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

寶寶發燒腹瀉 副食料理有妙招!

寶寶發燒腹瀉 副食料理有妙招!#腹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寶寶不舒服已經爆哭了好幾個小時,甚麼也吃不下,身體不舒服導致疲倦無力,除了流失水分外,新手爸媽除了安撫寶寶、哄餵牛奶,還能有哪些對應妙招?針對腹瀉、發燒、便秘等常見症狀,爸媽可以依照以下方法準備副食,或許能讓寶寶症狀和緩一點:‧ 腹瀉寶寶拉肚子時,身體會流失大量水分,有可能出現脫水症狀。應經常讓寶寶喝麥茶或熱開水,補充足夠的水分。韭菜稀粥材料/泡水米30克、韭菜10克、水250毫升。1) 將米放在水中浸泡30分鐘以上,泡軟後,用篩網濾掉水分。2) 韭菜切除粗莖,只留取葉子部分,放在流動的水下沖洗乾淨。3) 將處理過的韭菜切成3公釐大小。4) 把米、韭菜、建議水量倒入鍋中,用杓子邊攪邊煮5?6分鐘,煮到米粒漲大,即完成。梅子茶材料/梅子醬1大匙、水250毫升。1) 將建議水量倒入鍋裡煮沸。2) 等水滾後熄火,放入梅子醬攪拌均勻,即完成。‧ 便祕若食物或水分攝取較少,寶寶很容易發生便祕。使用纖維質含量高的蘋果、地瓜或高麗菜烹煮成副食品,不僅能補充寶寶所需的水分,還能促進腸胃蠕動。蘋果高麗菜汁材料/蘋果50克、高麗菜50克。1) 蘋果放在流動的水下清洗乾淨後,去皮去籽。2) 挖掉高麗菜粗硬的菜芯。3) 將備好的蘋果和高麗菜倒入調理機中均勻打碎。4) 將打碎的蔬果泥倒在篩網中,用杓子按壓篩網,濾掉雜質,只留下汁液,即完成。地瓜濃湯材料/地瓜50克、配方奶粉20克、溫水200毫升。1) 地瓜去皮洗淨,放進預熱好的蒸鍋裡蒸約10分鐘。2) 將配方奶粉放進200毫升的溫水中攪散。3) 將地瓜放進泡好的牛奶裡,邊攪邊煮3~4分鐘,即完成。‧ 發燒寶寶發燒時,可利用溫濕毛巾不時擦拭寶寶的身體,並餵食麥茶或果汁,補充足夠的水分和糖分。大麥稀粥材料/泡水大麥仁30克、青花菜15克、水250毫升。1) 將大麥仁放在水中浸泡4小時以上,充分泡軟,再用篩網濾掉水分。2) 青花菜切成小朵,在流動的水下清洗後,放進滾水裡汆燙1分鐘。3) 取出汆燙好的青花菜,只留取菜花部分,切成3公釐大小。4) 把大麥仁、青花菜、建議水量倒入鍋中,用杓子邊攪邊煮5~6分鐘,煮到米粒漲大,即完成。陳皮茶材料/乾橘皮5克、水400毫升。1) 將乾橘皮用水洗淨。2) 將建議水量和乾橘皮倒入鍋裡熬煮。3) 等水滾後轉中火,熬煮至水量剩下一半,即完成。梨子汁材料/梨子1顆。1) 梨子放在流動的水下清洗後,去皮去籽,用磨泥板磨碎。2) 將磨好的梨子泥倒在篩網中,用杓子按壓篩網,濾掉雜質。3) 將梨子汁倒入鍋裡熬煮;煮沸後,熄火放涼,即完成。(本文摘自/原來副食品這麼好做!/大好書屋出版)

出國旅遊腹瀉 必備電解質液、益生菌

出國旅遊腹瀉 必備電解質液、益生菌#腹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暑假是國外旅遊的旺季,但國外的飲食、環境及氣候的不同,常引發胃腸的不適。在國外旅行時腹瀉,不僅無法享受美食,甚至造成全身無力虛脫,出現脫水症狀而需就醫診療,影響出遊的興緻及品質,又須面對國外昂貴的醫療費用與不便。口服電解質液 掌握4大要點小兒科專科醫師何成宜表示,腹瀉時最重要的處置與治療就是預防脫水,因腹瀉會造成水份及電解質大量流失,應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以避免脫水。然而,口服電解質液的種類很多,但須注意幾個要點:(1)要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245mEq低滲透壓的配方。(2)口服電解質液需同時含有電解質鈉及葡萄糖相同比例,吸收效果最好。(3)選擇沒有添加香料的電解質液,以減少腸胃道的負擔。(4)補充具臨床效益的益生菌,讓腸道好菌增加。何醫師說明,發表於美國兒科學會的研究,口服電解質補充液是減少腸胃炎引發脫水的首選,效果等同施打靜脈點滴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何醫師補充,口服電解質液搭配益生菌的臨床研究,分別在義大利及歐洲多醫學中心進行,觀察急性腹瀉的兒童,同時給予LGG益生菌及口服電解質液,或單純補充口服電解質液,結果顯示合併LGG益生菌的口服電解質液能縮短腹瀉的時間,並且降低腹瀉的嚴重程度、減少住院的天數。何醫師也談到一位病患的案例,出國旅遊時上吐下瀉,藉由補充口服電解質液及益生菌,再輔助給予清淡飲食,持續補充後腹瀉明顯改善,避免了在國外就醫的困擾。國外旅遊期間避免生冷食物 適當補充水分何成宜醫師提醒,國外旅遊期間最好適量的飲食,適當補充水分,如腹瀉時不建議完全禁食,但須選擇清淡飲食,避免乳製品或高脂肪的食物,適時補充益生菌及口服電解質補充液,提供能量及減少腸胃道持續受損,預防脫水改善腹瀉,不讓腸胃道困擾影響快樂的旅途。 

便後還想再上 罹大腸癌機會高100倍!

便後還想再上 罹大腸癌機會高100倍!#腹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9歲的王先生,近半年多來天天腹瀉血便,每天至少拉肚子3次,並經常感到疲倦,經大腸鏡檢查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服用幾次腸胃藥後,腹瀉及血便並沒有很大改善。後王先生至中醫科就診,接受中藥治療後腹瀉及血便的狀況有明顯改善,原本8公分的潰瘍傷口已縮小成3公分,傷口持續修復且發炎症狀也改善很多。出現腹痛、腹瀉 容易被誤認為痔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在裕指出,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症狀是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有時還會有急著大便,卻只上了一些,但便後還想再上的情況。有些患者會出現貧血、體重減輕、發燒等症狀。發病年齡層以20-50歲為多見,女性罹病率略多於男性。有研究顯示罹患潰瘍性結腸炎,演變成大腸癌機率是正常人的100倍。潰瘍性結腸炎很容易被誤認為痔瘡或一般腸胃炎,如果耽誤治療時機,嚴重時會導致大腸潰爛而需切除,甚至還有引發敗血症的危險。糞便型態改變不一定是痔瘡林在裕醫師表示,仙鶴草既能止瀉改善腹瀉又能止血治療血便,白芨可消腫生肌、縮小潰瘍,對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有一定程度的效果。林在裕醫師提醒,大便時流血可能只是痔瘡發作,但若血便中帶有黏液、黃色分泌物、血色比較暗沉或是常常拉肚子且有解不乾淨的情況,就要小心不是痔瘡而是得了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可參考5項建議飲食原則:1) 選擇易消化、低纖維、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2) 少量多餐,儘量減少腸道負擔。3) 採用低渣、清淡飲食。能量來源以碳水化合物供給為主並適當補充蛋白質。4) 腹瀉嚴重者可發生脫水和鈉、鉀、氯離子的大量流失,應及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5) 忌暴飲暴食,忌食生冷、油膩、辛辣之食物,避免刺激腸道而使病情難癒。

「慢腸」困擾 15年來患者數增26倍

「慢腸」困擾 15年來患者數增26倍#腹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0多歲小櫻喜歡與朋友造訪各式美食,時常與朋友相約聚餐,然而因為「慢腸炎」的困擾讓她每次出門身上都須帶上一片成人紙尿褲與換洗衣褲。隨著「慢腸炎」的病程進展,小櫻的腹瀉頻率大增,常常一餐飯的時間就得跑3、4次廁所。某次與朋友的飯局中,她的症狀嚴重發作到連備用的換洗衣褲也染髒,只好倉皇離席。1998年到2013年間患者人數上升26倍「欲放放嘸,毋放緊緊」是「慢腸炎」患者最常發生的困擾。不同於其他慢性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10~40歲青壯族群,病患除了必須忍受生理上的不適,症狀更可能造成求職、社交甚至家庭經濟的危機。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翁昭旼教授指出,自體免疫異常引發的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近年患病人數急速增加,依照全民健保資料重大傷病檔分析,患者人數從1998年到2013年間總計上升了26倍。第二代腸道治療藥物可降低感染風險「慢腸炎」有較不易根治特性,患者需常與馬桶為伍,但早期發現有助於控制腸道發炎。「慢腸炎」治療藥物均對於免疫系統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以第二代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而言,可僅針對腸道發炎部分進行作用,相對的降低嚴重感染的可能風險。高雄巿立大同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表示,新一代的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可用於對於傳統療法效果不佳時的中度至重度的慢腸炎患者。依據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針對潰瘍性結腸炎或者是克隆氏症,均可對於發炎有所控制,病情有所緩解。

肺虛常咳嗽?這一味最適合你

肺虛常咳嗽?這一味最適合你#腹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脾虛腹瀉者/隨著歲月的流逝,很多老年人的腸胃功能下降,不能有效消化吸收食物,出現腹瀉、大便稀薄等症,時間一長,身體的給養不足,人就會變得消瘦,感到頭暈目眩,全身虛弱乏力。針對這些病症,持續喝山藥粥能收到神奇的效果。山藥健脾厚腸,增強腸胃的活力,促進消化吸收,還能減少腹瀉,使人排便正常。老年人每天早上一碗山藥粥,一個月左右腹瀉便會消除。2) 肺虛咳嗽者/秋冬時節空氣乾燥,容易傷害肺的津液,導致肺陰不足,出現口唇發乾、乾咳無痰等症狀。此時多吃點山藥最為適宜,因為山藥營養豐富,可入肺經,是滋補肺陰的佳品。肺陰虛多表現出熱證,所以山藥最好生吃,比如榨汁喝。因為生山藥性涼,滋補肺陰的同時還能有效清熱,緩解肺部、口腔和喉嚨的燥熱。3) 疲勞綜合症患者/很多人看上去沒什麼病,但是身體沒力氣,稍微勞動就感覺累,休息一下就好,這就是如今極為常見的疲勞綜合症,是典型的亞健康狀態。面對這種情況,最重要的是避免勞累過度,還有就是要適當進補。山藥價格不貴,營養豐富,能補腎填精、強胃健脾,全面滋養身體。很多腦力勞動者經常加班,神色枯槁,記憶力下降,其實這就是臟腑虛空的表現。持續食用山藥,既能強脾胃,促消化,增進氣血的生化,又能補肝腎之虛,強壯筋骨,使人耳聰目明,記憶力提高。(本文摘自/中醫師的養生餐桌:三餐食材篇/八正文化出版)

腹瀉病患增 醫:電解質加乳酸菌助改善

腹瀉病患增 醫:電解質加乳酸菌助改善#腹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衛福部疾管署監測發現,國內近期腹瀉疫情上升,三月中全台腹瀉病患單周高達14萬7000人,再創今年單周新高。疾管署呼籲,民眾如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頭痛及肌肉酸痛等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並注意補充水分與營養。補充電解質、水分、益生菌 可減緩腹瀉症狀家醫科楊逸精醫師表示,感染病毒性腹瀉的患者,電解質及水分補充可減緩因病毒性感染所引起的不適。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口服低滲透壓的電解質補充液能幫助減少脫水症狀,降低不必要的靜脈注射與住院治療。此外,藉由益生菌的補充不僅可以減緩腹瀉的症狀,也可以加速水分和電解質的吸收,產生較佳的臨床幫助。近來便有臨床研究發現,LGG益生菌併用低滲透壓的電解質補充液,能夠縮短一半以上的腹瀉天數,減少患者住院天數,改善因為脫水所引起的身體虛弱等症狀,主要是因為LGG益生菌可建構腸道黏膜屏蔽、平衡腸道菌相、促進水分吸收。因此,一天三次以上嘔吐及腹瀉,就要注意水分的迅速補充,避免脫水及電解質失衡使病情惡化。市售運動飲料葡萄糖含量高 恐加劇腹瀉狀況楊醫師強調,常有民眾誤將市售運動飲料作為腹瀉後電解質及水分的補充來源,這是錯誤的觀念。一般運動飲料滲透壓及葡萄糖含量高,鈉離子普遍較低,即便是以水稀釋也不適合使用,還可能加劇腹瀉情況,影響水分吸收效率。也呼籲民眾如出現上吐下瀉等症狀,應該馬上就醫,並加強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家庭群聚感染的發生。

3好習慣 讓你「腸」處過人

3好習慣 讓你「腸」處過人#腹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腸胃不順、便秘、腹脹,你也是「腹愁者」嗎?工作壓力大導致腸胃負擔時有所聞,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發現,台灣勞工的腸胃狀況呈現「M型化」現象。全台90.8%上班族表示腸胃不順暢,更進一步發現便秘、腹脹、腹痛、腹瀉等問題的「腹愁者4大職業」。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出「腸胃3好習慣」,降低M型化腸胃問題,別讓健康蒙上陰影!腸胃問題M型化 職員易便秘、主管多腸瘜台灣癌症基金會近期針對25-59歲上班族調查,發現腸胃問題M型化趨勢。在2,550位受訪上班族中,主管階級者發現瘜肉率高達12.85%,職員則為3.97%。而反映腸胃不順暢問題者中,職員反映此問題者高達91.6%,其中便祕問題差異最為明顯,有44.8%表示有便秘問題,高於主管職者的34%。職級越高、飲食不固定 有逐漸上升趨勢探究原因進一步發現,腸胃不適上班族,1周用餐時間不固定達3天以上者達40.5%,腸胃健康者表示有飲食不固定習慣者僅為29.8%。同樣差異也發生於宵夜習慣中,腸胃不適上班族,一周宵夜習慣達3天以上者為31.36%,比例高於腸胃健康上班族的19.14%。在職級差異上,也可看出職級越高者,飲食不固定與宵夜習慣比例有逐漸上升趨勢。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副院長賴基銘醫師強調,腸胃該休息的時間則繼續讓腸胃加班,長久下來都有可能影響諸如便秘、腹瀉、消化不良等腸胃問題的產生。尤其大腸瘜肉好發年齡有下降至50歲以下趨勢,因此提醒上班族須重視腸胃問題M型化的可能影響。 台灣癌症基金會再次呼籲,一起響應「腸胃3好習慣」,分別是:1) 多吃蔬果,少紅肉/飲食均衡、用餐定時,減少高油烹煮習慣與紅肉的攝取,並提高蔬果攝取量。2) 菌相平衡,補好菌/提高排便順暢度,攝取促進腸道蠕動的食物(例如優酪乳、高纖維質食物),減少糞便停留腸道的時間,降低壞菌與毒素影響的機率。3) 飲食清淡,少油膩/飲食烹調減少高油與重口味的調味習慣,減少腸胃負擔。尤其過油、過重的調味,也會影響菌相平衡,讓腸胃負擔加重。

14萬人腹瀉 「手」護健康抗諾羅

14萬人腹瀉 「手」護健康抗諾羅#腹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目前為病毒性腸胃炎的好發季節,每年自3月至6月為腸病毒病例數增加最快的時節,依據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近4週(2月12日至3月11日)腹瀉疫情以7至12歲及13至18歲兩年齡層呈現上升,上周腹瀉人數甚至達到14萬人,且多以感染諾羅病毒為主。想要積極抗病,民眾應自己「手」護健康,勤洗手、洗手後確時擦乾等良好衛生習慣,生病別逞強,在家休息才能避免疫情傳播。67%病例為校園群聚感染近四週累計通報108件腹瀉群聚中,72件為校園群聚(占67%),以國小至高中50件為多,其次分別為餐飲旅宿業(11%)及營區(7%)等場所。108件群聚案件中共70件病原檢驗陽性,其中68件檢出諾羅病毒(占97%),包含29件為國小至高中校園群聚案件及13件幼兒園群聚。噁心嘔吐腹瀉 症狀解除48小時再出門諾羅病毒常透過糞口傳染,傳染途徑包含衛生習慣差、和患者密切接觸、接觸或食用患者的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品。預防方式為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落實手部及個人衛生防護,烹製食物時應使用安全的食材來源、食品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由於諾羅病毒目前無特效藥可治療,民眾如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症狀,建議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電解質,至嘔吐或腹瀉等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恢復上學或工作,並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藉由人與人接觸而增加傳播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