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

異位性皮膚炎影響廣!病友易憂鬱焦慮

異位性皮膚炎影響廣!病友易憂鬱焦慮#焦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常面臨皮膚搔癢難耐、掉皮屑、流湯流膿等困境,因病症影響廣,患者生活品質、夢想實踐均受衝擊。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特攝《異外人生 異氣相挺–勇敢追夢我挺你》挑戰極限微電影,盼喚起民眾對異位性皮膚炎之重視,也鼓勵病友積極治療,因現在已有劃時代的治療問世,新型生物製劑可望有效控制疾病,活出精采「異」外人生。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皮膚部朱家瑜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皮膚屏障異常併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皮膚疾病,常見症狀為搔癢難耐、脫屑、紅疹等。朱家瑜醫師強調,異位性皮膚炎其實是一種會反覆發生的慢性疾病,病友可能終其一生都需要與其對抗。傳統治療待加強 病友夢想實踐受阻礙朱家瑜醫師提及,患者最在意的病症是「搔癢感」,因搔癢感大幅影響睡眠品質。然而,對於患者而言,傳統治療對於癢感改善仍有待加強。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有三部曲可參考,第一部以保濕劑、類固醇藥膏、口服抗組織胺為主;第二部可加上局部免疫抑制藥膏、紫外線照光療法、短暫口服類固醇;第三部使用口服免疫調節劑。但類固醇及免疫調節劑會全面壓制免疫系統,患者可能免疫力降低,若自行停藥也可能面臨更嚴重的發炎反應,患者易陷入惡化→用藥→停藥→再度惡化的惡性循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賴柏如醫師引用國外成人病友調查為例,超過7成病友的工作與家庭生活受到影響、7成表示運動或興趣受到限制、5成表示夢想實現受阻。此外,根據皮膚病學研究雜誌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焦慮及憂慮的機率是一般民眾的2倍以上。挑戰極限影片首映 盼各界重視患者需求為鼓勵病友恢復治療信心、呼籲大眾給予病患支持,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特別推出《異外人生 異氣相挺–勇敢追夢我挺你》微電影。特邀胡先生分享他的「異」外人生,講述曾因為疾病影響工作、阻擾跑步的夢想,在積極治療後成功挑戰馬拉松的故事。兩位醫師亦同步呼籲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友除了日常照護外,也可主動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透過積極治療,走出異膚人生。

你並非不夠好 只是害怕面對失敗

你並非不夠好 只是害怕面對失敗#焦慮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大事或小事,我們就是得面對一連串的各種判斷。會讓優柔寡斷類型的人感到痛苦的事情,其實也不少。他們的優柔寡斷,是來自於內心的「焦慮」。必須決定某件事情的時候,擔心「萬一失敗了該怎麼辦?」這些想法讓他們無法做決定。舉例來說,出現憂鬱症狀時,有些人會變得非常優柔寡斷。或許可以說,這是因為憂鬱症讓焦慮感更加強烈與喪失自信,兩者相乘之下而產生的結果吧!相形之下,成為「不後悔的人」比較簡單。既然過去的事已無法挽回,「反正都已經過去,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放手,其實也沒有那麼困難。但是,除非是仰賴直覺的人,否則「做決定」應該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吧!我建議的方式是「詢問各方意見」。你不是透過詢問獲得正確答案,而是從詢問的過程中,讓應該決定的事情排出優先順序,「出現無傷大雅的判斷錯誤,也是無可奈何之事」,期待藉此能夠讓自己想通。不需要每件事要求完美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優柔寡斷的人也可以說是完美主義者。「即使決定後的結果多少有些錯誤,也是無妨的」。只不過,優柔寡斷的人卻無法這麼想。一旦做錯決定,有些人甚至會覺得降低自己身為人的價值。然而,這世上並沒有完美無瑕的人生。就算認為自己失敗了,但是只要在過程中盡力而為,有時也會出現令人意外的發展。只要是在人類有限的智慧範圍內,我們會感到迷惘、猶豫不決,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毫不猶豫的決定」不應該成為人生的目標。我們並不是為了完全不失敗而活,人生就是要享受樂趣,嘗試各種錯誤。希望各位務必切記這件事。如何調適環境造成的心理壓力?進入新的年度,不管是入學、就職或人事異動,在這個周遭環境產生變化的時期,可以看到有些人無法適應新的環境,再加上壓力,導致情緒不穩定、失眠或是喪失專注力,這就是所謂的「五月病*」。*五月病:又稱「季節性懶惰症候群」。日本的開學季及就業季大多在四月,不少人因為生活改變而無法適應,所以很容易得到五月病。對人來說,所有的變化(包括入學升遷等「值得慶祝」的變化」)都是一種壓力。面對「變化」需要適應許多事情,所以無論如何都會帶來壓力。若是談到何種情況,會讓人覺得難以適應「變化」,例如「不得不做的事」、「必須會做的事」,或是無法接受「變化」等等,多半是這類的情況吧!以無法接受的「變化」來說,譬如無法接受職務異動、被降職、無法進入第一志願的學校就讀等等,都是屬於這類型的變化。一旦難以適應「變化」,甚至可能會罹患憂鬱症;即使還不到憂鬱症的程度,但是接近憂鬱狀態的人也不少。可能會出現情緒不穩定、失眠或是專注力下降的現象吧!為了適應變化,概略來說有兩大關鍵點。其一是「肯定自己的感受」。「為何變成這樣」、「以前比較好」、「根本做不下去」等等,肯定自己原本的這些感受,並告訴自己「在變化的時期,當然會有這種感覺」。如果肯定自己的感受,就能夠將其當成立足點,繼續向前邁進。另一項則是「與支持你的親友之間的人際關係」。處在變化的時期,無論如何,滿腦子想的都是自己的事,結果往往疏於向身旁的人解釋自己的狀況。如此一來,身旁的人不瞭解你的情況,難免會覺得你「總是心不在焉」、「常常放鴿子」等等,只會產生這類負面印象。本來是希望對方能支持自己,卻使雙方的關係惡化,進而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請求協助並告訴對方「因為我現在正處於重大變化的時期,感謝你願意傾聽我的抱怨」,這樣對彼此的關係來說,也會是較好的做法吧!POINT:沒有人可以毫不猶豫地做出決定。肯定自己的感受, 就能夠往前邁進。(本文摘自/隔絕情緒勒索,給自己好溫暖的心情整理術/方言文化)

人生必學課 十個安撫焦慮的方法

人生必學課 十個安撫焦慮的方法#焦慮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將意識聚焦於身體的感覺,是促使大腦改變的強大催化劑。這就是為何注意焦慮引起的感覺(例如胸口的顫動或緊縮,或是胃部的糾結)會減少焦慮。你一注意到焦慮就加以安撫,通常會有幫助。陷入焦慮是違反直覺的,我們通常會避開令我們苦惱的感覺。帶著好奇心、同情心和零批判,注意你的焦慮、不安或緊張。當你中斷在你腦中進行的故事情節或思考時,深呼吸,只聚焦在焦慮的身體表現,持續約二十秒,或者直到你注意到有某樣東西變化為止。寫下你注意到的三個變動,無論好壞,也不管有多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當我們停止利用防禦來避開核心情緒時,情緒變化三角地帶就預測焦慮可能會出現。但我們也不再利用防禦來轉移焦慮。如果我們事先準備好三、四種可以減輕焦慮的策略,手邊就隨時有技巧可減輕焦慮,並且能夠使用情緒變化三角地帶,以達到開放狀態。試著找到你最能夠減輕焦慮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建議,你可以全部試一下,增加一些自己的方法,並整理出一份安撫工具的清單:1.呼吸:做四、五次幽長、深度的腹式呼吸。深呼吸會刺激能使你鎮定的心肺神經(請參閱第九十四頁深度腹式呼吸的說明,以喚起記憶)。2.使自己接地:將雙腳放在地板上,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轉移到腳底,停留至少一分鐘,直到你對腳下的地面有強烈的感覺為止。3.放慢速度:當你呼吸並且感受你的腳踏在地上時,要靜止不動。傾聽你周圍的外在聲音,注意周遭環境中的顏色,注意其中的質地紋理,不要一心多用!4.把自己放在和平之地:想像一個平靜的地方,例如海灘:感受皮膚上的熾熱陽光,傾聽浪潮的聲音,感受清涼的沙子緊貼著你的腳,看看海水。找到你的和平之地,並且盡可能生動地想像影像。5.專注於焦慮感:注意焦慮引起的身體感覺,例如快速跳動的心或翻動的胃。對焦慮感到好奇和同情,保持這些感覺,深呼吸,直到你感到這些感覺平靜下來為止,終究會靜下來的!6.指認核心情緒:找出引起焦慮的所有核心情緒。問問自己:你是否感到傷心、恐懼、憤怒、厭惡、喜悅、興奮和/或性興奮。想像這些情緒,一次想像一個,讓每個情緒之間有空間。驗證它們,做法是對自己說:「我感覺 和 ______和______ ……」7.運動:消耗體力可以減少焦慮。8.連結:和朋友聯絡,告訴他,你對某件事感到不安,想聊一聊。如果你周圍沒有朋友,也許可以找支持團體,例如戒酒無名會、戒酒無名會家屬團體、戒毒無名會、情緒無名會等。談話有幫助!9.以你的孩子部分想像你的焦慮:做你自己的好父母,藉此對你的孩子部分提供安慰。給它一個擁抱、用毯子裹著它、給它餅乾和牛奶。看孩子部分需要什麼才會感覺好些,就以那種方式來運用你的想像力。10.嘗試其他可減少焦慮,或者幫你在當下感覺更投入的活動:烹飪、玩音樂、伸展或做瑜伽、創作藝術品、讀好書、看一些有趣或悲傷的電視節目、洗個熱水澡、幫自己泡杯茶、練習雜耍、散步、手淫或冥想。你可能已經有一些你知道對你管用的事情。寫下在沮喪時刻,你認為效果最好的三種鎮定工具: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摘自/不只是憂鬱/時報出版)

助人可有效減少焦慮 增加快樂感!

助人可有效減少焦慮 增加快樂感!#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面臨考季與畢業季,多數學生的身心正處於高壓的情況,根據2019年3月發表於《幸福研究期刊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的研究指出,心情不好時,與其專注於讓自己感覺更好的方法,不如祝福他人,立即就能改善焦慮、增加快樂與幸福感。將愛與仁慈擴展到他人 能減少焦慮、增加快樂該研究為愛荷華州立大學所進行,研究者請參與的大學生於建築物周圍行走12分鐘,同時分派四種任務,包含「愛心和仁慈組」、「相互連結組」、「向下的社會比較組」、及「對照組」。1.)「愛心和仁慈組」:看著遇到的人並在心中想著希望他能夠快樂。研究發現:連結感、關心和同理心增加且焦慮下降。2.)「相互連結組」:看著遇到的人並在心中想著如何與他們連結。研究發現:更具同理心和連結感。3.)「向下的社會比較組」:觀察遇到的人同時想想自己有哪些比他更好。研究發現:未有任何改善,且在同理心、關心和連結感明顯比「愛心與仁慈組」差。4.)「對照組」:觀察遇到的人並將焦點放在外在,例如衣服、配件及妝容等,並讓參與者於行走前後進行焦慮、快樂、壓力、同理心和連結感評估。研究發現:將愛與仁慈擴展到他人身上,能減少焦慮、增加快樂、同理心和社會連結感。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董旭英表示,上述的研究結果驗證了兩件事,當我們幫助別人,不論是言語上或是行為上的支持,透過簡單的同理自己內心也會產生正向思考,此外,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也會提升自我價值感、覺得自己是有用的,這樣的經驗有助於其面對未來的挫折與負面情緒,建議父母可多鼓勵孩子參與社會關懷活動,從中催化同理增加快樂。在別人的需要上 看到自己的責任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董氏基金會終生義工孫越生前常說「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她建議面臨考試及生涯規劃的壓力生,可常想「自己能為身旁的人做些什麼?」,例如在考場時對他人微笑、天氣熱借給對方扇子、喝水時多倒一杯給旁人…等。如果在家中,不妨想想可以協助哪些家事,像是整理房間、倒垃圾,分擔家務時就能轉換自己的心情。她提醒,感到壓力、緊張甚至焦慮,代表對這件事情的重視、希望把它做好。與他人實體互動 關懷他人處於考期的學生可容許自己有些微與平常不同的情緒,如果想透過關懷他人達到情緒紓解的效果,建議以「實體的互動」較佳,若僅透過社群網絡,可能會因為聚焦在文字、與他人的比較,反而易看到內容感到忌妒、害怕被取代、生氣或失望,破壞其中的幸福感。

連假更焦慮?5招及早準備好心情

連假更焦慮?5招及早準備好心情#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22歲女大生北上求學,父母常吵架,母親常哭訴抱怨父親的情緒及言語行徑,每次接到電話後就會開始焦慮、恐懼害怕、惡夢、失眠、情緒起伏大、憂鬱,提不起動力上學而曠課。被友人拉去就醫,診斷為憂鬱症,門診藥物及心理治療中。治療過程裡,多次表達目前最大的擔憂是春節年假很長,沒有理由不回家,卻又心生焦慮,不知該怎麼辦。連假用5種方法 降低家庭關係的壓力精神科醫師施佳佐表示,連假本使每個人在忙於工作學業及生活大小事之餘,可有完整假期安排自己與家人培養情感及自我放鬆充電。但對於少數有家庭關係困擾的憂鬱症者,有時不是加分,反而是加重憂鬱情緒的壓力來源。憂鬱症者常見情緒低落、缺乏興趣、睡眠不佳、食慾改變、動作遲緩、疲倦、自責、自殺的意念、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症狀,通常經由持續藥物及心理治療能獲得改善,但當遇到壓力、突發事件衝擊,沒適時排解很可能導致病況惡化。施佳佐醫師提供5種方式,幫助憂鬱症者渡過連假:1) 對自己情緒有覺察,若發現自己過度憂鬱,恐慌、焦慮、失眠加劇,可上網作壓力檢測量表(台灣人憂鬱量表),分數超標即建議就醫。2) 學習自我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做運動等,幫助自己先緩和情緒。3) 透過諮商幫自己釐清壓力源,並共同找尋更好的調適及應對方式。4) 事先準備年假期間可能需要及遇到的醫療狀況,放假前與醫師討論可能遇到情境預先演練如何應對,並準備適量藥物。5) 提早安排規劃連假,也可發揮自我創意,安排不同方案。及早規劃及準備 減少衝突、控制病情如何規劃連假,施佳佐醫師建議幾個方向,只回家吃年夜飯或只待短短幾日,當超過自己負荷程度或開始討論過度敏感話題而衝突,可迴避敏感無共識話題,以工作及學業為由提前離開。也可找朋友到家裡一同過年,家中有外人時,家人間較不會放縱負面情緒。或是去朋友家過年,串門子感受友人間溫暖。若經濟能力許可,可安排出國旅遊,全家一同出國,共同轉移衝突注意力,轉至正向旅遊經驗。自己一人出遊或安排工作努力賺錢,也都是很好選擇。施佳佐醫師提醒,面對躲不掉的連假,可預先做好準備及規劃,減少與家人衝突機會,也避免造成憂鬱的病情失控。如果有醫療問題、身心調適障礙,或關係互動困擾,可盡早回診與醫師討論,尋求諮詢及醫療協助。年假規劃準備越周全,越能多一分保障,開心享受過年全家團聚時光。

你害怕失敗嗎?淺談高功能性焦慮症

你害怕失敗嗎?淺談高功能性焦慮症#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夜色已晚,你仍在辦公室趕企劃;天快要亮,你仍在電腦前趕報告;到了周末,你仍放不下手頭工作……。您的工作情形是不是也如這樣的繁忙呢?每到年底下旬是多數人最忙碌的時候。為了完成學校期末的報告、構想明年公司的提案,我們在深夜仍接觸燈光、電腦螢幕、手機屏幕光,連大腦都誤以為白天還沒有結束,即便身體疲憊不堪,仍有股力量不斷的把我們向前推、催促著我們在截止日呈上一份好的成品,那股力量是「焦慮」。邱鈺智實習心理師表示,焦慮像一種警訊,當危機或緊急的事物靠近,我們會感到焦慮,腦袋開始盤旋思考著「我該做些什麼?」、「下一步我可以怎麼做?」、「我還有什麼沒去做?」它的出現讓我們身體緊繃、心思渙散、難以入眠,甚至無法休息。同時也催促我們做些行動來面對危急、化解緊張、克服困境,引導我們往前邁進,完成許多事、達到不少成就。從這方面來看,焦慮的存在其實挺好的。大多時候我們習慣焦慮在身邊,督促著我們向前,讓工作更加有效率、做事接近完美、事業邁向成功、能夠未雨綢繆面對困境,可是長時間與焦慮相處,如同長期內在的抗戰一樣,不舒服的感受也漸強。有些人太急迫想完成某些事情、希望自己能夠成功、維持自己完美無失敗的成就,因此選擇讓焦慮佔上風,不顧其他的向前衝、努力地證明自己是好的,但一心想成功的高度期待,也讓自己陷入無法接受失敗事實的恐怖深淵,擔憂著失敗會瓦解所有的美好,即便身體受到損害,對外仍保持完美與冷靜的樣貌,邱鈺智實習心理師提醒,這樣的情形被現代人認定是「高功能性焦慮症」的症狀。什麼是高功能性焦慮症(High-Functioning Anxiety)? 它並非未公認的診斷,卻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根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的數據,約有4000萬成年人在某一特定時段都處於焦慮之中,而在這些人中約18%的人口屬於「高功能性焦慮症」,常發生在成功人士、做事風格完美的人、工作狂等。邱鈺智實習心理師表示,高功能性焦慮症就像一把雙刃劍,讓他們擁有成功、外向、能力強等完美表象,卻少有人知道,其實他們對於失敗的承受度很微弱,或許是因為幾乎不曾有過失敗,甚至一生都很順遂,因此也加深他們對於犯錯的恐懼感。在學校生活、職場上,為了保持完美無缺的一面,總小心翼翼的做好每件事,因為害怕會經歷失敗,不允許自己有任何犯錯的可能,所以每天處於緊張與不安的狀況,高度焦慮著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被「害怕犯錯的恐懼」束縛著,成為將情感與脆弱隱藏起來的假面人。即使失敗了也不是世界末日,犯錯是可以被允許的失敗真的很嚴重嗎?犯錯真的很可怕嗎?可是回憶起小時候,我們學會站與走路的過程,是經過多次的跌倒與站起來;我們學會說一句完整句子,是說錯好幾個發音與詞彙;我們學會寫字,是被老師們批改多次的作業而來;我們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系與工作,是嘗試多少事物與選擇才得知自己的興趣與志向在哪。說起來,失敗與犯錯其實並不可怕。可是如果從小到大不曾有過失敗的經驗,那很容易的,可能會誇大失敗帶來的負面影響、對犯錯的想像過於單一化、缺乏彈性,不知道自己用過於嚴格的標準來限制自己失敗的可能,讓害怕犯錯的恐懼逐漸加深,影響自己對外的情感展現、扭曲與焦慮相處的好處。如果想淡化害怕犯錯的恐懼,可以試著多接觸不同的人事物,擴展自己的眼界,從他人失敗的經驗中,發現自己是有機會在錯誤中調整的;也能試著檢視自己的思考是不是太誇大對於失敗的想像,以符合現實的方式思考,像是:即使我失敗了也不是世界末日、出錯並不會毀了一切、每個人都可能會犯錯。邱鈺智實習心理師表示,這樣與焦慮相處,我們無須刻意隱藏自己的脆弱、獨自承受未來想像的威脅,甚至能使焦慮成為助力,提醒我們完成不同事物、達到自己的要求、成就更好的自己。

中了「選舉集體焦慮」?快用9招紓壓

中了「選舉集體焦慮」?快用9招紓壓#焦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0歲的小陳(化名)是一名上班族,平時最愛看政論節目。最近進入選舉倒數,小陳情緒起伏特別明顯,除了大肆宣傳自己支持的候選人,更對競選對手的支持者惡言批評,甚至因女友支持競選對手而暴怒大罵,以分手要脅女友改變。小陳利用社群媒體拉票,追蹤新聞,甚至跟網友筆戰,白天無法專心上班。最後因失眠、焦慮及心情低落,家人陪同就醫。因選舉情緒起伏 出現「選舉集體焦慮」開業醫師楊聰財表示,選舉投票日將近,求診患者增2至3成。由於受媒體大幅報導及網路新聞推播影響,讓許多本就熱衷政治的民眾情緒更沸騰,引發焦慮情緒症狀,嚴重者會因失眠、憂鬱而影響正常生活。今年台灣的選舉首次加入公投,造成觀點對立,甚至引發人心浮動;加上股市大跌、重大交通意外及年金政策改革等問題,都明顯牽動民眾的情緒起伏,出現強烈的不安全及沒有未來感,引發「選舉集體焦慮」現象。紓壓9招 緩解憂鬱及焦慮為避免因選舉過度刺激情緒,楊聰財醫師建議,應以平常心度過選舉期間,也需適時轉移注意力,像進行戶外活動、定期運動及出遊放鬆等。除了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也應多與親友互動,建議可以搭配「紓壓9招」建立正確紓壓方式,緩解憂鬱及焦慮情緒:1) 四能/能睡、能吃、能動、能笑2) 四發/說、唱、做、寫快樂日記(每天1至3件,最好在睡前1小時進行)。3) 平日的放鬆訓練/深呼吸吐氣1天至少80次,早上、中午、晚上、睡前各至少20次。4) 1週至少運動3天、1次至少30分鐘、心跳至少1分鐘130次。5) 睡前訓練腦袋關機、自我催眠並於30分鐘內入睡。6) 每天睡眠時間以6至8小時為原則,最理想為7小時。7) 白天少躺床,最多不超過1小時。8) 補充足夠的水分,晚上7點後要限水。9) 放棄章魚性格,學習調整「什麼都要擔心」的態度。嚴重影響睡眠、飲食 應尋求醫師協助更應該學習尊重、包容與自己不同的政治立場,勿以暴力或威脅手段控制他人選擇,破壞人際和諧關係。楊聰財醫師提醒,選舉只是一時,切勿投入過深影響身心健康。若是無法自我調適,仍持續有焦慮、憤怒情緒,甚至嚴重影響睡眠、飲食者,應主動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盡早恢復正常生活。

青少年易怒恐是憂鬱症 未就醫害身心

青少年易怒恐是憂鬱症 未就醫害身心#焦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14歲的國二男生,由家長陪同至身心科就醫。原來男學生這學期情緒不穩,表現易怒又不耐煩,連關心吃飯、洗澡都默不回應,甚至有時生氣到用力甩門,躲進房裡,在校成績直直落,上課經常趴著睡覺。針對案例的易怒情緒需先鑑別診斷,是否面臨人際學業壓力,同時排除對立性反抗症、注意力不足或發展性疾患等,還需留意國小階段的情緒表現有無異樣。發現上述案例在國小3、4年級時就常因小挫折而過度憤怒,撕毀考卷、用拳頭搥書桌,極有可能是「侵擾性情緒失調」,導致易怒的情緒更嚴重,家長內心掙扎很久,才帶來身心科看診。經過評估診斷出個案目前有憂鬱及焦慮傾向,經家長和男學生同意以藥物治療,服用2個多月後易怒情緒獲得改善。高中生和大學生求診身心科 可能因人際、感情、家庭等問題青少年罹患憂鬱、焦慮症,有增多的潛在趨勢,家長的細心觀察更重要。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身心科主治醫師陳怡如醫師提醒,青少年情緒失調,如未能及早就醫評估,恐會影響未來身心發展及人際交往,更嚴重可能出現自我傷害或濫用藥物的情形。近幾年來在身心門診中,有高中生和大學生求診,可能是人際焦慮、感情困擾或家長管教等問題,獨自或朋友陪同看診。也可能是學校諮商單位的轉介,經身心診斷鑑別後,給予正向開導,有些個案無需用藥。治療同時讓家長和小孩都接受諮商,引導正向的親子關係和教導如何因應情緒、挫折。青少年憂懼、焦慮症未就醫 恐影響成年自信、人際陳怡如醫師提醒,青少年的叛逆可能是成長的歷程,也可能是環境適應的問題或行為、情緒障礙所致,當已影響日常生活常規,建議儘快尋求醫療的協助。隨著社會的開放,青少年的情緒發展日益複雜,有憂鬱或焦慮的傾向勢必增多,家長或學校師長應更加細心觀察。青少年型的憂懼症和焦慮症如未能及早就醫,可能會影響未來的身心發展,從身心醫學的臨床研究發現,成人後恐會影響個性的發展,工作缺乏自信心、人際交往容易產生負面想法,由於長期處於情緒失調,更可能深陷濫用藥物的不良習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