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

醫美為醫療行為 若非醫師看診恐有糾紛

醫美為醫療行為 若非醫師看診恐有糾紛#醫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愛美的民眾,在選擇醫美診所時,可要小心挑選,以免成了冤大頭!根據統計,台北市上半年的醫美糾紛,逼近百件,其中,除了術後效果與療程無效,甚至出現副作用之外,更有預付療程額款,診所卻於預警倒閉歇業,台北市衛生局就提醒,民眾挑選診所時,請別被天花亂墜的廣告所遮蔽雙眼,以免落入業者的陷阱之中。預付療程額款 恐遭無預警欠款歇業衛生局指出,北市今年3~4月間接獲多起陳情案件,民眾反映美醫診所無預警歇業和倒閉,預付費用卻得不到應有的服務。分析其爭議根源發現,提供相關服務可分為「美容機構」和「醫療機構」兩大類,且隸屬不同主管機關。北市府跨局處合作以維護市民權益,分工如下,在美容機構產生的消費糾紛,由法務局消費者保護中心受理;在醫療機構內發生的醫療爭議,由衛生局受理。選擇醫美 勿參加團購衛生局提醒民眾,不要被天花亂墜的廣告所吸引,應選擇合法立案的醫院或診所,並謹守『三要一不』口訣,以降低醫療的風險並保障自身權益,所謂『三要一不』為,要檢視診所現場是否揭示開業執照於明顯處;要檢視醫師執業執照;要主動詢問醫療儀器仿單說明;不要參加團購。此外,目前正值暑假期間,是愛美人士接受美容醫學手術的高峰期,北市衛生局特別提醒民眾,美容醫學手術也是一種醫療行為,其就診程序應與一般就醫流程相同,應由醫師親自看診及諮詢。若先由諮詢師或美容師解說是不符合醫療常規程序,背後往往隱藏許多爭議與糾紛。

愛美謹記3要1不 降低風險好安心

愛美謹記3要1不 降低風險好安心#醫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暑期的到來,許多學生及社會新鮮人們,紛紛利用這段時間做點小改變,為的就是提升自信心及增加工作機會,但民眾常會忽略了整形風險。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顯示,近年有關整形外科產生之醫療爭議案件數,102年度共有84件,103年度1至5月共有96件,醫療爭議件數仍持續增加中,因次,衛生局提醒愛美的民眾,衛生福利部103年2月27日起規定,醫師對未滿十八歲之青少年,不得施作非醫療必要之美容手術項目,包括眼部整形、鼻部整形、植髮、抽脂、削骨、臉部削骨、顱顏重整、拉皮、胸部整形。民眾切勿貪小便宜 以避免陷入爭議的陷阱愛美是人的天性,但許多聳動的廣告總是令人心動,因此,有少數不肖業者以不當優惠方式招攬業務,除涉及違反醫療法外,更可能因為低價促銷的過程難以保證應有的醫療品質,使民眾陷入爭議的陷阱。尤其大部分機構公開販售醫學美容療程及諮詢劵等優惠訊息,民眾為了貪小便宜,卻得不到應有的醫療服務品質,引起消費或醫療爭議。對此,臺北市衛生局表示,剛加入職場的新鮮人,求職勝負關鍵在於專業能力與工作態度,從內美到外才能受到認同。主動了解及詢問 才能有效確保自身權益衛生局提醒民眾,在挑選醫美診所時,不要被天花亂墜的廣告所吸引,應謹守3要1不,要檢視診所現場是否揭示開業執照於明顯處、要檢視醫師執業執照、要主動詢問醫療儀器仿單說明、要主動詢問醫療儀器仿單說明及不要參加團購,另外,還要主動了解4問,才以降低醫療的風險,保障自身權益:1)問療程是否由醫師親自診察?2)問執行雷射、超音波等醫療儀器之人員是否為醫事人員?3)問是否預收訂金、預購單、分期付款? 4)問是否確實開立收據?

今年醫美爭議暴增1.2倍 雙眼皮最多

今年醫美爭議暴增1.2倍 雙眼皮最多#醫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暑假是整形美容的旺季,據臺北市衛生局統計顯示,近年有關整形外科產生之醫療爭議案件數,今年1~5月有關整形外科產生的醫療爭議案件數為96件,較去年同期43件,案件數增加1.2倍,更比去年一整年84件還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整形外科主任吳煒文表示,醫美常見糾紛項目是割雙眼皮,但是手術真的做壞的僅是少數,大多數都是病人都是嫌做的太醜,一邊大一邊小不如預期,應而怒告醫生。建議民眾不應聽信電視或傳單團購優惠或打折方案,有整形需求者應與醫師當面做專業諮詢,切勿聽信診所諮詢師的推銷手法。未成年做醫美 醫生當心受罰雖然近年醫美風氣盛行,但醫療糾紛也有增加的趨勢,應該是與美容醫學診所增加有關,台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副處長杜仲傑表示,據台北市衛生局統計,台北市有執行美容醫學相關業務的西醫診所,就從101年的326家、增加到102年的412家。此外,衛生局特別提醒愛美的未成年學生及其家長注意,衛生福利部103年2月27日起規定,醫師對未滿十八歲之青少年,不得施作非醫療必要之美容手術項目,包括:眼部整形、鼻部整形、植髮、抽脂、削骨、臉部削骨、顱顏重整、拉皮、胸部整形。杜仲傑副處長也說,醫師若違反規定,可依法開罰10萬以上至50萬元以下,也可能遭受停業1個月至1年、廢止執業執照、醫師證書等處分。

泌尿科、婦產科也能做醫美 醫美診所恐現倒閉潮!

泌尿科、婦產科也能做醫美 醫美診所恐現倒閉潮!#醫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醫學美容正夯的現今,讓許多價格破天荒便宜的醫美療程,充斥在醫美產業裏頭,雖愛美的消費者,看見這些划算醫美療程廣告,無不傾心購買,但其實,這背後恐怕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黑心秘密!偽藥、禁藥、臉部反黑、眼睛變形,各種醫美所造成的苦果案例,紛紛出籠,對此,中華民國美容醫學理事長蔡有成醫師表示,網路資訊氾濫,醫美削價競爭,讓許多民眾陷入價格迷思,以為便宜可以嘗試看看,但這一嘗試,很可能會造成糾紛。一次雷射只要幾百塊?根本不符合成本醫學美容林深醫師指出,削價競爭對醫師及民眾都是傷害,例如一次約3,000元的淨膚雷射,電視購物臺竟然以「一次666元」進行促銷?考量儀器成本並未降低,原廠穩定儀器動輒數百萬元,低價促銷根本不可能回本。因此為了節省成本,使用低訓練甚至非專業人力進行診療,當中甚至有業者為避免醫療風險與增加收入,進一步採取輕劑量來增加消費次數,結果引來無效治療的醫療糾紛。宋奉宜醫師也表示,醫美診所已不再是高利潤產業,個人醫師開業也僅能持平營業,卻吸引不明就裡的商界或金主紛紛投入市場,良莠競爭的結果,犧牲的就是國民健康。依據基本推算,新設一家醫美診所,從裝潢到添購儀器,資金需求至少新台幣1,000萬元,如果沒有紮實的醫學專業以保證患者安全,大約7~8個月就會把起始資金燒完。即便是大力砸下行銷費用的短線策略,最多也無法熬過二年。新診所經營越來越困難,結果就是削價競爭、購物頻道宣傳這些亂象。醫美是治療行為 不是消費行為值得注意的是,醫美診所為了節省成本,常常可以看見婦產科、泌尿科等醫師,來幫消費者做醫美,結果衍生更多醫療糾紛,造成社會信任程度更低的惡性循環。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對此呼籲,民眾看待醫美,不應該把他視做消費行為,而是治療行為,且必須時時注意,低價醫美很可能暗藏危機,提醒民眾做醫美之前,應多多留意,以免受騙上當!

調查:九成女性月花1萬元 保養肌膚

調查:九成女性月花1萬元 保養肌膚#醫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醫美診所一間又一間的開,也直接喚醒女性的愛美基因,除了靠衣著行頭來打扮之外,臉上則追求眼睛要大、鼻子要挺、臉型要瓜子臉,網路上就有一份調查指出,近九成的女性,每個月要花上一萬元來購買保養品或是做醫美療程,讓人直呼,女人的錢真是好賺!不同年齡 有不同的醫美需求根據問卷調查指出,有五成女性在意自己的身材曲線,三成五在意肌膚彈性與膚質,整形外科醫師馮志禾指出,不同年齡的女性,所關注的部位則有很大的差異,像是20~30歲的女性,在意的是鼻子高不高、有沒有雙眼皮、下巴尖不尖等問題;年齡30~40歲,就會在意膚質狀況,所以脈衝光、雷射、除皺則為此年齡層的首選。而到了40歲後,因為新陳代謝較緩慢的原因,女性的脂肪會較容易囤積,所以40歲後的女性,進行除脂的比例會較高。但無論是哪種年齡的女性,會選擇那些方法來讓自己變美,似乎許多女性朋友們,終其一生都要砸大錢與時間和衰老對抗。就有一名35歲的陳姓女上班族,作醫美療程做上癮,每年都要定期進行醫學美容療程修修臉,陳小姐就表示,自從投入職場後,深感外貌競爭力的重要性,決定多投資一點在身上,前後大約花了一百萬元進行保養。但醫師就提醒了,因為醫美診所一間又一間的開,導致醫美產業削價競爭,但羊毛就出在羊身上,消費者在作醫美療程前,務必要睜大眼睛貨比三家,才能夠避免醫美糾紛產生。

60歲婦變臉更年輕 女兒們直呼:姊姊

60歲婦變臉更年輕 女兒們直呼:姊姊#醫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令人萬分厭惡的脂肪,你曾想過它可能是有優點的嗎?或許可成為雕塑身形或臉型的好幫手,不再讓你恨得牙癢癢。你是不是相當擔憂年老色衰,望著自己臉皮鬆垮、日益走樣的身材,到底該如何是好?現年60歲的蘇媽媽,因臉部脂肪漸漸流失顯現老化狀態,讓她看著鏡子裡的容顏,感到相當沮喪,甚至全家出遊時也拒絕與家人合照,直到有天心想,她都已經過了耳順之年,女兒也各自成家,現在的她沒什麼好擔心的,應該好好把握時間疼愛自己,於是決定接受醫美療程,改善歲月留下的痕跡。蘇媽媽在專業醫師的建議下進行相關療程,現在非常開心看到自己的皮膚變得更緊緻,眼袋和嘴角紋路也改善很多,外表的回春讓她重拾自信,女兒們也很開心媽媽因而更快樂,看到變身後的媽媽,直呼簡直就是姊姊。仔細衡量療程風險 兼顧美麗與安全黃志宏醫師指出,想透過醫美療程變美、變年輕,應找尋專業、資歷與經驗豐富的醫師,安全上才有保障;此外,接受療程前,也應詳細了解手術或治療可能面臨的風險,才能兼顧美麗與健康。

留意2要點 合法醫美產品不傷身

留意2要點 合法醫美產品不傷身#醫美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愛漂亮的你,在使用醫美產品時是否有多注意、多看點呢?衛福部呼籲,民眾可注意藥品包裝上的標籤,避免使用到違法藥物,愛美不成、反而傷身又傷荷包。日前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配合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稽查醫美診所,查獲未經衛生福利部核准之美容針劑產品,如玻尿酸植入物、氫氧磷灰石鈣(俗稱微晶瓷)植入物、胎盤素、降解酶等違法產品。衛福部表示,從未核准胎盤素及降解酶針劑之藥品許可證,若病患治療需降解酶針劑,則須由醫師開立處方箋後向本署申請專案進口,不可直接將該藥品用於其他病患。微整型風氣盛行 多看、多注意使你安心又漂亮此外,近來微整型風氣盛行,為維護消費者健康安全之權益,也預防不肖業者非法使用產品,衛福部在此呼籲各位民眾,使用產品時要認明包裝上需有2項標籤才是衛福部核准藥物,如:1)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如:衛部(署)醫器輸、衛部(署)醫器製2)藥品許可證字號,如:衛部(署)藥輸、衛部(署)藥製若包裝不符以上之規定,需多加注意,以免危害自身健康。

假肉毒桿菌流入市面 不慎施打恐鬧人命

假肉毒桿菌流入市面 不慎施打恐鬧人命#醫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愛美的民眾越來越多,又加上醫美正夯,使得許多醫美診所如雨後春筍般林立,也導致醫美糾紛案件日漸增多,根據統計,台灣每天平均有兩個醫師,因為操作醫美療程不當,與消費者鬧上糾紛,各地方政府相關申訴機構,也為此傷透腦筋,對此,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志勛就提醒,現在醫美亂象的最大亂源,就是把醫療行為,改變成消費行為,讓民眾產生衝動性消費,而陷入危機當中。醫美削價競爭 暗藏危機醫美,是醫療行為,而非是消費行為,民眾在進行療程時應要睜大眼睛別被蒙騙。楊志勛醫師說,現在醫美競爭激烈,導致診所之間開始進行殺價競爭,而在這些競價的過程當中,許多便宜到令人很心動的療程價格便一一出現,但其實,這些便宜的療程,恐怕會暗藏危機。醫美部落客就指出,她有一位朋友,為了消除國字臉,到某醫美診所打肉毒桿菌,因價格便宜,十分心動,但沒想到國字臉未消除,反讓臉又紅又腫,而進行施打的醫師卻利用各種說法來推託責任,她懷疑很可能是打到不合法的肉毒桿菌。無獨有偶,近日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發現,越來越多未經衛福部檢驗、不合格的肉毒桿菌素從海外如大陸、韓國流入台灣嚴重影響消費者健康,消費者被注射了偽禁藥,輕則沒有達到效果、浪費金錢,重則危害健康!楊志勛醫師就說,以台灣合法的兩家肉毒桿菌品牌來說,針對額頭的抬頭紋,與魚尾紋施打,若每1c.c.的價格低於4000元,就要小心是否可能是偽藥,或是不合法進口的產品。楊志勛提醒民眾,台灣許多民眾,因為肉毒施打劑量錯誤,導致除皺不成反紅腫、臉垮,美國甚至有人打到偽藥,而插管呼吸長達六個月,因此,施打肉毒桿菌時,民眾應該要進行三項檢驗步驟,以免花錢又傷身:1) 找尋有執照的整形外科醫師,或皮膚科醫師所開業的診所治療。2) 做任何醫美療程前,應該是醫師評估,而非是美容諮詢師評估。3) 施打肉毒前,請要求醫師把肉毒藥品拿出來檢視,以利辨別藥物真偽,並且可先拍照存證。4) 醫師所施打的藥劑,外包裝應該要有衛生署核准字號,與完整封條,若沒有則要當心是否是不合法的肉毒桿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