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臟

減重5公斤就能逆轉糖尿病!醫教4招「燃燒內臟脂肪」

減重5公斤就能逆轉糖尿病!醫教4招「燃燒內臟脂肪」#內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降低內臟脂肪,跟治療或預防糖尿病,其實根本就是同一件事!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在FB粉絲專頁表示,以往認為糖尿病是由於長期高血糖造成胰島細胞的損傷,但在2020發表的一篇文獻指出:「脂肪對胰臟是有毒性的,逆轉糖尿病的關鍵就在於減少肝臟和胰腺內的脂肪。」「胰島細胞」其實是被肥死的「許多人在減重前抽血檢查,常意外發現有糖尿病的問題,有些人甚至空腹血糖超過300,糖化血色素超過10,必須開始服用糖尿病的藥物。」蕭捷健表示,根據2018年就有研究指出: 體重減少0~5公斤,有7%逆轉糖尿病 體重減少5~10公斤,有34%逆轉糖尿病 體重減少10~15公斤,有57%逆轉糖尿病  體重減少>15公斤,有86%逆轉糖尿病 蕭捷健也發現,體重下降之後,的確有不少人就再也不需要吃糖尿病的藥物了。所謂減重,其實就是把自己當成糖尿病的病人,若用一句話解釋糖尿病,他說:「人體就像是手機,因為你一直在充電(吃),最後就把電池充壞了。」我們是怎麼把這顆電池搞壞的呢?蕭捷健說明,脂肪肝(肝臟)和糖尿病(胰臟),是2個惡性循環的轉輪,一路把我們帶往不可逆的糖尿病併發症、和重度脂肪肝導致的肝硬化。由於肝臟受損後,處理脂肪微粒的功能會出問題,血管中產生更多的VLDL微粒膽固醇,導致血栓和中風。第1圈:肝臟循環1. 過多熱量攝取我們吃了碳水化合物,這些醣類必須在肝臟或肌肉裡轉換成肝醣儲存起來,稱為肝醣,這個過程需要胰島素的作用。肝糖的儲存空間是有限量的,肝臟的肝糖儲存量大約為300~400卡,肌肉的肝糖儲存量因人而異,可多達1,200卡以上,看你肌肉多不多。2. 肝臟脂肪增加肝糖儲存空間滿了之後,吃下去的碳水化合物沒地方擺,只好變成脂肪儲存起來,在肝臟就形成了脂肪肝。碳水轉換成脂肪儲存比較費力,需要胰島細胞更用力地分泌胰島素。3. 胰島素阻抗:胰島素無法降低血糖肝臟塞滿了脂肪後,會感到憤怒:「你再塞我就要壞掉了!」於是開始對胰島素的指令已讀不回,血液中有更多的葡萄糖無法轉換成脂肪儲存。4. 胰島素分泌增加胰臟只好加班分泌更多胰島素,強行把葡萄糖變成三酸甘油脂,於是血液裡有更多的VLDL極低密度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脂肪肝越來越嚴重。第2圈:胰臟循環1. 胰島脂肪過多由於血液裡有過多的三酸甘油脂,這些脂肪對胰腺是有毒性的,脂肪會造成胰島細胞去分化。研究發現,有些人在胰腺脂肪含量超過5%的時候,就患有2型糖尿病了。2. 胰島素反應變差餐後的血糖降不下來,導致更高的血糖,和更多的血脂肪。初期胰島細胞還能代償,當胰島脂肪累積到一個程度,胰島細胞就被肥死了,這也就是糖尿病的開始。3. 高血糖糖尿病高血糖, 甚至糖尿病,導致脂肪肝的情況更嚴重。 (圖片提供:減重醫師蕭捷健FB粉絲專頁)4招改善脂肪肝,逆轉糖尿病回到源頭,最重要的第1步,就是解決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肝醣滿載的問題。吃下去的澱粉都變成肝糖儲存起來,不要滿出來變成油脂,內臟脂肪就會開始變少,還沒被肥死的胰島細胞也會慢慢復活,胰島素的功能也會回復。已經有糖尿病的人,可能胰島素阻抗相當嚴重,肝糖明明還有空間,卻怎麼都存不進去,這種情況,就要使用藥物治療了。蕭捷健建議,可透過以下方法逆轉糖尿病:1. 充電80%就好為了肝臟的胰島素阻抗,每個人能吃的澱粉量,根據肝糖的儲存量,有一定的額度。糖尿病的病人,最好在有監控的情況下減糖。突然完全不吃澱粉,3餐藥物繼續使用,可能會導致低血糖或酮酸中毒。可以先把米飯切換成低GI的澱粉,例如綠豆,地瓜,糙米等,再開始減量,可能一天400到600卡左右的澱粉就好。當你不把肝糖的儲存空間都填滿(電池不要充飽電),內臟脂肪就會開始燃燒。順帶一提,果糖和酒精會直接在肝臟變成脂肪儲存,就像是給二重轉輪上油一樣(真的是油啊)。2. 夠長的空腹時間不管吃什麼東西,都會導致胰島素的分泌,就算吃肉也一樣。 要讓胰臟有時間休息, 建議一天至少可以空腹12~16個小時,但也不需要空腹過長的時間,以免影響到蛋白質的吸收。3. 改善肌肉的胰島素阻抗講白話,就是要運動。不管是重訓或有氧都能提昇肌肉使用肝糖的能力,而運動要像約會一樣,找一個做完還想要下一次再做的運動就可以了。蕭捷健強調肌力訓練的好處,除了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還能改善肌少症肥胖的問題,日後肝糖儲存空間增加,可吃更多澱粉也不變胖。4. 吃太多油脂也會糖尿病很多人都覺得吃澱粉會胖,不知為何就覺得吃肥肉不會胖。事實上,肥肉在腸道消化分解到最後,會成為脂肪酸在小腸吸收,最後運送到肝臟合成三酸甘油酯。 吃太多澱粉,超過肝糖的儲存量, 這些葡萄糖會被轉化成脂肪; 但是吃下去的脂肪,就是脂肪。 就算進行生酮飲食,狂吃肥肉吃到飽,也會造成胰臟細胞的脂肪中毒,造成糖尿病和三高。飲食,還是要盡量以蔬菜,瘦蛋白,抗發炎的油脂為主。已經有脂肪肝和糖尿病的人,要逆轉這些問題,需要不少的時間和努力。蕭捷健提醒,「我們投資了不少時間在自己的事業上,但卻不願意花相應的時間在自己的健康上, 等到發現問題這麼嚴重, 反而要花更多的心力和金錢去找回健康,不是很不划算嗎? 」

男四肢瘦竟腹藏22公斤巨瘤!醫驚「內臟都擠到移位」

男四肢瘦竟腹藏22公斤巨瘤!醫驚「內臟都擠到移位」#內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68歲的楊先生身材高大壯碩,曾因心肌梗塞就醫撿回一命,後來積極透過飲食控制和運動減重,近5年來,楊先生減重有成,但瘦不下來的大肚腩對他而言十分困擾,經就醫檢查赫然發現,占據腹部的不是脂肪而是巨大腫瘤,就連肝臟及腸胃道都因腫瘤推擠而挪到腹腔左側。減重減不掉的「大肚腩」竟藏惡性巨瘤楊先生平日無任何不適或身體疼痛,但一心想減重瘦身的他,腰圍反而從38吋一直飆到44吋,怎麼都減不下來,診所醫師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後,才發現令人驚訝的結果,由於診所沒有良好的設備與環境,於是轉診至大醫院。收治個案的馬偕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邱文祥表示,楊先生罹患的是第3期惡性肉癌,經過腹部斷層掃描可見其腫瘤體積十分龐大,影響範圍從橫膈膜至下腔靜脈,腹部器官遭腫瘤推擠嚴重位移,右側腎臟也已被腫瘤包覆導致萎縮、下腔靜脈亦被嚴重壓迫。臨床上,惡性肉癌的病因不明,發生率是所有癌症的1%。邱文祥表示,行醫40多年,也僅收治10多名病患,若能仔細而完整的切除惡性肉癌的影響範圍,患者5年存活率可達6~7成。由於病患的腫瘤體積龐大、侵犯範圍廣泛,為求謹慎,邱文祥召集泌尿科、一般外科、心臟血管外科、胸腔外科等組成醫療團隊並擬定手術計畫,接替為病患清除腹腔內的巨大腫瘤。「主血管遭腫瘤包覆」壓迫內臟大移位邱文祥表示,首先以傳統開腹手術率先切除主要腹膜後腫瘤,並摘除右側萎縮腎臟,再由一般外科醫師負責切除部分右側肝臟。由於病患的下腔靜脈主要血管已遭腫瘤包覆,腫瘤與主要血管間亦有許多小血管,因此請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協助分離包覆在血管上的腫瘤,過程不僅非常容易出血,也須立即將破掉的血管一一縫補,最後再由胸腔外科醫師修補右側橫膈膜,才算是大功告成。馬偕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醫師蔡崇鑫表示:「因為病患的肝臟大移位,與人體解剖位置都不相同,下腔靜脈亦被腫瘤嚴重壓迫、非常不容易察覺位置,切除部分肝臟的手術過程只要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大出血。」馬偕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君儀表示,此次術中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處理腫瘤與血管之間的沾黏,由於腫瘤是整個包覆著大血管,且和大血管之間有很多小血管相連,因此分離腫瘤並縫合血管的過程,花了不少時間,也是他前所未見的大型腫瘤。開腹取「22公斤腫瘤」幸術後恢復良好手術共歷時6個小時,開腹傷口從胸骨下緣至肚臍下方長達35公分,最後摘除38公分x20公分、重量高達22公斤的腫瘤,相當少見。楊先生術後於加護病房觀察3天後轉入一般病房,平日重視健康與養生的他,恢復情況十分良好,術後門診追蹤一切正常。楊先生回想起這次手術表示:「萬萬沒想到瘦不下來的肚子裡竟然不是藏著脂肪,而是一顆難以想像的巨瘤!」也希望藉此呼籲大眾,除了每年定期健康檢查外,身體若有異狀須保持警覺,才能找出真正原因。

關節紅腫走不動 咖啡濃茶喝太多害的

關節紅腫走不動 咖啡濃茶喝太多害的#內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黃伯伯是一位60歲的退休教師,因長期喜愛內臟類、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某日忽然手指關節與踝關節紅腫、雙腿無力,痛到不能走路,就醫後發現急性痛風發作,黃伯伯抽血後發現血液中尿酸值甚至大於13mg/dl(標準值為7mg/dl以下)下。 原發性痛風好發肥胖、大量飲酒者痛風與飲食、作息、遺傳體質皆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秦僑慧指出,原發性痛風較好發於肥胖者、大量飲酒者、有痛風家族病史或患有高血壓的患者,合併症伴隨著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等,屬遺傳性疾病。防痛風 日常飲食記得注意5點而繼發性痛風可由腎臟病、血液病及藥物、飲食、習慣等多種原因引起發炎、疼痛產生;臨床常見好發小關節處,如手指、腳指處紅腫,於抽血可發現血清中尿酸值升高,臨床常見合併症為高尿酸血症,易引起痛風性急性關節炎導致反覆發作、痛風石沉積、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秦僑慧護理師呼籲,民眾在日常生活上,飲食需注意以下5點,預防痛風發生: 1) 減少攝取這類食物/少量攝取普林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家禽肉類及菜花、菠菜、豆類、龍鬚菜、蘑菇等。 2) 限制飲食中蛋白質的含量/蛋白質攝取過多時,可使尿酸的形成增強。控制於每日每公斤體重不應超過1克蛋白質。 3) 增加維生素B1和C/大量的維生素B1和C能促進組織內淤積的尿酸鹽類溶解。 4) 多鹼少酸食物/ 少吃或忌食酸性強的食物,如醋、楊梅等,使尿酸在酸性環境中容易結晶析出,在鹼性環境中容易溶解。 5) 少吃刺激性食物多飲水/忌用興奮神經系統的酒、濃茶、咖啡。醋、蔥、薑、蒜等辛辣調味品均應限制,每天建議攝取約2000~3000毫升水分,稀釋血液中的尿酸濃度,並增加尿酸鹽的排泄。 秦僑慧護理師呼籲,有家屬史民眾也不用驚慌,雖然有家屬病史,但能正確了解痛風相關內容,並注意飲食預防,一樣能不免受疾病所苦,享受正常快樂的人生。  

每周飲酒5次 女痛風風險增3倍

每周飲酒5次 女痛風風險增3倍#內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研究發現每周飲酒5次以上會使女性罹患痛風的風險增至3倍。一般來說即使血液中導致疼痛與發炎性關節炎的化學物質濃度相同,女性罹患痛風的機會還是遠低於男性。痛風不再是老男人的專利在過去人們一直認為痛風是老年男性的疾病,其實隨著年齡增加,女性也會罹患此病。最近的美國營養調查發現女性在她們60多歲時,痛風罹患率約是4%,而男性在80幾歲的時候是6%。在這些首次進行的大型研究調查中的其一,就以性別來研究痛風,研究者們發現女性就跟男性一樣,年齡、肥胖、高血壓、酒精與利尿劑等,都是痛風的危險因子。體重增加也會使罹患痛風的風險上升痛風是當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升高,在關節與其周邊組織形成結晶時發生,發炎與腫脹會讓人感到相當地痛苦。大腳趾、膝蓋與踝關節是痛風最常發生的部位,常在夜間發作。疼痛與腫脹會在幾天後消失,不過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們將會再度發作。為了更加了解性別對痛風的影響,來自波士頓醫學大學的研究者們以2,476女性與1,951位男性為調查對象。平均追蹤年數超過30年,304個痛風案例,當中有1/3便是女性。不管是哪個性別,痛風的發生皆會隨著著尿酸濃度的增加而上升。不過當中的關聯性是男性較強。女性寫中尿酸濃度大於5mg/dl的時候,發展成痛風的風險顯著低於有著同樣血液尿酸的男性。對女性來說 高血壓和利尿劑是重要的危險因子從研究者們發現的性別差異來看,比起於男性,女性有滿高比例有高血壓的問題,而她們會接受利尿劑的治療。而此發現對女性來說,高血壓和利尿劑是較為重要的危險因子。每週飲用超過7盎司的酒精(約略是5杯酒),會使男性的風險增加為2倍;女性則增加為3倍。若是大量飲用啤酒,男性增加機率為2倍,女性則大大的增加為7倍。啤酒含有高濃度的嘌呤(Purine),在體內代謝後會變成尿酸。不過為何女性飲用啤酒後的風險會遠高於男性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此外,採取荷爾蒙替代療法似乎能降低女性痛風的風險,不過這項關聯並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雌激素被認為能降低血中尿酸的濃度,過去的研究已經證實荷爾蒙替代療法能減少痛風的風險。痛風風險與飲食的關係嘌呤(Purine)就是一般人常聽到的「普林」。是新陳代謝過程中的一種代謝物。如果體內累積過多嘌呤無法順利從腎臟透過尿液代謝出體外的話,將會轉變成尿酸並結晶推積在體內,進而形成痛風。許多人把痛風與攝取大量肉類聯想在一起,尤其是富含有嘌呤的內臟。然而在此研究的資料裡,飲食卻不是主要的危險因子。在某年齡層中,女性越來越有罹患痛風的傾向。女性必須知道在她們更年期之後,痛風罹患風險會增加,在這個時候,通常體重會增加,而且喝的酒也比年輕的時候多。這些都是增加痛風的危險因子,為了避免痛風的發生,維持健康的體重、適量飲酒然後擁有良好的運動習慣,是很重要的。食在健康小秘訣/痛風患者除了酒精之外,也應當心其他高嘌呤的食物,例如黃豆、發芽豆類、動物內臟、魚、蝦、貝類、海鮮、蘆筍、紫菜、香菇、以及肉汁、火鍋湯頭等,才能盡量避免痛風復發。(本文摘自/營養的真相/凱特文化出版)

維他命吃太多 恐致肝腎危機

維他命吃太多 恐致肝腎危機#內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許多人為了追求健康,天天一顆維他命、B群,但有沒有想過,你真的需要補充維他命嗎?養生觀念普及,飯前飯後攝取保健食品已經成為每日的例行公事。然而,許多研究證實,大量攝取高劑量維他命對健康反而不利,文獻指出維生素C每天攝取超過1000毫克可能造成代謝物草酸的增加,進而造成草酸鈣在腎臟、內臟、關節及血管的堆積。不清楚劑量隨意服用 恐致肝、腎損傷根據調查發現,民眾常吃的保健品中以維他命最多。市面上除了有綜合維他命、單一維他命、高劑量維他命,還有針對不同性別、族群設計的維他命。然而,這些產品可以很輕易地從便利商店、大賣場、藥妝店、網路商店買到,若民眾在不清楚劑量及需求下隨意服用,很可能會造成腎臟或肝功能方面的損傷。日晒10-15分、吃半碗菠菜 輕鬆補充維他命衛福部桃園醫院營養師張秀年表示,天然食物是最安全的維他命來源,蔬果中的植物素和天然抗氧化營養素,功效甚至與維他命相當。事實上,人體對維他命的需求量不高,因此也不太容易缺乏。維他命D每日建議量為5-10微克,只要每天接受溫和日曬約10-15分鐘,身體就可以產生足夠的維他命D,至於維他命A每日建議量500-600微克,只要吃半碗菠菜就可輕鬆達到,所以只要飲食均衡多樣化,其實不需要額外補充維他命。 購買時選擇低劑量、綜合型維他命張秀年營養師提醒,民眾若因疾病或特殊情況,經醫師評估確實有補充必要時,可適當的選擇維他命補充品,購買時儘量選擇低劑量、綜合型維他命,同時也要注意是否為衛生福利部核准產品、有無清楚標示及正確存放方式。服用時儘量不要和藥品一起服用,也不要天天吃,當自覺飲食攝取不足時再補充。經常檢視自己的飲食是否均衡,飲食多樣化並從天然食物攝取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吃飽好想睡?快學3點提神

吃飽好想睡?快學3點提神#內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過去大家常說「早餐是金、午餐是銀、晚餐是銅」,但對於飲食分量卻絲毫未提。我認為一天三餐最好的黃金比例就是「早餐:午餐:晚餐=1:2:1.5」。早餐吃太飽時,身體為了消化吸收,會讓大量血液流往內臟,導致大腦血流量降低。上班族必須從一大早火力全開,發揮百分之百的戰鬥力,必須維持足夠的大腦血流量才行。雖說絕對不能不吃早餐,但吃太多也不是一件好事。3方法解決精神不濟在一天三餐中,我習慣午餐吃多一點。午餐選擇自己喜歡的料理或吃多一點,也能滿足對於飲食的期待與需求。常常有很多人問我:「午餐吃太多,下午工作時不會精神不濟嗎?」關於這個問題,我提出以下三3個有效的解決方法:1) 放慢進食速度,避免大腦供血量減少。進食過後,副交感神經會開始活躍,增加消化道的血流量,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由於進入消化道的血流量變多,供應大腦的血流量就會相對減少,最後就會讓人精神不濟、昏昏欲睡。有鑑於此,一定要嚴格控制自律神經的運作,避免副交感神經急遽活化。現在所提出的三個訣竅,就是巧妙控制副交感神經的最佳方法。2) 午餐前喝一杯咖啡或綠茶,飯後剛好提神。午餐前喝一杯咖啡或綠茶,可以攝取具有提神作用的咖啡因,而且咖啡因在進入體內15到30分鐘之後,呈現出的血液濃度最高。換句話說,飯後才喝咖啡或綠茶,必須過一段時間才能發揮咖啡因的提神作用;若能提早攝取咖啡因,就能在最適當的時機提神醒腦。此外,飲用熱咖啡或熱綠茶,能加速咖啡因的吸收速度。3) 細嚼慢嚥,製造飽足感。細嚼慢嚥能刺激大腦的飽食中樞,不用吃太多就有飽足感。減少進食量還吃得飽,就代表流入消化道的血液量不會太多。而且仔細咀嚼能在口中確實攪碎食物並與唾液充分混合,幫助胃臟與小腸消化吸收,進而減少腹部消化道的負擔。以上3點全是今天就能實行的提神對策,請務必嘗試看看。(本文摘自/醫學博士才知道的驚人工作分配術/核果文化出版) 

麵包、甜點 恐致高膽固醇

麵包、甜點 恐致高膽固醇#內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膽固醇過高的病人,確實應該要飲食清淡,減少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取量,但不須過度,如果只吃青菜、豆腐,反而會造成嚴重的飲食不均衡。烹調方式要改變 盡量不要煎、炸、焗而且當身體缺乏某些重要營養素時,對健康產生的危害可能遠甚於膽固醇過高,肉類不是只有油脂與蛋白質而已,肉含有許多營養素、礦物質、及維他命,是無法從蔬菜、水果、或魚蝦獲得的,不要看到肉,就有罪惡感,就覺得不健康,主要是烹調方式要改變,盡量不要煎、炸、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鈉鹽攝取量,目前的建議不能太清淡,否則反而有害健康,最近的大型跨國研究發現鹽的攝取量不足,反而會增加死亡,尤其是勞動族,每天大量流汗,而且台灣氣候屬高溫又溼氣重,不補充足夠的鈉鹽是不行的。避免單一魚類的攝取 降低重金屬汙染美國心臟病協會建議,一般人每天食用的膽固醇以300毫克為上限,高膽固醇的人,每天食用的膽固醇上限則是200毫克,飽和脂肪不要超過10%,吃魚是不錯的選擇,記得我們吃的魚大部分是近海或淡水養殖魚,需注意避免河流及近海汙染的魚類,除了肉類不要過量外,並不需要放棄吃肉全部改成魚,而且應避免單一魚類的攝取,才能降低重金屬汙染、環境荷爾蒙暴露的風險。避開高膽固醇食物 肥肉、魚卵、紅蟳只要避開高膽固醇食物,比如動物內臟(腦、肝、腰子等)、肥肉、魚卵、紅蟳,還有留意看不見的油脂,如台式麵包、甜點、三明治裡的美乃滋等,照樣可以過著飲食均衡又健康的生活。重要提醒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非常高(超過190mg/dL)的人,很可能罹患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不能光靠飲食清淡來改善,應盡速到醫院做適當的評估與治療。(本文摘自/貳拾醫典:家庭健康營養照護全書/二魚文化出版)

怕油怕上火?少吃內臟、美奶滋!

怕油怕上火?少吃內臟、美奶滋!#內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膽固醇過高的病人,確實應該要飲食清淡,減少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取量,但不須過度。如果只吃青菜、豆腐,反而會造成嚴重的飲食不均衡,而且當身體缺乏某些重要營養素時,對健康產生的危害可能遠甚於膽固醇過高。烹調方式要變 盡量不要煎、炸、焗肉類不是只有油脂與蛋白質而已,肉含有許多營養素、礦物質、及維他命,是無法從蔬菜、水果、或魚蝦獲得的,不要看到肉,就有罪惡感,就覺得不健康,主要是烹調方式要改變,盡量不要煎、炸、焗。鹽的攝取量不足 反而會增加死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鈉鹽攝取量,目前的建議不能太清淡,否則反而有害健康。最近的大型跨國研究發現鹽的攝取量不足,反而會增加死亡,尤其是勞動族,每天大量流汗,而且台灣氣候屬高溫又溼氣重,不補充足夠的鈉鹽是不行的。不需要放棄吃肉 避免單一魚類攝取美國心臟病協會建議,一般人每天食用的膽固醇以300毫克為上限,高膽固醇的人則每天食用的膽固醇上限則是200毫克,飽和脂肪不要超過10%,吃魚是不錯的選擇,記得我們吃的魚大部分是近海或淡水養殖魚,需注意避免河流及近海汙染的魚類,除了肉類不要過量外,並不需要放棄吃肉全部改成魚,而且應避免單一魚類的攝取,才能降低重金屬汙染、環境荷爾蒙暴露的風險。避開動物內臟、肥肉、魚卵、甜點只要避開高膽固醇食物,比如動物內臟(腦、肝、腰子等)、肥肉、魚卵、紅蟳,還有留意看不見的油脂,如台式麵包、甜點、三明治裡的美奶滋等,照樣可以過著飲食均衡又健康的生活。重要提醒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非常高(超過190 mg/dL)的人,很可能罹患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不能光靠飲食清淡來改善,應盡速到醫院做適當的評估與治療。(本文摘自/貳拾醫典:家庭健康營養照護全書/二魚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