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

C肝無疫苗預防 醫籲及早治療降低群體感染

C肝無疫苗預防 醫籲及早治療降低群體感染#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病毒性肝炎分為A、B、C、D、E五種,僅B、C、D型肝炎會導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隨著B肝有疫苗可以預防,威脅逐年下降,而民眾較不熟悉的C肝,全台有40~60萬的感染者,開刀、輸血、共用針頭、看牙、針灸、拔罐、穿耳洞、性行為、刺青、紋眉等,傷口接觸到被汙染的血液,就有可能感染。除慢性疲倦 更可能導致肝外病變臺大醫院內科部暨肝炎研究中心劉振驊醫師指出,感染C行肝炎不單純是讓肝臟面臨損傷風險,還會導致全身性疾病及血管慢性發炎,類似糖尿病會造成全身性疾病的型態;研究證實,C肝患者除了會有慢性疲倦,也有其他肝外病變,包括神經、心血管、皮膚、免疫、內分泌等病變,患者甚至會覺得自己比較遲鈍。許多民眾認為肝功能指數正常就沒問題,然而這是錯誤觀念,肝功能指數正常只表示當下肝臟沒有發言,不代表不曾發炎,是否感染C肝無法透過外觀或症狀判別,也不能光從肝功能異常與否進行判斷,必須經由抽血,透過血清標記顯示的抗體有無,跟病毒量的存在,鑑別診斷是否罹患C型肝炎。目前C肝患者僅0.4%接受治療C肝與B肝同樣會藉由母子垂直傳染,劉振驊醫師指出,B肝帶原的媽媽,小朋友一出生即必須施打免疫球蛋白預防感染,甚至目前會讓孕婦在懷孕最後一期,預防性服用B肝的藥,使病毒量下降,降低感染機率。而C肝沒有疫苗要如何預防呢?劉振驊指出,就算嬰兒出生沒有得到C肝,未來也可能會被其他人傳染,因此目前最好的方式就是群體治療的概念,C肝可以被治癒,當一個群體中C肝人數越來越少,則其他人遭受傳染的機率也會變小,然而目前全台4%的人有C肝,其中卻只有0.4%人接受治療,代表大部份人仍然對C肝帶來的後果無感。原因是過去的治療有太多副作用,大部分人聽到干擾素都是聞之卻步,幸醫學科技發達,許多口服藥物問世,治癒率逾9成,且副作用也大大降低,只要能盡早治療、根除病毒,一旦治癒,就不怕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等肝病三部曲的威脅。

台C肝盛行超越中日韓 看牙、輸血易感染

台C肝盛行超越中日韓 看牙、輸血易感染#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根據衛福部103年國人死因統計,肝癌盤踞十大癌症死因第2位,慢性肝炎與肝硬化也長期名列十大死因。台灣早期為B肝帶原的「流行區」,導致肝病猖獗,隨著B型肝炎疫苗的預防,威脅逐年下降,而被視為第二號殺手的C型肝炎,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更是不容忽視。半數急性C肝會轉成慢性台灣一年約有1萬3千位國人死於慢性肝病及其後遺症,平均每45分鐘就有一人因肝病死亡。其中慢性肝病患者7成由B肝造成,約2到3成與C肝有關。相較於B肝,民眾對C型肝炎較不熟悉,然而台灣C肝盛行率高達4%,是全球少數盛行率超過3%的國家,帶來的威脅不容小覷。國內染B肝人數約240萬人,C肝感染者約只有40到60萬人。但是急性B型肝炎患者約有5%會轉變為慢性B型肝炎,急性C型肝炎感染者卻有高達50%會變成慢性C型肝炎,一旦演變為肝硬化,高達3成在十年內演變成肝衰竭,甚至每年有1~4%會發生肝癌。C型肝炎全球發現至今僅26年,與國人聞之色變的登革熱病毒是親戚,都具高突變率,不易研發疫苗。一旦感染C肝,患者不但面臨肝硬化、肝癌風險,還可能導致神經、心血管、腎臟、免疫與其他癌症等「肝外病變」威脅。血液傳染為主 治癒率高台灣肝病策進會理事長、臺大內科系高嘉宏教授提醒,C肝感染途徑主要透過抽血液與體液傳染,因此開刀、輸血、共用針頭、看牙、針灸、拔罐、穿耳洞、性行為、刺青、紋眉等,只要有傷口、器械消毒不全,接觸到被汙染的血液製品,就可能感染。相較於B肝透過藥物只能控制病情,C肝則是可以被治癒。近年來,C肝治療有劃時代進步,多款全口服藥問世,不需打針,療程縮短,副作用少,治癒率逾9成,甚至逼近100%,有助於一次擺脫肝苦。可預見在不久的將來,C型肝炎有機會如同天花等嚴重傳染病,成為歷史名詞。

婦人餵貓被咬 身體竟長腫塊險瞎

婦人餵貓被咬 身體竟長腫塊險瞎#感染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在現代社會中,飼養寵物已經變成趨勢,許多人也把這些貓貓狗狗當作自己的小孩一樣疼愛,不僅讓牠們吃好的、穿好的,還一起睡覺,但是,在這麼靠近寵物的情況下,有想過會因為這些毛寶貝致病嗎?中國有一名年近60的婦女常餵養流浪貓,有次被抓了之後打狂犬疫苗,結果半個多月後,視力莫名下降,身上長出10多個鵪鶉蛋大小的腫塊。就醫之後才知道,自己得的是貓抓病,好在救治及時,視力沒有造成大的損害。病患在與小貓玩樂過程中,左手被抓傷並出血,當時簡單消毒後,打了狂犬疫苗,以為就沒事了。讓人想不到的是,半個月後感染上怪病。一開始是視力莫名其妙驟然下降,逐漸發展到整天像是置身於濃霧中,看到的東西都是模糊的。除此之外,最令她害怕的是,左腋窩下及左上臂肘部漸漸冒出10多個腫塊,鵪鶉蛋大小,並伴有發燒、四肢無力、頭痛、關節痛等症狀。輾轉多處求醫都未找到病因,最後掛感染科才證明是貓抓病,惹禍的就是倉庫裡的小野貓,一旦病因明確,接下來的治療就變得很簡單,用藥治療10天便正常出院。當地醫師解釋,貓抓病是動物抓傷造成細菌感染的病症,經常是春季和夏季被貓抓傷了,然後秋天和冬天才發病,非常隱匿,不是很有經驗的醫師,很難將兩者聯繫起來,臨床上,當不明原因發燒以及淋巴結腫大發生時,大部分都會懷疑,是否罹患癌症,因而進行一連串詳細的切片、電腦斷層與超音波檢查。家有喵星人 2點要留心! 最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當地專家建議,貓抓病的傳播途徑是跳蚤,平常要注意寵物衛生,定期修剪指甲、毛髮梳理,並且不要過分親密接觸,尤其是家中有兒童的家長要注意,在春季動物發情和夏天氣溫高又悶熱的時期,寵物容易攻擊主人,一旦有抓咬的情況發生後,即使接種過狂犬疫苗,秋冬季節也請留心,如果出現淋巴腫大、畏寒發燒等症狀時,一定要將被貓咬抓傷的病史告訴醫生,以利於正確診斷。

黴菌感染亂塗類固醇 男子「偽裝癬」上身

黴菌感染亂塗類固醇 男子「偽裝癬」上身#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黴菌感染誤當濕疹治療,男擦類固醇害小腿紅癢難耐!一名55歲男性去年因右小腿局部濕疹而求助皮膚科,當時醫師開了類固醇外用藥塗抹,治療沒多久症狀便好轉,2個月前再度復發,於是男子自行至藥局購買相同藥膏,沒想到情況沒有好轉,反而使患部範圍擴大、紅癢,嚇得趕緊就醫。非濕疹而是黴菌感染 類固醇治療更糟收治病例的書田診所皮膚科醫師鄭惠文指出,檢查後發現,患部呈現環狀紅斑,佈滿滲液和脫屑的紅色丘疹,邊緣有輕微癢感小水泡,初看容易以為是濕疹,但是經仔細詢問病史後,發現患者雙足有足癬狀況,診斷為黴菌感染,因先前擦了外用類固醇藥膏,使得癬的表現不明顯,形成「偽裝癬」。她進一步說明,偽裝癬是指黴菌感染後,因使用外用類固醇,原本的症狀表現變不明顯,使病徵範圍擴大且惡化。且外用類固醇藥膏會壓制皮膚發炎的情況,同時降低皮膚免疫力,使得皮膚對黴菌的抵抗力降低,造成黴菌感染範圍擴大,更加嚴重。黴菌感染的治療,主要是投以外用黴菌藥膏,需特別留意的是,不癢不代表痊癒,切忌自行停藥,須按時回診,並依醫師指示擦藥至病兆改善。類固醇用量 應由專科醫師調整此外,外用類固醇藥膏,在皮膚科門診雖經常使用,但醫師會根據患者症狀、部位,選擇不同強度及劑型使用,常用在發炎性皮膚病的治療。鄭惠文醫師強調,類固醇藥物的使用強度、需要時間及劑量,要由專科醫師依照患者狀況來調整,切勿自行使用。皮膚問題的表現多樣,即使看起來很像,也可能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因此有問題時就應就醫治療,不可自行任意使用藥物,以免症狀更加惡化擴散。

災後清理遭竹片劃傷 他感染類鼻疽

災後清理遭竹片劃傷 他感染類鼻疽#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颱風過後,民眾開始忙著清理家園,應務必小心,避免受傷,以免引起嚴重感染。近日颱風過後,就有一名農民至山上整理農作,遭竹片劃傷手指,之後高燒不退並併發肺部肋膜炎,至南投醫院就醫,經診斷為類鼻疽感染,研判可能經傷口血循進入,或由呼吸道吸入所致。清理應重防護  慎防傳染病南投醫院感染科廖嘉宏醫師提醒,風災過後,民眾應盡速做好戶外環境整頓,加上近期為登革熱高峰期,針對積水容器,一定要做好「巡、倒、清、刷」的動作。但是在整理家園或果園農田時,應務必做好個人防護,避免受傷,以防止類鼻疽、破傷風等傳染病入侵。而且颱風帶來強風豪雨,將含菌土壤帶出地表,多經由呼吸道吸入或傷口感染,可能併發輕微症狀到嚴重敗血症。廖嘉宏醫師也提醒,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民眾,平日工作應該注意自身安全,譬如穿戴防護手套等。如不慎受傷,也應該立即以大量清水清洗傷口,並諮詢醫師,進行相關處置。

第二型登革熱大流行 病毒交互感染恐增死亡率

第二型登革熱大流行 病毒交互感染恐增死亡率#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登革熱疫情一年比一年嚴峻,特別是日前爆發於台南的第二型,不僅社區傳染力很強外,就連出現的症狀也多以腸胃道為主,不一定會發燒,屬於非典型症狀,因此,提醒民眾需多加留意。感染登革熱 體內將對該型病毒產生免疫安南醫院林瑞模醫師表示,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病毒會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並依據不同的血清型病毒,分為Ⅰ、Ⅱ、Ⅲ、Ⅳ四種型別,每型都具有能感染致病的能力。如果患者感染到某一型的登革病毒,就會對那一型的病毒具有終身免疫,但對於其他型別的登革病毒,通常約為2~9個月短暫的免疫力,待這段期間後,還是有機會再感染其他型別。病毒交叉感染 致死率達2成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感染登革熱時,引起宿主不同程度的反應,也從輕微或不明顯的症狀,到發燒、出疹、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等,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的登革熱重症。雖然典型登革熱的症狀,是會有突發性的高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現象,但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的病毒,則有更高機率導致較嚴重的症狀,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20%以上。風災後一週 是登革熱防治關鍵期上週末因颱風挾帶狂風豪雨過境,造成多處道路積、淹水,其中又以台南、高雄累積雨量最多,若未及時清除積水容器,將利於病媒孳生,提高登革熱疫情風險,所以,林瑞模醫師提醒民眾,應定期巡查醫院環境整頓整潔,並加強戶內外積水容器的清除,以防登革熱疫情蔓延,特別是風災後一週,更為登革熱防治關鍵期。

小便會痛!泌尿道感染 多為大腸桿菌所害

小便會痛!泌尿道感染 多為大腸桿菌所害#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泌尿道感染是人體最常見的感染之一,尤其悶熱的夏天,更是好發季節,相較於男性尿道約15~20公分,女性尿道較短,僅約3~4公分,比男性感染的機率更高。醫師表示,大腸桿菌為最常見的泌尿道感染致病菌。童感染別輕忽 恐是泌尿結構異常童綜合腎臟內科張嘉玲醫師表示,泌尿道感染可分上泌尿道感染、下泌尿道感染與前列腺炎,多為逆行性感染,也就是存在肛門、陰道或尿道附近的病原菌自尿道上行,侵犯膀胱、腎臟,少部分為病原菌經血液至泌尿道造成感染。臨床上常見女嬰排便或排尿後,父母用濕紙巾擦拭會陰而造成泌尿道感染發燒的案例,建議用水沖洗或擦拭時由前往後的方式;然而也別輕忽兒童泌尿道感染,可能潛藏著泌尿系統結構異常,例如膀胱輸尿管逆流、尿道瓣膜、或尿路阻塞等,應早期診斷以避免腎臟的損傷。解尿疼痛+血尿 仍要多喝水、勿憋尿泌尿道感染症狀有解尿疼痛、尿急、頻尿、背腰部痠痛、發燒、血尿等,因大多為細菌感染,故一般先以經驗性抗生素治療,若有確切細菌培養報告,再看是否需調整抗生素,即使症狀已緩解,抗生素仍須按時注射或服用一定時間,以避免產生抗藥性細菌。張嘉玲醫師呼籲,預防泌尿道感染的最好方式就是要攝取足夠水分,每天至少要喝1500~2000毫升的水;並且切勿經常憋尿,以減少尿液停留在膀胱裡而感染,並藉排尿沖出在泌尿道中的細菌,降低感染機率;另外,避免穿著過緊或不透氣的褲子、排尿或排便擦拭時要由前往後擦拭,性行為前後多喝水以增加排尿等,都是預防泌尿道感染的重要原則。

懷孕6月沒寶寶!原來是葡萄胎來攪局

懷孕6月沒寶寶!原來是葡萄胎來攪局#感染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嘔心、腹痛、停經,三者若同時發生,多數人都會確定是喜事將至,不過中國這名女子,卻沒有這麼幸運,她懷胎6個月後,肚內竟然一個寶寶都沒有,嚇壞眾人,檢查發現原來懷的是葡萄胎。懷胎6月未曾到醫院檢查 女:看別人都這樣中國江西省一名女子,6個月前感到腹部疼痛、月事久久沒來,且聞到油煙味就想吐,身旁生過小孩的親友紛紛送上祝賀,告知她一定是懷孕。但女子卻沒有到醫院檢查,並說,看身旁朋友都這樣,也健康產下嬰兒,想說應該一切正常,就放任肚子日漸變大。今年7月底,女子突然大量出血,嚇壞丈夫,便趕緊前往醫院,經檢查發現,肚內竟然一個寶寶都沒有,卻是充滿水泡狀的東西,外觀就像一顆顆葡萄,醫師說,女子懷的不是寶寶,而是葡萄胎!胎盤絨毛滋養細胞增生 葡萄胎發病機率為1/1000懷胎6個月竟然懷得不是寶寶,而是一顆顆外型似葡萄狀的水泡,如此罕見的情況令女子與丈夫不知所措,當地醫師說明,葡萄胎是指妊娠後,胎盤絨毛滋養細胞增生,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相連,外型就像葡萄一樣,一般發病機率為1/1000,簡單來說,就是胎兒沒有正常發育,若發現肚子懷得是葡萄胎,一定要馬上處理,不然會有生命危險。女子手術後表示,相當後悔當初沒到醫院檢查,才會發生此遺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