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道

喉嚨發炎可靠按摩治療? 中醫:僅有舒緩效果

喉嚨發炎可靠按摩治療? 中醫:僅有舒緩效果#穴道

喉嚨發炎常造成難忍的疼痛,有些患者甚至食不下嚥,就算吃藥也無法馬上改善,還得擔心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因此,有大陸網站建議可以藉由按摩身體上的穴位來治療喉嚨發炎的情形,但台灣自行開業的中醫師鄧正梁認為「按摩」的確有幫助舒緩疼痛的效果,但無法有效根除造成發炎的原因。

按摩有助癌友舒緩治療後的焦慮!

按摩有助癌友舒緩治療後的焦慮!#穴道

文/癌友關懷教育中心按摩舒壓老師 簡岑因談及按摩,大家的腦海中可能馬上浮現幫人抓肩膀的動作,其實按摩是一件相當簡單的事,一般人在不知不覺中早已學會許多按摩的方式。近幾年來,醫學及科學界也指出,按摩和飲食、運動一樣重要,且是健康生活方式重要的一環。每當我們身體感到不適時,手很自然的就會去按摩不舒服的地方,如肚子痛時就會去揉揉肚子,頭痛時會按按頭部,久而久之,就會發現更有效治療病痛的穴道與反射區。而人的手與手指都具備了可舒緩疲倦和疼痛的能力,特別是手指,是人類感覺器官中最發達的部位,因此用手來按摩,具備良好的治癒力。按摩前應先洗淨雙手,戒指拿下,避免傷害肌膚,接下來把雙手搓熱,如此可提高效果。儘量採取舒適的姿勢,可減少因不良姿勢所引起的痠麻反應。力道宜平穩,不可忽快忽慢,按摩後記得喝500cc的溫開水,可促進新陳代謝。絕不可立即用冷水洗手、洗腳,一定要注意保暖。透過按摩來刺激穴道及反射區,輕則會出現酸、脹、麻的感覺,重則會發生軟、痛的感覺,這都是透過按摩,作用於相對應的經絡、血管與神經,所發生的綜合反應,因此形成一般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治療印象。按摩時應避免用力過度,否則易造成微血管破裂腫脹、筋膜發炎;不當的重覆按壓或過度刺激穴道,也會造成皮膚纖維化及發炎,耳下有連接腦的頸動脈,按摩頸部時必須特別注意。按摩有助於癌症患者舒緩治療後造成的不適與焦慮,同時也可增加血液循環,提升自身的免疫力。癌症患者不管是化療或放療都會在身上留下毒素,全身氣血循環不好毒素就不易排出體外。治療期間極為脆弱,具體的身體症狀也不盡相同,因此必須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可直接在腫瘤上或疑似癌症原發部位進行按摩。這是為了避免因不正確的按摩方式造成淋巴系統的不當流動。一般患者家屬則是可以在特定的部位進行簡易的按摩,例如手、腳部、肩頸、頭部等…這都會使患者感到非常舒服,結束後鼓勵患者喝一些水,幫助身體新陳代謝。對於因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骼、腰椎等部位,而導致全身疼痛不適者,按摩手法必須輕柔,避免患者骨折,此時需要找專業人員,才能保護癌症患者在不受到傷害的前提之下,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我們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平常就應常常觀察身體的變化並加以保養,並具備簡易的養生按摩保健療法,每天按壓養生穴數次,例如:內關穴、足三里、三陰交、合谷穴等…隨時隨地做自己的醫生,免疫力增強了,就有體力對抗疾病。延伸閱讀「按摩的最佳時機」: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184

夏天潮濕悶熱 小心暑熱後遺症

夏天潮濕悶熱 小心暑熱後遺症#穴道

炎熱暑假已經過了三分之二,時序上雖已過「立秋」,但此時臺灣氣候仍然很熱,一般要等到「白露」後,天氣才會漸漸涼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黃詩硯表示,近來天氣溫度有愈飆愈高的趨勢,其中在中醫科門診中,亦發現暑熱後遺症患者有漸漸增加現象,以中醫角度來看,暑熱後遺症可分為下列幾類型:第一類型,就是俗稱「中痧」的患者,因為長時間在太陽下曝曬,出汗過多,造成頭暈目眩、口渴、尿少的情形,中醫認為在汗出過多的狀況下容易耗氣,所以會有頭重腳輕、嗜睡的症狀發生,且因暑熱就像蒸籠一樣,讓熱氣在人體內悶燒,如果熱氣不能去除,甚至會發生煩躁、坐立不安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熱昏厥、熱痙攣。用中醫方法如何迅速讓體表熱氣降低呢?黃詩硯建議,可使用刮痧、拔罐方式;刮痧方法:沿著後髮際頸部偏外側向肩部(風池穴到肩井穴)及背部(膀胱經)刮、上臂外側及下臂前及側面(肺經)刮痧。刮痧完,會感覺刮痧處表面溫度增高,熱氣不斷往外散出。但是對於太過勞累、有心臟疾病的患者要小心慎用。她提醒,平日飲食保健應減少冰品及涼飲的食用量,多飲溫水,溫熱飲品可以幫助血液循環,體內熱氣就容易散去,多喝些能幫助散熱的飲品,並且要趁溫熱時喝,才能真正達到體內散熱目的。第二類型的患者,在酷暑天氣中,常要奔波於烈日下,而且常常進出冷氣房;或者是在烈日下工作、打球後,立即沖涼浴或灌冰水的青壯年,在身體盛熱狀況下,沖涼浴或灌冰水雖然很暢快,但這類型患者可能發現自己容易頭痛、肩頸僵硬、肌肉痠痛,晚上睡覺甚至會容易落枕,這是因為在大太陽下,毛孔是張開的,張開的毛孔容易被冷氣、涼水(中醫稱之為「寒邪」)入侵,寒氣進入體內後,因為有收緊特性,所以肌肉容易緊繃、用力不當或姿勢不良就容易拉傷,造成肌肉僵硬或是落枕。黃詩硯教導民眾,自我保健可以從穴道按摩著手,除了上述的尺澤穴和少海穴外,如果頭痛狀況加重,可加強按壓合谷穴,若是疼痛牽連到頸部造成肩頸僵硬,可以使用後谿穴緩解。後谿穴在握拳時,手腕外側,本節後的橫紋尖端骨邊凹陷處,可減緩肩頸肌肉僵硬不適。第三類型的病人以濕疹居多,由於臺灣夏天潮濕悶熱,再加上冰涼飲料已經是夏天必需品,暑熱容易夾雜著濕氣膠著在身體裡,這類型病患在流汗多又不容易散熱的手彎處及腳掌、脖子,或者女性陰部都容易發生如過敏般小紅疹,這是體內濕氣與熱氣因為不能順利排除,散發在皮膚上形成的,在門診治療上,黃詩硯使用桂麻各半湯加減,幫助熱氣從體表發散,或者用豬苓湯幫助清利體內濕熱,都可以幫助病患濕疹症狀緩解。黃詩硯提醒民眾,在平時個人衛生上應注意儘量穿寬鬆衣物,容易患濕疹的患者應選擇棉、麻質等吸汗透氣質料,避免悶熱;分泌物多、容易陰道發炎的女性,在悶熱夏天應避免穿緊身牛仔褲,避免使用護墊時間太長,形成濕熱環境,成為細菌孳生的溫床。延伸閱讀「穴位圖」: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030

《中醫保健DIY》簡易經絡按摩,安神舒壓調氣血

《中醫保健DIY》簡易經絡按摩,安神舒壓調氣血#穴道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徑路,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部黃慧君醫師表示,人體總共有十二條主要的經絡,「穴道」是經絡之氣血聚集的地方,藉由按摩穴道可以調整人體氣血,舒緩精神壓力,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目的。按摩前身體要儘量放鬆、自然呼吸、排除雜念。對於正值感冒發燒、過飢過飽或疲勞、懷孕婦人、嚴重的高血壓動脈硬化、有出血傾向的人等等,則需要請專業的中醫師來評估是否可以從事按摩活動。另外,黃慧君醫師也提醒,想利用自我按摩養生的民眾,要避開以下較危險的部位,如、骨折脫臼處、外傷感染處、脊椎、眼球、肚腹部、頸部等。針對各種需求,黃醫師提出以下幾個DIY自我按摩的小撇步:【醒腦安神】 將十根手指屈曲成梳耙狀,作梳頭樣從前額髮緣往頭頂及後頭部移動,或者用木頭、獸骨製的梳子由前向後梳髮,直到頭皮有溫熱感。頭頂的百會穴,為任、督二脈的匯集點,可以醒腦開竅、安神除煩。【頭痛目酸】從眉頭開始,輕輕地按摩到太陽穴處,於太陽穴處以指腹作輕柔的點壓,可緩解頭脹頭痛、目酸眼花。【腰背僵硬】雙手插腰定位,尋找腰部脊椎兩旁豐厚肌肉的部位,將掌心事先搓熱,由上往下按摩至肌肉微微發熱為止,如此可舒緩一天下來腰背的僵硬不適。【養生要穴】 位於膝關節下方、小腿脛骨外側的足三里穴,自古以來就是養生保健的要穴,能增強體力、預防衰老。由於屬於胃經的穴位,故舉凡胃腸功能低下疾患經常使用,另外對於腿骨膝蓋酸軟無力,也有健步的作用。【降火安眠】將足5趾向下彎曲時,腳底呈凹陷處為涌泉穴的所在,使用手掌心摩擦至腳心發熱即可,此穴有清降虛火、滋潤明目、安眠安神等功效,所以古籍記載大詩人蘇東坡,每晚臨睡前必做此穴之按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