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控糖尿病關鍵在減重!運動方針報你知

控糖尿病關鍵在減重!運動方針報你知#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8歲的張先生,2年前罹患糖尿病,就診時體重94公斤,糖化血色素6.8,持續服藥並減重;去年中體重減輕,糖化血色素也下降,便減少藥物;今年初體重降至82公斤,糖化血色素降至6以下,停藥並叮囑定期回診追蹤血糖及體重。糖尿病患減重5至10% 就可能改善血糖家醫科醫師周明文表示,據102年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統計,4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以BMI為計算標準,近7成有過重及肥胖問題。糖尿病可分為第一型及第二型,第一型糖尿病主要缺乏胰島素,大多是先天問題;第二型糖尿病則是身體產生胰島素阻抗,使血糖異常。第二型糖尿病患的血糖偏高,是因為發生胰島素阻抗,使得胰島素效能降低,無法發揮作用,即使血中胰島素足夠或超過正常量,身體還是覺得胰島素濃度太低。胰島素阻抗形成機轉不明,目前認為應與先天基因及後天肥胖的交互作用有關,因此適當減重有助改善胰島素阻抗並協助控制血糖,減重5至10%,就有機會改善血糖,減少藥物使用甚至停藥。每週5次有氧運動加上2次重量訓練減重最主要的方法是飲食控制,其次是規律運動。飲食須作每日總熱量管制並逐漸減少,每日攝取的總熱量應小於每日熱量的支出;避免甜食、含糖飲料、炸物以及酒類;減少食物的分量。運動則建議每週至少進行5次、每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以及每週2次的重量訓練及核心運動。運動選擇宜循序漸進,若有心肺或骨骼肌肉等疾病,則應與醫師討論後再進行。周明文醫師提醒,隨著飲食、生活習慣改變,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年齡也逐年下降。一般人飯前血糖超過126mg/dl,且糖化血紅素大於6.5%時便會診斷為糖尿病,當糖化血紅素>7%需服用藥物,治療目標是糖化血紅素維持6至7%。糖尿病患者應與醫師密切配合,控制血糖,不可自行停藥,以免血糖失控,引起併發症。但吃藥不一定是一輩子,經由適當飲食及運動,減輕體重,在醫師指導下,有減藥或停藥的可能。

運動增加脂肪燃燒?醫:錯誤觀念

運動增加脂肪燃燒?醫:錯誤觀念#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大家都知道的一件事:瘦身需要靠運動,因為運動可以增加身體消耗熱量,但是,運動真的可以增加脂肪組織的燃燒嗎?答案卻是否定的。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平常已經有運動了,還是瘦不下來,腹腰圍還是那麼粗呢?許順菖醫師表示,可以維持體重已經很不錯了,因為運動最主要目的是減少多餘的能量回存到脂肪組織,防止它繼續增加,與大家常認為可以增加脂肪組織的燃燒,是完全不相同。講到此處大部份的人會很失望,是不是就不要運動了,反正對瘦身也沒用呢?當然不是如此,只是我們需要對其中的生理機轉有充份的了解,就會知道為何運動對瘦身仍是不可獲缺。 運動過程中消耗的熱量 大多以肝醣與三酸甘油酯為主人體所消耗的主要能量來源為醣類與脂肪,它們分別以肝醣與三酸甘油酯的型態儲存於肌肉、脂肪組織與肝臟中,而肌肉與運動是最為相關,當我們做低度或中強度運動時(騎腳踏車、快走、慢跑),它以消耗肌肉內的三酸甘油酯為主,而做高強度(激烈)運動時,它則以消耗肌肉內的肝醣為主。另有許多研究顯示:運動過程中消耗的熱量大多以肌肉內儲存的肝醣與三酸甘油酯為主,並非增加肌肉以外(脂肪組織)的能量消耗,這個結果與一般認為運動會增加脂肪組織的燃燒恰好完全無關。 運動瘦身仍需兼顧飲食熱量控制才行那麼運動對於瘦身真正的幫助為何?許順菖醫師表示,最主要的作用有二個:(一)運動可以降低脂肪組織對三酸甘油酯的吸收能力,減少脂肪增加。(二)運動後肌肉對熱量回收之競爭力增強,相對可減少熱量回存到脂肪組織與肝臟。因此規律運動的確可避免肥胖與脂肪肝的發生。雖說如此,這對於真正想瘦身的人似乎還是不夠有力,因為瘦身還有二個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基礎代謝率,它佔身體總熱量消耗的大部份(60~85%),以消耗三酸甘油酯為主,也關係到脂肪組織的增加與減少,不過此一因素不易掌控,故在此就不多做說明;另一個則是大家所熟知的飲食熱量,以及熱量回存到脂肪組織的比例,而運動剛好有助於此一比例降低。所以結論是運動瘦身仍需兼顧飲食熱量控制才行,如果只想單靠運動瘦身,結果往往會與期望有很大的落差。 另外,很多人會問到:運動前用餐比較好還是運動後用餐比較好呢?許順菖醫師表示,這個問題可以從我們之前提到的原理來說明,運動後肌肉對熱量回收之競爭力增強,所以運動後用餐可以讓大多數熱量回存到肌肉,藉以減少脂肪組織增加之機會。只是這個作用持續時間並不長,有研究顯示運動後二小時此一作用即開始明顯下降,所以如果真的要用餐,還是運動完後馬上進行較佳;也有研究顯示運動後肌肉對熱量回收之競爭力提升以醣類與蛋白質類食物是較佳的。真正的瘦身評估要以脂肪為主許順菖醫師提醒,很多人會覺得運動完後測量體重有立即下降的感覺,但此一下降與流汗及水份流失有關,真正的瘦身評估還是要以脂肪為主(比如測量腹腰圍);運動絕對是重要的,但切莫將其當成是瘦身的萬靈丹,仍需配合好飲食才行,唯有保持身體熱量之適度負平衡(消耗>攝取)才是瘦身的不二法門。 

研究:中度運動降老人22%死亡風險

研究:中度運動降老人22%死亡風險#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躺或坐睡覺、無所事事、看電視,你知道家中長輩平常都在做些什麼嗎?根據一篇期刊研究指出,促成長輩自動自發起身運動的動機,例如大型桌遊遊戲,可提高老年人主動參與運動的興趣及動機,為認知和身體方面帶來正向影響。過往文獻指出,規律的體能活動有助減少老年人死亡率、改善生活品質。從觀察改變運動習慣的人身上,發現晚年從事較多運動的老年人健康狀況也比較好,僅是低量的中度至激烈運動,都能減少老年人22%死亡風險。進行3個月活動後 長者步態、踝關節力量皆改善比利時列日大學的研究者提出一項創新方案,在2個類似的安養院進行1個月大型桌遊方案,了解對安養院居民在動態體能活動、心理健康上產生的效果。透過老年人社交互動(相關性)、提供適當體能活動(能力)以及鼓勵規律的自願參與遊戲(自主),達到與運動相關的滿足感。方格根據體能健康的元素印上不同顏色,包括力量、彈性、平衡和耐力,參與者必須有系統的在走道上完成2圈活動,參與者在經過24個方塊後直到終點就算完成遊戲。實驗組體能活動後每日能量消耗增加110千卡,3個月後則每日增加219千卡。3個月後,生活質量、平衡和步態和踝關節力度也有所改善,這樣的改善在對照組中並未表現。可結合高齡者有興趣的桌遊放大進行 如象棋、五子棋台北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劉嘉逸表示,想進行大型桌遊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結合一些高齡者較有興趣的桌遊放大來進行,如象棋、五子棋等,讓高齡者在原本的動腦活動外,加入體能活動的元素,就是很好的方法。由於國內目前較少類似大型桌遊,提醒高齡患者,出門走走就是最容易也最可行的身體活動。增加愉快感與社交性 誘導長輩活動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引導長輩的活動,重點可以放在增加「愉快感」和「社交性」,才會使動機持續。採漸進式的誘導與勸說,甚至讓鄰居來邀請,較容易成行。高齡化社會來臨,可以有更多巧思,一方面引導高齡者有夠多活動,不管是增加體能或肌力,漸進式增加步行耐力與距離,都可以提高生活品質。例如鼓勵走到戶外,像是高齡者聚集的公園或社區活動中心,走走路、下下棋或是聽些他們年代的音樂、電視、電影,還是量量壓或體重,讓高齡者彼此問候。也可以鼓勵長者每人準備小點心或餅乾,走出戶外,與其他高齡者共享下午茶,這樣的活動型態,不但是社會性交誼,也增強長者的肌力與體力。

減脂遇到停滯期?營養師突破3大盲點

減脂遇到停滯期?營養師突破3大盲點#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在健身,線條卻不明顯?「減重效果停滯期」該如何突破?營養師提醒,輕度運動民眾,常因運動與飲食上的大盲點,造成停滯期遲遲無法突破,甚至因此中斷、放棄運動的習慣。網路上很多針對減重停滯期突破的激進作法,但其實簡單透過飲食營養特性搭配運動方式的微調,就能提升運動效果、突破撞牆期。不做重訓等3盲點 運動易進入停滯期運動營養師楊承樺強調,想達成運動的外觀改善效果,「肌耐力」與「肌肉/脂肪比」是2大關鍵指標,前者可透過重訓運動養成,而高纖飲食的營養搭配則是後者的達成關鍵。輕度運動族效果停滯期有3大營養盲點:1)運動方式偏誤-重有氧輕重訓,基礎代謝難提升/一般輕度運動族通常以慢跑、單車等有氧運動為主,頻率與強度可能都未達每周150分鐘。然而提升肌肉量可幫助增加基礎代謝,重訓則是增加肌肉量的必要手段。人體每增加1kg肌肉,代謝率平均約可提升3至50%(約等同每日消號22大卡熱量)。除了加入肌力運動,也應該強化增肌營養素。2)副作用當有效-運動習慣三天捕魚兩天曬網/因為平日沒有運動習慣、肌耐力不足,輕運動族常運動後痠痛時間較長、疲勞持續較久。但切勿將痠痛疲勞當成運動效果的展現!每日持續中到中高強度運動,漸進式提高運動強度,提升肌力、心肺能力,能避免運動停滯期報到。除了運動前後的暖身收操,更應透過預防肌肉分解損傷的營養補充,降低運動副作用的產生。3)未搭配運動飲食-運動難有減脂效果/改善身形線條創造美好體態是許多輕運動族的目標,許多輕運動民眾雖然從事運動,飲食卻沒有對應搭配。許多輕運動族仍維持原有飲食習慣,甚至可能誤以為運動後不吃瘦更快,飢餓感上升而暴食。當攝入熱量高於運動消耗,自然抵銷原先的運動減脂效果。肌肉線條也會較不明顯,或因為脂肪堆積在增加的肌肉外層,讓視覺上更臃腫,造成持續運動卻效果卻停滯的窘境。豆漿蛋白質充足 增肌必要營養素楊承樺營養師強調,透過高纖豆漿等食材特性的簡單搭配,進行運動前後進行營養補充及暖身與收操,是突破輕運動族效果停滯期盲點的關鍵。想降低運動停滯期困擾,飲食營養搭配應把握幾個原則:(1)強化運動增肌減脂效果、(2)預防/緩和運動傷害原則、(3)增加飽足避免過量攝食。減糖或是無糖豆漿,同時具備蛋白質、醣類、纖維質等營養,能同時滿足以上需求。高纖豆漿中的蛋白質是增肌必要營養素,提升肌肉量除了增加基礎代謝帶來更高的燃脂效率,也能降低運動時骨關節的負擔與傷害。微量醣類除了能提供運動時的能量補給,搭配其他醣類/澱粉食材攝取,更能減緩肌肉分解,避免肌肉損傷與運動後的痠痛。纖維質可降低飢餓素分泌、減少脂肪和膽固醇吸收,並幫助調節血脂,增加飽足感,讓身體代謝力更好。針對瑜珈、慢跑等6大運動族群 突破停滯期建議想讓運動效果更好,除了高纖豆漿外,楊承樺營養師更針對6大熱門輕運動提出升級版暖身及收操餐組合建議。不同的運動類型/強度,有各自常見運動需求或困擾,需要不同的營養補充策略,才能有效突破停滯期困境:

訓練後善待肌肉!營養補對才不做白工

訓練後善待肌肉!營養補對才不做白工#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所謂肌肉疲勞,具體而言有哪些情況呢?除了疲勞物質堆積,產生疲勞感外,積存於肌肉內的肝醣不足時、肌纖維產生微小傷害時,都會使肌肉呈現疲勞狀態。肌肉若出現這些問題,就必須盡快消除造成疲勞的根源,除了前述的適度休息外,飲食也是很好的方法。運動後30分鐘內補充醣類、蛋白質最理想我們先來瞭解一下肝醣。肝醣積存於肌肉,是身體能量的來源,超過15公里的長距離慢跑,以及10公里左右、速度較快的跑步訓練,都會大量消耗肝醣。進行這類訓練之前,一定要充分攝取肝醣的原料,也就是所謂的醣類(碳水化合物)飲食,多吃米飯、麵包,或者義大利麵等麵類食物,這些都含有豐富的醣類。雖然事前大量攝取醣類,但長跑訓練後,肌肉內的肝醣仍處於偏低的狀態。這時若能在運動後30分鐘內攝取醣類,可以有效補充肝醣的不足。根據研究顯示,在這個時機點攝取醣類的話,醣類會立刻轉化成肝醣,迅速回填至肌肉,隨手可得的香蕉、飯糰或麵包等都是很好的含醣食物。通常在進行速度型訓練或補強訓練時,肌纖維容易受到損害,而修補肌纖維最不可或缺的營養素是蛋白質。修補受損的肌纖維可以使肌肉變得更強壯,而且為了超量恢復,也為了辛苦的訓練不白費,就必須要有足夠可以修補肌纖維的蛋白質。基於這個因素,速度型訓練或補強訓練結束後,最好同樣也是在30分鐘內補充蛋白質。訓練結束後直接用餐是最好的方法,若情況不允許的話,也可以簡單補充優格、雞蛋,或喝杯牛奶。對於肌肉肝醣的不足及肌纖維的損傷,若能照著這兩個章節的說明,多費點心思在訓練前與訓練後的飲食,就能夠有效加以預防並解決這些問題。訓練前後的飲食範例考慮消化、轉化成能量的時間,建議大家最好在進行訓練的3小時前用餐。晨跑的話,只要前一晚確實攝取足夠的營養,早餐前練跑一下也無妨。 訓練前的飲食基本上,以容易消化,可以轉化成量的飲食為主。特別是重點練習前,盡量攝取米飯、麵包或麵類等醣類食物,蓄積足夠的肝醣。 長跑後的飲食因為肝醣會減少,必須大量攝取醣類。運動後30 分鐘內進食最為理想。練習時可隨身攜帶香蕉或飯糰。 速度型練習或補強訓練後的飲食要修補受損的肌纖維,就必須攝取蛋白質(豬肉、雞蛋、豆腐等)。運動後30 分鐘內進食最為理想。不方便用餐的話,簡單補充一下牛奶或優格。(本文摘自/每個人都能4小時完成全馬!最有效率的馬拉松訓練/布克文化)

比賽前後補充 推薦運動員3種茶

比賽前後補充 推薦運動員3種茶#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治療肥胖,通常也會讓你變得健康強壯。所以你還是可以立志死前要爬上聖母峰,因為茶能給你熱情,不光每天運動,還能達成最偉大的夢想。還有一個優點:強壯才是新的審美觀。劇烈運動或運動太久,會製造出大量氧化壓力,有時候可能因為疲勞或運動過度,人體的天然氧化防禦系統不夠強大,無法修復損害。因此,按這個理論來說,運動員需要加快攝取抗氧化劑的速度。運動場上的觀眾常覺得納悶,全世界耐力最強的運動員,也就是肯亞的跑者,一整天都在喝熱紅茶,是巧合嗎?所以紅茶才是近乎完美的運動飲料?運動前1個小時喝2杯茶,在高強度的運動比賽裡,茶裡的咖啡因很有可能會增強表現。運動後喝茶,豐富的抗氧化劑也能刺激修復,限制肌肉受到的氧化壓力。這個領域確實需要更多的研究,但目前我們知道,長跑和短跑運動員很適合喝茶,不拘哪一種茶葉。紅茶的咖啡因能讓人精力充沛。但更有意思的是,研究結果發現,激烈運動後,紅茶裡的茶黃素或許能加強修復的速度,減少氧化壓力的反應,就能提高運動頻率。咖啡因含量從中等到濃烈,每份(240毫升)含40到60毫克。綠茶現在是很多耐力型運動員的首選。商家標榜綠茶對健康有很多益處,尤其是能增進專注,也能增進耐力。咖啡因含量從低到中等,每份(240毫升)含15到30毫克。焙茶的丹寧非常低,抗氧化劑很高,完全不刺激胃,風味絕佳,喝起來感覺很滋養。低咖啡因,每份(240毫升)含10到20毫克。印度香料茶第一次喝印度香料茶,你眼前會浮現溫暖而多彩的香料市場。印度香料(masala,最基本的組合)接觸到你的感官時,你會發現由內而外的感覺都暖和了起來。香氣十足的印度香料茶混合了各種阿育吠陀香藥草和紅茶,源自五千多年前的南亞,一開始當作有療癒效果的阿育吠陀補藥,也可幫助消化,並沒有加茶葉。十九世紀時,英國人在印度開墾的茶園愈來愈多,才有人把茶葉加入這種香料飲品裡。印度香料茶裡的紅茶基底幾乎都是阿薩姆。印度的每個家庭都有獨特的印度香料配方,包括綠荳蔻、肉桂、薑、胡椒和茴香。在附近的山區,雪巴人製作香料茶,除了暖身和提神,在喜馬拉雅高山區也能增強體力,因為加入了一些元素,可以幫人習慣高海拔。高海拔的印度香料茶可能會加入聖羅勒、人參、銀杏和五味子等香藥草。印度香料茶喝的時候通常會加糖跟牛奶。(本文摘自/這樣喝茶,讓你輕鬆遠離癌症/健行文化)

逾5成透析腎友不運動 腎功能恐惡化

逾5成透析腎友不運動 腎功能恐惡化#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據美國腎臟資料登錄系統2017年報告顯示,台灣在2015年末期腎臟病盛行率與透析盛行率皆高居世界第一,且依據健保署統計,目前洗腎人口已突破8萬多人!而2015年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中更指出,不運動是慢性腎臟病患者中最常見的健康危害行為,佔51.9%;其容易因血中脂肪累積、血液循環速度變慢,使得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良,直接或間接造成腎絲球過濾率下降,讓腎臟健康愈來愈差,值得腎友警惕。慢性腎臟病友不運動 恐致腎臟惡化臺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研究副院長盧國城醫師指出指出,慢性腎臟病患者因為腎臟衰竭造成代謝不平衡、心肺功能降低,導致身體延展性、協調性以及肌肉強度逐漸下降;若能透過規律運動,每天只要走30分鐘,每星期至少5天、共150 分鐘,則可顯著減少腎臟病及透析病人死亡率,對腎絲球過濾率及蛋白尿也都有顯著改善效果,進而延緩腎臟功能的惡化。為自己動起來 腹膜透析助腎友生活不受限對於許多末期腎臟病患者而言,透析治療可能會佔據腎友大多數的生活作息時間,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任唐德成醫師表示,目前透析中的腹膜透析治療方式,在護理人員教導與練習後,腎友可以自行在家中、辦公室或是汽車等空間操作,較不受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而且過程中較不會出現血壓不穩的症狀,在飲食方面限制也較少。盧國城醫師強調,腹膜透析能延長保留殘餘腎功能時間,在家就可以自己做,時間安排較彈性,因此年輕患者、有能力自我照護者可選擇腹膜透析,既可以保有正常生活作息品質,也能兼顧家庭和工作;長期看來,腹膜透析持續性過濾、排除體內水分與廢物,對於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率較血液透析高,且腎臟移植成功率較高。慢性腎臟病患者應多運動 以改善身體肌肉量與體能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理事長王濋諭說明,許多末期腎臟病患者因為尿毒影響,會出現貧血以及肌肉病變等症狀,進而引發容易疲憊、體適能變差等身體狀況,降低運動意願,但同時也有一群腎友,積極活出自己的豐「腹」人生。希望腎友們與醫護人員緊密配合積極治療,假日也可多和家人出門動一動,相信一定可以活出精彩「腎」活!(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高齡難減肥 養成步行10分鐘習慣

高齡難減肥 養成步行10分鐘習慣#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進行「回春抬腰體操」後,請務必養成步行十分鐘的習慣。這項運動非常適合想減肥和預防代謝症候群的人,可以讓體脂肪更容易分解。一般來說,提到脂肪時,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較為人熟知,但是在肌纖維細胞內、肌纖維與肌纖維之間,也有脂肪。因為是有氧運動 可以分解體脂肪例如,許多高齡者的肌纖維與肌纖維之間,就夾了好幾層的脂肪,稱為「肌細胞外脂肪」,呈現宛如蛋糕「夾層」的狀態。肌細胞外脂肪的主要形成原因是肥胖與運動不足,但也跟肌少型肥胖有關,屬於非常麻煩的脂肪。若要提升肌力並燃燒這些麻煩的脂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做完無氧運動後,再進行有氧運動。一般的有氧運動,必須運動三十分鐘後,身體才會分泌生長激素,而生長激素與骨頭和肌肉的發達有關,顯得更為重要。然而,若先做無氧運動,身體就會處於分泌生長激素的狀態,此時再繼續進行有氧運動,不僅可以在短期內獲得成效,也更容易分解體脂肪。高齡者在減肥時,比較難獲得成效,所以必須同時從外和內著手,若有可以結合兩者的方法,就相當完美了。若說「回春抬腰體操」是從外開始發揮功效,那麼「步行十分鐘」就是從內著手。另外,生長激素被稱為中高齡者的「回春激素」,具有以下經過認證的各式各樣功效。•提升基礎代謝•提升免疫功能•強化骨頭•恢復肌膚彈性•預防和改善生活習慣造成的病症這也是我要把「步行十分鐘」推薦給想要預防老化和失智症,以及想要預防代謝症候群、運動障礙症候群和肌肉減少症的人的理由。「步行十分鐘」的重點當我推薦「步行十分鐘」給整體院患者時,他們大多都會提出疑問。首先,最多的問題就是:「任何時候都可以做嗎?」我建議最好在下午四點以後進行「步行十分鐘」,有以下三個理由:1)傍晚這個時段,是一天中人體體溫較高的時候,此時的肌肉與關節處於柔軟狀態,比較不會發生跌倒等意外。2)跟上午相比,傍晚時人體比較容易分泌生長激素,在此時運動,更能有效增強體力。若是生長激素不足,不僅會促使肌膚和骨頭老化、身體感覺疲累、意志和集中力降低,也容易罹患代謝症候群。3)在傍晚時運動,可以使交感神經處於優勢地位。到了晚上,自然地會改由副交感神經處於優勢地位,使身體在就寢前呈現放鬆狀態。若無法在傍晚做運動,請改在早上進行,也可以活化腦部、解決便祕問題,以及提升基礎代謝率。此時,記得先吃一點香蕉與優酪乳等簡單的餐點後再進行。當然,在進行前,先完成「回春抬腰體操」的話,會更好。可依據個人情況進行調整,總之請每天實踐一次。排名第二的問題是:「我經常帶狗一起散步,應該就夠了」或「隨便走十分鐘就行了嗎?」等,這些疑問大多是誤認為「步行」等於「散步」。令人遺憾的是,配合狗的步調,以及採用隨意方式走路的散步,都無法獲得與步行同樣的功效。雖然一邊享受風景一邊散步,心情愉悅也很重要,但進行步行運動時,請集中精神。重點在於途中不要停下來休息,要持續進行十分鐘,如果可能的話,請選擇沒有紅綠燈的道路進行,若遇上紅燈,請在原地踏步。排名第三的問題則是:「下雨天也要步行嗎?」下雨天時,地面環境較差,較易增加跌倒的危險性,雖然持續運動很重要,但遇上下雨天時,最好暫停「步行十分鐘」。但是,建議在家裡進行「回春抬腰體操」,並針對疼痛與在意的部位進行「回春伸展操」。請維持每天做運動的習慣。接下來,說明「步行十分鐘」的重點,請參照圖做為步行時的參考:1)確認正確的站立姿勢。2)步行時,施力於大腿後側(腿後腱),盡可能大步行走。還沒養成習慣前,或許較難施力於腿後腱,但只要有耐性地持續下去,將來甚至不需要特別提醒自己,也能做到。這是因為鍛鍊腿後腱後,身體會自然而然呈現伸直脊椎的姿勢。3)腳步不要蹣跚,盡可能抬高腳,以腳跟著地後,讓體重移至腳尖,再踢出大腳趾的根部前進。盡可能快步行走,手臂前後大幅擺動。只要將視線稍微望向前方即可維持姿勢,但是請小心不要跌倒。了解重點後,立刻出發步行運動吧。(本文摘自/遠離長照人生的奇蹟抬腰術:不管幾歲開始都有效的腿臀肌力訓練/出色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