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肥胖及缺少運動 當心三高找上門

肥胖及缺少運動 當心三高找上門#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據國民健康局「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20歲以上民眾,有四成患有三高之任一項疾病,以此估計全國20歲以上民眾目前約有715萬人罹患這些疾病。但並非所有民眾都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疾病!年輕族群的自知率都是最低的,提醒三高患者,肥胖、有吸菸習慣、缺少運動及有家族遺傳心血管疾病之高危險群,須特別注意心血管相關疾病的預防及保健。基隆市衛生局提醒民眾,如果您已經是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患者,或是有抽煙的習慣、缺乏運動、肥胖者,平常應每週三次、每次三十分鐘、每次心跳達到一百三十下的保持長期規律的運動,如年輕人可多做慢跑、游泳、競走運動;中壯年人可多從事爬山、健行、太極等培養耐力活動;至於老年人不妨鍛鍊氣功來養生。此外,每天花兩小時盯著電視、電腦螢幕的人,罹患心臟疾病致死率是平常人一倍。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呼籲民眾要加強眼睛保健,建議在電視、電腦、電動玩具等高度用眼力的時間,在每隔30分鐘要休息10分鐘,並以不超過兩小時為原則,以免眼睛過度疲勞。勿緊盯電腦、電視螢幕,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相對增加。預防方式除定期檢查控制已有的慢性病外,切勿長時間久坐,並適時活動四肢,避免過度疲勞和精神緊張。

拒絕菸品 高雄辦樂活健行運動

拒絕菸品 高雄辦樂活健行運動#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為了使市民更加了解菸品的危害、呼籲拒絕菸害的觀念,進而從自身影響到家庭與社區,同心齊力以具體行動支持拒絕菸品,共同營造無菸健康大高雄,並為維護市民健康,特別舉辦「2012無菸防癌一身輕 健康城市向前行樂活健行活動」將於5/19週六上午八點在愛河河西路旁熱鬧展開,藉此建立民眾正確飲食觀念、養成規律運動及定期癌症篩檢之習慣,期望高雄市成為一座健康樂活的城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全球平均有540萬人死於菸害,平均每6秒即有1人死於菸害,使用菸品者平均壽命減少約15年;事實上,吸菸幾乎傷害身體的每個器官,即使不直接造成死亡,對於吸菸者的生活品質也多少會有影響,例如:呼吸困難、工作不便等。吸菸更是致癌的主因之一,菸草中含有超過4,000種化學物質,至少有60種已知的致癌物,所有癌症的死亡有30%都可歸咎於吸菸行為;菸草內主要引致癌症的物質來自焦油,可能直接引發的癌症包括肺癌、口腔癌、咽頭癌、喉頭癌、膀胱癌、食道癌,而間接可引發的癌症包含頸癌、血癌 (骨髓性白血病)、胃癌、肝癌、腎臟癌、胰臟癌、大腸癌、子宮頸癌等;所有癌症死亡人口中,有30%和吸菸有關。而戒菸,則可以降低罹患及死於癌症的風險,效益會隨著戒菸期間越長而增加,但會因每個人的菸齡和菸量有所差異;即使是已罹癌的吸菸者,戒菸都能降低罹患第二種癌症的機率;然而,每種癌症的罹患風險降低不一,例如:肺癌在戒菸5年後即大為減少,但要到20年以後才會降至非吸菸者的水準,膀胱癌則是即使戒菸25年,也只下降60%的相對危險。

醫訊/「過動症與早產兒之關聯性」

醫訊/「過動症與早產兒之關聯性」#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為鼓勵早產兒寶寶家長們的努力與辛勞,林口長庚特舉辦本活動,邀請醫護人員及表演團體與小朋友、家長同樂,彼此分享照顧早產兒寶寶成長的心得與喜悅,本次特別邀請兒童心智科詹翔琳醫師主講「過動症與早產兒之關聯性」,並於現場安排相關檢查活動,讓家長對孩子們的成長發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歡迎家長與寶寶前來共襄盛舉。時  間:5/5(六)上午9:00~中午12:00地  點: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大樓1樓第一會議廳聯絡方式:林口長庚社會服務課 王嘉瑋小姐(03)3281200轉5128

維持標準身材體重 仍有脂肪肝風險

維持標準身材體重 仍有脂肪肝風險#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始終維持48公斤標準身材的Maria(化名),在一次健康檢查中卻從腹部超音波顯示有輕微脂肪肝,一般人印象中總以為體重過重的人才會有脂肪肝,因此Maria覺得很疑惑,不是體重過重的人才會有嗎?檢查出脂肪肝後,要怎麼辦?會不會哪天變成肝硬化或肝癌?由於現在經濟生活條件好,飲食習慣偏油膩,很多人喜歡吃燒烤食物,卻不知無形中攝取過多的營養熱量;再加上運動量減少、體重過重,使得現代人脂肪肝情形越來越常見,根據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調查顯示,國內成年人約有33%有脂肪肝,這也使得脂肪肝成為國內醫界繼B、C型肝炎、酒精性肝炎後的新熱門議題。康聯預防醫學肝膽腸胃科主任林姿伶說,脂肪肝俗稱「肝包油」,脂肪肝名稱的由來,主要是因為肝臟細胞內有脂肪滴的堆積所造成的現象,而非一般人誤解的指肝臟被油包裹住。通常有脂肪肝在生活上不會有什麼異樣感覺或症狀,頂多偶而產生疲憊或食欲不振等感覺,所以並不會特別至門診就醫,因此,大多數人或者因其他健康問題、或健康檢查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時,才被醫師診斷出有脂肪肝。若是情形嚴重並長期置之不理的話,部分患者會造成肝細胞發炎,成為所謂的「脂肪性肝炎」,少數情況嚴重者,會導致肝硬化。林姿伶主任也提醒大家,雖然脂肪肝不是疾病,但卻代表一種身體健康情況的症狀與相關疾病發展的可能性。民眾若想要消除脂肪肝,第一還是要運動,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讓自己養成運動的習慣。第二、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除了三餐定時外,還要少油、少鹽,並且讓生活作息正常。第三、若有飲酒習慣者,要減少或改掉喝酒的習慣。第四、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透過健檢中的腹部超音波以及肝功能、血脂、血糖等代謝相關的血液檢查,就可定期了解脂肪肝的狀況與變化,提醒自己在生活及飲食習慣的改變,以達成健康人生的終極目標。(來源:康聯預防醫學肝膽腸胃科主任林姿伶,健康九九健康專欄)

運動前應先暖身 運動傷害不上身

運動前應先暖身 運動傷害不上身#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對青少年而言,在課業忙碌之餘,運動不僅可以紓解壓力更能強身健體,但一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扭傷、骨折等傷害。嘉義17歲的範姓少年,國三時右手就因舊傷感到不適,卻遲遲未就醫,直到最近前往醫院檢查發現,原來是習慣性脫臼造成肩關節盂破裂,經由聖馬爾定醫院骨科林宗志醫師以手術方式在脫臼處植入鋼釘固定治療後,才逐漸好轉。 林宗志醫師表示,一般運動傷害分為「急性運動傷害」與「慢性運動傷害」兩種,前者為身體遭遇突如其來的外部衝擊導致損傷,通常患者會有明顯疼痛、腫脹感,例如骨折、扭傷、脫臼與關節錯位等;後者則是長期累積下來的微小傷害所造成,患者時不時會有輕微疼痛感,因此慢性運動傷害較易被民眾忽略而不予理會。另外,青少年因精力旺盛加上正值青春期,骨骼發育尚未成熟,更是運動傷害危險族群之一。 如何防治運動傷害的發生?林宗志醫師認為除了運動前暖身的鐵則外,青少年應避免練習過度、在易受傷部位確實配戴護具與運動前評估自我身體狀況等原則。如不幸已造成運動傷害,切記下列五步驟,(1)保護:防止二次傷害;(2)休息:讓患部充分休息;(3)冰敷:應於48小時內進行,除了減輕疼痛,也避免患部腫脹;(4)壓迫:對患部進行施壓,以及;(5)抬高:將患部抬高於心臟,減少組織液滲出與出血的發生,最後則立即到院尋找專業醫師診治。 

上班族的「重大職災」適度運動助改善

上班族的「重大職災」適度運動助改善#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根據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一項最新的調查顯示,中小企業重大職災發生時間大多在中午、下班前時段,因為在這兩個時段身體和心理處於萎靡的狀態,所以事故也比較容易發生。對於廣大的上班族而言,在辦公室好像不太可能會發生「重大職災」,但長時間使用電腦加上坐姿不良,卻容易引起滑鼠手、電腦症候群等上班族的「職業傷害」,若不加以預防及治療,嚴重可能會讓身體健康亮起紅燈。中午休息及晚上下班前這兩個時段,是上班族身體和心理最為疲累的時候,在椅子上稍微駝背休息、窩在螢幕前偷偷上網看社群網站放鬆一下感覺很放鬆,但醫師警告,這樣的姿勢和使用電腦的習慣雖然讓你有短暫舒緩的感覺,但長時間下來對身體健康可是一種傷害。署立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劉燦宏指出,一般而言,上班族因為長時間使用電腦,身體姿勢不良、過度使用滑鼠或使用方式不當,容易出現滑鼠手和電腦症候群,產生肩頸痠痛發麻、手指關節疼痛、手腕手肘關節不適等情形。如果這樣的狀況持續且不改善,會造成脊椎、關節、肌肉、神經的傷害,對身體健康危害頗大。劉燦宏醫師建議,要杜絕上班族的職業傷害,可在持續工作一段時間後,起身伸展及看看遠方,避免過度使用肌肉和視力。放假時,也可以先從強度較弱的運動做起,加強腰部及下半身運動,以改善平時久坐造成的不適。不過醫師也提醒,像是背部、肩膀、手肘和手腕等部位,平時就已過度使用,因此在運動時也應避免選擇會對上述部位負荷較大的器材,並注意運動安全,以免造成二次傷害。專業健身教練王明田指出,上班族的職業傷害有將近九成是出現在肩頸的部位,其次是後腰、手腕及手肘等處;而上班族的職業傷害可從全身性的運動及重點痠痛部位的訓練來改善。王明田教練建議,運動開始前務必要熱身做好準備,接下來可以進行全身性的運動,像是跑步、有氧舞蹈、游泳、瑜珈等。第二部分是針對痠痛肌肉的加強,像是肩頸痠痛可以做肩上推的動作,手腕、手肘等處可用啞鈴來加強肌耐力的訓練。此外,運動後也要進行伸展拉筋的收操動作,以免運動隔天肌肉痠痛不適。王明田教練指出,現代人普遍運動少,尤其是上班族根本抽不出時間運動。因此,在運動時,應該以負荷量小但次數多的方式進行,這種循序漸進、逐漸加強的運動模式,可以大幅減低運動傷害發生的機率。同時,王明田教練也提醒,現在運動中心都有諮詢窗口,如果不知道運動器材如何使用,或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可以先做諮詢再開始運動。在開始運動前,也應先閱讀器材說明書,如果說明書圖示不清或仍無法確定正確使用方式,則應尋求教練指導,讓自己能夠健康、有效的運動。※影片為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五克拉」畢業製作團隊製作,取自youtube,說明處理運動傷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運動。

運動使人愉悅 保持良好心情擺脫憂鬱

運動使人愉悅 保持良好心情擺脫憂鬱#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美國國家全人健康學會所下的定義,健康的定義已經超脫早期的身體健康,更包含情緒的健康、智能的健康、靈性的健康、社會的健康以及職業的健康,5項都與心理健康有關。因此,如何追求多元、平衡的健康狀態,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追求的目標,為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運動心理學及公共衛生學者的研究發現,運動不但可以降低焦慮及憂鬱症兩大心理疾病,更可以增加生活的品質及滿意度,建構一個人的正向自尊、促進個人心理安寧和消除壓力。投入一項運動更可以增加生活的重心,從中獲得成就感。以跑步或快走來說,是門檻最低的有氧運動,只要換上一雙適合跑步及走路的鞋子,走出戶外,立刻就可以讓自己增加全人健康!在情緒調節方面,學者們認為運動時腦垂體分泌一種類似嗎啡的化學物質,稱為腦啡因,具有止痛和欣快感的作用,可能會降低憂鬱的消極情緒;活動的過程中能調整正腎上腺素、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等和負面情緒相關的內分泌激素。此外,運動伴隨的生理機能改變,更可以增加一個人的自我駕馭感,提高自尊及自我概念,產生卓越的成就感。根據基隆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民眾免費心理諮商服務分析發現,近期民眾主訴的問題多為夫妻溝通、親子溝通導致的情緒困擾,溝通的過程常發現當事人容易侷限某個角度看待問題,並因為堅持立場而導致關係日趨緊張;我們也鼓勵民眾能培養興趣和運動的習慣,運動可以促進多和別人交流的機會外,運動本身可分散或轉移注意力,因而減緩焦慮的情緒,並且活化思考的彈性;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呼籲,全民一起「聰明吃,健康動」,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時時注意自己的健康,隨時測量心情的溫度,創造神清氣爽的人生。

失智症重早療 多運動能使大腦活躍

失智症重早療 多運動能使大腦活躍#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台灣社會人口結構不斷的老化,年齡越高,老人失智症也愈來愈多。當發現家中長輩出現健忘,或有些異常行為,家人可能會誤以為他故意在找麻煩,其實可能是得了失智症。阮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陳巧霓醫師表示,老人失智症,已經是老年化社會必須要共同面對的疾病。目前還沒有可以讓病人完全恢復功能的方法,因此早期治療顯得特別重要。事實上,引起老人失智症,常見的病因之一是阿茲海默症,為一種腦部退化萎縮病變,年紀愈大,發生率愈高,多在數年內漸漸發病,愈來愈嚴重。其次是血管性失智症,病患歷經一次或多次中風後,智力及行為退化,有的會伴隨因中風造成的行動不便,語言或吞嚥上的障礙。多半是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目前已知道有些危險因素,對導致失智形成和惡化有重要的影響,所以若能積極控制這些危險因素,如中毒、感染、腦室積水、腦瘤或代謝異常等疾病,也都可能會表現出失智症狀。對預防血管性失智的發生有重要作用。若能早期發現、早期就醫,輕度阿茲海默症對藥物反應較佳。高血壓是造成血管性失智和腦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對老年失智症也有影響,因此有高血壓的人應選擇長效降壓藥,讓血壓能控制在24小時內都保持平穩,另外心臟疾病、冠狀心臟病和心肺功能不全都可能影響腦血液供應,誘發失智的形成和發展。高血糖、高血脂症和糖尿病等可能引發動脈粥樣硬化以及腦中風,影響腦部代謝而誘發失智,所以適當運動、保持愉悅心情,讓人精力充沛、思維活躍,是預防老人失智的有效方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