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想『瘦』嗎?愛美,網購「藥」小心

想『瘦』嗎?愛美,網購「藥」小心#心臟病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日前接獲民眾檢舉有賣家於網路販售私自輸入減肥藥,經本局送驗結果檢出「sibutramine(西布曲明)」、「fluoxetine(富魯歐西汀)」等西藥成分,查該賣家涉嫌從國外購得宣稱可作為減肥用之藥品後,帶回國內透過網路私下販售,目前全案已依違反藥事法第82、83條規定,移請本府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偵辦中。「Sibutramine(西布曲明)」用於治療體重過重,副作用包括服用後可能會引起血壓上升及心跳加速等,該成分為有名的減肥藥「諾美婷」,日前更因國外研究指出可能增加心臟病和中風危險,美國FDA考慮是否要下架該產品,目前行政院衛生署刻正考慮評估其風險及管理措施;「fluoxetine(富魯歐西汀)」用於治療抑鬱症、暴食症、強迫症,其副作用為口乾、流汗、寒顫、腹瀉、噁心、焦慮、心悸、眩暈等。民眾從國外私自帶回未經行政院衛生署核准之藥物販售,已屬藥事法第22條所稱之「禁藥」。依據藥事法規定,藥品未經核准擅自製造係屬偽藥,製造或輸入偽藥或禁藥可依藥事法第82條規定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千萬元以下罰金。另販賣、供應、調劑、運送、寄藏、牙保、轉讓或意圖販賣而陳列者偽、禁藥者,可依藥事法第83條規定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5百萬元以下罰金。衛生局提醒民眾,有疾病問題應尋求合格專業醫師;有藥物問題應洽詢藥師,不購買攤販、夜市、地下電台等不合法場所販賣之藥品,也不要聽信購買誇大不實以及來路不明的產品,倘若因服用這些違規產品造成傷害,將會求償無門。另外衛生局也呼籲網路賣家,切勿於網路販售藥品及醫療器材,以免誤觸法令。如發現有違規販售不法藥物情事,請儘速向衛生局舉發【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02-27208889)轉1043】,以上訊息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查詢。

辦公室壓力大悶鍋 心臟病風險增2.2倍

辦公室壓力大悶鍋 心臟病風險增2.2倍#心臟病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和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將於下週99年9月26日(星期日)上午假國父紀念館東側廣場共同舉辦「世界心臟日」衛教園遊會活動,現場提供「心臟風險評估」讓民眾認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並以「護心10步驟」健康生活型態攤位的有趣闖關體驗,增進健康生活型態有益心血管健康的觀念,歡迎市民踴躍參加!今年世界心臟日主題「Wellness in the Workplace」,強調以「職場健康,用”心”工作」。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成長,醫療科技發達使臺北市民平均餘命延長,臺北市97年底已達81.87歲,男性平均為79.66歲,女性則為84.11歲。但國人飲食及生活型態改變,吃多、動少,加上生活緊張等因素,致罹患心血管疾病情形有日益增加與年輕化的趨勢。根據98年臺北市死因統計年報資料顯示,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與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十大死因第2、3、9位,其死亡百分比各佔11.9%、7.6%、2.6%,合計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百分比為22.1%,亦即北市將近每4至5名死亡個案中,有1名死於心血管疾病。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程俊傑醫師表示:「除了年齡、家族史、性別、抽菸、三高疾病等已知危險因子,研究顯示 ,工作壓力亦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高壓工作者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是低壓工作者的2.2倍!」。2010世界心臟日特別針對職場健康提出「護心10步驟」,除呼籲民眾養成良好運動及健康飲食習慣外,也要增加減壓時刻提醒,積極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其步驟如下:健康飲食:天天五蔬果,少吃飽和脂肪,少吃再製品,少吃鹽。規律運動:要有足夠的運動,養成每天運動三十分鐘的習慣。拒菸和戒菸:只要戒菸滿一年,心臟病危險性就大幅降低。保持適當體重:維持理想體重(BMI 18至24)應從小時候開始,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及有恆的運動是最佳的途徑。記住你的健康密碼:包括血壓,體重,BMI,腰臀比,血糖值,血脂值。少喝酒:男生一天兩杯,女生一天一杯。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支持環境戒菸:真正做到時時刻刻無菸害環境。把運動習慣帶進辦公室:早晚走兩站去辦公室,多走樓梯,工作中間起身活動,自己作也鼓勵你的同事這麼作。主張並要求健康的食物:推薦給你的同事到辦公室附近提供健康食物的餐廳用餐。短暫的舒壓時刻:走出去吃午餐,工作中間出去走走,做5分鐘伸展操,一天6次累積運動30分鐘,也可達運動效果。

天冷泡湯熱 醫師提醒心血管病患多注意 以免丟了健康

天冷泡湯熱 醫師提醒心血管病患多注意 以免丟了健康#心臟病

最近台灣全省各地受到寒流侵襲,又濕又冷的天氣讓泡湯熱潮湧現。能在寒冷的冬天中泡泡熱呼呼的溫泉,頓時讓寒意與疲勞全消,怪不得有如此多人為它著迷。泡湯固然舒服,但醫師提醒上了年紀、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如果不遵守正確的泡湯規則,可能導致身體不適,甚至丟了性命,那可就划不來了!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羅明原醫師表示,一到冬天,許多民眾喜歡三不五時泡個湯、做做水療、SPA以放鬆自我身心,常常一泡就是幾個小時,但如果本身罹患有高血壓的患者泡上如此長的時間,可是很危險的行為。醫師指出,由於泡湯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功能,其熱度能使皮膚表面血管擴張並溫熱,將熱能運送至身體內部,因此全身溫度都會隨之上升,並促進血液流通。但是時間一長,高溫使得血壓急速上升,有些人便會出現呼吸不順、胸悶、心跳加速等情形,表示身體可能無法負荷,應該趕緊離開水面才是。醫師進一步指出,有心臟血管方面疾病、腦中風等患者並不適宜全身泡湯、做水療或SPA,因為水溫及室溫差異過大,易造成刺激血管收縮、血壓高低起伏過大、胸悶等不適情況出現。因此建議此類患者應儘量避免從事全身泡湯、三溫暖等活動,如果仍想享受泡湯樂趣,建議以足浴、半身浴為主。另外入池前應先熱身,並從腳、腰、肩部再至全身緩緩進入水中,逐漸讓身體適應水溫;並控制水溫在舒適的範圍內不宜太高,隨時注意自己心跳及血壓的變化。只要一有心悸、頭暈、胸悶等不適現象,應該緩緩起身離開浴池,在陰涼處休息片刻。如果不適情形仍沒有改善,就要馬上就醫以策安全。羅明原醫師提醒民眾,凡事都應適量而止,泡湯也不例外。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真要泡湯,事前便需熱身、多注意水溫及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是上了年紀的銀髮泡湯族,應避免獨自一人去泡湯,最好結伴去洗溫泉,如有突發狀況發生,才有人可以馬上幫忙做處理。

心肌梗塞第一次發作 死亡率可高達50%

心肌梗塞第一次發作 死亡率可高達50%#心臟病

近年來常有社會名人,因心肌梗塞猝然去世且年齡層越來越低而引起國人關注且聞之色變。值此秋冬交替之際,各門診心臟病患也明顯增加,務必注意生活飲食及適當運動,加上定期健康檢查,方是上上之策。臺北縣立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詹益優表示,心臟也需要氧氣與養分供應,而它的傳輸系統即是分佈在心肌表面,形狀像皇冠的冠狀動脈,主要有3條分支,其中任一部份發生狹窄或阻塞引起血液減少,而導致不適之疾病統稱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病依病情嚴重度可分為勞動型(運動性)狹心症、不穩定型狹心症及心肌梗塞。其中,心肌梗塞是血管已完全阻塞,引起心肌細胞壞死,最為危險,第一次發作時,死亡率高達50%!詹益優說明,心臟病主要的症狀會有胸前疼痛、呼吸困難、心悸、四肢浮腫、頭暈目眩及疲倦無力等。胸前疼痛是一種深層的、沈重的悶痛感,有窒息喘不過氣、冒冷汗的感覺,而不是一般肌肉神經表層的疼痛感。呼吸困難則即使休息也很難很快回復,跟激烈運動後的呼吸困難不同。預防之道首要從日常生活著手。養成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很重要,以低脂、低鹽、低膽固醇為原則。因為血管阻塞,主要是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膽固醇)沉積於管壁內導致管徑狹窄,而醫學證實,運動可以提高對人體有益的高密度膽固醇。所以定期抽血檢查並由醫師視情況藥物治療。另外,詹益優特別提醒民眾,不抽菸、控制體重,預防及治療高血壓、糖尿病也可以避免動脈硬化,而避免便秘並小心溫度急遽變化與保持愉快心情等,都是預防心臟病發的好方法。

高膽固醇患者 也可不藥而癒

高膽固醇患者 也可不藥而癒#心臟病

是否曾有醫師告訴您,您可能有高膽固醇症的問題?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藥劑部 彭子安藥師指出,膽固醇是身體裏正常的組成成份之一。人體會自行合成一些膽固醇,而我們又會自飲食中攝入一些膽固醇,如果發生下列問題:身體製造過多的膽固醇、對於過多的膽固醇,身體無法有效的排除…等,則我們體內的膽固醇濃度就會失去平衡。高膽固醇本身雖然不算是疾病,但是放任這種現象發生而不去處理的話,它可是會引發心臟病或中風。彭子安表示有時候,您的主治醫師會告訴你什麼是好膽固醇、壞膽固醇以及治療膽固醇的目標;或者是告訴您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或總膽固醇。這些資訊可能會讓人搞不清楚,但是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你必須讓自己的膽固醇控制在合理範圍內,才能使體內膽固醇回歸正常。彭子安說明,在專業醫療上,醫師通常會量測許多與膽固醇相關的數值,這些檢查是藉由抽取血液樣本後在實驗室進行分析。若無特別限制,醫師一般都會建議病人要多多運動,先撇開對於膽固醇的影響不說,規律的運動習慣能夠降低心臟疾病、中風、糖尿病甚至是某些癌症的風險,除此之外,運動有助於減重,也能夠降低壞膽固醇(LDL)以及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在體內的濃度,而運動也會增加好膽固(HDL)。如果你平常就沒有運動或運動量不足,每次可以慢慢的增加運動時間10至15分鐘,並且以選擇低強度性運動,如散步作為開始。隨著你的體能改進,逐漸增加時間、運動次數以及運動強度,建議設定的目標是1星期運動4至6次,每次持續30至60分鐘。改變飲食習慣以減少膽固醇的攝取,或許能夠幫助你更能控制膽固醇;彭子安強調,避免吃反式脂肪類的食物以及飽合脂肪(包括減少動物性脂肪,如牛油、起士以及紅肉的攝取,增加水果、蔬菜、全麥製品的食用),則能夠降低壞的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高膽固醇是心臟疾病以及中風的危險因子之一,只要你能夠確實遵照上述簡單的原則,重新改變生活習慣,它是可以被妥善控制的;彭子安提醒民眾,如果您有在服用降膽固醇藥物治療,可以向藥師請教這些藥物的注意事項與疑問,不要任意停止藥物治療,透過改進服藥的習慣,對維持合理膽固醇濃度也有幫助。

心臟病患裝置支架後 仍需合併抗小板藥物治療

心臟病患裝置支架後 仍需合併抗小板藥物治療#心臟病

根據衛生署統計,國人每天約有31人死於心臟病,在十大死因排名高居第三位。國人也已廣泛知道心臟缺氧且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達到血管直徑70%以上者應接受治療,通常採取氣球擴張術或血管支架置放術,可有效的減少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症狀。尤其支架置放更可大幅減少血管再狹窄的可能,特別是塗藥支架的再狹窄率可小於10%。但是心臟病患裝置支架後,是否就代表完全沒有危險呢?北醫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施俊明表示,近年研究統計發現支架置放兩年內仍有2-3% 病人發生心肌梗塞,而塗藥支架甚至比傳統非塗藥支架更高。研究也發現這與支架的延遲性血栓有關。事實上施予血管支架置放術的病患,無論是使用塗藥支架或傳統非塗藥支架,術後為了防止在支架內造成亞急性血栓,引起急性冠狀動脈阻塞,需同時使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合併治療,如Aspirin(阿斯匹靈)合併Clopidogrel(保栓通),來防止血栓再發生,並預防未來發生其他缺血事件的危險。施俊明醫師指出,這樣的合併治療在傳統非塗藥支架建議於手術後應服用三個月(至少一個月),但若是植入塗藥支架則需持續服藥至少六個月以上,甚至國際治療準則建議若病患沒有出血的併發症,則最好給予阿斯匹靈(Aspirin)合併Clopidogrel(保栓通)12個月。今年初,美國心臟學會、美國介入性心臟學會、美國外科醫師以及美國牙醫學會共同發表了一份建議,強調對於裝置塗藥支架的病患持續12個月以上的雙重抗血小板療法(阿斯匹靈加保栓通)的重要性,太早中斷這樣的治療有可能會導致支架栓塞、心肌梗塞甚至死亡。因此足夠時間的抗血小板藥物合併治療是必須且非常重要,不過健保對保栓通的給付規範對於支架病患僅給付3個月,因此裝置塗藥支架的病患在3個月後必須自費購買保栓通。施俊明醫師指出,心臟病患即使裝完支架且有足夠時間的雙重抗血小板治療後,病患仍需要長期服用單一抗血小板藥物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缺血事件,如中風或是心肌梗塞復發。統計上曾經發生過心肌梗塞的病患再發心肌梗塞的危險比一般人高7倍,發生中風的危險則比一般人高。

頭重、肩酸、耳鳴…當心高血壓找上門

頭重、肩酸、耳鳴…當心高血壓找上門#心臟病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為目前已開發國家中引起心臟血管疾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長期而言,高血壓將使心臟肥厚進而引起心肌病變及心臟衰竭;對血管而言,將引起腦中風、冠狀動脈疾病、主動脈瘤、主動脈血管剝離及腎血管疾病等嚴重併發症,造成病患永久的傷害及死亡。雖然大部份的人對於高血壓防治的重要性已有認識,但事實上根據美國研究報告顯示在所有的高血壓患者中只有約百分之12~21能得到良好的控制。而在民國65年台灣地區的高血壓流行病學調查中,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壓病人僅占所有高血壓病患的百分之45。由此可見對於高血壓的防治,所須努力之處仍然很多。臺安醫院影像醫學科醫師們表示,引發高血壓的原因相當多,傳統上可將之區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及次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就是表示其原因不明者;而次發性高血壓則表示由特定疾病所引發者。一般而言,原發性高血壓約占所有高血壓病人的百分之90~95,次發性高血壓以慢性腎臟疾病及腎血管疾病所引發者較為常見。高血壓一般而言並沒有明顯症狀,經常讓人渾然不覺,待一段時日之後,可能會有下列自覺症狀,即頭重、頭痛、耳鳴、眼花、失眠、呼吸急促、頭頸部酸痛與兩肩酸硬等。據統計,在台灣年齡超過四十歲以上者約百分之20罹患高血壓,隨著年齡的增加,高血壓的患者也愈來愈多,在這些病人中,大約只有1/5是因高血壓自覺症狀而定期服藥,並在醫院追蹤治療。這也就是為什麼高血壓被稱為「隱形殺手」的主要原因。臺安醫院影像醫學科醫師們指出,高血壓的治療包括非藥物治療及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包括:1.低鹽飲食─減少食物中鹽份的攝取,約每天攝取不超過6公克的氯化鈉。2.若體重過重則必須減重。3.停止吸煙。4.增加飲食中纖維的份量,限制飽合脂肪的含量。5.限制酒精的飲用約每天一盎司左右。6.如有需要可進行放鬆治療。藥物的治療則包括:利尿劑,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甲型阻斷劑、血管擴張劑及血管張力轉換抑制劑等。高血壓治療的成功與否,以病人是否有規則的服藥及定期的測量血壓,若血壓得到有效的控制,則病人的身體更健康。

4D彩色立體心臟超音波 心臟手術更安全

4D彩色立體心臟超音波 心臟手術更安全#心臟病

近來在心臟醫學領域範疇研發出一款新式的超音波醫療儀器,可提昇心臟科醫師在心臟疾病診斷上的即時準確度及手術完善度,除顯示出醫學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並可提供心臟病友如曾接受心導管檢查、心臟切片等侵襲性手術的患者,減少輻射劑量,提高治療安全性,讓病友們擁有更全面的健康防護。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心臟內科主任 王致皓醫師表示,過去心臟超音波是二度空間,很多死角無法完整地呈現,也使得醫師在診斷病情時沒有足夠的資訊可以判斷病情,有了三度空間立體超音波,一顆整體的跳動心臟立即呈現在眼前,而新式的4D (即時3D) 彩色立體心臟超音波則能逼真地顯示出心臟各個結構的立體空間、方位及活動規律,在臨床應用上,可作為診斷先天性心臟病如心室中膈缺損、複雜性心臟位置異常以及瓣膜性心臟病、心臟血塊之用;而接受心導管檢查、心臟切片等侵襲性手術的患者,可減少輻射劑量,提高治療安全性,並立即知道療效,更可讓外科醫師在手術前更了解患者的病情,有助手術計畫的擬訂。王致皓醫師指出,以往採用傳統的2D平面超音波,最多是512 頻道用於發射及接受超音波,須重組影像,無法即時呈現立體影像;而所謂的三度立體超音波,事實上是經由一、二小時的影像運算重組,才呈現出立體影像;但4D (即時3D) 彩色立體心臟超音波,則具有五萬七千六百頻道同步發射及接收超音波,能夠立即呈現出立體影像,此技術讓心臟科醫師真正看見零秒誤差的即時心臟立體影像,可以從各種角度觀察心臟組織,心臟的各種狀況可以一目了然,同時了解心瓣膜、心臟腔室及心血管間的相互關係,讓心臟科醫師能夠對心臟病症做最正確的診斷。4D (即時3D) 彩色立體心臟超音波可以作為心臟外科手術中的即時監視器,評估手術矯正心臟疾病病灶的效果,並可立即通知外科醫師,使手術更加完善;同時快速顯示立體心肌造影灌注缺損區,有利於冠心病、心肌梗塞的診斷及治療;而其測定心博量的功能,除作為左右兩側心臟收縮及擴張功能的評估,並可檢測胎兒心臟,於婦女懷孕早期發現心臟畸形,早期擬定治療方針;最重要的是,王致皓醫師說,這種即時3D立體影像更可增加病患及家屬對病灶之了解以及為何要接受治療,協調出良好的醫病關係,這或許可說是冰冷的醫療科技所帶來的溫熱人性的呈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