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

醫訊/前十字韌帶斷裂怎麼辦

醫訊/前十字韌帶斷裂怎麼辦#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膝關節前十字韌帶斷裂常與運動傷害脫不了關係。其好發在劇烈運動後躍起行動,這時膝內發出一聲,感到痛而趺倒,之後就腫起。這時應儘快求診,可用X光、核磁共振掃描、關節鏡等儀器檢查。若拖延太久沒就醫,將導致肌肉萎縮。斷裂可分為韌帶接骨處骨折、部分斷裂與完全斷裂。所以運動時候第一要務是小心及避免運動傷害,事先做好萬全防護措施,不要做激烈運動或易與人衝撞的運動,否則就易得不償失。為使民眾對於運動傷害之治療及預防方法有更深入的認識與瞭解,桃園長庚醫院特規劃運動傷害講座,此次主題為「膝關節前十字韌帶斷裂」,邀請骨科邱致皓醫師主講,最後並有提供醫療諮詢服務,該單位歡迎病友及家屬、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膝關節前十字韌帶斷裂時間:102年3月6日(三)上午9:50~11:00地點:桃園長庚醫院(桃園龜山鄉舊路村頂湖路 123 號)1樓中央大廳洽詢:03-3196200轉3419社服組 羅紫綾小姐

退化性關節炎 針灸可有效改善

退化性關節炎 針灸可有效改善#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若足踝關節因過份使用或退化,致出現疼痛及變形,將大大影響日常生活。數據指出,每1,000名65歲以上人士,便有約4人受足踝關節退化困擾。台中市一名七旬老翁,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醫師表示,藉由針灸及中藥治療,老翁症狀明顯改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郭大維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的多發性關節軟骨疾病,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臨床試驗研究結果指出,中醫療法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是安全且有效,英國研究更指出,針灸可作為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輔助治療,且能減緩膝關節疼痛及增進膝關節活動功能。郭大維說,中醫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並以針灸搭配中藥調理提升效果。像這名七旬老翁,經三個月治療後,膝關節恢復正常大小,疼痛緩解,配合居家復健運動,不用置換人工關節。不過,郭大維也強調,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年齡,逐漸下降,尤其膝關節不好的民眾,更不建議走樓梯運動,因為上下樓梯膝蓋負擔是身體重量的四到六倍。

蹲下後爬不起來!認識退化性關節炎

蹲下後爬不起來!認識退化性關節炎#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機器用久了會磨損,關節用多了、用久了一樣會磨損老化;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醫療部骨科陳銘章主任表示,所謂退化性關節炎,簡單講就是關節面的軟骨磨損、老化,而造成疼痛、發炎、關節變形的疾病。若發生在膝關節,嚴重的話就會讓人蹲下爬不起來!陳銘章說,退化性關節炎是骨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特別是老年人在大於65歲以上的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有退化性關節炎,主要因為關節表面的軟骨磨損、軟骨細胞剝離來不及增生,造成軟骨層變薄,關節間隙變小,甚至磨損到軟骨下方的骨頭暴露出來,或壞死形成骨囊腫。其實退化性關節炎,不僅會發生在膝關節全身活動量大或需承擔重量的關節都可能發生,例如:指間關節、肩、肘、腕、脊椎、髖、足踝等,另外創傷,骨折或關節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及化膿性感染等後遺症,也會造成退化性關節炎,其他如體重過重、骨骼、神經、肌肉系統的協調性疾病,也較易發生退化性關節炎。陳銘章指出,現在的醫學觀念認為退化性關節炎不只是老化,還有「發炎」的因素存在,由於被磨損的軟骨,在關節內會被分解成會造成發炎的物質,反覆的發炎造成關節腫漲、疼痛,關節變形,骨刺增生,最後造成蹲下爬不起來。每個人都會年老,如何預防關節退化提早發生或已退化的關節延緩退化?陳銘章指出,關節受傷或發炎時,一定要好好休息及適當的復健,另外適當的補充一些營養素,如葡萄糖胺、膠原蛋白及軟骨素等,在生活作息上應減少蹲姿工作、上下樓梯應緩步放慢腳步,居家環境應做好預防跌倒的防護。

膝關節新手術 縮短時間及降低出血量

膝關節新手術 縮短時間及降低出血量#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今年70歲的柯先生,平常靠走路及爬階梯運動養生,六年前出現右腳走路無力,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嚴重時甚至無法走路,經骨科醫師檢查需要接受雙腳人工膝關節手術。由於柯先生曾因冠狀動脈問題做過心臟繞道手術,經台安醫院骨科教授劉華昌醫師評估,使用新式3D客製化人工膝關節手術(PSI),縮短手術時間、減少組織傷害、再加上出血量減少,柯先生術後復原狀況良好,目前已可以順利走路。劉華昌醫師表示,台灣每年有將近5萬名患者需要置換人工膝關節,不過接受手術的人數只有將近2萬名,主因在於不少患者對人工膝關節手術過於恐懼及缺乏正確認知,所以臨床上經常見到患者轉而選擇復健、吃止痛藥或施打關節內注射玻尿酸等保守治療。劉華昌教授說,老年人膝關節因年齡增加而退化或長期使用導致磨損,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會造成膝關節疼痛及變形,造成無法行動而需要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傳統人工膝關節手術約需花費ㄧ小時,先以X光評估患處,打開傷口後,將器械進入骨髓腔進行關節角度定位,由於骨髓腔加壓會釋放壓力到血管,造成脂肪擠壓到血管,易造成栓塞。另外,國內老年人普遍服用阿斯匹靈,也會造成手術過程凝血功能差,提高手術風險。因此,他在這30多年來,做過超過7000例膝關節手術以來,仍然在找尋可以降低手術出血量的技術與方法。3D客製化手術(PSI)治療技術,由於採用術前定位與測量選定尺寸,可縮短手術時間,除了可降低手術感染風險外,無需手術中進入骨髓腔內定位,失血量少與降低血管栓塞風險。患者在術後24小時即可站起來,48小時候就可以走路,成為需要接受人工膝關節手術患者的新選擇。劉華昌教授表示,國內人工膝關節手術已經相當成熟,微創手術加上超耐磨墊片,不但可縮短患者術後復原期,也大幅延長人工膝關節的使用時間,而3D客製化手術(PSI)治療技術,精確度更高並減少出血量,對患者更是一大福音。不過,膝關節還是自己的最好,老年人平常應多保養自己的關節,養成適當運動習慣,避免過度肥胖增加膝蓋的負擔,若膝蓋有不舒服,千萬別自行亂吃藥,延誤治療時機。

「假」手術治癒病人? 優活解密追蹤 公開假手術真相

「假」手術治癒病人? 優活解密追蹤 公開假手術真相#膝關節

不動手術身體也可以自然恢復?五十多年前發現,有很多的藥物事實上並沒有功效,但是卻可以幫助病患恢復健康,讓科學家十分傷腦筋,經過深入研究後,發現到有所謂的「安慰劑效應」,也就是說當醫生開出藥物的時候,病患相對地容易相信這個藥物是有效的,因此人的心理會有一種預期心理,認為自己一定會好,然後身體就會自然痊癒。但是網路上流傳一篇文章,說有膝關節炎的人接受安慰型手術(意指在皮膚上切個口,但沒有進行正規醫療手術),竟然也可以復原!是因為內心相信的力量促使痊癒,還是有其他因素?優活記者進行深入追蹤調查,帶大家一探究竟。優活大解密:(http://www.uho.com.tw/rorw.asp?year=2011&mon=10&id=455)

擺脫膝關節疾患的困擾,醫師建議「微創膝關節手術」

擺脫膝關節疾患的困擾,醫師建議「微創膝關節手術」#膝關節

苗栗縣民老年人口約7萬4千人(高達13.21%),因此有為數不少的鄉親,需長年忍受著關節炎、腰痠背痛、骨質疏鬆等疾病折磨。施國正院長表示,全膝人工關節對於嚴重或末期的關節炎是最好的治療方式之一,臨床上已經有30年歷史,成功率很高而且結果也令人滿意,但是手術後的疼痛與冗長的復健期卻令人望而卻步。因此從2003年起就有學者開始提倡微創膝關節手術,初期的結果令人滿意,但是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這些都是因為初期醫師技術不成熟所致;目前隨著學習和經驗的累積,微創型手術成果已獲得肯定,尤其是同時具有傷口較小、疼痛較輕微、恢復期及復健時間較短,住院天數也降低等優點,因此越來越多的文獻報告,都鼓勵骨科醫師進行微創膝關節手術。已有數百例微創膝關節手術經驗的施院長,成功率高達95%以上,併發症很少,他指出微創手術對膝關節的各種狀況非一體適用,建議初學的骨科醫師,選擇關節疾病複雜度較低者,特別是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要避免;身體的BMI低於30,體重不要太重,大腿的肌肉不是太強壯的,膝關節的彎曲活動度至少大於90度,膝關節內彎或外彎的角度不是太大的,以前沒有接受過膝關節手術者(關節鏡手術除外)。施院長進一步說明,手術的重點在於小傷口,需要手術的地方,利用皮膚、軟組織的彈性及膝關節的擺位移動來進行。膝關節的四頭肌不直接切開,保留它的肌腱部分,膝蓋骨不做外翻的動作,膝關節儘可能不要在一開始手術就脫臼移位,對軟組織的破壞盡可能減到最低,如此一來將傷口縫合之後癒合會更快一些。院方說明目前部分病患以局部神經阻斷麻醉,病患的傷口長度約八到十公分,手術後兩星期拆線,大約四星期內都可以不用使用輔助器即可行走,疼痛完全消失約一到兩個月之久,大約六星期即可上下樓梯,恢復的狀況比傳統的手術要快得多,在上午手術出了手術室即可喝水吃飯,而且不必使用導尿管,不到10%的病患須要輸血。進行微創膝關節手術後的民眾,可以開車、騎乘機車與自行車,日常種菜或者做些輕便農務也無礙,大多數病患都很滿意,尤其雙膝同時接受手術的病人,在門診追蹤時滿意度更高;因此,膝關節的微創手術確時可行,不僅有助病患改善生活品質,而且可以減少醫療資源的耗用,對於苗栗民眾也是一大福音。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378

前十字韌帶斷裂

前十字韌帶斷裂#膝關節

近年來,各類的運動風潮在我們社會已漸漸普遍。尤其是青少年與青年人口,熱衷激烈運動的比率也愈來愈高,在運動強度及速度日漸提昇之時,運動傷害發生的機率也愈來愈常見。大部分的運動傷害是可自己痊癒的,其運動傷害的程度都是較輕微的,然而有許多運動傷害是需要專科的醫師才能診斷出來。膝關節是最常見發生運動傷害的一個部位■ 膝關節構造膝關節的構造較為複雜;除股骨、脛骨及髕骨構成膝關節骨骼部分外,裡面還有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內外側半月軟骨、內外側副韌帶與後外側韌帶。另有覆蓋於關節表面的透明軟骨。■ 前十字韌帶的功能前十字韌帶是維持膝關節穩定的一個重要構造,其主要功能是限制小腿骨向前移動。 維持膝關節穩定的一個重要的構造。■ 受傷機轉前十字韌帶斷裂常發生在運動傷害、摩托車車禍、和摔傷。受傷的機轉常是一個突然外力加諸於膝關節而致產生膝外翻、外轉、或過度伸直的扭轉,而導致膝關節內的前十字韌帶斷裂。■ 臨床的症狀受傷當時,約1/4的患者會聽到膝蓋裏面有斷裂聲,然後就發生劇裂疼痛而無法再繼續行動。伴隨來的常是膝部腫脹、膝關節無法活動、膝部不穩定(鬆脫或跑掉的感覺)、走路與上樓梯困難。受傷較嚴重的病人,可能會同時合併有半月板破裂、關節軟骨破裂、內側側韌帶斷裂或後外側組織等傷害。於急性期過後,約一、兩個月後,膝部腫脹會逐漸消退,走路也逐漸恢復正常。但是病人會發現膝關節鬆鬆的,前後搖晃,上下樓梯會明顯的有膝蓋跑掉的感覺,恐懼跑或跳,大腿肌肉也出現萎縮的情形。嚴重的前十字韌帶斷裂,將使許多籃球運動員無法再接受訓練或上場比賽。若未治療或保養,進入慢性期後,常因膝關節的不穩定,造成膝關節軟骨的磨損,進而造成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臨床檢查在理學檢查上,可發現膝關節不穩定並且有鬆動的情形,以 Anterior Drawer test或 Lachmen test檢查時,小腿會向前移位,如果大於一公分以上,通常表示已整條斷裂。(圖1) 若強裂懷疑前十字韌帶斷裂時,可已安排磁振造影檢查或關節鏡檢查,來確定關節內韌帶斷裂的嚴重度及相關周圍軟組織是否合併受傷。                    ■ 手術時機單純的前十字韌帶部分斷裂,小腿骨向前移位一般會小於1公分以下,可以用保守復健治療。目前對於部份前十字韌帶部份斷裂的病人也可使用在關節鏡熱收縮術來使其變得更緊。但臨床反應並不令人滿意。對於嚴重的前十字韌帶斷裂而造成小腿骨向前移位大於1公分以上、或者有合併其它韌帶或半月板傷害、或是活動力強的病人、或慢性前十字韌帶傷害而有膝關節嚴重不適之症狀等情況,則建議開刀重建前十字韌帶。■ 治療方式根據臨床經驗,只作韌帶斷裂處縫合,一般癒合能力不好,造成強度會有問題,無法維持膝關節的穩定度。因此目前多主張在關節鏡下作前十字韌帶重建術。開刀作前十字韌帶重建的方式,是重新作一條新的前十字韌帶,以回復其維持膝關節穩定的功能。目前開刀的方法是取適當的肌腱當移植物,在關節鏡下作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以膝關節鏡實施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中,所使用之移植体可分兩類:自体移植物及人工韌帶移植物。骨-髕骨肌腱-骨自体移植物,相當被廣為使用。因為兩端帶骨頭,移植物癒合良好。術後有機會發生前膝部疼痛,病人蹲或跪時常會發生酸痛,而感到某些程度不適。另外股四頭肌肌腱移植物則是另一個選擇。這是純肌腱的組織,可避免初期時候的臏骨疼痛。   人工韌帶可分為三大類,永久性假體韌帶(如 Gore-Tex, Dacron等),韌帶加強物(Ligament Augmentation Device)及架構式組織內生性韌帶(如Leeds-Keio Ligament)。使用人工韌帶,因為沒有摘取自身組織,因而沒有在摘取處引發合併症的缺點,手術時間因而減少,且無自體移植後,組織強度減弱的壞處。(圖3) 使用人工韌帶的病患,其恢復期短,很快可以回復運動,因此職業運動員較常使用。不過因斷裂比率相較自體韌帶高,所以術後不宜激烈運動。前十字韌帶手術是以「骨-髕骨韌帶-骨」移植來重建,以往是需要做關節囊切開術,打開膝關節再將「骨-髕骨韌帶-骨」移植到原十字韌帶的位置。本人所實施關節鏡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此項手術完全在關節鏡視下執行,不須打開關節囊,因此術後疼痛少、住院期短、恢復快、復健期短。至於手術中用以固定移植韌帶的界面骨釘,本人採用新的「生物性界面骨釘」。這是一種以聚乳酸所製成的植入物,已證實有高的物理強度,且可被人體吸收,沒有過去使用鈦金屬骨釘永遠在人體內的缺點。手術後,病人不須石膏固定,只要以一個『膝架』(knee brace)輔助固定即可,可以彎曲關節、也可下床行走。 對現代人而言,手術後恢復良好,恢復期短,很快就可以回到工作崗位是我努力的方向。我相信,對需要重建前十字韌帶的病患,此項手術提供最好的選擇。結論:關節鏡下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是骨科近年來發展成熟度最快的開刀技術之一。手術時間短,傷口小,病人不舒服的程度可減至最低。術後如果加上積極的復健訓練,病人可在三個月恢復一般日常活動,6個月左右回復輕微的運動,9至12個月後可回復到受傷前的運動能力。但需使用膝蓋作急停及轉彎動作的運動,本人仍是不建議。如籃球、網球、排球 …等。

淺論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淺論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膝關節

在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中,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最易預期成功的手術。近年來隨著醫學工程及材料力學的進展 ,使得關節內植入物的耐久性更高且併發症減少。長期追蹤研究清楚的顯示 : 全人工膝關節的金屬耐久性佳且能明顯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 目前人工膝關節的構造的設計是由脛骨組件和股骨組件形成關節的構造。脛骨組件是使用金屬盤下面有支柱,而在支柱邊加上扇狀的設計以固定在脛骨近端。而脛骨關節墊片(高分子量聚乙烯)則使用卡式或鎖式固定在脛骨組件上。大部份的墊片設計形狀和股骨關節面一致,以增加穩定度並減少聚乙烯接觸的壓力。而現今的材料科技所製造的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墊片,其強度及耐磨性也改進很多,可增加人工膝關節使用的壽命。一般而言,股骨組件是使用鈦、鈷與鉻合金製成,並有股骨滑車以改善髕骨移動軌跡。而髕骨組件是採用圓頂型的設計並利用一至三個短栓以骨水泥固定。脛骨組件則使用骨水泥固定在脛骨關節面上。治療時機當膝關節破壞到末期時,唯一的治療方式,即為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此時大面積的透明軟骨與彈性軟骨因退化或創傷磨損 (圖1),造成日常生活因疼痛而受到限制。膝蓋關節外型也變成O型腿,上下樓梯能力降低,蹲站過程痛苦不堪。需要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病友(圖二),術後可以得到變形的矯正、疼痛解除、運動範圍增加、改善關節功能,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一般而言,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住院期約七天左右,但仍依病患身體狀況而定,大約一個月左右可恢復正常生活。 以手術方法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並非只有人工關節置換,事實上還有上述其他手術方法,如:膝關節鏡手術、脛骨近端截骨術、股骨遠端截骨術、脛骨粗隆截骨術、單髁人工膝關節手術、髕骨股骨人工膝關節置換及全人工膝關節置換等等。醫師須考慮病友的狀況,如年齡、職業、健康狀況、關節破壞程度、病因及破壞部位等等因素,而有不同的治療手段選擇。可與鍾承翰醫師討論,來選擇最適合的方法來治療。在術後的疼痛方面,臨床上則較多使用脊椎硬膜外麻醉,意即大家耳熟的『疼痛控制』。其效果及病患的滿意度都不錯。除了有少許副作用,一般臨床上對病患的復建與止痛效果,皆大有助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