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雙標靶抗癌組合 延長肺癌與肝癌存活期

雙標靶抗癌組合 延長肺癌與肝癌存活期#癌症

醫藥科技進步,癌症治療已漸漸擺脫「絕症」的封號,有望成為「慢性病」,甚至痊癒,在各種治療法相繼被印證有效的同時,多數患者似乎認為「標靶治療」才是仙丹妙藥。對此,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表示,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這三種治療方式仍是癌症治療的根基,無可取代,而且要互相搭配運用,像是最新標靶藥物若能搭配放療,對晚期病人來說效果都比使用單一治療法要好。以肺癌為例,通常3B期之後的晚期患者,標準治療就是化療加上放療,不過因為多數患者都非常擔心合併治療法的副作用會擴大、毒性變高,所以多半只選擇其中一種,或將可負擔的治療經費,選擇投入標靶治療。季匡華主任曾針對肺癌晚期患者,進行「螺旋刀」放射線治療並投予標靶藥物的所謂「雙標靶治療」,發現6成的患者平均存活都達到3年,治療平均有效期間為16個月。季匡華主任提到,晚期癌症治療尤其是第4期,沒有治療準則,但從臨床經驗顯示開始使用標靶藥物第一個月,其治療效果若不錯,便可開始進行螺旋刀治療。螺旋刀治療可針對大面積、多靶點的腫瘤,標靶藥物則可針對看不到癌細胞,兩者組合,是較積極的治療方式。影像導向螺旋刀與傳統放射治療不同,螺旋刀定位較精準,可以將癌細胞一顆顆定位,共有51個角度,比起過去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只有5到10個角度,螺旋刀針對癌細胞合併轉移,包括頭頸、腦,效果精準、副作用低。所以螺旋刀的治癌可以積極介入,第四期癌病的治療重點是在藥物治療開始的3個月內就建議施行,不要等到所有治療法都失效後才換成放射線治療。再從同樣棘手的癌症-肝癌來看,同樣的雙標靶觀念,季主任也曾針對期肝細胞癌(Advanced HCC)患者,使用標靶藥物紓癌特(Sutent)搭配放射線治療,延長無疾病惡化時間達到10個月,1年存活率為70%,而且,在21位甲型胎兒蛋白指數(AFP)升高的患者中,接受放射線治療加上標靶藥物者,近9成在放射線治療後2個月內,AFP降低50%以上。每一種癌症治療方法都有可能發生副作用的風險性,包括放射線治療,但在上述兩篇臨床報告中,都可看到合併療法副作用的發生率並不高。不過季匡華主任仍提醒,額外的副作用如放射性肺炎、標靶藥物引起的肺炎等,都需要與有經驗的醫師密切配合,定期回診檢查。季匡華主任提到,曾看過患者在治療後以為是一般肺炎,結果導致病情再度惡化,提高了後續治療的複雜度。延伸閱讀「深入瞭解雙標靶治療」: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323

乳癌篩檢新利器 讓癌細胞無所遁形

乳癌篩檢新利器 讓癌細胞無所遁形#癌症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近期公佈的最新版「2008年癌症登記報告」,女性乳癌是發生率最高、近年成長速度最快的癌症。歐美國家研究證實,45歲以上婦女若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約可降低20~30%的乳癌死亡率。為提昇醫療服務品質,台東基督教醫院引進新型「全數位式」乳房攝影X光機,成為偵測、診斷乳癌的新利器。新型乳房X光檢查儀配備了高解析度數位偵測板和全數位影像攝影系統,增加乳癌偵測的靈敏度。更年期婦女由於少了荷爾蒙刺激,乳腺會退化,乳房的脂肪就會增多,這時就需要更多的工具做檢查,譬如交互使用超音波和乳房攝影。乳房中發現的鈣化有時因為長的位置或大小,不易摸到及發現,因此必須透過乳房攝影檢查來早期發現是否有癌症的病變。一般來說,乳房攝影可以看到零期乳癌,以及快要變成初期乳癌的鈣化點。目前乳癌的分期是依據腫瘤大小、腋下淋巴腺轉移與否、遠處是否轉移等因子來判別,零期乳癌即原位癌,為最早期乳癌,癌細胞仍在乳腺管基底層或乳小葉內。與傳統式的軟片乳房攝影X光機相比,東基引進的新型全數位式乳房攝影X光機具有以下優點:不需洗底片,降低洗片機化學藥品污染源;影像快速顯像於螢幕,約五秒影像就會顯示;少了傳統儀器需更換片匣和洗片的程序,大幅縮短病人檢查及等待時間;直接在電腦螢幕上判讀,資料儲存穩定性高;可同時顯示乳房的各部位,也可做不同明亮度的調整,增加診斷資訊;減少重照機率等。傳統式的軟片乳房攝影X光機,沖洗出來的片子上,乳房腺體組織的亮點與鈣化點較難區別,再者片子的品質還受到照像條件或洗片機因素的影響,導致外來的假影而可能影響診斷;而新型全數位式乳房攝影X光機,無片化檢查系統不但提高了影像的「對比解析度」及「空間解析度」,也可以做局部或全部的影像放大及調整,進一步針對懷疑病症做定位。另外,若有需要還可以進行乳房攝影細針定位檢查,利用乳房攝影所呈現的影像將乳房病灶定位出來, 接著由外科醫師將病灶組織切除,以利更進一步做病理檢查。延伸閱讀「乳房健康照過來Q&A」: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261

蔬果養生健康多

蔬果養生健康多#癌症

科學家研究發現,多吃蔬果能降低得癌症的機會,尤其經常吃蔬菜、水果和粗糙五穀的人得病機會比不常吃的人低二~三倍,所以蔬果被現代人視為是慢性病、癌症的天然解藥。專家建議只要每天至少吃兩種水果和三種不同的蔬菜就能達到保健的功效,除此之外,蔬果對於美容塑身、美化肌膚、強健體格也有異想不到的好處。為何蔬果能受到如此大的肯定?下列特質可說明蔬果對身體的重要性。蔬果是鹼性的食物正常血液PH值在7.35~7.45之間,呈微鹼性,為了身體健康,多吃鹼性食物是有幫助的。一般食物的酸鹼性主要是以礦物質的成份和含量來決定,鹼性食物含較多鉀、鈣、鎂等元素,而綠葉蔬菜、海藻類、水果都是強化身體健康的鹼性食物,例如海帶、蕃茄、油菜、甘藍、青椒、小黃瓜、葡萄、鳳梨都是鹼性高的蔬果。蔬果的營養濃度高營養濃度是一個新觀念,是衡量食物營養價值的方法之一。由於蔬果富含胡蘿蔔素、葉酸、維他命C、鉀…等天然營養素,營養濃度高且變化大,有助於細胞的修護,各器官機能的調節。平日多攝取各種不同的蔬果能強化骨骼、減少貧血與心臟病的發生,同時也能預防各種慢性病與癌症。例如:高鈣的蔬菜:紫菜、海菜、金針、九層塔、綠色莧菜、荇菜、木耳、蕃薯葉、芥藍菜。高鐵的蔬菜:金針、木耳、香菇、莧菜、蕃薯葉、菠菜、萵苣、枸杞、紅棗。高葉酸的蔬果:花椰菜、菠菜、蘆筍、甘藍菜、碗豆莢、香蕉、甜瓜、檸檬。富含β-胡蘿蔔素的蔬果:茼蒿菜、胡蘿蔔、綠蔥、菠菜、青江菜、木瓜、桃子。 富含維他命C的蔬果:苜蓿芽、青椒、花椰菜、芥菜葉、蕃石榴、柑橘。以上的各種蔬果都含有多元的營養素,能抵擋環境對身體的傷害,維持身體的健康。蔬果是低脂食物任何一種蔬果都不含膽固醇,膽固醇只存在動物性的食物,因此,攝取充足的蔬果有助於調控現代人膽固醇偏高所造成的疾病風險。而且一般植物性的食物,尤其蔬菜和水果含較多的水分,相較之下,所含的熱量也較低,其中以菜葉類和瓜果類蔬菜如黃瓜、苦瓜更是明顯,所以蔬果常被視為低脂、零膽固醇極佳的減肥聖品。蔬果是纖維質的重要來源天然高纖的食物幾乎都是熱量偏低的食物,由於纖維質不被人體消化吸收,一般可視為零熱量,加上纖維質可增加飽足感,減少食物的攝取量,促進腸子蠕動加速排便,對於降低食物熱量的吸收是有所幫助的。除此之外,纖維有吸水性,能增加糞便體積,刺激腸道的蠕動,減少致癌物在體內停留的時間;纖維也有利於腸道好菌的成長,有效抑制致癌物的形成,同時協助女性荷爾蒙的調節,減少婦女罹患乳癌的機會。蔬果含高抗氧化物質只要天然的蔬菜與水果都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常見的有β—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植物性化學物質,這些元素都能有效的消除自由基以及對細胞的破壞,例如深綠及黃紅色蔬果含有較多類胡蘿蔔素的營養素,包括胡蘿蔔素、蕃茄紅素及葉黃素等。十字花科蔬菜含多種抗癌成份、硫化合物以及Indoles等成份。大蒜含有將近十五種以上具抗氧化作用的成份,而每一百公克的菠菜就含有100毫克的維生素C和八千國際單位(IU)的胡蘿蔔素,因此平時從蔬果中獲取抗氧化物質是最為理想,蔬果類不僅含有天然的抗氧化劑,更含有豐富的纖維質及其他營養素,對於身體全面的保護功不可沒。食物種類多元蔬菜的種類繁多,分類的方式可以食用部位分類,即為葉菜類(菠菜)、莖菜類(芹菜)、根菜類(牛旁)、花菜類(花菜〉、果菜類(青椒),或以蔬菜顏色區分,這主要配合中醫理論,利用五色—青、紅、黃、白、黑,對映人體五臟的肝、心、脾、肺、腎的概念,將紅(番茄)、黑(木耳)、黃(金針)、綠(小黃瓜)、白(蘿蔔)五色作為分類,主要作為多樣選擇蔬菜的原則。由於蔬菜的顏色多元,讓蔬菜在提供營養的變化程度上,更具意義。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教授,雷派克Lester Packer博士指出「抗氧化網路」的理論,發現當自由基入侵人體時,維生素E會先抵擋,在維生素E消滅自由基的同時,自己也被氧化,這時,維生素C則充當維生素E的抗氧化劑,及時將維生素E還原,然後維生素C本身被氧化後,就必須靠著黃酮類或其他化學物質等抗氧化劑來協助還原,由此可知,抗氧化網路成員是相互支援、合作,因此,利用多色蔬菜來確保多種類營養的獲得,使得抗氧化網路更完整,抗氧化的效果更堅強,這種概念同時也提供了「為什麼人需要吃多種不同食物組合的飲食」的真正答案。難怪專家們都一致認為富含營養素、高纖和低脂的蔬果正是天然防癌的最佳食物。

按摩有助癌友舒緩治療後的焦慮!

按摩有助癌友舒緩治療後的焦慮!#癌症

文/癌友關懷教育中心按摩舒壓老師 簡岑因談及按摩,大家的腦海中可能馬上浮現幫人抓肩膀的動作,其實按摩是一件相當簡單的事,一般人在不知不覺中早已學會許多按摩的方式。近幾年來,醫學及科學界也指出,按摩和飲食、運動一樣重要,且是健康生活方式重要的一環。每當我們身體感到不適時,手很自然的就會去按摩不舒服的地方,如肚子痛時就會去揉揉肚子,頭痛時會按按頭部,久而久之,就會發現更有效治療病痛的穴道與反射區。而人的手與手指都具備了可舒緩疲倦和疼痛的能力,特別是手指,是人類感覺器官中最發達的部位,因此用手來按摩,具備良好的治癒力。按摩前應先洗淨雙手,戒指拿下,避免傷害肌膚,接下來把雙手搓熱,如此可提高效果。儘量採取舒適的姿勢,可減少因不良姿勢所引起的痠麻反應。力道宜平穩,不可忽快忽慢,按摩後記得喝500cc的溫開水,可促進新陳代謝。絕不可立即用冷水洗手、洗腳,一定要注意保暖。透過按摩來刺激穴道及反射區,輕則會出現酸、脹、麻的感覺,重則會發生軟、痛的感覺,這都是透過按摩,作用於相對應的經絡、血管與神經,所發生的綜合反應,因此形成一般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治療印象。按摩時應避免用力過度,否則易造成微血管破裂腫脹、筋膜發炎;不當的重覆按壓或過度刺激穴道,也會造成皮膚纖維化及發炎,耳下有連接腦的頸動脈,按摩頸部時必須特別注意。按摩有助於癌症患者舒緩治療後造成的不適與焦慮,同時也可增加血液循環,提升自身的免疫力。癌症患者不管是化療或放療都會在身上留下毒素,全身氣血循環不好毒素就不易排出體外。治療期間極為脆弱,具體的身體症狀也不盡相同,因此必須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可直接在腫瘤上或疑似癌症原發部位進行按摩。這是為了避免因不正確的按摩方式造成淋巴系統的不當流動。一般患者家屬則是可以在特定的部位進行簡易的按摩,例如手、腳部、肩頸、頭部等…這都會使患者感到非常舒服,結束後鼓勵患者喝一些水,幫助身體新陳代謝。對於因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骼、腰椎等部位,而導致全身疼痛不適者,按摩手法必須輕柔,避免患者骨折,此時需要找專業人員,才能保護癌症患者在不受到傷害的前提之下,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我們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平常就應常常觀察身體的變化並加以保養,並具備簡易的養生按摩保健療法,每天按壓養生穴數次,例如:內關穴、足三里、三陰交、合谷穴等…隨時隨地做自己的醫生,免疫力增強了,就有體力對抗疾病。延伸閱讀「按摩的最佳時機」: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184

肺癌血液篩檢新曙光

肺癌血液篩檢新曙光#癌症

三軍總醫院和科技公司合作,應用最新的分子生物診斷技術,成功完成肺癌篩檢臨床試驗,可從5cc血液中,判斷罹患肺癌風險的高低,開創肺癌血液篩檢新曙光。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民國96年初次診斷為肺、支氣管及氣管惡性腫瘤者共計9,059人,民國98年衛生署的生命統計資料,死因為肺、支氣管及氣管惡性腫瘤者共計7,951人。在全球工業發達國家肺癌的死亡率在所有癌症種類排行第一,由於初期通常沒有症狀,導致臨床初次診斷為晚期或末期的肺癌案例超過六成,治癒率低。如能在癌症發生早期發現,才是提高治療效果的最好方法。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胸腔外科/血液腫瘤科/健康管理中心與科技公司合作,獲得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補助(SBIR),進行肺癌篩檢臨床試驗,共有442人參與,其中包括159人為肺癌患者(圖一)與283健康人,應用即時定量聚合酵素鏈鎖反應(Real-Time PCR)分析技術,找到六個與肺癌高度相關的分子標記,根據這六個分子標記的勝算比(odds ratio)數據可得知,哪些分子標記代表保護或風險因子,例如分子標記代號為G11、G38、G76(勝算比分別為0.2、0.3、0.1),其含量越高時,罹患肺癌風險越低;相反的,分子標記代號為G22、G24、G89(勝算比分別為15、3.3、5),含量越高時使得罹患肺癌風險越高。 綜合六個分子標記在血液中測量的含量數據,運用特定的鑑別模型,可判斷罹患肺癌風險性高低,預期早期發現肺癌。另外,針對正常人及肺癌患者個別的臨床鑑別結果,敏感度高達81%,特異度高達92%,整體正確率達86%。依照一般判別檢驗工具好壞的標準,所得的ROC 曲線(圖二)的圖形和曲線下的面積(AUC)為0.93(理論最大值為1),顯示這個分子標記組合具有非常好的判別力(outstanding discrimination)。此臨床研究歷經多年努力,初期由台大、中研院、國衛院聯手分析肺癌細胞株,從9,000多個基因中篩選出600個基因,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補助(SBIR)歷經三個計畫,在三軍總醫院與科技公司合作多年努力之下,進而從600個基因中,再篩選出血液中和肺癌相關的六個分子標記組合,完成臨床試驗,是典型產、官、學界通力合作的成功案例。此篩檢技術將爭取主管機關認證,廣為推廣應用,不僅能使癌症得以提早發現,提高治癒率,且具有全球市場潛力。註解:勝算(Odds)發生某事件的人數與未發生該事件人數的比值 。勝算比(Odds Ratio,OR)(在病例對照研究中)實驗組中發生疾病的勝算與控制組中發生疾病的勝算比值,或罹患疾病的病患暴露於某變因的勝算除以控制組暴露的勝算。

避免癌症患者營養不良 中醫籲:不可偏食

避免癌症患者營養不良 中醫籲:不可偏食#癌症

一位虛弱的癌症住院患者在會診時,醫師詢問飲食情況,卻驚訝患者答覆說家人沒給她吃葷食。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部高志清醫師表示,病人及家屬對於飲食知識的偏頗,或周遭親友眾說紛云地建議,常造成病人無所適從。癌組織有特殊的新陳代謝,會消耗人體內大量的脂肪、蛋白質、糖及維生素,因而導致人體內的代謝紊亂。中醫的特長在調理人體氣血陰陽與臟腑功能。高志清說,仿間有許多癌症相關飲食方面的書籍,值得民眾參考;例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含有伊尹《湯液經法》的脈絡,而伊尹原本是位廚師,中醫可說起源於食醫。《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提到「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育,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只有天天能吃的東西才可以補益我們的身體。我們平時要用食物的平和之氣,而當身體出現問題時,才用藥物來賑災。食物和中藥皆可依其溫、熱、涼、寒之性質,與辛、甘、淡、酸、苦、鹹之味道,依五行臟腑歸經、及五臟各有所喜的理論來歸類其用途。基於此「藥食同源」,當談到飲食養生與冬令進補,我們需了解誰該補?誰該疏導?誰堪補?補什麼?是要補陰、陽、氣、血?還是補肝、心、脾、肺、腎?是要轉輪運軸?還是轉軸運輪?欲回答這些問題,就要藉由中醫師望聞問切的診斷,而中醫科的經絡能量分析,藉由量測四肢末端24個穴位導電度,客觀地呈現身體左右12條經絡能量,並據此推知相關臟腑虛實狀況。高志清說明一般人飲食,春天養生吃五穀雜糧以增加生發之機,而求生意志缺乏者可吃些生機飲食及稍燙即起的食物。夏天因身體的陽氣浮越在外,五臟較為空虛,應避免吃滋膩味道重的東西,可將食物切成碎末,煮成羹來吃以助消化。秋天因農作物收成,食物比較豐盛,當吃些味道厚重的食品,可搭配些發酵的東西,有利於消化和吸收。冬天因人的陽氣全都內收,再加上吃得多、活動少,飲一些淡酒,可以達到通經脈、化濕滯、取暖驅寒的作用。高志清提醒民眾,癌症患者需慎用發酵品及避免酒類之走竄活血特性。癌症手術前之食療目標在扶助元氣、補益氣血。基於中醫在出生後重視脾胃的原則,癌症手術後以調整脾胃功能的食品為主,有利於體能的恢復。在放射治療出現津液虧損時,飲食中要增加養陰生津之品,如山藥、芡實、鴨肉、鱉肉等。化學藥物治療時之白血球減少,食療要以補益氣血為主,如雞、鴨血湯、豬肝湯;發生食慾減退時,可用健脾開胃寬中之品;若惡心、嘔吐時,可嚼些生薑片。延伸閱讀「葷食功用與營養成分表」: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768

罹癌該怎麼吃?營養師提醒勿聽信偏方

罹癌該怎麼吃?營養師提醒勿聽信偏方#癌症

文/賴怡君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據國民健康局統計,台灣平均每七分鐘就有一人罹患癌症,也因此一般人談癌色變,卻也往往因病急胡亂聽信偏方與所謂的個人經驗而延誤病情!事實上台灣的主流治癌方法和美國沒有太大差異,但治癒率卻比美國低,關鍵還是在病人身上。接觸許多癌症病人發現,從被診斷是癌症開始,身邊就會出現許多熱心的親友,告訴癌症病人或其照顧者相關的個人經驗。其實在營養諮詢的過程中,癌友最常對「吃」無所適從,常因為「聽說某些資訊」而亂了方寸,把最基本的飲食變成一種生活壓力。在癌症治療的過程約有八成病患會面臨體重下降的問題,這時營養的補充十分重要,尤其是在飲食的熱量及蛋白質的攝取兩方面。腫瘤本身及治療藥物都可能會引起病患食慾減退,或是進食困難,所以均衡營養、穩定體重對治療中體力的維持幫助很大。豆、蛋、奶、魚及其他肉類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更是不能缺少的營養,因為一旦營養不足,體重下降,便會造成身體修復的能力變差,免疫機能下降,甚至無法繼續治療。在營養諮詢的過程中,有很多病友以為不要吃所謂「營養食物」,就可減緩癌細胞的生長速度,殊不知若營養不良,則會造成免疫機能下降,甚而增加感染率,更易使正常細胞無法對抗癌細胞,而加速癌細胞不正常分裂及生長,反而加重病情。癌症病友在飲食上常見之問題如下:得了癌症改吃生機飲食會不會比較好?大多數人所認知的生機飲食多以五穀雜糧、一些堅果類及新鮮蔬果為主,並認為提高生食比例及蔬果打成果菜汁飲用,可作為癌症療程中的飲食輔助。原則上,我們並不建議病人採取生機飲食,因為只吃五穀雜糧與蔬果,容易造成蛋白質攝取不足,甚至單日的總熱量不足,導致營養失衡、免疫力功能下降增加感染及危險性。吃紅肉是不是對癌症病患比較不好?就營養價值的觀點,肉類含有豐富的鐵質、磷、維生素B12、鋅、維生素B1的營養價值,沒有種類的好壞分別,應均衡足量攝取,避免某些必需胺基酸的缺乏。聽說蝦、蟹有毒素,是否不適合癌症病人食用?癌症病人在化療期間是需要大量高品質蛋白質,有助於增進細胞的修復,而蝦、蟹同樣屬於高品質蛋白,所以“有毒”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從衛生安全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是食物的新鮮度,腐敗海鮮類易產生組織胺,造成過敏現象,故癌症病人在海鮮類食物的選擇上更應注意其新鮮度,而不是因噎廢食。癌症病人是不是應該補充「健康食品」來維持營養?癌友若能以均衡飲食及多量蔬果為基礎,維持理想體重,就不會發生營養不良。健康食品只能作為輔助,不能做為主要的營養來源。若要選購健康食品,最好先請教醫師及營養師,依個人體質來選擇適合的產品,並了解適用對象、用法用量及禁忌等注意事項,才能真正吃得安心。豆製品含有大豆異黃酮,乳癌或卵巢癌患者可以食用嗎?天然大豆食物(如豆腐、豆漿及其他製品)的異黃酮含量並不高,且其作用僅為女性荷爾蒙的1/100~1/1000而已,不足以改變體內雌激素狀態,對於婦癌病程沒有影響。民眾應該有「癌症是可以治癒、良好營養有助於預後的正確認知」,只要隨時注意身體的變化、有疑問找醫生,對某種食物或飲食型態有疑慮請找營養師討論,相信癌友在治療過程會更有信心,癌症飲食就不會變成一種壓力。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952

預防癌症 飲食注意九大要點

預防癌症 飲食注意九大要點#癌症

癌症發生率日益增加的因素之一,即是國人近年來飲食習慣的改變。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營養師康甄真表示,根據調查顯示,現代人高脂低纖飲食、少運動、吸煙、檳榔及年輕女性初經早、停經晚等因素影響,導致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和口腔癌有上升的趨勢,所以如何調整飲食才能預防癌症的發生,應是國人目前需注意的健康議題。康甄真說明,想要預防癌症,飲食可從以下的九大要點著手:新鮮且有變化的均衡飲食:吃新鮮、均衡且有變化的飲食,可確保人體所需的每一種營養素不容易缺乏,其實導致癌症形成原因有很多,不只單一因素或單一食物所導致,故無法從單一營養素的攝取來達到防癌效果,因為很多食物的營養素都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應攝取完整的食物,才能發揮其營養價值。蔬果是防癌的捷徑:蔬果中含有天然的抗氧化因子,是對抗自由基減少癌細胞產生的好幫手;蔬果中的維生素C、E以及β胡蘿蔔素,還有微量的礦物質硒、鋅、錳等都是天然的抗氧化物;另外蔬果中的植物性化學成分,如多酚類、類黃酮素、植物固醇、蔥蒜素等,皆是抗癌的菁英分子。增加纖維質的攝取量:除了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的纖維質之外,全穀、全豆類也是纖維質最佳的來源之一。天天五蔬果,就是每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及2份水果,但是如果要達到每天25~30公克的纖維攝取量,天天五蔬果是不夠的,必須得再加上主食改吃全麥麵包、雜糧饅頭、糙米飯、五穀米飯等才足夠。減少含高脂肪食物的攝取:脂肪攝取過多容易促使乳癌、大腸癌的罹患率增加,除了動物性油脂以及油炸食物之外,其他如糕餅、點心都是潛藏看不見的油脂,是值得注意的陷阱。避免經常進食醃製、煙燻和燒烤食物:醃製、煙燻的食物中常常含有亞硝酸鹽致癌物質,另外火烤食物容易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PAH)致癌物質。蔬菜水果的維生素A、E與C等抗氧化物質,就可抑制致癌因子的合成。其他食物中的致癌物質:農藥的殘餘、抗生素的濫用、不當的食品添加物、黃麴毒素的污染、包裝與容器的品質不當等,都是曝露在高致癌物質的環境中。另外吸菸者以及其吐出的二手煙霧和炒菜的油煙等更使得罹患肺癌的機率相對增高。檳榔族罹患口腔癌的危險性也是比一般人還要高。限制攝取酒精性飲料:酒精除了含有一些致癌物質之外,也會誘發刺激粘膜組織的發炎反應產生組織變異。過量的飲酒習慣更會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而增加癌症罹患的機會。增加體能活動,以維持正常體重:每天維持30分鐘的運動,如快走、游泳等,每週一次戶外活動,如爬山、騎腳踏車等,養成持續性之運動習慣。定期癌症篩檢:有些癌症是完全無任何症狀,如肝癌,當有症狀出現時,可能已經是非初期癌症,在治療上不但麻煩且治癒率相對比較低,其實許多的癌症可以藉由定期的篩檢,來早期發現早期治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