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

長期照護民眾有福了 市府派專業醫療團隊到你家

長期照護民眾有福了 市府派專業醫療團隊到你家#物理治療

黃女士是去年罹患腦中風的病人,在住院治療後就回家休養,主要照顧者是媳婦曉君(化名),黃女士的症狀為右側手腳乏力及由右側劇痛,攙扶移位都需要曉君幫忙,曉君因不知道利用省力的方式協助,導致自己也腰痛。曉君透過臺北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即時轉介物理治療師到府評估與治療,經過物理治療師到府服務數次,仔細的教導被動關節活動、伸展運動及轉位的動作,並規劃日後的治療計畫(包括肌力訓練與右側的動作誘發訓練),現在黃女士右側肢體的疼痛漸漸消失,關節也可以活動到足夠的角度,更讓她高興的是,已經可以自己獨自站立,不再完全依賴媳婦;而對媳婦曉君來說,因為正確地使用身體力量,腰背痠痛的現象改善了,心理也就跟著放鬆。需接受「神經系統相關物理治療」是居家物理治療中的大宗,其中又以腦中風的個案為最多,腦中風後有所謂「3個月黃金期」,意指在前3個月是恢復最快的時期,但可惜的是,在長期照護個案中,當發現時其大多數都已經超過半年以上,且有相當多的個案都已產生關節攣縮現象,令人相當惋惜,但也不要灰心,只要開始接受物理治療,就能減緩不良症狀的發生,進而一步步恢復,並重返生活與職場。依據內政部戶政司99年3月底統計資料顯示:臺北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為32萬9千人,佔全臺北市總人口數12.66%,而具有一項「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如:僅會接電話,不會撥電話;需要別人把飯菜煮好、擺好;每一次上街購物都需要有人陪…等。)障礙的老年人口數即有4萬人,而進一步統計發現需要長期照護的老年人中,約有70%是屬於需要居家照護的個案,由此也看出社區民眾對居家照護的龐大需求。為能讓臺北市民能充分瞭解並適時利用長期照護服務資源,臺北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今年度特針對一系列的醫事人員,包括: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呼吸治療師、營養師與藥師到府服務內容,進行深度介紹,讓需要的民眾在家即享有專業的醫事人員服務。凡設籍且實際居住於臺北市,經評估為需他人協助之失能者,可向本市長照中心提出申請及經費補助。收費及補助標準係依據個案之社會福利身分別與失能等級,費用項目包括訪視服務費1,000元與交通費200元,低收入戶者由政府全額補助,中低收入戶者需自付10%費用,一般戶則須負擔30%訪視服務費與全額交通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有長期照護需求的市民朋友,可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按9,或至臺北市長期照顧資訊網(網址:http://subweb.health.gov.tw/longterm_care_web/)查詢相關資訊。延伸閱讀「服務站諮詢電話」:http://www.uho.com.tw/sex.asp?aid=8480

跟下背痛說byebye 不是躺著休息就好

跟下背痛說byebye 不是躺著休息就好#物理治療

下背痛(Low back pain),是相當常見的症狀,美國波音飛機公司做了一項統計:下背痛達六個月以上的工人,復職率為50%,十二個月以上者僅剩25%,背痛二十四個月以上者,根本沒有人可復職,生產力的流失可見其劇。下背痛是一種症狀,就字面意義而言,你可能有感到刺痛、燃燒的感覺、鈍痛或劇痛,甚或下肢的痠、麻、無力等。原因可能來自於,長期間不恰當做很多事情後-如站、坐、工作或運動等,導致突然的痛苦。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是否有好好的愛惜背部,和及時尋求專業的診斷與治療。奇美醫院麻醉科 - 陳冠廷醫師說,人體的下背和其他背脊的部份是由脊椎骨、韌帶、椎間盤及肌肉組成,若有任何一項組織不健康,發生炎症現象,或是壓迫周圍的神經,就會產生疼痛。發作三個月以內稱為急性下背痛,三個月以上則稱為慢性下背痛。常見下背痛的原因有很多,但若有下列情況時,將會是下背痛的高危險群︰ 工作上需要抬重物、經常彎腰或者整個身體振動的工作如卡車駕駛。 姿勢不良 。 懷孕。 30歲以上。 吸煙、不運動、或體重過重。 有關節炎或者骨質疏鬆者。 對痛忍受度較低者。 經常感到壓力或憂鬱。另外,下背痛也有可能是骨盆或別處器官的問題包括︰ 膀胱感染、腎結石、子宮內膜異位、卵巢癌症、卵巢囊腫、睪丸扭轉、腹主動脈瘤等。大部分的背痛會在一周內緩解,約4~6周後痊癒。如果想好好的拯救你的背,正確快速的診斷及治療是非常重要。陳冠廷醫師表示,一般人常有一種誤解,當下背痛時,就應長時間避免活動加上休息。但是除非有症狀,甚至嚴重到大小便失禁、下肢無力、體重減輕或發燒等,否則,不建議完全的臥床休息,只須在前面1~2天減少日常活動,之後逐漸的恢復正常作息即可。陳醫師提出以下更具體的作法,供有下背痛的民眾參考:1. 前二天停止正常活動,可幫助減緩你的症狀並且降低炎症反應。 2. 前48~72個小時使用冰敷,之後熱敷。 3. 口服止痛消炎藥如Ibuprofen、Panadol等,有很大的幫助。 3. 側睡時,在兩腿之間放一個小枕頭。如果你是仰著睡,在膝下安置一個枕頭,可減少背部壓力。 4. 在2~3 周後,可逐漸恢復運動。前6周避免抬重物或扭腰的動作。 5. 從較輕的運動開始,如走路、乘固定式單車,游泳等。這些需氧運動能增加背部血流促進發炎癒合,6. 同時也強化背、腹部肌肉。7. 除非你的醫生或物理治療師同意,在恢復期間應避免下列運動︰如慢跑、足球、羽毛球、籃球、高爾夫球、芭蕾舞、舉重運動等。 8. 當出現大小便失禁時,則是非常緊急的狀況,這時候,你不只要到醫院,而且最好安靜躺臥在救護車上,避免腰椎神經壓迫的惡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