它的營養補充品,都必須考慮原料來源以及是否有經過妥善的品質把關,以確保使用上的安全。想瞭解更多關於巴西蘑菇輔助癌症治療的內容嗎?即日起至5月15日至優活健康網「優活調查局-巴西蘑菇『治』癌?『致』癌?」活動,看提示回答問題,還有機會抽大獎! 活動網址http://www.uho.com.tw/event/201303/index.asp

強化免疫力抗禽流感?醫:免疫機制要平衡

強化免疫力抗禽流感?醫:免疫機制要平衡#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採訪報導)近日內地傳出H7N9的禽流感疫情讓台灣民眾人心惶惶,在疫苗還沒問世前,究竟要怎麼對抗禽流感?除了勤洗手、勿食生雞蛋之外,你是否認為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就能降低病毒的感染機率呢?對此,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表示,人體的免疫系統應該要維持平衡的狀態,若是免疫過度反應恐怕會提升感染病毒後的致死率,而免疫力低弱又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因此免疫力剛剛好最恰當。 我們人體當有外來威脅,身體就會自動啟動、調節各系統,如:免疫系統;若是睡得充足、吃得均衡、精神飽滿,免疫系統就會處在一種穩定平衡的狀態。洛桑加參指出,免疫力不是愈強愈好,擁有平衡的免疫機制才是最健康。他提到,所以有研究提出菌菇多醣體能夠調節免疫系統達到平衡的狀態,而不是單向強化免疫力。根據疾病管制局10日最新公告,中國大陸H7N9流感病例,散發在上海市、安徽省、江蘇省及浙江省。已累積28人感染,其中9人死亡;衛生署所屬醫院的感染症專家們也一起呼應指揮中心的提醒,民眾前往中國大陸,應避免接觸禽鳥類,食用雞、鴨、鵝(含蛋類)需注意完全熟食,並應落實洗手等個人衛生措施,以避免感染,民眾旅遊時如發生類流感症狀如發燒、咳嗽、全身痠痛等,入境時一定要通報航空公司或檢疫人員,以接受必要的隔離與檢查。

水痘進入盛行期 小孩免疫力低需注意

水痘進入盛行期 小孩免疫力低需注意#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基隆市自今年1月以來,陸續有4起群聚事件通報,共監測52名水痘通報個案,其中3月份就通報3起,皆發生於家庭成員交互感染。經診斷為感染水痘者,則需與其他健康者適當隔離,當皮疹一出現後,至少應停止上學5 天,或是直到水疱變乾為止,以避免患者與可被感染者接觸而造成疫情擴散。水痘傳染性極高,在未具有免疫力的小孩,如接觸水痘患者,約80-90%會受感染;正常的兒童罹患水痘以後,大多會自行康復,但少部分患者因免疫力生成不成熟或有缺陷時,其水痘感染並不易痊癒進而產生併發症,如肺炎、腦膜炎、皮膚及軟組織感染。而感染水痘復原後,病毒會留在患者的背根神經節細胞進入不活動期,約有10~20%的患者會因病毒再活化,於皮膚上出現具疼痛感的水泡樣皮疹,即所謂的帶狀疱疹。若懷孕早期感染水痘,引起胎兒發育缺陷的機率達2.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