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死亡率增35倍 原來它才是腎病殺手

死亡率增35倍 原來它才是腎病殺手#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慢性腎臟病的患者來看診,一坐下迫不及待地說「蔡醫師!我上次回診腎臟科時,剛走出醫院大門,就感到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馬上就進到急診去了…」他喘了口氣後繼續說「結果…急診室醫師說可能是心臟的問題,馬上做了很多檢查,發現是心肌梗塞…」他拿出病歷摘要給我看,又說「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慢性腎臟病的人,最大的危險竟然不是腎臟,而是心血管疾病,是會要命的!」大家都以為,慢性腎臟病最大的殺手應該是腎衰竭、尿毒症,其實這是錯誤的!對於慢性腎病患者來說,心血管疾病比腎衰竭、尿毒症的威脅大多了。血鉀過高會引發心律不整 高血磷使心血管壁增厚鈣化根據統計,慢性腎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是一般人的15倍以上,而尿毒症(洗腎)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比率高達5成,是一般人的35倍。慢性腎臟病患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周邊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鬱血性心衰竭的盛行率也比一般人高出許多。國外的統計顯示,25至40%的慢性腎臟疾病患者有冠狀動脈疾病,25至35%有充血性心臟衰竭,60至85%有左心室肥大或心室功能減損問題,而且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惡化之速度比一般大眾大約兩倍,甚至未進展至末期腎病變前就已死亡。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腎功能受損時,腎臟調節體內水和各種電解質的功能也會受影響,當水分代謝不良時就會出現血液量增加、心臟負荷過重、造成心室肥厚、心臟衰竭等;水分開始堆積時就會出現水腫,會影響靜脈回流,也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增加下肢靜脈血栓的機會;腎功能受損,血液內的毒素就不能有效排出,會影響心臟的收縮功能,造成尿毒性心臟病、心臟衰竭等;電解質代謝異常,會出現各種代謝障礙,例如,脂質代謝異常、鈣磷代謝異常、高磷血症、高胱胺酸、高副甲狀腺激素,這些都是心血管病變的高危險因子;血鉀過高則會引發心律不整,嚴重者會有心肺衰竭或猝死等危險;高血磷會導致心血管壁增厚、鈣化、硬化,是腎臟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主因。慢性腎臟病在中醫方面,認為多由腎氣虧損,濕濁、濕熱、溺毒、瘀血、痰濁壅滯,三焦氣機失暢,水道不利所致,所以,治療上就是要調理身體的機能,改善上述的病因,也就是以「扶正祛邪」主。運動配合飲食控制 減少尿毒產生中醫治療上通常會有兩大方向,化濕濁、解毒活血、急則治標;益氣血、補脾腎、緩則治本。透過中醫特有的望聞問切,可以判別出每個人的寒熱虛實不同體質偏向,加以不同調理,透過益氣固表、溫補脾腎、清熱解毒、健脾利濕、益氣養血、活血化瘀…等等方法,可以慢慢恢復腎臟的白蛋白過濾及回收的平衡,營養不再流失,也可以提高腎臟的血液灌流量、降低腎絲球的硬化率、活化受損的腎元結構、提高尿毒的排泄等,水分的代謝功能改善了,代謝廢物的排泄改善了,電解質異常也會改善,磷鉀鈣的失衡也會穩定,當然也會加入保護心血管的專用中藥,當然可以避免各種併發症的產生。另一方面配合飲食控制減少尿毒的產生,適當運動、規律作息,不但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也可以慢慢降低身體的負擔,搭配中醫的調理及修復,可以逐步提高腎臟的實質功能。(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減肥必知!四種控制熱量茶飲

減肥必知!四種控制熱量茶飲#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若是撇開加糖後導致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喝茶對於人體其實有諸多好處,除了提神醒腦、讓人神清氣爽外,還可抗氧化、預防心血管病變、提升免疫力。四種原味茶,越喝越瘦容易心悸的人,可選擇微糖以平衡咖啡因濃度(歐盟建議一天咖啡因攝取量不得超過 300 毫克);若擔心茶葉有農藥殘留,可確認店家是否出具檢驗報告書。自己在家泡茶時,建議煮 15 分鐘,並於 60 分鐘內喝完,茶湯才不會受環境因素影響而變質。以下是我建議減重者飲用的四種原味茶飲。1)綠茶/富含兒茶素,目前已知的兒茶素類型有十餘種,其中最主要的兩大類型為「酯型兒茶素」與「游離型兒茶素」,可協助身體抗氧化、清除自由基。2)紅茶/紅茶的咖啡因含量雖為茶葉之冠(約為黑咖啡的二分之一),但由於製作過程經過完全發酵,因此較不傷胃。3)烏龍茶/含有烏龍茶多酚,研究證實可以降低黑色素生成,且有美白效果。4)麥茶、普洱茶/幾乎不含咖啡因,因此很適合容易失眠的人,但由於不含茶多酚,對於減重與美白較無效果。茶葉的發酵程度越低,保留的營養素就越多,因此綠茶、煎茶等未發酵茶葉,營養價值就比全發酵的紅茶來得高。現在手搖飲店煮茶的溫度,約控制在80度C至 95 度C,有的店家還會使用冷卻機一邊浸泡茶葉、一邊降溫,藉此保存較多的營養素。下回大家在買飲料時,不妨注意觀察一下店家的製茶方式。

寒流急凍 三高患者泡湯5招自保

寒流急凍 三高患者泡湯5招自保#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氣象局持續發布低溫特報,今天(17日)為乾冷天氣型態,低溫下探7度,預估乾冷天氣會延續到19日清晨。面對寒流發威,三高患者容易引發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因此要特別注意保暖,除了帽子、口罩、手套及保暖衣物不可少外,同時也得防止鞋襪潮濕,避免足部凍傷。另外應避免長時間泡在溫泉池,以免因四肢血管擴張,周邊血流量遽增,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溫度勿超過40℃ 泡湯找親友陪同天冷許多人喜歡泡湯驅寒,提醒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定期血壓監測並遵守醫囑服用藥物,以免發生心肌梗塞或是中風等意外。因此,醫師也提醒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泡湯五大注意事項:1.泡湯時間勿超過15分鐘,以免因四肢血管擴張,周邊血流量遽增,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急症。2.泡溫泉會導致血管擴張造成低血壓,泡湯後勿太快起身以免暈倒發生意外。3.泡湯溫度勿超過40℃,千萬不要一下用冷水,一下用熱水,這種冷熱交替方式最危險,因為冷熱溫差大會導致血管急速舒張、收縮,心血管突然收縮或血流受到阻塞,易引發心肌梗塞或缺血性中風。 4.飲酒或吃過麻油雞、羊肉爐、麻辣鍋等大餐,避免飯後立即泡湯,最好1.5小時或2小時後再進行,因為酒精、麻辣食物都會讓心跳加速,加上熱水刺激,心臟恐負荷不了。5.有三高及心血管等慢性疾病,泡湯時最好有親友陪同,避免單獨使用個人池,以免發生意外時沒人知道,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天冷出現這些症狀 應盡速就醫

天冷出現這些症狀 應盡速就醫#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氣象局持續對全台20縣市發布低溫特報,這波寒流明晨最冷,下探6℃,冷空氣要到周四白天才會減弱。當溫度變低時,血液濃稠度就會增加、血壓容易不穩定,易致血液在血管內凝固機會,容易誘發心臟病、中風急性發作,醫師呼籲民眾加強保暖,如果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據107年台北市十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分別位居之第2、第4及第10名,高血壓患者如未按時服藥,血壓控制不良者,及飲食無節制,尤其暴飲暴食更易引發心血管疾病。起床如廁動作勿過急 外出晨運多添衣醫師呼籲長者及三高、肥胖、有吸菸習慣、缺少運動及有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者,應多注意飲食、運動及氣候變化,外出時做好保暖措施,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於正常範圍,減少誘發心血管疾病的機會。而北市衛生局也曾傳授民眾禦寒保健措施:1.注意保暖/不論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早上起床,動作勿過急,應先添加衣物保暖,再進行漸進式活動。2.均衡飲食習慣/勿太鹹、太油,少吃高膽固醇東西,避免刺激性食物。三餐勿吃太飽,多吃蔬菜水果、雜穀食物,預防便秘,避免排便時用力。3.維持規律運動/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再出門晨運,建議長者結伴運動,並先充分暖身。運動中有任何不適,例如頭暈、胸痛、心悸、盜汗等情形,應立即停止。有心臟病史者要隨身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4.定期監測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另每日早上起床1小時內測量血壓及服藥。5.正常生活作息/充足睡眠與休息以增加抵抗力,不過量飲酒及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激烈運動等。6.不抽菸/不論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中風的風險,鼓勵吸菸民眾主動戒菸。7.泡湯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銀髮族泡湯時間不超過15分鐘,泡湯後勿太快起身,溫度勿超過40℃,以免心臟負荷不了,造成心肌梗塞、中風等意外。

要活就要動!運動強度該如何拿捏?

要活就要動!運動強度該如何拿捏?#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急診每天面對各式意外狀況,又以心血管疾病最為緊急,因為其他器官發生問題,都有一段時間可緩衝,心臟卻會在幾分鐘內出現戲劇性變化,與大部分猝死事件最為相關。雖然運動可促進健康,但須衡量個人狀況及環境,當身體有一些狀況,像是疲累、感冒、休息不夠、中年以上,或是天氣急劇變化,對自己的評估要愈保守愈好,不適合運動的時候,有權利說「不」。運動時出現喘不過氣、暈眩、失溫、中暑等警訊,就是身體告訴你應該停下來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災難醫學科主任郭鐘太指出,心跳驟停在10分鐘內搶救回來的機率較高,若第一張骨牌倒下,便會引發一連串無法挽回的遺憾。運動強度詃如何拿捏?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分段累積的效果和一次做完相同,但每次至少要連續10分鐘。運動強度方面,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無法邊活動,邊跟人輕鬆談話,屬費力運動;若還能順暢對話,但無法唱歌,屬中度運動。不太費力的輕度活動,則不能列入每週150分鐘的運動累積量。郭鐘太主任說,要活就要動,近年有些研究顯示,身體的軟組織和骨骼等,與免疫系統息息相關。他了解有些人喜歡挑戰運動極限,但健康不只為自己負責,也要為家人負責,如果運動時出現喘不過氣、暈眩、失溫、中暑等警訊,就是身體告訴你應該停下來了。根據統計,急性心肌梗塞來不及送醫而不治的病人,男多於女,郭鐘太分析可能與社會文化要求男性要堅強有關,雖然教育鼓勵大家堅持到底,不過也應有踩煞車機制,運動應回歸個人狀態,自覺到達臨界點,不強迫過度身體負荷也是一種合理選擇。郭鐘太主任強調,身體素質的訓練相當重要,也能透過運動累積年老後的生理儲備性,但並非每個人都一樣,超過臨界線,可能造成身體機能受損,有些受損可復原,但萬一不能復原,往往都是人生遺憾。除了自身的煞車板以外,更應建立社會文化的煞車板,避免因群體壓力,造成個體對自身的錯誤身體使用。一旦進入急救或醫療流程,往往都是超過臨界線的第二道關卡,而第二道關卡的不確定性更大,例如不見得現場有急救設備或是某些醫療或場域限制,這些問題都可能面對更大的身體風險。民眾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根據加拿大運動生理協會的身體活動準備度問卷,翻譯為中文的簡易自我評量方法,來掌握自身狀態及規畫適合的運動。超過69歲且不常活動,增加活動量前應先詢問醫師意見。身體活動簡易自我評量表(適用於15~69歲)1.醫師是否告訴過您,您的心臟有些問題,您只能做醫師建議的運動?2.當您活動時是否會有胸悶的感覺?3.過去幾個月以來,您是否有在未活動的情況下出現胸悶的情況?4.您是否曾因暈眩而失去平衡或意識的情況?5.您是否有骨骼或關節問題,且可能因活動而更惡化?6.您是否有因高血壓或心臟疾病而需服藥(醫師處方)?7.您是否知道您有任何不適合活動的原因?勾選1個「是」以上,增加活動量或做體能測定前,應先詢問醫師意見。所有問題都答「否」,先做體能測定評估,繼而規畫增加活動量的方法。有下列狀況請暫緩增加活動量:感冒、發燒、懷孕。

溫差大易患心血管疾病 5習慣齊護心

溫差大易患心血管疾病 5習慣齊護心#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中央氣象局預測秋分後早晚溫差可高達10℃,溫差大時血管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都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31%。另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造成21,569人死亡,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3,977人死亡,遠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48,784條人命。因此,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長輩及慢性病病人,千萬別輕忽季節交替對心臟血管疾病的威脅。心臟病的典型症狀 胸口有壓迫感、疼痛持續超過15分鐘以上。 疼痛延伸到肩膀、頸部、手臂。 胸部不適,同時有輕微的頭痛、暈厥、流泠汗、噁心、呼吸急促。 非典型的胸痛、胃或腹部疼痛。 噁心或頭昏。 無法解釋的焦慮、虛弱或疲勞。 心悸、流泠汗或蒼白。小改變產生大影響 五項習慣讓您更安心民眾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嚼食檳榔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外,近年來受氣候變遷影響,極熱極冷的氣候型態也是心臟病與中風急性發作的誘發因子。其實日常生活的小改變就可對心臟血管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國民健康署呼籲平時就應力行護心行動,從小地方開始愛護自己的「心」,落實健康生活形態。(1)健康飲食:少油少鹽多纖維,以蒸、煮、川燙取代油炸。(2)規律運動: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多爬樓梯少搭電梯、多走路、少開車。秋天早晚溫差大,提醒有心血管高風險族群,運動時要注意保暖可以多加外套穿著,運動前一定要充分暖身,且儘量攜伴運動,相互照應。(3)向菸說不:不管是直接吸菸或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血管傷害及罹患中風與心臟病的風險,國民健康署提供的二代戒菸服務,讓戒菸不再是難事。民眾可多利用國民健康署設置的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或洽各縣市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服務。(4)定期健檢:了解自己的血糖、膽固醇、血壓及體重指標(BMI),掌握自己身體健康狀況,另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多加利用。(5)三高控制:管理心血管疾病的源頭是三高控制,已有三高的民眾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研究指出,食用反式脂肪將會提高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因為它可令低密度脂蛋白上升,並使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大幅提高得 冠心病的風險。應減少攝取含氫化油脂的加工食品如餅乾、薯條、甜甜圈、洋芋片等油炸或烘焙食品。將可有助於減少攝取反式脂肪酸攝取,以確保身體健康。

嗜喝含糖飲料 當心3高靠近你

嗜喝含糖飲料 當心3高靠近你#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告之「國民飲食指標手冊」建議,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添加糖指在製造或製備食物時加入的糖或糖漿,不包括自然存在食物內的糖,如牛奶和水果,若以成人每日2000大卡算,添加糖所添加的熱量不得超過200大卡,大約是50公克的糖,只要喝1杯就超過攝取量上限!夏天是購買飲料的旺季,為此董氏基金會今年108年1~3月至大台北地區22個常見連鎖手搖杯品牌、55間販售店面,後續調查169款品項,發現1杯540ml紅豆珍珠鮮奶茶全糖為例,實際含糖量約40g、熱量約373大卡,但業者標示糖量卻僅有18g、熱量54大卡,與實際數值分別相差了2.2倍、6.9倍,消費者霧煞煞,不知自己到底吃了多少糖和熱量!董氏基金會再度呼籲,業者應完整如實標示飲料含糖量及熱量,讓消費者有選購手搖杯飲料判斷的依據,減少被誤導的風險。業者糖及熱量的標示與實測值 誤差很大!雖業者有標示糖量或熱量,但將實測值和標示值做比較,發現兩者之間的差距仍相當大,推測誤差可能來自於食材配料:因標示規定糖量和熱量的數值得不含食材配料,只要飲料含有果漿、冬瓜露、粉圓、紅豆、綠豆等便可不計其所帶來的糖量和熱量。而熱量的誤差更加驚人,因食材配料除了糖之外,還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等所帶來的熱量,與只有糖所帶來的熱量相比,相差的倍數更大。含糖飲料喝了暢快 身體卻壞的快!攝取過多時,容易增加許多疾病罹患的風險,如免疫力低下、血糖不穩定、蛀牙、皮膚老化、長青春痘、肥胖,甚至容易造成血壓升高、痛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長遠來看也會提高骨折及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罹患的風險,亦會造成情緒波動大、專注力及學習力下降。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建議,國人每日飲食中,每日添加糖攝取應低於50公克。世界衛生組織更是進一步的建議,糖的攝取應降低至每日總熱量的5%以下,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若戒不了手搖杯飲料,建議可循序漸進的降低攝取頻率或份量、少加食材配料、或以無糖、低糖飲料取代,最重要的是每天喝足白開水,以避免造成身體負擔

下肢疼痛別輕忽 就醫評估心血管問題

下肢疼痛別輕忽 就醫評估心血管問題#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90歲阿嬤8年曾前置放腹主動脈支架,最近因噁心、嘔吐、頭暈而求診。澄清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南玉芸表示,電腦斷層發現病患支架嚴重阻塞及發現超大血管瘤,導致左腹及大腿疼痛、下肢缺血。以微創導管清除血栓手術,成功打通動脈血管,延伸加長支架預防血管瘤破裂。呼籲有下肢疼痛的民眾,及早尋求心臟血管外科評估心血管系統。支架處嚴重阻塞併巨大血管瘤 導致下肢缺血疼痛這位高齡患者,因吃不下、噁心、嘔吐、頭暈等症狀入院接受檢查及治療,經檢查發現腎衰竭並接受血液透析,住院期間一直表達左腹及大腿疼痛,顯然有下肢缺血情況。南玉芸醫師表示,經進一步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患者8年前放置的腹主動脈支架,因未定期追蹤,左骨髂動脈支架嚴重阻塞,而右骨髂動脈支架末端有8公分大的血管瘤,隨時有破裂危險,因考慮患者已90歲高齡,以最安全及減少手術風險為治療原則。微創手術清除血栓 保持血流暢通經與病人家屬解釋及溝通多種手術方式,以微創導管清除血栓手術,將左骨髂動脈支架內的血栓清除乾淨,保持血流暢通;而右骨髂動脈支架末端的8公分大血管瘤,則以延伸加長支架隔開血管瘤,預防血管瘤破裂及猝死的危險。南玉芸醫師指出,微創導管清除血栓手術,以特殊的除栓導管裝置配合使用溶栓藥物分解血栓,再將分解後的血栓吸出。此手術適合動靜脈間血管通路血栓的疾病。這位高齡患者,微創治療血栓手術成功,順利轉出加護病房且出院。南玉芸醫師呼籲,民眾如有不明原因的下肢疼痛,絕對不能疏忽,因為血管相關疾病千變萬化,有症狀必須由心臟血管外科評估心血管系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