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

9大營養素 吃出滿點免疫力(下)

9大營養素 吃出滿點免疫力(下)#過敏

文/嬰兒與母親採訪/翁昭鈺諮詢/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科部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蔡易晉   臺安醫院預防醫學事業部營養師 劉怡里良好的生活習慣 搭配分齡飲食原則不同年齡層的寶寶,所需的食物也不盡相同,吃對食物,就可改善體質,以及促進腦部發育、幫助身體身體健康,抵抗病毒與細菌,以及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排除疾病因素後,都可簡單的替寶寶增強免疫力。至於目前很多坊間所謂的營養輔助品、維他命,許多家長都有疑惑是否真的需要替寶寶補充,才能達到增強免疫力的攻效?蔡易晉醫師則認為,爸媽其實不要對這些營養品過度依賴,對於一個有正常飲食的小孩而言,根本就不需要額外吃這些營養品,因為天然食物中能攝取到的營養素更多,除非小孩有嚴重的挑食,對於某些營養素的攝取明顯不足,那麼則可先詢問小兒專科醫師,了解小孩缺乏的營養素為何,再聽從建議購買適合、安全有保障的營養品。在飲食方面,劉怡里營養師、蔡易晉醫師則提出以下分齡飲食建議:0~5個月:母奶最好餵到寶寶4個月大,母奶中含有豐富營養和IgA抗體,是最適合寶寶的天然食物,可增強寶寶對疾病的抵抗力。而且初乳中含有抗體,可抑制細菌或病毒侵入腸粘膜。母乳中所含免疫物質對寶寶很好,最好持續哺餵至2歲以上,能幫助寶寶抵抗疾病。6~12個月:此時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可從水狀到糊狀的食物開始嘗試,且千萬不要加入調味品,可多攝取天然的維生素,並避免有農藥殘留的水果。還有特別是不要讓寶寶一天吃超過三顆蛋黃泥,有過敏體質的寶寶建議蛋白一歲後再給予。一歲之後:可開始讓寶寶嘗試不同種類的食物,以新鮮、不用調味料的食材為主,最好多給予蔬菜水果。此時寶寶容易有缺鐵的問題,可吃些紅肉、蛋黃、綠色蔬果。並把握3正餐、2點心的原則,點心可在餐前兩個小時提供,選擇水果、豆花等等有營養價值的食物。並須留意的是,必須預防寶寶偏食,可從小做起,像是青椒、洋蔥、苦瓜等等都需給寶寶嘗試,媽咪可花一點心思製作可口又美味的蔬菜大餐,避免讓寶寶吃下的第一口,就讓他對這些食材感到厭惡。此外,爸媽千萬不要把給予零食當成獎勵寶寶的方式,吃太多糖會消耗大量的維生素B,讓寶寶顯得躁動、肥胖,且高糖的食物還與過敏疾病具有高度關係。那麼排除疾病因素後,多吃高營養價值的食物,寶寶自然就會提升免疫力。此外,寶寶的飲食是由大人準備,因此爸媽的飲食習慣非常重要,小孩如果看到大人也不愛吃蔬菜,那麼更可能造成模仿效應喔!更重要的是,蔡易晉醫師提醒家長們,務必要帶寶寶定期的接種疫苗,預防接種具有預防感染、產生抗體、對抗病毒細菌的功能。在生活作息方面,最好養成早睡早起、保持運動的習慣,可促進淋巴循環,還有記得多洗手,避免細菌病毒沾染,或者使用酒精擦拭消毒,寶寶時常玩的玩具也記得消毒,避免病從口入。因此,父母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的作息,一起帶著寶寶多吃健康的食物,加上運動,適度的接觸大自然,從裡到外增強抵抗力,就能讓病菌看到寶寶都會害怕!延伸閱讀「9大營養素 吃出滿點免疫力(上)」「9大營養素 吃出滿點免疫力(中)」更多相關內容請參考「Mababy.com」

兒童免疫力不佳 父母該如何判斷?

兒童免疫力不佳 父母該如何判斷?#過敏

文/嬰兒與母親採訪/翁昭鈺諮詢/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科部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蔡易晉   臺安醫院預防醫學事業部營養師 劉怡里季節流感肆虐,每個父母無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夠遠離疾病的威脅,事實上人體本身具有抵抗外來病毒感染源的保護機制,也就是所謂的「免疫力」。我們時常聽到要增強免疫力,那麼究竟什麼是免疫力呢?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科部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易晉表示,免疫力是人體非常重要的防禦系統,主要作用就是對抗細菌、病毒,特別是監視、消滅不正常的細胞,因此一個免疫系統佳的人,自然就不容易生病感冒。而免疫系統的運作機制,蔡易晉醫師主要可分為先天免疫與後天免疫兩種系統:先天性免疫系統:所謂的自然免疫力,包括了吞噬細胞、顆粒細胞(像是白血球)、殺手細胞(遇到病原體時將之消滅),這些細胞與補體系統之間會互相作用。當人體遇到病原體時便會立即產生免疫反應,並消滅病原體。此外像是胃酸、皮膚、口水和眼淚等有排除細菌的人體功能,就稱為先天免疫機制。後天性免疫系統:後天免疫力是屬於適應性的,像是體液免疫系統(B型淋巴細胞所產生的抗體),與細胞免疫系統(T型輔助淋巴細胞所產生的細胞激素與T型殺手淋巴細胞所產生的毒殺作用)。後天性免疫系統與先天性免疫系統不同之處,除了對外來病原體之抗原產生專一性特異性免疫抗體反應外,還有「免疫記憶」能力,可由抗原再次引發強而快速抗體反應。事實上人體的免疫系統運作是非常複雜的,但爸媽們必須了解,良好的免疫系統就像堅固城牆一樣,主要功用就是抵抗外來的敵人,一個免疫力好的人,自然就能時常戰勝病原體。了解免疫系統的基本機轉與作用後,爸媽們也會擔心,假使寶寶時常感冒發燒,是否就意味著寶寶的免疫力不佳,才會讓這些病原體有機可趁?對此蔡易晉醫師認為,寶寶在3個月大之前,因為有媽咪留下來的抗體保護,但等到4個月之後,從母體接受到的抗體會逐漸消失,且自己本身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如果這時候又常接觸人群,或者外界較為不潔的環境,那麼病原體自然會接近,容易感冒發燒。那麼怎麼樣才算時常生病,怎麼樣又稱為免疫力不佳,是否有其評斷的標準呢?蔡易晉醫師指出根據統計,一般正常的2~3歲小孩,每年生病約10次以內,隨著年紀增加,疾病一再刺激,體內抗體逐漸增加,免疫力逐漸增強,長到5~6歲時,每年大約生病約1~2次。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大一點的小孩排除家庭人口眾多,還有上托兒所的因素後,仍時常有流鼻水、咳嗽等症狀,則可懷疑為過敏因素造成,因此是否為真的感冒,都可請兒童過敏專科醫師協助評估。至於有一說認為,住在鄉間的小孩比較起都市的小孩,因為時常接觸大自然,因此免疫系統較佳,過敏疾病也自然比較少發生,其實是有其道理的,蔡易晉醫師表示這叫做清潔理論,如果讓小孩合理的接觸大自然,多接觸泥土玩沙,對於自我防禦力的增強確實有其作用,不過基本的清潔工作像是多洗手遠離病菌,還是必須留意的。延伸閱讀「引起免疫力不佳的5種主要因素」: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0016

過敏體質的孕婦 該特別注意哪些事項?

過敏體質的孕婦 該特別注意哪些事項?#過敏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林潔雨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 邱啟勝新竹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賴宗炫有過敏疾病的人越來越多了,這些媽咪如果在懷孕後又出現過敏症狀時,無意增添懷孕的辛勞。為了瞭解孕媽咪有過敏的比例及懷孕狀況,我們特別設計了這次的問卷,同時還有醫師對預防孕期過敏的建議。媽咪有過敏體質,懷孕期間該注意哪些事項?哪些食物吃了會過敏,孕期碰不得?哪些過敏原必須遠離?而一旦引起過敏,有哪些安全的處置和治療方法?這些都是過敏孕媽咪們要及早了解與因應的課題。根據BabyHome網站所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32.9%的受訪孕媽咪本身有過敏體質,其中以鼻子過敏者高達57.6%最多,可見得鼻子過敏儼然已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第二名則為皮膚過敏佔17.9%,同時合併多項過敏症狀的孕媽咪也佔了15.2%,是這群過敏孕媽咪中最「甘苦」的;另有少數(佔3.9%)孕媽咪有食物過敏、氣喘孕媽咪則佔2.7%之多,還有少數孕媽咪表是會對藥物、酒精過敏等。除此之外,孕媽咪在孕期中是否曾出現過敏症狀呢?有48.2%的媽咪在孕期中還是得忍受過敏症狀所帶來的不適,而絕多數佔九成一的媽咪,都會擔心過敏症狀影響胎兒健康。 身體內的免疫系統扮演著防禦敵人的角色,而一旦受到外來物質侵入時,體內的免疫系統會主動對抗這些外來物,假如免疫系統反應太過強烈,就會產生過敏現象,進一步引發過敏疾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邱啟勝醫師表示,當過敏原刺激到體內的免疫細胞而引起過度反應時,便會產生過敏,過敏表現在不同部位,會有不一樣的症狀,包括: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等,都被稱為過敏。其中以呼吸道和皮膚較常出現,而過敏的程度,則會因為個別體質與免疫系統反應程度而有差異。呼吸道:過敏性鼻炎、氣喘;鼻子過敏是因過敏原導致鼻內血管放鬆,而引起過敏。常見患者早上一起床就噴嚏連連,或經常流鼻水、鼻子癢、眼睛癢,甚至有明顯的黑眼圈;如果因塵螨或濕度變化,而引發氣管收縮,就會造成氣喘發作,而出現夜咳、喘鳴聲、呼吸困難等症狀。皮膚: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當受到過敏原刺激時(可能吸入、吃入或是皮膚接觸到過敏原),也有可能引發皮膚的症狀,可能出現疹子,像是蕁麻疹(又稱風疹塊,可能出現局部或全身性膨疹,而且感覺非常癢),或異位性皮膚炎(較常出現於臉頰、頸部、四肢伸側或屈側)等。延伸閱讀「「孕媽咪過敏狀況調查」:http://www.uho.com.tw/sex.asp?aid=9760

好發於秋冬的過敏性紫斑症

好發於秋冬的過敏性紫斑症#過敏

一歲的林小弟弟因發燒、皮膚出疹由父母帶至該院小兒科求診,仔細追溯病史,發現數日前,林小弟曾有腹痛的情形,但並無血尿;病理檢查發現,喉嚨輕微紅腫,大腿內側有嚴重的瘀斑,小腿上也有數個小瘀斑,但血液檢查白血球及血小板數目皆為正常,診斷為「過敏性紫斑症」。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李星原醫師表示,過敏性紫斑症好發在3-15歲之間;而台灣以5-7歲幼童最常見。此病好發在春天及秋冬,通常之前會有咳嗽及流鼻水等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狀。過敏性紫斑症發生的原因至今不明,一般認為是免疫系統造成的血管發炎,而侵犯的部位又以真皮層內的微小靜脈為常見。臨床症狀除了紫斑外,尚有關節疼痛、腸胃道症狀及腎臟的侵犯等。李星原醫師指出,大部分過敏性紫斑症的病人都會產生皮膚的症狀,但大約有25%的病人並非一開始就會有皮膚出疹的情形,故可能導致診斷上的不容易。典型的過敏性紫斑症病人,一開始皮膚上可能是塊狀或點狀紅斑,甚至有些可能像蕁麻疹一樣,漸漸的疹子轉變成瘀斑、出血點或突起的紫斑,而出現的部位又常以對稱性的方式出現在承受壓力的部位,例如:小腿、腳踝;而嬰兒或長期臥床的病人可能出現在大腿及臀部。另外,大約有15%的病人會出現關節炎、關節疼痛等情形。有些病人關節疼痛的情形會比疹子早一天出現。50%的人會有腸胃道的問題,從輕微的噁心嘔吐到嚴重的腸套疊、腸穿孔及腸子壞死都有可能發生,而此症狀有可能發生在疾病的前面,也有可能發生在疾病的尾端。大約有20%的病人有腎臟的問題,症狀從輕微的血尿、蛋白尿到嚴重的急性腎衰竭都有可能會發生。李星原醫師表示,若成年人得到過敏性紫斑症,則腎臟得到的傷害會比較嚴重且不易恢復;但大部分的病童,恢復的都不錯。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會復發,通常是第一次的病情較嚴重的,例如合併腎臟發炎。一般而言,兒童得到過敏性紫斑症大部分都是良性為主,只要依照醫師的指示使用藥物,大多數的病童都不會有併發症,少部分的病人則要依照醫師指示回診追蹤。

吃魚起紅疹 組織胺惹的禍

吃魚起紅疹 組織胺惹的禍#過敏

日前一名5歲男孩因喝味噌魚湯引起全身蕁麻疹,經治療後蕁麻疹症狀緩解;另一名2歲男孩在吃炸魚排後,引起臉部潮紅、蕁麻疹、頭痛、噁心、嘔吐及腹瀉等,經抗組織胺等治療後症狀漸漸緩解。他們父母都疑惑為何以前吃魚沒有問題的孩子,現在為何會對魚肉過敏?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張寶玲醫師指出,日前因白天氣温較熱,如果魚肉被細菌污染或魚被捕撈後未適當冷藏保鮮,魚肉中之胺基酸(histidine)會被細菌的酵素(histidine decarboxylase)代謝成組織胺,温度愈高使細菌活性愈强,且時間愈久組織胺量愈多。組織胺魚肉中毒(Histamine fish poisoning)症狀嚴重度與食用組織胺之量有關,煮熟受污染之魚肉可殺死細菌,但當產生組織胺後,加熱或冷藏均無法破壞組織胺,故需注意魚肉之新鮮度。張寶玲醫師指出,組織胺魚肉中毒症狀主要為臉部潮紅、頭痛、頭暈、蕁麻疹、心悸、噁心、嘔吐、腹胶痛及腹瀉;症狀在食用此類魚肉後幾分鐘至1小時內出現,多持續數小時。如果以前吃魚沒有問題的孩子,在吃魚後有類過敏反應,或有多人同時食用此類魚肉後有以上症狀,臨床上應考慮組織胺魚肉中毒症。以同類魚肉之新鮮魚肉檢體作皮膚過敏測試或血液過敏原檢查,可排除真正之食物(魚肉) 過敏。張寶玲醫師提醒父母,讓孩子食用魚肉時要特別注意魚肉之新鮮度及適當冷藏保鮮魚肉,以免產生組織胺魚肉中毒。

維他命講求個別化

維他命講求個別化#過敏

營養療法有許多疾病與症狀來自於維他命的缺乏,這證實了維他命既是營養必需品,除了用來做為一般人日常保健用途之外,同時也可當做某些病況臨床應用的藥物。用維他命保養你的皮膚維他命除了在維護健康、治療疾病上扮演了「支持性療法」的重要角色外,還有一個令愛美人士趨之若騖的「美容保養」效用。市面上許多化粧品都強調其含有維他命A(強調角質更新)、C(促進膠原生成、活化肌膚、美白)、B5(保濕及滋潤)或E(抗氧化)等成分,使用後對皮膚的確會有相當程度的效果。可是換個角度想,為什麼塗抹含有維他命的滋養霜或乳液會改善我們的膚質?是否代表我們身體缺乏這些維他命,因此皮膚才會變差?所以如果可以改用內服的方式補充維他命,是否更能從根本來著手改善皮膚的症狀?答案絕對是肯定的!而面對琳瑯滿目的化粧品、保養品不知從何挑選時,傅爾電針就可以幫我們一個大忙。它可以針對個人的體質來篩選需要的維他命種類與劑量,更可以篩選適合個人的美容保養品。維他命補充一般無特殊遺傳性疾病或無過敏體質者(如高血壓、糖尿病、氣喘、鼻竇炎、自體免疫功能疾病、癌症…等),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平均攝取充足養分的非過敏飲食,那麼這種人對於維他命的需求是可以依照FDA所建議的標準量攝取,但是大部分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疾病的症狀,由於現今社會環境汙染嚴重,飼養食用動物或家畜類時添加許多抗生素、荷爾蒙….等,農作物栽種使用許多農藥、殺蟲劑、除草劑….等,以及再製食品添加色素、防腐劑…等,導致人類營養普遍不均衡,各種重金屬及化學毒物大量在人體內累積,因為人體需要代謝這些毒物,消耗掉許多可以幫助代謝的維他命,造成人體內維他命的嚴重不均與缺乏。因為人們基因、體質與疾病不同,攝取食物的內容與均衡性也不同,所以缺乏的維他命也不盡相同,此時,我們補充維他命的方法也必須因人而異,就如同「老天到底要下多少雨,水庫才需要洩洪?」還記得數年前,全台灣水庫乾涸見底,大家都開著越野車在水庫底部嬉戲,全國各級官員到各種不同的廟宇向老天求雨,這兩年,颱風來之前,石門水庫因為水位過高,每每提前洩洪,容易造成水庫下游水患。每個人身體所缺乏的維他命不同,因此維他命的需求種類與劑量也會不同,如同颱風前水庫內的水量多寡不同,如果老天下的雨量,能盡如人意,則一、不會缺水,二、不會有水患。所以當我們在為患者補充維他命的種類與劑量時,(如同老天的雨量),對於維他命缺乏量大的患者而言,補充大量的維他命是必須的(既有療效又不會中毒)。如果只補充小量的維他命,對這種患者而言,即便長期補充維他命,還未必有療效(就好像水庫已經見底,每天只下一些毛毛小雨,對紓解水庫的乾涸而言是無效的)。當然,對不缺乏維他命的健康人而言,補充極小量的維他命即可。但是現代社會,誰敢說自己是「完全健康的人」。最近有許多報告顯示長期補充維他命是有害的,這個結論是「有待商榷的」?長年以來,我們使用傅爾電針針對不同品牌的維他命作測試,發現即使是名牌的維他命,對許多患者也是不適合的(可能是賦型劑、崩散劑、色素、膜衣…等,或是處方比例不適合),所以維他命的補充是「科學」也是「藝術」。因為使用錯誤品牌的維他命,所造成一些副作用全部歸罪在維他命本身,因此讓大眾對維他命有極為錯誤的認知,而造成服用維他命者的恐慌。就是這個原因,我一直在強調在「對的時間」吃「對的藥物種類」與「對的劑量」。維他命講求個別化主流醫學對於維他命的使用,多半仍停留在衛生署以性別及年齡制定的「每日建議攝取量」,但這並非最好的規範。如同醫藥應個別化,維他命的種類、用量也需因人、因時、因症狀而異!所以在我的臨床治療中,維他命、胺基酸…等營養物質可說與中、西藥並重,在健康與醫療保健上各佔有一席之地,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營養療法施作流程一般而言,無論是主流醫學、另類醫學或營養療法用來法治療人體,或做預防醫學,必須考慮幾個因素:第一、各器官功能是否正常運作。第二、人體內是否有毒物及需要代謝掉的產物。第三、各種人體所需的營養是否均衡與充足。當然,這幾種條件之間的關聯與變化,對人體健康是會有影響的。舉例來說,塑膠射出成型,首先要考慮的是第一、模具的安裝是否正確,密合度是否足夠。第二、模具內部是否有雜質存在,若有,必須清理乾淨。第三、進原料的比例、顆粒大小是否正確。前面三個條件都具備之後,塑膠射出成型才能射出品質優良的產品。我們用這麼簡單的道理,就可以清楚瞭解營養療法用來治療人體,或做預防醫學的思考模式與流程。

減敏治療善用除濕機

減敏治療善用除濕機#過敏

生機飲食或酵素確實是很好的輔助性療法,能夠在主流醫學或其他另類醫學不足時做很好的補充;在我思考如何給予病患最佳的診療和照顧時,也讓我有更多元的選擇。當我踏入另類醫學的領域,所有跟另類醫學有關的治療方式,我都充滿無限的好奇和興趣。至於能從中獲得什麼?在研究每一個學問之前,我從未有任何期望,只是蒙著頭鑽進去;一旦發現它是無用或不實用的,我就退出屏棄不用,僅保留在臨床上能幫助我及病患的療法。畢竟我是個臨床的、作戰的醫師,需要的是能夠擊退病魔的軍火和槍炮。生機飲食與酵素是輔助我打仗的利器,曾助我攻克許多山頭。渾身發冷的生機體驗猶記得民國八十一年秋天,我們是台灣首批組團到美國舊金山Santacruz「琉璃光養身中心」參加雷久南博士「生機飲食營」的團隊。為了正確獲知生機飲食的作用及療效,我帶著傅爾電針、能量測量儀和調整儀同行前往,並仔細關切我們所吃的食物種類、來源、烹調方式,以及身體的反應。發展生機飲食當務之急從那次的經驗之後,歷經一些時日的觀察,我發現,生機飲食造成能量明顯不足的原因,其實是值得重視的,而這也是目前台灣發展生機飲食首要解決的問題:其一,葷食者突然改變飲食習慣,生機飲食絕無法提供足夠的熱量,加上東方人「能夠產生熱量的素食」使用得比較少,譬如辛香料:咖哩、胡椒、茴香……等熱量高調味料。當我們在美國吃印度廚師烹調的料理時,並不會有冷的感覺;可是當中國廚師掌廚時,華人通常只習慣用蔥、薑,連八角或花椒都要比較特別的菜裡才看得到,因此很容易熱量不足,讓我們的能量值偏低。篩選過敏食物比較重要然而,生機飲食所強調的「全蔬果」真的對人體就是好的嗎?我認為他們忘記一個比生機飲食更重要的事,那就是──篩選過敏食物!主流醫學對過敏患者,都以「減敏治療」或避免食用過敏食物為主要的醫療方法。如果一個人對蘋果過敏,無論它是否有機,都會過敏;所以如何選擇「不過敏」的食物,才是最重要的飲食原則。我曾有一位甲狀腺功能亢進造成眼球斜視的病患,每天都吃一顆最貴的日本蘋果,但排便習慣非常不好,有時便秘、有時軟便,總覺得頻有便意。後來經過「傅爾電針」的測試,改食另一種平價許多的蘋果,結果她的結論是:「我很明顯的感覺到我的大腸在蠕動,每天的排便順暢了,也不再有大不乾淨的感覺。」避免過敏食物的選擇法我們在篩選過敏食物時還發現一個很特殊的現象:會讓某人過敏的食物,往往也是他最喜歡的食物;也就是說,同一種食物長期性的刺激就會造成過敏反應!因此,飲食應該要有「輪替性」,均衡地攝取,就算你今天選擇了非過敏性的食物,但你一直吃、一直吃,仍然會令身體過敏。另外就是要選擇「當季」的食物,夏天吃西瓜、冬瓜……,冬天吃蘿蔔、橘子……,當季食物符合節氣,最不需要施灑農藥或其他添加物,而價格便宜,農民也不會提前採收。減敏治療善用除濕機一般而言,過敏原檢測分為兩大類:一、食物過敏,二、塵蟎、家塵、黴菌…等造成的過敏。前者以不再食用過敏食物為治療方法,後者大都使用減敏治療。減敏治療至少需一年,甚至二、三年以上的時間,而且效果有限!坊間還有許多號稱防蟎的被套、枕頭、棉被…等,但效果並不明顯。事實上,對抗塵蟎、家塵、黴菌…,最重要的是營造一個乾燥、讓它們無法生存的空間。而讓環境乾燥最佳的家電製品就是除濕機了。在此說明除濕機的使用原則:一、一定要在沒有人的空間內使用,絕對不可以睡覺時將除濕機放在旁邊使用。二、房間內衣櫃、衣櫥、抽屜…等全部要打開,讓衣服、棉被、被套、枕頭…等均在除濕機的作用範圍內。三、第一次使用時,在每個單位環境中,每天至少八小時,連續一週;在家人上班、上學後,趁家中無人時緊閉門窗,數台除濕機可同時開啟。 傅爾電針找出過敏原主流醫學現在一般以抽血來檢查過敏原,這種檢查方法存在相當多的問題。例如,抽血檢查患者會對蘋果產生過敏反應,因此患者從此不敢吃所有的蘋果,但試想,市場上蘋果品種不下二十種,外型迥異,口感相差甚大,難道這些不同品種的蘋果,都可以用同一種過敏原來判定是否會造成過敏反應嗎?如果以「傅爾電針」篩選,我們就可以找出讓患者可以食用的蘋果品種,且不會產生過敏反應。傅爾電針可以幫助篩選出正確的食物,只要把不同品種的蘋果都拿來做檢測,就能精確地獲知到底是那幾種品種的蘋果不適合了!

愛心進補 補出孩子過敏問題

愛心進補 補出孩子過敏問題#過敏

高二的阿國(化名)是家中獨子,小學時品學兼優,是人見人愛的乖孩子,上了國中後既叛逆又愛發脾氣,讓媽媽傷透腦筋。在親友介紹下,媽媽帶阿國做了慢性食物過敏檢測後才發現,原來阿國的牛脾氣是吃了太多媽媽的愛心牛肉所致,醫師根據阿國的檢測報告說明牛肉是他的慢性食物過敏原,媽媽覺得牛肉營養為阿國進補,卻在無心當中補出體內長期慢性發炎,使阿國易疲倦感冒不舒服而影響情緒。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鄭乃源院長指出,在門診中有不少例子是家長出於用心為小孩生長著想,卻讓孩子在不自覺中吃進食物過敏原,當下不一定立即顯現在起疹子、皮膚癢等症狀上,影響免疫力。鄭乃源醫師表示:「至少有60%的國人深受食物過敏之苦,其中尤以孩童佔大多數,建議最好趁孩子還小,食物尚未開始多元攝取前,先找到食物過敏原,為孩子的健康把關。」「和急性過敏原相較,慢性食物過敏需要反覆性或大量的過敏食物才會產生,但因症狀不易查覺,例如頭痛、失眠、鼻塞、拉肚子等小毛病,讓人困擾又不易與食物過敏產生聯想,而人長期處於這些小症狀中,一定對情緒及健康造成影響。更嚴重的是,某些研究已指出慢性食物過敏將會導致慢性病發生。」鄭乃源醫師補充說。鄭乃源進一步說明,現代人飲食複雜度比過去的農業社會高出許多,發生食物過敏的機率大大提高,再加上孩子外食內容十分隨興,造成現在青少年食物過敏的比例很高;但是慢性食物過敏缺乏明顯症狀,在聯安2千名被檢測出有食物過敏的患者中,約有七成不知道自己的不適症狀是來自於某特定食物,直到透過檢測才發現竟是食物惹的禍!為避免青少年本身生活作息不正常加上外食不當引發慢性食物過敏引發不良的影響,鄭乃源醫師建議:「生活習慣差的青少年、常感冒過敏的孩子、即將要出國面對全新飲食環境的學生,應接受完整而專業的慢性食物過敏原分析並搭配基礎的健康檢查項目,藉由醫師的專業,用科學數字帶領孩子了解、正視自己的健康。」除食物過敏檢測外,還要加上血液、X光、腹部超音波、心電圖等基礎檢查,才知道如何避開造成體內免疫失衡的食物,掌握目前健康狀況,以免因為慢性發炎影響發育與學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