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好發於年輕乳癌病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好發於年輕乳癌病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乳癌

台灣女性癌症中,乳癌死亡率居於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第四位,新增案例中約有七成是早期乳癌,而50歲以下為主要罹病年齡層。根據台大醫院一份針對台灣地區癌症病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風險調查報告顯示,50歲以下罹病之乳癌病人較易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傾向。其中最易產生過度擔憂「乳癌復發」的狀況,和信治癌中心內科 劉美瑾主任表示,目前台灣地區早期乳癌病人治癒率高,零期病人10年存活率幾近百分之百,一期及二期病人治癒率也有八成及六成以上。而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 張金堅教授也呼籲國內醫師亦應適時給予病人治療信心,以減少「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發生。目前乳癌術後須合併放射性、荷爾蒙及化學藥物等輔助治療以降低疾病復發。民眾一旦經醫師診斷為乳癌病人,即會依照腫瘤細胞表皮上之荷爾蒙受體反應做陰性或陽性的分類,並進一步根據荷爾蒙受體的反應,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目前台灣地區早期乳癌病人約有七成是屬於荷爾蒙受體陽性(ER+),過去主要接受以不含歐洲紫杉醇之傳統化療,並合併荷爾蒙類藥物治療;而荷爾蒙受體陰性(ER-)病人因對荷爾蒙藥物的反應不明顯,則健保優先給付合併歐洲紫杉醇藥物的術後輔助性化療。含有歐洲紫杉醇藥物之治療計畫,效果優於傳統化療計畫,可以降低18~28%的復發及27~30%的死亡風險。而交叉比對歐洲紫杉醇藥物於荷爾蒙受體反應陽性與陰性(ER+/-)之治療差異結果發現,兩者之治療效果一樣;甚至在荷爾蒙受體反應陽性病人的治療上還可較現行治療計劃降低三成的復發風險。同時醫師應該給予完善的照顧,則可減少化療之副作用發生,使病人能有機會提高治癒率。一般乳癌病友最常見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現象為:擔心乳癌再次復發、再次想起接受乳癌檢查及治療時不愉快的感受或畫面、刻意避免想到和乳癌或健康有關的事情以及容易受到驚嚇等四種表現。其中以擔心乳癌再次復發最為顯著,張金堅教授建議,乳癌病友於治療時,醫院應給予便捷的檢查流程及友善的醫療環境,以免除病友不愉快的印象,並且適時給予治療信心,病友也要充分信任醫師規劃的治療計畫。而家屬除了持續給予關心與照護外,若病友有憂鬱或情緒低落等現象,也應該尋求心理諮商等治療方式協助病友宣洩情緒與壓力。

少奶奶俱樂部的男會員

少奶奶俱樂部的男會員#乳癌

<案例> 一位年約五十歲的男性病患,曾多次因蟲咬、毛囊炎、汗疤疹,濕疹等病症前來求診。 一次看診先後,我習慣的附帶問了一句:「還有其他部位皮還膚不舒服嗎?」,他遲疑了一會兒,有些不好意思的拉起上衣,指著左邊乳頭說:「這附近的皮膚長了一些疹子,雖然不痛不癢,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我本來不太在意,經你問起,就順便看看了!」 檢查後發現病患左乳暈上,有塊約半公分大、脫屑濕疹樣的淡紅色斑,乳頭上沒有變化,雖然乳房及腋下的觸診並未發現腫塊或淋巴結腫大,但臨床病徵仍有柏哲氏病(Paget’s disease)的可能,於是我將病人轉介到醫院的皮膚科做切片檢查,切片後的病理報告卻顯示為「基底細胞癌」,之後病人接受了完整的切除手術,但保留了乳頭及部份乳暈。 兩年後,病人因左乳頭處又出現脫屑濕疹樣變化,而前來求診,因懷疑是復發的基底細胞癌,再次轉診到醫院切片確定為基底細胞癌後,手術切除了整個乳頭、乳暈及部份乳房組織。 在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細胞癌及基底細胞癌這三種皮膚癌中,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一種,也是惡性度最低的一種。除少數例外,通常不會轉移,但可能會侵犯至深層的肌肉甚至骨頭。 基底細胞癌有五種,其中四種都好發於臉部,只有表淺型基底細胞癌好發於軀幹,本文中的病患就是屬於這一型。 柏哲氏病 而文中所提及的柏哲氏病可分為兩種,第一種發生在乳房,第二種則發生在乳房以外的部位(主要為會陰部、肛門周圍),乳房的柏哲氏病,除少數例外,幾乎部發生在女性。症狀為乳頭或乳暈上界線鮮明紅斑,可併有脫屑、滲出液或結痂也可能合併潰瘍或乳頭凹陷,柏哲氏病是乳癌的皮膚表徵,癌細胞主要先由乳管產生變化,而後蔓延至表皮,且幾乎部是單側。 濕疹是最常發生在乳房的皮膚病,正確的診斷加上適當的治療很快可以改善,但是當治療反應不佳時,則必須考慮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如在本文中提及的基底細胞瘤及柏哲氏病,必須靠切片檢查來確立診斷。 因此有乳房皮膚病困擾的人,不要因為「不好意思」而延誤了就醫時機,畢竟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才是剋癌的首要步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