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整患者中有8成都有心房顫動,心房顫動的盛行率約為2%,推估每年全台應有30~40萬人罹病,但卻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患者無症狀,若心房顫動未確診,恐增加中風與猝死風險。
心律不整患者中有8成都有心房顫動,心房顫動的盛行率約為2%,推估每年全台應有30~40萬人罹病,但卻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患者無症狀,若心房顫動未確診,恐增加中風與猝死風險。
60歲黃先生中風後便謹慎控制血壓,也按時服用降血壓藥物,將收縮壓控制在約140毫米汞柱,舒張壓約90毫米汞柱,但近幾個月收縮壓上升至150毫米汞柱,為求血壓不再上升、維持穩定避免二次中風,同時期盼能改善中風後受傷的語言功能與肢體活動,因此到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劉家蓁門診求助治療。
50多歲陳先生,由於中風,導致右側癱瘓無法行走,生活起居也都需仰賴他人照顧,為能夠儘快恢復日常生活,十分積極復健,從一開始只能勉強在床上抬起手腳,半年多後已進步到可以拿拐杖行走了。然而,右側肌肉因中風後張力過強,導致其右側前臂無法伸直,5隻手指也一直緊握而無法張開。
34歲林小姐,去年突然頭痛與視力模糊,當晚立即到奇美醫學中心掛急診,影像學檢查後發現,腦部中央長了一顆腫瘤,剛好是腦下垂體位置,控管許多賀爾蒙的分泌與儲存,因此腫瘤可能會在生長過程,引起血液供應異常進而導致這部位局部中風,另因壓迫到上方的視神經,造成視力模糊,醫學上稱這種現象為腦下垂體中風。
「有口難言」有多苦?好萊塢巨星布魯斯威利就因患上失語症(aphasia)而宣布息影。今年58歲的盧伯伯,日前因出血性腦中風到台北慈濟醫院進行手術,1個半月後出院,卻因為中風傷及腦部語言區,留下無法表達的後遺症,而被轉介給語言治療師蔡得榕進行復健。
藝人余天稍早驚傳「單側手、腳動不了」中風緊急送醫,檢查發現左腦、脖子皆有血塊阻塞,未來一週是觀察關鍵。其實腦中風是相當嚴重的疾病,且患者再次中風的機會很高,一定要持續服藥控制。腦中風發生的當下,一般人該怎麼判斷呢?又該如何預防二次中風呢?(本文最後更新時間:2022/7/26 16:16)
心血管疾病長年佔據國人10大死因之一,要避免三高慢性病就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環節。而高血脂患者最常出現問題就是「膽固醇過高」,然而膽固醇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又不能完全沒有,因此到底該怎麼控制,食物又該怎麼吃,就要特別留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急性腦中風常年佔據台灣10大死因之一,也是造成肢體殘障的重要原因。根據台灣腦中風登錄統計,缺血性中風病人在1個月後仍然有超過6成的人需依賴他人照顧。其中肢體肌肉痙攣是急性腦中風後常見的合併症,臨床上稱為腦中風後痙攣(post-stroke spasticity,PSS),不僅會造成照顧的困難、病人生活品質的下降,也會影響神經功能的恢復,因此如何及早介入治療就很重要。什麼是腦中風後痙攣?腦中風除了會引發肢體無力,一部分的病人也會併發痙攣使肌肉容易呈現高張狀態,出現不自主的肌肉收縮以及不正常的肢體擺位,進而導致關節活動角度受限、軟組織僵化及疼痛等表現。會產生痙攣的狀況主要有兩種,第1種是因為中風後,大腦對於周邊的肌肉控制力下降,原本可以抑制肌肉運動神經興奮的功能喪失,使得肌肉不自主的抽動或緊縮。第2種是因產生痙攣以後,肌肉退化,結締組織增生,軟組織纖維化,進而導致關節僵硬、變形,進一步加劇痙攣的情況。若是不進一步治療,不僅會增加照顧上負擔,也會影響到病人的生活品質。腦中風後痙攣盛行率與好發位置根據統計,腦中風後痙攣在腦中風後1年的盛行率約25%至43%。最常發生於手肘(79%)、手腕(66%)、 腳踝(66%)及肩膀(58%)等關節。在臨床上會使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來評估肌肉痙攣的狀況,若是MAS在3級以上,就代表痙攣嚴重度足以影響肢體動作功能或活動表現,被稱為失能性痙攣(disabling spasticity),根據統計上肢(18.9%)比起下肢(5.5%)更容易出現此種狀況。 中風後攣縮治療目前臨床上改善中風後攣縮的方法常見以下幾點:藥物、手術、復健等幾個面向。(1)常見的藥物治療:肉毒桿菌素注射(Botulinum Toxin-A):肉毒桿菌素是目前多個指引認同並且強烈建議的使用藥物,雖然可以有效改善被動功能(像增加關節活動度和減少阻力)、降低攣縮帶來的疼痛、於下肢部分可以增加步態速度,但並無法增加肢體與手部的主動運動能力。施打肉毒桿菌素的時間,目前沒有統一明確建議。一般來說以中風後6個月為切點,分為早期注射(6個月內),以 及晚期注射(滿6個月後) 。晚期注射根據目前研究都效果顯著;早期注射目前雖然目前研究證據不夠明確,不過若在中風後3到6個月內施打,已有明確療效。口服抗痙攣藥:雖然能有效舒緩張力造成的不適,然而疲倦、嗜睡、肌肉更加無力等副作用,反而會引響後續復健的情況,因此通常是採小劑量的方式來使用,並且洗腎的病人若要使用,需特別注意。(2)手術治療當痙攣已影響生理結構的問題,像:攣縮後肌肉或肌腱縮短、關節變形,才會進行像是肌腱轉移術、阿基里斯腱增長術等等的手術治療。根據過往研究發現,以外科手術處理之後,因肢體痙攣失能的患者可以改善移動能力、較能穿正常的鞋子、以及減少輔具的穿戴需求。(3)復健治療常見的復健治療包括拉筋運動、擺位與固定、儀器治療等等。若痙攣評估MAS ≥ 2或合併疼痛情形,醫生一般會先採取口服藥物或局部注射治療,幫助緩解症狀以後的,再針對攣縮的關節與肌肉進行相關的復健治療。但若痙攣症狀不顯著(MAS < 2)且未合併疼痛情形,也可以直接進行復健。雖然痙攣並不是造成病人活動受限的主要因素,但積極的治療痙攣可以減少後續帶來的負面影響,除了可以增強病人的日常活動能力,也可以讓中風照護者在照顧時的便利性增加,對於病人與照顧者都有積極的影響!(本文獲家天使授權轉載,原文為:腦中風後肌肉痙攣不可忽視,適當的復健治療以及肉毒桿菌素可以改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