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持續低溫!泡湯不逾30分才安全

持續低溫!泡湯不逾30分才安全#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持續發布低溫特報,帶動泡溫泉熱潮。然而泡湯對人體來說就好比激烈運動,泡湯時間不宜超過30分鐘,最好分段交替,享受安全泡湯的樂趣。泡湯時若遇頭暈、胸悶,應立即離開水池,有心血管疾病則不適合泡溫泉。懷孕、心血管疾病、皮膚乾燥別泡湯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葉日弌表示,天氣寒冷也進入泡湯旺季,泡溫泉是許多民眾喜愛的休閒旅遊活動。但身體泡在溫泉中就好比做激烈運動,突然運動量變大,也增加心臟的工作負荷量。民眾除了慎選合格溫泉之外,也要依照個人的健康狀況,評估是否適合泡湯。有傳染病或皮膚病的民眾不宜泡溫泉外,懷孕婦女,特別是妊娠超過5個月,不適合泡湯。心臟血管有問題的民眾也不適合泡溫泉。因泡湯會造成皮膚油脂大量流失,皮膚乾燥建議最好不要泡湯。泡湯每5分鐘起來休息 總計別超過半小時溫泉選擇通風良好的地方,水溫約攝氏40度為佳,不宜過燙。通風不良、泡湯時血管擴張,易導致頭暈。如果有頭暈、胸悶等不適狀況,要立刻離開水池。若出現典型胸悶、胸痛症狀持續1至5分鐘,或症狀加重時,應立即就醫。葉日弌主任提醒,無論是泡湯、慢跑或登山,民眾應做好暖身運動。泡湯前應先淋浴,腳先下水適應水溫。偶爾才泡湯的人應1次5分鐘,起來休息再泡5分鐘,10至15分鐘就足夠。如果泡比較久,也盡量不要超過30分鐘。泡湯應與家人或三五好友同行較有照應。多注意小細節,即可享受安全放鬆的泡湯趣味。

避免血壓變化大 這2時段應減外出

避免血壓變化大 這2時段應減外出#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來天氣多變化,如果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等症狀,應該要儘速就醫接受治療。心血管疾病患者定期檢查血壓,控制脂肪及鹽分的攝取量、戒菸、少喝酒、控制體重及適量運動等,並注意腰圍變化,男生不超過32吋(90公分)、女生不超過31吋(80公分)。清晨5至6時、晚上8到9時血壓易變化長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注意添加衣服,尤其是清晨5到6時以及晚上8到9時,這2個時間氣溫低,容易導致血管收縮,使血壓變化,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長的長輩及肥胖等族群,要注意保暖措施,以免造成血壓升高,誘發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提醒民眾天氣已入冬,溫度下降,要關心家中長輩,罹患慢性病民眾更要加強保暖。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林俊立表示,應注意室內外冷熱溫差,加強保暖,以及保持規律運動習慣。避免於寒流時於戶外運動,也別忘了運動前先暖身,運動時若胸口悶痛、冒冷汗,極可能是心血管問題,應儘速就醫。掌握中風徵兆 「臨微不亂」4口訣速送醫冬季吃鍋物時,少吃高鹽的醬料。如想要小酌暖身,應注意每日酒精建議攝取量,男性30 克以下,女性 20 克以下。提醒三高與心血管疾病患者,應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定時測量血壓,避免熬夜,保持6小時以上充足睡眠。若出現下列心臟病及中風徵兆,請立即就醫:1)心臟病徵兆/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很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立即就醫治療。有冠狀動脈疾病史者,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緊急救護。2)中風徵兆/「臨、微、不、亂」4大口訣,「臨」時手腳軟、「微」笑也困難、講話「不」清楚、別「亂」快送醫,協助民眾及時評估腦中風徵兆、掌握黃金治療時間,遠離腦中風失能及死亡風險。

天冷迎來泡湯季 遵守「5不」防中風

天冷迎來泡湯季 遵守「5不」防中風#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入冬寒流來襲,民眾取暖方式多元,泡湯、三溫暖烤箱、吃火鍋樣樣來。心血管疾病患者取暖招式需多注意,否則冬天取暖不慎恐致命。心血管疾病患者日常照顧更重要,高風險族群如老年人、吸菸族群或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等,即使在室內不覺得冷,外出時仍需確保頭部、頸部與四肢末端的保暖,必要時戴上口罩。泡湯「5不」原則 減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老人家、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要在半夜上廁所時,也一定要先動一動、暖暖身,讓四肢手腳溫暖一點再起床,避免突然起床導致血壓變化太大,造成心臟無法負荷,甚至導致腦部血液循環不足、也容易發生中風。冬天泡湯暖身,心血管疾病患者、三高族群要特別注意,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內科蕭如豐醫師提醒,掌握「五不」原則,安全泡湯:1)不要泡太高溫、40度以下2)不要泡太久、約10分鐘左右3)不要單獨前往泡湯4)不要冷熱湯交換泡5)不要使用烤箱不要使用烤箱的原因是因為烤箱內空氣不流通、氧氣供給量不足外,當烤箱溫度升高、促使血管擴張時,血液會往四肢流動就容易導致腦部與心臟血液循環變差,烤箱使用不慎恐出現頭暈、無力、突然昏倒等危險狀況。吃火鍋減少使用調味料 控制鈉攝取吃火鍋也是民眾必備取暖招式,只是高血壓控制與鈉離子的攝取量息息相關,火鍋久煮湯頭越來越濃,以及用沙茶醬、醬油等沾醬調味,都會使鈉離子增加。蕭如豐醫師建議,使用天然的調味食材,例如蒜、薑、醋等進行調味,減少鈉離子攝取,盡量控制血壓。民眾、病友需格外注意身體變化,即使平日有固定服藥的高血壓病人,也要定時規律量血壓,避免受到溫差大、冬天天氣太冷等因素導致血壓出現劇烈起伏。如果發現藥物控制狀況不佳,務必回診請醫師評估藥物是否需要調整,才能避免受氣候更迭所產生的健康威脅。

女性注意!更年期後動脈硬化風險增

女性注意!更年期後動脈硬化風險增#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6歲的陳女士因視力模糊就醫,眼底檢查發現高血壓視網膜病變。經動脈硬化檢查發現,血管年齡在90歲以上,腦部磁振造影檢查也發現多處腦梗塞。陳女士已知有高血壓多年,但因沒有症狀而不以為意。天氣冷會造成血管收縮,血管內皮下斑塊出現裂縫,血小板聚集而造成血栓,需特別注意!動脈硬化易造成心臟病、腦中風家醫科醫師康宏銘表示,動脈硬化是心臟病、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主因。除正常老化外,有家族史者發生機率較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抽菸、高同半胱胺酸等都會加速動脈硬化。動脈硬化進展是無聲無息的累積,很多人往往會輕忽三高等風險因子。動脈硬化程度可經測量脈波傳導速度及頸動脈超音波檢查。脈波傳導速度可反映動脈硬化程度,硬度越高,傳導速度越快。脈波傳導速度的預測價值,在越年輕的族群越明顯,40、50歲左右檢查最好。頸動脈超音波則是測量頸動脈的內中膜厚度做為動脈硬化的指標,內中膜厚度每增加0.1mm,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15%。女性更年期後 動脈硬化風險增康宏銘醫師表示,不健康的血管縫隙大,容易卡進氧化物,變成血管內皮下的斑塊,是血管硬化的徵兆。然而女性冠狀動脈疾病不一定會形成明顯局部斑塊,而是廣泛硬化狹窄,造成血流不足。近半數女性患者沒有典型的心絞痛,而容易累、喘、虛弱、甚至晚上睡不好等,都可能是女性的冠狀動脈疾病所造成,難以早期發現。女性血管在更年期前受到雌激素保護,內膜調節功能較佳,不容易形成動脈硬化斑塊。但若肥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是自體免疫疾病,仍有動脈硬化風險,停經後更會加速發生。上述危險族群進補類需忌口,也應善用檢查,儘早篩檢,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講座/高血壓防治

講座/高血壓防治#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血壓病患平時並不一定有明顯症狀感受,亦有「健康隱形殺手」之稱,長期下來可能衍生心臟衰竭、心臟肥厚、冠狀動脈心臟病、腦中風、主動脈瘤、腎血管等疾病,甚至造成死亡。有鑑於此,雙和醫院於每週一、四舉辦生活保健系列講座,於1/15(一)由護理師蘇韻如主講「看不見的隱形殺手-高血壓防治」,講座內容豐富,歡迎關心高血壓議題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看不見的隱形殺手-高血壓防治時間:107年1月15日 星期(一)10:00-10: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 一樓大廳洽詢:02-2249-0088 

停經早於39歲 心血管疾病風險增

停經早於39歲 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更年期是女性不能避免的人生階段,停經的平均年齡約在47歲至50歲間,接受過卵巢切除手術,或因惡性腫瘤接受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的女性,停經時間會提早。「自然停經」是婦女持續長達12個月沒有月經,而「更年期過渡階段」指真正停經前的數年,一直到真正停經後的12個月間。在更年期過渡階段常見的症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熱潮紅、夜間盜汗、睡眠障礙、肌肉關節疼痛、心悸、頻尿、易焦躁不安或情緒低落、注意力無法集中等。停經早於39歲、晚於56歲 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科醫師李志國提醒,更年期後心血管疾病也會開始找上停經婦女。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更年期前,心臟血管疾病主要好發於男性,而更年期一過,女性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大幅提升。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症狀往往不易察覺,可能只會在胸口周圍出現非典型症狀,一旦發生心肌梗塞,預後比男性還差。停經早於39歲以及晚於56歲,也是形成心血管疾病和血栓栓塞的高危險因子。「雌激素」扮演女性健康的要角,透過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更可直接作用於血管內皮細胞上,使血管放鬆、降低末梢血管阻力、減少高血壓發生。到了更年期前後,卵巢功能逐漸萎縮,雌激素分泌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預後較差,可能來自於更年期後女性血管阻塞的程度,細小血管及內皮細胞功能異常都較為嚴重。心血管家族史、孕期曾有併發症 應提高警覺停經前或停經後的女性朋友都應規則性偵測,並採取預防措施,包含生活型態的改變(戒菸、減重、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高血壓、血脂異常和糖尿病等危險因子。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子宮切除病史、服用避孕藥、以及懷孕孕程中有發生過併發症(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自發性流產,早產…等等)的女性更須格外提高警覺。李志國醫師指出,雖然更年期荷爾蒙療法在會被使用於改善更年期症狀,但具有增加乳癌、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肝臟疾病以及靜脈栓塞的機會。如果女性完全沒有更年期不適的症狀,荷爾蒙療法不建議單純用以心血管疾病的初級或次級預防。若有疑問,應尋求婦產科醫師以及心臟科醫師作全面評估,達到最適切的預防及治療。

防骨鬆、心臟病 「龐德飲食」教你吃

防骨鬆、心臟病 「龐德飲食」教你吃#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因應現代人追求健康、重視減肥,現在健康飲食法頻出,讓人看得眼花撩亂。但是究竟哪一種才是真正有用且適合自己的,往往都試了一輪才見真章。而新的「龐德飲食」,仿效心血管疾病率最低的地中海的飲食,秘訣到底是什麼呢?龐德飲食仿效地中海、日本飲食 防心臟病及骨鬆龐德飲食源自美國心臟及病理專科醫師史提芬.西奈特,在二十五年的臨床經驗中,不斷觀察患有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族群,發現他們的飲食出了很大的問題。地中海區是世界上罹患心血管疾病率最低的區域之一,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有著每餐食用蔬菜、水果和大量的洋蔥、大蒜,攝取深海魚類與堅果,運用橄欖油製備食物等鮮明特色的地中海飲食,確實對保護心臟和預防冠心病、動脈硬化有幫助。日本料理使用大量洋蔥,使日本女性是全世界骨質疏鬆率最低的國家。多食蔬菜、水果和大量食用低升糖指數的黃豆食品,少食紅肉類食物,以綠茶為日常主要飲品,使亞洲人飲食中的抗氧化指數超高,遠低於美國的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地中海地區和亞洲地區的飲食有許多共同之處,包括:大量攝取蔬果;吃深海魚類;喜愛洋蔥、大蒜;使用堅果、橄欖油等優質油製作食物。日本沖繩長壽村 飲食常見魚、豆腐地中海地區的飲食已是科學家公認最健康的飲食方式。對於西方民眾來說,亞洲地區的女性常常讓他們猜不出實際年齡。亞洲地區有多處長壽村,例如日本沖繩大宜味村,有多位九十幾歲仍身強體健、還能做粗活的老者,最常被探討的是他們的飲食習慣,研究發現,長壽者每天食用魚、豆腐、海帶和蔬菜,因此成為相當具代表性的長壽、保健方式。來自美國的龐德飲食,全名是The Pan Asian modified Mediterranean diet(簡稱PAMMD),為「泛亞洲修正地中海飲食」,將之取名為「龐德飲食」,真正的原因是,希望透過龐德飲食的聯想,讓人們變成自己夢想中的龐德先生或女郎。龐德飲食兼備亞洲飲食的不老元素,以及地中海飲食的強心元素,長期執行龐德飲食計劃,很難不變成健康、美麗的龐德先生和女郎。(本文摘自/代謝型態龐德食譜全書/商周出版)

防再度中風 小心用藥傷胃致潰瘍

防再度中風 小心用藥傷胃致潰瘍#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到了秋冬變化的季節,對醫院急診室來說感受應該特別深。「秋冬一到,加護病房又開始變成一床難求!」新光醫院神經科主任連立明醫師用加護病房病床變化的狀況,來形容氣溫變化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特別是氣溫驟降或是溫度變化大的時候,醫院急診室教會很明顯感受到中風患者的增加。」連立明醫師說,中風就代表血管被塞住,一旦器官組織沒有血液供應,就會急速的壞死,輕則肢體障礙,重則甚至導致死亡,要避免這些中風後遺症擴大,必須在中風後3小時的黃金救援期內送到醫院進行搶救。中風後再中風機率高出常人九倍 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劑預防由於中風過的患者比起一般民眾,再度中風的機率會高出九倍,因此在治療上,預防再度中風就成為首要之務。而現在的治療方式,除了要求病患改善生活飲食習慣外,還必須服用抗小板藥物(缺血性中風病患)或是抗凝血劑(心房顫動類中風病患),來預防再度中風。可別小看這樣的治療,研究顯示,一天一次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可以有效降低再中風的相對風險達到25%;由於效果佳,這樣的藥物治療方式已經成為常規性的治療準則。目前臨床上使用的藥物主要以阿斯匹靈類(Aspirin)藥物為主,但還是有近兩成的患者會抱怨腸胃很不舒服。服用阿斯匹靈類抗血小板藥物 恐出現腸胃道不適症狀「我在門診最常碰到病患抱怨覺得胃糟糟或是礙胃的感覺,甚至每年都會有個案,因為胃出血送到急診室,才知道原來是服用阿斯匹靈惹得禍。」連立明說,Aspirin藥物的確會造成胃黏膜上缺血的變化,常見的副作用是腸胃道毒性及刺激,包括:胃灼熱、腸胃不適、潰瘍、甚至解黑便等。由於臨床上並無法分辨哪些人吃了這類藥物會容易出現腸胃症狀,所以病患多半是服用藥物後出現不適跟醫生反映後才知道,原來自己對Aspirin耐受不良。還好這些對Aspirin類藥物產生過敏的人,還有別的抗血小板藥物可以使用,像是clopidogrel、cilostazol或dipyridamole類的藥物。連立明醫師指出,這類藥物大幅改善了腸胃不適的副作用,而目前在臨床上改用clopidogrel等藥物的病患,幾乎沒有再出現腸胃不適甚至是胃潰瘍出血的狀況發生。連立明醫師建議,如果醫師開立Aspirin類藥物用來預防再度中風,包括患者甚至是患者的家人,一定要注意是否有出現腸胃不適的症狀,如果有類似耐受不良的症狀出現,一定要與醫師反映千萬不要選擇忍受,否則屆時發生腸胃道出血反而可能危及生命。(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