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

帶狀皰疹反覆發作苦不堪言 脈衝式高頻神經調控緩解

帶狀皰疹反覆發作苦不堪言 脈衝式高頻神經調控緩解#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8歲謝姓男子去年被診斷出帶狀皰疹,起初因疹子不明顯,未即時治療,最後演變成皰疹後慢性神經痛,且有嚴重維生素D缺乏,謝男輾轉到奇美醫院就診,經麻醉部暨疼痛科醫師廖書緯以「脈衝式高頻神經調控」療法,搭配營養治療,總算獲得改善。發展成皰疹後神經痛 生活品質及醫療支出成負擔根據資料統計,台灣每年每1千人,約有5人會得到帶狀皰疹,而60歲以上的患者約有10%會發展成皰疹後神經痛,一旦發展為神經痛,不僅生活品質下降,醫療支出對患者來說也會造成經濟負擔。廖書緯表示,罹患帶狀皰疹的病人,部分會以定期服用止痛藥,並在門診追蹤治療,但倘若藥物控制無法回到滿意的生活品質,介入性的脈衝式高頻神經調控治療,也是另一種控制疼痛的選擇,醫師會依解剖相關位置,輔以影像導引,將電刺激針帶到目標神經,利用電磁場誘發神經調控,達到疼痛緩解。50歲以上免疫功能不良族群 施打帶狀皰疹疫苗預防發病廖書緯說,脈衝式高頻神經調控治療有著低風險、低侵入性、副作用少、治療時間短的優點,不需全身麻醉也沒有傷口,適合高齡患者施行;除了治療外,預防也是重要的環節,建議50歲以上且有多重慢性病,免疫功能不良的族群,可以施打帶狀皰疹疫苗來預防發病。廖書緯強調,帶狀皰疹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病率也逐漸提高,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及技術可用在疾病的治療、緩解和預防,呼籲民眾若一旦發現罹病,就應儘速尋求幫助治療,控制疼痛,才能早日恢復生活品質。

台大施打疫苗破10萬人 幸運兒獲贈禮

台大施打疫苗破10萬人 幸運兒獲贈禮#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大醫院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人次已達10萬人,院方特別贈送吉祥物醫寶玩偶及紅到國外的疫苗紀念貼紙,給第10萬名「幸運兒」,這名徐先生表示,很意外這麼早就可以打到疫苗,施打完後並沒有不適,過程順利。副院長高淑芬表示,台大醫院接下疫苗施打工作後,考量不宜用門診做為施打空間,戶外場所又怕民眾悶熱,最後選在有冷氣的體育館當注射場地,希望民眾不要緊張,增加接種疫苗意願。單日施打量高達4056人次台大醫院每天動員醫護與行政人員,提供疫苗接種服務,單日施打量高達4056人次,目前已經服務超過10萬人次,台大醫院統計,截至7月30日止的接種者,其中施打AZ有48180人(48.3%)、莫德納51544人(51.6%);男性有45357人(45.5%),女性有54367人(54.5%);打第一劑有69131人(69.3%),年齡層分布大於75歲者6.7%、65-74歲者10.1%、50-64歲者佔20.7%、40-49歲者佔19.7%,比例最多的年齡層則是30-39歲族群佔24.9%。另外,為了提供孕婦安全的疫苗接種,台大醫院也開設孕婦特別門診,由婦產部主治醫師坐鎮諮詢,現場提供超音波及胎心音檢查,截至7月30日已服務6244名準媽媽,已有1767名完成第二劑。高淑芬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都快來預約接種疫苗,尤其對家庭而言,如果父母都接種疫苗,即使小朋友還沒有疫苗可接種,但也會形成保護力。台灣的疫苗供應有賴日本、美國、立陶宛、斯洛伐克等友邦援手,因此台大醫院也特別設計出貼紙,來感謝國際的援助。

確保疫苗保護力 補充這2大類營養是關鍵

確保疫苗保護力 補充這2大類營養是關鍵#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本周因應疫情變化,公布許多新防疫政策,不僅疫情警戒降二級,也開放38歲以上民眾施打新冠疫苗。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家醫科醫師彭邦中說,雖疫苗已開打且擴大接種對象,但台灣目前覆蓋率尚未達群體免疫狀態,維持自身免疫力及遵守防疫原則還是根本之道。而有效增肌增免疫與確保注射疫苗後免疫力的飲食關鍵,就是「好吸收蛋白質」及「提升保護力營養素」。員榮醫院醫療體系家醫科醫師黎雨青指出,從天然的原型食物補充營養當然是最佳的方法,但外食族、牙口與食欲較差的中壯年族群及長輩,難以均衡、完善補充營養,建議選擇具醫學實證且屬於全球性品牌的均衡營養補充品,可幫助體力增強。肌肉流失10%免疫力開始下降 流失40%肺炎死亡風險增「肌肉量與免疫力有直接關聯性!」彭邦中醫師表示,肌肉能儲存免疫系統需要的蛋白質及分泌免疫相關細胞激素,當肌肉流失時,免疫力就會下降。研究發現,肌肉量與免疫力的好壞息息相關,維持充足肌肉有利於免疫系統;反之,肌肉流失變多,免疫力就會變得更差。彭邦中醫師提醒,40歲後肌肉將以每十年平均流失8%的速度減少,40至80歲間可能流失將近三分之一的肌肉。因此,在防疫的關鍵時刻,中壯年族群及長輩除了疫苗以外,也別輕忽肌肉與免疫力間的關係。而有效提升肌肉量的關鍵就在於補充「好吸收蛋白質」、「提升保護力營養素」。提升免疫力及確保疫苗保護力 不可不知道的營養素大家都知道要提升肌肉量必須多吃像是雞胸肉等高蛋白食物,但卻常誤會整塊雞胸肉裡都是蛋白質,攝取蛋白質前要先確認「蛋白質含量」,此外,還要考量「利用率」的問題,才能確保蛋白質能有效轉化成製作肌肉、免疫細胞所需的原料,而選擇「好吸收蛋白質」才能事半功倍。除了蛋白質是生成免疫及肌肉細胞的原料,許多維生素、礦物質對於免疫力都有重要影響,黎雨青醫師分析,這些重要維生素礦物質,對於提升保護力、確保疫苗施打效果都有重要幫助,維生素B6可將蛋白質分解成可用原料;維生素B12、葉酸、鐵可促進免疫細胞生成與活化;維生素C、維生素E、硒可抗氧化、保護細胞,美國衛生研究院更指出,缺乏維生素C對免疫系統有不利的影響,可能增加新冠肺炎感染及重症死亡風險。維生素A、維生素D、鋅可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且有多篇研究顯示,缺乏維生素D、鋅會增加新冠感染及重症死亡風險;銅則可抑制病毒活性。提升免疫功能及確保疫苗施打成效不能只看單一營養素!需同時補齊多元營養素以提升保護力,在疫情期間也才更有保障。牙口差「食」在好痛苦 加入醫學實證均衡營養補充品 黎雨青醫師指出,透過多元食物獲取所需營養素是最理想的狀況,不過國人普遍陷入「所需營養多元,但實際補充不足」的窘境。建議一般民眾除了正常飲食,亦可簡單使用均衡營養品,填補生活中的營養漏洞,補足提升保護力的關鍵營養素。市售營養品琳瑯滿目,民眾常不知如何挑選,就此,黎雨青醫師提醒,除了要把握成分包含上述兩關鍵:「好吸收蛋白質」與「提升保護力營養素」外,是否具有充分醫學實證也很重要。近期民眾透過疫苗新聞學習到臨床試驗的重要性,其實營養補充品也是,故建議民眾可以挑選有進行過多項臨床試驗、甚至登上國際醫學期刊的均衡營養補充品,會較有保障,也較可預期能快速增加體力與保護力。

BNT疫苗何時開放登記?陳時中曝時程

BNT疫苗何時開放登記?陳時中曝時程#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昨重新開放,新增高端疫苗選項,但許多民眾苦等的BNT疫苗,何時開放登記?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等到BNT疫苗能夠掌握進貨時程的時候,也會和高端一樣開放意願登記。今增18例本土、無死亡案例此外,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2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8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今新增18例本土病例,為14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12日至27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8例為最多,其次為台北市6例、桃園市3例、高雄市1例;其中16例為已知感染源、2例關聯不明,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26日累計公布1萬4383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2686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8.2%。

5分鐘1人罹多發性硬化症 馬桶女孩憂染疫恐惡化

5分鐘1人罹多發性硬化症 馬桶女孩憂染疫恐惡化#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馬桶女孩」姜藥師國三騎單車時,左腳卡在車鍊中卻毫無感覺,後來左腳走路顛簸無力、右腳則偶爾失去觸覺,在18歲時確診多發性硬化症,因長期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控制病症,近期新冠疫情升溫,她一方面擔憂染疫,另一方面又擔心疫苗引發的免疫反應與原有藥物牴觸,而猶豫是否接種。醫師表示,患者可施打疫苗,但盡量安排於免疫藥物施打的間隔區間內,關於接種時間,可與醫師討論。免疫治療勿隨意停藥 可於醫師建議下接種疫苗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胡朝榮醫師表示,全球有280萬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平均每5分鐘,就有1人確診,女性罹患機率是男性的兩倍,好發於20至40歲。部分嚴重患者出現認知障礙、失能,導致無法正常就學、失去工作,社交生活也被迫改變。台灣神經學學會秘書長鄔定宇醫師指出,據健保資料統計,台灣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呈現增加趨勢,從20年前的500人,至今已通報超過2000人。多發性硬化症的成因尚不明確,患者會產生自體抗體攻擊髓鞘,導致發炎的過程在腦及脊髓引起不同的神經學障礙,民眾若忽然出現麻痺、肢體無力、步態不穩、暈眩、視力受損、大小便機能失調等症狀,建議至神經科就診,做進一步診斷。成大醫院神經部醫師孫苑庭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多發性硬化症病患染疫比例與一般人相當,染疫後重症率不會更高,僅少數使用特定免疫治療的病患,重症率可能略高於一般人,但多數免疫治療不會增加重症及死亡率。反倒是年紀較大、神經學缺損較嚴重,已不使用免疫治療的患者,發生重症及死亡風險高於免疫治療患者的兩倍,患者不需過於擔心免疫治療會增加染疫風險,越是高風險的病患,越應該考慮接種疫苗,並呼籲患者切勿隨意停藥,以免身陷於更高的風險。年輕病友遭受異樣眼光 盼社會給予支持姜藥師笑稱自己為馬桶女孩,因經常需至廁所報到,外出曾因店家不願意借廁所而感到氣餒,「多發性硬化症發作時,連基本動作都做不好,也擔心別人異樣眼光,需要極大的心理調適。她就像住在我身體裡的小女孩,時不時發脾氣,我只期望她乖乖聽話,讓我們和平共處走下去。」鄔定宇指出,神經學障礙的症狀讓他們很常被大眾誤解,需要更多來自家人、醫療系統與社會的支持。

癌症患者該不該打疫苗?10個常見QA

癌症患者該不該打疫苗?10個常見QA#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病毒肆虐,許多癌症患者對於施打新冠疫苗有疑慮,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饒坤銘及血液腫瘤部長裴松南表示,癌症患者在施打疫苗前,應先了解期別、正在接受治療的藥物名稱、副作用,以及是否明顯影響免疫力?如果是早期病患,且已完成所有治療,則應將自己視為一般民眾,以下提供癌症患者施打新冠疫苗的十大疑慮與建議。1.癌症患者該不該打疫苗?相較於一般民眾,癌症病患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接種疫苗可減少被感染風險及變成重症的機會,但正在接受骨髓移植的病患,以及所用化療藥物會抑制骨髓造血能力,例如急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乳癌、惡性肉瘤等,務必跟醫師討論。2.打疫苗前是否要詢問醫師?醫師沒辦法保證不會發生副作用,詢問醫師是為了解目前的治療會不會影響免疫系統?如果會的話,該如何調整用藥周期來配合疫苗施打,其次評估產生副作用的風險及身體整體狀況是否能負荷?3.我要接受癌症相關手術了,可以打疫苗嗎?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建議,最好是等術後一周,副作用都過去了,再接受疫苗注射。另一個選擇是開刀前數周先注射,以免後續被感染,產生肺部問題而增加手術併發症。4.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可以打疫苗嗎?除非正發生因接受免疫治療而產生的嚴重過敏反應,否則是可以施打疫苗的。5.接受化療的患者可以打疫苗嗎?尚未開始化療的患者,最好在化療10天前或更早接受疫苗。若已經在化療,則要避開造血功能被抑制最嚴重的時候,但不必為了疫苗而中止化學治療。6.正在接受標靶治療可以打疫苗嗎?這得看是哪一種標靶,有些標靶不太會影響白血球,例如肺癌常用的標靶治療,但乳癌的標靶治療,因為種類多,對白血球的影響不一樣,需與醫師討論,至於肝癌患者,比較重要的是肝癌多合併肝硬化,所以得更小心。7.正在接受抗荷爾蒙治療可以打疫苗嗎?如果是乳癌患者,且只使用抗荷爾蒙藥物例如tamoxifen、 anastrazole、letrozole、exemestane,在確定無禁忌症時,建議施打疫苗,攝護腺癌患者,也是一樣,但因為攝護腺癌患者年紀多比較大,合併疾病多,需請醫師評估。8.有凝血功能障礙可以打疫苗嗎?所有疫苗都是肌肉注射,所以血小板最好在30000/uL以上。血小板低下病患,注射後加壓至少10分鐘。若在使用抗凝劑,最好詢問醫師。9.有沒有最適合癌症患者的疫苗?目前幾種疫苗所提出的臨床證據,都無法說明哪一種是最佳選擇,但共同的證據就是有打比沒打更有保護力。10.有打過疫苗就可以放心了嗎?當然不行,畢竟一劑所產生的免疫力是不夠的,更何況疫苗不是打完馬上產生抵抗力,戴口罩、常洗手、避免群聚還是得遵守。尤其正在接受化療的患者,產生抵抗力的能力比較差,更需特別小心。裴松南表示,有些患者打完疫苗淋巴結會反應性增大,不用太緊張,如果剛好要做影像檢查,例如正子、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最好延期,以免判讀錯誤。乳癌患者有淋巴水腫時,應接種於另一側手臂,若雙側均有淋巴水腫,則接種於下肢,同住家屬或照顧者也應施打,以免傳染給患者。

明起開放38歲以上預約疫苗 144萬人可接種

明起開放38歲以上預約疫苗 144萬人可接種#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第四輪預計自7月30日起開打。自7月27日上午10時起,1983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之民眾、宜蘭縣、基隆市因受颱風影響取消預約者、以及第三輪已收過簡訊但尚未完成預約者共約144萬人,將陸續收到預約簡訊,預約接種期程至7月29日中午12時截止;本輪可接種疫苗為AZ疫苗,施打期間預計自7月30日至8月6日止,並視疫苗供應期程調整接種場次,籲請民眾準時前往接種。今增10例本土 無死亡個案此外,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0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今新增10例本土病例,為7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19日至25日。個案分布以臺北市4例為多,其次為新北市及桃園市各3例;其中8例為已知感染源、1例關聯不明、1例疫調中,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24日累計公布1萬4359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2603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7.8%。

高球名將染疫冠軍飛了 運動員應優先打疫苗嗎?

高球名將染疫冠軍飛了 運動員應優先打疫苗嗎?#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東京奧運將展開序幕,然而新冠疫情尚未明顯緩解,全世界的運動員都面臨兩個問題:要不要打疫苗?想打的話有疫苗可以打嗎?打疫苗會影響運動表現嗎?6月的美國PGA巡迴賽,Jon Rahm三回合打完還領先第二名六桿穩居第一,可是驗出感染新冠病毒,結果強制退賽、冠軍飛了。運動員染上新冠肺炎,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賽程能否繼續,然而多數會強制退賽;另一個考量是疫苗對運動員身體的影響,由於新冠疫苗尚未累積足夠科學證據,根據過往其他疫苗注射的研究發現,運動員注射疫苗後的免疫反應及中和抗體的數量都比一般人更高。副作用方面,年輕族群注射新冠疫苗的比例跟嚴重度偏高,超過八成的年輕人注射輝瑞疫苗後有局部注射部位不適感,第二劑的副作用反應還可能更強,不過副作用包括局部肌肉痠痛、發燒等多數會逐漸消退,目前也沒有證據顯示注射疫苗的副作用會影響運動表現。為國家榮譽出征 應受保護新冠疫苗在多數國家目前都還是稀缺資源,而運動員是否該列在優先施打的名單中呢?紐西蘭近期就這個議題提出了幾個論點,認為可以考慮將運動員列於優先施打名單。第一,運動員是為了國家榮譽出征,應該受到保護;第二,運動員黃金生涯有限,而征戰各大賽事要飛到世界各地又是不得不的選擇,因此可以考慮在大眾可接受的範圍內,提早為運動員施打疫苗。根據目前科學證據,運動員施打新冠疫苗是利大於弊,一則會獲得足夠的免疫力,而疫苗帶來的副作用多數會消退,也不會影響運動表現。運動員是否該優先打到疫苗則關乎主管機關及社會需求的考量了。(文章授權提供/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林杏青、康禾復健科診所主治醫師陳渝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