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

孕期濫用毒品 寶寶恐藥物成癮

孕期濫用毒品 寶寶恐藥物成癮#腹瀉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成癮性藥物的濫用並不罕見,台灣藥物濫用的整體盛行率是1.29%,其中在青壯年及中年人間,有23萬人曾藥物濫用。藥物濫用中,又以毒品佔了很大部份。成癮性藥物使用,除了對一般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孕婦使用也會對胎兒造成傷害,寶寶出生後還會有藥物戒斷症狀的出現,必須住院治療。新生兒戒斷 恐出現嘔吐、水便與腹瀉臺大醫院新竹分院新生兒科醫師周安國表示,媽媽在懷孕時使用嗎啡類或其他成癮性藥物,會通過胎盤與臍帶堆積在胎兒的身上;寶寶出生之後,突然停止接觸會引發新生兒的臨床戒斷症狀。通常母親若使用短效型的成癮性藥物,3天之內就會出現症狀;若使用半衰期較長的成癮性藥物,則症狀會較晚出現,但持續較久。戒斷症狀包括中樞系統問題,表現煩躁不安、過度激動、張力過強或是全身性抽搐;或是腸胃道系統問題,像是過度吸吮、嘔吐、水便與腹瀉;也可能會引發呼吸急促、自主神經失調。孕產婦藥物濫用者 新生兒應持續追蹤周安國醫師表示,治療的方式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包括定期評估症狀、降低環境刺激、給予針對症狀治療的藥物。若是新生兒症狀較為嚴重時,則使用嗎啡類或抗癲癇的藥物作為戒斷治療。這類寶寶經過適當的藥物治療之後,出院時大多可成功戒斷。除了新生兒醫療照護之外,後續照顧者的身體狀況、心理因素、經濟問題以及社會支持,加上出院後的照護品質與定期門診追蹤也關係著寶寶未來疾病的發展。因此針對藥物濫用的孕產婦,在入院的時候需與婦產科、小兒科與社工室保持密切聯繫,共同訂定治療與追蹤計畫,以提供最適當的保護與協助。

偶然腹瀉不是病 這些飲料可能是兇手

偶然腹瀉不是病 這些飲料可能是兇手#腹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明明沒有生病,但卻經常拉肚子,令人不勝其擾,這樣的情況很有可能是食物或是飲料所導致。相信大家都知道,一旦吃了太辣、太油的食物,或者是暴飲暴食等等,很容易引發腹瀉。吃了平常不太接觸的食物,就容易搞壞肚子,大便也變得像稀泥一般,有過這種經驗的人想必也不少吧。不過,我們日常隨手可得的食物之中,其實有些也會造成腹瀉。 牛奶 :乳糖不耐症所造成的腹瀉會讓人腹瀉的食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牛奶了。想必有很多人一想到牛奶就會聯想到肚子不舒服,基本上喝了牛奶肚子就會作怪的人,很可能就是有「乳糖不耐症」的問題。牛奶裡頭有一種糖類稱為「乳糖」,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主要是因為用來分解乳糖的消化酵素不足,一旦一口氣喝下太多牛奶,肚子就會開始變得怪怪的。乳糖不耐症屬於體質問題,無法治癒,但是沒有人可以完全不喝牛奶,所以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微注意一下,不要一次喝太多牛奶,就可以避免腹瀉的問題。酒精 :酒類是強力的瀉藥日常生活中,會引發腹瀉的食物相當多,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酒精類飲料了。由於酒精類飲料會刺激腸胃蠕動,因此在喝了太多酒精類飲料之後,很容易產生腹瀉。在我服務的久里濱醫療中心裡,設有專門治療酒精依存症患者的門診,而為此住院治療的患者,幾乎百分之百都有腹瀉的症狀,而一旦開始執行戒酒治療之後,他們就全都轉為便秘了,真的令人感到非常驚訝。由此可知,酒精真的是強力的瀉藥啊。咖啡 :咖啡攝取過量的問題應該有很多人喜歡藉著喝杯咖啡的機會稍微喘口氣吧。不過因為喝咖啡有可能會導致腹瀉,反而會讓自己沒辦法好好休息,但似乎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做了本末倒置的事情。有很多人在餐後會習慣來杯咖啡,因為覺得喝咖啡可以「幫助消化」。的確,咖啡會刺激腸道的蠕動,所以具有促進排便的效果,很多人在喝了咖啡之後會感到舒暢許多。冰咖啡喝太多可能導致腹瀉如果是餐後開開心心地喝一杯,以喝的量來講應該不會造成什麼大問題。不過,若是選擇喝冰咖啡,就要特別注意了,因為冰涼的咖啡比起溫熱的咖啡更容易入喉,所以很容易不知不覺喝過頭,最後導致腹瀉。在美國及歐洲等地,人們很早就養成了喝咖啡的習慣,不過長久以來一般人並不喝冰咖啡,iced coffee這個英文名詞,可是近期才流行起來的。大家可能都認為歐美人在日常生活中喝很多咖啡,但其實他們只是藉著喝點義式濃縮咖啡、卡布奇諾或是拿鐵等,轉換一下心情罷了,實際上所喝的量並不如我們想像得那麼多。適量攝取仍不會損及健康然而,日本人就是真的很愛喝咖啡了,一天要喝下好幾杯冰咖啡的人恐怕為數眾多。況且,跟熱咖啡比起來,冰咖啡可以毫無困難地大口大口暢飲,很多人一天甚至當作冷飲喝好幾杯。喝那麼多冰咖啡,而且又是冰涼的飲料,造成腹瀉也就不令人意外了。一般說來,若造成腹瀉的原因是食物,除了極端的乳糖不耐症或過敏症狀之外,只要攝取的量能夠控制在「適量」的程度,就可以好好享受美食所帶來的樂趣,並且不會損及健康。(本文摘自/過敏的腸子/世茂出版)

腹瀉血便逾6周 當心「這病」上身!

腹瀉血便逾6周 當心「這病」上身!#腹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天跑廁所20次,好像被馬桶綁架一樣」這是許多潰瘍性結腸癌患者的心聲,許多患者拉到虛脫才就醫,此時腸道多半已經潰爛,一旦出現併發症更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台灣人的腸道問題本就比例偏高,腸道發炎反應加劇,使腹痛、腹瀉、血便症狀一一找上門。如果其症狀持續達6周以上,當心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上身。嚴重腹瀉、血便 生物製劑助緩解腸胃道症狀一名在澎湖的女大生反覆腹痛、血便,一天拉肚子達十幾次,剛開始以為吃壞肚子自行服用藥物,沒想到病情逐漸惡化,經常需要返台治療。三軍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天祐指出,慢性腸道發炎疾病需長期控制,對於嚴重腹瀉、血便,以及曾經手術治療的患者,建議使用生物製劑治療,能夠有效緩解腸胃道症狀。不論是在急性期症狀控制,或是預防症狀復發,生物製劑的治療都能幫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恢復正常的生活品質讓受損的腸道恢復健康。症狀包含腹瀉、血便、發燒、疲憊台大醫院內科部消化內科醫師李宗錞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反覆發作的嚴重腸道免疫疾病,常見症狀包括反覆時常腹瀉、大便有血、發燒、疲憊、體重減輕、貧血,嚴重恐併發腸阻塞、腸穿孔、肛門瘻管、肛門膿瘍等症狀。血便可區分大腸激躁症與發炎性腸道疾病由於此疾病症狀易與大腸激躁症混淆,多數病人平均多耗費2、3年才被正確診斷。李宗錞醫師說明,區分兩者最大的不同,可觀察是否有血便。大腸激躁症是因為緊張、壓力引起不正常的腸道蠕動,而大腸激躁症並非腸道發炎,所以不會有血便。因此,倘若上述症狀持續6周以上,且合併有大量血便症狀者,則極有可能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黃天祐醫師指出,中央健保署於去年10月1日起,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開放健保給付6歲以上的「兒童克隆氏症」與成人「急性或嚴重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原本已經給付的「成人克隆氏症」用藥時間自40周延長為56周,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誤吃毒菇上吐下瀉 一家3口全送醫

誤吃毒菇上吐下瀉 一家3口全送醫#腹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0歲廖姓男子誤信測試野菇毒性的方法,差點賠上命!廖姓男子認為想要檢查菇類有沒有毒,只要利用滾水加上生米一起煮,若米沒有變色就是無毒。因此當他在住家附近發現一朵朵肥碩的野菇便摘採回家讓妻子料理。起初妻子利用滾水測毒發現米沒有變色便安心享用料理,沒想到1小時後一家三口都出現腹痛、嘔吐、腹瀉等不適症狀。讀高中的女兒上網查詢才發現可能誤食了有毒的「綠褶菇」。毒菇種類複雜 檢測、解毒方式也不同南投醫院腎臟科葉哲廷醫師表示,他說毒菇種類繁雜,所含毒素也不相同,其檢測和解毒方式當然也不一樣,未聽過煮白米來辨別毒菇的方法,因此呼籲民眾別單純依靠單一毒物檢測方式,最好是不要輕易採食野外植物,以免誤食而中毒。綠褶菇與雞肉絲菇相似 最常被誤食葉哲廷醫師,菇類中毒的案例當中最常見的便是誤食綠褶菇,它顏色呈白色及淺褐色,跟可食用的雞肉絲菇相似,常被誤食中毒。綠褶菇的菌蓋開始是半球形,之後平展,菌褶開始是白色,後來呈淡黃綠色,所以叫「綠褶」菇。「綠褶菇」的菌柄長約10-20公分,有菌環圍繞,這和雞肉絲菇不同。食用後約30分鐘至3小時,會出現腸胃道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等。對於綠褶菇中毒並無特定解毒劑,治療方式為支持性療法,中毒時如果即早就醫診治,大多可以恢復而不會留下後遺症。誤食毒菇應保留菇類的食餘檢體供診斷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表示,由於野菇要從外觀分辨是否有毒性並不容易,建議民眾應避免採摘、食用來路不明的菇類,以免中毒。若誤食毒菇應盡可能地保留菇類的食餘檢體,供醫師參考,以例後續診斷及治療。

寶寶發燒腹瀉 副食料理有妙招!

寶寶發燒腹瀉 副食料理有妙招!#腹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寶寶不舒服已經爆哭了好幾個小時,甚麼也吃不下,身體不舒服導致疲倦無力,除了流失水分外,新手爸媽除了安撫寶寶、哄餵牛奶,還能有哪些對應妙招?針對腹瀉、發燒、便秘等常見症狀,爸媽可以依照以下方法準備副食,或許能讓寶寶症狀和緩一點:‧ 腹瀉寶寶拉肚子時,身體會流失大量水分,有可能出現脫水症狀。應經常讓寶寶喝麥茶或熱開水,補充足夠的水分。韭菜稀粥材料/泡水米30克、韭菜10克、水250毫升。1) 將米放在水中浸泡30分鐘以上,泡軟後,用篩網濾掉水分。2) 韭菜切除粗莖,只留取葉子部分,放在流動的水下沖洗乾淨。3) 將處理過的韭菜切成3公釐大小。4) 把米、韭菜、建議水量倒入鍋中,用杓子邊攪邊煮5?6分鐘,煮到米粒漲大,即完成。梅子茶材料/梅子醬1大匙、水250毫升。1) 將建議水量倒入鍋裡煮沸。2) 等水滾後熄火,放入梅子醬攪拌均勻,即完成。‧ 便祕若食物或水分攝取較少,寶寶很容易發生便祕。使用纖維質含量高的蘋果、地瓜或高麗菜烹煮成副食品,不僅能補充寶寶所需的水分,還能促進腸胃蠕動。蘋果高麗菜汁材料/蘋果50克、高麗菜50克。1) 蘋果放在流動的水下清洗乾淨後,去皮去籽。2) 挖掉高麗菜粗硬的菜芯。3) 將備好的蘋果和高麗菜倒入調理機中均勻打碎。4) 將打碎的蔬果泥倒在篩網中,用杓子按壓篩網,濾掉雜質,只留下汁液,即完成。地瓜濃湯材料/地瓜50克、配方奶粉20克、溫水200毫升。1) 地瓜去皮洗淨,放進預熱好的蒸鍋裡蒸約10分鐘。2) 將配方奶粉放進200毫升的溫水中攪散。3) 將地瓜放進泡好的牛奶裡,邊攪邊煮3~4分鐘,即完成。‧ 發燒寶寶發燒時,可利用溫濕毛巾不時擦拭寶寶的身體,並餵食麥茶或果汁,補充足夠的水分和糖分。大麥稀粥材料/泡水大麥仁30克、青花菜15克、水250毫升。1) 將大麥仁放在水中浸泡4小時以上,充分泡軟,再用篩網濾掉水分。2) 青花菜切成小朵,在流動的水下清洗後,放進滾水裡汆燙1分鐘。3) 取出汆燙好的青花菜,只留取菜花部分,切成3公釐大小。4) 把大麥仁、青花菜、建議水量倒入鍋中,用杓子邊攪邊煮5~6分鐘,煮到米粒漲大,即完成。陳皮茶材料/乾橘皮5克、水400毫升。1) 將乾橘皮用水洗淨。2) 將建議水量和乾橘皮倒入鍋裡熬煮。3) 等水滾後轉中火,熬煮至水量剩下一半,即完成。梨子汁材料/梨子1顆。1) 梨子放在流動的水下清洗後,去皮去籽,用磨泥板磨碎。2) 將磨好的梨子泥倒在篩網中,用杓子按壓篩網,濾掉雜質。3) 將梨子汁倒入鍋裡熬煮;煮沸後,熄火放涼,即完成。(本文摘自/原來副食品這麼好做!/大好書屋出版)

出國旅遊腹瀉 必備電解質液、益生菌

出國旅遊腹瀉 必備電解質液、益生菌#腹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暑假是國外旅遊的旺季,但國外的飲食、環境及氣候的不同,常引發胃腸的不適。在國外旅行時腹瀉,不僅無法享受美食,甚至造成全身無力虛脫,出現脫水症狀而需就醫診療,影響出遊的興緻及品質,又須面對國外昂貴的醫療費用與不便。口服電解質液 掌握4大要點小兒科專科醫師何成宜表示,腹瀉時最重要的處置與治療就是預防脫水,因腹瀉會造成水份及電解質大量流失,應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以避免脫水。然而,口服電解質液的種類很多,但須注意幾個要點:(1)要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245mEq低滲透壓的配方。(2)口服電解質液需同時含有電解質鈉及葡萄糖相同比例,吸收效果最好。(3)選擇沒有添加香料的電解質液,以減少腸胃道的負擔。(4)補充具臨床效益的益生菌,讓腸道好菌增加。何醫師說明,發表於美國兒科學會的研究,口服電解質補充液是減少腸胃炎引發脫水的首選,效果等同施打靜脈點滴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何醫師補充,口服電解質液搭配益生菌的臨床研究,分別在義大利及歐洲多醫學中心進行,觀察急性腹瀉的兒童,同時給予LGG益生菌及口服電解質液,或單純補充口服電解質液,結果顯示合併LGG益生菌的口服電解質液能縮短腹瀉的時間,並且降低腹瀉的嚴重程度、減少住院的天數。何醫師也談到一位病患的案例,出國旅遊時上吐下瀉,藉由補充口服電解質液及益生菌,再輔助給予清淡飲食,持續補充後腹瀉明顯改善,避免了在國外就醫的困擾。國外旅遊期間避免生冷食物 適當補充水分何成宜醫師提醒,國外旅遊期間最好適量的飲食,適當補充水分,如腹瀉時不建議完全禁食,但須選擇清淡飲食,避免乳製品或高脂肪的食物,適時補充益生菌及口服電解質補充液,提供能量及減少腸胃道持續受損,預防脫水改善腹瀉,不讓腸胃道困擾影響快樂的旅途。 

便後還想再上 罹大腸癌機會高100倍!

便後還想再上 罹大腸癌機會高100倍!#腹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9歲的王先生,近半年多來天天腹瀉血便,每天至少拉肚子3次,並經常感到疲倦,經大腸鏡檢查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服用幾次腸胃藥後,腹瀉及血便並沒有很大改善。後王先生至中醫科就診,接受中藥治療後腹瀉及血便的狀況有明顯改善,原本8公分的潰瘍傷口已縮小成3公分,傷口持續修復且發炎症狀也改善很多。出現腹痛、腹瀉 容易被誤認為痔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在裕指出,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症狀是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有時還會有急著大便,卻只上了一些,但便後還想再上的情況。有些患者會出現貧血、體重減輕、發燒等症狀。發病年齡層以20-50歲為多見,女性罹病率略多於男性。有研究顯示罹患潰瘍性結腸炎,演變成大腸癌機率是正常人的100倍。潰瘍性結腸炎很容易被誤認為痔瘡或一般腸胃炎,如果耽誤治療時機,嚴重時會導致大腸潰爛而需切除,甚至還有引發敗血症的危險。糞便型態改變不一定是痔瘡林在裕醫師表示,仙鶴草既能止瀉改善腹瀉又能止血治療血便,白芨可消腫生肌、縮小潰瘍,對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有一定程度的效果。林在裕醫師提醒,大便時流血可能只是痔瘡發作,但若血便中帶有黏液、黃色分泌物、血色比較暗沉或是常常拉肚子且有解不乾淨的情況,就要小心不是痔瘡而是得了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可參考5項建議飲食原則:1) 選擇易消化、低纖維、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2) 少量多餐,儘量減少腸道負擔。3) 採用低渣、清淡飲食。能量來源以碳水化合物供給為主並適當補充蛋白質。4) 腹瀉嚴重者可發生脫水和鈉、鉀、氯離子的大量流失,應及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5) 忌暴飲暴食,忌食生冷、油膩、辛辣之食物,避免刺激腸道而使病情難癒。

「慢腸」困擾 15年來患者數增26倍

「慢腸」困擾 15年來患者數增26倍#腹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0多歲小櫻喜歡與朋友造訪各式美食,時常與朋友相約聚餐,然而因為「慢腸炎」的困擾讓她每次出門身上都須帶上一片成人紙尿褲與換洗衣褲。隨著「慢腸炎」的病程進展,小櫻的腹瀉頻率大增,常常一餐飯的時間就得跑3、4次廁所。某次與朋友的飯局中,她的症狀嚴重發作到連備用的換洗衣褲也染髒,只好倉皇離席。1998年到2013年間患者人數上升26倍「欲放放嘸,毋放緊緊」是「慢腸炎」患者最常發生的困擾。不同於其他慢性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10~40歲青壯族群,病患除了必須忍受生理上的不適,症狀更可能造成求職、社交甚至家庭經濟的危機。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翁昭旼教授指出,自體免疫異常引發的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近年患病人數急速增加,依照全民健保資料重大傷病檔分析,患者人數從1998年到2013年間總計上升了26倍。第二代腸道治療藥物可降低感染風險「慢腸炎」有較不易根治特性,患者需常與馬桶為伍,但早期發現有助於控制腸道發炎。「慢腸炎」治療藥物均對於免疫系統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以第二代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而言,可僅針對腸道發炎部分進行作用,相對的降低嚴重感染的可能風險。高雄巿立大同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表示,新一代的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可用於對於傳統療法效果不佳時的中度至重度的慢腸炎患者。依據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針對潰瘍性結腸炎或者是克隆氏症,均可對於發炎有所控制,病情有所緩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