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功能

40歲後腎功能恐快速下降!飲食「2大關鍵」需注意

40歲後腎功能恐快速下降!飲食「2大關鍵」需注意#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慢性腎臟疾病盛行率約11.9%,平均每10人就有一位有腎臟問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邱怡文提醒,40歲過後有超過一半的人,腎臟功能每年以近1%的速度下降,如果又有慢性病如三高或糖尿病、心臟病等問題,退化速度會更快。 邱怡文醫師表示,臨床上有一位退休老師60歲,因罹患糖尿病長期定期追蹤,後來發現蛋白尿的情況嚴重,腎功能表現僅剩60分,如果沒有好好控制,可能不到70歲就要洗腎。所幸近年有新型的口服治療藥物,原本用於糖尿病降血糖,後來發現對於心臟、腎臟都有非常好的保護機制,也能減少心臟、腎臟壓力。這位退休老師在進行治療後,追蹤3年發現腎功能每年下降不到1%,狀況控制良好。 警訊不明顯定期檢查是關鍵腎臟問題因為警訊不明顯,若沒有及早發現與治療,甚至會惡化到就醫可能就需洗腎。但若沒有定期檢查,病患很難察覺身體的變化,直到出現不適症狀時,有可能腎臟功能已經敗壞,需要透過洗腎才能維持生理機制。臨床上主要是以「腎絲球過濾率」來評估腎臟功能,一旦低於60以下就是慢性腎臟病第三期,事實上應該要更提早檢查,並提早介入治療,尿蛋白就是腎臟是否出問題的一個重要指標。若罹患腎臟病,平時飲食要注意少鹽、少糖,用好油,盡量以水煮替代煎或是油炸,已經有慢性病腎病更要遵守營養師的叮嚀,控制蛋白質等營養素的攝取量。而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慢性病患通常罹患重病機率較高,更要留意防範。 邱怡文醫師特別提醒,除了有腎臟病家族史之外,有服用多種藥物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者都是高危險群,每年應追蹤一次腎臟功能,也建議年滿40歲以上成年人,就算沒有症狀,也要定期抽血、驗尿監控腎臟功能,65歲以上尤其更需要。而在用藥上也要遵守醫囑,要依據病患個人情況、每年腎臟功能下降速度等綜合因素,由主治醫師評估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延緩腎臟惡化。

吃生酮飲食減肥2年 她腎功能不妙了

吃生酮飲食減肥2年 她腎功能不妙了#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身材姣好、臉色黯沉的患者來看診,她因為想減肥,就學網路上寫的生酮飲食,一開始是瘦了,真的很厲害,連續吃了大約2年,後來總覺得身體很累,於是去健身大量運動,大家都稱讚她身材越練越好,沒想到幾個月前的健康檢查,發現腎臟不好了,肌酸酐指數Cr是2.4,腎絲球過濾率GFR是27,她嚇死了,「腎臟不知道還有沒有救?」刻意少吃碳水化合物 違反人體正常生理代謝最適合一般人的飲食,就是均衡營養飲食,其他像是生酮飲食、高蛋白飲食都要小心,不適合長時間使用。生酮飲食和高蛋白飲食,都是刻意少吃或不吃碳水化合物(主食類)食物,但是這是違反人體的正常生理代謝。低醣、高蛋白、高脂肪的生酮飲食,身體的醣類不足以維持熱量消耗,在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的情形下,人體會轉而燃燒脂肪及蛋白質當熱量來源,蛋白質代謝過多會產生的過多的含氮廢物,造成體內的磷鉀、尿酸增加;而且在熱量不足的情形下,人體會把脂肪酸燃燒來當熱量,這時會產生酮酸,這都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嚴重可能造成腎衰竭。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生酮飲食,在中醫是屬於膏粱厚味的飲食,這些膏粱厚味會阻滯氣機升降,氣化功能失常,肺氣失於通調水道,脾氣失於轉輸津液,腎氣失於蒸騰水液,膀胱氣化不利,三焦決瀆不行,以致水濕聚而產生各種病症,例如常見的脾腎陽虛,升清降濁功能失司,濕濁內蘊,日久必化濁毒,進一步血絡瘀阻為患,甚氣損傷日益嚴重,腎失封藏、精氣下瀉,就會造成腎功能受損。腎絲球過濾率從27 回升至62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所著的《景岳全書‧水腫論》提到「凡水腫等證,乃脾肺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水不歸經則逆而上泛,故傳入於脾而肌肉浮腫,傳入於肺則氣息喘急。雖分而言之,而三臟各有所主,然合而言之,則總由陰勝之害,而病本皆歸於腎。」為後代開啟了治療方針。中醫認為疾病特點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所以治療上必須要注意標本兼顧,會依照每個人體質的不同,加上臨床症狀不同,加以不同調理,像是散風宣肺利水消腫,益氣固表補腎利水,健脾益氣滋腎利水,健脾溫腎利水消腫,滋腎清熱利水消腫,滋陰清熱固腎消腫,扶正固本化瘀瀉濁等,臨床正行加上體質分類的調理,可以治標兼治本,減少腎臟的破壞,改善受損的腎機能。調養了一段時間之後,她回診時臉色明顯改善,拿出檢驗單時更是面露喜色,肌酸酐從2.4降到2.1又降到1.4,腎絲球過濾率也已經回升到62了。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腎功能不佳 夏季吃這些水果要忌口

腎功能不佳 夏季吃這些水果要忌口#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男子因為肺炎住院,家人熬煮十全中藥湯幫他補身體,他喝兩碗湯又吃兩顆橘子,半小時後突然感到胸悶而失去意識;男子原本就有慢性腎臟病,這是因為血液中的鉀離子飆高引發心室顫動,所幸搶救得宜,經過急救及心臟電擊後才恢復心跳與意識。血鉀濃度過高 恐心律不整或猝死腎臟科醫師林盈光表示,中藥湯裡的藥材屬於植物類,而植物均含有鉀離子,熬煮出來的中藥湯雖然是補品精華,但裡頭所含的鉀離子甚高,再加上橘子的含鉀量也高,患者因血鉀過高,引發身體不適。從食物攝取的鉀離子,90%需經由尿液排出,由於慢性腎臟病患的腎臟排鉀能力變差,如果飲食沒有忌口,很容易會造成血中的鉀離子濃度上升﹔一旦血鉀濃度過高,可能會出現四肢無力、頭暈等情況,嚴重恐造成心律不整,甚至猝死,不可不慎。荔枝哈密瓜榴槤 鉀離子含量偏高林盈光提醒,除了中藥材之外,很多夏天水果的鉀離子含量偏高,像是哈密瓜、香瓜、火龍果、百香果、香蕉、奇異果、榴槤、木瓜、荔枝等,腎功能不佳的民眾應該要多注意,不可一次吃太多。另外,精力湯雖然營養價值高,但是屬於高鉀、高磷的食物,透析病患應避免食用。精力湯食材裡的腰果、核桃、杏仁、卵磷脂、小麥胚芽及啤酒酵母粉都是高磷食物,加上生鮮蔬菜未經水煮去鉀,以及水果直接打成汁(高鉀),所以精力湯是一種高磷、高鉀的食物,應多加注意。蔬菜川燙後再吃 避免用低鈉鹽或低鹽醬油含鉀量比較高的蔬菜有紅莧菜、空心菜、菠菜、地瓜葉、綠花椰菜等葉菜類,以及番茄、草菇、金針菇、紫菜、豆類製品、堅果類等,建議洗腎患者先川燙後再吃;川燙的水因為有溶出的鉀離子,所以不要食用。腎功能不好者也應避免以低鈉鹽或低鹽醬油取代一般的鹽或醬油,所謂低鈉鹽或低鹽醬油,其低鈉的成分就是以鉀來代替,也就是「鈉低鉀高」,故低鈉鹽和低鹽醬油都是屬於高鉀食物,特別是血液透析病患常有高鉀血症的現象,因此不宜當一般的調味料。

頭暈、想吐拖5年才就醫 已尿毒症上身

頭暈、想吐拖5年才就醫 已尿毒症上身#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輕男性臉色黯黑、神情疲憊來看診,一看不得了,腎絲球過濾率GFR只剩下5.1,通常在他這個年紀的腎絲球過濾率應該都要有100左右,他無奈地說「我是5年前體檢時發現腎臟不好,去腎臟科檢查,說是免疫問題造成,後來也不太在意。直到兩年前突然有一次結石痛,檢查才發現腎功能GFR只剩下35左右,沒想到前兩個月檢查就只剩下5.1了。」「拖到這麼嚴重才看診,難道都沒有不舒服嗎?」我問他。年輕身體代償力夠 症狀不明顯害了他「就只是感覺疲倦、頭暈、想吐……這樣而已,腎臟科醫師也問過我同樣的問題,醫師都說應該是我很年輕,身體代償力還夠,所以症狀變得不明顯。」不過,也是這樣害了他啊!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台灣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是12%,大約是每10個人就有超過1個人罹病,不過,因為第一、第二期幾乎沒有甚麼不舒服,即使到了第三期也都沒有明顯的不舒服症狀,自我察覺率也低於4%,第四期也只有部分人稍微感覺疲倦而已,自我察覺率大約只有10%,等到第五期出現明顯疲倦、噁心、嘔吐,才檢查就醫,已經太慢了。慢性腎衰竭,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尿毒症。隨著腎臟的功能越來越差,症狀也會越來越多,例如:食欲不振、噁心、口腔有異味、膚色改變、腸胃出血、尿量減少、肢體水腫、肺積水、呼吸喘、心悸、高血壓、呼吸喘、全身無力、頭暈、怕冷、心律不整、骨骼疼痛、皮膚搔癢等。中醫對於慢性腎病的病名有很多,常見的像是「風水」、「水腫」、「腎風」等,我們之前都已經介紹過了,另外有一個更有深度的病名「關格」,可以更貼切的描述慢性腎衰竭的末期症狀,也就是尿毒症的階段。「關格」之名,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當時只是用來描述脈象及病理,而不是病證,一直到了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才正式論述為病名。《傷寒雜病論•平脈法第二》提到:「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關格大多由脾陽虧損,腎陽衰微,陽不化水,水濁逗留,濁邪壅塞三焦,氣化功能不得升降所致,「關格」是以小便不通和嘔吐為主證的疾病,屬於危重證候,也和現在的尿毒症吻合。中醫調理漸改善 「原來我的病還有希望」何謂「關格」,「關」是關閉,「格」是格拒,在上由於三焦之氣不流通,寒遏胸中,飲食不下故格拒;在下由於熱結下焦,津液乾涸,氣化障礙,故關閉。慢性腎衰竭,遷延不愈,以致脾腎陰陽衰憊,氣化不行,濕濁毒邪內蘊,氣不化水,腎關不開,則小便不通;濕濁毒邪上逆犯胃,則嘔吐,遂發為關格。治療上,必須分清本病是屬於本虛標實,本虛主要是脾腎陰陽衰憊,標實主要是濕濁毒邪。依照明代醫家王肯堂所著的《證治準繩‧關格》提到「治主當緩,治客當急」的原則。主是指關格之本,客是指關格之標,也就是治療關格之脾腎陰陽衰憊,應堅持長期調理,緩緩調補脾腎之陰陽,而對於關格的濕濁毒邪,要儘快祛除。祛濁分化濁和降濁,濕熱濁邪,當清熱化濁;寒濕濁邪,當溫陽散寒化濁;濕濁毒邪上犯中上二焦者,則宜降濁,使其從大便降泄而去。調養一段時間之後,他的頭暈、想吐慢慢改善了,體力也逐漸改善,腎臟科回診檢查結果,腎絲球過濾率GFR也從原本的5.1,慢慢回升到13.3,他高興的說:「真是太好了,原來我的病情還是有希望的。」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腎友少吃少錯?節食禁食腎功能恐更惡化

腎友少吃少錯?節食禁食腎功能恐更惡化#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0歲楊先生有慢性腎臟病,近期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未定期回診追蹤,他擔心亂吃會讓疾病惡化,所以本著「少吃少錯」的想法,避免吃太多東西,沒想到出現營養不良、虛弱、腎臟功能惡化等狀況,經再度接受衛教及飲食控制,才減緩腎臟功能惡化情形。未攝取適當營養與熱量 會導致肌肉流失、增加感染風險福利部臺北醫院腎臟科陳殷正主任表示,慢性腎臟病的病友若不當的節食、禁食,身體沒有攝取到適當營養與熱量,會導致營養不良、肌肉流失,甚至感染風險增加,以及造成尿素氮過高而使腎臟功能更加惡化。陳殷正提醒,有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者(簡稱三高族群)若能做好飲食控制,可避免病情惡化、延緩腎臟衰竭而「洗腰子」,甚至終其一生都不用進入「洗腰子」,如何延緩病程?正確、均衡的飲食有助於減輕腎臟負擔,遵醫囑規律用藥、控制三高、掌握「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原則,意即: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勤運動保持沒有鮪魚肚,是預防和治療慢性腎臟病的基本方法。照護團隊提供追蹤輔導、適當飲食建議此外,生活型態改善、良好的血壓、血糖及血脂肪控制,及遵循醫囑接受定期的驗血、驗尿、量血壓檢查,了解腎臟的功能對於洗腎病友也非常重要,臺北醫院的慢性腎臟病照護團隊,結合醫師、腎臟病個管師、營養師,提供完善照護、追蹤輔導與適當的飲食建議。

蛋白尿總是治不好?中醫調理緩腎發炎

蛋白尿總是治不好?中醫調理緩腎發炎#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中年男性來看診,雖然西裝筆挺卻臉色黯沉,他8、9年前體檢發現蛋白尿,因沒有其他問題,所以只需持續追蹤。但去年體檢不僅有蛋白尿,腎功能也變差很多,有腎絲球腎炎,腎絲球過濾率是48;到了上星期抽血檢查,腎絲球過濾率只剩29,他不解怎麼會掉那麼快,而且之前醫師說是無症狀蛋白尿,只要追蹤就好,怎麼會突然腎功能惡化?無症狀蛋白尿是什麼呢?我們每天排出的尿蛋白濃度大約介於40~80ml間,一般定義150ml為正常值上限。如果每天尿蛋白如果超過3.5g,就會被歸類為腎病症候群的患者。如果每天排出尿蛋白濃度大於150mg、小於3.5g,則患者可能並無症狀,也就是沒有水腫現象,這種情形就稱為無症狀蛋白尿。無症狀的蛋白尿分為暫時性無症狀的蛋白尿及持續性無症狀的蛋白尿,暫時性無症狀的蛋白尿大多不是疾病所造成,例如發燒、運動、情緒壓力、血壓暫時升高或站立過久,當狀況解除後會恢復正常;而持續性無症狀的蛋白尿,不同時間連續三次的檢驗,都有蛋白質,這種情形大部份都是腎臟疾病所造成的,就要進一步檢查,例如急性腎絲球腎炎、慢性腎絲球腎炎、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腎病變、尿酸腎病變、感染、毒品、藥物、重金屬、紅斑性狼瘡、硬皮病等。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蛋白尿可歸於中醫的「精氣下泄」、「虛勞」等範疇。在中醫來說,「蛋白尿」就是「水穀精微」流失,是與肺脾腎三個臟器相關。在中醫的病理生理學上,脾氣散精,灌注一身,脾虛則不能運化水穀精微、上輸於肺而布運全身,水穀精微反與濕濁混雜,從小便而瀉,這就是我們驗到的蛋白尿來源。而腎主藏精,腎氣不固,氣化蒸騰作用減弱,會導致精氣下瀉,水穀精微出於小便而為蛋白尿。需搭配飲食控制及調整生活作息中醫治療方面是利用中醫特有的體質調理,依照體質及病情、病程不同,加以不同調理,主要是調理肺氣、脾氣、腎氣,透過益氣固表、宣肺利水,溫補脾腎、通利水濕,滋補肝腎、清熱利濕,行氣利水、化痰除濕,活血利水、化瘀除濕等方法,可以慢慢恢復腎臟的白蛋白過濾及回收的平衡,營養不再流失,蛋白尿的情形就可以慢慢改善。蛋白尿的治療,是一個長期抗戰的過程,治療上需要分階段,無法一蹴可幾,或是用一個仙丹就治療好,搭配飲食控制、適當運動、以及生活作息調整,就可以讓慢性發炎緩下來、腎臟的受損機能慢慢改善,才能達到減少蛋白尿的目標。(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低蛋白搭配酮酸胺基酸 迎接腎利人生

低蛋白搭配酮酸胺基酸 迎接腎利人生#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年過七旬的阿伯過去長時間服用止痛藥,導致腎功能受到嚴重損害,當時腎絲球過濾率只剩一般人的15%,與接受透析治療(洗腎)只差一步之隔。一開始他聽到這消息很緊張,決定聽醫師的話嚴格執行飲食控制,採用低蛋白、低磷、低鉀等飲食策略,也搭配攝取足夠的酮酸胺基酸,守護腎臟健康。經過長久努力,他的腎功能不再惡化,始終維持平穩,至今已五年,阿伯自制力之強大,連醫師都表示佩服。阻止腎病惡化,各個環節皆關鍵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主任張浤榮為上述阿伯的主治醫師,他分析對於慢性腎臟病病友而言,腎功能惡化的原因很多,從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或傷腎藥物,到血糖、血壓、血脂等三高指數失控、抽菸、蛋白尿過重等,都可能讓腎功能逐漸衰退,門診中因服用止痛藥而導致腎受損的病例不勝枚舉,但很少人像阿伯一樣自制,所以十分難能可貴。張浤榮主任表示,腎友想阻止慢性腎臟病惡化,需從多方面著手,包含遠離前面所提的危險因子,像三高控制、慎選藥物、戒菸與控制體重等都非常重要,飲食當中,蛋白質的攝取更是關鍵。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轉化尿毒成養分不少臨床證據顯示,當腎友的腎功能衰退到一般健康成年人的六成以下,便需要採用低蛋白飲食,才能減輕腎臟負擔。一般健康成年人一天的蛋白質攝取量為每一公斤體重需攝取一公克蛋白質。當腎功能衰退到一般人的60%以下,蛋白質攝取量要降到一般人八成,若衰退到45%,蛋白質攝取就得下降到一般人的六成。一旦腎功能惡化到45%以下,蛋白質攝取可能需減少至一般人的六成以下。然而過度嚴格的蛋白質限制,肌肉容易分解影響健康,因此便需要考慮搭配攝取酮酸胺基酸,以維持足夠營養。張浤榮主任解釋,酮酸胺基酸是一種特殊胺基酸,以藥物劑量來說,每六顆酮酸胺基酸大約有一公克的蛋白質。其特別之處在於,這種胺基酸可發揮「轉胺作用」,與尿毒物質結合後,將尿毒轉為可用胺基酸。簡單說,就是把體內部分尿毒垃圾轉化成身體可用養分,這有兩個好處:第一,身體可以補充蛋白質養分;第二,這樣做可減少尿毒傷害,腎臟、全身健康自然受到保護。諮詢營養師建議,打造適合飲食計畫張浤榮主任也提醒,前述蛋白質攝取建議是一個原則,事實上每個人的蛋白質攝取量會依年齡、體重、活動量與共病狀況而有變動,腎友一定要諮詢專業營養師,才能量身打造適合飲食計畫。另外,當腎友產生會喘、水腫、貧血、噁心想吐等現象,很可能是尿毒症,務必盡快回診,接受進一步診斷、救治。呼籲民眾有任何疾病及相關症狀,一定要去醫院就診,尋求醫生的建議治療。

橫紋肌溶解會致命 如何預防與復健?

橫紋肌溶解會致命 如何預防與復健?#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疑似因暑期高溫環境下長時間操練,造成兩名宜蘭運動校隊學生發生橫紋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其中一名學生肌肉發炎指數-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數值暴增至3萬(正常值200),另名學生則是數值超過10萬,需緊急洗腎並留院觀察。筆者認為,這次的事件值得所有運動愛好者、體適能專家共同警惕,以期減少類似案件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為骨骼肌(橫紋肌)產生急速劇烈損傷,以致肌肉細胞壞死及細胞膜破壞,造成肌肉蛋白質及肌球蛋白(myoglobin)滲出,進而進入血中並出現於尿中。運動勿貿然提高強度 適時休息及補水造成橫紋肌溶解症的原因有很多,在運動場上常見的原因則可能為高溫環境下、長時間進行劇烈、超出身體負荷能力之訓練而造成。其他原因如自體免疫失調、病毒感染、酒精性肌肉病變等。醫適能MedEx特殊族群訓練機構創辦人蔡奇儒認為,身為專業體適能從業人員,需留意運動計畫設計是否得宜。例如,訓練是否安排足夠恢復與休息時間,根據個人體能與表現狀況客製化訓練目標、訓練強度、訓練量,切忌長時間未訓練而突然加入高強度、長時間的訓練。再者,需留意訓練環境是否在適當的溫度與濕度下進行。例如,當訓練需進行於戶外高溫下進行時,應強調休息及水分、電解質補充。運動前、中、後補充適量水分對於身體有許多益處,包括協助調節心跳、調節身體核心溫度、維持身體血液量與改善心輸出量等。一般來說,運動中的水分補充可依照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指引,以人體每0.45公斤體重,補充600毫升的液體(運動飲料尤佳)。水分補充與流失狀況,可透過體重減輕、尿液顏色變深來觀察。最後,需隨時觀察被訓練者的生理狀況,例如,是否產生不正常的肌肉疼痛、肌肉僵硬、肌肉疲勞等徵兆,適時降低、限制運動量,適當休息,並且適時轉介醫療人員進行評估檢查。如此一來,將可降低嚴重橫紋肌溶解症發生的機會。運動前後不飲酒 降低腎功能損傷機率除預防之外,發生橫紋肌溶解症復健也相當重要。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台北內湖適康復健科診所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杏青表示,當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經過治療後,可參考下列4大階段進行復健。第一階段目標為維持既有的關節活動度,過程中因為維持關節活動而產生輕微痛是可以允許的。這個階段應有充足休息並且補充充足水分。對於輕度橫紋肌溶解的運動員可以就參考下列指引:1.休息72小時,並補充充足的水分。2.每晚連續睡8小時。3.如果伴有熱傷害,應該要處於氣溫控制良好的環境中。4.在72小時內重複肌酸酐與尿液分析。5.當CK值小於實驗室正常範圍上限的5倍,並且尿液分析已恢復正常時,可開始第二階段復健。在關節活動度完全恢復之前,即可視情況進入第二階段,以非常低的強度(無負重)的活動,進行每次5-15分鐘遠端肢體活動,若接下來24小時沒有進一步不適,則可進入第三階段復健。第三階段應逐步採用等張運動,例如循序漸進進行訓練。過程中不應出現明顯的肌肉無力、腫脹、疼痛或痠痛。若以臥推訓練動作為例,可以用身體前傾開始練習,以雙手接觸牆壁訓練,慢慢向下觸摸地板等方式漸進,增加關節的活動性和運動強度。最後的第四階段,可開始逐步加入正常運動計劃。林杏青醫師亦提到,臨床上預防橫紋肌溶解症的策略亦包含:若被診斷為罹患傳染性疾病,例如感冒、或是有嘔吐、腹瀉症狀,則不建議在此時進行激烈運動。另外,根據相關研究表示,健身和運動族群,亦需注意是否過量補充肌酸(creatine)、避免於運動前後大量飲酒,以降低腎功能損傷與肌肉損傷機率。作者 林杏青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兼任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定復健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綜合格鬥協會合作醫師台灣運動醫學會副秘書長台灣柔術總會合作醫師台灣臨床神經生理學會會員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美國運動醫學會認證私人教練(ACSM-CPT)EIM Taiwan 運動即良藥認證醫師蔡奇儒中華民國醫學體適能產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醫適能MedEx特殊族群訓練培訓機構 創辦人前美國運動委員會 大中華區官方培訓認證教官美國肌力體能訓練協會 認證肌力體能訓練專家 (NSCA-CSCS)國立台灣大學醫學檢驗學系學士(高考醫檢師合格)

Menu